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结构隐喻论文:事件结构隐喻在英汉股市分析中对比的研究
《2024年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范文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汉语和英语的翻译成为了交流的桥梁。
其中,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其在汉英翻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隐喻的翻译并不像字面意思的直译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语言背后的文化、习俗和表达习惯等复杂因素。
因此,对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二、隐喻汉英翻译的特殊性隐喻作为一种富有象征性和想象力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隐喻的翻译往往需要考虑到语境、文化内涵等因素。
因此,隐喻汉英翻译具有其特殊性,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三、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1. 语境原则:翻译隐喻时,首先要考虑到语境因素。
语境包括原文的上下文、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
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要结合语境,准确把握隐喻的含义和情感色彩,以便在译文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2. 文化原则:文化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隐喻产生和理解的基础。
在汉英翻译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隐喻可能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色彩和内涵。
3. 语义原则:语义是翻译的核心,也是隐喻翻译的基础。
在翻译隐喻时,要准确理解原文的语义,把握隐喻的寓意和含义。
同时,要根据译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译文更加地道、自然。
4. 审美原则:隐喻往往具有审美价值,翻译时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审美效果。
在保证传达信息的前提下,要注重译文的韵律、修辞等审美因素,使译文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四、结论通过对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翻译隐喻并不是简单的字面直译,而是需要考虑到语境、文化、语义和审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情感色彩,结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译文更加准确、地道、自然。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社会因素分析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社会因素分析通过对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其背后社会因素的分析,从隐喻理论着手对英汉隐喻进行分析,培养人们的隐喻思维、隐喻意识及隐喻能力,促进语言与文化的发展。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社会因素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英汉民族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政治制度、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对外面的世界有着自己的感知和认识,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西思维差异。
而隐喻作为人类的一个认知手段,是人类借助具体事物来认知抽象事物的一个思维体系。
尽管在不同的隐喻中,人类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存在着某些共性的东西。
但是中西思维的不同决定了语言体现形式的差异,也决定了英汉隐喻的差异。
根据Lakoff和Johnson等为代表的现代隐喻学研究,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做事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主要是隐喻的。
本文中对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中的隐喻的界定就采用了Lakoff和Johnson等为代表的现代隐喻学观点。
一、相同隐喻的研究1.认知对等,喻体相同,意义相似虽然中西方有着各自独特的背景因素,但人类本身和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仍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因此,源于相似的认知概念和对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相似认识,人类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就会大体相似。
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中会存在认知对等、喻体相同、意义相似的隐喻。
2.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隐喻在情感上有一定的共性,通过对英汉情感隐喻的分析发现,英汉情感隐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共性:用人的身体和精神隐喻情感;用方位词隐喻情感;用液体隐喻情感;用天气隐喻情感。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丰富的隐喻现象,由于人类认知结构的相似性,英语和汉语中的意义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性。
同时,由于中西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意义又有不同之处,甚至可能同一喻体在一种语言中有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意义空缺。
二、不同隐喻的分析1.认知不等,喻体相同,意义不同中西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因此英汉隐喻中可能会出现认知不等,喻体相同,意义却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
“事件结构隐喻”物体版本及其在汉语中的体现
