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嵌入 工学循环

合集下载

“理实一体化工学五对接”育人模式的实践

“理实一体化工学五对接”育人模式的实践

“理实一体化工学五对接”育人模式的实践近年来,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推进“理实一体化工学五对接”育人模式的实践。

这一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本文将结合我校的实践经验,对“理实一体化工学五对接”育人模式进行介绍和分析。

具体来说,这里的“理实一体化”是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学五对接”是指课程与实验、课程与设计、课程与实习、课程与科研、课程与生产的对接,既要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又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贯穿。

1. 课程与实验的对接:增加实验环节,注重实验课程的设计和改革,让学生在实验环节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2. 课程与设计的对接:加强设计实践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通过设计实践课程让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课程与实习的对接:鼓励学生到企业或实验室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课程与科研的对接: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

5. 课程与生产的对接:开展产教融合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相关产品,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校“理实一体化工学五对接”育人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适应社会岗位,并且在工作中展现出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和青睐。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工学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

工学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

工学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工学一体化改革作为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培养具备广泛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贯彻落实工学一体化改革,制定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革背景和意义工学一体化改革是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重要举措。

传统的工程教育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在实际工作中,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综合能力,能够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因此,工学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更加符合产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改革目标和任务1. 调整课程设置,加强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通过对课程设置的重新规划,促使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获得锻炼和提升。

3. 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将实际工程问题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完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综合能力。

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措施和保障措施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水平,引进具有产业背景的专业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重新规划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注重知识的融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条件。

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提高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的先进性和完备性。

4. 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改革效果评估1.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改革后的教育模式,学生跨学科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建立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建立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第10卷 第1期2008年1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N O.1Vol.10Jan.2008建立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王 钊,刘 力,赵雨泉(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270)摘 要: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新的突破并且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作保障。

工学结合的理念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内涵在不断的更新,建立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更有益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技能型人才;教学质量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 (2008)01-0015-03收稿日期:2007-10-12作者简介:王钊(1962-),男,天津市人,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院长,副教授,工学学士,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刘力(1967-),女,山东威海人,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科研培训处处长、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赵雨泉(1958-),男,天津市人,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高级讲师,工学学士,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

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将课堂教学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的现场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它的运行机制,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发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一、工学结合及其运行机制“工学结合”顾名思义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是课堂理论学习与参加社会实践的顶岗工作相结合。

“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有效的工作系统。

是指导、调节、推动各教学环节正常运行并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调控手段和政策制度的总称。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旨在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教育培养的目标也更加与时俱进。

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与互动,通过共同开展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学生培养为理论专家,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而产教融合的理念则能够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产教融合的实施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

学校可以依托优势学科与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共同开发教育课程,并确定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

同时,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

这种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为企业提供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工学结合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工学分离,将工作与学习划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而工学结合的理念强调将实际工作融入课程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也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的问题与挑战。

通过工学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单向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而在产教融合的教育中,学生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或实习,在实践中感受问题和难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不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产业需求,调整教育内容和形式,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这也能够帮助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工学一体化实施方案解读

工学一体化实施方案解读

工学一体化实施方案解读工学一体化是指在工程教育中,将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工程经济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具有较高工程实践能力和较强工程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实施工学一体化方案,是为了适应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需求,培养适应未来工程发展的人才,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工学一体化实施方案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

传统的工程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工学一体化实施方案中,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重新规划,增加实践性课程和工程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其次,工学一体化实施方案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方式,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

因此,在工学一体化实施方案中,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另外,工学一体化实施方案还需要加强工程管理知识的培养。

工程管理是现代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工程管理能力,工程人才才能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胜任各种管理工作。

因此,在工学一体化实施方案中,需要加强对工程管理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了解工程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工程管理能力。

最后,工学一体化实施方案需要加强实习和实训环节。

实习和实训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习和实训,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工程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

因此,在工学一体化实施方案中,需要加强对实习和实训环节的安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工学一体化实施方案是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工程人才,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工程管理知识培养和实习实训环节的加强,可以有效地实施工学一体化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工程教育,培养更多的优秀工程人才。

