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扫除阅读障碍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实际阅读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帮助理解有疑问的词语。
词语的上下文中往往就隐含着对该词语的解释。
举例如下:
1、“地球是无私的,它【慷慨】地向人类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的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无私、大方)
2、“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的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太多,应付不过来)
3、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背着荆条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方法
一、解释词素法.
二、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
三、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1、词语的上下文中往往就隐含着对该词语的解释。
2、看词语所处的位置理解词语。
3、联系上下文语句创设的情境理解词语。
另外:解释词语时候,要就词论词,避免过度解释。
同时,要将解释词素法、找近反义词法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结合运用。
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一、根据词语所属的语言环境,把难懂的词语换成其他词语。
如果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句的基本意思不变,那么就说明这个替换的词语与原词意思相同或相近。
例如,“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对“顷刻间”一词的理解,可以想一想,把“顷刻间”换一个词,看是否能讲得通,这样会很自然的想到“突然间”“一转眼”“转瞬间”,问题就解决了。
再如,“在微风中,在阳光里,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
”这句话中对于“掠过”一词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读这句话,通过琢磨、思考,很自然地想到“飞过”。
接着想:“怎么样的飞过。
”便很容易想到:“很快的飞过。
”二、想象语言环境所描述的当时的情景,在上下文中理解词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悟”。
”例如,“手中的榆钱吃完了,你会把目光停留在更高更密的榆树枝上,然后想方设法爬上墙头,骑着树杈,在枝叶的遮蔽下吃个够。
”在理解“想方设法”一词时,可想象孩子们为了吃到香甜可口的榆钱,不怕墙高,想尽一切办法爬上墙头,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爬上墙头,因为那诱人的榆钱正等着他们去摘呢!那么“想方设法”一词的词意便迎刃而解了。
再如,“巨人冷得缩在屋子里,苦恼地望着窗外荒凉的花园,他不懂春天为什么来得这么迟。
”理解“荒凉”一词,我们要进入情境之中:“巨人的花园原来是十分迷人的,那我们看,巨人花园现在变成了怎样的景象?”答案是:“冬天时的荒凉景象。
”接着读出相关的语句。
”生读关于荒凉景象的语句。
思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巨人的花园现在变成了什么样?”答案1:“不像春天那样富有生机了。
”答案2:“冷清清的,没有人去。
”答案:“荒凉的意思就是‘巨人花园里花草树木没有生机,冷冷清清的没有人来。
’”三、对有些词可以先进行拆字解词的方式进行对该词的解释。
例如:“巨人冷得缩在屋子里,苦恼地望着窗外荒凉的花园,他不懂春天为什么来得这么迟。
”在理解“苦恼”一词时,可拆字来解释,思考:“‘苦’什么意思啊?”答案:“痛苦。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联系上文和下文
面黄肌瘦: ①本义 ②文中义
本义----拆拼法:面容暗黄,肌体消瘦。 文中义--指小草干枯发黄,没有生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本义 ②文中义
凌乱: ①反义词否定法:不整齐;②梧桐树的落叶排列得并不规则。
联系上文
欢迎大家参 加奇趣作文 阅读班
本义
文中义
1、近义词替换法: 慷慨--大方 鲜艳--艳丽
2、反义词否定法: 尽职--不失职 朦胧--不清 楚
3、拆拼法: 爱不释手 爱:喜爱,释:放下,喜爱得不舍得放下。
4、形容法: 生机勃勃:形容非常有生命力,有生机。
来到荒无人烟的山坡上,遍地小草应该是饱受风沙之苦, 看上去面黄肌瘦,让人好生悲凉。
山崩地裂 ①山岳倒塌,大地裂开。
②文中指浪潮的声音巨大。
拆拼法 找对象 联系下文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 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他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 而,这更义 找对象
熨帖: ①近义词法:妥帖,恰当;②梧桐树的落叶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联系下文
理解词语的方法

2、组词、找近义词、说反义词
组词法: 宽阔——宽敞、辽阔 幽香——清幽的香 味 电灯——用电发光的灯 诚实守信——为 人诚实、遵守信用 找近义词: 增添——增加 关怀——关心 美丽——漂 亮 找反义词: 紧张——不镇定 懦弱——不勇敢 缓 慢——不快速
3、有感情朗读(读出相应的语气,也就理解 了词语的意思)。
课堂小结:
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仅只有这几种, 而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解词时,既要遵 循一定的规则,但又不能墨守成规,学 习有法,学无定法。要灵活运用,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 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有一棵大树,它自命不凡,常常吹嘘自己的本领。一 天,它对大地说:“谁也没有我本领大。夏天的太阳多热 呀,像个大火球,可我能用我的手臂遮挡住炽热的光线, 给那些走累了的过路人提供凉快的歇脚地方,我的枝杈还 能为爱玩的年轻人来搭秋千,让他们愉快地荡来荡去…” 大树越说越得意,它环视四周,讥笑房屋矮小,大 地的低下,自认为伟大无比。人们经常在它脚上浇水,在 它树荫下点蜡烛,它把这些都看作是对它的崇拜。于是它 更加飘飘然,目空一切。天下雨了,人们为了躲避雨淋, 成群结队地挤在树下,但它却摆出一副傲慢的架式,拼命 地摇晃,以示自己是那么了不起。月夜里,当月亮透过大 树的枝叶照到大地的时候,大树就说:“大地,你看看, 月亮都是先由我来享受,然后才轮到你。”大地对它的 无理挑衅根本不予理睬。
一天傍晚,乌云翻滚,不一会儿,刮起了 特大风暴。 特大:读出相应的语气,特· · · 大,就是特别 的大的意思。
4、联系生活实际
背井离乡 可以结合5· 12汶川大地震后,当地的居民 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外地去谋生来理解。
5、展开想象
如“花团锦簇”一词,可引导学生想象春天 到了,各种颜色的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 情景来体会词义。
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词语

(一)“找—读”既然要解释文中某个词语,首先就要学生在文中找到该词语,找到词语后,还要将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找到,然后反复的读。
当然,有时仅读一句话可能还不够,这就需要去读更多的话,这样才能找到这个词语的意思。
并且,老师在教学时,对于一些很难的词语,要学会用生活中的事例将其通俗化,简单化。
(二)替代法有时,一些词语的意思很难判定,反复读它所在的句子也难判定,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替代法”来解决,这一方法对形容词尤其管用。
替代法是指当一个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时,我们可以先不看这个词语,而是根据全文,用另外的语言(一句话或词语等)去替代它,只要与全文表达的意思不矛盾、把它与“词语”所在的句子连起来读的通顺,那么,这句话就是这个词语在本文的意思。
当然,这需要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这也正说明“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对理解全文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案例一:有一篇描写漓江的短文,第一句话是:“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漓江”,然后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讲漓江的美。
文章最后:漓江的景色“美不胜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美不胜收”的意思。
对于这道题,可以采用“替代法”,按下面步骤进行:(1)先暂不看这个词语,则该词语所在的句子就只剩下:漓江的景色()(2)本文主要描写漓江的景色,我们就该自问:“漓江的景色到底怎样呢?”(3)从文章一开始就知道漓江美丽,学生读了全文后也很容易知道漓江景色美,这时,我们把“美”放到括号中去,就变成“漓江的景色(美),与全文不矛盾,因此,就能判定“美不胜收”的意思与“美”相关。
(4)如果只写一个“美”字,显得不够理想,我们只需加一些修饰词:“非常,特别”,该词语的意思就是:“非常美,特别美”。
(5)强调其在文中的意思:本文指“漓江的景色非常非常的美,特别的美”。
学生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很不错了,我们不能苛求。
(三)搭配法搭配法是同学们根据已拥有的知识,根据词语搭配规律判断某个词语后面该搭配什么,如生活,可以表示两种情况:好或者不好。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恬静:闲适,安静 。本文中指
震颤:震惊。本文中指 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衷心的;出自内心的,发自肺 腑的。本文中指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本文中指霍 金全身瘫痪,永远离不开轮椅了。 神秘莫测:非常神秘,不可推测。 本 文中是指黑洞里有许多我们未知的神 奇的东西。 顶礼膜拜:双手合掌,高举过顶,然 后跪下,用头顶住受礼人的脚,现多 比喻对人无限崇拜。本文中指人们非 常崇拜霍金。
折服:佩服,信服;心服;使人从心里 屈服或服从。 本文中指人们对霍金的 精神感到敬服(佩服)。 景仰:敬佩,仰慕。本文中指 悲悯:哀怜,慈悲怜悯。本文中指 唐突:莽撞,冒失。本文中指 尖锐:深刻,敏锐。本文中指 静默:寂静。本文中指
(完整word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一讲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词句的意思,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三、四年级阅读提出的具体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呢?除了利用字典初步理解之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正所谓词不离句,一个词语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准确的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而不是僵硬化的靠字典去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阅读教学中扫除阅读障碍的重要途径。
