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_曹淑华
茶产业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领域。
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
01生产效率偏低,产品外销受阻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单位产量一直处于最低水平,产茶成本较高,产茶效率低下。
有效劳动力不足,种植分散,生产、管理技术落后等原因都不利于中国茶叶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中国茶叶以国内消费为主,出口的比例在不断降低,外销的压力在持续增加。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茶产品质量不佳。
部分茶农、茶企业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导致最终生产的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当日本、欧盟等地区茶叶农残检测标准提高后,中国茶叶出口遭受国际贸易壁垒限制;二是茶产品竞争力不足。
其中绿茶红茶缺乏品牌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不及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家,花茶等品种在国外消费者需求不及绿茶等传统茶类,出口均价较高导致其价格竞争力丧失。
02市场分布集中,贸易风险增加中国茶叶进出口地区分布广泛,进出口市场的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但整体来看仍然偏高。
2017中中国从斯里兰卡和印度进口的茶叶占五成以上,出口到摩洛哥和香港的茶叶多于40%。
中国茶叶进口市场过于集中会增加贸易风险,当主要来源国的茶叶产品遭受自然、经济或政治因素的影响,产品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障时,其茶叶贸易不仅难以满足进口需求,进口茶叶的安全性水平也会下降。
高集中度的出口市场会使中国茶叶出口对部分国家或地区市场产生高依赖性,同样会加大贸易风险,当主销国(地区)由于经济或政治原因,从中国进口茶叶规模骤减时,由于在短时间内寻找到需求量相当的出口市场的可能性很小,中国茶叶将面临巨大的销售压力和损失。
另外,中国茶叶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区国家,其消费能力偏低、局势不稳定等因素限制了茶产业盈利空间的提升,中国茶产业亟需拓宽在消费水平更高的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
03价格市场混乱,出口结构不当近年来中国茶叶价格全线上涨,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商家的竞争手段造成的。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 3 ) 市场销售平稳有序 。 在市场方面 , 由于人气不足 , 呈现“ 降温 ” 、 “ 疲软 ” 的趋 势 , 高 端礼 品茶销 售大 幅度 下 降 ,多数商 家表示 ,礼 品茶订单数 量同比减少 了 5 0 %以 上 。相 比之下 , 销售驱 动下的 中低档茶叶销售相对平稳 , 不少市场和 大企业表示 , 此类产品销量在逐步上升 , 预 汁 对整体销售 量的影响不大 。 在产区方 面 , 对 中低档 茶的影 响较 小 ,积压 不严 重 ;高档 茶叶价 格 普遍 下 降 2 0 %~
高档 名优茶 大幅下跌 , 跌幅 均在 1 0 %~5 0 %之 间 , 不 同茶 类 幅 度 略 有 不 同 。 中国 茶 叶 流 通 协 会 对 我 国 主 要 产 茶 区 的调查表 明 , 浙 江市场前期 交易慢热 , 后期 交易温 和 , 其 中早茶的成交价格显著低于 同期价格 。安徽高档绿茶 , 如 黄山毛峰 、 太平猴魁 、 六 安瓜片等价格上涨两三成 。云南 受干旱影响 ,春茶推迟采收 ,普洱生茶价格 上涨 1 0 %~
3 0 %, 但 销 量 相 对 正常 。 ( 4 ) 市 场 价 格 再 起 风 波 。 受 国 际 经 济 环 境 变 化 的 影 响, 除 白茶 和 普 洱 茶 价 格 保持 上 涨 外 , 大宗 茶平稳增 长 ,
【 关键词 】中国 茶产业 问题 对策
一
、
中国 茶 叶产 业发 展现 状
叶为主。
海 关 数 据显 示 , 2 0 1 2年 我 国 茶 叶 出 口 3 1 . 3 5万 吨 , 位 居世界第二 , 同比 下 降 2 . 8 2 %, 金 额达 l 0 . 4 2亿 美 元 , 同 比
( 1 ) 茶 农 文化 水平 较 低 。 在 我 国 , 茶 农 受 教 育 水 平 普 遍较低 , 受文化程度 的限制 , 很 多茶农在种植过 程 中存在 许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是控制害 虫和疾病 的能力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摘要】茶叶产业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的重要产业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茶叶产业的重要性,以及介绍了将要讨论的内容。
接着对茶叶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其中包括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茶叶产业发展和加强政策支持促进茶叶产业发展。
在展望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茶叶产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和发展方向,为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分析,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前景,发展方向1. 引言1.1 茶叶产业的重要性茶叶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产业之一,在农业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和茶礼文化。
茶叶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产业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茶叶产业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减少了农村的就业压力。
茶叶产业也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茶叶产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产业,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我们需要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努力推动茶叶产业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1.2 本文内容概述本文将围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展开讨论。
我们将分析茶叶产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包括茶叶产业的规模、产量和市场需求等方面。
我们将探讨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如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提出针对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包括加强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建议。
我们将展望茶叶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总结。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茶叶产业现状分析茶叶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目前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茶叶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产业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茶叶的产业链非常长,涵盖了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与众多行业相互关联。
近年来,我国茶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茶叶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茶叶产业现状一、茶叶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近年来,我国茶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茶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作为传统农产品之一,茶叶一直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
据统计,我国茶叶的总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茶叶出口额也一直保持着增长势头。
茶叶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茶叶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茶叶加工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完善,使得茶叶品质和产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茶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力度不断加强。
