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经学概论共36页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
精彩摘录
“国学者,乃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钱穆先生在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国 学的理解,他指出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 体。
精彩摘录
“国学之道,贵在持经达变。”钱穆先生在书中也提到了国学的方法论。他 强调了学习国学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变化。同时也要在实践中 运用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精彩摘录
“中国文化重道德不重权利。”在比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时,钱穆先生指 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重视道德和伦理,而不是重视权利和利 益。他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精彩摘录
“中国文化重传统不重变革。”钱穆先生也指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保守元素。 他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传统的尊重和传承,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同时他也指出中国文化不太注重变革和创新,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局限之一。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是一本由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所著的书籍, 它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 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国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钱穆先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 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他通过对中国传统 文化和思想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以及它对世界文化 的贡献。他也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流畅,读起来非常容易理解。虽然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深奥, 但是钱穆先生的文字非常简洁、清晰,让人能够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和思想。同 时,这本书的注释也非常详尽,对于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
阅读感受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绪论国学之义,涵盖甚广,本非愚现下能力之所及,古语曰:“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即指师家不明之悟,所谓自救不了,为人祸生也。
佛家亦有“野狐禅”之喻。
然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且当今之世,若言西学,众皆趋之;如论国学,哗众取宠者有之,见利忘本者有之,更有甚者,以侮蔑先贤先圣为成名之途,此皆吾中华之罪人也。
故愚虽不敏,勉力为之,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或有绵薄传薪之功,幸之甚也。
国学之义,一般分经史子集四部,此目源自《隋书·经籍志》。
此种分目若依今日之学术眼光,似乎不妥。
譬如经部诸书,依今日学科分类,有文字学(尔雅),历史学(尚书,春秋),形而上学(易),文学(诗),如此等等。
其实,今日之学科分类并非天经地义,学科分类背后隐含的乃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意义关联,而此意义关联并非唯一,一个民族有何等天命历史,便有何等意义关联方式。
此问题与本课程关系不大,今姑不论,有兴趣者可参看海德格尔相关着作。
简言之,经史子集之分类实含有中国人独特眼光与意义世界,非今人可妄加菲薄。
故此课程前半期主要内容为四部分说,又以经学、诸子学为重。
并非因史部,集部不重要;本人才疏学浅,无法包容并蓄,一也;课时有限,而史部、集部浩若烟海,二也。
将来诸君若有志于此者,切不可忽视史集二部。
此课程后半期以思想史为主,间以经学史。
此讲义主要参考近人书目有:皮锡瑞鹿门《经学历史》,章炳麟太炎《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国故论衡》,钱穆宾四《国学概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史导论》《近三百年思想史》《朱子学提纲》,梁启超任公《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代学术概论》,朱自清佩弦《经典常谈》,马浮一浮多篇讲义,汤用彤锡予《魏晋玄学论稿》,冯友兰芝生《中国哲学史新编》,常乃悳《中国思想小史》,劳思光《中国哲学史》,陈来《宋明理学》,许道勛、徐洪兴《经学志》等书,内容于各家观点有所取舍。
此乃私人讲义,非学术着作,故以清晰扼要为的,非必要处,不特注明观点出处,有志者将来自可去阅读先贤原典,不必以此为限。
国学概论PPT课件
2021
40
汉代经学十四博士
《易经》四家——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 《尚书》三家——欧阳高、夏侯胜(大)、夏侯建 (小) 《诗经》三家——齐诗:辕固生、鲁诗:申公培、韩 诗:韩婴 《礼》有两家——戴德(大戴)、戴胜(小戴), (当时《礼》是《仪礼》) 《春秋·公羊传》两家——严彭祖、颜安乐。
2021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 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 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 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 中实现文化进步!
