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重点总结

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一藘茹丸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
唐代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著的《产宝》,《经效产宝》第一次提出“冲心”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陈自明撰成《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著。
刘完素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张子和著《儒门事亲》,钩取死胎成功的案例,开创了中医产科器械手术助产的先河。朱震亨著《格致余论》第一次明确描写了子宫的形态。万全《广嗣纪要》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螺、纹、鼓、角、脉的5种不宜,即五不女
第二章
胞宫的功能: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女子胞胞宫子脏包室血室 胞脉:子宫的血脉属于心而络于胞中
胞络 子宫的络脉 系于肾
月经产生的机理及其调节
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互相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肾气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宅,冲任之本,并能促进天癸的的成熟。故有“经水出诸肾”之说。
1从中医角度叙述肾在月经产生中的主导地位。答: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的生理中起主导作用。 ①肾主封藏为藏精之脏。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殖的基础。先天之境与后天之精皆藏于肾股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是元阴元阳之宅。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脑为髓海闹碎骨均属于肾所主。肾生髓是肾藏精功能的一部分,随着人体的生长脏腑渐充肾气乃盛,总而促使肾所藏之元阴化生天癸在后天之精的充养下,到了二七之年则天癸至,并促使月经出现。肾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②肾为天癸之源,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竭,月经断竭。③肾为冲任之本,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任虚冲衰则经水断绝,然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 ④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血和调,经候如常,然气血之根在于肾,气血久虚,常从肾治,补肾益精,生化气血,以调经助孕。 ⑤肾与胞宫相系,胞宫司月经,肾与冲、任、督脉相关,与胞宫相系,直接影响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⑥肾与脑相通,直接参与月经的调节。 ⑦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气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是通过肾中阴阳来实现的,肾中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生理,包括

月经生理的正常。
2天癸者癸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愿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元阴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作用下趋于成熟。女子在14岁左右天癸至冲脉盛促使血海充盈子宫由满而盈因而有月经来潮应有孕育功能到49岁左右天癸竭则月经随之停止来潮可见天癸的至与竭是月经来潮与停闭说的重要因素,天癸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3冲任二脉在天癸的作用下冲脉广聚脏腑之气学血任脉所司之精血趋于旺盛并下注于子宫是月经来潮。
第二节
月经: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初潮:14岁(11-16岁);周期:28-30天(±1周);经期:3-7天;经量:30-80 ml;经色:暗红;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伴随表现:轻微腹胀、腰酸、乳胀,情绪易波动;绝经:49岁左右(44 54岁)
生理性停经:妊娠期、哺乳期;初潮后1-2年,绝经前1-3年
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消长变化行经期(1-4天):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
经后期(5-13天):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不足。阴长期,子宫藏而不泻,阴长。
经间期(14-15天):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的鼓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絪緼之候。
经前期(15-28天):阳气渐长,达到“重阳”状态。阴精与阳气皆充盛,胞宫、胞脉气血满盈。
<带下的生理现象>
健康女子,润泽于阴户、阴道内的无色无臭、黏而不稠的液体,称为生理性带下
带下的量:量不多,润滑如膏,不致外渗。行经期量稍有增加
<妊娠>妊娠的临床表现:1孕反应 饮食偏嗜、恶心作呕、晨起头晕等现象 2妊娠三个月后,白带稍增多,乳头、乳晕的颜色加深。4~5个月后,自觉胎动,小腹部逐渐膨隆 3妊娠6个月后,常可出现轻度肿胀,小便频数,大便秘结的现象妊娠脉象:妊娠2~3个月后,六脉平和滑利,按之不绝,尺脉尤甚。
<产育>预产期的计算方法: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即可。按农历计算,月数算法同上,日数加14. 临产调护六字要诀:睡、忍痛、慢临盆
<产褥>分娩结束后产妇的脏腑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的状态此期间需要六周
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除的余血浊液
第三章 第一节 妇科病因
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怒思恐)、生活因素(饮食失调劳逸失常房产多产)、环境因素、病理产物(瘀血痰湿)、体质因素。
寒—阴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和阻滞气血。
热—阳邪,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外热:火热、湿热入侵血室;热毒结聚冲任胞中;过食辛热温补。内热:阴虚生内热;七情因素
湿—阴邪,性重浊趋下,黏腻,阻遏气机。
病机:冲任

