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理科学发展报告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厦门市翔安区教研中心地理科组织申报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经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列为教育课程改革厦门实验区第二批课改重点课题(课题编号z7)。

根据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及厦门市中等教育教研室有关通知的要求,今天召开课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福建省已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如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与热点。

地理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教育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受系统科学、传播学、学习论、教学论等理论的启发,不断探索现代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学成为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

地理教师是有效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关键,如何做到“教、研、训”一体化,让教师在教学中搞研究,在教研中做研究,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是当前地理教师培训的必然要求。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最终能够成功落实的重要保证之一,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词,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高中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率先进入高中新课程的四个省区的地理高中新课程来看,并剖析我市地理课程改革情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避免走弯路、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福建:全面完成67个县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

福建:全面完成67个县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

福建:全面完成67个县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摘要】福建省近期全面完成了67个县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

该规划的目的是优化养殖水域资源配置,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

具体内容包括规划范围界定、环境评估、产业结构调整等。

各县级规划编制进展情况良好,未来将加强规划实施监督,确保规划有效落地。

福建将充分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推动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编制将对养殖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通过规划的实施,福建省将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福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县级,资源利用,养殖业,健康发展,监督,实施措施1. 引言1.1 福建:全面完成67个县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福建省自从启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以来,全面完成了67个县级规划编制工作,有效整合了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推动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规划编制的目的在于科学合理规划养殖水域滩涂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的具体内容包括确定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利用方向、制定养殖种类和规模发展规划、制定养殖水域滩涂水环境保护措施等。

各县级规划编制的进展情况也得到了及时监督和指导,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未来,福建将继续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落地,充分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推动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规划的实施将对养殖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为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将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为福建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 正文2.1 福建省启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福建省启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滩涂资源,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养殖水域滩涂资源丰富,是福建省养殖业的重要支撑。

但过去缺乏系统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福建省决定启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

福建强降雨研究报告

福建强降雨研究报告

福建强降雨研究报告引言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多样。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相互作用,福建经常受到强降雨的影响。

强降雨不仅对福建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许多不便。

因此,研究福建强降雨的原因、规律和趋势,对于预防和减轻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福建省强降雨的综合研究,探讨其成因和演变规律,为福建省及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有效的减灾和防洪措施。

数据收集为了对福建省的强降雨进行研究,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气象数据、降雨量数据和地质数据。

其中,气象数据和降雨量数据分别来自福建省气象局和福建省地质局。

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仔细分析和整理,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

成因分析气候特征福建省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

尤其是南部山地地形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和抬升,使得降水量进一步增大。

而在东海和台湾海峡一带,暖湿空气与冷空气相互作用,形成了容易引发强降雨的气象条件。

地理环境福建省地形多样,其中包括丘陵、山地、平原和海岸线。

这些地形对气流的运动和降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山地地形的存在使得福建省容易形成暖湿气流上升的条件,从而引发强降雨事件。

影响因素除了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外,福建省强降雨的发生还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季风气流的活动、大尺度的天气系统、海洋影响因素(如暖湿气流、海洋环流)等都会对福建省的降雨产生影响。

强降雨规律和趋势经过对福建省历年的气象和降雨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强降雨的规律和趋势。

季节分布福建省的强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特别是在6月至8月和9月至11月期间。

这与季风气流的活动和夏季风盛行方向的变化有关。

区域分布福建省的强降雨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地和沿海地区,尤其是西南部的闽西山区和东南部的闽南沿海。

这些地区由于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容易形成局地性的暴雨。

强度和持续时间福建省的强降雨通常伴随着较高的降雨强度和较长的持续时间。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一、本文概述《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一文旨在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近岸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复杂的海底地貌形态。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海底地貌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海底地形测量、海底沉积物分析、海底地貌分类等方面,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在此基础上,文章详细描述了福建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特征,包括海底地形、海底地貌类型、海底沉积物分布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文章还探讨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海底地貌的影响和潜在风险。

这对于制定合理的海洋开发政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总结了研究成果,提出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福建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特征,还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主要区域聚焦于福建省近岸海域,涵盖了福建沿海的所有重要海域,包括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等主要港口和海湾。

这些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对于福建省的海洋经济、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多源、多尺度的海洋地理数据。

