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7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篇1【教学目标】1.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医生。
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2)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
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
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
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
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
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细读分析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021七年级语文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及反思新人教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高贵的精神品质。
3.通过度析环境描述和对比写法的作用,探讨本文主题。
4.学习牧羊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植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树立正确、踊跃的人生观,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高贵的精神品质。
2.通过度析环境描述和对比写法的作用,探讨本文主题。
难点:1.探讨本文主题;2.学习牧羊人心无旁骛、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酷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法指导】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讨法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自己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查字典疏通字词;通过导学案梳理文章结构,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进程】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一)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概况和本文创作背景: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域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份作品被搬上银幕,被以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取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数作品取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域——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本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创作背景:《植树的牧羊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以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今天咱们来学习这篇课文,要深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如何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何会鼓舞很多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新人教版
13 植树的牧羊人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挖掘文章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教学重点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一(文本导入):有一篇文章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荒原上,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你想知道这篇文章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树的牧羊人》,学后看看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导入二(情境导入):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
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1.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2.交流背景《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用23年时间为我们写的震撼心灵的环保主题的故事,当这本书送到出版商手里时,仅仅有7页是打字机打出来的,其余全部是作家一笔一笔手写的。
画家弗瑞德里克•拜克花费了5年时间以熏瞎一只眼睛为代价来完成这部作品的绘画。
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植树的牧羊人》是让•乔诺晚期的作品,是虚构的小说世界。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新人教版]
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存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明白得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积存语言。
2.明白得牧羊人的品格,牧羊人制造奇迹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一名一般的牧羊人,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域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想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漠的植树工作的故事,一路来阅读课文。
二、作者简介让•乔诺,法国闻名小说家。
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
家境贫寒。
16岁停学到本地一家小银行谋生。
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决和平信念。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一)背景链接《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域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想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漠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闻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正确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慢慢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述的“一个一般人酷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发。
(二)整体感知课文1.本文是依照什么顺序进行描述的?有什么益处?明确:本文以时刻为顺序,以荒漠到绿洲的转变为线索,层次清楚。
2.阅读原文,归纳文章大意。
明确:《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域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想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漠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田园。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生句,理解文章内容。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牧羊人植树的行为背后的意义。
- 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并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 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作者的叙述视角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牧羊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周围的世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关于环保和改变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 阅读理解:- 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词生句,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和解答疑惑。
3. 人物分析:- 分析牧羊人的形象,讨论他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他的行为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从牧羊人的角度出发,表达他的想法和感受。
4. 写作技巧学习:-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讨论这种写法的效果。
- 比较阅读,与生活中其他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进行对比,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5. 拓展思考:- 讨论如果生活中有更多像牧羊人这样的人,世界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 思考自己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如何将牧羊人的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强调牧羊人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作业布置】- 复习课文中学习到的新词汇和句型,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 以“我是牧羊人”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改变环境。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观察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理解的深度。
- 通过作业,评估学生对新词汇和句型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对环保主题的思考程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植树的牧羊人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1.在默读中学会圈点勾画的方法。
2.学会透过某一句或某一章节推断故事中心的方法。
感悟和学习牧羊老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甘心为人类造福的优秀品质。
【重点】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学会透过某一句或某一章节推断故事中心的方法。
第课时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牧羊人的形象。
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牧羊人的大致形象。
新课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初识人物⇒拓展延伸导入一:设疑型[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主人公的事迹,让学生提高注意力,以便带着问题和悬念阅读课文。
一片几千公顷的荒山,几十年的时间被一个人一点一点全部栽上了树,荒山变得有了生机,大家相信这是事实吗?【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或许就是中国的“愚公”。
导入二:视频型[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觉。
播放《植树的男人》动画片片段,动画片中的主人公不光存在于影视动画中,还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让·乔诺一同走进——《植树的牧羊人》。
一、检查预习,了解背景[设计意图]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并补充作者和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和阅读障碍。
【课件显示,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涸.( ) 坍.塌( )戳.( ) 酬.劳( )山毛榉.( ) 白桦.树( )薰.衣草( ) 废墟.( )2.解释下列词语。
(1)干涸:(2)酬劳:(3)坍塌:(4)不毛之地:(5)刨根问底:(6)沉默寡言:(7)连锁反应:〔答案〕 1.hétān chuōchóu jǔhuàxūn xū 2. (1)干枯,没有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1新人教版
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②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故事情节。
③讨论植树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改善环境中的作用。
3.环保意识培养(10分钟):
①结合课文内容,讨论植树造林的意义。
②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环保行动?
