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3星星变奏曲word教案(5)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目标: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1、通过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2、理清诗歌结构特色,赏析诗中精妙的修辞。
教学难点:1、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美,领悟修辞下蕴含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说——悟——练,三步一体的方法教学过程:一、以“说”导入:以学生个性化的“说”引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针对《星星变奏曲》自主找一个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
2、学生上讲台“说”:① 简介朦胧诗(特点、产生背景)②什么是变奏曲?③谈谈星星的天文知识。
④朗读一首与星星有关的诗歌。
3、揭题:同学们,读好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读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熏陶。
诗歌与诗人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为诗能传情。
诗人江河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在那特殊的年代——大革命时期。
对现实进行了反思,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
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星星变奏曲》。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课堂上的“说”不能漫无边际,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诗歌《星星变奏曲》,朦胧诗概念,变奏曲的认识对理解诗歌背景,理清诗歌构思特点是有必要意义的,所以要让学生课前弄明白;同时,星星知识的补充,有关星星的其它诗篇的的阅读对课堂解决重点意象和主题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联系讲课内容之余,提高学生“说”的自主性和“说”的表达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读中悟学(一)、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理清结构:第一节(前4行):(后12行):第二节(前4行):(5至12行):(后4行):(二)、领悟角度:析主题,赏语言【析主题】:老师设计两个层递式的问题,领悟诗中星星的象征意义。
1、体会诗句中的意象——老师对意象进行解释阐述(1)诗中出现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此题难度层面较小,主在让学生先在判断上对认识意象的特征。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3篇)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假如……”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挡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终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究竟是一份“遥远的劝慰”。
意象的选择或许是很细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气氛不断地扼杀共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决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
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盼望的光亮。
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情愿/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抖动”,诗是美妙的,是浪漫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躲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
但这样的审美往往非常遥远,太脱离现实,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予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
接着又由“谁不情愿”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爱”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严寒僵死状态、布满新奇蓬勃的活力。
明显,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漂亮浪漫的抱负,虽因现实之故,抱负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
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悲剧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结出自由的果实。
在江河,他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其次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旧憧憬光明、自由、美。
靠着这份坚决的信念,诗人便不再爱惜“在严寒中孤独地燃烧”的生存状态,也不再理睬如星星抖动、白雪掩盖、夜晚冻僵的现实境遇,一心憧憬无比美妙的抱负王国;只是太遥远的原因,诗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胧了。
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情愿”和“谁不喜爱”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行宣泄的`心情。
最终在英雄主义心情的支配下,布满浪漫与乐观的意象涌出诗行,成为人格与生命的自我鼓励。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3.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意境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晚的星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与星空相关的诗歌,如《静夜思》、《水调歌头》等。
(3)简介诗人顾城及其作品《星星变奏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美。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珍惜。
6. 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6篇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6篇小星星变奏曲教案小星星变奏曲教材分析篇一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
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
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
(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
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
鲁教版九上《星星变奏曲》word教案
3、星星变奏曲江河【备课时间】:2005、8、23【授课时间】:2005、【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
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
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5(鲁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5(鲁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模糊诗的特点及背景2、明白得〝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明白得含义4、珍爱美好生活重点难点:1、重点是明白得诗中所寄予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模糊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引入及讨论教学过程一、题解与导入回忆闻名诗人郭沫假设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悠闲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模糊诗模糊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专门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显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看起来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专门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表达了模糊诗的一些典型特点。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如何样的期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期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假如-----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情愿〞和〝谁情愿〞〕四、咨询题研究〔一〕1、这首诗什么缘故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讲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要紧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差不多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情愿〞和〝谁情愿〞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差不多轮廓的基础上显现一点变化。
