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8
【部编】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二、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试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参考答案:【示例一】《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徙,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的结论。
【示例二】《被压扁的沙子》开篇提出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引起读者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原因的兴趣,然后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接着从地质学的发现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点拨:回答本题首先一定要读懂括号前语句的含义,然后再分析括号内语句的含义,最后分析其对前面语句起什么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生于俄罗斯,后移民美国。
他是美国最重要、最广为人知的科幻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普作家之一。
阿西莫夫的作品风格多样,包括科幻小说、科普读物、历史著作等。
他的作品以严谨的逻辑、深入浅出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
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概述本课文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2课,包含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作品:《是谁谋杀了温柔?》和《超越地狱》。
这两篇短文都是科幻题材,充满了阿西莫夫独特的思辨和推理。
三、《是谁谋杀了温柔?》1. 主要内容该短文讲述了一个在未来世界中,跌跌撞撞地前往一个时光机器展览的男子发现,所有人都异常暴躁和敌意满满。
最终,他发现这个世界里的人都拥有一种叫做“权利”的毒品,而这种毒品的副作用是使人丧失善良和温柔。
2. 知识点•反思现实社会中的毒品问题,探讨其对人性的影响。
•了解科幻作品中人性的探索和思辨。
•理解作者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对人性可塑性的思考。
3. 阅读策略•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来探讨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思考毒品问题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四、《超越地狱》1. 主要内容该短文描述了一个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复活的故事。
主人公亚历克斯在一场事故中丧生,但他的脑袋被保存下来,成功地复活了。
然而,亚历克斯发现自己复活后的生活并不如他预期的那样美好,他面临着由于技术原因而导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2. 知识点•探讨复活技术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问题和影响。
•深入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和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分析主人公在面临困境时的心理变化和思考。
3. 阅读策略•理解故事情节中的科技元素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思考现实中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可能的伦理问题。
五、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和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生将能够:•了解阿西莫夫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就是“泛大陆”。
三、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重点)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追寻恐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
恐龙无处不在
1.听读课文,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被偷走的天空》和《黄金定律》。
这两篇文章都是科幻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本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幻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思考科学进步与人类道德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幻小说,对科幻题材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科幻小说中的深层次道德和人性问题可能还没有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面故事出发,思考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创新性的写作和讨论。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2.引导学生从表面故事出发,思考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五. 教学方法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观点。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课件和教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科幻电影的片段,引起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针对课文中的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得出结论。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一、内容简介:文章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作者简介: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犹太人作家是生物化学教授,门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据估计他至少写过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类别除了哲学类以外,几乎涵盖整个「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阿西莫夫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为人称道,其它的主要著作还有「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归一统,被誉为"科幻圣经"。
阿西莫夫笔下产出不少短篇小说,其中〈夜归〉(Nightfall)曾获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f America)票选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说。
他也写推理小说和奇幻小说,以及大量的非文学类作品,并曾用笔名保罗·法兰西(Paul French)为青少年撰写科幻小说「幸运之星系列」。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明方法(解析版)
0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群文阅读说明方法种类多, 各显神通作用大本课的两篇短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第2段)、列数字(《恐龙无处不有》第14段)、作比较(《被压扁的沙子》第7段)等。
这些说明方法,起到了形象、生动、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特征的作用。
【考点解读】辨别说明方法,特别是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如下:1、第X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指出第X段(句) 运用的说明方法, 并说说其作用?【技法点拨】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 以便读者理解作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一目了然打比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使说明通俗易懂列数字——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 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真题演练】(一)《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冯小宝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
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
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
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
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
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
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文化自信: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梳理两篇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内在逻辑关系,培养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法。
(重点)◎审美创造:体会事理说明文逻辑性强、简明精练、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难点)第1课时恐龙无处不有一、导入新课恐龙曾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后来突然灭绝了,留下了很多谜团。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两篇短文都与恐龙的消失之谜有关,但两篇短文选用的材料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是否都是恐龙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探讨。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褶皱”“两栖”“天衣无缝”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曾获代表科幻艺术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
其重要科幻文学作品包括“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和“机器人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文体知识科普作品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
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有一定程度的严谨性,并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
2.目标任务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
◎初看题目,猜想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
介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恐龙的生活习性、种类以及恐龙灭绝、恐龙化石等。
◎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不是。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生物学(恐龙)和地质学(板块理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文解读+批注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批注]新观点指的是什么?还有哪些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批注]是一种稀有的贵金属材料,呈白色,是唯一一种在1600 °C以上的空气中仍保持优良力学性质的金属,也是抗腐蚀性最强的金属之一。
