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图象题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练习题及答案

生物必修三选择题高二(13)班杨铭1、下图表示反射弧中一个神经元的局部模式图。

当人体内兴奋经过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A.都是由左向右 B.都是由右向左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2、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什么调节? ()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激素调节D. 内分泌调节3、如果某患者支配右手的传出神经受损,其他部分完整,则:()A.针刺左手不会发生缩手反射 B.针刺右手会发生缩手反射C.针刺左手不会感觉疼痛 D.针刺右手会感觉疼痛4、小明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

这个过程中,他的神经兴奋传递途径是:()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手部感受器;④脊髓;⑤牵动上下颌的肌肉;⑥脑A.③①⑥②④⑤ B.③①⑥④②⑤ C.③①④⑥②⑤ D.③⑥④①②⑤5、19世纪,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试图通过研碎胰腺的方法来获得其中的胰岛素,但都没有获得成功,后来有科学家通过结扎胰管让胰腺退化然后单独研碎胰岛的方法成功获得了其中的胰岛素。

下列关于分析失败的原因中,最可能的是:()A.当时研磨技术比较落后,研磨不充分B.研磨时选取的胰腺部分正好不含有胰岛C.研磨过程中,胰腺中的消化酶把胰岛素分解了D.胰岛素和胰腺内的其他物质紧密结合,不容易分离6、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A.大于7.35~7.45B.小于7.35~7.45C.维持在7.35~7.45D.稳定在3~48、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减少、不变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降低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10、盛花期的连续暴雨影响植物的正常受粉,为防止减产,采用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生物必修三《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习题 ,答案

生物必修三《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习题 ,答案

考向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A1.下列关于动物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保持出生率人口就会零增长C.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D.各种种群的年龄结构都有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3)柱形图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3.关于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三种调查方法,叙述中不正确的A A.样方法一般要随机取样B.标志重捕法一般是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D.三种调查方法都可以用来调查种群密度习题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2.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

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D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

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A.种群的出生率下降B.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C.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D.雌虫的生殖能力下降4.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D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5.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A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6.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正确的是D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④B.图中的①为出生率,②为死亡率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D.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7.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动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3试题及答案-2.2.1人体的稳态-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神经调节及人脑高级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3试题及答案-2.2.1人体的稳态-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神经调节及人脑高级功能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及人脑的高级功能1.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确的是()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2.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兴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突触后膜仅出现兴奋现象D.人体内有多种神经递质3.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若在a点上刺激,神经就发生兴奋,并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强③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发生急剧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⑤a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给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A.②③⑤B.①②④C.①③④D. ①③⑤4.a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

因此,a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5.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

下面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B.神经递质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突触间隙的C.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D.某些麻醉药可以通过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发挥作用6.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大脑皮层既是高级中枢也是低级中枢B.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的患者不会书写C.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活动密切相关D.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7.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骨骼肌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C.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D.寒冷刺激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行传导8.下图表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3)后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A.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B.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引起兴奋的膜电位逐渐增强C.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D.在S5~S8时期,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9.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整理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整理版)
第1章 第1 节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 1.图1和图2各 是什么细胞?请说 出细胞的名称. • 2.它们分别生活 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两者的生活环境有 何异同?
血细胞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 讨论 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 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 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 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 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C 通过内环境进行交换; D 通过体液进行交换。
5. 人由于长期饥饿而导致身体浮肿是由于细胞外 液中的哪一部分增加引起的( B)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细胞质
第一关:
细胞外 细胞外液 细胞内 1 、体液包括 _______ 液和 ________ 液;其中的 _______ 就是内 环境。
2、下列不是内环境的是: A 血浆; B 血液; C 组织液 ; D 淋巴
1.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生 活内环境分别是( C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A、 ① ④ C、 ② ④
④淋巴和组织液
B、 ② ③ D、 ① ③
2.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 实例的是( D )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中
B、牛奶被引入胃中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 D、胰岛素被注射入皮下组织中
二、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成分
血浆的化学组成 水:在血浆中占90-92%.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脂类.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 维生素等. 无机离子:Na+.K+.Cl-的量较多. 气体:以O2和CO2最为重要。 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细胞代谢废物:除CO2外,还有尿素.尿酸等.

