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5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5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5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解颈联、颔联诗句的意思。
2、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质疑解疑,释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七律·长征”。
2、引导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课题(请几个学生读课题)。
提醒学生读课题时注意:课题“七律”后有一个间隔号,要作适当的停顿。
齐读课题。
3、读题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
(指名回答)4、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5、过渡: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我想今天同学们的进步不仅在于依据课题质疑问难,更在于通过搜集材料解决了自己的疑惑。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期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毛泽东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诗思纵横,挥笔写下了一首气魄雄伟的壮丽诗篇,这就是《七律长征》。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
二、初读,读顺诗文。
1、引导学生听诗朗诵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诗的停顿。
2、学生自读诗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师引导学生同桌间合作读诗,并注意互相点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的,从读准字音、读通诗歌、读懂诗歌,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
在理解诗歌时,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
但是,在朗读指导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自身朗读的水平不够好,因此指导朗读显得苍白无力。
经过反思,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改进:一是要恰当使用回环复读的时机;二是要善于用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三是有些细节的处理要完善,如用长征路线图作为学生了解长征的工具,如果能把这一工具与理解“万水千山”结合起来,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在精读诗歌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研读诗句的方式,让他们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还是不太浓厚,对于诗歌的内容还没真正理解,也没有真正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3】篇〗《七律、长征》的背景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感*资料的运用。
上课之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查有关长征资料,初步了解长片。
教学中谈话导入:“有一个词,或许对你们来说有点陌生。
但是,这个词,它是用血与火写就的。
它深深地烙在我们伟大民族的丰碑上,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集体记忆。
这一个词,就是——长征。
”之后让学生谈你了解到的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的律诗。
在教学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成功之处(一)背景铺垫,激发兴趣在教学伊始,我通过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艰难历程,让学生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们在了解了长征的艰辛后,更能体会到诗歌中所表达的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
(二)多种朗读,体会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组读、配乐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重音和语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重点词句,深入分析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诗中的重点词句,如“逶迤”“磅礴”“暖”“寒”等,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历史背景、观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和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四)拓展延伸,丰富内涵在教学结束时,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其他诗词和故事,如《忆秦娥·娄山关》《飞夺泸定桥》等,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长征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了他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二、不足之处(一)对诗歌创作手法的讲解不够深入在教学中,对于律诗的对仗、押韵等创作手法只是简单提及,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不够充分在课堂上,虽然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言的机会相对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讲解诗歌的重点词句和拓展延伸部分,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课堂结尾有些仓促,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2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2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第一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文明遐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爽热情的气概,回忆了长征的艰巨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一、杰出回放,走进长征。
第一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专门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专门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观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制造出新的艺术境域,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只是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足见红军的坚强和乐观。
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专门好的明白得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第二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终止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文明遐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爽热情的气概,回忆了长征的艰巨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我第一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第1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执教《七律长征》这一课,因为我觉得毛主席写的这首诗实在是太有气势了,我非常喜爱。
但全诗仅有五十六个字,这么短短的一首诗,如何才能教好呢?而且,我一直都喜爱选择一些情感细腻、比较深沉的文章来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这次忽然换成这么气势磅礴的课文,我能为此作出转变吗?我有些许担忧。
为此,我曾好几次打退堂鼓,罢了,实在不行,那就换一篇课文吧。
我如此对自己讲。
然而,我为了上好这一课,差不多花了好多时刻了,一遍又一遍细细地读课文,细细地考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专门去买了好几本有关长征的书,恶补长征相关的知识,就如此放弃吗?我仿佛并不甘心。
在一次又一次的犹豫、矛盾与彷徨中,指导老师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指导,使我最终选择了坚持。
不管结果如何,我得去试一试。
今天,我终于走上了讲台。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受非常有收获。
从刚开始时的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到今天课堂教学的磕磕绊绊,我觉得我在进步。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从读准字音、读通诗歌、读明白诗歌,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专门清楚,在理解诗歌时,能用一个主咨询题来统领整篇文章的教学。
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
通过认真地反思,我觉得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一、回环复读使用的时机要恰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每个环节教学之后,都会回到这句话的朗读中。
