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设计
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2、通过围一围、想一想、说一说等大量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3、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提高观察、分析、推理及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1、教学例3:出示课本62页例3主题图问:小明上学有几条路线?哪几条?生:有3条路线,一条是从小明家到邮局,再从邮局到学校;一条是从小明家直接到学校;另一条是小明家到商店,再从商店到学校。
师:走哪条路线近?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如果学生说到2号路线近,是“垂线段”,问:这是垂线段吗?师:那1号路线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师:3号路线呢?师:通过比较这三条路线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点间所有的连接线中XX最短。
在数学中我们把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板书)2、思维转化:请大家看,小明从学校到家的1号路线和2号路线围成了什么图形)?(PPT动画展示)师:(放慢语速,用手指着说)。
走1号路线实际就是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走2号路线实际就是走了三角形的一条边。
请大家大胆地猜一猜:三角形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想:三角形的两条边合起来比第三条边(长)。
——板书(在板书后面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师:这位同学的猜想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怎么办?(生:验证)师: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生:摆一摆(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来,教师就直接说: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有实验记录单、不同长度的彩色纸条。
并展示一下;如果学生说出来了,老师就直接说: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用品。
)师:PPT出示实验要求,指名有重点地读实验要求,并解读实验要求。
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1、分组(2人小组)进行实验(时间控制在2分钟以内),实验准备和要求(PPT出示):有4根长度不等的纸条,任选3根,首尾相连地摆一摆,围一围,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老师提醒:摆一种记录一种),如果小组内同学意见不同,可先讨论达成共识再作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与大于第三边教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掌握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边的关系2.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能够运用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证明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三角形边的关系和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并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
2. 讲解三角形边的关系:讲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3. 引入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并证明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4.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和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心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不成立?2. 讲解不可能构成三角形的情况,如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
3.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体验在特定情况下,无法构成三角形的现象。
七、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和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八、作业布置1.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三角形边的关系和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2.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思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设计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启发,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的过程,体会“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猜测—验证—总结”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理念:在新课标中指出“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认识简单几何体的特性。
”同时,处于本学段的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已有较强的思维意识,其中包括猜测、推理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设计成四个部分:情境创设,大胆猜测;小组合作、探究验证;强化运用,加深理解;全课总结。
一、情境创设,大胆猜测。
导入语: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
他正从家里出发赶学校。
请回答。
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哪一条最近?(指明回答)(1)为什么大家都认为中间这条路最短?预设生1:因为第1条和第3条路线拐弯了,绕远路,所以中间这条最近。
生2:我生活中这样走过,中间的这条路线最短。
生3:我在图中通过测量得出中间的这条路线最短。
师总结: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了自己的感受。
那么,如果我们将小明家、邮局、学校这三个位置看成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
他们之间的距离看作是三角形的什么?(指名回答)(2)刚才我们都说中间的路比起经过邮局的路要远。
也就是说AC边比AB 和AC的和要长。
假如A、C位置保持不变,B点可以移动,试想一下,怎样操作使得AB加AC的距离与AC的距离相差变小?预设:B点往AC线段靠近。
(靠近:可以联系上节课学习三角形高的定义。
在这里只要学生能感受靠近的感觉。
)课件演示B点向AC线段近。
(B点还未在AC线段上)现在你会选择哪一线段走道C点?为什么?(指明回答。
再次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猜想一下,当B点在哪的时候,使得AB和BC的距离等于AC距离呢?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我试图让学生无形中运用数学猜想、极限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两边不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案
角形两边不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 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教学难点: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过程:一、自学反馈:1.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
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重点探究点拨1.实验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随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摆成三角形。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2.实验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1)每个小组用以下四组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作好记录。
(2)观察上表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3)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4)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深化巩固1.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2. 请学生独立完成86页练习十四的第4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
(单位:厘米)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新课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教案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例3教学目的:1、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提高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操作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3㎝、5㎝、6㎝、7㎝、9㎝),表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P82例3情境图。
请大家看看,小明每天上学,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从哪条路到学校比较近?我们可以把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路线看成一个什么图形呢?三角形是我们以前认识的图形,它里面还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节课,同学们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索三角形的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呢?二、动手操作,探索发现1、实验操作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把它们当做三条线段,一定能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思考并说说)每4个孩子为一组,老师为每组的孩子准备了学具袋,学具袋里有5根标好了长度的小棒和一张实验记录表,组长负责记录。
①、每次从5根小棒中任选3根,②、记录每一根小棒的长度,③、摆一摆,看看选定的小棒能否首尾相连围成一个三角形,④、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表中。
学生操作活动,教师参与并适当指导。
2、汇报交流哪个组的学生愿意把你们实验的结果与大家分享?(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分析数据发现规律①、在汇报时注意3、6、9这一组,看看学生有没有不同的结论如果有,师:在3㎝,6㎝,9㎝这三根小棒围三角形时,孩子们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我们一起来实验。
如果没有,师:我们一起来研究3㎝,6㎝,9㎝这三根小棒围三角形的情况。
