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德育 净化心灵

合集下载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与引导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思想、情感及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说,德育是对学生心灵的熏陶与润泽,是无形的力量,却能够深入骨髓,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培养学生的品德、操守和人格,更是对学生成长道路的指引和支持。

通过德育,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因此,德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德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无论是如何,都需要通过润泽学生的心灵来达到其目的。

德育要注重对学生的感人教育,通过温暖、理解、关爱来激发学生内在的良心和情感。

这种感人教育是一种谈心、倾听、引导、鼓励和肯定的教育,有助于让学生认同和接受所学到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

同时,德育还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体会道德准则的具体意义,从而使这些价值观念深入他们内心,形成日久弥坚的品质。

归根结底,无论是感人教育还是道德实践,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路径上能够承担起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通过德育的润泽,让学生了解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拥有一颗充满爱和向善的心灵,从而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总之,德育是关系到学生未来成长和国家民族由内而外变革的生命力所在,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学习表现,是实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切实加强德育,注重学生心灵的润泽,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德育贴近心灵,让学生快乐成长

德育贴近心灵,让学生快乐成长

德育贴近心灵,让学生快乐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而要让德育贴近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能够快乐成长,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和切实行动。

德育贴近心灵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尽相同。

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以个别差异为出发点,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教育。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倡导“成长教育”,为学生创设开放式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贴近心灵就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世界。

青少年时期是情感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他们可能会面临友情、爱情、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情感问题。

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情感问题。

除了在德育课堂上进行相关教育,还要通过心理辅导、个别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排解情感困惑,建立健康稳定的情感世界。

而在日常生活中,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学生释放情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他们的情感管理能力。

德育贴近心灵就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递温暖和关爱。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个人情感、人际交往、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修养水平。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在学生中培养人文素养,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引导他们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成长。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走进社区、走进贫困山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心,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社会责任与使命感。

德育贴近心灵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指导人们行为和决策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在学生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懂得珍惜生命,尊重他人,追求卓越。

德育固本 净化心灵

德育固本  净化心灵

德育固本净化心灵作者:杨文锁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01期“面向全体,提高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是我们从人本、校本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概括、提炼、形成的富有时代内涵的办学理念。

这一理念,就是确信每一位学生都有不断发展的动机和潜能,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都有获得尊重、选择学习、自我发展的权利。

我们追求整体推进、和谐发展基础上形成的集合亮点,充分体现科学观和价值观,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特长发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求得个人潜能的最大限度开发。

一、学校基本情况土左旗民族中学坐落在美丽的察素齐镇西北角的大青山脚下,历经33年的风雨,办学规模逐渐扩大。

学校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3万平方米,我校现有教职工767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64人,蒙语教师11人,其中研究生3人(其中红英老师毕业于日本神户大学,莎如拉老师曾在塞普路斯任教一年,2009年在日本学习两个月。

二人兼通蒙、汉、日三语),本科生8人。

校级干部4人,中层干部7人。

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部,共设129个教学班,学生7200余人(含南双树分校46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512人,占总人数的21% 。

多媒体教室、标准化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塑胶操场、各种球类的运动场地应有尽有;学生公寓2万平方米,学生餐厅5300平方米,各种生活设施齐备,充分满足了5800多名住宿师生的食宿要求。

二、教育工作实施情况大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

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必备条件,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如何管理师生的生活,如何从点滴入手开展教育工作,最终我们还是落脚在小细节成就大教育。

(一)科学的创新观,实施德育养成教育工程世界上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永远在变化,变是创新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变才能让全体师生认可?关键是思维问题,也就是有没有新的东西让大家跟着你的思维动起来。

德育无形 润泽心灵

德育无形  润泽心灵

德育无形润泽心灵德育无形,润泽心灵德育,是指对个体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在人的心灵中激发出最真挚的感情,唤醒最崇高的情操。