理想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能逐渐深入,读出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然而,由于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到位,而且学生也缺乏深入的感悟,因此在一遍又一遍的回环朗读中,学生的语调是单一的,在同一层面上的,让人觉得没有层次感。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教学反思1《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同学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同学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同学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洁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同学初步感受长征的困难。
同时让同学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相互沟通,使同学对长征有了必需了解,再透过课文中解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资料。
之后让同学透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资料,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困难和战胜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先引导同学透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
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困难时,我让同学回想自己以前的爬山经受,然后作比较,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之后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同学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困难了。
在同学阅读感受后启发同学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样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同学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
同时让同学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资料,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透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同学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爱好不太深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资料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同学平淡的诵读中也能够证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同学学习的用心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优秀14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优秀14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这一新课标教学模式,既注意知识的整合,又注意学法的引导。
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一.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从课始到课终,一直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搜集,介绍资料、自学课文、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学生始终处在乐此不彼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二。
尊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
行为。
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文中个别用词的见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
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因为怀疑学生的能力)我的指导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使自己逐渐成熟!《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二《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
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下面是关于《七律长征》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借鉴作用!《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一课后,我读到孩子们写在练笔本上的“小诗”,虽然这些小诗,无论是从遣词或是韵律上讲,都还非常稚嫩,但从他们诗里流露出的善良,真诚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深深地打动了我。
诗人冰心曾写道: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包含着伟大的灵魂。
他们内心蕴藏的“灵魂”让我们惊喜,震撼,“好似一颗小石头抛在水里,一声清响,跳起水珠来;接着漾出无数重重叠叠的圈儿。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其方式方法是多样的,期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恰到好处的质疑,有价值的质疑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开启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智力。
针对课题质疑简单而质疑效果不好,我将质疑环节放在了本课结束,意在让学生质疑出核心问题,从而突破下节课的重难点,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
“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3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3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千山万水)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
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
(描红:难)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
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
2023年《长征》教学反思(通用21篇)
2023年《长征》教学反思(通用21篇)《长征》教学反思篇1《七律·长征》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成功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整首诗是以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下面的诗句都是详细表现“难、只等闲”,因此,在详细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画面,背景资料让学生以直观的体验,到达与文本对话目的,对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的赞美。
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环节分为四个版块,先扫除生字词,初步感知长征,再进一步走进长征,以读带讲,深化长征,体会长征路的“难”和红军的“只等闲”乐观精神,最终诵背全诗,升华情感。
在教学时,我以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那从诗句中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到“远征难”?学生通过通读全诗找到“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大渡桥”、“千里雪”。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远征难”,我找来“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在云海中若隐若现,红军与“高大屹立的陡峭的乌蒙山”相比较显得那么渺小;“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浪花用力的拍打着岸两边陡峭的悬崖”;“宽敞的大渡桥上横跨着13根冰凉的铁索,望着铁索下湍急的.河水令人毛骨悚然”;“一望无际的千里雪山给人感觉刺骨的寒冷”。
通过这些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险,困难重重,并且播放了《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片段,帮忙学生感受“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惊险悲壮。
我还穿插了长征的背景资料,“当时红军是前有堵军,后有追兵,上有轰炸,除了这些困难,红军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应对这些困难,红军是怎样做的呢?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红军不畏艰险,英勇应对困难的革命精神。
最终,通过观赏《长征组歌》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来进一步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由于受潜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许多缺憾,如老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变更,有所提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第1篇】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
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
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感受长征的精神呢?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长征的资料,毛泽东的诗词,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我自己也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视频,制作课件,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
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