133认知隐喻学学者莱考夫(Lakeoff)与约翰逊(Johnson)在其1980年的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框架,从而引发了学界对隐喻机制热烈而富有成效地讨论。
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手段,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一事物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思维方式。
Lakeoff 和Johnson 提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到语言里,也体现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概念隐喻这一与传统观点相悖的崭新理论一问世,立即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轰动,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隐喻研究热潮。
概念隐喻理论者将人类的认知活动作为研究焦点,标志着隐喻研究已从传统的辞格和语义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认知领域,大大加速了人们全面了解语言,思维与现实世界间关系的进程。
事件结构隐喻(ESM)是Lakeoff 在1993年出版的《当代隐喻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ESM 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空间、力和运动等物理性概念对有关事件结构的概念,包括状态、变化、事因、行动、过程、目的及方法进行隐喻性理解。
空间、力和运动为其始源域,事件的各个方面为目标域。
Kovecses(2010)认为事件结构隐喻的中心映射为“事件即运动(Events are movements)”,对事件结构概念各个层面的表述都是基于这一根隐喻而展开的。
具体而言,它是指事件结构的各个方面,如“状态,变化,过程,行动,事因,目的和方式”都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成“空间、行动和力“事件结构隐喻”物体版本及其在汉语中的体现陈 辰(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摘 要:文章基于Lakeoff 提出的事件结构隐喻理论,根据其“物体版本”来分析和解释汉语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并得出以下结论:“物体版本”的隐喻表达在汉语中极为普遍,它借助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对抽象概念进行搭配迁移,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英汉时间概念隐喻差异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英汉时间概念隐喻差异[摘要]:根据当代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时间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因此在对时间的认知过程中借助了其它概念,即时间隐喻。
根据隐喻的始源域不同,隐喻可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文章对英汉语中相应的三种时间隐喻的相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及探讨,由此揭示了文化与隐喻的密切关系,促进英语学习与研究及各民族语言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隐喻认知;时间隐喻;始源域;差异性;文化一、引言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
然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工具。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发表标志着人类首次从认知角度来看待隐喻。
莱可夫和约翰逊(1980)认为,隐喻首先是思维问题,隐喻语言只是派生的。
并且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
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用一些熟悉的具体概念去认知一些抽象的概念。
我们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也是隐喻性的。
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部分的、系统的映射。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时间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们需要对其进行描述和定量。
然而时间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其认知和理解要借助于其他熟悉的、具体的概念。
这样就形成了有关时间的概念隐喻。
然而,受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念、信仰、生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英汉两民族在对时间进行隐喻化认知时,所获得经验相似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由此导致了两种文化中时间隐喻的差异。
二、英汉时间隐喻的认知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两位教授将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和本体性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本文试从以下认知方式来分析。
时间概念空间隐喻的英汉比较
唐 阳
( 津 大学 文法 学院 天 津 天
中 图分 类 号 : 3 9 H 1 文献标识码 : A
30 7 ) 0 0 2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 0 1 1 — 1 — 3 1 7 — 8 4 2 1 )6 1 3 0
摘
要 语 言 学 家 普 遍 认 为 . 人 类 对 于 空 间 的 认 知 早 于 时
成 为 死 喻 ) 在 语 言 中 频 繁 出现 并 已 成 为 人 们 认 知 活 动 的 一 . 部 分 。 但 由 于文 化差 异 , 英 语 和 汉语 的 空 间隐 喻 也 存 在 差 异 。本 文 将 比较 中英 文 中 与 时 间 相 关 的 空 间 隐 喻 , 图找 出 试
它 们 之 间 的异 同 , 过 对 于 认 知 模 式 的 分 析 , 这 些 共 性 和 通 为 差 异 寻 求认 知 上 的合 理 解 释 。
关 键 词 空 间 隐 喻 时 间概 念 英 汉 比较
于空间概念 , 时间是空间” 有“ 的概念隐喻说法 。对此 中外 语
Ch n s Co c p o m e ie e n e t f Ti Co p r d pa  ̄ m a e S f i
/ Ta ng / ng Ya
o t a e de d me a ho s s r a t p r-
2 英 汉 时 间概 念 的空 间隐 喻
21 时 间概 念 的 空 间表 现 .