其中包括了海洋地形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海洋地形图,提供了海底地形的高程模型(DEM)数据,为海底地貌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还采用了海洋气象、水文等环境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气象局、海洋环境监测站等机构,为我们理解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背景。

除了上述的基础数据外,本研究还结合了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影像,这些数据能够提供大尺度的海底地貌信息,对于识别和解析海底地貌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福建省资源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资源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基 础 上 .分别 开 展 了 1 0万 福 建 省 耕 地 和 林 地 土壤 质量 评 价 :5
和1 :5万 荔 城 、 同安 和 闽侯 县 ( )耕 地 土 壤 质 量 调 查 与 评 区
价 系 列 研 究 。建 立 了福 建 省 耕 地 土 壤 质 量 调 查 与 评 价 的 技 术 方

t a bs) 的 简 称 。 S T R 把 土 地 看 作 由 地 形 和 土 壤 个 体 a D t ae l a OE
组 成 的 自然 实 体 的组 合 ,用 地 形 、岩 石 、 地表 形 态 、坡 度 、母 质 和 土 壤 的 一 种 明 确 和 常 常 重 复 的 方 式 来 对 区域 土 地 进 行 辨 识 。陈 健 飞 、陈 松 林 主 持 的 国 家教 育 部 项 目福 建 土 壤 一 体 数 地 字 化 数 据 库 的研 制 和 应 用 (0 1 20 ) 以福 建 省 1 0万 中 20—05 , : 2 比 例 尺 S 1 数 据 库 和 漳 浦 样 区 11万 S T R 数 据 库 为 目 o ER : OE 标 ,分 别 编 制地 貌 图 、岩 性 图 、 坡 度 图 及 土 壤 图 ,并 在 G S技 I 术 的 支持 下 ,生 成 地 形 体 、 地 形 体 组 分 和 土 壤 组 分 三 级 S T O. E R单 元 及 建 立 相应 属 性 数 据 库 。并 用 A E U V N E语 言 编 程 以 实
方 面 取 得 的 突 出进 展 . 以及 各 自未 来 的 发 展 趋 向 。
【 奠 词 】 资源 科 学 关
研究进展
福 建 省
(9 0 2 0 )利 用 动 力 学 理论 ,在 研 究 福 建 省 主要 耕 作 土 壤 钾 19-00 素 状 况 和 含 钾 矿 物 的 基 础 上 , 开 展 主 要 耕 作 土 壤 钾 素 释 放 动

福建人文地理

福建人文地理

福建省野生动物主要属于东洋界动物区系,但由于高海拔的地方存在着跨地带性气候,所以一些古北界的动物 也可以在福建省栖存。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种野生动物有数千种,仅在脊椎动物方面,即有:兽类130种,占全国四分之一;鸟类540种,占 全国二分之一;爬行类115种,占全国三分之一;两栖类44种,山溪鱼类几十种;昆虫类5000种以上,占全国五分之一。在各种野生动物中,属 国家明令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猕猴、大小灵猫、黄腹角雉、红嘴相思鸟等12种。屏南白岩溪一带,每逢秋冬季节,有大量鸳鸯栖息其间,被誉为" 鸳鸯之乡"。
台湾海峡处于东海与南海交接过渡部位,既有东海海底地质构造单元往福建海区窄缩与聚敛部分,又有南海地 质单元伸突进入。其地质复杂程度在中国海区少见,内部隆、凹不,地堑式断陷与断块隆起交错分布。海峡西侧分布有乌丘屿凹陷与厦澎凹陷 ,具有蕴藏海底石油远景。断裂构造以北东与北西向为主。基性火活动频繁。并在西侧沿岸有与台湾东侧遥相对应的变质岩带展布。海域地震 特征明显,其强度和频率在中国邻近海域中为最大与最强。海域地震虽对福建省沿海陆域有波及甚至破坏性影响,但却具有屏障与消能作用。
福建不仅水资源丰 富,水质也比较好。据1988年复查,全省各河水含沙量平均为0.13公斤/立方米~0.42公斤/立方米,就全国范围讲,属于少沙河流。绝大多数 的地下水,矿化度自0.1克/升增加至1克/升,最高达35克/升;总硬度为1.5毫克当量/升~3.5毫克当量/升,属于重碳酸钠钙型水,适宜饮用和 灌溉。因此,城市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较为充足。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过去中外生物学家在那里采集过许多珍 稀动植物,发现过不少新种,因而以"模式标本采集圣地"闻名于世。