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批注]太阳无法抵达地球表面,为什么会导致恐龙灭绝?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批注]语言严密准确。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批注]观点产生。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批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批注]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⑥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⑦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批注]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说理。
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知识点汇总:1.科普说明文知识2.字词积累3.阿西莫夫生平及主要作品4.层层深入的说明思路5.用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说明深奥的道理6.精练风趣的语言特点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科普说明文知识科普说明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
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科普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小品,另一种是一般科学说明文。
科学小品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兼用文艺性笔调讲述科学道理,介绍科学知识,是用小品文的形式来表现科学内容的文章。
一般科学说明文是单纯客观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不大讲文艺性笔调。
(1)事例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是什么?(2)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3)一般科学说明文有什么特点?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拼读和书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解释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zhě)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B.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ké)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朝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
C.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xié)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D.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sù)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流逝:时间消逝;悄悄逝去褶皱:岩石沉积或固结后因受力在岩石内弯曲成的拱或槽B.劫难:泛指灾难。
追溯: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C.致密:周密;细致两栖:能在水中或陆上生活或活动D.趋势:事物或局势发展的动向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培优课件_17
看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发现问题 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
找出答案 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 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 去。
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 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 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 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 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 界各地。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 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 龙自己在迁移。
• 作业: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 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 的化石。” 2、举例子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 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3、作诠释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 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 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 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4、打比方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3 携带:随身带着。 4 遗骸:遗体、遗骨。 5 致密:细致精密。 6 劫难:灾难、灾祸。
解题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
0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0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
二、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
3.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变得浅显,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理解。
4.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解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体会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四、参考答案:板块构造理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精读细研
(2)“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 “大约”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所推测的年代久远,不可 能用确定的数字,如果去掉,就是一个很确切的数字了,与事 实不符,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疑难探究
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精读细研
5.现在想一想:作者把这两句话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 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肯定”一词,说明 作者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表明作者对这一观点的支持。
精读细研
6.下列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结合上下 文,说说它的作用。
精读细研
2.这篇短文在哪两个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是如何联系的?
古生物学
恐龙化石的 分布
板块构造理论
精读细研
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 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
这两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 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 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
自然界中的斯石英的形成条件——必须受到巨大压力。
精读细研
(3)严密的推理证明 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 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
只能来自陨石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 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 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提9年来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 争论不休?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篇文章由两篇短文组成,分别是《被剪掉的猫头鹰》和《阳光下的蒸发》。
文章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科学道理。
这两篇短文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富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篇文章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
但对于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文中的科学道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科学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科学道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积累探究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 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 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 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
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 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
[链接材料2] 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
易。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 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具体而言: 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 免这种撞击。
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 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 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即非常纯的沙子。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 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 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指导点拨: 本题考查课外拓展延伸的能力。回答本题,我们需在熟