a e f q e t p l d i p e h a d i e p eSmi d a l r r u n y a p i n s e c n n p o l ’ e l e n swe1 . Bu u o t e c l r l d f r n e t d e t h u t a i e e c ,mea h r n En l h a d u tp o s i gi n s C i e e a e as i e e t T i p p r l c mp r me a s — h n s r l o df r n . h s a e l o a e t - s o wi i ca e p t l a in mea h r n En l h a d C i e e r o it d s ai i t tp o s i g i n h n s ,ty t az o s
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述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 oc Sci) May.2004 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述评唐琼玲(广西师范大学外语部,广西桂林541004)[关键词]隐喻;对比;述评[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研究。
其中,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研究的内容主要为情感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时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等。
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4)03-0066-03A Survey of E nglish-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on MetaphorT ANG Qiong-ling(F oreign languagedepartment G uangxi N ormal University G uilin541004,China) K ey w ords:metaphor;contrastive;survey Abstract:In recent years,m ore and m ore scholars come to study metaphor.Am ong them,s ome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English-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on metaphor.The contents of their research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cont2 rastive study of em otion metaphor,contrastive study of spatial metaphor,contrastive study of tem poral metaphor.The pa2 per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on their research,produces s ome suggestions on its deficiencies and makes prospects for its development. 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了解世界。
浅析英汉基本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
浅析英汉基本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作者:袁红梅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Lakoff (1993)指出,事件结构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性的隐喻。
本文基于BNC和CCL语料库,对英汉“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四种基本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进行了考察分析。
研究发现,事件结构隐喻的位置和物体隐喻系统在上述四种基本情感中均有所体现,即情感既可以被概念化成某一空间位置,也可以被隐喻为具有“大小、数量、运动、被移动、所有”等属性的物体。
本文从情感领域为事件结构隐喻的普遍性提供实证依据。
关键词:情感事件结构隐喻位置隐喻系统物体隐喻系统一、引言普通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Johnson合著的认知语言学界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开辟了情感概念认知研究的新纪元,自此情感研究突破了心理学领域。
情感概念的认知研究表明,复杂抽象的情感背后实质上蕴含着丰富的概念内容,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表达情感的语言绝大部分是隐喻化的。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国内外学者借助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考察了英汉语中基本情感的概念构成,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英汉情感隐喻的对比研究,如Kövecses(1986, 1990,1995,2000),Lakoff&Kövecses(1987),林书武(1998),张辉(2000),周红(2001),陈文翠(2004)和彭懿(2007)等。
上述研究从人类情感的角度证实了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思维方式,同时也表明隐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殊性。
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之后,Lakoff等人不断丰富概念隐喻研究,于1993年在《当代隐喻理论》(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一文中提出了事件结构隐喻的概念,并指出事件结构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隐喻。
事件结构隐喻研究综述
事件结构隐喻研究综述事件结构概念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事件结构概念的理解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实现的。
本文在Lakoff&Johnson的《当代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背景下,分别对ESM理论的提出及其在隐喻体系中的地位、哲学基础等方面加以概述。
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外ESM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标签:事件结构隐喻;映射;认知1.引言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创了隐喻研究的新纪元。
隐喻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它能够揭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束,2000)。
自此Lakoff等人不断丰富概念隐喻研究,并于1993年在《当代隐喻理论》中提出了事件结构隐喻。
Lakoff在此篇文章中还特别强调了隐喻和隐喻表达的区别。
隐喻(metaphor)是指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而隐喻表达(metaphodealexpression)是指语言表达,即跨域映射的表层实现形式。
事件结构概念(event-structure eoncepts)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Lakoff&Johnson,1999)。
事件结构概念包括状态、变化、事因、行动、过程、目的及方法等。
