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轻重》教案范文
一年级数学上《比大小、轻重》优秀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比大小、轻重》优秀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教材创设厨房的场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碗、苹果和草莓的大小,再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别比较辣椒和萝卜、萝卜和土豆的轻重,初步体会物体有大小和轻重。
知道大小、轻重也是相对的,是比较的结果。
“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简单推理,自己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场景引入,激发兴趣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
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学生讨论后积极发言)[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并随机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根据小学生好表现自己及乐于助人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既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又能学习数学知识。
]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呢!(出示场景图)1.看一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图,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比一比。
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学生讨论,在小组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比较、交流。
)提问: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两种物体进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请打开课本第6页,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出大小的。
教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学生也帮老师比一比,谁轻谁重。
再请一两个学生上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比大小、轻重教案(合集5篇)
比大小、轻重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比大小、轻重教案教学课题:比较、比一比(大小、轻重)总第6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授课类型:新授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游戏法、教学用具: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呈现情景图。
2、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较。
二比一比1、让学生观察课件并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大、谁比谁轻等。
2、呈现大象和松鼠的情景图,先进行谁大谁小的比较,在启发学生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
3教师拿出1个苹果和1个羽毛球,提问:谁轻?谁重?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亲自体验一下轻和重的感觉。
学生轮流用手掂苹果和羽毛球。
4、教师拿出一听较小的饮料和一个较大的面包。
(1)猜一猜,谁轻?谁重?学生猜测。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
学生观察图,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做一做练一练第一题、先说那个大,那个小;再进行轻重的比较。
第二题、三种水果进行比较方法同上。
第三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运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
第四题、两组图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比较。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再说一说。
第二篇:比较轻重教案2015年修武县幼儿教育优质课评比参评教案中班数学《比较轻重》作课单位:周庄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姓名:周文娟联系方式:***中班数学活动比较轻重活动目标:1.运用已有经验比较轻重,再通过动手提一提、端一端、称一称的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初步学习观察记录。
2.感受操作活动中同伴合作的乐趣。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本篇《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主要探讨如何教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比大小。
比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频率非常高,这里将通过“实物比较法”、“数字比大小法”两种方法详细阐述如何让一年级的孩子们轻松地掌握比大小的方法。
一、实物比较法实物比较法主要是通过两个实物进行比较,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视觉观察来感受大小。
具体方法如下:1.准备两种不同大小的物品,例如水杯和饮料盒。
2.让孩子们观察这两个物品,询问孩子们哪个物品大一些。
3.让孩子们将这两种物品排列在一起,看看它们是否有重叠的部分。
4.让孩子们用手去比较这两种物品的大小,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大小。
5.让孩子们再来两种不同大小的物品进行比较。
通过实物比较法,孩子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大小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比大小的印象。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运用语言描述物品大小等。
二、数字比大小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数字进行比较,让孩子们掌握简单的数字比大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具体方法如下:1.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字题目,例如“2<3”、“5>4”等。
2.让孩子们看一看这些数字并分析大小关系,在记忆中反复比较大小。
3.利用物品进行数字比较,例如两个水杯,问孩子们有几个水杯。
4.让孩子们画小图形进行数字比较,例如给一个4的图形和5的图形,看看哪个图形更大。
通过数字比大小法,孩子们可以建立数字大小关系,习惯用数字进行比较和判断。
同时,数字比大小法也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通过实物比较法和数字比大小法的讲解,孩子们可以开始掌握比较的方法,对于学习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一课的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家庭作业和活动等方式进行巩固和拓展,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比大小。
总之,对于学习比大小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应该倾听孩子们的思考,并根据孩子们的性格和兴趣进行教学,帮助孩子们从实物比较和数字比大小中更好地感受到大小关系的差别,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2单元《比一比》比大小、轻重教案 苏教版
比大小、轻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联系已有生活经验认识大小、轻重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轻重。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解决问题: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经历观察、判断等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到小丽家的客厅里比较了许多东西的长短、高矮,今天我们再到厨房里去看一看,有哪些东西可以比一比,好吗?谁学得认真,老师就把奖品送给他。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1. 看一看。