(演示:3㎝,6㎝,9㎝这三根小棒围三角形)我们发现,无论怎样围总有缺口,不能首尾相连,所以这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②、再来看看3㎝,5㎝,9㎝这三根小棒围三角形的情况。
《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升使用数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通过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培养逻辑思维水平和动手操作水平。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每人一套小棒。
教学重难点: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境导入,猜想质疑小芳到学校的线路图(课件示)小芳上学共有三条路线。
有一天小芳起来晚了,同学们猜猜她肯定会走哪条路去学校?为什么?(生结合生活经验汇报,师鼓励)今天我们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请观察路线①和路线②围成的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路线②和路线③又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走路线②,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际上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一、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猜猜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动手试一试?(活动要求:1、用自己面前的小棒来围。
2、小棒需首尾相连。
3、围好后观察自己和别人围的情况。
学生动手操作)生汇报自己摆的情况。
引导生小结:通过观察自己和别人围的三根小棒,我觉得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
师:的确是这样的。
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
二、提出问题,自行探究(一)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师: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二)探究三根小棒有时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研究这个问题所需的材料。
(每个小组用刚才没摆成三角形的小棒合作实行研究)师:现在,我们就能够开始实行研究了。
我们看哪组同学既会研究,又能把自己的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
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与大于第三边教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掌握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 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证明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
2. 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并总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3. 证明三角形边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证明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4. 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通过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思考如何将三角形边的关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猜测——验证——总结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探索和验证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课件、吸管。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观察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小棒吗,那我们可以把一根小棒看作一条什么,(线段)两根小棒能拼出什么呢,(生说)那三根小棒呢,(三角形)二、探究新知(一)猜想,引起探索活动师:那是不是只要有三根小棒,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猜想……(二)操作活动,初步验证1.小组合作学生拿出桌上的三根小棒围一围,看是不是都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操作,指两名学生围在黑板上,教师巡视。
)2.质疑师: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又不能围成呢,你猜猜这跟什么又关系,(学生猜:小棒的长短)(三)合作交流,探索奥秘1.合作要求师:那这里边究竟藏着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课件出示探索步骤。
) 探索步骤:(1)请每位同学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并标在每条边上(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3)同桌合作填记录表。
(填出两人所画三角形边的情况)三角形1 三角形2 每边长( ),( )?( ) ( ),( )?( ) 任意两边之和与第( ),( )?( ) ( ),( )?( ) 三边比较 ( ),( )?( ) ( ),( )?( )(4)填好后同桌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与比较,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操作,探索奥秘。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2、感受动手实验是探索数学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中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借助实际操作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6厘米长的线段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板出课题)师: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二、探索新知探究一:剪线段,围图形。
师: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3条)(让学生明确需要3条线段进行研究)师:现在只有一条纸片,上面画了一条长16厘米的线段。
我们得把它剪成三条,想想应该剪几刀?生:两刀。
师:随便剪两刀分成3条线段。
但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就按整厘米数剪。
然后数数,并标出你剪的三条线段分别是几厘米。
用三条线段围一围,看围成的图形是怎样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
接着请学生上台展示不同的成果,并记录下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可以围成三角形的选出三组不一样的数据。
)师:刚才这剪成这三组不同的线段都能围成不同的三角形。
有没有围不成三角形的?(请不能围成的同学上台展示,并记录下两三组数据。
如果学生剪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老师得课前准备着几组围不成三角形的线段。
)(对于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需要特别研究观察。
因为同学的观察、操作时都会有误差,可能存在一些争议。
这可以通过电脑的操作让学生更清晰的观察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不能围成三角形。
)探究二:发现规律师:通过我们的操作,剪成的三条线段,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说明能否围成三角形与这三条边的长短有关系!到底有什么关系?观察这些不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想想为什么围不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不难发现较短的两边的和比最长边短,所以围不成。
2019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设计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目标: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每人准备长1厘米到20厘米,宽5毫米的纸条20张,实验表格,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
师讲述:森林里将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物舞林大会,这可是酷爱跳舞的红袋鼠盼望已久的事。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红袋鼠早早的起床精心打扮了起来,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很久,红袋鼠终于打扮好了,可一看时间,糟了,舞林大会再过10分钟就要开始了,要来不及了,怎么办呢?这时,妈妈走过来说:“孩子,从我们家出发去舞林大会的会场有很多条路,只要你走那条最近的路,还赶得上参加舞会。
”红袋鼠发愁了,这么多路,哪一条最近呢?出示课件;游乐园红袋鼠家舞林大会的会场商店师:这是红袋鼠去会场的路线。
请大家仔细观察,它可以怎样走?(从红袋鼠家到会场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先从红袋鼠家到游乐园,再从游乐园到会场;第二条是从红袋鼠家直接到会场;第三条是先从红袋鼠家到商店,再从商店到会场。
)师:在这三条路线中哪条离会场最近?(中间这条最近)2、探究原因。
师:大家都认为中间这条路线最近,可是你怎么知道这条路线最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和同学们商量一下,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方案一)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同学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的,有些同学是用测量的方法量出来的。
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这些路线我们不可能去用尺子一米一米地量出它的长短,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方案二)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同学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的,有些同学是用测量的方法量出来的。
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与大于第三边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2.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证明3. 三角形边长的度量4. 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5. 总结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性,理解并证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 教学难点:三角形边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2. 利用几何模型,直观展示三角形特性,帮助学生理解证明过程。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4. 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特性。
2. 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观察三角形模型,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3. 证明三角形边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几何模型,证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 实际问题解决: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进行解答。
