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拌混凝土施工期裂缝成因与解决方法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修复方法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修复方法一、前言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开裂现象,这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对结构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因此,了解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修复方法,对于建筑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二、混凝土开裂的原因1.干缩裂缝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收缩,而混凝土的强度又不足以抵抗其自重的压力,因此会出现干缩裂缝。
2.温度裂缝混凝土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容易发生温度变化,从而产生温度差异,导致混凝土受力不均,出现温度裂缝。
3.荷载裂缝混凝土在承受荷载时,由于受力不均,容易出现荷载裂缝。
4.结构设计不合理当混凝土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截面尺寸过小、钢筋数量不足等,容易出现裂缝。
三、混凝土开裂的修复方法1.表面修复表面修复适用于混凝土表面出现小裂缝的情况,通常采用填充材料进行修复,例如聚合物修补材料、水泥浆等。
修复前需要清理裂缝,确保填充材料能够充分填满裂缝,修复后需要进行养护,以确保修复材料能够充分硬化。
2.局部修复局部修复适用于混凝土表面出现较大裂缝或混凝土局部损坏的情况。
具体修复方法包括:(1)局部更换当混凝土局部损坏比较严重时,需要采取局部更换的方法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将损坏部分去除,重新浇筑混凝土,注意新旧混凝土的粘结性。
(2)环绕加固对于混凝土裂缝较长的情况,可以采用环绕加固的方法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在裂缝周围设置加固钢筋,并进行渐进式施力,以达到裂缝闭合的目的。
(3)局部加固当混凝土局部受力过大,导致裂缝时,可以采用局部加固的方法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在受力部位设置加固钢筋,以增加混凝土的受力能力。
3.整体修复整体修复适用于混凝土整体受损的情况,通常采用混凝土加固材料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将加固材料涂抹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个新的混凝土保护层,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四、修复后的养护修复后需要进行养护,以确保修复材料能够充分硬化。
具体养护方法包括:1.保持湿润修复后的混凝土需要保持湿润,以防止混凝土表面过快干燥,影响修复材料的硬化。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解决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解决对策混凝土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例如材料的不均匀性、施工过程中温度变化等。
本文将从混凝土裂缝的成因、类型和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
成因:1、混凝土材料不均匀性。
由于材料质量不同,不同部位混凝土强度不一致,容易出现裂缝。
2、地基沉降。
当地基固结时间不够、深度不够或地基不平坦,都容易导致混凝土裂缝。
3、水泥含量不足。
水泥是混凝土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如果掺和过少,会导致混凝土不够坚硬,容易出现裂缝。
4、混凝土强度过高或过低。
混凝土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5、温度变化。
在施工过程中,当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速度较快,会导致产生裂缝。
类型:1、表面裂缝。
表面裂缝通常是由混凝土表面的压力大于耐压能力所造成的,并在浇筑后几小时内出现。
2、伸缩缝。
伸缩缝是为了控制建筑物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膨胀和收缩而设置的,一般在建筑物的接缝处设置,其宽度和位置按规划要求进行设计施工。
3、构造裂缝。
构造裂缝主要是在建筑物的质量、区域、协调与施工方案等因素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照成缝隙破裂。
解决对策:1、加强基础。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基础的结构,确保地基够坚固稳定,从而避免地基沉降导致裂缝的产生。
2、选材。
在混凝土的选择上,应注意材料质量的均匀性,避免材料的不均匀性导致混凝土空隙较大、强度低或强度不足等问题。
4、加强施工控制。
施工过程中要控制混凝土温度的变化容易导致混凝土表面或内部的裂缝产生,应加强施工控制,确保混凝土均匀生长。
5、增加伸缩缝。
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中应增加伸缩缝的数量,可控制建筑物膨胀和收缩的力量。
综上所述,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较多,施工前应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控制,从而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混凝土裂缝的情况也应及时处理,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处理,并避免下一次出现类似的问题。
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治理措施
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治理措施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问题,一直为施工单位和业主所关注。
这些裂缝不仅影响美观,也会降低建筑物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因此,了解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治理措施,将有助于施工单位和业主避免或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
一、混凝土裂缝的成因1.混凝土强度不足:混凝土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面临着施工过程中分层剥离、碎裂等问题,会导致表面裂缝产生。
2.水泥浆水份含量不足:混凝土调配时,以高水-水泥浆比(W/C)混合,过度水化导致混凝土收缩,从而引起混凝土表面的裂缝。
3.混凝土浇筑时的颤动:当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精密处理,表露的颤动目标指数不足,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开裂。
4.温度变化:混凝土受温度影响而收缩,就会形成裂缝。
5.悬挂式混凝土板面开裂:这种问题通常源于混凝土板面下方的挂钩或扣件安装的不良或缺陷。
6.设计缺陷:当设计中考虑到混凝土的强度和其他因素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混凝土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也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的问题。
1.合理设计: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规范、材料、施工方法等方面都应该保持规范和合理,以减少开裂产生的问题。
2.浇筑工艺: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掌控好混凝土性能指标,均匀地浇筑,与此同时利用振动器进行震动处理,以减少混凝土的开裂情况。
3. 预应力:预应力混凝土不仅可以防止混凝土表面干裂,而且还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
4. 封闭材料:把不透水材料放在混凝土面上,最好是封闭型密封材料,就可以避免雨水、冰、雪、盐、化学品等进入混凝土中,从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风险。