工学结合实施方案

工学结合实施方案

工学结合实施方案
首先,工学结合实施方案需要充分了解实际工程情况,包括工程的
背景、目标、需求和限制条件等。

只有充分了解了实际情况,才能
有针对性地制定工学结合实施方案,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工学结合实施方案需要科学的分析和设计。

在充分了解了实
际情况的基础上,需要运用工学理论和方法对工程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关键环节,然后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设
计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工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确保方案的全面性
和协调性。

接着,工学结合实施方案需要严格的实施和监控。

一旦确定了实施
方案,就需要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实施,并对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实施过程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
及时调整和优化方案,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工学结合实施方案需要及时总结和反馈。

在工程实施结束后,需要对实施过程进行及时总结和反馈,分析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和
问题,为今后的工程实施提供经验和借鉴。

通过总结和反馈,不断
完善工学结合实施方案,提高工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实施方案是工程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科学的制定和实施工学结合实施方案,才能有效解决工程问题,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工学结合实施
方案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工程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嵌入式引导:青年职工思政工作实践模式创新

嵌入式引导:青年职工思政工作实践模式创新

嵌入式引导:青年职工思政工作实践模式创新
作为青年职工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工作在实践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嵌入式引导是一种新颖的思政工作实践模式创新,它将思政工作与职工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发挥职工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嵌入式引导的核心思想是“不为职工思政工作而设置引导环节,而是将引导活动与职工实际工作相结合,嵌入其中”。

具体来说,就是在职工实际工作中,加入思想引导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工作来引导职工思考、认识问题,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嵌入式引导要考虑到职工的实际需求。

只有充分了解职工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工作。

在引导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调研和讨论活动,了解职工关心的问题和实际困惑,并将其作为引导的重点内容,帮助职工解决问题、认清现实。

嵌入式引导要注重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嵌入式引导的核心环节,通过将思政工作与实际工作结合,使职工能够亲身感受到思想引导的重要性。

可以组织职工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通过实践锻炼,让职工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思想引导的价值和作用。

嵌入式引导要注重形式多样性。

思政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变革,嵌入式引导正是一种创新模式。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如专题讲座、交流研讨、个案分析等,结合职工的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合适的形式,以提高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嵌入式引导还要注重培养职工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引导工作,要提高职工的思辨能力,让他们在工作中能够主动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还要培养职工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双情境、双核心、三融合”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浅谈“双情境、双核心、三融合”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浅谈“双情境、双核心、三融合”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摘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也呈现新趋势,结合我院中职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工学一体化“双情境、双核心、三融合”创新育人模式的内涵,通过运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与工学结合的改革举措,取得校企联合研发教学课程、校企联合保障学生就业需求、学生就业综合情况稳步提升三方面的改革成效。

由此获得启示,工学一体化下职业院校把握企业需要,优化“双情境”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体系,完善“双核心”教学课程标准;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三融合”软硬资源配备;提高双师素质,改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是创新育人模式可资借鉴的新思路。

关键词:双情境、双核心、三融合;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一、工学一体化创新育人模式内涵工学一体化培养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德技双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前提是校企合作,落脚点是人才培养。

目前校企合作育人依旧存在需改善的空间,因此要以创新工学一体化育人模式为思路,完善工学结合育人的机制,丰富工学结合育人的模式。

通过实践研究,结合我院专业开设情况,创新开发出“双情境、双核心、三融合”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范式。

(一)双情境:学校情境和企业情境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及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实际生产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高,团队成员之间协作能力差,进入工作状态慢,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等。

针对该问题,通过研究得到最好的培养模式就是在学校情境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在学校以典型工作构建行动领域任务,学到基本理论知识。

同时在企业情境下,结合生产实践与工作任务,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提高中职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能力。