德育无形,润泽心灵,是对一种精神力量的赞美,是对一种内在美德的颂扬。

在当今社会,德育教育正在成为各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因为德育不单单是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更是关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未来。

德育无形,润泽心灵,让我们来看看德育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性。

学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而德育教育则是学校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学校中,老师们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方方面面,从班级管理到课堂教学,从学校文化建设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无不需要德育的指导。

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这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更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德育无形,润泽心灵,需要我们关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的思想习惯、行为品德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长辈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更是从家庭中的文化氛围、家风家训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养成。

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需要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全面、具体的方式激发孩子内心的道德情操,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只有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家庭才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港湾。

德育无形,润泽心灵,同样需要我们关注社会教育的作用。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场所。

社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需要我们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来渗透和实施。

从小到大,孩子都在不断地接受社会教育的熏陶,社会教育中的道德力量同样是无形的,却又是深刻的。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德育是对个人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是一种重视生命价值与个体精神成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而在德育过程中,润物无声的心灵润育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这句话短小精悍地表达了德育与心灵润育的密不可分。

在德育中,人们往往会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及与人交往等方面,这些德育目标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导向和思维模式。

更重要的是,德育所涉及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应该与个体的心灵健康息息相关,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因此,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洞察和理解,对情感的关注和引导,对心理障碍的识别和疏导,都是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德育化无形便是要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人们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是通过一些具体经历来达到这个目标的。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会在口头上或行动上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道德品质、怎样合理而有效地表达意见、以及如何善待他人等等。

同时,德育也是通过学校中开设的一系列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的。

这些课程包括社会课、儒教课、生命教育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为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一些道德知识,增强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此外,心灵润育也是逐渐被人们赋予越来越高的重视。

心灵润育则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保障个体情感的健康与稳定。

心灵润育是一种更内向更为深入的方式,是一种润泽人心的方式。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压力大、焦虑感增强的社会心理现象,使得心灵润育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困难与问题,消除压力影响,增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德育和心灵润育虽然不能分家,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但本质相同,都是为学生全面发展着想。

所以,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更是德育与心灵润育的双关键词,也是结果和过程的统一体现。

德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健康、自信、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而心灵润育则是德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注重于从内在修养出发,在平静的心态中,赋予学生力量和情感支持。

德育贴近心灵,让学生快乐成长

德育贴近心灵,让学生快乐成长

德育贴近心灵,让学生快乐成长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更是关乎学生整体发展和成长的重要环节。

德育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快乐成长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传承。

德育要贴近学生的心灵。

学生是懵懂的,他们的心灵需要呵护,需要关爱,需要引导。

德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上,而是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切实做好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只有深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得到真正的提升。

德育要关注学生的快乐成长。

学生的成长需要快乐和幸福的氛围,德育教育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和压力,而应成为学生成长的支撑和引导。

学校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德育教育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让学生在快乐成长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

德育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快乐成长,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教师要加强德育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提高自身的德育教育水平和能力。

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帮助和引导。

在德育教育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心。

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对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的动力和信念。

只有让学生内化道德规范,才能真正完成德育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在快乐成长中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

德育贴近学生的心灵,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力,父母要做好孩子的道德榜样,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社会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学校和社会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资源和支持,让学生在多方面的影响下,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的教育过程,无形心灵则是指个体内部的精神、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活动。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意味着德育的过程是通过对学生内心的引导和培养,来实现他们道德品质的提升。

要实现德育化无形心灵,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道德品质之间存在的联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影响力,学生才能在行动中为他人着想,积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去。

德育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同理心来润泽无形心灵。

学生应该培养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和理解别人的感受。

通过情感的润泽,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道德规范,并愿意主动遵从和践行这些规范。

德育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

只有拥有坚定的意志和自律的人,才能够坚持正确的道德选择,即使在面临困难和诱惑的时候也能始终如一。

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德育可以更好地在学生的内心中发挥作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并坚持贯彻。

德育化无形心灵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学生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便能够明辨是非、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

