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发展
情境教学法的参考文献
情境教学法参考文献
情境教学法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就情境教学法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以供您参考。
一、情境教学法定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通过在一定的情境中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接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情境教学法则是将学习置于真实的环境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情境教学法实践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如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模拟对话场景,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和实地考察等手段,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理解地理知识。
四、情境教学法与教学效果
大量的研究表明,情境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情境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情境教学法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
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情境教学法创新与发展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情境教学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例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为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它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内容。同时,各种跨学科的情境教学活动也在不断发展中。
情境教学理论
情境教学法
陈菲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1.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
1.1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1.2 认识的直观原理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
(完整版)教法—情境教学法
语文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代表人物:李吉林)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作用:1.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2.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六种:
①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②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③图画再现情境。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④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国内情境式教学法的发展
国内情境式教学法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列女传·母仪传》中,就有关于孟母三迁断织教子典故。这些典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最早期的情境教学模式。然而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并没有出现合适的理论来支撑情境教学模式,因此历史中出现的一些情境教学都是具有偶然性的。现代意义上的情境教学是由李吉林老师于1978年首次提出的。情境教学模式在提出之后,很多个学科都进行了相关的探索,而80年代随着探索的深入,体育情境教学模式也终于在我国出现。其中1989年李玉玲发表的《寓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就是最早的理论探索,而情境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由此开始。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情境教学在我国体育教学中可以主要分为1997-2004年的初步探索,以及2005-2017年快速发展的两个阶段。
1.相关概念界定
1.1情境
我们在认识事物或者理论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根据就是其定义。如果一件事物有着清晰明了的定义,那么就更容易被别人接受。而情境在我国最早出现的定义是在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中提出的。他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其中的“情境”指有情之境。而李吉林老师所提出的情境教学就是源于其中的定义。李老师在提出相关概念的同时,还参考了刘勰的“心物交融”说和王国维的“境界”说。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情境,并且让学生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情感上的变化,这将是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
1.2情境教学法具体内容
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模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就是从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设立出相应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并且能够从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整个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为的为儿童设立一个适当的教学环境,而不是直接使用自然或生活环境来进行学习。在相应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教育者的目的来进行不同的调整。儿童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也可以感受到丰富的美感和智慧。对于情境学习的定义,毛振明也有他自己的观点。他
情境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情境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在2023年,随着数字化教育的不断普及,情境教学法也在数学教学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创造真实、生动、具体的情境,情境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为易懂,并且让学生更加愿意在数学学习中付出努力。本文将从理论层面、教学实践和效果评价等方面,探讨情境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一、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发展是由个体在对周围世界的不断认识和交互中逐步建构出来的。情境教学法强调将学习内容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以此进行知识交互和共构,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
二、情境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创造具有情境感的教学环境
具有情景感的教学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场景还原、真实情境模拟等方式,创造出具有真实感和情景感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2.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难以被理解和使用。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真实的案例分析、数学模拟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推理和解题。
3.融入游戏化元素
游戏化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愉悦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娱乐化方式,创造出具有情境和互动感的教学体验,让学生乐于学习和探究。
三、情境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1.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创造有情境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_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_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
一、四特点
(一)形真
所谓情真,即主要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就如同中国画的白描写意,简要的几笔,就勾勒出形象,并不要求重彩,看来同样是真切、栩栩如生的。情境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以神似显示形真。形真不是实体的机械复制,或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二)情切
即情真意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主动性。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情境教学正是抓住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在情境教学中,情感不仅仅作为手段,而且成为教学本身的任务,成为目的。
(三)意远
即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展想象力。情境教学取情境而不取情景,其原因就在于情境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情境教学讲究情绪和意象。情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儿童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儿童的情绪,又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教师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拓宽了广远的意境,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中。情境教学所展现的广远意境激起儿童的想象,而儿童的想象又丰富了课文情境。