电脑出示主体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丽和妈妈正在做什么?厨房里还有哪些东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教师鼓励观察仔细的学生。
2. 比一比。
(1)分别出示两个碗、苹果和草莓两幅图,再出示“茄子老师”的要求,大的画“√”,小的画“○”。
同桌互相说一说,比一比,按要求做在书上。
指名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比的,互相评价。
(2)继续出示辣椒和萝卜、萝卜和土豆两幅图及“豆角老师”的要求:重的画“√”,轻的画“○”。
学生小组交流,做在书上。
再全班交流,说说判断轻重的方法和依据,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
(3)观察图,小组继续讨论:图上是用什么方法比较轻重的?(掂一掂,称一称)指名到前面用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试一试。
还有别的方法吗?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4)教师小结:比较物体的大小、轻重可以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看一看,想一想,也可以动手试一试,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只要能做到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就一定会想出最好的办法。
3. 找一找,议一议。
小丽家的厨房里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一比大小和轻重?用什么方法比一比?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鼓励。
三、巩固深化,提高能力1. “想想做做”第1题。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大小、轻重-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大小、轻重-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物体的大小,进行简单有依据的比较。
2.能够通过对物体的把玩、感受,有效地判断轻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培养学生感受物体大小和重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比大小和轻重的基础认知和学习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教学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
三、教学准备1.教具:比较符、不同大小的物品、秤等。
2.参考书籍:《小学数学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看同学、父母带你去衣服店、超市购物时拿起东西比小,比大?你们怎样判断物体大小的?你们是通过哪些感觉来判断物体大小的?2. 给学生直观的认识“比大小”•拿出比较符,让学生观察比较符的左右两边的物体,询问左右哪边大/小,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大小的概念。
•接着选择不同大小的物品,进行让学生进行比较大小的操作。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物体更大?”,“什么情况下物体更小?”等问题,激发学生自己思考和判断大小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轻重•教师拿出秤示范秤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看高头矮身的秤杆随着物品的重量变化,帮助学生通过角度的变化感受物品重量。
•然后直接让学生举重,通过学生手的感觉让其自己判断物品轻重。
4. 巩固及拓展•让学生中文、数学数量词里比大小的应用,如三只大熊猫、两只小兔子等等。
•利用“找出不同”等小游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这节课,学生对比大小、轻重的概念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指导以及激发学生思维。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轻重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轻重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大小、轻重的概念;2.能够辨别物品的大小、重量,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3.能够用比较符号<和>表示大小关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比大小2.轻重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游戏式学习: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比大小、轻重的概念。
2.视觉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体验轻重感,从而理解轻重概念。
3.贴近生活: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轻重、大小概念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过程1. 比大小1.通过教师展示不同长度的木棍,让学生观察,比较长短,然后排队站好,由学生自行排出大小顺序。
2.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观察,比较大小,然后用大于或小于的符号连接两个数字,表达大小关系。
3.利用生活实例,如两个苹果的大小、两个篮球的大小等,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大小关系,并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2. 轻重1.通过教师展示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观察,轻重分辨,然后排队站好,由学生自行排出轻重顺序。
2.让学生手拿同样数量的物品,比较重量,从中感受轻重关系。
3.利用生活实例,如比较一本书和一根铅笔的轻重,让学生通过比较,体验轻重感,并用符号表示轻重关系。
五、教学评价1.游戏活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概念,让他们对比大小、轻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学习成果检测:利用小组竞赛等方式,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测试,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提高。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对概念的掌握以及数学能力的提高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游戏环节设计不够充分,需要更多的创造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在轻重的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偏差,需要教师更多的激励和指导。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轻重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轻重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比较物品的大小,掌握大小的概念,逐渐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2.学生能够通过比较物品的重量,掌握轻重的概念,逐渐理解比较轻重的方法;3.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大小和轻重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比大小1.比较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大小;2.学生自己绘制物品进行比较大小;3.利用比较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2.轻重比较1.比较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轻重;2.使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3.利用比较符号(>、<、=)表示轻重关系。