福建论文开题报告

福建论文开题报告

福建论文开题报告1. 引言这篇开题报告将对福建省在论文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和分析。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的省份。

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而闻名于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福建省在不同学科领域的论文研究中的地位和贡献,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2. 文化与历史学科中的福建省论文研究福建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因此在文化和历史学科的论文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许多学者通过研究福建省的历史文献、古迹和传统文化,揭示了该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

例如,一些研究探讨了福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阐述了福建与外部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

此外,研究人员也关注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保护。

3. 福建省在经济学领域的论文研究福建省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因此在经济学领域的论文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学者们经常关注福建省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的问题。

他们的研究旨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福建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一些研究也关注福建省的特色产业,如渔业、茶叶和建筑材料等,探究其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和潜力。

4. 福建省在环境科学中的论文研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福建省在环境科学领域的论文研究也日渐增多。

学者们对福建省的空气污染、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以及生态保护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的环境数据,评估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状况,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

福建省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压力,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虽然福建省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福建省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其地理边界内,缺乏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分析。

其次,对于福建省特定问题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拓展。

未来的研究可以将福建省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探索其特色和优势,也可以深入研究福建省某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提出更具体的解决方案。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类题目的两大命题视角(科学发展)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类题目的两大命题视角(科学发展)
《贵州省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 计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传统 村落培育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推动贵州由传统村落大省向强省跨越。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镇堂安寨,是中国与挪威合作建设与 保护的中国唯一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坐落在半山腰上,四面环山,峰峦叠嶂,梯田 层叠,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鼓楼、戏台、吊脚楼、石板路、古瓢井 以及侗族服饰等保持着原始的风味,成为“浓缩的侗乡”,被称为“人类返璞归真” 的范例。贵州省传统村落众多,目前部分村落存在明显的环境问题,亟待合理解决助 推乡村振兴。如图为堂安寨景观图。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P97~P98“活动”)
[思考探究] 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当地或你了解的案例,谈谈福 建长汀经验带来的启示。 提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命题视角(二) 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选材,体现责任担当 [典题感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到2020年我国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 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材料二 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 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类题目的两大命题视角(科学发展)
命题视角(一) 从践行“两山理论”上选材,体现制度优势 [教材案例]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福建长汀的生态巨变
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山区,历史上山清水秀,林茂田肥,人们安居乐业。近 代以来,由于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长汀一度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1985 年 , 长 汀 水 土 流 失 面 积 达 146.2 万 亩 , 占 全 县 总 面 积 的 31.5% , 不 少 地 方 出 现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晴三天,闹旱灾;雨三天,闹洪灾”的现象。

福建地理论文1500字

福建地理论文1500字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福建文化——从山水特征、滨海环境出发1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黑格尔说道:“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

黑格尔认为,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造就人类文化的基础、前提和摇篮,它为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一科学种可能。

【1】当然,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人类的实践活动。

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类实践的必要条件,而且对人类实践的类型、方式、特点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对人类实践的产物——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人类的种族特性、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精神传统、性格爱好和地区文化。

2山脉阻挡下的福建文化2.1福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福建省位于23°32'-28°19N、115°50'-120°43'E之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接壤,西与江西为邻,西南与广东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

福建西部和中部形成东北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

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

【2】福建土地总面积为12.4万km',其中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因此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2.2福建的山脉特征福建除了东面临海外,三面皆有群山蜿蜒,即西北的武夷山山脉、东北的太姥山脉、西南的博平山山脉、还有中部的鹫峰、戴云两山脉。

【2】主要可以连为两大山带:2.2.1闽西大山带闽西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体,长约530km,宽度不一,最宽处达百余千米。

北段以中低山为主,海拔大都在1200m 以上;南段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一般为600~200m。