2021
5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41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讲大义,古文经学研文字器物 今文经学是官学,古文经学是民间的学术 今文经学渊源有自,古文经学不明所自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真正区别在于礼学
2021
42
四、玄、佛时代
玄学是对汉代经学的反动,时间很短,在魏晋时代 玄学抛弃繁琐解释学,倾向于哲学性的直言所意 玄学也注释经典,但主要注意于周易、老子、庄子和 楚辞,但是也并不完全的背弃其他经典,如论语
2021
8
康伟,西南石油大 学经济管理学院大 二学生,坚持“全 日制穿汉服”。
2021
9
一、缘起
1. 了解、学习国学知识是我党对领导干部的 明确要求。
2. 了解、学习国学知识是时代的历史性要求。 3. 了解、学习国学知识是识别、剔除、抛弃
传统文化垃圾的关键。
2021
10
2021
“为缠足正11
2021
经学概论
经学概论(一)经书的构成什么叫“经”?“经”本为织物的纵线、直线(参《说文》),引而申之,指常道,即经久不变的义理、法度、原则(参班固《白虎通》)。
后来又把含有这种常道、可作为典范的书叫经。
墨子有《墨经》(参《庄子·天下篇》),《荀子·解蔽篇》引有《道经》。
儒家的著作有“六经”,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庄子·天下篇》更进一步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六经”已为儒家所专有,“六经”本周秦古书,因孔子曾删订、整理并设帐授徒,故为儒家专有。
其学说已在天下得以传播,并得到一些学派的称道。
但在这时,“经”并不专指儒家著作。
“六经”,也叫“六艺”,经过秦火之后,其中的“乐”亡佚了,只剩下了“五经”。
汉代,统治阶级为了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定为社会统治思想,将儒家的著作确定为唯一的经典,并设“五经博士”,设帐授徒,借以提高儒家经典的社会地位。
从此以后封建社会一千多年,凡提到经书,都指儒家经典。
此外,东汉人对“六经”的次序也作了改变。
依《庄子·天下篇》以及司马迁的《史记》,都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但到了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六经”的次序改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后来的学者也都遵照这一次序。
为什么?这是从经书产生的先后出发所作的调整。
相传伏羲画卦,因此《周易》排在第一,《书》略晚于《易》,排在第二,《诗》有《商颂》,也许是殷商的作品,排在第三,《礼》、《乐》相传为周公所作,列在第四第五,《春秋》是经过孔子删订的,只能列在第六。
汉以后,经书分化,一些原本地位较低的解经文字“传”、“记”也升入经典的行列,东汉时就有在“五经”之外增加《论语》、《孝经》成“七经”的事,至唐又有“九经”之名,一说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一说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
国学概论
第一章什么是国学1 国学本义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2 国学的别称有:中学、国粹、国故、国故学、旧学、汉学3 国学的概念:它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第二章儒学与经学1 汉武帝时期,“经”成为儒学典籍的专称。
2汉人为经书作的注解称为“传”、“注”,后人再为注解作的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3经的范围:(1)最开始是成于先秦时期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2)之后变为五经:去掉乐经(3)至宋代最终形成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孟子、尔雅、论语、孝经4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玄结束今古文之争。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玄理化过程中:何晏注解《论语》、王弼注解《易》6 民国初年,儒经的疑古风潮与古史辨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顾颉刚。
7儒学的意义:1、思想倾向:(1)人本思想(2)王道思想(3)德治思想2、精神追求(1)经世致用的精神(2)政治批判的精神(3)积极开放的精神第三章十三经1 《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部分。
2 《诗经》中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后三个为写作手法)注意运用3 诗经流传至今仅剩毛诗一家。
4 礼记是论述礼仪的论文汇编,分为:小戴礼记(编者戴圣)、大戴礼记(编者戴德)。
5 春秋三传的区别在于:《左传》以叙史事为主,《公羊》、《谷梁》以解释经义为主。
6 孟子的主要思想:民贵君轻、建立心性之学,主张人性善、与民同乐、反战、开拓功夫之义理途径7 《尔雅》是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最早的训诂学著作。
第四章史部概论1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 《四库全书》将史书的分类: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政书、史评史论类著作、学术史3 史部的特点:(1)经史一体,正野分途(2)官修主导,私著丰富(3)学识兼备,尤重史德(4)叙述简略,考订详细4 《通典》《通志》《通考》三书被称为“三通”5 《通典》是一部典章制度史,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史书。