在具体理解词语时有四种常用的方法:方法一;拆拼法有些词语如同人的眼睛、耳朵一样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先分别解释每个字,然后把每个字的意思串联起来,完整的词义就呈现出来了。
例如《巨人的花园》一课“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这句话中“训斥”一词训是训诫,斥是斥责,那么训斥和斥责就是训斥的意思。
方法二,近义词换词这种方法是借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解释词语,如果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句的意思基本不变,那么说明这个替换的词语与原词语相同或相近。
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谁知道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我们就可以把这句话中的“肇事”一词换成闹事这样词语的意思就出来了。
方法三,反义词否定法这是一种利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不”来解释词语的方法。
运用时,先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然后在这个反义词前加否定词不,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
例如:《猫》一课,“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尽职。
”要理解“尽职”一词要先找出它的反义词“失职”然后在失职的前面加否定词不,就知道“尽职”是“不失职”的意思方法四,联系生活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解释词语,也是理解词语的有效方法。
例如《尊严》一课“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
”我们通过回想自己独自很饿的时候,回到家大口吃饭、大口吃菜的情景,就能知道“狼吞虎咽”的意思是“形容吃东西又急又猛。
”典例解析一、根据括号内的方法提示理解加点的词语在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和理解文本的语境来解释词语含义的方式。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段落和文章的含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查找相邻语境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
在文本中,往往会存在与待解释词语相关的其他词语或短语。
通过分析这些相关词语的含义,可以推测待解释词语的具体意义。
例如,在一篇文章中出现了词语“象牙塔”,我们可以通过查找及分析相关词语如“学术研究”、“理论”、“追求完美”的含义,可以推断出“象牙塔”在这里指代的是与现实脱离、追求理想、追求纯粹的意义。
其次,通过对句子和段落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来解释词语。
语法结构往往包含了各种词类和短语,通过分析这些语法结构,可以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例如,在一句话中出现了词语“魅力四射的女士”,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个短语中各个词语的语法角色,如“魅力”作为名词,表示吸引力和无法抗拒的力量,“四射”作为形容词,表示充满活力和生机,“女士”作为名词,表示成熟有魅力的女性,从而推断出整个短语的含义是形容一个吸引人、有魅力的女性。
此外,可以通过对整个文本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析来解释词语的含义。
文本往往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目的,通过理解整个文本的主题和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推断出待解释词语的具体意义。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中出现了词语“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文本主题的了解,我们可以推断出“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和满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方式。
最后,可以通过查找词典或其他参考资料来解释词语的含义。
尽管这种方法不是直接联系上下文,但在某些情况下,词典或其他参考资料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解释和例句,帮助读者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和生僻词汇。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技巧。
通过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意图,加深对文本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激趣导入。
1、指名朗读下面两句话。
(1 )七年级的每个同学都显得精神..饱满。
(2)七年级同学顽强拼搏的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2、师提问:这两句中的“精神”意思一样吗?请你结合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精神:(1)表现出来的活力;(2)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主观世界。