“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飞夺泸定桥》,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七律长征》,学生斗志高昂,即兴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第2篇】《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活动板块:一、信息交流,走进长征。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教学反思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必须的了解,再透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资料。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个性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透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潜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但是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
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资料,人物形象透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此刻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资料,如为了更好地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暖”和“寒”在句中的意思,就及时地补充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这样学生轻而易举明白了既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从中体会到了红军的神勇无比。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透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2 今天是一个紧张又收获满满的日子。
我开始上公开课《七律长征》。
上课伊始,我采用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为下面朗读做铺垫。
新授时,我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读准确,读流利。
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我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交流每联的解释。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教学反思1《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板块: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1、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
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
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3、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
现在有的'课堂教学为了突显人文性,一味强调让学生感悟,而丢弃了作为第一性的工具性,这是极为片面的。
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
4、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5、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坡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问题,真诚地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七律长征教学反思2第一、第二句诗是整首诗的总概括,我先引导学生从“远征难”和“万水千山”这两个词来体会长征中艰难重重,再让他们找出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的`词语,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还知道了应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诗句。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
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为了更好地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暖和寒在句中的意思,就及时地补充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知道了既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从中体会到了红军的神勇无比。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二:《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在课堂上,我首先介绍作者毛泽东,再介绍《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自读、听读、带着体会读、看着图画想象读、高声朗读等。
在读中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以读促讲,以读促思。
诗歌是讲究炼字炼句、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诗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1.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并学会迁移,在平时的作文中加以运用。
因此,教师要加强阅读与习作表达的联系,让阅读直接指向写作,这样语言的积累与内化,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定会让习作妙笔生花!〖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3】篇〗《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的一首七律诗。
全诗以豪迈的语势,写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
而长征的背景和赞颂红军的精神品质则是重点和难点。
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
从教材内容来看,长征距今已七十多年,学生们感觉非常遥远。
所以,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地对长征有较好的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搜集相关资料,读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课堂上尽量将孩子们带入长征的情境中,体验长征的艰难。
在课堂中,我给学生播放了《长征》的片段,战火硝烟、流血牺牲、雪山草地这些已经离孩子们很远的历史,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对长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我首先设计了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和学生查找的资料中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再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教唱、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
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
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
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
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
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期待·感动·回味——《七律·长征》
期待
我校今年年全员性一轮听课评课活动已接近尾声,我被安排上一节公开课。
在五年级语文课文里,我选择了《七律·长征》这一课,因为我觉得毛主席写的这首诗实在是太有气势了,我很喜欢。
但全诗
仅有五十六个字,这么短短的一首诗,怎么才能教好来?我有些许担忧。
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设计出了近五千字的详细教案,还精心制作了课件,期待着这次教学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感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昨天上课时,我看到了令我激动不已的一幕幕:课堂上,全班学生都深深地沉浸在文本里,他们发言是那么富有激情,他们朗读是那么充满感情,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情到深处,我还看到了许多双噙着泪光的眼睛,听到了他们哽咽的声音……
虽然我上课节奏很紧凑,很想一节课上完全诗,但因为我准备的内容太多,其实是需要两课时才能上完的,所以,随着下课铃响,只能无奈地结束在“铁索寒”那句。
当我请孩子们起立离开多媒体教室时,我看到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一幕,他们竟然久久地坐在位子上,不肯离去……他们很投入,还没有回过神来呢。
他们围到了我身边,激动地谈着自己的感受,最后竟不约而同地恳求我再带他们来多媒体教室上完这首诗。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第四节课时,我又把他们带到了多媒体教室上完了这首诗。
看到他们全体起立背诵全诗时激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样子;听到有的孩子稚气地说:长大了我也去参军……我知道长征精神已经深深震撼着他们幼小的心灵,《长征》这一课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我百感交集,思绪
万千。
回味
看着教案,回想这节课,我觉得能取得如此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是:
1.资源整合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
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带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背诵……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
我通过“资料袋”,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回味着这节课,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仅用一课时,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