三、教学重点1.掌握比较符号(>、<、=)的使用;2.掌握比较大小和轻重的概念.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通过展示物品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物品的大小和轻重;2.提出问题:如何比较物品的大小、轻重?2. 比大小(30分钟)1.介绍比较符号(>、<、=)的意义和使用方法;2.通过比较物品大小的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再以生活中常见物品为例,通过比较符号(>、<、=)逐渐深化学生的理解;4.要求学生自己绘制物品,并进行大小的比较,以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 轻重比较(30分钟)1.介绍天平和盎司的概念;2.通过天平比较物品的盎司,引导学生掌握轻重比较的方法;3.再以生活中常见物品为例,通过比较符号(>、<、=)逐渐深化学生的理解;4.要求学生自己比较物品的轻重,并标注比较符号,以帮助学生掌握轻重比较的方法。
4. 练习(20分钟)1.收集生活中的物品,要求学生比较大小和轻重;2.分组讨论,探究大小和轻重之间的关系;3.通过小组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路和方法;4.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纠正错误方法和答案。
5. 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巩固学生的掌握程度;2.提问:怎样比较大小和轻重?比较符号(>、<、=)的意义是什么?3.布置作业:回家自己比较家里物品的大小和轻重,将比较结果记录在本子上。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比较大小的含义;2、能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能够通过比较大小排列顺序;4、能够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比较大小的含义;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1、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比大小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法教学准备1、大小不同、颜色鲜艳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2、大小适中、颜色鲜艳的球类(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1、找出若干个水果,让学生将它们按大小排列。
2、让学生分组比较大小,找出每组大小的规律(如:苹果比葡萄大,梨比苹果大等)。
3、再把不同大小的球类拿出来比较,让学生总结不同物品比较大小的方法。
4、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记录在黑板上(如:用自己的目测来进行大小比较,或者用工具(如比尺)来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比较大小的方法是否正确,并能够正确对一些简单物品进行大小比较。
2. 表述大小教学方法板书教学法教学准备1、印有数字的卡片;2、三张大图,分别用数字1、2、3表示不同大小的图形。
教学过程1、老师给学生看三张大图,并问学生哪个图形最大。
2、询问学生如何描述图形的大小,并将学生的表述写在黑板上。
3、让学生手拿卡片表述不同数字大小的方式。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述,用卡片表示出三幅图形的大小关系。
5、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描述大小关系的表述方式,并将它们列在黑板上。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描述大小关系的表述是否准确、清晰,能否正确表达数字的大小关系。
3. 实际应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准备1、已经排好序的三组学生;2、食品包装袋。
教学过程1、让学生按照身高、年龄等因素自愿分成三组。
2、让每组学生对自己的组员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身高、年龄等特征,找出每组相对大小的规律。
3、让学生将他们的食品包装袋按照相对大小排列。
4、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如:排队、买东西等)。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大小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轻重1500字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轻重1500字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图形、物品大小的轻重。
2.能够进行简单的大小比较,做到心算即可。
重点难点:1.学生需要分辨不同图形的轻重特点,准确判断不同物品的轻重。
2.针对形态不同、材料不同的物品,学生需要掌握大小比较的基本思路。
教学准备:1.教材。
2.教学多媒体设备。
3.相关物品:小球、瓶盖、砖块、泡沫块等。
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5分钟)1.展示不同大小的物品,让学生自行判断它们的大小关系。
2.询问学生如何判断物品的大小,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的内容。
3.让学生分组,自行选择几个不同大小的物品,做出大小比较。
二、新知呈现(10分钟)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简单的比大小题目。
2.让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互帮互助,相互纠错。
3.在讨论的过程中梳理出比大小的基本步骤:观察物品或图形的大小,把它们进行比较,做出正确的大小判断。
三、知识掌握(25分钟)1.通过实物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大小关系。
2.利用小球、瓶盖、砖块、泡沫块等不同形态材质的物品,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观察并记录各自的比较结果。
3.对比不同学生的记录,让学生总结出物品的轻重特点。
4.教师将学生的观察结果汇总,与学生们一起总结比大小的思路。
四、练习巩固(5分钟)1.学生们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对前几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并对今天的知识进行总结。
2.请学生们到黑板前,宣读自己所比出的大小关系,并让同学进行纠错。
五、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在黑板上总结比大小的基本思路以及轻重特点。
2.让学生强化记忆,可以通过画图或写字的方式,记录下今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后作业(5分钟)1.课后让学生回家把今天学习到的比大小的基础内容过一遍。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更多的实物比大小练习。
3.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练习任务。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1 比大小、轻重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1 比大小、轻重(苏教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大小和轻重的概念,能够运用比较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大小和轻重的比较。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物体的大小比较2. 物体的轻重比较3. 比较方法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物体的大小比较- 物体的轻重比较- 比较方法的应用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比较方法- 判断物体的大小和轻重关系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大小不同的球、轻重不同的书、天平、尺子- 学具:学生自带的物品(如玩具、水果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物体的大小和轻重差异,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概念,介绍比较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比较。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大小和轻重比较的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较方法的应用。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2.1 比大小、轻重2. 主要内容:- 物体的大小比较- 物体的轻重比较- 比较方法的应用3. 示例: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比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比较给定物品的大小和轻重,并判断大小和轻重关系。