5. 罩面剂:罩面剂可以对混凝土进行反应和加固,从而防止水分渗入混凝土的微细裂缝,降低开裂的危险。
6. 控制环境温度:当施工现场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混凝土缩短或伸长,从而引起裂缝。
因此,要控制施工现场的温度。
总之,混凝土表面开裂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必须在施工过程中时刻留意和掌控建筑施工中的各种因素。
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混凝土裂缝是指混凝土结构中出现的不连续、开口的裂痕,主要发生在混凝土干燥收缩、负荷变化或温度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下。
混凝土裂缝对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1. 混凝土干燥收缩:混凝土在初凝后会经历水分蒸发的过程,而且水分蒸发还会受到湿度和温度的影响。
当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速度大于外部补充水分的速度时,就会引起干燥收缩,从而产生裂缝。
2. 负荷变化: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负荷的作用,如荷载的增加或减少会使混凝土结构发生变形,如果变形超过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就会产生裂缝。
3. 温度变化:混凝土的收缩系数较大,温度变化会导致混凝土的体积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裂缝。
4. 施工不当:施工过程中如果混凝土的浇筑、振捣、维护等环节操作不当,就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存在空洞、质量不均匀等问题,从而引起裂缝的出现。
二、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1. 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可以根据具体工程要求,在有效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水灰比,以减小混凝土的干燥收缩。
2. 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包括保湿、防止太阳直射和增加覆盖物等措施,能够降低混凝土的干燥速度,减小干燥收缩的发生。
3. 采用合理的防裂措施:可以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防裂缝带或者施加内部拉伸钢筋来抑制裂缝的出现,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裂能力。
4. 控制混凝土温度: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可以采取降低混凝土温度的措施,如在混凝土中添加掺合料或使用低热水泥等。
5. 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要加强对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混凝土的浇筑、振捣等操作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杜绝施工不当导致的裂缝。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与干燥收缩、负荷变化、温度变化以及施工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合理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混凝土养护、采用防裂措施、控制混凝土温度以及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处理方法
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处理方法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处理方法:混凝土裂缝是指混凝土结构中出现的裂缝现象。
裂缝的形成是由于混凝土受到外部或内部力的作用,超过了其抗拉强度或抗折强度而导致断裂。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处理方法。
1. 施工阶段的成因:常见的施工阶段裂缝成因包括混凝土初凝收缩,水分蒸发,温度变化等。
处理方法:a) 在施工前,通过合理的配合比和添加适量的控制收缩剂,减少混凝土收缩。
b) 施工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湿度,减少水分蒸发速度,可使用覆盖物、喷水养护等方法。
c) 控制混凝土温度,并进行适当的温度控制措施,例如喷洒冷水、添加减温剂等。
2. 外部荷载作用:外部荷载包括自重、风压、地震等,超过混凝土的承受能力,导致混凝土构件发生破坏并形成裂缝。
处理方法:a) 使用合适的承载力设计方法,确保结构能够承受外部荷载。
b) 对于容易受到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影响的结构,使用抗风或抗震设计措施,如设置抗风墙、加固节点等。
3. 低温收缩: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收缩,导致裂缝的产生。
处理方法:a) 使用降低冷缩量的混凝土配合比和材料,例如添加膨胀剂、增加粉煤灰等。
b) 合理控制施工时间和环境温度,避免在低温条件下施工。
4. 渗透性引起的损害:水的渗透会引起混凝土内部的化学反应,使混凝土体积扩大,导致内部应力产生,最终形成裂缝。
处理方法:a) 做好防渗透措施,例如使用防水剂、防水涂料等。
b) 加强沟通和排水系统,及时排除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水分。
5. 基础沉降:基础沉降是指地基不均匀沉降或不充分长期沉降,导致上部结构发生移位和形成裂缝。
处理方法:a)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确保地基均匀,减少沉降不均匀性。
b) 对于已经发生沉降的工程,可以采取加固和补偿措施,如增加基础支撑设施、使用校正基础等。
总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处理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处理。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注重预防措施的采取,以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发生率,确保结构的使用安全和寿命。
预拌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预拌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及原因分析预拌混凝土是一种常用于建筑和工程中的材料,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裂缝问题,影响其性能和寿命。
本文将就预拌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及原因进行分析。
一、裂缝类型1.常规裂缝常规裂缝是指在混凝土所承受的外力作用下而产生的裂缝。
在混凝土设计的实际应用中,这类裂缝是常见的,并且也是常规裂缝中最不令人担心的一种。
这类裂缝的宽度较小、深度较浅,可以用填缝剂填补或翻新混凝土。
2.收缩裂缝混凝土在混合、搅拌、浇注、固定等环节中,由于混凝土内部水分的流失,会引起混凝土的收缩,造成混凝土的裂缝。
横向收缩裂缝和纵向收缩裂缝是最常见的两种裂缝,它们通常沿着混凝土的边缘或深度方向形成,并且宽度较小。
在混凝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并采用管控技术控制混凝土的收缩,从而减少或避免收缩裂缝的发生。
3.温度裂缝混凝土中含有的水分在高温环境下蒸发,引起混凝土的收缩,造成裂缝;在低温环境下,混凝土会受到收缩的影响,从而拉伸和开裂。
这些因素都可以引起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在设计混凝土时,应当考虑环境温度和混凝土的热性能,在混凝土固定前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变化,从而控制或避免裂缝的发生。
4.沉降裂缝沉降裂缝是混凝土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一种裂缝。
当建筑物基础发生变形时,混凝土建筑的表面就容易出现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具有深度较浅,宽度较宽的特点;在建筑结构中发生沉降裂缝时,需要进行维修及加固处理。