整个山带,尤其是北段,山体两坡明显不对称:西坡陡,多断崖;东坡缓,层状地貌发育。

山间盆地和河谷盆地中有红色砂岩和石灰岩分布,构成瑰丽的丹霞地貌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福建省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报告
多各。土地规划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 ,其涉及 的环境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 、测量学 、遥感与监测等相关专业领域人才的 培养也充实了全省土地利用规划学科 的人才队伍 。此外 ,全 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相关业务的甲级 、乙级及丙级资质的人
2 福 建省 土地 利 用规划 学 科发 展现 状
2 . 1土地利用规划学科人才培养现状 2 . 1 . 1学位授予情况 全省拥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的高校分别是福建农林大 学 、福建师范大学和华侨大学。上世纪8 O 年代 ,为适应土地 管理工作对人才的需求 ,福建师范大学创办了土地管理专业
2 . 1 . 3人才数量情况
以上 三所 高校 为福 建省 土 地利用 规 划学 科建 设 与发 展培
该学科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为全省乃至全国土地利用规划学 科方面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有力 的人才支撑。福建省从事土地
利用规划专业的专家学者、管理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学术交 流 、学科研究及工作实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使土地利用 规划学科发展获得长足进展 ,为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研
8 2 0 1 4年 第 1 期 ( 总第 8 5期 )
员有5 0 0 多名 , 为福建省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建设 、 业务开展提
供 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2 . 2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平 台建设
目前 ,福 建省 从 科研 与 实践 平 台 、教 学 平 台及 学术 交流
的倪贵平 、伍世代【 7 J 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脆弱度进行研 究 ,通过构建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影响定量研究的指标 体系以及研究方法 的应用分析, 对未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 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 ,为制定减轻土地利用规划造成 的不 良环境影响的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 . 3 . 2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研究进展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最 主要的因素 ,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于经济的发展 , 经济的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不断提出新要求。 同时 ,土地利用规划又具有调控经济发展的作用 ,土地利用

福建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

福建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

福建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福建是一个多山且沿海的省份,地理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福建地理会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地理位置和边界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相隔约130公里。

南部濒临南海,西临广东和江西,北部与浙江接壤。

福建省总面积约121,400平方公里,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二、地貌特征福建地处祁连山与闽粤山脉东段的余脉取向相交构造地带,地势起伏较大。

福建的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4、福建的主要山脉有五岭山、武夷山、黄岗山等。

而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如闽江三角洲和闽南平原等。

三、气候特点福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

冬季较为温暖,夏季炎热多雨。

每年的气温和降水量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常年高温多雨,冬季相对较凉爽。

四、水资源福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有诸多河流和湖泊。

福建的河流主要有闽江、龙浔江、曹溪、漳河等。

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是福建最大的河流,也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五、自然资源福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是福建的重要资源之一,森林覆盖率约为59%,福建是中国重要的木材产地之一、此外,福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钨矿、锑矿、铀矿等。

六、经济发展福建是中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开放省份之一、福建的经济以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业等为主。

福建的沿海地区如厦门、福州等城市发展迅速,成为福建的经济中心。

福建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主要农产品有茶叶、水稻、糖和柑橘等。

七、旅游资源福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

武夷山和土楼是福建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其他知名景点还包括厦门、鼓浪屿、南靖土楼等。

八、重要港口福建拥有多个重要的港口,是中国沿海贸易的重要门户之一、厦门、福州、泉州等港口是福建的主要港口。

福建的港口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以上是福建地理会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评价

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评价
第四:水文条件。福建水力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福建河流众多,共有29个水系、664条河流,内河总长度达1.36万公里,较大的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和木兰溪,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福建地处丰水带,地表水资源总量1168.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7位;人均水资源约为44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7倍。福建的河流由于源短流急,河床落差大,所以水力资源丰富。全省沿海可利用的潮水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可开发的潮汐能蕴藏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年可发电量约280亿千瓦时,为国内潮汐能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福建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已发现的温泉有100多处。福建丰富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无疑为福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但不利之处在于福建河流大多源于山区,短而多曲,没有什么主要大河流贯通福建全境,河流航运价值不高,河流汛期较为明显,水力资源开发受季节限制,近年来由于植被的破坏,河流含沙量增加。
关键词:福建省;经济水平;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气候;促进;
正文:
这几年,福建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连续18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情况表明,福建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03年实现增加值2040.61亿元,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旅游休闲、邮电通讯、现代物流、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异军突起。三是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福建经济迅猛发展和福建省的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那么,福建自然环境条件如何?又该做何评价?福建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贡献还有多少可发掘潜力?
参考文献:
(1)《福建经济发展概况及有利条件》,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福建经济发展持续向上的基础条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福建北部沿海地区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福建北部沿海地区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福建北部沿海地区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福建北部沿海地区是众多地理、经济和文化要素的交汇点,其生态环境地质情况直接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开展福建北部沿海地区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研究,对于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福建北部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地质特征和问题,包括区域地质地貌、水文地貌、土地资源、自然灾害、工业污染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提出合理的治理建议,具体内容包括:(1)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资料,建立相关数据库,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2)区域地质地貌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特征等方面,以确定区域地貌形成演化过程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水文地质调查,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水质状况、河流湖泊水面变化等方面,以了解区域水资源分布和用途,水污染管控等问题;(4)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土地类型、土地利用方式、耕地面积、土地荒化等方面,以了解区域农业生产状况和土地利用合理性问题;(5)自然灾害调查,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以了解区域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影响,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支撑;(6)工业污染排放情况调查,包括主要污染源、污染活动、排放量和排放途径等方面,以了解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制订对策。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和数字化技术等。