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程度,观察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这一原理。
2. 评价学生在证明三角形边的关系时的逻辑思维能力,看他们是否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证明过程。
3.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多边形的边的关系,如四边形的对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之和。
2. 让学生探索其他几何图形的特性,如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与大于第三边教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掌握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边的关系定理: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 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定理,学会运用该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证明三角形边的关系定理,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2. 运用几何图形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定理。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边长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折纸、拼图等动手操作,发现并证明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
3.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三角形边的关系定理,并用几何图形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4.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边关系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与拓展: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三角形是否存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边关系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三角形边关系定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2. 对于学生的错误,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知识与技能:定义三角形,识别三角形的三个边和三个角,并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1. 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
2. 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个边,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在平面上的稳定性,以及其在建筑和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难点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证明: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逻辑推理来理解并证明这个性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粉笔。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纸张。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三角形的定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阶段:探索与发现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证明这个性质。
第三阶段:应用与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将三角形的性质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
2. 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个边,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在平面上的稳定性,以及其在建筑和工程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基本练习: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决。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猜测——验证——总结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探索和验证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课件、吸管。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观察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小棒吗,那我们可以把一根小棒看作一条什么,(线段)两根小棒能拼出什么呢,(生说)那三根小棒呢,(三角形)二、探究新知(一)猜想,引起探索活动师:那是不是只要有三根小棒,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猜想……(二)操作活动,初步验证1.小组合作学生拿出桌上的三根小棒围一围,看是不是都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操作,指两名学生围在黑板上,教师巡视。
)2.质疑师: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又不能围成呢,你猜猜这跟什么又关系,(学生猜:小棒的长短)(三)合作交流,探索奥秘1.合作要求师:那这里边究竟藏着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课件出示探索步骤。
) 探索步骤:(1)请每位同学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并标在每条边上(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3)同桌合作填记录表。
(填出两人所画三角形边的情况)三角形1 三角形2 每边长( ),( )?( ) ( ),( )?( ) 任意两边之和与第( ),( )?( ) ( ),( )?( ) 三边比较 ( ),( )?( ) ( ),( )?( )(4)填好后同桌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与比较,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操作,探索奥秘。
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与大于第三边教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掌握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 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能运用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证明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几何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提问学生关于三角形边的问题。
2. 讲解三角形边的关系:讲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并通过几何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该原理。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每组拿一些小木棒,尝试组成三角形,并观察三角形边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分组讨论三角形边的关系,总结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5. 解决问题: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判断给定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等。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一些有关的数学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三角形边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三角形边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收集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作业中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2. 介绍三角形的不等边性质,引导学生探究不等边三角形的特性。
四年级下数学《三角形两边不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案
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内容分析:学生通过第一湛这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多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古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
二、发展性目标1.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2.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单元教学重点:1、三角形的分类2、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3、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本单元教学难点:1、三角形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2、三角形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应用。
3、学生对数学的转化思想的理解。
解决措施与教法建议:1、准确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因为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开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揄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
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揄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每人准备长1厘米到20厘米,宽5毫米的纸条20张,实验表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师讲述:森林里将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物舞林大会,这可是酷爱跳舞的红袋鼠盼望已久的事。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红袋鼠早早的起床精心打扮了起来,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很久,红袋鼠终于打扮好了,可一看时间,糟了,舞林大会再过10分钟就要开始了,要来不及了,怎么办呢?这时,妈妈走过来说:“孩子,从我们家出发去
舞林大会的会场有很多条路,只要你走那条最近的路,还赶得上参加舞会。
”红袋鼠发愁了,这么多路,哪一条最近呢?