高中生物必修3试题(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试题(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人体的体液是指( )A.细胞外液和消化道B.细胞内液和血浆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2.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B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3.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 .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 .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B.酶C. pH 值D.渗透压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血液是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 .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C .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 .毛细淋巴管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6.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CO 2、O 2B .H 2O 、Na +C .C 6H 12O 6、尿素D .血红蛋白、氧化酶7.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8.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9.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A.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感受器10. 一个正常人从35℃的环境进入18℃的空调房间,机体发生的变化是 ( )A.散热减少,产热随后增加 B.散热增加,产热随后减少C.散热减少,产热随后减少 D.散热增加,产热随后增加11.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由⑥⑦⑧构成的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B.释放④的过程需要②提供能量,所以属于主动运输过程C.结构③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⑤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的13.张磊同学由于高三学习紧张未吃早餐,下列有关他上午第四节课时体内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肌糖原合成量增加B.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降低C.胰岛素分泌增加D.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14.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B.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15.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①生长激素②甲状腺激素③胰岛素④性激素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②④16.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膜外,强刺激c处,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A.不发生偏转B.发生一次偏转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17.产生抗体的细胞()A.吞噬细胞B.靶细胞C.T细胞D.浆细胞18.(2013·潍坊高二检测)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2、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D.物质a主要分布在血清中19.扦插时,保留有芽和有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A.迅速生长B.进行光合作用C.产生生长素D.储存较多的有机物20.如图分别代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燕麦胚芽鞘,其中琼脂切块是经胚芽鞘尖端处理过的(A 选项中有一胚芽鞘尖端套锡纸小帽),胚芽鞘表现出生长方向相同的一组是()21.如图是一个正在生长的幼苗,将其水平放置,其中哪个点不能表现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效应()A.a B.b C.c D.d22.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①A点的浓度促进芽生长②B点的浓度是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③C点的浓度抑制芽生长④D点的浓度抑制芽生长A.②④B.③④C.①②D.②③23.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内分泌腺合成分泌的微量有机物B.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C.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所以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伸长,所以在茎尖、根尖含量较多24.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A.乙烯B.吲哚乙酸C.吲哚丁酸D.2,4-D25.下列可以成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 B.全世界的人口数量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类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26.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A.有效避免竞争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D.以上都正确2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2008年,宜昌市的人口出生率为7.17‰B.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C.蜜蜂等动物遇到敌害,常集群攻击D.由于水葫芦的入侵,某湖泊中莲的死亡率比较高28.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组成一个生物群落B.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群落中,生物种类越多,生存斗争越激烈29.在一个阴湿低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和木耳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A.生物群落 B.种群 C.食物网D.以上都不对30.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d点增长率最大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3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32、一个自然群落中的一条普通食物链的顺序是( )A.自养生物→食草动物→异养生物B.自养生物→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C.异养生物→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D.自养生物→次级消费者→异养生物33.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显现。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图解教材·-2017学年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3.3其他植物激素

图解教材·-2017学年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3.3其他植物激素

必修3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人教新课标)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思维导图】【微试题】1 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微探究】(1)在果实的生长、发育、成熟和脱落过程中,受哪些植物激素的调控?提示:果实生长、发育: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果实成熟和脱落:乙烯和脱落酸。

(2)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方面,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有什么不同?提示: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

2 [2015·重庆高考]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

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植株开花结实。

(据《农桑辑要》)B.肥田之活,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

(据《齐民要术》)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

(据《日志》)D.前摘未熟红杮,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

(据《格物粗谈》)【方法规律】与植物各生理活动有关的激素(1)与器官脱落有关的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器官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