这些概念之所以成为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在于它们构成了人类一般性知识。
即关于原因、变化、目的等方面的知识。
以新闻报道为例,对于一个事件的发生我们经常要追问事件的起因。
事态的发展变化以及采取的相关措施(行动)。
然而,这些概念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的,这类隐喻被称为事件结构隐喻(Event-Stmeture Metaphor or ESM)。
2.ESM理论2.1定义事件结构隐喻(ESM),即事件结构的各个方面,如状态、变化、过程、行动、事因、目的和方法等都可以被隐喻为空间、力和运动。
从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
ESM以空间、力和运动概念为源域,以事件结构概念为目标域。
ESM包含了如下映射:(1)状态即位置(Stares are locations):They are in love(2)变化即运动(Changes are movements):He went crazy(3)事因即力(Causes are foroes):The hil sent the CIOWdinto afrenzy.(4)行动即自主运动(Actions are self-propelled movements):We’ve taken the first step.(5)目的即终点(Purposes are destinations):He thany reached his goals.(6)方法即路径(Means are paths to destination):She went from fat to thin through an intensive exercise program,(7)困难即障碍(Difficulties m’e impediments to motion):Let’s try to get around this problem(8)预期进展即行程安排(Expeeted progress is atravel schedule):We’re behind schedule on this project(9)外部事件即大型移动物体(External events arclarge moving objeetsl:The flow of history…(10)长期、有目的的活动即旅行(Long-term,purposeful activities are journeys):You shodd move on withyourlife从上述概念映射和例句中我们不难发现,ESM为我们理解最基本的概念如状态,变化,事因,行为,困难等提供了基础认知手段。
股市相关用语中隐喻现象论文
股市相关用语中的隐喻现象探究【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指概念从一个认知域投射或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
隐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们用熟悉、具体的经验域的概念结构去构建和理解陌生、抽象的经验域的概念结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建立,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股市热潮,涌现出了大量股市专门用语,其中有许多用语是带有隐喻性质的。
本文从认知隐喻角度出发,对股市用语中的隐喻现象进行挖掘分析,以期找出隐喻在股市用语中使用和存在的规律。
【关键词】认知;隐喻;股市用语一、引言当代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
隐喻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在人类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代中国经济的繁荣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股市语言就是中国特定经济时期的衍生物。
随着股票市场的繁荣发展,一大批充满鲜活生命力的股市词语产生并不断发展,这些词有的是旧词被赋予了新意,有的是创造出的全新的词。
无论哪种类型的词,其词义的形成过程都这样或者那样地体现着隐喻这一认知方式在人类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
根据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分类,隐喻可以分为三类: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本体性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本文将根据以上分类,对股市用语中的隐喻现象分别进行探究分析,以期找出隐喻在股市用语中使用和存在的规律。
二、股市用语中的结构性隐喻结构性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
结构性隐喻既表现为相关概念的结构对应关系,又表现为已知概念的特征词语对新概念的侵入。
结构性隐喻总是以具体喻抽象,借助已知事物与现象去认知更深层或新的事物与现象。
结构性隐喻现象广泛存在于在股市用语中:(一)、战争隐喻。
浅析英汉基本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
浅析英汉基本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Lakoff (1993)指出,事件结构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性的隐喻。
本文基于BNC和CCL语料库,对英汉“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四种基本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进行了考察分析。
研究发现,事件结构隐喻的位置和物体隐喻系统在上述四种基本情感中均有所体现,即情感既可以被概念化成某一空间位置,也可以被隐喻为具有“大小、数量、运动、被移动、所有”等属性的物体。
本文从情感领域为事件结构隐喻的普遍性提供实证依据。
标签:情感事件结构隐喻位置隐喻系统物体隐喻系统一、引言普通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Johnson合著的认知语言学界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开辟了情感概念认知研究的新纪元,自此情感研究突破了心理学领域。
情感概念的认知研究表明,复杂抽象的情感背后实质上蕴含着丰富的概念内容,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表达情感的语言绝大部分是隐喻化的。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国内外学者借助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考察了英汉语中基本情感的概念构成,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英汉情感隐喻的对比研究,如K?vecses(1986,1990,1995,2000),Lakoff&K?vecses(1987),林书武(1998),张辉(2000),周红(2001),陈文翠(2004)和彭懿(2007)等。
上述研究从人类情感的角度证实了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思维方式,同时也表明隐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殊性。
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之后,Lakoff等人不断丰富概念隐喻研究,于1993年在《当代隐喻理论》(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一文中提出了事件结构隐喻的概念,并指出事件结构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隐喻。
英汉经济报道语篇中事件结构的隐喻比较研究
英汉经济报道语篇中事件结构的隐喻比较研究本文通过对英汉经济报道语篇中大量实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对比了常见的四种事件结构隐喻。
这些隐喻概念的运用一方面说明了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和各民族认知间存有的共性,同时我们也看到,受自身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隐喻概念系统的运作中也有一定的跨文化的差异。