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 《星星变奏曲》教案 鲁教版
《星星变奏曲》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资料链接】1、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海子、于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是朦胧诗艺术的重要特征。
2、江河(1949—),是我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原名江友泽,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后当工人。
主要作品有《纪念碑》《祖国啊,祖国》,诗集《从这里开始》,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
诗歌多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现实的思考,创作中多强调主观直觉的感受,是“朦胧诗”运动的主将。
《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他的首篇诗作,它作为新时期诗歌创作的火把,发出对光明的呼唤。
表现了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沉思。
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________ 凝望________ 安慰________朦胧________ 静谧________ 憧憬________2、朗读这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3、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而是,寄托了诗人的。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10篇)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10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1、通过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2、理清诗歌结构特色,赏析诗中精妙的修辞。
教学难点:1、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美,领悟修辞下蕴含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说——悟——练,三步一体的方法教学过程:一、以“说”导入:以学生个性化的“说”引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针对《星星变奏曲》自主找一个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
2、学生上讲台“说”:① 简介朦胧诗(特点、产生背景)②什么是变奏曲?③谈谈星星的天文知识。
④朗读一首与星星有关的诗歌。
3、揭题:同学们,读好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读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熏陶。
诗歌与诗人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关� 诗人江河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在那特殊的年代——大革命时期。
对现实进行了反思,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
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星星变奏曲》。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课堂上的“说”不能漫无边际,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诗歌《星星变奏曲》,朦胧诗概念,变奏曲的认识对理解诗歌背景,理清诗歌构思特点是有必要意义的,所以要让学生课前弄明白;同时,星星知识的补充,有关星星的其它诗篇的的阅读对课堂解决重点意象和主题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联系讲课内容之余,提高学生“说”的自主性和“说”的表达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读中悟学(一)、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理清结构:第一节(前4行):(后12行):第二节(前4行):(5至12行):(后4行):(二)、领悟角度:析主题,赏语言【析主题】:老师设计两个层递式的问题,领悟诗中星星的象征意义。
1、体会诗句中的意象——老师对意象进行解释阐述(1)诗中出现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此题难度层面较小,主在让学生先在判断上对认识意象的特征。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 3 课《星星变奏曲》教课方案《星星变奏曲》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模糊诗及其审美特点。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领悟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诵模糊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尝诗歌语言,领会作者字里行间表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经过诗内物象的对照,理解诗歌要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认和对光明的神往,以及即便面对重重劫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领会诗人经历人生磨难以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觉。
教课重点:1.经过对诗歌意象的剖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要旨和感情。
2.经过朗诵诗歌,品尝本诗的语言特点,从而领会模糊诗的艺术特点。
教课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一、导入新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及模糊诗的讲解三、学习新课(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为何题为《星星变奏曲》?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频频咏叹星星表达了如何的盼望?3、两小节诗在构造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二)合作研究,理解课文: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发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何要发抖呢?2、如何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弱的星”?3、“孤独地焚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三)推测运用,体会语言:1、诗人用“柔嫩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如何的感觉?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如何的境界 ?3、“闪闪耀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模糊2、设置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学习,透过诗歌意象,联合自己的领会,理解诗歌中的境界。
联合自己对这首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模糊诗派的语言特点。
教课互动内容设计企图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如何的关系?诗人为何用“闪闪耀烁”来形容声音 ?四、概括本诗的主题五、讲堂练习:1.写出下边加点字的拼音。
抖动() 闪耀() 模糊() 覆盖() 疲备()2.下边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1)谁不肯意,有一个柔嫩的夜晚,柔嫩得像一片湖。
鲁教初中语文九上《3星星变奏曲》word教案 (5)
星星变奏曲教材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在艺术手法上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因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意象丰美,句式灵活多变,在遣词造句方面有独特的美,适合学生在品味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
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
教学活动还应强化诵读,在熟读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小组互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
