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案 冀教版 (1)
优品课件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教学设计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学设计zk5u 中考资源网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状况,涉及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万隆精神”等重要知识点,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而,本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补充了大量的背景知识,配上教师的生动演绎,使知识点变得简单易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提了起来,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也为后面第14课登上外交舞台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zk5u 中考资源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和外交成就。
zk5u 中考资源网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在其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zk5u 中考资源网掌握“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
zk5u 中考资源网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zk5u 中考资源网【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比较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
zk5u 中考资源网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
zk5u 中考资源网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使学生知晓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稍后又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坚实的步伐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zk5u 中考资源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讲述,使学生明确,其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五项原则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得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zk5u 中考资源网通过对我国代表团参加万隆国际会议的生动讲述,使学生明确,我国在该会议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新胜利。
zk5u 中考资源网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所涉及到的国内外复杂形势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讲解法、比较法、故事穿插法教学媒体幻灯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法。
冀教版历史八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word学案
第七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另起炉灶”与“一边倒”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大体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学习重点:1、熟悉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置国家关系的大体原则;2、理解万隆会议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形,“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推动了会议走向成功,成为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
教师点拨: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置国与国关系的外交原则。
1953年,为了给即将展开的有计划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中国政府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特别是临近的民族独立国家展开了踊跃的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在同印度处置双边关系的进程中产生的。
2、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原则:1955年,亚非国家领袖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一路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会上,周恩来总理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不合,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增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求同存异”中的“异”是指亚非国家社会制度不同。
“同”指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蒙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保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保护和平的一路愿望。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增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平行训练1.读图,回答问题。
图—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成立图二建国大典(1)图一和图二别离反映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哪两个共和国的成立?这两个共和闰的领导人别离是谁?(2)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了哪些可喜的进步?(3)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外交上发生了哪些庞大转变?(4)按照所学知识和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你能得出哪些结论?2.(2021·河南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和历史条件。
2. 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基本原则和主要成就。
3. 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和历史条件2.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基本原则3. 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4. 新中国初期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5. 新中国初期外交对我国对外关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基本原则和主要成就。
2. 教学难点:新中国初期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基本原则和主要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事件。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影响和启示。
4. 影像资料展示法:播放相关历史影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基本原则,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立场和目标。
3. 分析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4. 讨论新中国初期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外交成就背后的国家利益。
7.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评估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理解和兴趣。
3. 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头提问的方式,测试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成就和影响的知识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包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文件、领导人讲话、外交档案等。
2.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历史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查阅和深入学习。
3. 影像资料:收集与新中国初期外交相关的电影、纪录片、新闻报道等影像资料,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冀教版历史八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学案(精选)
冀教版历史八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学案(精选)新外交的起步导学学案一、课程标准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学习目标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采取的外交政策的含义,知道新始终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各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一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3、知道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认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探讨“求同存异”方针对会议成功召开所起的作用。
4、结合同周边国家领土接壤状况,探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三、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文,在教材中标注以下内容:1、新成立后所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了解其具体含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重点记忆)4、了解正非会议召开的背景,了解其希望和危机的具体内容。
5、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什么作用?6、万隆精神的内容是什么?7、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的会议是什么?(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作用?(重点)2、完成P51问题探究。
(三)拓展提高列举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事例。
四、自学检测完成“同步训练”中本课习题并通过对照答案、与同学交流、找老师帮助等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五、补充材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诞生过程1947年和1949年,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长期压迫的印度、人民通过斗争相继取得独立和解放。
新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与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但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1953年9、10月间,中、印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两国政府代表于12月就解决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在谈判。
12月31日,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以驻华大使赖嘉文为团长的印度政府代表团。
周总理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一天一天地会好起来。
《新中国外交起步》说课稿
《新中国外交起步》说课稿导读:本文《新中国外交起步》说课稿,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新中国外交起步》说课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采取的"一边倒"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的含义,知道新中国始终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3、知道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认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背景,探讨求同存异的方针对会议成功召开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接合地图了解中国周边国家如俄罗斯、印度、缅甸等国的接壤情况,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探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2、阅读有关毛泽东、周恩来的传记或作品,并通过编写毛泽东访问苏联或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方面的故事,锻炼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采取的"一边倒"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必要性,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万隆会议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推动了会议走向成功,成为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