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欢迎,成为了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
茶叶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据优势。
由于我国茶叶的质量和种类众多,受到了世界各国消费者的欢迎,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亮点。
二、茶叶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尽管茶叶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茶叶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生产过剩的现象。
由于一些地区过于追求茶叶产量而忽视了品质,导致了部分茶叶的品质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
茶叶产业链不够完善。
虽然茶叶产业涉及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衔接并不够紧密,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茶叶产业缺乏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支持。
虽然我国茶叶种类繁多,但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很强的知名度,来自其他国家的茶叶品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茶叶产业面临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茶叶种植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导致了茶叶品质下降,甚至出现了一些健康隐患。
茶叶产业发展对策分析一、提高茶叶品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了解决茶叶产业存在的生产过剩和品质不佳的问题,需要改变以产量为主的发展模式,提高茶叶的品质。
学位论文-—浅析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前言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国际茶叶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经济实力和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
对外贸易大幅度的增加,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深,中国正成为最大的茶叶贸易出口国。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自身的经济优势和良好的竞争力。
如今,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与国际贸易形式接轨、迅速提高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合理规避贸易壁垒是必然的抉择。
本文针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情况,探寻中国茶叶出口贸易面临的制约因素,为更好地推进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2)Keywords (2)1 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3)1.1国外茶叶产业发展状况 (3)1.2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状况 (3)2 我国茶叶贸易中所面临的问题 (4)2.1市场过于集中,遭遇绿色贸易壁垒 (4)2.2我国茶叶出口与国际市场茶叶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 (5)2.3出口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7)2.4企业的结构、战略、竞争制约着使茶叶出口企业整体发展 (8)2.5政府管理效率较低,宏观调控较差 (11)3 促进我国茶叶贸易发展的对策 (11)3.1削弱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 (11)3.2以需求为导向,促进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多样化发展 (12)3.3缓解我国茶叶出口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13)3.4提升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内力,促进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快速发展 (14)3.5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15)4 未来展望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20)浅析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通过对世界茶叶贸易历史和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了解了当前全球茶叶主要生产国分别是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
主要消费区集中在中国,日本,英国,俄罗斯及部分中东地区。
同时,在对中国茶叶市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回顾和分析中发现,我国茶叶曾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达2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贸易进程更是不断加快,成果喜人,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印度,斯里兰卡等新兴产茶国的兴起,我国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茶叶是我国传统农产品之一,是世界上广泛流传的饮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
为了推动我国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茶叶产业的现状出发,分析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茶叶产业现状1.生产规模扩大,市场前景广阔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外贸的支柱产业,2019年茶叶种植面积为2777.9万亩,茶叶产量为284.3万吨,茶叶加工及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000多家。
2.品质不断提高,品牌建设加速我国茶叶制造工艺独特,品种繁多,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茶叶品牌建设也成为当前茶叶产业发展重点,一些顶级品牌逐渐崭露头角,带动整个产业的品牌意识的提高。
3.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环保化转变茶叶种植和制造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依赖大量的化学物质。
现在,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茶叶生产方式向着精细化、环保化转变。
一些企业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并采用环保的制造方式,推动茶叶产业向绿色发展。
4.行业规模和结构逐渐优化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动了茶叶产业结构的逐渐调整。
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下游生产逐渐向中高端附加值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等上游产业链延伸,产业规模和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1.品质不稳定由于种植区域、天气、风土等因素的不同,茶叶品质也存在差异。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一些茶叶生产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品质。
这也导致了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市场信誉度下降。
2.生产效率不高茶叶的种植和制造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由于人工成本增加,生产成本逐步上涨,而生产效率却没有明显提高。
这也影响了茶叶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
3.行业标准缺失茶叶行业在产品标准、生产规范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使得茶叶产品行业标准不一,生产规范也无法达标。
这也影响到茶叶企业的品牌建设及市场信誉度。
1.优化茶叶品质茶叶是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为发展优质茶叶产业,需要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供知识培训,确保茶叶的品质稳定和成熟度。
我国茶业面临这八大问题,传统茶行业要如何发展?