只有具备清晰的道德思维,学生才能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它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内心出发,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情感和同理心、意志力和自律能力、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

只有在德育的过程中不断润泽学生的无形心灵,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培养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想办法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一颗种子,点燃一盏灯。

只有让德育工作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就要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

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细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孩子的情感。

我们要理解孩子、关心孩子,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感,学会控制情绪,提高情商,从而在心灵深处播下感恩、友爱、团结的种子。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就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引导他们去做好事、说好话,养成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要启发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当德育工作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他们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就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面对的压力和困扰是很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强心理韧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只有当德育工作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让德育走近心灵的德育

让德育走近心灵的德育

让德育走近心灵的德育让德育走近心灵的德育——福安市逸夫小学陈丽“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

”“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要过一种更为有目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学校生活。

”这就是我们福安市逸夫小学人一贯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本、以敬业奉献为乐、以助生成才为志”所秉承的崇高境界、执著追求和“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务实态度、办事原则。

相信大家都与我有同感,当我们在少先队员面前佩戴上红领巾,成为他们的辅导员时,就开始编织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梦想,那就是:受到孩子的欢迎,争取领导的支持,获得同行的赞许……体现辅导员这个“尴尬”的角色的工作价值。

然而成功没有捷径,如果想要让少先队的工作更多一份诗意与灵性,更多一点穿透力和影响力;如果想要让队活动成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成就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就是让少先队工作发挥应有的功用。

并不是可以用“艰苦”或“辛劳”这两个字可以解读的,她更多的还需要“智慧”来成全。

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谈辛苦,只谈谈德育工作中的几点感悟。

一定有很多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同行们批评、指正这些感悟,我想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动心的,在捍卫童年、解放孩子中把握主题关键词一:墨守常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第五次少代会上向全国少年儿童提出的希望,也是少先队工作的使命,少先队组织应该是少年儿童成长的乐园,那么在平时作为少先队工作者应该创造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平台,为孩子提供快乐成长的舞台。

墨守常规不是顽固不开化,而是要紧紧把握德育传统阵地,抓住重大教育主题,在坚守中发展创新活动。

坚持传统主题教育,是我校的一以贯之的原则。

每个学期我们都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结合本校的特色开展月主题教育与争章活动,如9月“争当尊师守纪好少年”系列活动;10月“爱我家乡,兴我家园”民族精神教育系列活动,在每个活动中相应配有雏鹰争章活动。

如今年3月“感恩的心,感谢有您”、“妈妈真伟大”护蛋体验中表现突出的孩子将得到大队部颁发的“关爱小星星”卡,在“爱我家乡,美我家园”护绿环保体验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孩子将获得“护绿环保小卫士”争章卡,每年的“六一”通过争章,现场选拔评选出“合格+特长”——“百佳十杰少年”,这样更加激发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德育贴近心灵,让学生快乐成长

德育贴近心灵,让学生快乐成长

德育贴近心灵,让学生快乐成长德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是让学生掌握道德、品德、行为和思想等方面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人才的必要环节。

德育贴近心灵,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借助心理学的理论,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挣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德育活动,给予学生必要的关爱和引导,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德素质。

然而,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是以灌输知识为主,缺少对于学生个体心理的关注和理解。

这种做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形成厌学心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德育贴近心灵的工作模式,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挣扎,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和引导。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德育贴近心灵。

其中,第一步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工作和社交等各种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他们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和训练营。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一次海滨徒步旅行,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走过海边的小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增加互相了解的机会。

也可以组织一次生存训练营,让学生在野外生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毅力和勇气。

最后,我们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德育教育形式。

这些形式可以包括正式的课程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模拟实践、情景模拟和游戏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向,从而成为一个更加全面、健康的人。

通过德育贴近心灵的实践,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也能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走出自己的价值。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于德育贴近心灵工作的重视,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和品德基础。