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1.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2.处理方法:a.通过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式学习,以初步建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知识结构;b.通过创设新问题情境和设计新历史场景,使学生在探究、体验和感悟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加深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历史冀人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历史冀人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
步教案模板范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2学情分析
生理特点和心理: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表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多种机会和营造多样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发挥他们的这一特长。
知识结构层面: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年半的历史,掌握了一些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归纳、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学习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及深的进行。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情况
教学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情况
4教学过程
4.1.4教学活动。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优化设计 第7课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优化设计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例1、建国初,中苏结盟的根本目的是()A、支持苏联与美国对抗B.推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C.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D、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政策C点拨:此类题目考查对历史现象本质进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联系时代背景回答问题。
如本题中,关键是把握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这个重要背景,从而认识中苏结盟的实质。
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主要特点是()A.发展与邻国的关系B、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B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就是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例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A.独立自主B.“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点拨:题干所提供的选项都是建国之初外交方面的政策,很容易混淆。
可通过列表法,把历史事件与政策列举出来,理顺头绪,强化记忆。
1、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在22日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宣布,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准则提出50周年纪念大会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你知道这是年的新闻吗()A.1998 B.2000 C.2002 D.2004D点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的时间是1953年12月,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准则的时间是1954年6月,据此可以推断D项正确。
问题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哪些相同的国际环境?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分别执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原因是什么?(1)相同的国际环境: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国家都对新生政权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独立富强。
初中历史新中国外交教案
初中历史新中国外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主要事件
2. 能够分析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新中国外交政策
2. 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实践
2. 分析新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事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新中国建国以来重要的外交活动,引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
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3. 分析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带领学生分析新中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
中的地位和影响。
4. 探究新中国在寻求国际支持和发展友好关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困难。
5. 梳理新中国与邻国的外交政策和实践,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和对华政策。
6. 总结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后作业
1. 回顾并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写下总结
2. 搜集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资料,以小组形式分享并展示给全班
3. 思考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
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分析能力。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授课人:贺志敏教学目标:1、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
2、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3、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4、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5、比较新旧中国外交史,理解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
教学重点:1、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教学难点:1、分析建国初实行特殊外交政策的原因。
2、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思维课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2、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创设课堂思维情境。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维多利亚港湾的上空冉冉升起,当点缀着莲花的区旗映红了澳门同胞灿烂的笑容,当20位亚太地区国家领导人身着唐装站在黄浦江畔,当中国终于昂首进入WTO,你可曾想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曾走过一段多么艰难崎岖的道路,你可曾知道在那艰难崎岖的道路上,新中国的领导人是如何呕心沥血,开创一番外交新局面的。
[揭示学习目标]:目标一: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请把握二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与特点。
目标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什么是“一边倒”?为什么“一边倒”?——请把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方针及意义。
目标三: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我国是如何运用外交手段,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保驾护航的呢?——请把握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新局面的表现和意义。
[讲授新课]:一、国际环境:学生结合问题自学2分钟,教师提问: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2、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哪些是有利方面,哪些是不利的方面?3、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毛泽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全世界的宣告”,并认真阅读课本,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原则和基本方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2)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主要成就;(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运用历史分析法,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的主要成就;(3)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认识和评价;(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奋斗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导言: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外交问题的关注。
2. 教学重点:(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3)新中国初期外交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3. 教学难点:(1)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特点;(2)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解读;(3)新中国初期外交对国家利益的贡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氛围;(2)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如何展开外交工作?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讨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形成背景;(3)教师总结,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2)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原因;(3)阐述新中国初期外交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初期某一外交成就的案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案例分析的心得体会;(3)教师点评,总结案例分析的意义。
5. 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成就;(2)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奋斗的情感。
冀教版历史八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word说课稿
冀教版历史八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word说课稿讲教材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关于明白得今天中国的外交活动和观看当今国际事务具有重要意义。
讲学情生理和心理特点:本课是八年级的内容,八年级学生爽朗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喜爱表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要制造多种机会和营造多样氛围,让学生参与进来以发挥他们的这一特点。
知识结构层面:学生尽管差不多学习了一年半的历史,把握了一些分析解决历史咨询题的能力,但他们的归纳、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学习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及深的进行。
讲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体验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堂的主导者、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
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把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及周恩来要紧活动。