标签:隐喻认知经济文化一、1980年,美国学者G.、Lakoff和M.、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概念隐喻观。
概念隐喻观基于经验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植根于他们的身体经验和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赵艳芳,1995)。
隐喻是人类思维手段,认知方式,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概念隐喻认知机制包括两个认知域——始发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 target domain)。
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mapped)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
始发域和目标域是概念隐喻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要素,一般说来,始发域是较具体的、熟知的、有形的概念,目标域是较抽象的概念(Lakoff,1980)。
此映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对应机制,本体对应和推理模式对应。
本体对应指在映射中始发域与目标域实体间的一个固定的本体集对应。
推理模式对应指映射过程中始发域的推理模式映射到目标域上(Lakoff, 1993)。
二、根据Kovecses的研究论断,经济是一个抽象复杂的体系,正是由于其复杂和抽象的特点,经济文体中存在大量隐喻。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如果不借助隐喻,很难对经济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深入的研究,因为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
经济领域里的活动对很多普通读者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与实际生活相关甚远。
为了让人们了解经济领域的活动,经济报道语篇常常运用大量的隐喻概念,形象生动地描述经济的运行及发展。
英汉财经新闻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财经新闻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尤其是在财经领域,其使用频率十分高。
在财经新闻中,语言的表述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意思,还涉及到复
杂的隐喻和比喻。
隐喻和比喻不仅在英语中十分普遍,也存在于中文中,但是反映的文化价值却可能不同。
隐喻和比喻能够更加精炼地表达抽象
概念和思想,具有易懂、生动的特点。
因此,对于财经新闻中常见的隐
喻和比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学习者的英语阅读和翻译水平,更
有助于深入理解财经领域中更为复杂的概念。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英汉财经新闻中隐喻和比喻概念的认知差异。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通过对英中财经新闻的收集和分析,选取其中常见的隐喻
和比喻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通过语料库的建立和逐一筛选,确定出财
经新闻中常见的隐喻和比喻,形成概念对比语料库。
然后,对英汉财经
新闻中常见隐喻和比喻的认知和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
通
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财经概念的隐喻和比喻,探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
下对同一概念的认知差异。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财经概念的隐喻和比喻的认知
差异,有助于提升英语阅读和翻译水平,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财经领域中
更为复杂的概念。
英汉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语法隐喻是指语言表达中的某些语法结构被赋予了比字面意义更深层次的概念和意义,常用于表达抽象和比喻化的概念和事件。
英汉文化差异较大,其语言表达也有所不同。
在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运用广泛,尤其是对比短语、从句等语法结构的对比运用,对于读者的理解和阅读效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选取语法隐喻对比研究英汉新闻语篇,探索英汉新闻语篇关于语法隐喻的应用差异和特点,旨在为理解和研究英汉新闻语篇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应用情况和特点,探究语法隐喻对于英汉新闻语篇的阅读效果等方面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1. 比较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应用情况,探究英汉文化对语法隐喻的理解和应用差异;2. 探究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其表达方式和效果;3. 分析语法隐喻对英汉新闻语篇的阅读理解和文化背景认知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对比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从语法、文化和语用等不同角度分析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应用情况和特点,探究其对于阅读效果和文化认知的影响。
具体方法包括:1. 对比分析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类型和表达方式,分析其差异和特点;2. 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阐述语法隐喻对英汉新闻语篇的重要作用;3. 结合英汉文化差异,探究语法隐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差异和影响。
四、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类型和表达方式的对比分析;2. 语法隐喻对于英汉新闻语篇的阅读效果和文化认知的影响;3. 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应用差异和特点,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五、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结果:1. 英汉新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表达方式和应用差异,深入阐述英汉文化中语法隐喻应用的特点;2. 揭示语法隐喻对于英汉新闻语篇的阅读效果和文化认知的影响,强化语法隐喻在文化认知、阅读效果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英文股市报道中的认知隐喻分析
例3 C h i n a s h re a s d r o p f u r t h e r o n h o u s i n g c o n t r o l s
s t a y( C h i n a D 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y ,2 0 1 2 - 0 6 - 0 6)
Ch i n e s e s ha r e s r e v e se r e a r l y g a i n s a n d h e a d e d do wn wa r d f o r a t h i r d d a y ft a e r t h e g o v e r n me n t s a i d i t wo u l d n o t l o o s e n t h e t i g h t e n i n g o v e r t h e p r o p e ty r ma r k e t .