现场嵌入 工学循环——烹旅专业工学结合的新途径

现场嵌入 工学循环——烹旅专业工学结合的新途径
” 。
消 费 的人 并不 是很 多
在平 时往往


家人都能应 付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目标 是
业 特点 出发


技 能操 作型 人 才
如何从专
周转

不 需 要 雇 请 帮工
而 到 了周 末 或 法 定 假 期 就

寻找

条 便捷 而 有 效 的工 学 结 合 的途

急 需 I临 时 雇 请 较 多 的 厨 房 和 餐 厅 员 工 家乐

激烈

原 来 以 临 时 雇请 亲戚
J' l ~ 人 员 客 串 员 工 的

西 湖 龙 井 原 产 区
这 独



的 区 域 优 势

根 据 以

模 式 已 不 适 应 企 业 发展 的要 求
农 家乐 经 济 的发展

也 不 利 于 整 个 地 区

西 湖龙井茶


为特 色 的农 家乐 产业 发 展 的需要

使得梅 家坞

龙坞等西 湖龙 井原 产 区 的
农 家乐


三 段


模式

存 在 着理 论 与实践 两 张皮

_i 司 ! 璺墼 ! ! 塑! ! ! 塑! ! ! 堡堡
维普资讯
将本地 区 的特 色



许 多 均 来 自杭 州 品 牌 或 经 过 杭 州 专 业 人 才 指 导

充分展 示
(


让来宾走之前有意犹未尽之感

“工学一体”实施方案

“工学一体”实施方案

“工学一体”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二、目标和原则1.目标: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融合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步骤1.调整课程设置。

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建立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增设实践课程和创新实验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项目。

2.教师培养和选拔。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并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实行优秀教师奖励制度,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工学一体”教育。

3.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研究。

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组织相关学科的师生进行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知识的共享。

建立学科交叉研究所和科研基地,提供资源和平台支持。

四、保障措施1.资金保障。

加大对“工学一体”教育的资金支持,提供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建设经费,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引进外部资金支持。

2.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工学一体”教育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建立评估机制和奖励制度,对“工学一体”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创新能力给予认可和奖励。

3.社会参与。

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工学一体”教育,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

五、评估与调整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对“工学一体”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优化“工学一体”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预期效果通过实施“工学一体”教育,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学校将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同时,培养出的工程技术人才将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七、总结“工学一体”实施方案旨在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是一种在实践中促进产业和教育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

它强调产业界和教育界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的实践性和产业的创新能力。

在产教融合中,教育机构与产业界深度合作,根据产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创设实训基地,并将实际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

同时,产业界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为教师提供实际的行业经验和最新的技术知识。

工学结合是指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强调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参与实际的工作项目,并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竞争力。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它能够增强教育的实际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其次,它能够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为产业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最后,它能够促进学校与产业的紧密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然而,实施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机构和产业界的合作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和条件,包括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产业界的积极参与。

其次,由于产业的发展变化较快,教育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这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教育机构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确保双方利益的平衡和共赢。

总的来说,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产业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度合作,教育机构和产业界可以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工学融合实施方案

工学融合实施方案

工学融合实施方案
首先,工学融合实施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各领域的特点和需求。

工学融合的范围涵盖了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因此在制定实施方案时,需要深入了解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充分考虑各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确保实施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工学融合实施方案需要注重跨学科合作和交叉创新。

工学融合的核心在于跨学科的融合和交叉创新,因此在实施方案中需要重视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创新,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另外,工学融合实施方案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工学融合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实施方案中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同时,也需要加强团队建设,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促进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最后,工学融合实施方案需要注重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

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对于推动工学融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施方案中需要充分考虑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的问题,积极争取政府和产业界的
支持与合作,推动工学融合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综上所述,工学融合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全面考虑各领域的特点和需求,注重跨学科合作和交叉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注重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

只有如此,工学融合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其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工学融合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推动工学融合事业的健康发展。

工学结合方案

工学结合方案

工学结合方案工学结合方案1. 引言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工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工程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工学结合方案是一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将工学原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进品质和提升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工学结合方案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并提供几个案例来说明其具体实施方法和效果。