(四)理寓其中
即蕴涵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认识力。情境教学的理寓其中,就是从教材中心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或一组围绕教材中心展现的具体情境。情境教学理蕴的特点,决定了儿童获得的理念,是伴随着形象与情感的,是有血有肉的。这不仅是感性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情境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多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机械地进行模仿和死记硬背。而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情境教学法逐渐成为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本文将探讨情境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能够给作文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情境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杜威(Dewey)和杰罗姆·布伦纳(JeromeBruner)等提出的,它强调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情境教学法认为学习的过程需要建立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与情感态度的形成。在作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写作情境,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进行体验和思考,从而更好地磨砺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二、情境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引发学生兴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创设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如“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在童话世界中的一天”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思考和想象。这样的情境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写作,提高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提供实践机会促进写作技能提升
情境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丰富的写作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不断地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写作技能。教师可以设置各种写作任务,如写信、写日记、写故事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写作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情景教学理论
情境教学法
基本含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
(一)
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它突破了以往教学方法唯智主义的框框,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产生与发展
情境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并非现在才有,在我国和西方的教育史上,都有这方面的记述。当然,这些记述所反映的情境教学从现代科学意义上说都还不能称为情境教学法。例如:在《列女传·母仪》中,就有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孟母为了教育孟子,设置了“断机”这样强烈的刺激情境,达到了说教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情境教育的著名实例。
在我国古代和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里,都有宝贵的启发诱导思想。《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强调通过师生谈话来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得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这都是情境教学的萌芽。
在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也有情境教学的形式。一次,教师为了教爱弥儿学会辨别方向,就把他带到大森林里,爱弥儿在大森林里迷失了方向,又饿又累想回家但找不到路。这时教师通过中午树影朝北的常识引导爱弥儿找到回家的路。这就是有目的地利用大自然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思索。
教学中运用和创设情境形式在美国教育家杜威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他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所以,思维起于疑难是他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这里的“疑难”意即相对学生认识程度而言的有困难的情境。他认为,要使这个有困难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必须使这个情境和学生经验过的情境有相似之处,而学生对付这个情境又有一定的能力。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因而杜威的教学过程就是创设情境、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成果。
情境教学法理论知识点总结
情境教学法理论知识点总结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学习者实际生活经验和情境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和问题解决的活动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情境教学法强调学习者的参与和交互,注重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和意义性,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将对情境教学法的相关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认知情境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三个方面。
认知情境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和问题解决的活动来提供学习者具体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的认知活动和能力提高。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情境教学法强调学习者参与和交互,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引导来促进学习者的社会化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积极参与和交互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情境教学法注重学习活动的意义性和真实性,鼓励学习者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积极参与学习。
综合这三个理论基础,情境教学法强调学习者的参与和交互,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来促进认知活动和能力提高,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 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真实性原则、意义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和交互性原则四个方面。
真实性原则强调教学活动要具有实际性和真实性,教师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和问题解决的活动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情境教学理论
情境教学法
陈菲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1.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
1.1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1.2 认识的直观原理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图解情境教学法发展史
图解情境教学法发展史
图解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的发展史如下:
1. 1990年,美国教育家David Ausubel提出了“情境教学法”,并在美国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提出了“心智映像论”、“相应性论”和“知识结构论”,从而推动了情境教学理论发展。
2. 2000年,国家教育部决定主动支持情境教学法,并在国家级建立了一个情境教学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为情境教学法提供了政策支持。
3. 2005年,国家开始支持图解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通过融合图形设计、多媒体、游戏等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
4. 2010年,国家鼓励学校采纳图解情境教学法,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5. 2015年,国家正式将图解情境教学法列为课程研发的重点,并在各级学校推广使用,形成了完善的实施机制,以适应当今学习环境的需求。
6. 2018年,国家通过完善教育政策、明确教学机构的监管要求,来加强对图解情境教学法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7. 2020年,随着科技发展的加快,图解情境教学法更加全面地得到广泛应用,以助力普及素质教育、提升新时代学生的学习能力。
8. 2021年,国家正式发布了图解情境教学法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图解情境教学法应该在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使教学内容更易于理解,更有趣味性。