我国茶业面临这八大问题,传统茶行业要如何发展?我国茶园面积稳步扩大,产量和产值逐年增加,产业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
当前我国茶产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呢?1. 从生产与加工来看,生产规模小、茶叶加工沿袭传统,创新乏力我国茶叶生产,一是生产规模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农经营为主体的茶业经营体系与现代茶业的矛盾还将在相当长时期存在,影响着我国茶业全球化和产业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规模就没有海外市场。
能否解决原料的小生产与产品市场的规模化这一矛盾是制约茶叶走出去的关键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我国茶叶加工工艺长期没有创新,沿袭传统,新产品创新滞后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
国内市场也是如此,茶企基本不懂消费者,更别提技术进步!2. 从流通与销售方式来看,传统而原始我国茶叶交易仍然是原始的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一是交易规模小;二是自产自销;三是产品同质化。
茶业全球化要求一定规模的交易市场来推动。
我国茶业现存的原始的交易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存在,致使我国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销售。
3. 经营主体能力弱,难以实现向全球化经营转型全球经营,要求企业按全球市场的要求配置资源,开展营销。
目前,我们茶叶出口企业面临的一系列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一是茶叶国际贸易人才少,现有人才难稳定;二是经营网络难搭建,全球经营及国际贸易成本高;三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产品难创新,同质竞争剧烈,效益低下;四是国际化服务难优质;五是传统的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体的管理与组织方式不适应全球化。
不过现阶段很多地方已经在尝试走出去了,中国的一路一带等等战略也提供了机遇。
可是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的劣势,茶行业的人才流动过大,这些都有待改变,茶企的眼界的高低以及眼光的长远决定着它的未来!4. 从茶业产业生态链来看,自身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传统的茶业服务体系表现为没有专门部门和企业从事茶业服务工作。
兼职服务多,专业化服务机构少。
服务活动多,有效服务少。
准政府协会多,企业化实体少,政府支持的少。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摘要】茶叶是中国国粹之一,茶叶产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茶叶产业现状、市场需求、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分析,探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现阶段,茶叶产业在我国仍然存在着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品质,拓展市场。
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向高品质、特色化方向发展,提升茶叶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结合现状分析,本文提出了加强茶叶品牌建设、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培育茶叶新型经营主体等策略建议,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茶叶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分析,市场需求,存在问题,未来展望,总结,建议,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茶叶产业是中国传统的重要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茶叶的生产和消费量一直稳居世界前列,是中国农业领域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茶叶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茶叶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茶叶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提高茶叶的品质和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茶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制定有效的对策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实现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目标。
1.2 问题提出茶叶产业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市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
在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茶叶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问题提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茶叶品质参差不齐。
目前茶叶市场上存在着大量质量不过关的茶叶,有的甚至掺杂了其他物质,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2. 产业发展不均衡。
在一些茶叶生产区,农民收入虽有所增加,但由于管理水平较低和技术滞后,导致产量和品质无法有明显提升。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茶叶产业是中国传统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已经成为了许多地方重要的经济支柱,对于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茶叶消费市场也变得愈发繁荣。
随着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茶叶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其中包括茶叶品质参差不齐、产能过剩、茶叶加工技术落后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收入和地方经济的稳定增长。
有必要对茶叶产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寻找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推动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这不仅对茶叶产业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意义茶叶作为我国传统农产品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
茶叶产业是我国农业产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产业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茶叶产业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增效,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茶叶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茶叶产业是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发展茶叶产业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茶叶产业在保护环境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生产过程中,茶叶种植和加工都对环境有要求,发展茶叶产业可以促进农业生态化和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茶叶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茶叶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深入了解茶叶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 探讨茶叶产业的发展对策,寻找提升茶叶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与提升对策分析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与提升对策分析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而我国的茶叶产业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