加强德育教育 做学生净化心灵

加强德育教育 做学生净化心灵

加强德育教育做学生净化心灵的“守护者”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新的使命,让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发起深思:“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日夜生活在幸福之中;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才能担得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一、学校“育德”是教育的根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育德是教育的关键。

所谓育德就是在课程中通过教学对学生能够进行德育渗透与培养。

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要求各中小学校“建立实现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工的育人责任,提高全员育人的自觉性”。

学校是学生的教育机构,往往课堂上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强化立德之本,把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品德情操,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推到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

然而,活动的开展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通常注重的是宣传性,而不是实效性,很难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随着时代的步伐,对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育人制度越来越具体完整,育人目标也更加清晰明确,不再是以前的那种教育教学“两层皮”。

要求各学科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走进书本,让德育走进课堂,让每位老师都是学生德育路上的“引路人”。

二、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实现教育的职责所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新时期,教育不缺乏高技能、高水平的教学技巧型教师,缺的是高素质、高品格、爱岗敬业、育人专业的智慧型教师。

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里,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念下,教师很容易失去自我,改变初衷,这就需要学校不断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激励每一位教师爱岗敬业,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当代有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观念仍停留在以往的退化状态中。

没有科学的意识,教育将进入到一个误区当中。

润物无声 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

润物无声  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

润物无声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陈果,生于1981年5月,大学本科学历,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现在高县实验二小任教。

参加工作10年来,先后在完小、村小、县城小学任教,担任过教研组长、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教过语文、数学、品德等学科,但一直有有一种身份没有改变,那就是班主任。

我从内心里热爱班主任这个岗位,因为她和孩子们最亲,我为“班妈妈”这个称呼感到自豪。

十年的教师生涯,我从不懂教育到成为他们学习上的好伙伴;十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从不懂学生到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工作中,我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渐渐地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些关于德育的理念和方法。

谈话艺术,帮你走进学生心灵语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谈话艺术就是这条河流中拍岸的惊涛。

它连结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沟通着人心的每一个部分,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班主任要想和学生顺利交往,就要掌握谈话的艺术。

唯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管理班集体,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学会倾听——掌控谈话内容这是五年级开学的第二节《品德与社会》课,我带着孩子们在活动中一起去甩掉烦恼,寻找快乐。

当让大家谈谈让自己烦恼的事情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想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

正在这时,我发现平时看上去斯文、娇滴的一位女生却把头埋得很低,好像在沉思着什么。

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让这位女孩来说说自己成长中的烦恼。

她慢吞吞地站起来,过了许久,在同学们的唏嘘声中,在我的耐心开导下,她仍然是“沉默是金。

”中午放学了,我没有回家,找到在学校吃完午饭的她,一起来到办公室。

我请她坐在身旁,替她理了理衣服,拉近彼此的距离,缓和了一下气氛。

望着她满是疑惑的脸,我们开始了漫长的谈话。

我关切地问道:“你爸爸和妈妈刚出远门打工,你习惯吗?”她点了点头,我接着问道:“你现在住在哪儿?过得还顺心吧?”这时只见她的眼眶里噙满了泪水。

“别哭,我们不是才学了几种排解烦恼的方法吗?有什么事跟老师说,你可别憋在心里,那样对身体不好。

让德育走进孩子心灵

让德育走进孩子心灵

让德育走进孩子心灵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风气的日益恶劣,孩子们受到各种消极影响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显得愈发迫切。

如何让德育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了当代教育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让德育走进孩子的心灵,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孩子塑造人格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对于德育教育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包括校园设施的良好、教学资源的丰富,更多的是指一个和谐、民主、尊重、规范的氛围。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可以感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更容易受到良好的影响,形成健康的心灵,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

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塑造孩子的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直接影响孩子品行的关键。

在品德教育中,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强其情感修养。

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志愿活动,锻炼其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培养出更加充满爱心、责任感和担当的品质。