2. 工学结合方案的重要性工学结合方案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工学结合方案,企业可以自动化生产流程,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工学结合方案可以将传统的流水线生产转变为柔性生产线,从而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

2.2 降低成本工学结合方案可以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在物流领域,通过使用智能调度系统和优化路径规划算法,可以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2.3 改进品质借助工学结合方案,企业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从而改进产品质量。

例如,在制造业中,通过使用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机器设备的状态,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维修,从而降低产品的次品率。

2.4 提升可持续性工学结合方案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能源领域,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工学结合方案的应用范围工学结合方案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3.1 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工学结合方案可以用于生产流程优化、质量管理和设备维护等方面。

通过使用传感器、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制造和自动化生产。

3.2 物流在物流行业中,工学结合方案可以应用于物流调度、路径规划和仓储管理等方面。

通过使用智能调度系统、路径优化算法和仓储智能化技术,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3.3 能源在能源领域,工学结合方案可以应用于能源生产、能源储存和能源管理等方面。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实教学实施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实教学实施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实教学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订单培养、校企融通、多证书培养”工学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把我校教育教学与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岗位及岗位群对素质、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及开发教学资源等,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校企共育平台(校内外实训条件和企业生产等条件),使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广泛采用“岗位导向、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全面岗位素质的同时,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共育平台建设的目标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实施教与学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习与工作的结合,校企共管共建是本模式“岗位导向、工学结合”基础和保障,只有建设好校企共育平台,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实施。

校企共育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内、外教学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及顶岗实习。

1 .校内教学环境建设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根据工作需要搭建工作坊交流平台,组建工作坊网页,建设工作室QQ 群,微信群、博客网页等。

2 .校外企业教学环境建设“订单培养、校企融通、多证书培养”工学结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深入实施并取得成效,关键是找准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根本目标,选择合作的企业应满足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生产任务饱和,能提供学生实现技能训练的操作岗位,能提供学生生活、学习等相应条件,能全面配合学校学生培养工作。

我校为保证本专业“理实融合,校企共育”“岗位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深入实施,与地方相关企业合作,校企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为学生实践提供岗位;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为企业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

工学交替的实施方案

工学交替的实施方案

工学交替的实施方案工学交替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在企业中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学交替的实施方案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方面探讨工学交替的实施方案。

首先,学校在工学交替的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与企业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有效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实习质量。

其次,企业在工学交替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企业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计划和实习安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后,学生在工学交替中也需要积极配合。

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实习安排,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实习活动,积极向导师请教,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应该注重实习过程中的自我总结和反思,及时调整学习方向,提高实习成效。

综上所述,工学交替的实施方案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

学校应加强课程设置和实习管理,企业应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和指导,学生应积极配合,共同推动工学交替教育的深入发展,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工学交替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向产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对接。

工学交替 实施方案

工学交替 实施方案

工学交替实施方案工学交替是一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通过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有效实施工学交替,我们需要制定一套详细的实施方案,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工学交替的目标和意义。

工学交替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工学交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工程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创新意识,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实施机制。

为了有效实施工学交替,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实施机制,包括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工学交替的具体内容和安排、建立实习基地和实习导师队伍、制定实习考核办法等。

只有建立健全的实施机制,才能够保证工学交替的顺利进行。

另外,我们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

在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和管理,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需要建立实践教学指导队伍,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管理,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指导。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评估和反馈。

在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估和反馈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服务。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实施工学交替,我们需要明确工学交替的目标和意义,建立健全的实施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的评估和反馈。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工学交替能够有效进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

浅谈中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浅谈中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教改教研新教师教学“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主动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企业需求人才的重要方法。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及学校学生就业、企业人才引进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现状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沟通不畅、冷暖不一1、合作目的不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国家对中职教育改革的有力措施,通过学校、企业及时沟通,解决学校学生就业问题,摆脱企业人才引进问题达到“双赢”,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完美“三赢”。