国学基础之《经学》
23
礼记
《礼记》的取名有 对古礼“分疏而识”的意思。 《说文》说:“记,疏也”。
有《大戴礼记》与 《小戴礼记》之分,我们 现在所说的《礼记》是 《小戴礼记》。
24
《礼记》对于我们认识礼的意义很有帮助 。如: 《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 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 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 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பைடு நூலகம்而后礼义立。 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昏义》说:“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 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 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 昏礼者,礼之本也。”
5
第一节 《易》《书》《诗》
《易》主言理,是人必须遵循的; 《书》主言事,是为政者必须效法的; 《诗》主言志,是人情感必然要表达 的。 这在不同的三个层面上,规定了人的 行为方向。
6
1、易经:天地之道
易就是变化无穷、生生不息的意思。 《周易·系辞》说:“生生
之谓易。” 荀爽云:“阴阳相易,
转相生也。”
有诗105篇。《颂》分《周》、 《鲁》、《商》三颂,有诗40篇。
15
“采诗”与“献诗”
据有关史料记载,周代有“采诗”之制,每 年在固定的时间内,有专人到各地采集歌谣, 并把采集到的诗歌集中上报到周王朝中央管理 音乐的官员那里,经过王朝乐师的整理,再献 给天子,目的是为了“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
一、《尚书》确立了圣王系统与王道政治典范。 二、《尚书》确立了以德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三、《尚书》展示了圣王的忧患意识。
国学概论.pptx
• 4、清代章学诚则谓经在古时并 非尊称,到了后儒,因尊崇圣人, 不敢冒犯,始以经为尊。
• 5、今文学家以六经
• 首先提出“六经”之说的是《庄子·天下》 篇:
(1)每一学科的发展过程; (2)每一朝代或阶段学者研究的成果。 (3)每一时代学术的风尚。 (4)每一学者的学术渊源
3、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
• (1)动植物知识 • (2)天文知识 • (3)避讳的知识
4、善用工具书
(1)书目 (2)索引 (3)字典与辞典:普通、专科、专书
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类书 (4)传记参考资料:年谱、族谱等。
2、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 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 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3、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5、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 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读国学的方法与资料
第二章 经部
第一节 概说
一、中国学术史上的“经”义
• 1、依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经”是 “织纵丝也”,与解释成“织横丝也” 的“纬”字并称。
• 古时书籍,刻写于竹简,必须用“纵丝” 编连成册,因此,借“经”为书籍的名 称。
• 2、《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织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 然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 六艺,谓之天地常经。”
国学概论
主讲人:杨允
第一章 导论
一、“国学”释义
•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 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 “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 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 “中学”或“国学”。
纷纭说法
• (1)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 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 国也。”
国学概论 经学 尚书
王充《论衡·正说》:“《尚书》者,以为
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 如王充所说,其解有二:一、“尚”指上古, 由来久远;二、“尚”指帝王,高居在上。 这比那些“依违作意以见奇”的解说平实近 真,可以信从。
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
(二)汉代以前《尚书》的流传
传《书》之难 《尚书》既从上古传下,篇目自应极多,字形自是奇古。遥想 当年官府柱下,典册累积充栋。然竹木简册易为虫蛀断烂, 而量大又难以重新抄写。年代久远,史料难免残缺。虞夏之 世传下者,寥若晨星。商代传世史料亦不可多得。周代文献 本是很丰富的。王室衰微后,天子失官,礼乐卜史流散四方。 凌夷而至春秋末年,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 《诗》、《书》,修起礼乐”(《史记·儒林列传》)。