在学校中,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与人生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德育教育还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当今社会,诱惑与考验随处可见,孩子们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德育教育应该让孩子们懂得自律,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处理各种选择和诱惑,如何做出符合道德准则的决定。

通过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榜样,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目标,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从而提升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德育教育需要注重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对于孩子品德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与家庭应该紧密合作,共同育人。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问题,让家长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

而家庭也应该给予学校更多的支持和配合,在平时引导孩子做人做事注意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推动德育工作深入学生心灵,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推动德育工作深入学生心灵,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推动德育工作深入学生心灵,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推动德育工作深入学生心灵,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与其教孩子们如何成为成功的人,不如教他们如何成为快乐的人。

”这是一句深入人心的话。

如今,许多学生虽然学业成绩优秀,但内心却并不快乐,甚至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因此,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动德育工作深入学生心灵,营造和谐校园氛围,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实中,许多学生盲目崇拜功利主义,只在意荣誉、地位和财富,而忽略了品德和人格。

这种价值观不仅容易遮蔽学生的内心,还导致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崩溃。

因此,学校应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培养他们追求真善美,独立自信的精神;使他们认识到物质不等于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自我实现和对他人的贡献。

其次,塑造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是一个美妙的理念,也是一个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理想。

学校是塑造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秉持和谐、友爱、互助、包容、诚信、勤奋、进取的核心价值观。

营造一个敬重师长,团结互助,睦邻友好的校园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能,获得自由而充实的成长体验。

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成为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守护者。

再者,加强家庭德育建设。

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最好的补充和延伸。

现在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指导和陪伴。

这种状态,导致很多孩子成长中容易受外界的负面影响,习惯难以纠正。

因此,学校应该与家庭齐心协力,加强家庭德育建设。

通过各种方式,如亲子活动、家校联合公开课、家庭教育讲座等,引导家长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责任,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温床。

最后,营造“爱心”文化。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学生为了成绩、荣誉和前程,不惜一切代价,导致彼此之间产生“看扁”、“嫉妒”、“追求个人成就”的心理。

我们的学校需要建立“爱心”文化,让学生习惯从小事中注入爱心。

用德育之水浇灌心灵之花

用德育之水浇灌心灵之花

用德育之水浇灌心灵之花在教育的广袤土地上,德育是那滋润心田的甘霖。

它无声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田,滋养着他们心灵的绿叶,使之茁壮成长。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用德育之水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使其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一、明确德育之水的源头。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德育之源。

我们要深挖传统美德的内涵,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美好品质融入日常教育中。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参与德育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从而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精心呵护心灵之花。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独特的心灵之花。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惑。

用关爱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智慧和力量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勇敢地追求梦想,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让德育之水渗透生活的点滴。

德育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快乐与自豪。

同时,我们还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成长环境。

四、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在信息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

综上所述,用德育之水浇灌心灵之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德育为根基,培养出品德高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润物无声,让德育清风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灵

润物无声,让德育清风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灵

润物无声,让德育清风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灵【摘要】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期生活在农村或城市的孤寂环境中。

德育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德育可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留守儿童的心灵深处,像清风般滋润他们的成长。

开展德育工作不仅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对留守儿童开展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持续的德育工作,我们可以有效地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持续的滋润和呵护。

【关键词】留守儿童,德育,心灵,清风,滋润,影响,方式,成长,意义,工作,关爱,途径,持续1. 引言1.1 留守儿童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工作原因长期在外地打工或其他原因而无法陪伴在身边的儿童。

由于父母的缺席,留守儿童常常面临着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他们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容易感到孤独无助,甚至可能走向不良的行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6000万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对恶劣,缺乏父母的精神指引和教育引导。

1.2 德育的重要性德育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在当今社会,道德风气的浮躁和社会道德沦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关乎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中,德育更显得尤为重要。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教导,容易产生自卑、孤独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通过德育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健康、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

德育化无形心灵润无声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养,使人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过程。

德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德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有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人。