这样的几个“特定”,跟学生都很遥远。
所以,这种种“特定”必须由老师直接讲述给学生。
而对于第二个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理解语句的内涵,感悟诗歌的意境的方法来解决。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所代表的苦难与美好来理解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企盼,也是对诗人理想和信念理解的一种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诗要在读中品、读中悟。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合作探究法:对于语言的鉴赏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提高。
(鲁教版)2016年秋九年级上册教案:3《星星变奏曲》(语文)
星星变奏曲教材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重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学法指导:诵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星星便成了点燃文人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也催生出一首首华美的乐章。
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出示目标:三、简介作者及朦胧诗:作者:江河,原名于友泽,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等,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了社会的瞩目。
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它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代表人物有舒婷、顾城、江河、等。
变奏曲:音乐术语。
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的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初三上册课文《星星变奏曲》教案设计
初三上册课文《星星变奏曲》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知识与技能)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过程与方法)4、让学生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重点难点: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题解与导入回忆着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开创朦胧诗派。
这些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着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
2016(新)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精品)
星星变奏曲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领会其象征意义。
3.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方法目标1.诵读法2.联想想象法3.研讨探究法情感目标感受时代,体味生活,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难点1.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通过把握诗歌中反复呈现的结构特征,学会诗歌创作的基础技巧。
3.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三、资料助读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1980年“青春诗会”推出17位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它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其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2.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鲁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
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2、情感目标(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磨难之后对待生活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颗颗星星温暖着孤独者的心,仰望星空,一种神圣的幽思也许会充溢你的心头,汪国真说: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期待的时候总是很长,岁月的溪水边,捡拾起多少闪亮的诗行,如果你要想念我,就望一望天上闪烁的繁星,那有我寻觅你的目光。
(汪国真《思念》), 在另一位诗人的眼里,星星是遥远的安慰,星星是点点希望,星星是苦难者的美丽的诗,星星是所有仰望星空者的光明,这个人就是江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江河,去聆听他的心声。
(板书课题)1 走近作者。
江河,1949生,是我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原名江友泽,北京人。
主要作品有《纪念碑》《祖国啊,祖国》,诗集《从这里开始》,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
诗歌多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现实的思考,创作中多强调主观直觉的感受,是“朦胧诗”运动的主将2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意境,从而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4(鲁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4(鲁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一、导语: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
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假设«天上的街市»。
齐背这首诗:〝远远的街灯明了/看起来闪着许多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看起来点着许多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漂亮的街市/街市上陈设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作者采纳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
从而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如何样的思想呢?二、整体感知: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咨询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冰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分不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板书设计〔一〕:光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冰冷和残酷的意境追求和向往厌弃和憎恶注:像如此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
〔再举例来讲明,如音乐。
〕因此,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三、局部品味探讨:1、分组:分不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画的意象是哪些并讲讲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能够联想到什么?提示: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冰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1〕、什么缘故讲〝每天/差不多上一首诗/每个字差不多上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跳动〞?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期望每天把自己幸福、欢乐的人一辈子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016秋鲁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星星变奏曲word教案
1、分组: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2、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
(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
A、视觉的;
B、“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和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
四拓展延伸
见配套
五作业
痛感手法
教
后
反
思
在教学中,充分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集体合作精神,问题设计要偏重对整体感知的引导。
课题星星变奏曲
第1课时,(共1课时)授课日期:9月8日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主要艺术风格.