损伤是最重要的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及损伤胞宫,都必须损伤了冲任督带功能导致妇科疾病发生。
肾的病机:
肾精亏虚—肾精不足,天癸不能按期而至,精亏血少 肾气虚—肾气不足、封藏失职、摄纳无权
肾阴虚—精亏血少、冲任不充、虚热内生、阴虚阳亢 肾阳虚—命门火衰,机能减退、气化失常
肾阴阳俱虚—冲任虚惫,多脏受累
肝的病机
肝气郁结—血为气滞,冲任失畅,疏泄失常或肝郁脾虚,肝郁犯胃。 肝火上炎—热伏冲任,血海不宁,肝火挟冲气上逆。肝郁脾虚,湿郁化热,湿热下注;湿热郁结,阻滞冲任。 肝阴不足—血海不盈,胞脉失养,或血虚生风。 肝阳上亢—肝阴不足,阴不制阳,甚则肝风内动。
脾的病机 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统摄失职,冲任不固;中气下陷。 脾阳不振—水湿内生、湿聚成痰
问诊:1现病史:包括发病原因或诱因,起病缓急。开始有哪些症状、治疗经过与效果以及现在有何症状等。
2月经史:了解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行天数,,经量、经色、经质气味,经期前后有无乳房胀痛腰酸下坠肛门急坠大便次数增多腹部疼痛或其他部位的疼痛头痛发热情志异常等。末次月经日期,末次前月经日期伴随症状。育龄期父女如月经一向正常而突然停经应注意是否妊娠绝境后应问有无阴道出血白带增多或其他不适。
临产脉:诊其尺脉转急,如切绳转珠者,即产也。离经脉是六脉浮大而滑,即产时则尺脉转急,如切绳转珠,同时中指本节、中节甚至末端指侧动脉搏动。
第五章
第一节滋肾补肾1 补益肾气-----大补元煎、固阴煎2 滋养益阴-----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补肾地黄丸3 温补肾阳-----金贵肾气丸、温胞饮、右归丸
第二节疏肝养肝1*疏肝解郁----加味乌药汤、八物汤2*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清肝止淋汤
6 养血柔肝----四物汤、滋血汤、养精种玉汤
第三节健脾和胃2*补脾益气----举元煎、补中益气汤2、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调理气血 补益气血1、补气固摄——四君子汤、独参汤、举元煎2、养血益精——四物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
理气行滞——金铃子散、加味乌药汤
活血化瘀 1、活血祛瘀——王清任的逐瘀汤、生化汤2、祛瘀消癥——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3、祛瘀止血——失笑散
清热凉血 清实热——清经散、保阴煎 清虚热——两地汤、知柏地黄丸
温经散寒 祛实寒——良方温经汤 补虚寒——艾附暖宫丸、金匮温经汤
利湿除痰 温化水湿——白术散、健固汤 清热利湿——止带

方 燥湿化痰——涤痰汤、苍附导痰丸
软坚散结
调理奇经补益奇经1、温补奇经——温冲汤 2、滋养奇经——龟鹿二仙膏 固摄奇经——安冲汤、固冲汤 通利奇经——理冲汤、理冲丸、易黄汤 镇安奇经——加味麦门冬汤、安胃饮
周期疗法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经后期——滋肾阴养精血经间期——补肾佐以活血经前期——补肾佐以滋阴
月经期——理气活血调经外治法:外阴熏洗,阴道冲洗,阴道纳药,宫腔注入,肛门导入,外敷热熨,药物离子导入,针灸推拿。
第八章 月经病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调经。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A“经水出诸肾”,故补肾为第一大法,补肾的目的在于益先天之真阴,用药以填精养血为主,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阳生阴长,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B扶脾的目的在于益气血之源,用药以健脾升阳为主,佐以补血养血之品。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源盛而流自畅。C疏肝的目的在于通调气机,用药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血柔肝主品,使肝气得疏,气血调畅,则经病可愈。D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治气为主,治血为佐;病在血者,治血为主,治气为佐。“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第一节 月经先期
一、气虚型
1 脾气虚证
主证:月经提前,或兼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
4 虚热证
主证:经期提前,量少,色红质稠,颧齿唇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两地汤(两地汤中用生地,玄参麦冬地骨皮,阿胶白芍用酒炒,补水泻火用之宜。)
2 阳盛实热证
主证:经期提前,量多,色紫红,质稠,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面色红赤,舌红,苔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傅氏女科清经散,芍药丹皮茯苓掺,蒿地黄柏地骨皮,血热经多功效赞。)[青蒿,熟地]
3 肝郁化热证
主证:经期提前,量多或少,经色紫红,质稠有块,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
第二节 月经后期
2 血虚型
主证: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方药:人参养荣汤
3 血寒型
A虚寒证
主证:经期错后