随着全球茶叶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茶叶产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竞争。
为了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优势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悠久的茶文化,这为我国茶叶产业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和口碑。
我国茶叶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中国茶文化悠久,茶道、茶礼等文化内涵深厚,吸引了众多外国消费者的喜爱。
2. 不足尽管我国茶叶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但在国际市场上,却受到一些挑战和限制。
我国茶叶产业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相对滞后,国际品牌知名度较低,无法与国际大牌竞争。
我国茶叶产业在科技创新和品质管理方面还有待提升,无法满足国际市场对高品质茶叶的需求。
国际竞争中,我国茶叶面临着来自其他茶叶产国的竞争、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和电商平台的挑战。
1. 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为了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工作。
通过提升品牌知名度,建立自有品牌,打造“中国茶”这一国际知名品牌,以进一步提升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加大海外营销力度,拓展国际市场份额,让更多的国际消费者认识、喜欢和购买中国茶叶。
2. 加快科技创新和品质提升在科技创新和品质提升方面,我国茶叶产业需要加快步伐,不断提升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茶叶种植、加工和储存等环节的科技创新,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性。
加大对茶叶产业的科研投入,提升茶叶领域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行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3. 应对国际竞争挑战在应对国际竞争挑战方面,我国茶叶产业需要从政策层面做好准备。
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推动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要加强与其他茶叶产国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经验和技术,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中国茶产业在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就,而茶文化也已经成为
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中国茶产业仍然
面临着结构性问题,在大规模生产、质量管理和市场开发等领域仍然有待
进一步提升和改进。
因此,中国的茶产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以满足新的
市场需求。
首先,应加强茶叶加工技术和流程改进。
中国茶叶加工技术过于依赖
传统工艺,无法达到精细化、节能减排的要求,因此应采取改进措施,提
高茶叶加工技术水平,实现茶叶质量的提高和节能减排。
其次,应加强茶叶品质管理,加强质量检测,并引入先进的质量控制
系统。
为了保证茶叶质量,应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立高效、严格的
质量检测体系,完善质量标准,减少不合格产品的数量,从而提高茶叶质量。
此外,应加强茶叶市场营销策略。
应进一步加强茶叶的市场营销,开
发新的市场,申报茶叶的更多文化和健康功效,将茶叶引入更广泛的市场。
我国茶产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年第07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胥坤(1984-),女,陕西宝鸡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经济、计量经济。
1茶叶产业经济发展1.1茶叶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茶业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
茶业产业链包括茶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分销和管理等一系列模式。
茶业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是推动茶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同时茶饮料是世界前三大饮料,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人都有喝茶的习惯。
随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与地区的贸易联系日益密切,国内外茶业得到欣欣向荣发展的空间。
中国的茶业在具有鲜明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体制下茶业的道路逐渐变得有模有样。
我们国家的茶产业正是由于在各种机制下它的出口得到了提升。
中国是茶的故乡;目前,有很多个省份生产茶叶。
种植面积达到了150万公顷。
中国的茶叶由于种植面积很广阔而出现品种多样化,其中绿茶是最大的,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茶生产商和出口商。
我们国家很多县都将茶叶产品作为当地增收项目,茶业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有关产业,比如:茶园文化风光的参观、茶艺和演出的表演、一些独特茶具、以茶会友等;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对继承中国传统茶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茶多酚在我们医疗生活中的作用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我们普通老百姓对茶叶的保健功能表示十分欢迎,同时为茶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2茶叶产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茶文化的长期积累使得我们国家乃至于全球对茶业的市场需求远远供不应求。
对此,我们国家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优惠的政策来扶持茶产业的发展。
这么多年以来由于人们对保健的日益关注,茶疗的理念出现,导致了茶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如现代白领喜爱的水果和水果茶以及中老年人喜爱的功能性健康茶。
由于我们的茶农在种植方法上缺少一定的专业知识,使得我国茶园的面积不断地增大,但是茶叶能利用的资源还是相当的少,由于管理不当使得茶叶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并不能达到消费者和市场的满意。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重要农产品之一,也是中国的“国饮”。
茶叶产业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茶叶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在传统茶叶基础上,出现了各种特色茶叶,如花茶、果茶、药茶、情调茶等,茶叶市场的拓展扩大了茶叶的消费层面。
2.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提高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提高,从传统工艺到现代工艺,茶叶品质也得到了保障,茶叶的原产区也在不断扩大。
3.茶叶产业发展注重品牌和营销茶叶产业发展注重品牌和营销,品牌化以及营销创新成为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茶业企业通过品牌、营销等手段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茶叶品牌化程度不高目前,大部分茶叶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产品没有明显的品牌特色,与国际茶叶市场相比有一定差距。
