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_59dc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解题方法(实用高分)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解题方法(实用高分)

高考文言文阅读各题型实用高分解题方法、技巧一、推断文言虚词、实词含义六法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充分利用句中加横线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

(2)则思慎始而敬.终2.语境推断法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1)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又是否正确。

“妒”是“嫉妒(或妒贤嫉能)”,“残”是“凶残(残暴)”,“佞”是“献媚(讨好)”,那么可推知“谲”,应该是形容词“诡诈(奸诈)”的意思。

(2)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意限定。

如2015年山东卷第9题C选项“军皆定次,将乃就合”,极据“将乃就舍”能推断“次”应解释为“驻扎”,而不是“次序”。

(3)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虽死且有谋,余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根据这样的语境,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释为“诡诈”。

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做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深: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C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味”的后面搭配的是“求贤之意”,前用“深”来修饰,如把“昧”释为“冒犯”,根本讲不通,应理解为动词”违背”。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

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

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

所以先读了此文。

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

再去看原文。

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

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

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

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

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

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

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

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

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

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

要注意整体把握。

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

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全脑速读,或称“速读”,“快速阅读”。

科学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自分管并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等非形象化的信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整体把握,不究细处。

先粗读文章,了解文章讲的是什么事件(几件事、事与事之间的联系),涉及的人物(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人物与事件是怎样的态度,做到心里有数,对于不理解的词暂且先不作深究。

二、细读理解,审题析文。

尽可能仔细搜索文中信息,关注文后的注释、题干的表述、选择题的选项,尤其是选择题的选项,综合阅读一下对理解原文大有裨益。

根据题目找到文中相关阐述,先易后难。

三、细细品味,重点突破。

怎样来突破难点呢?整体把握上下联系因为句子在语段中是互证、互补、互释的关系。

如2007年高考文言辨析“文武之道一也”一句,如果只从字面上去看,很可能翻译为“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但是细细把握文章,全文谈的是文以处世之才为标准,武以料敌之智为标准,文才武将对国家的作用,而“道”并非是成功的道路,还可以解释为规律,这样,全句应解释为“文、武的规律是一致的”。

积累实词迁移课外首先,我们要大量积累课内的实词虚词,学好课内的文言文,这是本,是关键,也能使我们面对陌生的文言文,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借助字形推测意义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读音,从字的形旁就可以推测字义。

如2007年文言文第一语段中的“赡于文辞”的“赡”,我们了解的是“赡养”之意,但在文中翻不通,不可能“用文辞来自赡养自己”,联系上文“博涉书记”,再看“赡”字,由“贝”字旁组成,与财富的多少有关,这样就可以推断出“富于文辞”。

借助语境、引申义推测如07高考中翻译“不矜小节”句中的“矜”字意义,我们的教材中有“怜悯”之意,“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陈情表》;有“夸耀,自夸”之意,如“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促织》;有“戟柄”之意,“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但都讲不通,但我们通过语境,了解到下文“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不注重小节,而被别人称为“狂生”,由此可以推断,此处的“矜”应解释为“注重”。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高考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

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

(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答题技巧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答题技巧语文考试一向是高考中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而其中的一项难点就是文言文题目。

针对这一难点,本文将从文言文的学习和应试技巧两个方面来进行分享,希望能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

一、学习篇1.背诵在学习文言文阶段,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方面,文言文词汇量较大,而这些又多半不与现代汉语重叠,背诵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的词汇,避免阅读时出现看不懂的情况。

另一方面,背诵一些经典的句子和诗词,可以提升自己的文笔,让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精神内涵。

2.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十分不同,需要同学们进行深度理解。

这种理解不仅要求同学熟悉文言文的句型和辞藻,更需要理解古人文字中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应该在学习文言文时注重通译不通句,从整体入手理解文章中的意思。

3.模仿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课外模仿大量文言文的阅读。

可以看一些四书五经、史书小说等,或者在网上搜索一些文言文的作品进行阅读。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同学们可以逐渐熟练地理解和仿写文言文,从而在高考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二、应试篇1. 全面理解在阅读文言文时,同学们应该全面理解文章的意义,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如果不理解可以阅读一两遍,分析句子的结构来理解文章的意思。