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的前提是“就业”,企业与学校合作是看到学校丰富的人才资源,是以“利益”为先,当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时,企业就无法顾及学校的“就业”之本,当学校的“就业”不能满足,就会忽略与企业的合作。

2、供需时间不同以传统家电制造业(空调)为例,企业在行业内部形成自己的淡旺季,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是企业人才最缺失的时候,企业需要大部分人才引进,但是作为学校来讲,正是学生教学计划任务最重的时候。

5、6月份学校教学计划完成,学生需要就业的时候,企业开始进入自己的“淡季”,不需要大量的人才。

企业需要人才是按照订单、生产任务来确定的,学校学生学习是按照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来确定的,这样就必然造成“学校、企业冷热时间”不一致。

(二)认识不一、饮鸩止渴1、管理、待遇不同现在很多学校把“工学交替”放在学生上学的第三年,作为学校是以工学交替的形式把学生输入企业,学生作为“实习生”进入企业,学校由于师资的缺乏,根本没有专职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从而导致对实习学生的放任,基本上实习对等同于就业。

学生以“实习生”的心态进入企业。

“工学一体”实施方案

“工学一体”实施方案

泗县技工学校“工学一体”工作的实施方案为了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进一步落实《宿州市2015年“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县经济特点及行业需求等因素,特制定我校“工学一体”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协调、领导下,我校从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等规律出发,通过整合学校与企业双方资源,发挥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建立人才培养和使用紧密结合的新模式。

“工学一体”就业就学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动力更加充足,学习手段更加多元,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提升和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基本原则:技工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遵循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遵循由生手到熟手、能手、再到高手的发展过程。

同时,在课程配置、教学管理等方面,也要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能力的发展规律来执行。

为此,学校和企业都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共商专业规划:学校与企业,探讨当前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共同规划、调整学校的专业。

2、共议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分析企业的实况,提取工作任务,设置学校的课程,最终实现学校的课程与企业用人要求的无缝对接。

3、共创工学一体:学生的学习课程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实现统一,即体现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特征。

4、共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由校内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组成,共同开展、实施教学。

5、共建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场所既包括学校内的学习地点,也包括企业的工作现场。

6、共搭管理平台:对于学生的学习管理,在校内以学校管理为主,在企业以企业管理为主。

7、共享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资源,既有学校提供的设施设备、学习材料,也有企业提供的设施设备、学习材料等。

8、共评学生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实施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摘要:“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是指学校从区域经济、烹饪和旅游服务专业特点出发,以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要求,在中职三年的培养过程中,有机地将企业真实工作现场嵌入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嵌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让学生每个阶段都在校内和企业的工作现场进行交叉学习,寻求“技能学习――技能实践――技能再学习――技能再实践……”螺旋式上升,工学一体“全程式”结合的新途径,改变以“两段式”为主的阶段式工学结合途径。

“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成功施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教师的生产创新能力,提升烹旅专业的品牌,提升职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

它实施依赖的基本条件是校企互需、资源共享、工作本位、质量保障、学分评价、长效运作、阶梯管理、组织保障。

关键词:现场;烹旅专业;工学结合;途径作者简介:麻来军(1974-),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8-0010-06中职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主要为旅游、餐饮等服务业提供第一线操作的员工,技能性和实践性是这两个专业突出的特点,这就决定烹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操作型人才”。

如何从专业特点出发,寻找一条便捷而有效的工学结合的途径,让中职毕业生深受企业的欢迎,甚至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已成为中职人才培养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结合学校所处的“西湖龙井原产区”这独一无二的区域优势,根据以“西湖龙井茶”为特色的农家乐产业发展的需要,摸索和实践“现场嵌入,工学循环”的工学结合的新途径。

杭州市西湖职高借助新的途径,在实现烹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构建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上取得了比预想中更好的效果。

一、“现场嵌入、工学循环”的缘起(一)区域经济和休闲产业发展的需要“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西湖龙井茶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作为“中国茶都”,杭州的茶楼业走在全国前列,迄今在全国各地分布的众多茶馆、茶艺馆,许多均来自杭州品牌或经过杭州专业人才指导培训。