(2)通过对比新、旧中国实行的不同外交政策,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3)通过多媒体展现的文字、录象和图片,培养学生从各类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认识咨询题的方法和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解决咨询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通过对本课学习了解新中国外交成就和国际地位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奉献。
讲重点和难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讲教法、学法教法:探究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归纳教学法、自学总结教学法。
学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总结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预备:教学课件一份,课堂学习评判表若干。
课时:1课时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形,导入新课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现图片和咨询题:《南京条约》签订图和漫画: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看过这两幅图片后,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差不多特点吗?(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新中国初期外交一、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是高一上学期所学内容。
此时的学生对历史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初步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有相当的历史文本解读能力。
但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强。
教师应适当将知识面拓展,力求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使学生始终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另外,在学习新中国外交史的时候,学生普遍对某次会议以及某个主导人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因势利导,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二、学习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学习新中国诞生后所确立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本节内容上承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使历史知识贯通起来,便于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同时下启新中国开启外交新局面,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促进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使学生更加全面认识历史。
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及外交政策,有助于学生理解新中国从近代屈辱的外交史中,真正站起来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并联系现实实际,认识到当今社会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学习目标唯物史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新中国外交建树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新中国外交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国际外交问题的指导思想。
时空观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的国际形势相联系;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新中国外交逐渐发展成熟,并逐渐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八下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导学案
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导学案历史冀教版唐山中学八年级 1课时【课前回顾】为巩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学习目标】1、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和起到的作用;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求同存异”方针。
2、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新中国确立起独立自主形象,既需要正确的外交政策,也需要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国家利益3、鉴别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之别;教学环节:导-学-展-练一、导: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导入二、学:【自主学习】:流程一:基础知识1、新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年,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__________举行会议。
_________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并在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_”方针。
流程二:能力提升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阅读课文46—47页,理解“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的含义,了解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形势。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新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在建国的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请概括说明材料一提出的新中国外交原则是什么?2.你认为,两个材料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3.根据材料一、二能否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的外交事业是一帆风顺的?请你用史实来证明。
4.面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果?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阅读课文47----48页,解决下列问题: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什么时候、谁、因为什么问题而提出来的?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材料题:"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相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材料中的"这些原则"是什么?请说出其具体内容.2."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影响?三、展:三:万隆会议上的声音阅读课文48----50页,思考以下问题:1、万隆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什么?2、了解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和成就的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背景解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内外环境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外交政策介绍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外交政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基本原则。
3. 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详述如抗美援朝、中苏结盟等关键事件,以及其对我国外交关系的影响。
4. 外交成就与影响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成就,如争取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等,并探讨其对当今外交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外交政策、重大事件及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外交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外交政策的实践与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外交政策的影响和意义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与投入程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思考与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表现出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制定过程。
3. 案例分析:详细讲解抗美援朝、中苏结盟等关键外交事件。
4.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就外交政策的影响和意义进行讨论。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成就,探讨其对当今外交的启示。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重大外交事件及成就。
2. 教学难点:外交政策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因素及其对当今外交的影响。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相关章节。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教案标题: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发展历程;2. 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的重要事件和成就;3. 培养学生对于国际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导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提出“外交”这个词的含义和重要性。
知识讲解:2. 介绍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如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等。
3. 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的重要事件和成就,如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案例分析:4.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件或成就进行深入研究。
5.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拓展活动:6. 邀请一位外交专家或老师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外交经验和见解。
7.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外交谈判,让他们亲身体验外交交涉的过程和技巧。
总结回顾:8.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9.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初期外交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评估方式:10. 设计一份小测验,测试学生对于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模拟外交谈判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教材或读物,供学生参考和阅读。
2. 多媒体: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事件和成就。
3. 外交专家或老师:邀请外交专家或老师进行讲座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新中国后期的外交政策和发展,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博物馆,加深对于新中国初期外交的了解。
这份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发展历程,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的重要事件和成就,培养学生对于国际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谈判等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外交交涉的过程和技巧,并通过讨论和思考,思考新中国初期外交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新中国的初期的外交教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课新中国的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新中国外交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三、走向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课后反思
本专题是新中国五十多年的外交史,三个课时即三个历史阶段。新中国初期外交,打破帝国主义封锁,走向成熟;20世纪70年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建交;新时期外交政策重大调整。必须向学生讲清其历史背景,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的依据;贯穿一条“实事求是”外交思想主线,同时在外交发展史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与国际、国内综合国力的关系,认识现代中国外交与近代中国外交本质的不同。
班级
教师
邱广平
备课时间
课题