(2)与种子萌发有关的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

3 [2015·山东高考]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C.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微探究】瓜果蔬菜在种植时因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接连曝出“激素黄瓜”“空心草莓”“爆炸西瓜”等。

试探讨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会不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含答案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含答案

必修3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人教新课标)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思维导图】【微试题】1 如图所示,①②③为对胚芽鞘作不同处理的实验,④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②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③中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B.①中胚芽鞘直立生长,②③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④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④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方法规律】用“两看法”判断植物生长弯曲状况(1)一看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能否获得生长素:①能则生长;②不能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2)二看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生长素的分布是否均匀:①若均匀则直立生长;②若不均匀则弯曲生长.2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

将a、b 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下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A.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D.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微探究】(1)若随太空飞船进入太空中,植物还能发生极性运输吗?还具有向光性吗?提示:极性运输由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即使在太空中也会发生极性运输,也具有向光性。

(2)若加入呼吸抑制剂,则植物生长素的运输会受到影响,由此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什么?提示:主动运输。

3 2014全国高考] 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示)中,正确的是( )A B CD【特别提醒】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横向运输的辨析(1)极性运输就是将物质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送到形态学下端,如根尖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上运输,而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3:植物的激素调节1.下图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相互作用图,其中图甲为对照。

图乙愈伤组织分化出根说明培养基中()A.细胞分裂素用量比生长素的用量的比值高时B.细胞分裂素用量比生长素的用量的比值低时C.细胞分裂素用量比生长素的用量的比值适中时D.细胞分裂素用量比生长素的用量的比值可任意设定2.下面左图为燕麦胚芽鞘所作的处理,那么一段时间后,右图①②③在图示情况下,其生长状况依次是( )A.向右弯曲向右弯曲向右弯曲B.向右弯曲向右弯曲向左弯曲C.向左弯曲直立生长向右弯曲D.向右弯曲直立生长向左弯曲3.下列关于“探究促进葡萄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用葡萄插条应尽量少带些幼叶或幼芽B.各组葡萄枝条在NAA溶液中浸泡时间应相同C.各组生根数量应取该组葡萄生根数量的平均值D.促进葡萄枝条生根的最适NAA和IAA浓度相同4.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错误的是A. 高浓度2,4-D除麦田杂草B. 使用乙烯利促进果实成熟C. 利用赤霉素促进芦苇纤维长度增加D. 高浓度的生长素培育无子果实5.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A.植物的向光性B.茎的背地性C.顶芽优先生长D.根的向地性6.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A.①②⑤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⑤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促进植物增高②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会影响愈伤组织分化③2,4-D浓度越高,越能使插枝生根④植物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激素,无法生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下图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由此看出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的激素是A.赤霉素B.脱落酸C.细胞分裂素D.乙烯9.下图表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锡箔套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含答案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含答案

必修3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教新课标)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思维导图】【微试题】1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方法规律】判断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方法(1)从信息传递的途径判断。

例如,涉及声音、颜色、温度等物理因素,可判断为物理信息;涉及的信息载体为化学物质,可判断为化学信息;涉及特殊行为,可判断为行为信息。

(2)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

例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缩短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名师提醒】关于信息传递范围和方向的提醒(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

(2)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但它们的传递方向并不是相同的,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信息是双向传递的。

3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 )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间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植物田地中的双子叶杂草4 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信息流)模型,请回答:(1)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在方式和方向上不同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于生态系统所有层次、生物的各分类单元及其各部分都有特殊的________________,才使生态系统产生了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使其结构和功能维持相对稳定。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三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三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三教材课后习题答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资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团体。

图1-2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Mg、Fe、Cl、HPO 4SO4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类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勃利高中高二生物12月月考卷(必修3图题备选)

勃利高中高二生物12月月考卷(必修3图题备选)