二、股市变化是物理运动的认知隐喻分析
当人们 在读 股市报道时 , 人们最关心 的是市场 的动向 , 那些投资股市和上市公司更急切地想知道
股票 价格 和综合 指数的变化 。 统计数据表 明股市报 道 中有很 多隐喻 , 股市报道 的主要 目的就是给人们
例4 C h i n a m o n e y — m a r k e t r a t e c l i m b s t o s i x —
中。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 更是人类 的一种思 维方 式,出现在人们 的思维和行动 中。本文 以认知 隐喻为理论 框架 , 尝试分析英文股市报道 中的隐喻 使用 。大量数据 表明 : 股市变化是物理运动 。本文
从 三个方面分析了股市变化时的物理运动 : 股市变 化是 地面运 动 , 股市变化是水 中运动 , 股市变化是
英汉经济语篇中的隐喻对比分析
在 阅读 和撰 写经济语篇的过程 中, 越来 越多的学者和经济学
家开始引用隐喻来解释那些生僻 、 难懂 的概念。如我们经常 会看 到用 比赛 来形容经济竞争的例子 , 再如“ 贸易壁 垒” 、 “ 现 金流” 、 “ 人力资源” 等词汇都是经济语篇 中隐喻 的体现 。L a k o f
a n d J o h n s o n( 1 9 8 0 ) 发 现 经 济语 篇 中 的概 念 隐 喻 主 要 可 以 归
2 0 1 5 年第 2 0期
总第 2 7 4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OM I C RESEA RCH GUI DE
No . 2 0. 201 5 Se r i a 1 No. 27 4
英 汉经 济语 篇 中的隐喻 对 比分析
应 英
( 滁州学院 外 国语学院 , 安徽 滁 州 2 3 9 0 0 0 )
中图分类号 : H3 1 5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5 ) 2 0 — 0 2 0 1 — 0 3
引言
隐喻 , 一直被人们 当成是一种修辞 手法 而进 行研究 。2 0 世纪 8 O年代 以来 , 出现 了对 隐 喻研 究 的新 视角 , L a k o f& J o h n s o n在他们 的著作《 我们 赖以生存 的隐喻 》 中提 出 , 隐喻
d e v e l o p i n g b i g b u s i n e s s e s b y c h a r g i n g s ma l l p r i c e s .
对 于普通 读者来说 , 经济概念往往 比较 抽象 、 难 以理解 。
( 2 ) I n l f a t i o n c o u l d b e j u s t w h a t t h e e c o n o mi c d o c t o r o r d e r e d .
英语教育论文:研究汉英时间隐喻的对比
研究汉英时间隐喻的对比一、引言隐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和思维现象,从古至今的理论家对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提出了不同的隐喻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比较论、昆体良的替代论、理查兹和布莱克的互动论、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弗科尼亚的合成空间理论以及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都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隐喻现象进行了颇具见地的解释(侯奕松 2011: 1)。
其中,莱考夫与约翰逊在其1980年的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基于主客观互动的体验主义观从思维的高度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框架,为认知隐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手段,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一事物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以一个体验的用语来解释和规约另一个体验的过程(Johnson 1987: 15)。
时间表征从本质上讲具有隐喻性。
以往学界对汉英时间隐喻的研究只局限于强调时间隐喻的文化内涵或汉英时间英语的认知对比研究,并未将上述两个角度结合起来对汉英时间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阐释。
本节将从空间、移动的物体、人体身体部位、生物、虚拟世界以及容器等六个维度对汉英时间概念隐喻进行分类分析,逐一探讨时间概念隐喻在各类范畴中的表征与特性,并从体验哲学的角度去阐释汉英时间隐喻的共性、文化模型的角度去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二、汉英时间概念隐喻的系统对比研究(一)、时间是空间空间是人类的视觉系统能够感知到的领域,空间感知能力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
人类总是先学会描述比较具体的事物和概念,然后才学会描述比较抽象的事物和概念。
1、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2、We are looking ahead to the following weeks.(二)、时间是移动的物体时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抽象概念,人类对时间的体验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人类与客观移动物体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效应。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广泛运用,然而隐喻在不同语言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英汉隐喻比较与分析,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并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扩大词汇量。
一、英汉隐喻的相同之处首先,英汉隐喻都具有比喻性,即用一个形象或抽象的物体来指代另一个事物,表达出一种新的语义效果,从而使语句更有意义,更有意义,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英文中:The storm smashed the windows.中文中:狂风摧毁了窗户。
此外,英汉隐喻都能够增强表达的强度,让语言更具有美感。
例如:英文中:He was an immovable mountain.中文中:他是一座山般的坚定不移。
二、英汉隐喻的不同之处然而,英汉隐喻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英文的隐喻更多的是指代自然现象,例如:“The heart is a pump.”而汉语更多的是指代人文现象,例如“那场比赛就像攀岩一样困难”。
其次,英文隐喻更多拓展性,一个隐喻可以表达多种含义,如“He was a lion in the fight”,可以表达勇敢、凶猛等形容。
而汉语的隐喻更具有具体意义,一个隐喻一般表达一种概念,如“这项工作就像冰山一角”,表达的具体意义就是难度巨大。
再次,英文隐喻多以同义比喻形式出现,如“It was a desert”,表达的是无聊无趣。
而汉语隐喻则更多以反义比喻形式出现,如“他是一座孤山”,表达的是孤独无助。
三、结论从上面的比较与分析来看,英汉隐喻有着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新的意义,使语言更加丰富,更有吸引力。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提升英语水平。
隐喻镜头下的股市语言_隐喻在股市语言中的应用_耿协萍
2009年1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 a n .2009第26卷第1期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V o l .26 N o .1隐喻镜头下的股市语言———隐喻在股市语言中的应用耿协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外语系,江苏无锡214153)摘 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股市交易被“网络游戏化”以后,为了更准确把握抽象的交易现象,人们使用了大量的隐喻表达。
本文试对股市语言中的隐喻实例进行收集分析,并初步归纳股市语言中隐喻现象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股市;语言;隐喻;应用收稿日期:2008-11-30中图分类号:H 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 (2009)01-0018-04作者简介:耿协萍,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英语教学。