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
二、《尚书》的内容及分类
就古文尚书的内容看,可以说是上古中央政
府政治文件的汇编。 全书分为四部分,58篇。
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
虞书5篇、夏书 4篇
虞书 尧典第一 虞书 舜典第二 虞书 大禹谟第三 虞书 皋陶谟第四 虞书 益稷第五 夏书 禹贡第一 夏书 甘誓第二 夏书 五子之歌第三 夏书 胤征第四
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
只有二十八篇是先秦流传下来的,其 余全是后人主要是东晋初的人利用先秦 古籍中零星引用的尚书文句杂凑而成的, 并非原物。打个比方,这五十八篇经文 好比五十八件古器物,其中三十三件是 原来古物只不过有三件各被破成两片, 有一件被破成三件。如果把他们复原, 则实得二十八件古物。 ——李思敬
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
周书 立政第二十一 周书 周官第二十二 周书 君陈第二十三 周书 顾命第二十四 周书 康王之诰第二十五 周书 毕命第二十六 周书 君牙第二十七 周书 冏命第二十八 周书 吕刑第二十九 周书 文侯之命第三十 周书 费誓第三十一 周书 秦誓第三十二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经部概论
经的范围
十三经:宋代学者重视《孟子》 十三经:宋代学者重视《孟子》,遂于唐 十二经加《孟子》 十二经加《孟子》而成十三经。 四书:朱熹祖述二程,尊崇《孟子》 四书:朱熹祖述二程,尊崇《孟子》和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 以与《论语》并列,作《大学章句》 以与《论语》并列,作《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 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 注》,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四书》 ,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 之名由此而起。
经的范围
五经:六经除去《 五经:六经除去《乐》。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 七经:见于《后汉书》注、《三国志蜀书 七经:见于《后汉书》注、《三国志蜀书秦宓 传》。具体所指不明,说法不一。一般以为汉代 “以孝治天下”,以《论语》、《孝经》为基础 以孝治天下”,以《论语》 孝经》 课程,故加《论语》 课程,故加《论语》、《孝经》为七经。 孝经》 九经:见于《旧唐书儒学传谷那律传》 九经:见于《旧唐书儒学传谷那律传》。具体所 指不明,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以三《 指不明,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以三《礼》、三 《传》和《易》、《书》、《诗》合而为九经。 十二经: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刻十二经于石。 十二经: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刻十二经于石。 即上所云九经,再加上《论语》 即上所云九经,再加上《论语》、《孝经》和 孝经》 《尔雅》。 尔雅》
经的范围
先秦之“六经” 先秦之“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见于《庄子天运》。 春秋》。见于《庄子天运》 又称为“六艺”,见于《史记》 又称为“六艺”,见于《史记》。 六经次序:先秦诸子以至汉代今文学家的次序是 《诗》、《书》、《礼》、《乐》、《易》、 《春秋》,这大概是按照六经内容的深浅程度排 春秋》 列的。汉代古文学家的次序是《 列的。汉代古文学家的次序是《易》、《书》、 《诗》、《礼》、《乐》、《春秋》,这是按照 春秋》 古人所认为的六经产生时代早晚排列的。 六经与孔子的关系:六经中除《 六经与孔子的关系:六经中除《礼》与孔子关系 密切外,均非孔子所作。但是孔子确曾以六经为 教材指导学生。
《国学概论》(精品资料)
1、国学概念的意义“国学”是近些年来学术界最为响亮的一个概念,它的基本意思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
说起这概念,它并不是“国产”的,而是十八、十九世纪日本人的发明。
只要我们到日本各地的图书馆去看看就会发现,日本人在图书目录分类中,就把关于他们本国文化与文学研究的著作列在了“国学”一栏里。
他们所说的“国”,是指他们本国,是和洋学对立而提出的。
在上一轮的世纪之交,有一批中国留学生到日本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便把这个概念引入了中国。
中国古代也有“国学”这个名词,但概念与现在所说的国学不一样,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这在周朝就出现了。
比如《周礼·春官·乐师》就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这里的国学就是指国立学校。
清代乾隆时有个叫刘绍攽的学者,刊刻过一本《国学讲义》,就是他在国学中教授学生的讲义。
我们叫“国学”,外国人则叫汉学。
以前我们国人也曾叫过“中学”,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中学”就是指“中国的学术与文化”。
但“中学”或“汉学”,只是一个隐去主体立场、缺少情感维系的科学名称,而“国学”则寄寓了中国人无限的爱国情感,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国学的基本分类“国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传统文化的代码,尽管是近代的事情,而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精神的研究,则应该从孔子算起。
是孔子建立了中国经典体系与文化学统,从而也开始了中国学术研究的历史。