③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4.课堂小结(5分钟):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森林的故事》、《地球上的绿色奇迹》等,了解森林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世界各地森林保护的成功案例。
-视频资源:《绿色长城》、《一棵树的力量》等纪录片,通过影像资料直观感受植树造林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实践活动:参观当地的森林公园或生态保护区,实地了解树木的种类、生长环境以及森林生态系统。
解决办法及突破策略:
1.对于重点:
-通过问题引导,如“植树牧羊人的形象特点有哪些?” “课文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利用图表、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对于难点: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同探讨文本深层含义。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社团或志愿者活动,亲身体验植树造林的过程,感受环保行动带来的改变。
3.知识点拓展:
-植树造林的科学知识:了解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适应环境以及树木对土壤、气候的影响。
-环保法律法规:学习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和植树造林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
-生态补偿机制:探讨植树造林在生态补偿中的作用,了解我国生态补偿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保意识实践
├──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环保、绿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和语法知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目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与理解,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评价、创造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3.语法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学习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句子分析和运用能力。
4.写作技巧: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写作中的人物描写和主题表达技巧。
5.口语表达: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环保、绿化等话题的关注和思考。
-人物分析: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手法来表达主题,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词汇语法: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绿化、毅力、无私”等,以及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语法知识。
举例解释:
-文本理解:通过分析牧羊人持之以恒植树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的环保意义和人文关怀。
4.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课文背景,认识绿化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文本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所表达的人性美和自然美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以及如何让学生将小说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是否有过类似的植树经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随后,让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进行讲解和讨论。
3.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探讨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班级分享,以促进学生的思维互动。
4.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环保和生态的认识,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些思想。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思维互动。
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等,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加课堂互动和趣味性。
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索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小说内容编写一段情景对话,并进行角色扮演,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 作业:课后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小说或文章,写一篇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3.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小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学问与技能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乐观的人生观。
重点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同学课文预习,了解写作背景。
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多媒体课件。
1课时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芜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闻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卒,在经受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决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许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闻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傲慢,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2.依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芜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3)1945年6月,我最终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布满生气,变得富裕。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最佳教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议论深化主旨的写法,分析和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3.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与执着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1.学会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②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2.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
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
〔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二、预习成果展示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2.生字词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栋.(dòng)拣.(jiǎn)戳.(chuō)慷慨..(kāngkǎi)帐篷.(zhàng)废墟.(xū)坍.塌(tān)呼啸.(xiào)滚烫.(tàng)琢.磨(zuó)流淌.(tǎng)缝隙.(xì)(2)解释下列生词。
2021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精品教案
语文七年级(上)13.《植树的牧羊人》13植树的牧羊人一、教材解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人生为核心,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可以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与人格魅力。
本文讲述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本文以叙事为主,以时间为顺序,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的叙事顺序与情节结构。
2. 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
3.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与品格。
4.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环保意识。
三、重点难点1.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
2.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与品格。
3.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策略1.教学时间:2课时2.教学学法:采取浏览和精读结合的方式,把握文章叙述线索、分析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叙述、描写、议论结合的写法。
集合关键语句的品味,探讨文章主题。
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从环保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出人类敢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其二,从人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毅力、勇气和担当精神的赞美。
可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并思考绘本图片,进一步思考文章底蕴;也可观看奥斯卡获奖动画影片《种树的牧羊人》,联系自身经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种树的牧羊人》的现实意义。
五、导学任务1.自读课文1——3遍,思考问题“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在文中勾画出来,在旁边做好批注。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植树的牧羊人》-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修辞手法分析、课文结构解析及主题思想探讨。具体涉及以下方面: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牧羊人植树的故事情节。
2.生词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牧场”、“绿洲”、“信念”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植树的牧羊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或听说过植树造林的事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植树造林的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首先,对于课文中的生词和修辞手法,虽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通过设计更具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表现得较为内向,不太愿意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我可以在课堂上创造更多轻松、自由的表达空间,让他们在无压力的环境中畅所欲言。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植树造林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我们的学校或社区,我们可以如何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阅读理解与审美鉴赏: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培养文学鉴赏力。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牧羊人的植树精神。
1.1.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1.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故事梗概:一个牧羊人坚持不懈地在荒凉的高原上植树,最终将荒漠变成了绿洲。
1.2.2 重点词汇:牧羊人、植树、荒漠、绿洲等。
1.2.3 难点句型:描述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心情。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新课2.1.1 展示图片:荒凉的高原、植树的牧羊人、绿洲。