9. 2022年,教育部针对图解情境教学法开发出一系列教学软件,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这种教学法,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10. 2023年,国家提出了“学习素养”的概念,并将图解情境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将其作为学生学习充分发挥潜力的重要手段。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协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情绪心理学研究说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动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防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实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有的学习动力缺乏的问题以新的启示。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实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动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实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脑科学研究说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所以,情境教学能够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二)理解的直观原理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有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实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有的反映。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但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应该指明的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实行。而演示教学法则只限于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或者教师简单地做示范实验,虽然也有直观的作用,但仅有实物直观的效果,只能导致学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学生的火热之情,不能发挥情感的作用。(三)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形象是情境的主体,情境教学中的模拟要以范文中的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对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很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水平。(四)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众所周知,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有意再认、有意重现(回忆)、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创造的)、逻辑和言语思维、有意体验等等。但遗憾的是,包含如此丰富内容的意识心理活动仍然不能单独完成理解、适合和改造
关于情境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情境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国内,情境教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一方面,一些
教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开始关注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应用探索。他们通过
实施情境教学,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果等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一些教育机构也开始将情境教学引入教学实践中。在一些高校
和培训机构,情境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学科
和专业领域的教学中。
在国外,情境教学已经得到了更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美国,情境教
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并且被广泛应用在中小
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体验教育,强调了学习者
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互动和实践,与情境教学一脉相承。在欧洲,德国教育
学家冯·谢茨曼的情境教学理论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未来,情境教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互
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为情境教学的实施提供更多的
可能性。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在线教育等技术手段,可以创造更真实、更具沉浸感的情境环境,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其次,情
境教学将越来越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学习
风格和学习目标等因素,个性化情境教学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最后,情境教学将进一步融入到教育和创新中。通过情境教学的实施,可以
推动教育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
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并且具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情境教学将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个性化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发展
情境教学的萌芽出现在古代。情境教学注重的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对学生的教育,最朴素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孔子强调的“启发”教育,也是运用情境启发学生,达到有效的教学;苏格拉底强调的“产婆术”教育,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寻找答案。除此之外,还有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美国的杜威,他们都在情境教学上不谋而合。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社会的理解决定于个人主观经验的不同,用一句俗语解释就是“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按照建构主义的思维,学习者通过原有的经验和心理认知结构联系社会文化情境背景创建新的学习情境,这个过程是对旧知识的一个重新整合。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者作为认知的主体,对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建立在自己主动建构的基础上才能重组成自己认可的知识,教师在这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只是一个“催化剂”,对比情境教学法不难发现建构主义教学环节中也包含情境创设。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论学习理论的代表是布鲁纳,他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认知结构,而是学习者发自内心想去获得知识,并通过把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内化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法”,所谓的发现法就是由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矛盾,从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相似之处。该办法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包括种不同的智力,它们是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传统智力只重视前三种,忽略了后四种。加德纳的智力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组成人的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有着不同发展规律,所以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多种智力的开发创设各种可能的情境。多元智能理论为情境教学提供了生理和智力保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对指导后来的学习有重大影响,无论今天我们怎么去
辩证的看前人的理论,它们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时代下有它研究的意义。
行为主义重视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刺激决定作用,认为个人意念只是一个影响个人学
①林丰勋教育心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细数起来,情境教学的萌芽出现在古代。情境教学注重的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对
学生的教育,最朴素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孔子强调的“启发”教育,也是运
用情境启发学生,达到有效的教学苏格拉底强调的“产婆术”教育,是创设一定
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寻找答案。除此之外,还有世纪捷克教育
家夸美纽斯、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美国的杜威,他
们都在情境教学上不谋而合。任何方法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当我们对于一
个事物现象进行关注应用时要看到它的本质面貌,更好的让原理论来指导实践。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习的一方面因素。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的行为反应过程。根
据以上观点,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从这个层面上看,
行为主义与新课程的理念、情境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