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
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
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高昂气概。
教学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2.准备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的影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3.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难点: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交流资料
1.导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长征故事?(爬雪山、过草地……)通过阅读这些故事,相信你们已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惧艰险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律·长征》,这首诗高度概括了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作者是毛泽东。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同学们,你们对长征还有哪些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长征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2)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逶迤腾磅硝丸崖岷
(2)认清字形。
①区分不同结构的生字。
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律——津崖——涯渡——度索—紧
(3)规范书写。
(4)理解词语。
等闲:平常。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5)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查字典等方式读通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三、细读诗歌,了解诗意
1.朗读全诗,想一想每联的意思是什么。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颔联: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是从脚下滚过的泥丸。
颈联: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尾联: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2.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句,总的指出红军不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第二部分是第3~7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着上一部分内容;第三部分是第8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