二、裂缝原因1.混凝土质量不良混凝土使用的材料如水泥、骨料、砂等都会影响其质量。
如果这些材料使用不当或质量不良,将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引起裂缝的发生。
2.施工工艺不当在混凝土的搅拌、浇注、固定等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或程序不妥,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空洞,从而导致裂缝的发生。
3.温度和湿度影响温度和湿度是引起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因素。
混凝土在高温环境下,其内部的水分蒸发过快,从而引起混凝土收缩开裂;而在低温环境下,则会变得脆硬易碎。
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治理措施
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治理措施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为内外因两大类。
一、内因:1.温度变化:混凝土在温度变化下会出现收缩或膨胀,导致裂缝发生。
2.脱模不当:如果混凝土在脱模过程中过早或过晚,会引起裂缝的发生。
3.养护不当:养护时间不足或养护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会造成混凝土的裂缝。
4.水泥含量过低:水泥含量过低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不足,易于出现裂缝。
5.骨料饱满度不足:骨料饱满度不足也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不足。
二、外因:1.荷载作用:如重物的压力过大或突然冲击等荷载作用,会导致混凝土的裂缝。
2.地基沉降:地基沉降会导致建筑物的变形,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3.地震作用:地震震动会导致建筑物的振动,进而导致混凝土的裂缝。
4.地表沉降:地表沉降会造成地基的不平稳,进而导致混凝土的裂缝。
5.渗水侵蚀: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地基会被水侵蚀,导致混凝土发生变形和裂缝。
1.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需要合理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施工阶段: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加固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因施工不当引起的裂缝。
3.养护阶段:进行养护前需要进行足够的湿养处理,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在养护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混凝土过早干燥。
4.维护阶段:定期进行巡查和维护,及时处理混凝土出现的裂缝,预防进一步扩大。
治理混凝土裂缝的具体措施如下:1.填缝:采用填缝剂进行填充,可以填补裂缝,增加混凝土的整体强度。
2.加固:采取钢筋加固的方法,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承载能力,防止裂缝的扩大。
3.分隔缝:通过增加分隔缝的设置,可以减少混凝土的开裂,分散应力。
4.加强地基:加强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基沉降,从而减少混凝土的裂缝。
5.隔音、防水处理:对混凝土进行隔音和防水处理,可以减少外界因素对混凝土的影响,降低裂缝的发生。
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治理措施,需要在设计、施工、养护、维护等各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
混凝土裂缝产生成因及防治
混凝土裂缝产生成因及防治一、混凝土裂缝产生成因混凝土裂缝是指混凝土结构中出现的裂缝,是混凝土结构的常见问题,严重时会引发结构损坏甚至倒塌。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施工质量问题:混凝土浇筑、养护和施工工艺不当是裂缝产生的常见原因。
例如浇筑时未能很好地震实,混凝土过早脱模或养护不到位等问题。
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工人技术不到位也容易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2. 温度变化:混凝土裂缝还会因温度变化而产生。
由于温度变化引起混凝土收缩或膨胀,从而产生裂缝。
特别是在极端温度条件下,如夏季高温或冬季低温,混凝土裂缝更容易出现。
3. 荷载作用: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荷载的作用,包括静载荷和动载荷。
当荷载过大或是荷载作用不均匀时,都会引起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
4. 基础沉降:在土壤条件较差或基础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下,基础会发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
5. 混凝土配合比问题: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合理、材料质量不达标也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
混凝土裂缝产生成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施工质量、温度变化、荷载作用、基础沉降、混凝土配合比等多个方面。
对混凝土裂缝的防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二、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1.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浇筑、养护和施工工艺的管理,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工艺的完备。
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规范施工操作,防止因施工不当引起裂缝产生。
2. 控制温度变化: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采取合理的温度控制措施,防止温度变化引起混凝土收缩或膨胀而产生裂缝。
对于高温或低温条件下的混凝土施工,要注意采取相应的保温降温措施。
3. 合理设计荷载:在混凝土结构设计阶段,要根据实际荷载条件合理设计结构,避免荷载过大或荷载不均匀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
4. 加强基础处理:在基础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采取加固处理措施,防止基础沉降过大而导致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
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处理方法
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处理方法一、成因分析混凝土裂缝是指混凝土结构中出现的裂缝现象。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因素:混凝土材料的质量不合格、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外加剂使用不当等都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例如,混凝土中水胶比过大、骨料的石粉含量过高等都会导致混凝土的收缩性增大,从而容易出现裂缝。
2. 施工因素: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震动等因素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例如,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效应,以及混凝土浇筑后的震动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结构性能,从而引发裂缝。
3. 设计因素:结构设计的不合理也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
例如,结构中存在应力集中、构件尺寸设计不合理等情况,都会导致混凝土的应力超过承载能力,从而引发裂缝。
4. 外界因素: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混凝土结构产生影响。