2013-2014学年度勃利高中高二学年学校12月月考卷(必修3)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下图是某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A.研究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B.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C.D点时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D.从O点到D点,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2.下列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a~e期间种群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D.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 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ⅣⅢⅡ试管号105510起始酵母菌数(103个)510510培养液体积(mL )IA .试管Ⅳ内种群的K 值与试管Ⅰ相同B .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 值的时间不同C .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D .4个试管内的种群数量都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的时期4.下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

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A .IB .ⅢC .IVD .V5.图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A .t 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 .t 2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C .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D .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 1时该鱼数量的两倍6.当植物受到环境刺激时,下图所表示的生长素分布与生长的情形正确的是A .①⑤⑥B .②④⑧C .①④⑥D .②⑤⑦7.黄瓜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答案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答案

必修3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教新课标)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思维导图】【微试题】1 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B.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D.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方法规律】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传导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

2 [2015浙江高考]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B.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微思考】已知神经纤维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正好相反。

静息时的K+外流和兴奋时的Na+内流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提示:被动运输。

3 [2015江苏高考]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 和Cl- 同时内流【微探究】(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快,还是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为什么?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

因为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2)神经递质以什么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其意义是什么?提示:胞吐。

短时间可释放大量神经递质,提高兴奋传递的效率。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1-1 细胞生活的环境(同步习题)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1-1 细胞生活的环境(同步习题)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A组基础对点练题组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如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分别表示体液的不同成分,其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C解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因此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 C解析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A.呼吸道内的气体B.消化道内的消化液C.毛细血管内的血浆D.膀胱内的尿液答案 C解析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与外界相连,其内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呼吸道内的气体、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以及膀胱内的尿液等液体都不属于内环境。

4.接种流感病毒疫苗时进行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A.血液B.淋巴C.组织液D.细胞内液答案 C解析肌肉注射时,药物一般直接进入组织液。

题组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5.(2021·山西运城市高二期末)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无机盐B.血浆不仅可以运输营养物质,也可运输代谢废物C.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完全相同D.氨基酸、葡萄糖、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都属于血浆的成分答案 B解析血浆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A错误;血浆不仅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也可运输代谢废物,如尿素等,B正确;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不完全相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C错误;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血浆的成分,D错误。

6.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或可看作是直接进入内环境的是()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CO2和胰岛素④激素、呼吸酶和氨基酸⑤进入胃中的牛奶⑥肌肉注射青霉素A.①②⑥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④答案 B解析血液中的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①不符合题意;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符合题意;CO2和胰岛素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符合题意;呼吸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不符合题意;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胃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不符合题意;肌肉注射青霉素,青霉素直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⑥符合题意。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专题突破一、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相关实验分析题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专题突破一、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相关实验分析题

材料: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反射弧结构未被破坏)。
供选择仪器:剪刀、电刺激仪、微电流计。
(1)如果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连接的肌肉,探究神经元A是传
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只在神经元A上完成)如下:
①先用剪刀在神经元A的_1_、__2_之__间___将其剪断;
②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元A上的实验位点_1__,若__无__肌__肉__收__缩__现__象__(①__②__问___
C.存在于结构Ⅰ和Ⅱ之间的液体是组织液 D.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从Ⅰ处释放
1234567
解析
答案
3.(2018·南昌模拟)如图甲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变化情况。神经细胞的静息电 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N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 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 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其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变式3 (2018·重庆一中高二期末)如图将灵敏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膝跳反射 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图中ac=db,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 予能引起兴奋的相同刺激,则刺激后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情况及b处内表面的电 位变化是
A.先左后右,再向右;负→正→负 B.先右后左,再向左;正→负→正 C.先右后左,再向右再向左;正→负→正→负→正
解析
答案
方法
技巧
反射弧组成部分的判断
(1)根据是否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的结构判断:与前角(粗大端)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
(狭长端)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1.3.2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课后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1.3.2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课后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