2.茶叶标准化管理有待加强茶叶标准化管理有待加强。
现阶段生产企业质量意识薄弱,缺乏生产标准和规范,使得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同时,质量管理责任不清晰,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3.茶园资产化进程不够理想茶园资产化进程不够理想,中小茶企的财务链断裂导致融资难问题的出现,同时由于对茶叶专业知识的不足,中小茶企的技术水平和经济规模难以扩大。
三、对策建议1.完善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建设加强茶叶的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建设,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形成茶叶品牌体系,为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科研力量和技术创新加强科研力量和技术创新,加大对茶叶农艺技术和茶叶健康功效等科研领域的投入,推广先进的茶叶生产技术和设备,推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
3.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全国性茶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提供融资和培训支持,同时拓宽中小企业的市场渠道,增加市场竞争力。
总之,面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积极适应市场变化趋势,完善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建设,加强科研力量和技术创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茶叶产业的全面振兴。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产品之一。
茶叶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我国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茶叶市场需求逐渐增大,茶叶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与此茶叶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进行分析。
2.茶叶品种丰富多样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拥有着丰富的茶叶资源。
不同地域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造就了不同的茶叶品种,从传统的绿茶、红茶到如今的乌龙茶、普洱茶等,中国茶叶的种类繁多,适应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茶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茶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农民种植技术的改进和茶叶加工工艺的提高,使得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茶叶产业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
二、茶叶产业面临的问题1.茶叶产业的粗放发展目前,我国茶叶产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粗放发展现象。
部分茶园土地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农业生产方式也相对落后。
这使得茶叶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影响了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茶叶产业仍然以传统的茶叶种植和加工为主,缺乏技术含量高的茶叶产品。
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茶叶产业在茶叶品质和科技含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制约了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茶叶产业的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茶叶产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茶叶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1.加强茶叶产业的科技创新要提高茶叶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品质,就需要加强科技创新。
通过科技手段,改进茶叶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利用科技手段开发出新品种的茶叶,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2.加强茶叶产业的园区建设要解决茶叶产业的粗放发展问题,就需要加强茶叶产业园区的建设。
通过对茶叶产业园区的建设,可以提高茶叶资源的集约利用,实现茶叶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对某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对某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某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茶是我国的传统饮品,也是我国的特色农产品之一。
某区位于我国的茶叶主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茶文化,茶产业一度成为该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在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对某区茶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某区茶产业的现状。
某区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特别是海拔高度和大量的降水量都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因此,该区的茶叶种植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同时,茶文化在该区也非常深厚,许多农民从小就在家里学会了制茶的技术,使得茶叶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增加了该区的收入。
茶叶的市场需求也很大,不仅满足了该区居民的需求,还出口到了国内外的市场,给该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然而,茶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茶叶的品质不稳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某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复杂多变,这导致了茶叶的品质有时好,有时不好。
这不仅让消费者感到迷惑,也给茶叶生产者带来了不确定性,降低了他们的收益。
其次,茶产业在产品加工和包装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农民们在制茶技术方面十分熟练,但茶叶的加工和包装都比较简单,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这不仅影响了茶叶的高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也限制了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茶产业的推广和宣传工作还不够到位。
虽然某区拥有悠久的茶文化,但能够真正传承并了解其内涵的人却寥寥无几。
对于茶叶的种植、加工和品质特点的推广工作还存在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促进某区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科技支持,提升茶叶的品质稳定性。
通过引进先进的茶树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茶叶的生长质量,从而稳定茶叶的品质,让消费者能够更加信任和喜爱该区的茶叶。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茶叶的加工和包装。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茶叶是中国传统饮品,也是中国特有的农产品。