例如,地震、风力、温度变化等都会引发混凝土结构中的应力变化,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二、处理方法针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处理方法:1. 补修法:对于宽度较小的裂缝,可以采用补修法进行处理。
首先,清理裂缝,将裂缝两侧的松散材料清除干净。
然后,使用专用的混凝土补修材料填充裂缝,确保填充密实。
最后,修整表面,使其与周围的混凝土表面平齐。
2. 注浆法:对于较宽、较深的裂缝,补修法可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此时可以采用注浆法进行处理。
注浆法的原理是通过将浆液注入裂缝内部,使其与周围混凝土结合,从而修复裂缝。
在进行注浆前,需要先对裂缝进行清理和预处理,然后选择合适的注浆材料进行注浆。
3. 加固法:对于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或外界因素引起的裂缝,可以采用加固法进行处理。
加固法的原理是通过在裂缝周围增加钢筋、钢板等材料,增加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从而防止裂缝的进一步扩展。
加固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并且需要进行严格的施工操作。
4. 预防措施:除了对已经出现的裂缝进行处理外,预防裂缝的发生也是十分重要的。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是一种常见的问题。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混凝土裂缝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
1.混凝土收缩裂缝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现象,若混凝土表面没有及时处理,会发生干缩裂缝。
2.施工时的错误操作
施工时,若混凝土在浇筑、振捣过程中未进行充分处理,或者混凝土的配合比例、水泥种类不合适等因素,都会导致混凝土质量不稳定,从而产生裂缝。
3.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风力、震动等都会对混凝土产生影响,若环境因素过于恶劣,也会导致混凝土的裂缝。
4.使用寿命、超载
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承受长期荷载,也会引起混凝土的裂缝。
1.合理施工
施工环节中,应注意混凝土的配合比,加强混凝土稳定性,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混凝土不稳定,保证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压、抗拉强度。
2.注重预留缝隙
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中,应该预留一定大小的缝隙,以缓解混凝土的应力累积,从而避免混凝土的裂缝。
3.使用优质材料
混凝土中使用的水泥、骨料、沙子等材料应该具有优质的性能,加强混凝土的抗压性和耐久性,从而减少混凝土的裂缝。
4.施工中加强养护管理
混凝土施工后,应加强养护管理,避免混凝土表面干燥、龟裂,对混凝土进行及时的维护,保证混凝土密封性。
综上所述,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为了减少混凝土的裂缝,我们需要在施工前注意选材、加强管理,或者在施工后及时进行养护管理等措施。
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物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混凝土裂缝的各原因及防治方法
混凝土裂缝的各原因及防治方法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混凝土中常会出现裂缝,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美观,还可能对其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下面详细介绍混凝土裂缝的各原因及防治方法。
1.温度变化:混凝土在温度变化下会产生热胀冷缩的现象,如果温度变化过大,就容易产生裂缝。
2.水分变化:混凝土中的水分会因为干燥或者湿润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收缩或膨胀,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3.负载作用:长期受到重压或者外界负载作用,如人流、车辆等,会导致混凝土产生应力集中,进而引发裂缝的出现。
4.施工不当:施工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如混凝土的浇筑不均匀、振捣不到位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缝。
针对混凝土裂缝的防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减少开裂的可能性。
适当调整水灰比、材料的选用等因素,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2.加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可以在混凝土中添加防裂剂,以增加混凝土的柔韧性和韧性,提高其抗裂能力。
同时,在混凝土中添加适量的纤维可以增加其抗裂能力。
3.控制温度变化: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温度变化,如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冷却降温,或者在施工后及时覆盖保温等。
4.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在混凝土浇筑后,要进行充分的振捣,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减少内部空隙,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5.加强混凝土的保湿措施:在施工结束后,要及时进行保湿,以防止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产生收缩引起的裂缝。
6.加强预应力钢筋的设计和施工:在有大面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应合理设计预应力布置,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预应力良好地控制在混凝土截面内,避免出现局部预应力损失而引起的裂缝。
7.定期检测和维修: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检测,发现裂缝及时进行维修。
对于较大的裂缝,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用钢筋增强,填充防水材料等。
总之,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多种多样,防治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需要在设计、施工和后期维护等各个环节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裂缝的产生,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美观。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和处理方案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和处理方案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由于其强度高、建造简单等优点,深受建筑行业青睐。
然而,在混凝土结构中开裂的问题也时常出现,严重影响建筑的性能、使用寿命和美观度。
那么,混凝土开裂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处理呢?混凝土开裂的原因:1.混凝土配合比的问题:好的混凝土需要合理的配合比,如水泥、砂子、骨料和水的比例等都需要掌握适当的比例,如果比例过多过少都会影响混凝土强度,从而导致开裂;2.温度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气温的变化会影响混凝土的膨胀和收缩,导致内部应力出现不均匀,从而引起开裂;3.施工环境的问题:施工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如果施工环境过于潮湿或干燥,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并导致开裂;4.施工方式的问题:施工方式也是导致混凝土开裂的重要因素,如果施工不均匀,操作不规范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导致开裂。