出示课件;
游乐园
红袋鼠家舞林大会
的会场
商店
师:这是红袋鼠去会场的路线。
请大家仔细观察,它可以怎样走?
(从红袋鼠家到会场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先从红袋鼠家到游乐园,再从游乐园到会场;第二条是从红袋鼠家直接到会场;第三条是先从红袋鼠家到商店,再从商店到会场。
)
师:在这三条路线中哪条离会场最近?
(中间这条最近)
2、探究原因。
师:大家都认为中间这条路线最近,可是你怎么知道这条路线最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和同学们商量一下,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方案一)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同学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的,有些同学是用测量的方法量出来的。
大家想一想,
在生活中这些路线我们不可能去用尺子一米一米地量出它的长短,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
(方案二)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同学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的,有些同学是用测量的方法量出来的。
你的方法与大家不一样,我们看连接红袋鼠家、游乐园、会场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红袋鼠家、商店、会场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走
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你觉得走过的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长。
那是不是三角形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板书:两边之和第三边)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实验1:用任意三张纸条摆一个三角形。
(1)(课件出示)实验要求:从准备的学具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去摆三角形,看看能不能摆成三角形,注意摆的时候端点和端点要连起来,(教师示范)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动手操作。
(3)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师:你们有没有摆成三角形,选择的三张纸条分别是几厘米?
(4)师小结。
(指黑板)为什么这些可以摆成三角形呢?这些不能摆成三角形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探究。
这里比较多,我们选择上面的三组吧,
2、实验2;深入探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1)动手操作。
①(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同桌讨论一下,这些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也可以借助纸条再摆一摆,然后填写在实验表格中。
第一栏写纸条的厘米数,第二栏写比较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用算式表示),最后想一想有什么发现,并写下来。
出示表格:(单位:厘米)
②学生动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
(2)分析、探索。
师:同学们都已经研究好了,谁来汇报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任意是真么意思?(任意就是不管哪两条边加起来都比第三边要大)
③小结
师:那根据你们的实验观察,大家都认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吗?
(3)验证结果。
①师: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具有这个特征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你想怎么验证?
学生说。
师:现在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验证。
②交流验证结果。
③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我们发现如果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这三条线段就能组成三角形,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解释红袋鼠选择第二条路线的原因。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
现在你能用这个发现来解释红袋鼠家到会场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学生说说)
2、闯红绿灯。
师:红袋鼠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选择了第二条路。
可是要顺利到达会场,中间还要经过几个红绿灯。
这个红绿灯跟我们生活中的有一些不一样,它只要做对几道题,马上就会亮起绿灯通过去。
我们和红袋鼠一起去闯闯吧!
出示要求:下面每组的三根小棒能组成三角形吗?它会为判断正确的同学亮起绿灯,请你仔细思考哦!
(1) 4 (2) 4
5 4
6 6
(3) 3 (4) 3
3 2
6 6
师:我们每次都是把三条线段中的两条线段相加后才判断的,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呢?
(用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相比较来检验)
3、找朋友。
师:同学们真厉害,和红袋鼠一样顺利的到达了会场,舞林大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在舞林大会中比赛,还要找一个朋友,只要完成了下面的题,就可以找到一个朋友一起进行比赛,我们帮红袋鼠想一想。
(课件出示)要求:下面这些线段里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一组好朋友,找找看,哪三条线是一组好朋友?请你写一写,你能找到几组?
3厘米 5厘米 8厘米 10厘米 15厘米
4、师:红袋鼠找到了好朋友,在台上进行了精彩表演,最后获得了冠军。
它非常高兴,还要谢谢大家的帮助。
四、反思回顾
师: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
五、拓展延伸
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 cm和5 cm的木棒。
猜一猜,与它们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长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
2、你能用下图中的三条线段(分别为4厘米、2厘米、6
厘米)围成三角形吗?任意改变一条边使它能组成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