关于传统学术的分类,筹划最早的是孔子,影响最大的是《隋书·经籍志》,最为合理的是章太炎先生。
孔子最早办学,在他的“孔子学院”中,根据学生自己的优长,分了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曾国藩按义理、词章、考据的学问分类,把德行与政事都归于了“义理”,把言语归于了词章,把文学归于了考据。
看来德行应该是关于道德理论的,是与意识形态相联系的,如同今天大学里的“政治系”。
“言语”科,相当于“语言系”,“政事”科相当于“行政管理系”,“文学”科相当于“文献系”。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易》一、《易》有三种《周官·春官·太卜》云:“(太卜)掌三《易》之法。
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
”1.《连山》,夏之《易》,以艮卦为首。
2.《归藏》,商之《易》,以坤卦为首。
3.《周易》,周之《易》,以乾卦为首。
(马端临《文献通考》云:“《连山》、《归藏》,乃夏商之《易》,本在《周易》之前,然《归藏》,《汉志》无之,《连山》,《隋志》无之。
盖二书至晋隋间始出。
而《连山》出于刘炫之伪作,《北史》明言之。
度《归藏》之为书,亦此类耳。
”夏商之《易》早佚,其卦辞有散见于古籍者,今所传惟《周易》而已。
)二、《易》有三义郑玄《易赞》云:“《易》之为名也,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三、《易》之内容1.卦相传伏羲画八卦(见《易·系辞下传》第二章),至于重为六十四卦者,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云:“重卦之人.诸儒不同,凡有四说:王辅嗣以为伏羲画(重)卦,郑玄之徒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等以为文王重卦。
”2.爻--六十四卦,卦有六爻,计三百八十四爻。
3.卦辞.卦有卦辞,以解释一卦之意义。
4.爻辞爻有爻辞,以解释一爻之意义。
(孔颖达《周易正义·序》言郑玄主张卦辞、爻辞并为文王作。
又言马融主张卦辞为文王作,爻辞为周公作。
余先生《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则主张卦辞爻辞并为周之卜官所作,成于周成王时。
) 5.十翼《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班固《汉书。
艺文志》云:“孔氏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易纬·乾坤凿度下》云:“(仲尼)五十究《易》,作《十翼》。
”欧阳修撰《(易)童子问》,疑《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孔子所作。
(1)《彖传》。
判断一卦之意义。
依上下经分《彖上传》、《彖下传》。
(2)《象传》。
依上下经.其解释一卦之象者称“大象”象”传。
国学概论
一、认识国学
国学,广义上指中国文化,是中国固有学术文 化的总称。狭义指传统的学术经典及其体现的文 化精神。源自国学精髓 历史长廊 趣味杂谈
名著精析 佳句赏析 古诗欣赏
• 国学精髓——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 历史长廊——三皇五帝、历史典故 • 古诗欣赏——唐诗宋词、诗歌杂文 • 趣味杂谈——神话故事、鬼神传说
• 三、怎样学习国学? • 诵读: • 听一听 • 练一练 • 读一读
•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 元前238年),名况,字卿, 华夏族(汉族),战国末 期赵国人 • 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 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 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 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历史长廊
三皇:(1)历史时期,即三皇时代
(2)人物合称,是古代汉族传说中三个杰出的部落 首领,后世尊称为皇。指天皇、地皇、人皇或天皇、地黄、 泰皇。 燧人(燧皇) 伏羲(羲皇) 神农(农皇) 五帝: (1)黄帝 颛顼(zhuan xu) 帝喾(ku) 尧(yao) 舜(shun) 神话故事:钻木取火 伏羲猎鱼 华人由来 茶的来历 黄帝战蚩尤 女娲造人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传精卫本是炎帝 神农氏的小女儿, 一日在东海游玩, 溺水身亡。死后化 为精卫鸟每天从山 上衔来石头和草木, 投入东海。
• • • • • • •
二、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❶增加字、词、句、成语的积累 ❷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增加文学修养 ❸名人警句有助于作文写作的引用 ❹锻炼思维记忆 ❻了解我国历史,中国文化 ❼文言文的学习、名著的阅读
主要贡献:伏羲是古代传说 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 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 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 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 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 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 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 “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 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 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 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