2007年12月杭州市政府在杭州发展特色潜力产业专题会议上明确指出,杭州要重点培育美食、茶楼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政府的积极引导,休闲经济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使得梅家坞、龙坞等西湖龙井原产区的“农家乐”为主的休闲产业迅速壮大。

“农家乐”是典型的假日经济,客源主要集中的周末和法定假期,平日里,前来消费的人并不是很多。

在平时往往一家人都能应付周转,不需要雇请帮工,而到了周末或法定假期就急需临时雇请较多的厨房和餐厅员工。

传统的“农家乐”的服务和管理是粗放式的,而消费者对于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茶楼和茶庄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来以临时雇请亲戚、外来人员客串员工的模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整个地区农家乐经济的发展。

杭州市西湖职高位于西湖龙井茶原产保护区,烹饪专业和旅游专业是学校两大骨干专业,学生在技能上受过或正在受着专业的培训,因而,许多茶楼和茶庄都主动与学校洽谈,它们希望学校能安排烹饪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周末或假期到他们企业去实作,为他们解决人力资源运作的难题,希望学校能安排烹饪专业教师进厨房指点菜肴的制作。

当地街道办事处和村委会也寻求学校提供旅游专业的学生,承担景点解说和接待工作的任务,进行茶艺和茶道的表演,保质保量地满足假日大批涌来的观光休闲者的需要,将本地区的特色充分展示,让来宾走之前有意犹未尽之感。

(二)烹旅专业自身建设的需要烹饪专业和旅游专业一直是西湖职高的两大龙头专业,但烹旅专业也存在着特色不强,大一统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上,仍承袭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模式,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关门练技能的问题。

烹旅专业求内涵发展和质的提升已迫在眉睫。

烹旅专业求内涵发展,必须打破“三段式”模式,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

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入企业实作,通过充分的岗位接触,动手操作,坚持以实践为主体,工作为本位。

虽然,目前学校在旅游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开设了一些与茶相关的课程,但在西湖龙井茶与专业技能的融合度、教学体系完善等方面有待挖掘;烹饪专业基本停留在对原有专业内容的学习和巩固上,缺少针对西湖龙井茶的新点系和菜肴的开发和研究。

从就业来看,烹饪专业和旅游专业两个专业的学生主要都是从事服务业,前者侧重饮食,后者侧重接待,在专业建设中完全可以以西湖龙井茶为纽带,茶庄、茶楼为平台,借助本地区休闲产业快速发展趋势,把这两个专业进行整合,把烹饪和旅游两个原本分离的专业以“茶文化”特色串联,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烹旅大专业建设,提升整个专业建设和学校办学品位。

(三)烹旅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技能是“从事某一专业相关业务活动中的熟练动作”。

专业技能训练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亲手操作;二是专业课程有关的现场教学”{1}。

之前,我校基本也是采用“2+1”的工学结合形式,学生前两年在学校的教室和实训室学习,第三年进入企业的工作现场进行毕业实践,这固然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前两年是脱离工作真实情境的,所以经常会出现在校操作技能水平较好,然而在顶岗实习表现却一般,甚至较差的情况。

虽然学校有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实训示范基地,但是各实训室是模拟工作环境和条件,只强调基本技能训练,核心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锤炼。

它让专业技能训练具备亲手操作的条件,但仍缺失“专业课程有关的现场教学”。

与数控、机电、电子等专业相比,烹旅专业对应的职业群特点在于基本技能的实效只有在与顾客的交流和沟通中才能实现,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必须在解决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得以实现。

二、“现场嵌入、工学循环”的内涵和特点“现场嵌入”是指烹旅专业依托所处区域农家乐产业的发展,在保持校内原有教学时间和要求不变的基础上,将工作现场嵌入到学生的周末和假期空隙时间,让企业成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提升的课堂延伸,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成为企业价值增值过程。