混凝土开裂的处理方案:1.混凝土修补:一般情况下,轻微的开裂可以通过混凝土修补来处理,重建已经开裂的混凝土部位然后进行混凝土接头处理即可。
2.钢筋加固:如果混凝土开裂较为严重,并已经超过了混凝土修补的处理范围,那么可以考虑钢筋加固来帮助承载其它结构和负荷。
3.防水处理:如果混凝土结构开裂是由于湿度等外部因素导致的,可以采用防水涂料、防渗剂、防水卷材等处理,以防止水分渗透并继续引起混凝土裂缝的扩大。
4.重建混凝土结构:如果混凝土结构已经严重受损,多次修补处理仍然无法改善裂缝的情况下,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需要重建混凝土结构。
总结:在混凝土使用过程中,要想尽可能避免开裂的问题,建议在混凝土施工前考虑预留缝隙、合理控制配比、避免超载和遏制膨胀和收缩等措施。
一旦出现开裂的问题,针对具体情况明确原因,找到合理的处理方案,才能得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混凝土裂缝产生成因及防治
混凝土裂缝产生成因及防治混凝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优良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
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裂缝问题,这不仅影响美观,也可能导致结构强度下降。
了解混凝土裂缝产生成因及防治对于建筑工程非常重要。
一、混凝土裂缝产生成因1. 强度不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足是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混凝土本身的抗压强度不足,或者在密实度不够的情况下进行荷载施加,都容易导致混凝土的破坏和裂缝产生。
2. 温度影响: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受到温度的影响,极端的温度变化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出现收缩和膨胀,从而产生裂缝。
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混凝土本身的温度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温度变化会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严重的龟裂。
3. 地基沉降:当混凝土建筑物的地基发生沉降时,会造成混凝土结构产生竖向位移和变形,最终导致裂缝的产生。
4. 材料质量: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与施工工艺也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从而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5. 设计不合理: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如果不合理的选择了断面尺寸、配筋、构造形式等,都容易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6. 外部荷载:外部荷载的施加也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
车辆的冲击荷载、大风引起的振动荷载都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产生裂缝。
二、混凝土裂缝防治方法1. 合理施工: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施工规范和标准,确保混凝土的配料比例、浇筑质量、养护方法等都符合要求,从而避免因施工不当而导致的混凝土裂缝。
2. 加强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应加强养护措施,确保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耐久性。
适当的养护可以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和龟裂风险。
3. 控制温度:在混凝土浇筑后,应通过控制温度等手段来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避免因温度影响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5. 增加预应力:对于需要承受大荷载的混凝土结构,可以考虑采用预应力技术,在混凝土结构中增加预应力筋,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6. 加固处理:对于已经出现裂缝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采用加固处理,例如增加钢筋、注浆、贴条等方法来修复混凝土结构,加强其受力性能,防止裂缝继续扩大。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方法一、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混凝土是一种高强度、高耐久性的建筑材料,但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裂缝。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因素混凝土的成分、配合比、水胶比等因素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其中水胶比是影响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因素。
水胶比过高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率增加,使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下降,同时也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2. 环境因素混凝土的使用环境也是影响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因素。
例如,温度的变化、潮湿的环境、酸碱环境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进而导致混凝土的裂缝。
3. 结构因素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也是影响混凝土裂缝的关键因素。
如未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和热胀冷缩等因素,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应力过大,就会产生裂缝。
此外,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振捣方式、浇筑方式等也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裂缝。
二、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方法为了避免混凝土裂缝对建筑物的结构和外观造成不良影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混凝土裂缝防治方法。
1. 加强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通过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水胶比等因素,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率,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和热胀冷缩等因素对混凝土的影响。
此外,可以采用添加剂等手段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2. 加强混凝土的支撑和连接在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中,要充分考虑混凝土的支撑和连接问题,避免混凝土在受力时出现过大的应力集中,从而导致混凝土的裂缝。
可以采用加强钢筋、增加混凝土的厚度等方式来加强混凝土的支撑和连接。
3. 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和热胀冷缩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和热胀冷缩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避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可以采用控制混凝土收缩变形和热胀冷缩的方法。