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偏离常规的语言使用,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它运用相似联想对不同领域的事物加以比较,借用一个领域事物的词汇来说明另一个领域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就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从人类认知心理的发展角度审视人类语言发展的表层现象,把隐喻上升为人类的具有普遍性的认知想象,认为隐喻不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与人类的经验和想象密切相关的叙述和思维方式。
L a -k o f f 和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 e t a p h o r s We L i v eb y )中提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1],形成概念隐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中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结构隐喻论文:事件结构隐喻在英汉股市分析中的对比研究【中文摘要】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开创了隐喻研究的新纪元。
隐喻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它能够揭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自此Lakoff等人不断丰富概念隐喻研究,并于1993年提出了事件结构隐喻。
他认为,事件结构概念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事件结构的各个方面,如状态、变化、过程、行动、事因、和方法等都可以被隐喻为空间、力和运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财经报道中的隐喻研究日渐增多,然而针对股票市场中的事件结构隐喻所做的系统研究还尚属空白。
为进一步丰富事件结构隐喻研究,本文选择了能够充分反映事件结构概念的股票市场分析为语料,以此来探究事件结构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使用状况。
本文主要回答了如下三个问题:(1)事件结构隐喻在英汉股市分析中是如何体现的?(2)事件结构隐喻在英汉语料库中的思维推理方面存在哪些差异?(3)以股票市场分析为例,事件结构隐喻是怎样揭示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除引言和结论部分之外,另有三章。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当代隐喻理论中的概念隐喻和事件结构隐喻研究做以综述,并对当前经济领域中的概念隐喻研究进行概述。
第三章为方法论部分,介绍语料搜集、分类的过程和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第四章是文章的语料分析和讨论部分,探讨事件结构隐喻的普遍性和文化相对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作以总结。
本研究选择了国内外两个专业的股票市场分析网站,即和,选取了2009年9月14日至18日共5个交易日的股票市场分析为语料,建立了完整的封闭语料库。
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后发现,事件结构隐喻在概念层次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即事件结构的各个方面都被隐喻为空间、力和运动。
这证明了事件结构隐喻是普遍存在于汉语中的一种认知方式,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这种相似性源自于人们与世界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
然而,事件结构隐喻在语言表达层面上存在着差异性,这主要体现状态、变化和困难方面。
这说明了英汉语言在这些概念上存在思维推理上的差别,这是由于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获得的文化体验具有相对性。
另外,本研究尝试从事件结构隐喻表达和事件结构隐喻思维之间的关系来回答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决定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这个层面的语言概念是宏观的,抽象的。
从层级隐喻系统看,事件结构隐喻思维决定隐喻的语言表达如词汇、短语、句子的选择。
这里的语言概念是微观的、具体的。
另外,股市分析中的事件概念都是通过事件结构隐喻来理解的,它是人们理解股市概念的主要认知方式,这对英语教学,特别是特殊英语教学有参考价值。
【英文摘要】Metaphors We Live By opens up a new era of studying metaphor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metaphor via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Since then, Lakoff and others continuously improve ConceptualMetaphor Theory. In 1993, he proposed Event Structure Metaphor (ESM). He believes that there is no concept more central to philosophy than events, called event structure concepts. Different aspects of event structure, including notions like states, changes, processes, actions, causes, purposes and means, are comprehended via a small set of physical concepts: location, force, and movemen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study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financial reports is rising. However, the study on ESM in stock market is still blank.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enrich the study of ESM, the author takes stock market analysi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s corpora that reflect event structure concepts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ESM in stock market analysis. This thesis aim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i) How is ESM reflect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tock market? (ii) What is the variation of ESM as an inference pattern between ESC and CSC? (iii) How does ESM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parts. Apart from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and the last chapter conclusion, it includes another three parts. Chapter two is a review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ESM, and previous studies on ESM and metaphorical studies in stock market. Chapter three ismethodology, which introduces corpus building,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analysis. Chapter four i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which analyzes ESM at the level of concept and of linguistic expressions, trying to figure ou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ESM between ESC and CSC.