3、总结: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里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要准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正所谓“词不离句”。
在具体解释词语时,我们总结出几种常用的方法。
、拆拼法。
1、拆拼法:把词语拆开来,先解释每个字,再把每个字的意思组合起来表示词语的意思。
如“自勉” 一词,“自
是自己,“勉”是勉励,二者合起来就是“自己勉励自己”。
再比如“讥笑” 一词,“讥”是__________________ , “笑”是______________ ,合起来就是“
2、用拆拼法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 幽寂:清幽寂静(2)喧闹:喧哗热闹
(3) 肃静:严肃寂静(4)阻抑:阻止抑制
(5)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6)挚友:亲密的朋友
(7) 志趣:志向和兴趣(8)重何:沉重的负担
(9) 孕育:怀胎生育(10)宽慰:宽解安慰
(11)弥散: 弥漫消散(12)夜渔: :夜间捕鱼
(13
)向午: :将近中午(14)悲楚:悲伤凄楚
:
(15)劝诱: :劝说诱导(16)嗔视:生气地看
3、用拆拼法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未尝识书具. 书具:书写工具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秀才:全乡的秀才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文采和道理
(4)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通悟:通达聪慧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才略:才干和谋略
(6)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友:结成朋友
(7)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8)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尻尾:屁股和尾巴
三、近义换词法。
1、近义换词法:用近义词对要解释的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
如“推辞”一词,它的近义词是“推却、拒绝”
,所
(1)懒惰:不勤快(3)空虚:不充实(5)温和:不粗暴(7)朦胧:不清楚(2)镇定:不慌乱
(4)粗笨:不灵巧
(6)简陋:不完备
,形容
以“推辞”的意思就是“推却、拒绝”
2、用近义换词法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 讪笑:讥笑(2) 忧郁:忧伤
(3) 怀恋:怀念(4) 弥高:更咼
(5) 深邃:深奥(6) 巴望:指望
(7) 白皙:白净(8) 踊跃:跳跃
(9) 白地:空地(10) 晦暗:昏暗
(11) 冗杂: :繁杂(12) 惬意: :满意
(13) 包罗:包括(14) 吞噬:吞食
(15) 羸弱:瘦弱(16) 建树:建立(功绩)
(17) 娴熟: :熟练(18) 剽悍:强悍
四、反义词否定法。
1、反义词否定法:利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不”来解释词语的方法。
如“模糊”一词,可以在“模糊”的反义词“清楚”的前面加上“不”来解释。
“模糊”的意思就是“不清楚”。
2、用反义词否定法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五、分析综合法。
1、分析综合法:是在“拆拼法”的基础上,先逐字逐词解释,再把每个字义或词义串联起来解释词语的方法。
如“人喧马嘶”,
“喧”是大声说话;“嘶”是马在叫。
字义词义结合起来就是“人大声地说话,马在嘶鸣” 声音嘈杂,热闹欢腾的情景。
2、用分析综合法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脯
(2)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到得流泪。
(3)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都知道。
(4)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5)无暇及此:没有空闲顾及这些。
(6)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7)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8)进退维谷:无论进或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
维,是。
谷,穷尽,指困境。
(9)妄下断语:胡乱地说出断定的话。
(10)畏缩不前:因害怕而不敢向前。
六、理解成语意思的方法。
1、理解成语分三步:①逐字解;②解本义;③解比喻义或引伸义。
2、例: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①逐字解。
张:姓张的;冠:帽子;戴:戴上。
②解本义:“张冠李戴”原来指: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③解比喻或引伸义:“张冠李戴”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3、根据以上三个步骤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一拍即合:①逐字解
②解本义一打拍子就合上了乐曲的节奏。
③解比喻或引伸义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
沥尽心血:①逐字解
②解本义滴尽了心血。
③解比喻或引伸义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一尘不染:①逐字解
②解本义一点灰尘都没有染上。
③解比喻或引伸义形容环境非常清洁。
蓬断草枯:①逐字解
②解本义蓬草断了,草干枯了。
③解比喻或引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