例如,在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中,可以采用减少混凝土的水胶比,添加纤维等方式来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和热胀冷缩。
4. 加强混凝土的维护和保养对已经出现裂缝的混凝土,可以采取加强维护和保养的方式来防止裂缝的扩大和加剧。
混凝土裂缝原因及修补措施
混凝土裂缝原因及修补措施
混凝土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度,还会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因此,了解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及修补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混凝土裂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施工质量不良:混凝土施工时,如果没有按照规范进行施工,如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振捣不充分等,就会导致混凝土裂缝。
2. 温度变化:混凝土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体积变化,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会导致混凝土裂缝。
3. 地基沉降:建筑物的地基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加固,就会导致地基沉降,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
4. 外力作用:如地震、风力等外力作用,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
针对混凝土裂缝,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修补措施:
1. 补充混凝土:对于较小的裂缝,可以采用补充混凝土的方法进行修补。
首先要清理裂缝,然后在裂缝处涂上混凝土粘结剂,再将混凝土灌入裂缝中,最后用抹子将表面抹平。
2. 粘贴钢板:对于较大的裂缝,可以采用粘贴钢板的方法进行修补。
首先要清理裂缝,然后在裂缝处涂上混凝土粘结剂,再将钢板粘贴在裂缝处,最后用混凝土将钢板包裹住。
3. 注浆:对于较深的裂缝,可以采用注浆的方法进行修补。
首先要清理裂缝,然后在裂缝处钻孔,再将注浆材料注入裂缝中,最后用抹子将表面抹平。
混凝土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我们需要了解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及修补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美观度。
混凝土地面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混凝土地面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一、材料因素:1.水灰比过大或过小:水灰比是指水与水泥的质量比例,如果比例不合适,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够,容易产生裂缝。
处理措施是在施工前进行良好的设计,确保水灰比在合理范围内,并控制好配合比例。
2.使用劣质材料:劣质材料容易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容易出现裂缝。
处理措施是要选择合格的材料,并在施工前进行检测和验收。
二、施工因素:1.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收缩: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会产生体积变化,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就会出现裂缝。
处理措施是在施工前进行恰当的温度控制,避免温度变化过大。
2.缺乏养护措施: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养护,否则易出现裂缝。
处理措施是在施工后进行充足的养护,包括保湿和防止温度过快下降。
3.施工技术不符合要求:施工过程中如未能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加工和浇筑,也容易产生裂缝。
处理措施是在施工前进行良好的施工计划,并培训工人掌握良好的施工技术。
三、使用环境因素:1.荷载作用:超过混凝土承受荷载的范围,会引起裂缝。
处理措施是在设计阶段确保荷载不超过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或者在需要承受更大荷载情况下采取增强措施。
2.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应力: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应力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处理措施是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温度应力,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缓解应力。
比如采取伸缩缝、预应力等方法。
3.地基不平坦或不坚固:地基不平坦或不坚固也会导致混凝土地面产生裂缝。
处理措施是在施工前充分考虑地基情况,进行必要的地基处理和加固。
综上所述,混凝土地面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包括材料因素、施工因素和使用环境因素。
对于每一种原因,都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控制好水灰比,选择合格材料,恰当控制温度,进行充足养护,掌握良好施工技术,合理设计承载能力等等。
这些措施能够降低混凝土地面产生裂缝的风险,延长混凝土地面的使用寿命。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措施混凝土是一种建筑材料用于建筑和工程中,其强度、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极具价值。
但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经常会发生裂缝的问题,它会给施工、使用过程带来不可预知的损失,甚至会危害建筑物的安全性。
因此,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措施有必要进行仔细研究。
一、混凝土裂缝的成因1、早期收回应力引起当混凝土已经凝结但收回应力尚未失效时,如果在短时间内混凝土受到外力的阻碍,就可能引起收回应力的迅速积累,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
2、水泥结合剂含水量过大如果水泥结合剂含水量过大,会引起水泥凝结时间延长,从而导致包含水泥结合剂的混凝土无法及时凝结,在收回应力积累过程中就会破坏混凝土的结构,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
3、混凝土不均匀由于施工过程中搅拌混凝土不均匀或混凝土的收回应力分配不均匀,混凝土的结构会发生破坏,进而导致混凝土裂缝。
4、冻融作用混凝土的收回应力多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如果混凝土在进行冻融作用时,容易引起混凝土表面破坏,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
二、混凝土裂缝的治理措施1、施工过程中注意混凝土的搅拌均匀性施工过程中要求搅拌混凝土的均匀性,减少混凝土的表面收回应力,从而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发生率。
2、注意混凝土施工的气温变化施工时要注意混凝土施工的气温变化,确保混凝土的粘度,防止混凝土的结构受到极端温度的影响而破坏,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
3、施工初期对混凝土内应力进行控制混凝土施工初期应采取措施,减少混凝土内部应力,合理分散混凝土内部应力,从而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发生率。
4、坚持混凝土添加剂的使用在混凝土中加入合适的聚合物添加剂可以增强混凝土的韧性,从而防止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综上所述,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能会使混凝土裂缝形成,带来不可预料的结果。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重视混凝土的搅拌均匀性,及时采取内应力控制和混凝土添加剂使用等措施,以尽量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形成。