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一、非标准1.下列关于兴奋传导方向及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神经纤维的膜外,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B.在神经纤维的膜内,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C.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是单向传递的D.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需要神经递质的参与解析:在神经纤维的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B2.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解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而突触是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构成的,所以选C,即一个神经元树突处的兴奋,传至细胞体或轴突,再通过突触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答案:C3.下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示意图,有关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①②③构成突触B.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C.神经递质由①以外排的方式释放D.兴奋传递所需能量主要由④提供解析:据图可知,图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后膜,它们共同构成突触。

神经递质只能由①以外排方式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决定兴奋只能由①传递到③,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答案:B4.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解析: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正确;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B错误;神经细胞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C错误;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错误。

答案:A5.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解析:②突触前膜、④突触后膜、⑤突触间隙共同组成突触结构;①突触小泡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因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③作用于④,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练习题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练习题

《细胞生活的环境》同步练习1.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互换的示用意,①②③④别离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①中含有激素、呼吸酶、尿素等物质C.①②③④中的液体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洋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大体稳定2.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K+3.某同窗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别离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散布在细胞外液4.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进程是A.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 B.胰岛素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C.猛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D.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5.右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互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两层磷脂分子C.NaHC0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D.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0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6.a、b、c表示三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a中含有免疫细胞和各类血细胞②c中含有激素和消化酶③b、c中存在着相同种类的蛋白质④b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将致使c增多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7.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A.肾小管内的液体 B.消化道内的液体 C.突触间隙的液体 D.线粒体内的液体8.正常人体组织液中不可能出现的物质是()A .纤维素 B.氧气 C.钙离子 D.葡萄糖9.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 .B .C .D .10.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份B.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维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C.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类无机盐中,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11.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用意,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A.⑥内产生的CO2,从生成场所抵达④至少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B.若是该组织为肝脏组织,则A端比B端胰高血糖素浓度高,但葡萄糖浓度低C.②通透性大于③,②从⑤回收的大分子蛋白抵达④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D.①④存在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不会透过②③,所以抗体的运输不会是由⑤抵达④,有些情况下可以由④到达⑤12.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B.牛奶被饮入胃中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13.右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转变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速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映14.人体的绝大部份组织细胞需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互换,下列有关内环境成份的归类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物质类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B.有机大分子类如:血浆蛋白、mRNA、生长激素等C.营养小分子类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D.细胞代谢废物类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15.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示用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需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互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互换16.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互换的进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②③别离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一路组成人体内环境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给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C.①中含有的成份有:血浆蛋白、抗体、神经递质、水、无机盐等D.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17.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用意,若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会降低,会引发哪一部份增多?18.在下列物质或进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④二氧化碳⑤氨基酸合成蛋白质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⑦乙酰胆碱⑧尿素⑨维生素A.②③④⑥B.①③⑤ C.①③⑦ D.⑤⑥⑧⑨19.人体内的细胞外液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映,其中有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其酸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20.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年图象题1. 1.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实线.虚线表示)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 .捕食关系,实线代表捕食者,虚线代表被捕食者B .捕食关系,虚线代表捕食者,实线代表被捕食者C .竞争关系,实线代表竞争中的胜者,虚线代表失败者D 2. 某种群的个体数变化如图,在曲线区段中,种内斗争最弱的一段应是 A .AB 段 B .BC 段C .CD 段 D .DE 段3. 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②在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 .①②B .①④C .①③D .③④4.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的两个种群(a, b )的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a 种群与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b 种群B .a 种群与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到由弱到强到弱C .b 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 种群的制约D .a 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只受本身密度的制约5.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时间个体数A BCD6.下表说明有一种必需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分别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混合培养,它们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A .竞争B .捕食C .共生D .寄生7. 如右图中的种群Ⅰ和种群Ⅱ分别代表两种鸟在某一地区的种群增长和变动情况,在这两种群落中都没有迁入和迁出的情况。