“工学循环”是指烹旅专业学生在校内学习场所和企业工作现场周而复始的“训练――实作”,尽可能达到技能的自动化。

“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是学校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专业特点出发,以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要求,在中职三年的培养过程中,有机地将企业真实工作现场嵌入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嵌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在校内和企业的工作现场进行交叉学习,教师作为指导者全程参与学生两个场所的学习,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帮助,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过程。

“现场嵌入、工学循环”走的是工学相融,工学一体为特征的“全程式”工学结合新途径,寻求“技能学习――技能实践――技能再学习――技能再实践……”螺旋式上升的道路,改变以“两段式”为主的阶段式工学结合。

企望实现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相符合,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核心能力,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做得好,上得快”的技术人才,同时也促使走在工学结合新路上的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见图1)图1“现场嵌入、工学循环”主要流程工学结合的途径主要是“2+1”、“5+1”半工半读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将工学分两阶段,以工学交替的形式。

而“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是将工作现场作为专业技能课堂的自然延伸,让烹旅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轮流上岗见习或实作,第三学年进企业顶岗实习,将工作现场引进课堂,将技能训练嵌入到真实的工作场所,在工作场所暴露出的技能缺陷和职业素养的缺失作为教学资源,重新审视,并由此反思课堂教育教学。

“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既是工学结合的新途径,也是基于校情和区域经济特点,探索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

(一)服务于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技能操作型”人才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人才培养的途径,中职教育办学方针和理念、中职在国民教育序列中所处位置决定中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技能操作型”人才。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很明确的指出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群)能力为本位”,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系统学科知识”目标。

中职在职业教育序列处于中低段,与高职的“高技能”、“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不同。

中职主要培养初级或中级技术人才,在专业核心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两者之间,更侧重于技能操作。

“现场嵌入、工学循环”的设计正是以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为导引,践行工学一体,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工作现场稔熟技能操作,尽可能降低企业对所录用的中职服务类专业毕业生的适应期成本,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学校为主“现场嵌入、工学循环”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和烹旅专业特点的地方性探索,为了弥补中职专业培养体系中支持系统不足的一种践行。

目前最为成功工学结合途径和最为完善的工学结合模式是德国的“双元制”。

但中职学校在工学结合途径上不可能原封不动的移植“双元制”。

因为中国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具备“双元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双元制”在德国成功打造是因为“政府给予立法保障和财政支持,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切实习和实训条件视为企业伦理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企业自身行为’,而学校则坚定地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教育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

目前,中国在人力资源的培养上,主要观念还是把教育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单方责任,大多数企业没有把职校生的培养当作自己的社会责任,仅把自己当作用工的主体对待。

“企业本位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先天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良’决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仍将在我国占主体地位”{3}。

因而,我们的中职教育必须从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一条适合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工学结合途径。

“现场嵌入、工学循环”的设计是针对不具备“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切实习和实训条件视为企业伦理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企业自身行为’”,但企业又急需学校稳定提供的学生,帮助解决假期紧缺经一定专业培训的员工难题而提出来的。

企业主要提供紧缺的岗位和相关岗位的质量要求,学校根据烹旅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自主制订相关方案,自主决定师生上岗的人员和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特点提出合理的硬件要求。

另外,由于“农家乐”相关企业其家庭作坊式的经营特点,决定相关企业无法承担起指导中职生专业能力培训的重任,只能由学校派专业教师下企业,否则嵌入的工作现场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现场嵌入、工学循环”可行的做法就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以学校为主,学生岗位能力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的工学结合。

(三)专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并重,以专业能力提高为主“现场嵌入、工学循环”以工作本位、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引,将工作现场嵌入到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工学循环的方式实施教学,让学生把校内学习和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直接放到工作现场中去检验和强化,让学生在教室中学习专业理论、实训室的模拟情景中训练基本能力,在企业上岗实作和顶岗实习中提升专业能力,通过教学与岗位实践零距离的努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技术,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