2. 提高题: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比较物体大小和轻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较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大小和轻重的比较。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比较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练习。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一节课的核心部分,它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轻重教案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轻重教案苏教版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呢?1、看一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比一比。
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学生讨论,在小组长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比较交流。
)提问: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到两种物体进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请打开课本第6页,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
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同学们也帮老师比一比,谁累谁重。
再请一两个同学上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出示土豆和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
介绍支架。
完成第6页,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小结:用掂一掂的办法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活动深化,拓展应用。
1、题目一、谈话:瞧,小花猫和一群小鸡在争论什么呢?小花猫说:“我重!”四只小鸡说“我们和你一样重。
”汇报结果,完成第7页相应练习。
2、题目二: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样拿呢?3、题目四:在大象伯伯说话了,你们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轻谁重?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再把自己的想法填在书上。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轻重》教案(1)2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轻重》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的第三节《轻重》。
教材内容详细介绍了轻重的概念,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轻重比较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轻重的概念,能正确区分轻重。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轻重的概念,掌握比较方法。
教学重点: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砝码、各种物品(如书、文具、水果等)。
学具:每组一份天平和砝码,若干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天平现场称量不同物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物品重,哪个物品轻。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轻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轻和重的区别。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例题:小华和小明各自拿了一本书,小华的书重200克,小明的书重150克。
请问谁的书重?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组内物品的轻重。
(2)教师选取几组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
(2)拓展: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轻重比较?六、板书设计1. 轻重概念2. 比较方法直接比较天平称量3.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一个苹果和一个橙子(2)一本书和一个文具盒(3)一只铅笔和一把尺子2. 答案:(1)苹果重,橙子轻(2)书重,文具盒轻(3)铅笔轻,尺子重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轻重的概念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轻重问题,如购物时如何选择重量合适的商品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置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1. 帮助学生建立轻重的概念,理解轻和重的区别。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轻重》教案二:轻重的认识与比较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轻重》教案二:轻重的认识与比较一、教学目标:(1)认识轻重的含义,学习轻重的比较方法。
(2)能够根据质量大小排序。
(3)能够简单掌握测量物品重量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认识轻重的含义。
(2)轻重的比较方法。
(3)测量物品重量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引言小学一年级学习数学,要学习的是轻重的认识与比较。
从小培养孩子轻重的概念,能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掌握物品的轻重,选择适合自己的背包,以及后续学习物理等方面都将会更加得心应手。
2. 轻重的含义(1)通过玩具模型的展示,让孩子们了解到不同玩具的重量是不同的。
(2)让孩子们手持不同重量的物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手感以及手臂要用多大力度才能举起不同重量的物品。
(3)通过观察图像的印象汇总,让孩子们感受到不同物品的轻重。
3. 轻重的比较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大小,来判断物品的轻重。
(2)手动举起物品,通过手感感知物品的轻重。
(3)借助器具(如天平)来计量物品的重量,了解什么样的物品重量比较大。
4. 测量物品重量的方法(1)学习借助天平测量物品的重量,方法如下:a. 将天平静止放置,调整到水平位置,平衡针指向"0"刻度。
b. 将要测量的物品分别放在天平的盘里,再把数量相等的砝码,分别放在天平的一个盘里。
c. 调整砝码盘里的砝码数量,让天平回复平衡。
d. 读取天平上砝码盘里的砝码数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2)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来比较不同物品的轻重,学会较略地估算物品的重量。
5.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于观察与感受,让孩子们掌握了轻重的概念以及简单的测量方法,培养了孩子们感知事物的能力以及学习数理科学的基础。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比大小的概念和方法。
2.能够运用比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比大小的概念和方法2.实际问题的解决三、教学难点:1.能够运用比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比大小的方法,树立大小概念。