2理解是各种“星星,静夜,土地”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3揣摩朗读诗歌的技巧,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主旨。
教学
重点
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主要艺术风格
教学
难点
理解是各种“星星,静夜,土地”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齐背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法学法运用与补记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第3课《星星变奏曲》说课稿(鲁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3课《星星变奏曲》说课稿(鲁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一〕讲教材:九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差不多上诗歌,差不多上由平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一辈子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最可怕的确实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事实上,在学习课文时,能够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观赏文章的能力,把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如此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爱好,乐于写作。
我的教学设想是:本单元共有4篇,分不是«沁园春雪»、«雨讲»、«星星变奏曲»和«外国诗两首»。
前两课是讲读课要紧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
后两课自读课,在前两课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把握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指导写作。
«星星变奏曲»是模糊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表达了模糊诗的一些典型特点。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
以〝星星〞为要紧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现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专门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第四,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明白得诗歌主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观赏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星变奏曲教材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在艺术手法上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因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意象丰美,句式灵活多变,在遣词造句方面有独特的美,适合学生在品味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
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
教学活动还应强化诵读,在熟读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小组互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
这样的几个“特定”,跟学生都很遥远。
所以,这种种“特定”必须由老师直接讲述给学生。
而对于第二个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理解语句的内涵,感悟诗歌的意境的方法来解决。
难点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所代表的苦难与美好来理解诗意。
然后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把握诗中特殊句式(“如果……谁不愿意”“如果……谁愿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企盼,也是对诗人理想和信念理解的一种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诗要在读中品、读中悟。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合作探究法:对于语言的鉴赏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提高。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多媒体展示浩渺星空的图片并配乐克莱德曼的《星空》)请同学们诗意地描述星空画面和聆听音乐的联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
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设计(二)复习回顾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的黑暗,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也是描写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确定朗读的基调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结合朗读的经验,讨论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节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作好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2.参考课后附录习题里丁建华的朗读体会,学生听朗诵录音。
讨论明确诗歌的朗读基调:深沉而热烈,含蓄表现诗人对光明的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朗读的节奏缓慢有力,诗歌结尾则要有饱满的激情。
注意把握好反问句式、关键词语的停顿和重音。
3.播放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星空》,学生抒情朗诵,体会诗意:作者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由于诗意的含蓄和朦胧,学生的回答会多种多样,也有的学生会茫然不知。
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
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1979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他们就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圈画再现时代背景和表现诗人追求的诗句。
示例:“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是再现当时的背景。
诗中“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的诗句,表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
诗中“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追求。
2.教师:诗歌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明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
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
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3.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比较两节诗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异同。
明确:第一节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
以后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但它的后十二行由上节的肯定式,变为“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
师生小结: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
这种情形如同音乐的变奏曲,两段乐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借用音乐术语来说,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四、品读诗歌,揣摩语言1.活动一:寻美点读第一节里自己喜欢的诗句,向同学推荐,结合具体词语谈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在切磋中提高鉴赏水平。
如“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用形象的比喻表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蜜蜂酿造出来的蜜一样甜。
如“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借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如“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先运用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后用通感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2.活动二:解疑难读第二节,理解疑难词句。
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适当点拨。
如“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表示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诗人独自燃烧来照亮黑暗的生活。
“苦难的诗”指诗人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描绘星星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表达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暗示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指残酷的社会无情地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地陨落。
3.师生小结诗歌的语言特点。
这首诗句式灵活而整齐,用词精练而生动,特别是联想、想像的意象描述、重叠,使语言新颖,富有表现力。
五、拓展延伸1.美点再现分类整理积累诗歌的精美语言,例如雅词、叠词、精妙短语、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等,鼓励学生自己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财富。
如精妙的修饰短语:遥远的安慰柔软的晚上闪闪烁烁的声音苦难的诗寂寞地燃烧如各样的星星:颤抖的星星瘦小的星金黄的星星如优美的比喻句: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柔软得像一片湖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僵硬得像一片土地2.心灵的祈盼教师: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的句式,模仿诗歌的语言,大声说出你心中的祈盼。
学生借用诗歌中的主要句式“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模仿诗歌语言,表达心中的各种祈盼。
示例:如果我的家人能快乐,谁还需要去搞笑,谁还会四处奔忙寻找遥远的妙方,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孩子像天使般快乐地在花丛中,走来走去。
3.教师小结: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
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
六、布置作业课下阅读鉴赏朦胧诗的代表作品,可以开展“朦胧诗阅读交流会”的活动。
板书设计星星变奏曲江河教学反思一、新诗,尤其是朦胧诗的学习,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相对困难,因此教师要恰当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透过诗歌外在意象理解内在意蕴。
问题的设计要偏重对整体感知的引导,比如从诗歌的题目、主旨、语言和结构入手,避免细节的简单描述和重复分析。
二、揣摩语言依然是教学重点。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有了小组合作揣摩语言和分类积累语言两个环节,是不是还应该再加入一个语言写作训练的设计。
课堂上的说话训练,其实仍然是为理解感悟诗歌主旨而服务的。
可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本诗的语言,完成一首诗的创作。
资料链接一、朦胧诗的资料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