具体包括:(1)文献资料采集和整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区域特点和问题,建立相关数据库,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支撑;(2)实地调查:采用现场勘察、拍照记录、采样等方法,对区域生态环境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获取数据和信息;(3)数字化模拟:采用数字高程模型、遥感技术、GIS等数字化技术,对区域进行建模和分析,以建立相关的空间数据和决策支撑工具。

福州地理

福州地理

福州市百科名片中国福建省省会。

简称榕城,别名三山。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来福铁路终点。

辖福清、长乐两县级市,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县。

市区面积1043平方千米。

市区人口约130万。

多归侨、侨眷,主要有汉、畲、满、回、苗等民族。

汉初为闽越王都“冶城”所在地。

西汉置冶县。

东汉改名侯官县。

隋改原丰县,后改为闽县,为建安郡治所。

唐置闽州,后改为福州。

五代改为长乐府,为闽都。

宋为福建路治所。

元末以后为福建省会。

1912年置闽侯县,1946年设福州市。

目录[隐藏]城市概述基本概况经济状况发展战略工业发展县域经济现代流通开放水平城市概述基本概况经济状况发展战略工业发展县域经济现代流通开放水平∙各项改革∙服务功能∙社会事业∙主要高校∙民俗风情∙著名人物∙地方语言∙姓氏排行[编辑本段]城市概述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

市内温泉广布,有温泉城之称。

年均温福州市19.6℃,1月均温10.5℃,7月均温28.7℃[1],年降水量1342.5毫米,无霜期326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台风)袭击。

境内有闽江、西湖等河湖。

扩建后的马尾港与世界20多个港口通航,与50多个国家与地区开展经济贸易往来,年吞吐量达500 万吨。

有高等院校12所,中等专业学校35所。

1984年,被列为全国沿海14个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

1985年,马尾被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

矿产有叶蜡石、硅砂、明矾、高岭土、花岗岩等。

郊区产水稻、甘薯、小麦、茶叶、蔬菜、油菜籽等;工业以轻工、手工业、机械制造、基本化工为主。

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150亿元。

福州有被列为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

如建于964年的中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大殿;立于906年,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政王德政碑;李阳冰亲书的马石山摩崖题刻;闽侯县的昙石山文化遗址等。

主要游览点有鼓山、乌山、于山、西禅寺、闽王祠、林则徐祠堂、西湖公园等。

福建省情资料

福建省情资料

福建省情资料福建地理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东经115°50’~120°44’,北纬23°31’~28°19’。

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最大间距约480公里,南北纬度最大间距约530公里。

东北邻浙江省,西北接江西省,西南连广东省,东临东海,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海省相望。

全省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自然地理带,其中大部分属中亚热带。

闽侯白沙,福州新店和连江黄岐半岛以南,戴云山和博平岭以东为南亚热带。

全省土地面积为12.1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

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

陆地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

全省大小港湾125个,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等六大深水港湾。

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有岛屿1500多个,海坛岛为全省第一大岛。

资源概况★福建省土地资源绝对量少,人均占有量低,全省土地总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29%;人均土地面积3.38公顷;不到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

截止2004年,全省耕地面积为133.98万公顷(204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 56亩。

★福建海域广阔,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直线535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有浅海619万亩,滩涂299万亩,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位。