试问:对这两个种群曲线的解释中哪一个可能最符合实际A .种群Ⅰ 表示没有限制的增长,种群Ⅱ 表示有限制的增长B .种群Ⅱ 增长所以受到限制很可能是因为筑巢的位置不当引起的C .在T 年时种群Ⅰ 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Ⅱ 的出生率低于死亡率D .在T 年时种群I 的数量没有超出其食物的来源,种群Ⅱ的数量已超出了食物来源8.在下图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9.图34—2中的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 .衰退型和增长型B .增长型和衰退型C .稳定型和衰退型D .稳定型和增长型10.某温带地区在自然状态下一年中鼠类种群密度调查数据如图34—3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C .种内斗争是影响三种鼠种群密度的唯一因素月份D .该地区三种鼠种群密度峰值的出现直接由温度决定11.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

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 )A B C D12.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S ”曲线,下列4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 B CD1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90年紫茎泽兰入侵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 ”型B .对于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 值C .一个呈“S ”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值增长率最大D .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一定呈“J ”型增长14.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 .100只B .200只C .300只D .400只15.(2007年江苏).下图表示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C .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D .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温度和湿度无关,只和种群大小有关16.(2009年安徽)右图是某种动物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b点表示环境的最大容纳量B.该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曲线C.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D.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17.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

右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类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18.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19.下图所表明的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是 ( )A.寄生B.C.捕食D.竞争20.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图a所示结果。

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b所示结果。

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捕食C.共生D.寄生21.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22.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蜘蛛后,对两个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捕食B.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C.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D.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有关23如下图中的种群Ⅰ和种群Ⅱ分别代表两种鸟在某一地区的种群增长和变动情况,在这两种群落中都没有迁入和迁出的情况。

试问:对这两个种群曲线的解释中哪一个可能最符合实际( )A.种群Ⅰ表示没有限制的增长,种群Ⅱ表示有限制的增长B.种群Ⅱ增长所以受到限制很可能是因为筑巢的位置不当引起的C.在T年时种群Ⅰ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Ⅱ的出生率低于死亡率D.在T年时种群I的数量没有超出其食物的来源,种群Ⅱ的数量已超出了食物来源24下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废物积累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害物质积累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突变结果,出现了新的菌株,它们能代谢原有菌种产生的有害废物以下哪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的配对是正确的?25.右图表示接种到一定溶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图,曲线中表示由于有限空间资源的限制使种内斗争最为剧烈的是 ( )A .CD 段B .DE 段C .EF 段D .FG 段26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以此作为对该地区环境稳定与否的评价指标之一。

在某时间段内,得到如右图所示的增长变化(λ )曲线[λ=t 月种群数量/(t-1)月月种群数量]。

下列据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型增长B .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C . 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 .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27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若a 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 型增长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 点C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 .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 段相似28右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A .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B .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C .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D .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29下图表示铜污染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

a 、b 分别表示先将两种水蚤培养在不同铜浓度培养液,然后培养在无铜适宜培养液而获得的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结论不合理的是A .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生态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生态优势明显B .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乙的生态优势更明显铜浓度10ug/L 培养液 无铜培养液a 铜浓度30ug/L 培养液 无铜培养液b 水 蚤的数目 甲 乙 甲乙C .环境改变可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D .环境改变可改变生物之间原有的生态优势关系30具有捕食习性的甲面包虫(□) 和乙面包(■)虫放在一起的时候,不论是同种还是异种产下的卵,都会遭到捕食。

斜吻棘头虫是一种寄生在这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

下图是在没有寄生虫与有寄生虫的状况下,两种面包虫在竞争实验中的表现。

据图回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没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甲面包虫的捕食量低于乙面包虫B .在没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甲面包虫的竞争策略劣于乙面包虫C .棘头虫有效降低了乙面包虫的种群密度D .棘头虫逆转了两种面包虫的竞争结果31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

下图所示为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

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 .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呈现竞争关系B .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C .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D .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32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虫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 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 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达到K 值时开始衰退D .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33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34.右图表示1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林木、植食性昆虫和食虫鸟类3个不同种群生长繁殖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