良心出品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课程复习资料汇总分)个10 1分/题10一、填空(分)个2分/题20二、不定项选择(10 2分/题20分)三、判断(10个分/题50分)四、论述(2个25 什么是国学第一章1 国学本义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2 国学的别称有:中学、国粹、国故、国故学、旧学、汉学 3 国学的概念:它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儒学与经学第二章1 汉武帝时期,“经”成为儒学典籍的专称。
或“正义”“疏”2汉人为经书作的注解称为“传”、“注”,后人再为注解作的注解一般叫做)之后变2(1)最开始是成于先秦时期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3经的范围:)至宋代最终形成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3为五经:去掉乐经(公羊传、谷梁传、孟子、尔雅、论语、孝经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玄结束今古文之争。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玄理化过程中:何晏注解《论语》、王弼注解《易》6 民国初年,儒经的疑古风潮与古史辨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顾颉刚。
、精神追求2)德治思想)人本思想(2)王道思想(3、思想倾向:7儒学的意义:1(1 3)积极开放的精神)经世致用的精神(2)政治批判的精神(1(第三章十三经 1 《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部分。
注意运用兴(后三个为写作手法)赋比颂2 《诗经》中六义是:风雅诗经流传至今仅剩毛诗一家。
3、大戴礼记(编者戴德)。
4 礼记是论述礼仪的论文汇编,分为:小戴礼记(编者戴圣)、《公羊》春秋三传的区别在于《谷梁》以解释经义为主。
:《左传》以叙史事为主,5开拓功夫之孟子的主要思想:民贵君轻、建立心性之学,主张人性善、与民同乐、反战、6义理途径 7 《尔雅》是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最早的训诂学著作。
史部概论第四章《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四库全书》将史书的分类: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政书、史评史论类著作、学2术史)学识兼备,尤重史32)官修主导,私著丰富(史部的特点:3 (1)经史一体,正野分途( 4)叙述简略,考订详细德(4 《通典》《通志》《通考》三书被称为“三通”5 《通典》是一部典章制度史,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史书。
国学导论 第一章
四、新国学运动的兴起
(二)如何看待新国学运动的兴起 有识之士出于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深担忧与 民族自尊的自我维护,面对当代社会道德沦 丧与人类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面对西方文 化霸权,为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发起的运 动。
30
五、科学与人文精神
(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传统之于当代的意义 (三)科学与人类的未来 (四)人文的魅力
(三)汉学化的国学(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浙江海 宁人,清末秀才,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
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 人,光绪年间举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独立之精神,自 由之思想”。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
6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一)政治取向的国学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 创办国学讲习会。“夫 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 之源泉也”
7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一)政治取向的国学
国粹派的主张1.排满革命、救亡图存;2.颂扬“国 学”,反对帝制;3.从“国学”中寻找变革政体、 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据;4.提出“中西文化观”强调 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复 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 所需要的东西。
(二)文化取向的国学 反对者:辜鸿铭 视频“辜鸿铭与胡适的 辩论”胡适与辜鸿铭的 辩论_clip.f4v
11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三)学术研究取向的国学 (1)1922 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研究所
12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