同时,要避免敏感词意的拆开任务,这样不仅不利于理解文章,还会浪费时间。

2.细心揣摩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还需要细心揣摩文章细节,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和修辞,这有助于我们掌握文章的表达和作者意图。

比如,精读每一句话,分析修辞、比喻等的作用和意义。

了解作者的构思和文学风格,同时寻找检查文中的未完成之处。

3.长短结合文言文的题目形式多种多样,有有关文言文段落、作者的一问一答、一问一答再一问一答等。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互补长短题目技巧。

对于长题目,必须先阅读原文,抓住整体的思路,建立自己的思路框架;对于短题目,要注意细节,审题要慎重,不要错过任意一个关键的词儿。

4.审题详细在解答文言文题目时,必须细致审题,仔细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汇和语句,充分掌握题目的意图。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套路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如何答好每一道题?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有哪些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的想知道,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有哪些的,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1.文言文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文言文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文言文解题。

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
d.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
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

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

再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方法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对于文言文阅读解题,大多数同学最容易犯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先看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管别的。

但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所以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要先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

如果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

如果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

二、浏览选项,题中取巧通读材料后,对内容虽然有了整体的感知,但也势必会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

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你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把深难的材料设置成正确选项。

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

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

如之前的高考全国语文卷的第11题解释了“省”、“审”、“樵”、“信”;12题解释了“故”、“每”、“因”、“及”;13题解释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其都督”;14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这么多信息,而且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即使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

如有一年的高考全国语文卷11题选出对实词“竟死”、“将兵”、“曲折”、“结发”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解释80%以上是错误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基础试题
2012-03-03 2012
5d56b7b40102dusm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一个原则,四种方法
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再就是句子翻译题。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4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

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

原则
自下而上的原则
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

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

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

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

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方法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如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
D.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
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

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

再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错。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如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怀王以不知忠臣,故内惑于郑袖
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是说也,人常疑之
D.使求过丸
行过夷门,见侯生
A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屈原列传》,意思为“因为”连词,套到第一句中解释为“于是诸葛恪等人因为(有才能)而被选入”,讲得通,故两个“以”用法和意义相同。

B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见”是副词,表被动,解释为“被”,而第一句的“乃见释”解释为“于是放走了他”而“见”在这里相当于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因而两个“见”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

C项比较简单,第二句出自《石钟山记》意思为指示代词“这”,代入第一句讲得通,因此两个“是”意义和用法也相同。

D项的第二句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过”是“经过”的意思,将这个意思代入第一句“派人寻找经过的弹丸”似乎也讲得通,但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过”解释为“射过”更好些。

通过这样的代入法的运用,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⑴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
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如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贿以美官,使证元忠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小人之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阅读文段中“这个人”为“魏元忠与张氏兄弟”,而③中为太后之所为。

⑤为宋璟劝说张说之语,假如得罪被放逐,也比党附邪恶、陷害正义以求苟且偷生好得多。

⑥为张说据实回答。

这样一来,③⑤⑥的叙述对象与题干中的“这个人”无关,故可排除,一下子就可以确定答案为B。

⑵根据关键词也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如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的一组是()
①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②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

③“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
邪?”④“率师而行,惟利所在,何节度乎?”⑤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

⑥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曹操作此评价的依据是曹彰在北征中的言行,关键词在“北征中”,而①②③皆为北征之前,况且②是曹操批评曹彰的话。

由此,可以确定就是D。

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宰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

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

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大案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答案B
对照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本项的错误有几处,首先邓通“傲慢无礼”,与“皇上对他宠爱有加”位置交换,其次皇上是在邓通向他求救时,才想办法的,而不是袒护在前,再次是“发文叫来邓通”,原文是皇上让邓通去,他才去的,不是直接把邓通叫来的,最后原文没交代邓通被斩首的事。

所以B项答案是不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