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对问题做系统的分析,可以借助网 络、图书馆查阅与之相关的资料,然后去分析、归纳。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示例: 1.气候变迁说。6 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小品文,通过阅读科普作品,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阿西莫夫是著名的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本课时的两篇短文分别是《被偷走的时间》和《记忆的移植》。
这两篇文章都涉及到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通过对时间的感知和记忆的理解,让学生思考人类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这些领域的深入了解还需要通过阅读和思考来逐步建立。
此外,学生可能对科幻作品感兴趣,但对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和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字拼音、词语解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字拼音、词语解释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臀tún 骨骼gǔ gé漂移piāo yí流逝liú shì褶皱zhě zhòu 携带xié dài 两栖liǎng qī彗星huì x īng潮汐cháo xī劫难jié nàn 致密zhì mì陨石yǔn shí追溯zhuī sù天衣无缝tiān yī wú fèng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骨骼[gé]:是组成脊椎动物内的坚硬器官。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迁移[qiān ]:从一处搬到另一处。
地壳[qiào]: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
岛屿链[liàn]:连在一起呈链状分布的岛屿群。
深渊[yuān]:指很深的水。
驮[tuó]:用背负载。
流逝[shì]:形容迅速消逝。
褶皱[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携带[xié]:随身带着。
遗骸[hái]:遗骨(遗留的残骨)。
两栖[qī]:能在水中与陆上生活或活动。
彗星[huì]:绕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
潮汐[cháo xī]: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指海潮。
劫难[jié]: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排斥[chì]:不相容、使离开或不使进入。
趋势[qū] 事物发展的动向。
陨石[yǔn]: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膨胀[péng zhàng]:物体受热胀大。
追溯[sù]: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被压扁的沙子》培优课件_16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 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 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 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 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 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火山说。认为地球
突然经历了一个火 山爆发期,使得包 括恐龙在内的大量 生物灭绝。
再读课文,思考探究:
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 山说”?(提示:再读课文,勾画关键信息)
依据是: 1.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2.在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发现 了斯石英……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 布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 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 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 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仍免不了被冻 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 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1)比同体积的沙子重得多。 (2)不十分稳定,高温下反弹。 (3)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4.科学家在哪里发现了被压扁的沙子? (1)曾经受到巨大陨石撞击的地方。 (2)进行过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场地。 5.这是一篇介绍沙子的说明文吗?
恐龙灭绝原因
恐龙灭绝的原因 撞击说。认为一个巨
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 球的毁灭性撞击,是导 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 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视频再现
恐龙灭绝的原因
科幻想象
人类可能会遭遇灭绝的命运吗? 将会以什么方式灭绝?人类能否自救?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3.文章提到了“恐龙灭绝”,速读课文, 请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文章主要说明的问题 是什么?
通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大陆漂 移学说”,进而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 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 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4.这篇短文在哪两个科学领域之间建立 起了联系?是如何联系的?
古生物学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个例子是如 何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 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 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结论的? (恐龙是如何出现在南极大陆上的?)
①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不可能在南极 地区生存,也不可能越过大洋到另一块大 陆上,所以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 在迁移。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 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每隔一段时间 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板块继 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
携带 xié
两栖 qī 潮汐 xī
陨石 yǔn 骨骼 gé
臀 tún
1.文章提到了“恐龙灭绝”,速读课文, 请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文章主要说明的问题 是什么?
通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大陆漂 移学说”,进而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 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 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恐龙无处不有
阿 西 莫 夫
阿西莫夫,俄裔美国作家,毕 业于哥伦毕业大学,他一生充满了 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 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 幻小说 》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 他被称为 “永远的科幻教父” 。 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褶皱 zhě 彗星 huì
劫难 jié 追溯 sù
恐龙化石的分布
板块构造理论
联系的依据
1.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 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 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 大陆的各个地方”。 2.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2.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PPT播放恐龙图片,并解说: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
一生著作惊人。
写了至少400本书,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
(三)初读课文
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究竟是什么?
A.恐龙无处不有
B.大陆漂移学说
C.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联的
2.请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得出板块构造的?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可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寒冷气候。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的证据。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四)再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备: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华丽的晚礼服,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件朴实的衬衫,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画卷,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张严密精确的图纸。
)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
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
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
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指导方法——删除法、替换法等)
(五)拓展延伸
讨论: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属于生物学,而板块构造属于地理学,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有新的发现,由科学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备: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伦琴发现X射线,对医学很大的影响,还可做探测机器,测出土层厚度,钢板厚度,做夜视仪。
瞄准器。
居里夫人的发现,核电站,军事上的用途。
生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
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
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
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
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
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
(六)课堂小结
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七)作业布置
收集学科关联得出的科学理论,并和同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