教材分析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析
明晰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并充分利用教科书所给信息,简要分析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1)政策(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具体外交方针
①“另起炉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状况,涉及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万隆精神”等重要知识点,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而,本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补充了大量的背景知识,配上教师的生动演绎,使知识点变得简单易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提了起来,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也为后面第14课登上外交舞台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和外交成就。
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在其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掌握“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比较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
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
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使学生知晓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稍后又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坚实的步伐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讲述,使学生明确,其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五项原则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得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我国代表团参加万隆国际会议的生动讲述,使学生明确,我国在该会议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新胜利。
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所涉及到的国内外复杂形势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讲解法、比较法、故事穿插法教学媒体幻灯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法。
请同学们看一幅照片。
(教师出示幻灯片)同学们,照片显示的是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时步入会场的情景。
那么日内瓦会议是一次什么会议?它的召开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学习到的。
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板书)【讲授新课】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板书)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板书)(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些政策思想。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分别做出了重要的规定,为建国后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
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
其含义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政策宣布了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国际上正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
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而且,新中国诞生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可能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而苏联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
上述情况决定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的必要性。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不但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而且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一些具体政策,包括“另起炉灶”“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决策法律化。
这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下面我们以苏联为例来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板书)(教师出示幻灯片)(教师生动讲解)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图为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样的书。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2月16日中午12时,毛泽东抵达莫斯科。
6个小时之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他,并与他举行正式会谈。
会谈开始不久.斯大林就问:“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毛泽东爽快地回答:“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这个东西”其实指的就是两国之间应该签订一个新的条约。
毛泽东急于到苏联来的目的,也正为了“这个东西”。
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将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走,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
毛泽东在苏联参加了一系列活动,受到了热烈欢迎。
12月21号,为庆贺斯大林七十岁生日,在苏联大剧院举行了隆重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许多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会上致了祝词。
毛泽东的这次访苏之行,使中苏两国关系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以大洋对岸的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因家却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因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过渡)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确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刚开始主要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为主要方针,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准则。
那么,和平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它的提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板书)(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之后讲解)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欧美等国对我国实行封锁,使我们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大部分国家隔绝。
然而当我国于1954年首次步入国际舞台,就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力,征服了世界,为中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已经40周年,万隆会议也过去了39年,但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的生命力是永存的。
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伟大的创举,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则是辉煌的一页,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指导各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并且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954年,中国政府同印度和缅甸政府分别发表联合声明,确定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从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宣告诞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时代要求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我国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即将诞生时,毛泽东同志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反复论述了新中国同各国建交的原则。
50年代初期,毛主席还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我国同19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7个是邻国。
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参与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遵循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和决策,总结建国后的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史经验, 1953年底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9、10月间,中印两国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双方政府代表就解决中国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12月在北京开始谈判。
12月31日下午1时,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以驻华大使赖嘉文为团长的印度政府代表团。
周总理在友好的气氛中恳切地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
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赖嘉文代表印方当即表示完全同意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
(教师强调)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大国,又是近邻。
两国都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压迫,印中两国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都取得了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中印两国取得独立的方式不同。
建国后采取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不同。
特别是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中印之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阻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中国曾多次表示两国间的问题可以在和平共处原则上通过谈判解决。
这一次印度代表团到北京,经过4个月的充分协商,双方于1954年4月29日达成并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写进了该协定的序言,成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次写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签署的正式文件。
同年6月,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访问了印度、缅甸。
10月19日至26日,毛主席3次会见来访的尼赫鲁,12月,毛主席两次会见来访的吴努,都阐述了五项原则的宗旨,即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
毛主席反复说明,大小国家应一律平等,自己国家的事。
别国不得干涉,等等。
总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提出后,经中印缅三国的倡导,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40年来的实践表明,五项原则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教师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如果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锋芒初试的话,那么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的提出,及时扭转会议的方向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威力的大展示。
下面我们来看万隆会议的具体内容。
三、万隆会议的声音(板书)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板书)(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相关的对万隆会议背景的描述。
(学生看书,教师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