★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覆盖率达63%,居全国首位。

四大平原漳州平原 566平方公里福州平原 489平方公里莆仙平原464平方公里泉州平原345平方公里两列大山带西列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体的闽西大山脉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部的最高峰。

中列大山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个部分。

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为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峰。

两大河流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全长577公里,流域面积6.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各一半。

九龙江为第二大河流,干流长258公里。

福建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福建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福建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与人类活动的科学,通过对地球的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福建高一地理必修一是地理学科的第一册教材,主要学习地理的基本概念、地貌、水资源、气象与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福建高一地理必修一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地理概念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它研究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还研究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人文地理要素。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地图分析和统计研究等。

二、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形以及各种地表特征的总称。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壳运动、地表风化、水体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球上具有不同地貌特征的地区有山地、高原、平原、台地、盆地等。

三、水资源水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梅列川和闽南山区是该省的重要水源地。

然而,由于人口增加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水资源需求增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四、气象与气候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气候则是指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表现。

福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全年时间上分为冬季、夏季、秋季和春季。

该地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

台风是福建气候的重要特点之一,对该地区的农业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知识点外,福建高一地理必修一还包括人口与聚居、交通与通信、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福建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福建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涉及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貌、水资源、气象与气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为地理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培养对地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福建省大地测量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大地测量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口持续 增长 ,人 类 可利用 的地 球空 间受 到 日 严 峻的约 束 , 益
具体到我省 ,大地测量的主要任务有 :①坐标系统的建 立 、维护和更新 ;②卫星定位的发展应用;③重力基准的建
立 、维 护和更 新 ;④ 似大地 水准 面精 化的发 展应 用 。 空 间大地 测 量是 实现 大地测 量学 科各类 目 最基 本 、最 标
获取地球空 间信息 ,合理利用空间资源 ,已成为现代社会经 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大地测量学在 2 世纪特别是近几 卜 0
年来 随着计 算 机技 术和 空间技 术 的进步 而得 到 了飞跃发 展 。
适用的技术手段 ,是大地测量学科向地球科学深层次扩展的
主通道 和主 推力 ,决 定着 学科 的发展 方 向和科学 地位 。近 年 空间 大地 测量 发展 的 特点是 :① G S 术 已迅速 普及 ,正 在 P技 成为 大地测 量 的主要 常规 技术 ;②技 术模 式多样 化 ,包括 空
同时 对部 分 G S P 点用 附合路 线或 支线方 式进 行水 准 C级 联 测 ,按 照三 等水 准观 测 。三 等水准 测量 于 20 02年 1 1月

美 国于 17 年 提 出 了 G S全球 卫 星 导航 系统 ,19 年 93 P 95 该 系统 建 成并 开始 投 人运 行 , 20 年 9 , 国共 发射 了 至 09 月 美 4 G S 星 系列 。 国的 G S G S 种 P 卫 美 P 是 N S中第 一个 投 入全 面 工 作 的 系统 , 而且 是从 19 年 以来 至今一 直稳 定 运营 的唯 一 95 系 统 。G S进入 正 常工 作 之后 ,19 P 9 6年 ,美 国启动 G S现 P
经建 立起遍 布全 省 的大 地基 准 、高 程基 准 、重 力 基准 ,为海 西建 设发 挥 了重 要 的作用 。