2.1.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2 自主学习2.2.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
2.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牧羊人的植树精神。
2.3 课堂讲解2.3.1 讲解重点词汇和难点句型。
2.3.2 举例说明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心情。
2.4 小组活动2.4.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
2.4.2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保护环境的方法。
2.5 口语练习2.5.1 学生模拟牧羊人,向同学介绍植树的过程和心情。
2.5.2 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章:课堂小结与作业3.1 课堂小结3.1.1 回顾故事情节,总结牧羊人的植树精神。
3.1.2 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行动。
3.2 作业布置3.2.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文章。
3.2.2 选择一个环保主题,进行小组演讲比赛。
第四章:教学反思与评价4.1 教学反思4.1.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
4.1.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4.2 学生评价4.2.1 学生互评,评价口语表达和小组活动。
4.2.2 教师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拓展活动与延伸5.1 拓展活动5.1.1 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植树活动,亲身体验植树的乐趣。
5.1.2 参观环保展览,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
5.2 延伸阅读5.2.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环保的书籍或文章。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围绕音乐《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这首作品的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并能根据音乐进行各种创编,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提高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强化学生内在的音乐听觉感受,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教学重难点:以音乐审美中歌曲本身的内在美为中心,融洽音乐、电影、创编、表演、评价等教学活动为一体,有机达到教学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do re mi》的音乐声中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2、师:请学生观赏一段影片(播放《音乐之声》片段,介绍美国音乐故事片)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上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孤独的牧羊人》。
师:这些歌曲组成了影片的精彩部分,其中还有一首歌曲也非常好听,它是上校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家庭教师玛丽亚带领着孩子们表演的一段木偶剧,非常的诙谐、动听,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教案《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3、播放《孤独的牧羊人》:听了歌曲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二、感受与体验1、自主学唱歌曲师:边听老师弹一遍这首歌的旋律,你们仔细地观察曲谱,并用"来"来轻轻地跟唱一遍。
2、听曲范唱,并轻声跟唱。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并试着把歌词唱出来。
(播放课件)3、歌曲中最有特点的是哪一句?("来咿奥都")"来咿奥都"是谁的歌声?讲解美国乡村歌曲演唱的特点。
4、播放歌曲,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模仿歌曲,并在"来咿奥都"处拍手。
三、创造与表演1、小组编排表演,教师指导。
(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对歌曲进行创编。
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表演不仅仅局限于肢体语言,还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歌曲)2、小组展示表演。
3、小组相互评价,教师总结。
四、小结下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锻炼默读能力,以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理清文章叙事思路。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环保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绿色生活。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植树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植树的辛苦和乐趣。
举例:如“绿化”一词,要求学生明白其在文中的含义,并能举例说明;通过分析文中前后环境的对比,理解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2. 教学难点
- 对比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理解并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环境变化,这需要较强的文本分析能力。
- 人物形象分析:如何从文中具体描述中提炼出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文章讲述了牧羊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环境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课文,看看牧羊人是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自然的。通过具体事例,理解他的毅力和坚持。
- 课文深层次含义: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对环境保护的呼吁,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
-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敬意和赞美,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情感共鸣可能存在困难。
举例: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需通过具体文段分析,指导学生识别并理解前后环境的对比,以及这种对比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对于人物形象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牧羊人的行为、言语、心理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从中总结人物形象。在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上,教师应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文章背后的思想内涵。至于情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三、教 Nhomakorabea难点与重点
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在《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植树这项环保活动的热情还是挺高的,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当中。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文章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还不错。大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一些植树的经历,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意识到在讲解课文结构和分析文章内容时,需要更加细致和生动。可能我应理解和记忆。
5.情感态度:感悟牧羊人无私奉献、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领悟牧羊人植树行为的积极意义,以及这种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分析文章结构:识别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如何通过结构安排来强化主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的基本概念和它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植树是改善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牧羊人植树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植树行为在实际中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通过造句练习和词汇游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新学的生字词,加深记忆和理解。
-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牧羊人的心境和情感,从而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
2.教学难点
-阅读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如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对自然的感悟。
最新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最新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最新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最新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新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 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 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导入新课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教学过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资料助读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2. 整体感知《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目标导学二: 品味写作技巧
1.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赏析: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学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去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也可以去找作者的评价。本文有多处评价牧羊人的语句,把它找出来即可。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章主旨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教学提示‖
把握文章的主旨,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文章的 标题;(2)文章结尾;(3)梳理理清文章的思路;(4)关注文中的抒情、议论性语句。
三、板书设计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赏析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赏析 :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标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本文记叙事件以时间为序:大约四十年前——大战结束后——1945年的6月。理清这一顺序,各用 一个偏正短语概括即可。
☞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2.体会对比、第一人称叙事手法的运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走进文本,了解了牧羊人的事迹,感受到他伟大的人格。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品味其意味隽永的语言,分析对比的手法。
二、教学新课
☞目பைடு நூலகம்导学一:品味语言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明确: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记叙方式:插叙;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品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赏析: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目标导学一: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
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1913年)
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无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