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是指混凝土浇筑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裂缝。
这些裂缝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裂缝的产生。
1. 温度变化:混凝土在浇筑后会通过水泥水化反应释放热量,这使得混凝土温度上升。
温度变化会导致混凝土收缩和膨胀,造成内部应力的积累,最终导致裂缝产生。
2. 混合比设计不当:混凝土中水灰比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下降,从而增加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3. 浇筑不均匀:浇筑时混凝土流动性差、振捣不均匀或振捣时间过长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空隙较多,从而减弱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1. 使用降温剂:可以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降温剂来控制混凝土温度的上升速度。
降温剂能够减慢混凝土的水化反应速率,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积累。
2. 控制水灰比: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一般而言,水灰比在0.4-0.6之间较为合适。
3. 优化混合比设计:根据具体施工情况,合理选择骨料和水泥的配比,以及添加适量的细骨料或化学掺合剂,以提高混凝土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4. 控制浇筑和养护条件:在浇筑过程中,需要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避免出现空隙和孔洞。
应严格控制浇筑温度和湿度,避免温度和湿度的大幅度变化。
5. 加强养护措施:及时对混凝土进行湿润养护,避免表面脱水和早期干燥,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裂缝的产生。
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主要包括温度变化、混合比设计不当和浇筑不均匀等。
为了控制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产生,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使用降温剂、控制水灰比、优化混合比设计、控制浇筑和养护条件,以及加强养护措施等。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产生。
建筑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原因及解决对策
建筑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原因及解决对策建筑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可能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筑师、工程师和施工人员需要了解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裂缝的原因1. 强度问题:混凝土的强度不足可能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当混凝土无法承受外部或内部的力时,就会出现裂缝。
2. 基础问题:建筑物的基础不稳固或受到地下水的影响,也会引起混凝土结构的裂缝。
3. 温度问题:混凝土结构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也会产生裂缝。
在高温季节,混凝土受热膨胀,而在低温季节则会收缩,这种热胀冷缩的变化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4. 预应力问题: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应力构件,一旦受到预应力的不恰当施加或者失效,也会引起裂缝的产生。
5. 施工问题:如果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的操作或者施工质量不达标,也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
二、解决对策1. 控制混凝土强度: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可以采用加固措施或者使用高强度混凝土来加强混凝土结构的强度。
2. 加固基础: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支撑,在设计和施工时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并在建设之前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和基础处理,如加固、深埋等,以保证基础稳固。
3. 控制温度影响: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中,需要充分考虑温度的影响,可以采用预留收缩缝、设置温控钢筋等措施来防止温度变化导致的裂缝。
4. 加强监管:对预应力构件的预应力施加过程严格管理,确保预应力的施加符合设计要求,预防预应力的失效。
5. 提高施工质量: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工艺的标准,并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质量达标。
建筑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
只有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裂缝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有效地避免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拌混凝土施工期裂缝成因与解决方法
送商品混凝土早期裂缝产生的各种问题上进行成因分析,并给出了混凝土裂缝处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预拌混凝土发展趋势施工期裂缝成因分析防治措施现浇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前,即在施工期间经常发生开裂,这些裂缝可能会对建筑使用功能、承载能力、耐久性及观感、用户心理等造成不良影响,此时结构尚未承受正常使用情况下的全部荷载,裂缝多因间接作用(非荷载变形,如收缩、温度等)引起。
施工期间因间接作用引起的混凝土开裂与在结构正常使用期间因荷载作用引起的开裂在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均不相同。
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
1、裂缝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在混凝土结构物中,裂缝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宏观裂缝(0.03mm~0.05mm),另外一种是肉眼看不出来的微观裂缝[1]。
文中所说的裂缝专指宏观裂缝。
1.1 收缩裂缝
这种裂缝一般产生于混凝土的塑性阶段,如因失水而产生的干燥裂缝、自身收缩裂缝等。
1.2 荷载引起的裂缝
1)由于盲目赶工期,在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不足48h的养护时
间,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就忙着进行材料吊运、堆载等施工活动,混凝土受到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
2)混凝土尚未达到设计强度前,过早拆除支撑导致开裂。
1.3 沉降及过振裂缝
1)混凝土在自重力作用下,因受钢筋、模板等外界约束而产生沉降开裂。
2)由于商品混凝土坍落度大,砂率较大,水泥浆的含量相对较多,浇筑速度快,在振捣时因过振,造成石子下沉,在混凝土的上表面留一层净水泥砂浆的现象,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拉能力,在混凝土的表面产生一些裂缝。
1.4 温度收缩及温差裂缝
由于预拌混凝土坍落度大,用水量多,水化热大,在水化进行过程中,随着放热量的增加,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这时表现在力学上混凝土受压应力,当水泥水化放热,温度达到一个最高峰值时,此时混凝土内部的压应力也达到最大值,随着水化热的逐渐降低,混凝土所受的压应力也在逐渐减小,当温度降到某一数值时,此时混凝土内压应力为零。