四、教学媒具:1.小黑板,彩色粘纸,圆形物件,方形物件,比大小的图片、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拿起一枚金币和一颗栗子,让学生分别比较两者的大小,从而导入比大小的概念。
2. 感性认识(15分钟)2.1比大小的方法老师分别用圆形物件和方形物件比较大小,提出“怎样才能比大小呢?”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大小、形状、体积等角度来进行认识、比较。
2.2比大小的概念通过展示比大小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得出大、中、小三种概念。
3. 理性认识(20分钟)让学生看一组数字,让学生分组并把每组排个序,再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继续认识比大小的意义和方法,不同数字的个位、十位、百位等位数不同,填写每组数字的大小关系。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比大小的题目,巩固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概念。
5. 拓展(10分钟)通过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比大小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水果的大小、重量,动物的大小等等。
6. 知识检测(5分钟)通过黑板报的形式,让学生快速回答几个比大小的问题,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通过比大小的教学,学生在感性认识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直观的比较,使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理性认识的过程中,通过数字的把握和认识,让学生更加明确比大小的方法,其实际意义更加明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大小的本质。
最后,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比大小的理解,使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获得知识的价值。
一年级数学上册《轻重》教案(精选6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轻重》教案(精选6篇)一年级数学上册《轻重》教案篇1课标内容“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
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天平称等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师:从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师小结:小朋友的眼力真行!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轻重)2.你还能看看就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可以是教室里看到的也可以是想到的)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1.掂一掂(1)师展示两个一模一样的墨水瓶盒子,请你们看看这两样东西,谁轻谁重?学生的意见不统一。
师:那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有学生提出用手就可以,那怎么用手?指生表演。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一、教学目标1.能辨别大小关系,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2.思维开发,培养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系统化、综合化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2.能举一反三、脑筋灵活。
三、教学难点1.建立正确的比较大小的思维,并形成脑电路。
2.掌握大小顺序,学会正确排列数字大小关系。
四、教学准备1.课件及PPT。
2.小黑板和彩色粉笔。
3.计算器。
4.教学实验材料:木棍、小球、积木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小猴子钓鱼”的故事黑猩猩妈妈让小猴子钓鱼,小猴子挑了一根细竿子,钩上一个灯心花,来到了河边。
他迫不及待地把钩子扔进河里,不料根本不理解钓鱼的方法,三两下就把鱼张嘴咬上勾了。
小猴子高兴极了,一路小跑回家。
黑猩猩妈妈问他:“你钓到了多少条鱼?”小猴子用手指头比划着说:“我钓到了一个,比我的手指头大。
”妈妈很开心:“好啊,那就让我们把这条鱼拿来做晚餐吧!”(2)导入知识老师启发学生:小猴子说他钓到的鱼比他的手指头大,那么鱼和手指头是不是在大小上有区别呢?那么学习比较大小,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2. 比较大小的方法通过播放PPT,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比大小的标志、大小数顺序、推算大小、图形法、计算法、身体比较法……此处不进行详细讲解。
3. 实际操作在讲述完毕比较大小的方法后,通过实际操作积木、木棍、计算等等来让孩子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比如:老师将一束积木或木棍脱下来几两,让学生比较哪根比谁大——长的、总长度大的、高的、宽的等等;比如:老师提现出一百元,让学生先看数字再挑出字形最大的数字、面额最大的钞票,或比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等等。
4. 完成小练习让学生在黑板上做出3-4道整数比较大小的习题,以检验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老师再通过表扬、点名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 课程总结让学生反思今天所学知识,表扬他们的发言和思考,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轻重》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轻重》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第二节《轻重》。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理解轻重的概念,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体的轻重;掌握使用天平进行比较的方法;能够运用轻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轻重概念,学会使用天平进行比较,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轻重概念,学会使用天平进行比较。
难点:运用轻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天平、各种重量不同的物品(如书本、橡皮、铅笔等)。
学生准备:学习卡片、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天平和一些重量不同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轻重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呢?”2. 新课导入(10分钟)a. 教师通过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轻重的概念。
b.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进行比较,并讲解注意事项。
c.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天平,学习比较轻重。
3. 例题讲解(15分钟)a. 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出物体的轻重关系。
b.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讲解解题方法。
c.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轻重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轻重》2. 主要内容:a. 轻重概念b. 天平使用方法c. 轻重比较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你找出家里的三个物品,用天平比较它们的轻重,并记录下来。
b. 小明有一堆苹果和一堆橙子,他想知道哪堆水果更重。
请你帮他想个办法。
2. 答案:a.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完成,无固定答案。
b. 可以将苹果和橙子分别放在天平两边进行比较,找出更重的一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轻重概念和比较方法。