德育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形中润心灵,呵护学生的心灵成长。

德育不需要华丽的言辞,更不需要一声声的训斥,而是通过无声的影响力,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下美好的种子。

德育需要温暖和陪伴,需要有爱心和耐心的教育者去引导和启发学生。

德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家庭应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教育他们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并关心和关爱孩子的心理需求。

社会应该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弘扬正能量,营造和谐的社会风尚。

德育不应仅限于道德规范的灌输,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德育应该面向未来,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道德原则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德育的影响是无形的,它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更重要的是润泽学生的心灵和灵魂。

德育是一种默默的陪伴,无声中在学生的内心播撒爱和温暖,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德育可以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做一个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

德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它通过无形的影响力,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下美好的种子。

德育不仅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润泽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德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只有通过德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而要做好德育工作,就必须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只有通过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就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

有的孩子外表坚强,内心却脆弱;有的孩子表现得冷漠,其实内心充满了渴望。

作为德育工作者,应该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孩子与学校、老师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感,才能更好地进行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就要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

孩子正处于生命的成长阶段,他们需要获得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指导和帮助。

德育工作者应当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只有关注并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就要关注孩子的思想需求。

孩子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德育工作者应当去了解孩子的思想,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尊重他们的观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思想成长,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德育工作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就要关注孩子的兴趣需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有着不同的特长和优势。

德育工作者应当关注孩子的兴趣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只有关注孩子的兴趣需求,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德育无形 润泽心灵

德育无形  润泽心灵

德育无形润泽心灵
在人类社会中,德育一直被认为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德育是指培养人们良好
的道德品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教育活动。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德育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它不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而是关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
品德素质,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心灵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育是润泽心灵的重要途径。

德育活动通过学校的启发性法、互动性法等方式,使学
生明辨是非,积极构建自我道德标准,懂得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尊重传统文化价值观,
让学生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公德意识,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共处。

在德育教育中,学生得到了情感体验和重生的契机,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内心力量,更能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提高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德育教育是一种注重激励和引导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培
养自信和勇气,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同时,德育也是一种有序、有挑战性的
教育,不仅针对学生的品行进行教育,也面向学生的情感、意识等方面进行教育。

这种全
面性的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懂得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而且能够让他们从精神上得到滋润
和升华,从而有益于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综上所述,德育无形,但润泽心灵,不断地推动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力度和深入程度,为学生人格培育奠定坚实基础,让更多
年轻人在心灵上得到滋润和升华,真正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载德育净化心灵——班报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教育教学 2009-04-07 21:45:49 阅读60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
随着教育的普及,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大大的增加,各种各样的学生,各方面的问题也放到了各位班主任面前。

学生面对外界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加上课堂式教学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滞后。

学生从中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班集体也失去了依靠和信任,思想上处于涣散状态,从而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的最终成功成材。

为此,必须寻找一种有效方法解决这一现状----班报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与方法。

一、班报的版面构成
班报以介绍班级近期动态、表彰优秀、讨论最近班级问题、提供各科学习方法及相关知识为目的。

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刊名
由图标和解说词组成。

图标及解说词由全班公开征集,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能体现自己班级特色的图标及解说词,由班委挑选组合,并全班告示,最终定稿。

◇表彰栏
表彰近期在学校、班级中获得各种荣誉的学生,包括班内的测试成绩,行为规范优秀的学生,也包括近期进步较大的学生。

学生的面竟可能广,项目竟可能多。

◇讨论区
讨论区是整个办报的核心,主要讨论的是近期班级重点讨论的德育问题,或有讨论的德育事件。

文章的来源是学生的周记,因为学生周记比较集中会写的问题也肯定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没有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就会安排几个学生临时写一篇,以便讨论。

◇刺蔷薇
对班级中甚至学校中不良现象和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讽刺。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善意的批评。