,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方药:大营煎
B血寒证
主证:经期错后,量少,经色紫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温经汤
4 气滞型
主证:经期错后,量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舌正常,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方药:乌药汤
5 痰湿型
主证: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黏,头晕体胖,心悸气短,脘闷恶心,带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芎归二陈汤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1 肾虚型
主证:经行或前或后,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固阴煎
3 肝郁型
主证: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精神郁闷,时欲太息,嗳气食少,舌质正常,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方药:逍遥散
第四节 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称为月经过多。也称经水过多,月水过多
1 气虚型
主证:行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方药:安冲汤酌加升麻
2 血热型
主证: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口渴饮冷,心烦多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保阴煎酌加炒地榆、槐花
3 血瘀型
主证:经行量多,色紫黯,质稠有血块,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酌加三七、茜草、蒲黄
第五节 月经过少
1 肾虚型
主证: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血色淡黯,质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当归地黄饮
2 血虚型
主证: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经色淡红,质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滋血汤
4 血瘀型
主证:经行涩少,色紫黑有块,小腹刺痛拒按,血块下后痛减,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有力。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调经
方药:通瘀煎
第六节 经期延长
1 气虚型
主证:行经时间延长,量多,经色淡红,质稀,肢倦神疲,

气短懒言,面色晄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补气升提,固冲调经
方药:举元煎酌加阿胶、艾叶、乌贼骨
2血热型
主证:经行时间延长,量少,经色鲜红,质稠,咽干口燥,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大便燥结,舌红,苔红,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血养阴汤
3 血瘀型、
主证: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有块,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小瘀点,脉涩有力。
治法:活血祛瘀,固冲调经
方药:棕蒲散
第九节 闭经
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
病机:虚者多因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多为邪气阻隔,冲任受阻,脉道不通,经血不得下行。
病因:肾虚、脾虚、血虚、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1肾虚:素禀肾虚,或早婚多产,或房事不节伤肾,以致肾精亏损,精亏血少,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满盈,遂致月经停闭。2脾虚:脾胃素弱,或饮食劳倦,或忧思过度,损伤脾气,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冲任空虚,血海不能满盈,遂使月经停闭。3血虚:素体血虚,或数伤于血,或大病久病,营血耗损,冲任血少,以致血海空虚无血可下,遂使月经停闭。
闭经的治疗原则:根据病症,虚证者补而通之,或补肾滋肾,或补脾益气,或补血益阴,以滋养经血之源;实证者泻而通之,或理气活血,或温经通脉,或祛邪行滞,以疏通冲任经脉;虚实夹杂者当补中有通,攻中有养。切不可不分虚实,滥用攻破之法,或一味峻补,误犯虚虚实实之戒。若因他病而致经闭者,又当先治他病,或治病调经并用。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加丹参、牛膝
第十五节 经行吐衄
阴虚肺燥型—顺经汤酌加知母、麦门冬、旱莲草
肝经郁火型—丹栀逍遥散酌加牛膝、代赭石、黑芥穗、白茅根
第二十二节 经断前后诸证
根本病机为肾虚
肾阴虚型—六味地黄丸酌加生龟板、生牡蛎、石决明
肾阳虚型—右归丸(肉桂 枸杞 山药 附子 熟地黄 杜仲 山茱萸 鹿角胶 菟丝子 当归)
第九章 带下病
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损伤,带脉失行
病因:湿邪为主。脾阳虚、肾阳虚、阴虚挟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
1* 湿热下注型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

陈 赤芍药 牡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
2 湿毒蕴结证—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酌加土茯苓 薏苡仁
3*脾阳虚型(常考)主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跗肿,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药 苍术 甘草 陈皮 黑芥穗 柴胡 车前子)
4 阴虚挟湿型--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酌加欠实 金樱子
5 肾阳虚型—温肾助阳,涩精止带—内补丸
第十章 妊娠病
用药:妊娠期间,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宜慎用或禁用。
1、肾与胞宫
经络上的联系:a肾与胞宫有一条直通的经络关系b肾脉与任脉交会于关元c与冲脉下行支相并而行d与督脉同是贯脊属肾。功能上的联系: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而且精又为化血之源,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肾主生殖,而胞宫的全部功能体现就是生殖功能
2、肝与胞 经络:肝经与任脉交会于曲骨,与督脉交会于百会,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
功能: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主疏泄而司血海,而胞宫的行经与胎孕的生理功能又以血为用,因此,肝对胞宫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脾与胞宫
经络:脾经与任脉交会于中极,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
功能:脾主统血、摄血、生血,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
天癸源于先天,为先天之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