2024年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轻重》教案
2024年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轻重》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六章《比较与判断》第三节《轻重》。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重量的概念,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体的轻重,掌握“重”、“轻”两个词汇,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重量的概念,掌握“重”、“轻”两个词汇,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体的轻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重量的概念,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掌握“重”、“轻”两个词汇,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砝码、各种重量不同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玩具等)。
学具:每组一份天平、砝码和重量不同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天平,展示两个重量不同的苹果,引导学生观察、判断哪个苹果重,哪个苹果轻。
2.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苹果,哪个苹果重,哪个苹果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答案,并解释原因。
3.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重量的概念,讲解“重”、“轻”两个词汇,并举例说明。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请同学们分组,利用天平和学具,进行重量比较,判断物体轻重。
2)教师挑选几组学生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判断过程和结果。
2)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可以用重量来比较?六、板书设计1. 板书轻重2. 内容:重量概念“重”、“轻”词汇比较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找出家里的三个不同重量的物品,用天平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2)根据比较结果,用“重”、“轻”描述这三个物品。
2. 答案:1)请根据实际物品进行比较,记录下比较结果。
2)如:苹果重,香蕉轻,橘子比苹果轻,比香蕉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重量的概念,掌握“重”、“轻”两个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案: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
大小、轻重》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创设厨房的场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碗、苹果和草莓的大小,再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别比较辣椒和萝卜、萝卜和土豆的轻重,初步体会物体有大小和轻重。
知道大小、轻重也是相对的,是比较的结果。
“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简单推理,自己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
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学生讨论后积极发言)
[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并随机提出问题,使学
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根据小学生好表现自己及乐于助人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既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又能学习数学知识。
]
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呢!(出示场景图)
1.看一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图,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比一比。
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学生讨论,在小组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比较、交流。
)
提问: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两种物体进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请打开课本第6页,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出大小的。
教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学生也帮老师比一比,谁轻谁重。
再请一两个学生上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小结:用掂一掂的办法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出示土豆与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一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
出示支架,介绍支架,请学生借助支架来比较土豆和萝卜的
轻重。
(打开第6页,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
小结:用掂一掂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评:由学生的讨论轻松地引入到探索新知的环节,让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上。
]三、活动深化,拓展应用
1.活动一:套环游戏。
谈话:现在小朋友做个游戏(出示教具:套环两套,请两名学生进行套环比赛,每人套3个套环),其他同学进行观察比较,互相说说谁套得准,谁套的环大,谁套的环小,并说出是怎样知道环的大小的。
2.活动二(出示课件或投影)。
谈话:瞧,小花猫和一群小鸡在争论什么呢!小花猫说:“我重!”4只小鸡说:“我们和你一样重。
”小朋友来当裁判,看看一只小花猫和一只小鸡谁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把结果填在书上第7页)
3.活动三(幻灯出示狐狸、小鸡、小花猫场景图)。
谈话: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
狐狸说:“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它们应该怎样拿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果: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
4.活动四(幻灯出示大象)。
谈话:大象伯伯说话了,你们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
重谁轻。
(幻灯出示第4题的场景图)说一说这三种水果,谁最重?谁最轻?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把结果填在书上)
[评:教师把教材“想想做做”的习题巧妙地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中学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四、总结评价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
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提问: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比较大小、轻重)。
回家后把学会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些实物比一比,好吗?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评:巧妙地把数学延伸到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