◇知识与方法
将各科的重要知识点及学习方法设定相关栏目进行呈现,可以是教师的学法指导,也可以是学生学习心得。

二、创办班报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团体作战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报的名称的征集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当时产生的名称有五十多个,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名称五花八门,有什么“起点”、“田野”“火焰”“启梦”等,解说词也是各有特色。

学生竟可能的把自己所能考虑到的名称和班级结合起来,充分的调动了自己的文学底子。

最后班委根据学生提供的内容,把本班的办报名称定为“小荷”——她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有着蓬勃的朝气和旺盛的生命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她是崭露头脚的新生事物,定会绽开美丽的笑脸。

这样班级有了自己的“作品”,它不属于哪一个人,他属于整个集体,同学们会把她当作自己家里的一块小田地,去施肥,除草。

编委之间能够团结协作,分工明确,紧张有序,团队作战意识会大大增强。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成就感得以极大的满足。

班报每两周一期,由班主任确定主题,同学们根据主题创作或搜集相关材料向编委投稿,编委们经过筛选合适的文章进行设计、编排。

从投稿到印刷全由学生完成。

忙碌就是收
获,当看到还散发着油墨味的班报时,那分喜悦是无法形容的。

“想不到我的文章也能登上去,回去一定要让老爸老妈好好看看。

”“表扬的有没有我啊?”“怎么把我的名字给漏了呢?”……每一次班报发下来时,全班总是第一时间阅读,各种各样的声音不断,班报成了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报纸。

看着学生一张张兴奋的脸,分明每一个表情都是充满了成就。

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进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纠正其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就是学习,在投稿和印刷的过程中,同学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同时,成就感得到增强,也就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承载德育,将说教变成自省。

90后的学生,个性张扬,不喜说教;信息的爆炸,观念前卫,厌烦了教师的说教,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

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

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

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

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

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

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 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

杜威的结论是:“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


班报的“讨论区”恰好弥补了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

以学生最关注的、最值得探讨的主题为讨论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的德育水平,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德育在辨析中清晰、明了。

例如:“中学生是否应追求时尚”的探讨,让学生明了要有选择的追求时尚,效果明显比老师说教要强得多。

班里一些打扮时髦、不符合中学生穿戴的同学有了明显的控制。

又如“物理换老师了,心好痛”,在老师的引导下,把主题定为“珍惜眼前人”“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孝敬主题。

讨论的话题很多,只要深入学生就一定能定出来,让学生在探讨中加深德育体验。

(四)释放学生心灵,把握学生动态。

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

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

“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烁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的现实的主流特征”。

由于忽视或否定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越来越多的老师发现,现在的学生撒谎的本领越来越强,老师根本把握不了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也无法走进学生心灵,从而使德育工作开展更困难。

班报自由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开始可以慢慢释放自己的心灵。

而在老师不做过多干涉的情况下,学生的释放程度更大,老师也越来越容易了解学生,使师生关系更融洽,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育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

如:笔者根据学生的上网的探讨中,学生最热衷的游戏是一些大型的游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同时也了解学生最多的沟通方式是QQ聊天。

于是,在班报完成
后的一个班对课上又对上网中的游戏和聊天又进行了全班讨论,把上网尽量往良性方面引导,至少在班级、家长中形成了较为良好的氛围。

◆反思
(一)德育教育不能仅靠一种手段班报虽然能在很多方面起到教育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仅仅依靠一种手段就把德育简单化了。

德育必须是全方位的,多渠道的,长期不懈的坚持取得的成果。

(二)班报的完成是需要耗费较大的精力的,特别是最早的一期,没有耐心是不可能完善的。

学生是需要指导的,若放任学生自由编排,也许会起负面的效果。

(三)学生表扬的面一定要广,让最多的学生感受成功,享受表扬,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教育。

千万不能因对学生存有看法而不进行表扬,那样队学生的伤害会更大,所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会是无法估量的。

(四)只有去做了才会有收获。

过程中也许会有许多问题,但也是需要我们慢慢去弥补,做比不做要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