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has been summarized.This study is based on complete and closed corpora. Al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wo websites which are expert at stock market analysis, that is, and . These corpora include 5 sessions from Sept. 14 to Sept. 18, in 2009. On the one hand, throug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t finds out that English and Chinese share high degree of similarity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that is, all aspects of events are conceptualized in terms of location, force and movement. It proves that ESM exists in Chinese as a universal cognitive device. The similarity of ESM is based on the same experience shared by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ng with physical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differ quite a lot at the linguistic level, mainly reflected in these aspects such as states, changes and difficulties. It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on reason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aused by differentcultural experience. In addition, this study trie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of ESM and ESM.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thought, and determines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inking. The conception of language at this point is macro and abstract. However, as to the hierarchical system of metaphor, ESM determines th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for ESM, such as the selection of a word, phrase or sentence. In this sense, metaphorical thought determines language. Here the conception of language is micro and concrete. In addition, all event structure concepts in stock market analysis are conceptulized in terms of ESM. This study hope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English teaching, especially,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ESP) teaching.【关键词】事件结构隐喻映射股票市场分析【英文关键词】ESM Mapping Stock Market Analysis【目录】事件结构隐喻在英汉股市分析中的对比研究摘要5-7Abstract7-8 1 Introduction11-14 1.1 Motivationof This Study and Research Questions11 1.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11-12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2-13 1.4 Layout of the Thesis13-14 2 Literature Review14-27 2.1 A GeneralSurvey of Studies on Metaphor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14-16 2.1.1 Conceptual MetaphorTheory14-15 2.1.2 Blending Theory15-16 2.2 A Review of Event Structure Metaphor (ESM)16-20 2.2.1 ESM as One of Two Larger Metaphor Systems16-17 2.2.2 The Structure ofESM17-18 2.2.3 Features of ESM18-20 2.3 Previous Studies20-23 2.3.1 Previous Studies on ESM20-21 2.3.2 Previous Studies on Metaphor in Stock MarketAnalysis21-23 2.4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isStudy23-27 2.4.1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is Study—Experientialism23-24 2.4.2 Cognitive Basis of ThisStudy24-27 3 Methodology27-30 3.1 Data27-28 3.1.1 Data Description27 3.1.2 Data Collection27-28 3.2 Research Methodology28-30 3.2.1 QuantitativeAnalysis28-29 3.2.2 Qualitative Analysis29-30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30-61 4.1 The Universality of ESM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30-45 4.1.1 The Location-Dual ofESM31-42 4.1.2 The Object-Dual of ESM42-45 4.1.3 Summary45 4.2 Image Schematic Experience Shared by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45-50 4.2.1 UP-DOWNSchema46-48 4.2.2 SOURCE-PATH-GOAL Schema48 4.2.3 CONTAINER Schema48-49 4.2.4 BALANCE Schema49-50 4.2.5SPREAD-OUT Schema50 4.3 Variations of ESM in ESC and CSC50-57 4.3.1 Variations of STATES51-52 4.3.2 Variations of CHANGES52-55 4.3.3 Variations of DIFFICULTIES55-57 4.4 Philosophical Enlightenment of ESM in Stock Market Analysis57-61 4.4.1 The Nature ofESM57 4.4.2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and Metaphor—Language and Thought57-58 4.4.3 The Duality Feature of ESM in ESC and CSC58-59 4.4.4 The Hierarchical Feature of ESM in ESC and CSC59-61 5 Conclusions61-64 5.1 MajorFindings61-62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62 5.3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Teaching62-64 5.3.1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Teaching62-63 5.3.2 Implications forESP63-64References64-66Appendix66-82Acknowledgem ents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