福建地理概况

福建地理概况

比较一月与七月气温的分布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为什么一月 平均气温明 显从东南向 西北呈波浪 状递减?
为什么七月全 省普遍高温,南 北温差小?
比较一月与七月气温的分布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①山地气温较低 ②等温线的走向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共同点:
不同点
①七月全省普遍高温, 南北温差小于一月 ②七月等温线的走向大致 与海岸线平行明显于一月
福建省
一、福建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福建地理位置
从纬度位置看
从海陆位置看 从相对位置看
海峡西岸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 23°33′至28°20′、东经 115°50′至120°40′之间。平面形 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最大间距约 480千米,南北最大间距约530千米。 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 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 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
点有温平福 ?何分均建 特布气年
①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 多在16—22℃之间 ②气温分布基本上从 东南向西北递减
③山地气温较低。
福建省的气温分布和原因形影响);等温 线的走向大致与山脉平行(纬 度因素叠加地形、海洋影响)。 ②E等温线凸向西北的原因: 夏季河谷和闽中盆地地形不 易散热,且处于冬夏季风的背 风坡,有增温作用。 ABC低温中心的原因:地势 高
木兰溪
• 木兰溪,中国福建省东部独流入海河流,发源于 仙游县西苑乡黄坑村,横贯莆田市中、南部,自 西北向东流经莆田市的仙游县、城厢区、荔城区、 涵江区等地区,至三江口注入兴化湾入台湾海峡。 干流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为福 建省八大河流之一,天然落差784米。 • 流域内有著名的南北洋平原(兴化平原)和仙游 东西乡平原,是莆田市内主要的人口聚居区。流 域内木兰溪沿岸水利设施众多,为流域生产生产 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电力支持。同时木兰溪及其 支流、入海口湾是市内重要的水运航道。因此被 称为莆田人民的母亲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地理科学发展报告作者:福建省地理学会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1期【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地理学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方向的拓展、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研究手段的革新等方面。

但也存在重复性的应用研究多,学科整合不足,基础研究逐渐弱化,地理学教育欠缺等问题。

福建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应注重于:方法论、技术的创新;学科交叉与融合;地理学教育的深化研究;以信息化推动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提高科研竞争力,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地理学体系。

【关键词】地理科学成就问题展望福建以人类生存环境、人地关系和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是一门包含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钱学森院士以其独特的视角认为地理科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文艺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相并列的科学部门[1],将地理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我国地理学已取得骄人的进展,表现在科学研究方向的突破、对国家建设的贡献、研究手段的革新、对科学和教育的促进作用、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2]。

福建地理科学的发展,是我国地理科学发展的一部分,在理论与技术及其实践中都取得明显进展,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福建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一)研究方向的拓展地理科学是以综合和实践为主要特点的科学,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与目前全球变化研究、地理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强调的综合和集成不谋而合。

福建地理学者结合学科特点,经过研究机构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重要科研项目的启动与实施、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形成等各方面的努力,在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扩展其研究的方向。

福建地理工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分析,根据长期研究积累的资料,在资源与环境研究、区域自然地理与农业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生态监测理论与方法、水土流水与生态调控、海平面变化、区域发展与规划、城市与人口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城镇体系规划、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地空耦合技术等优势领域开展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尤其是近年来,福建地理工作者在野外观测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在地球表层生态系统及过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地理信息科学与电子地图与信息图谱,生态农业,城市化发展和人口循环流动等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果,获得突出的成果。

特别是在重大战略领域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人地关系地域研究和重要学科方向上向纵深突破。

尤其是我省地理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模式的研究,引起相关领域国际学术组织和权威专家的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参与了中学地理、高等院校地理教学改革和教材的编写,发表了许多著作。

福建地理学者在学术领域的地位也得到显著提高,发表在国内、国际优秀学术期刊的论文数量也大幅度增长。

地理工作者涉足的领域,已经突破了传统地理学的范围,与自然、人文、社会等众多学科不断的交叉融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问题密切相关。

(二)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地理科学除了本身的规律与发展的轨迹,又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联,可以说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是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原动力[3]。

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地理工作者组织和参与完成了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关于自然条件、国土资源、农业发展、产业布局、城市化等方面的研究任务,包括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社会经济调查、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农林、茶果、蔬菜、橡胶、宜林地的调查研究、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生态调查等各类考察研究;福建省简明综合农业区划、福建农业综合自然区划、莆田农业区划试点研究、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等各类区划研究;福建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福州市国土资源综合评价、漳州市国土规划、湄洲湾区域国土总体规划、九龙江流域国土整治等国土规划研究;海沧投资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房地产市场研究、景观生态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特色农业信息化的示范应用研究、福建人口流动研究、城市化问题、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规划建设、生态省建设条件分析与战略思考等发展战略领域的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为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提供大量的决策建议和宝贵的科学资料与科学依据。

例如,2002年8月完成的《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对我省的陆域和海域生态环境首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总结,系统地反映我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还分析了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提出进一步改善我省生态环境的对策与建议,为区域经济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重大建设项目合理布局提供决策依据,为生态省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全省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福建生态环境要素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域规律,将福建省分为5个生态区、17个生态亚区和106个生态功能区。