这个温度被称为零应力温度,当温度进一步降低时,混凝土内受力表现为拉应力,当拉应力增大到可以克服混凝土的抗拉力时,即混凝土收缩开裂
2、预拌混凝土技术的新发展
现浇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期间开裂现象的增加与建筑技术及混凝土技术的新发展密切相关,这些新发展对预拌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主要体现
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混凝土结构大体量、超复杂的要求
大体量、体型复杂建筑的使用导致超长、大体积、大面积且约束条件复杂的混凝土构件大量出现。
同时,出于建筑功能、建筑外观装饰或施工条件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要求无缝或较少留缝施工,也会导致设计、施工难度加大,容易在施工期间因较大的温差、收缩变形产生开裂。
东莞玉兰大剧院地下室一层外墙长达420,高分别为6.8m和5m,由弧形墙、斜形墙、斜柱和异形柱组成,约束条件复杂。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浇筑施工时,以后浇带分为四个施工段,最长施工段曲面墙体长达198。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CCTV主楼底板最厚达10.9,采用C40混凝土,最大钢筋直径50。
底板混凝土由四家预拌混凝土站统一原材料、统一配合比供应,23台混凝土泵车同时浇筑,每小时混凝土浇筑量达630m,混凝土浇筑组织工作难度很大。
长沙卷烟厂联合工业厂房B、C区段多层面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共20520m2,采用无缝施工技术。
广州新电视塔总高度610m,塔体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和钢结构外筒组成。
混凝土核心筒的横剖面为椭圆形,其外墙内壁长短轴分别为17m和14m,垂直向上不变,核心筒墙体底部厚度1200mm,以每次减少100mm的幅度分阶段变化到顶部厚度400mm。
24根钢管立柱从地下室开始,以互不相同的倾斜角度直达塔顶,与钢管环梁和斜撑共同组成钢结构外筒。
混凝土墙体约束复杂。
2.2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
高层、超高层或大跨、超大跨建筑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
施工中就高不就低的做法也使实际混凝土强度等级更高。
试验表明,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其抗拉强度并没有成比例提高,高强度混凝土早期收缩值明显变大,早期抗裂性能劣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常用的混凝土等级相当于C8~C18,到了80年代,工程中应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为C20~C30,超过C50的很少,多出现肥梁、胖柱、深基、厚墙,加大了结构的自重负荷,降低了结构的有效承载能力,同时也增加了材料、运输、加工等施工中的各项费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程中应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C30以上的混凝土使用已很普遍,C40~C50的混凝土已无困难,C60甚至C80及更高的高强度等级混凝土也已开始使用[2]。
工程实践表明,C40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墙、板等构件比C40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构件更容易在施工期间开裂。
上海地区地下室外墙施工期间开裂情况的调查表明,开裂的工程中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40及以上的占近70%[3]。
2.3 预拌混凝土的迅速推广
预拌混凝土的大量推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混凝土生产与使用分离的管理模式,增大了混凝土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的难度,其性能也有所改变,从而更容易产生施工期间开裂等质量问题。
1903年德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预拌混凝土工厂,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发展速度缓慢。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开发中西部水利而兴建不
少大坝工程时,较多地采用了集中搅拌的大型化工厂生产方式,为近代盛行的预拌混凝土工业奠定了基础。
自50年代液压传动技术在机械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后,预拌混凝土得到了较快地发展,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预拌混凝土的产量几乎占全部混凝土产量的60%以上,美国、日本等占80%以上。
我国预拌混凝土技术发展起步较晚,70年代末,首次从日本购进成套混凝土搅拌站、搅拌输送车、混凝土输送泵,开始了我国预拌混凝土生产的泵送施工。
1978年常州市建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以商品形式向用户提供混凝土。
同年,上海宝钢购进日本成套设备,建成年生产能力为50万吨的预拌混凝土搅拌站。
预拌混凝土技术是现浇混凝土技术的重大进步,但这种生产管理模式将本来有机统一的混凝土生产、施工过程割裂开来,这种模式下,混凝土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搅拌、运输等过程一般由混凝土预拌企业完成,而构件的模板搭设、混凝土的浇筑、养护、模板拆除等过程由建筑企业承担,这加大了混凝土生产、施工的组织管理难度。
2.4 混凝土的流动性增大
泵送施工极大地提高了混凝土的浇筑速度,也改变了混凝土拌合物的某些性能,某些方面对混凝土早期裂缝的防治不利。
混凝土泵送施工与混凝土预拌一样,也是混凝土技术的重大进步,但出于泵送的需要,其一般要求混凝土拌合物有较好的可泵性能,即较大的流动度,较好的粘聚性,泵送过程不离析,泌水小。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对上海市的140多家现浇混凝土楼板用商品
混凝土的坍落度进行了统计,商品混凝土常用坍落度在160mm以上。
与一般干硬性混凝土相比,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泵送施工时用水量较达、水泥用量较多、粗骨料粒径较小、砂率较高,这些均会导致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加大,更容易出现裂缝。
2.5 混凝土外加剂种类的增多
水泥性能的改变及掺合料、外加剂等组份的大量使用使混凝土的早期体积稳定性劣化。
1999年新水泥标准提高了水泥强度,尤其是早期强度,水泥生产企业多以提高铝酸三钙(C3A)和水泥细度来达到目标。
水泥细度的增大使拌合混凝土所需的用水量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下降,不利于施工操作;同时,使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增大,表面裂缝相对增多,导致混凝土生产质量的下降。
另外,水泥中铝酸三钙含量提高会较大地增加水化热,容易导致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发生,也会加快混凝土干燥收缩的早期发展,对混凝土温度、收缩裂缝的防治不利。
掺合料、外加剂的大量使用会引起相容性问题。
掺合料、外加剂选用不当,会显著增加收缩。
试验表明,矿渣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快硬水泥收缩较大。
3、结语
通过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可知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主要造成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因素包括选材、配比、施工、养护、设计等。
具体施工中还要靠施工技术人员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
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减少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产生,避免出现混凝土的贯通性裂缝等有害裂缝,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