全省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已作为《福建建设生态省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如,在2003年“数字福建”重大应用项目——《福建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中,应用先进的“3S”和多媒体、互联网技术,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研究,建立能动态监测、高效管理、综合分析、适时发布的全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和决策支持与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实现网络信息共享。

该项目的建成,可为环保、气象、测绘、林业、海洋等部门提供服务,这将极大地推进我省生态环境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政府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的宏伟目标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我国东部地区以及全国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的建设也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此外,我省利用地缘优势,与台湾本领域学术界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在促进闽台资源环境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方面开拓了新局面,在海峡两岸资源的永续利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了贡献。

福建地理工作者的上述工作,在协调人类认识地表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促进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合理利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工作方式,为福建步入小康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研究手段的革新福建省地理科学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经过长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也开始了研究技术手段的革新,主要表现在开展定位和实验研究,使地理学多由定性的描述转向定量的观测分析。

在不断调整创新和增强实力的过程中,地理学在本省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建立和加强了若干新的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加强了地理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突出了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性科学的内容,同时也继续派生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

①重点实验室和野外实验地(站)建设:在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相继建立了亚热带资源与环境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高校重点实验室;在漳州市漳浦县马坪镇建立了规模特色农业生产模式试验样区,进行果园生态栽培试点、农果牧系统生态模式、景观生态规划等研究;在长汀县和田镇建立了野外实验站,进行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山地生态整治与生态产业关键技术、山地生态系统重建等研究;在闽江口建立了湿地研究观测场,进行海滨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研究。

②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省多所高校建立了GIS实验室,并开设了GIS专业,促使空间分析方法愈来愈多地在各种预报、预测和发展研究领域中得到应用,从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等对地观测平台获取地球表面遥感数据,拓展了地理学的观测视野,也为各高校及社会输送了大批的GIS专业人才。

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我省地理科学的发展,也为各种涉及空间数据分析的学科提供了新技术手段。

③新方法的引入和新领域的派生: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方法与地理科学研究相结合,将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新的理论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将模型建立和空间分析在区域研究和城市发展规划中逐步推广,这大大加强了地理学这一古老学科的活力。

近年来,生态学、水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农学等领域与地理学相互交叉,地理学充分吸收百家之长,壮大自身力量,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合理利用,阻止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恶化的趋势。

我省地理学界不断扩大与国际地理界的联系和交流,吸收一些新的地理学说和新的工作方法,以适应全球化新时代。

二福建地理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谨观慎思我省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在一代代地理人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将其放诸全国乃至整个世界地理学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之下,我们仍然看到了许多不足之处。

(一)侧重重复性的应用研究,忽视学科本身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相当一部分研究力量流向一些课题经费较多、见效快的短线研究,不少地理工作者追求一种“短、平、快”式的研究模式。

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应用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最终都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地理学也不例外。

发挥其优势,让它服务于社会,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纵观近年来福建地理学者所做的工作发现,不少应用研究都是出于一种纯粹的收益目的,较少体现为国家全局性和重大地区性科学问题和应用问题,忽视学科本身的发展。

而且许多研究属于重复性工作,用一个地区做过的模式来套做另外的地区的现象相当普遍。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工作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学科本身发展的滞后。

近年来,福建地理学界的理论建树明显少了,虽有一些理论方面的教材和专著问世,但缺乏重大学科理论建设的论著。

(二)学科整合不足,学术走向迷茫,基础研究逐渐弱化一方面学科交叉与分支迅速,地理学出现模糊化、边缘化与空洞化;另一方面地理学同其它学科之间甚至在地理学分支学科之间的融合明显不足,其综合性仍处于较低层次。

当前 ,解决资源环境安全、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都离不开地理学的研究。

但是 ,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也必然需要与大量的其他学科 ,特别是应用学科的不断交叉。

包括环境学、生态学、大气科学以及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 ,大量介入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环境变化与治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这些地理学的传统优势研究领域。

地理学研究的主体与科学问题不断受到其他学科的关注与渗透 ,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在许多领域得到重视和应用。

后者在利用了地理学研究成果,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常常掩盖了地理学研究的基础成就。

地理学在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同时 ,常常也会偏离地理学发展的主干 ,转为其他学科的分支 ,从而造成地理学研究出现“范围边缘化、对象模糊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