茶叶产业一直是中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茶叶市场的变化,茶叶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茶叶产业发展现状1.国内茶叶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
茶文化的兴盛使得茶叶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各种新品种、新工艺的茶叶也层出不穷。
2.茶叶产业发展不平衡。
虽然茶叶市场需求旺盛,但茶叶产业的发展并不平衡。
一些传统的茶叶生产地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而一些新兴的茶叶生产地区则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3.茶叶产业存在品牌认知度不高的问题。
与酒类等其他农产品相比,茶叶的品牌认知度相对较低,消费者对于茶叶品牌的忠诚度不高,这也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
4.茶叶生产技术不断提高。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茶叶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工艺不断完善,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和产量。
5.茶叶产业面临环境压力。
茶叶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茶叶产业也面临着一定的环境压力。
1.加强品牌建设,提升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茶叶企业和茶叶生产地区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升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消费者对于茶叶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2.注重技术创新,提高茶叶的品质。
茶叶生产企业要加大对于科研技术的投入,注重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要加强对茶叶生产工艺的控制,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3.加强茶叶产业的合作和交流。
茶叶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各产茶叶生产地区之间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可以通过建立茶叶产业联盟、合作社等形式,共同推广茶叶品牌,共同开发市场。
4.加强对茶叶产业的政策支持。
政府要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扶持传统茶叶产地的转型升级、支持茶叶产业的技术改造、加大对茶叶产业的财税支持等。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茶叶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国的特色农产品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茶叶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茶叶产量持续增长。
我国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茶叶产量达到了290万吨,同比增长了6.9%。
茶叶品牌和高端市场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品质的追求,一些茶叶品牌逐渐崭露头角。
高端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对高品质茶叶的需求日益增长。
茶叶出口形势严峻。
尽管我国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一,但茶叶出口却不如人意。
近年来,茶叶出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竞争压力增大、国际市场需求不稳定等。
茶叶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
一方面,茶叶生产主体大多为小农户,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茶叶产业发展缓慢;茶叶产业链条不完善,从茶叶种植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环节,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产能不均衡等问题。
针对茶叶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加强茶叶品牌建设和提高茶叶质量。
通过加大对茶叶品牌的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力度,提高消费者对茶叶品牌的认知度和好感度。
加强品质管理,严格控制茶叶产品的质量,提升茶叶的口感和品质。
加强茶叶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持。
鼓励科技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加大茶叶科技研发力度,提高茶叶生产效益和质量,推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提高茶叶生产者的技术水平。
完善茶叶产业链条和提升农民收入。
加强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建设,推动茶叶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延伸,做到从茶叶种植到销售环节的无缝对接。
加强农民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的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加强茶叶出口的开拓和推广。
继续加大对茶叶出口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出口政策便利和财务扶持,推动茶叶出口的发展。
积极参加国际展览会和贸易洽谈会,开拓国际市场,推广我国茶叶品牌。
探析我国茶叶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探析我国茶叶产业化的发展对策一我国茶产业现状纵观我国茶产业发展全局而言,从茶叶资源、茶产品营销、茶文化等状况来看,运作与建设远远落后于国外市场,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障碍。
品牌缺乏,这是目前我国茶业在世界茶行业界排行榜上的真实写照。
必须承认,我国是世界茶叶大国,但还不是茶叶强国。
所以,未来打造和建设具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牌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工程,是中国茶产业、茶企业走出去的方向和目标。
有名茶,无品牌。
这是中国茶人心中一个永远的痛。
中国有2000个茶叶生产县,名优茶众多。
但说的出的品牌茶却屈指可数,更不用说在世界茶界的知名品牌。
另一发展障碍则是行业混乱,竞争无序。
目前整个中国茶行业内部的产品竞争由于全国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茶叶价格定位标准,故现已演变成较混乱的、激烈的“价格大战”。
部分商家甚至违背行业规则,恶意攻击竞争对手,消费者难辨真伪,购买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给整个行业带来负面影响,更重要是伤害了消费者对中国名茶的信心。
二、茶业产业化的发展的状况1、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损耗大,是导致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重要原因。
茶业从田间到消费者能享受到茶的甘甜香醇,要经过数个环节,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成本都将增加。
同时,由于物流设施建设滞后,在此背景下,加快茶产品流通环节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探索。
2、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茶产业中普遍存在,即企业通过基地与农户连接的模式,然后由企业再与市场直接联系的方式。
借助企业的经营规模,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操作,减少手工操作带来的二次污染,提高茶叶质量,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由于有独立的组织结构,可以使经营有序的进行,同时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更易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才拥有相关专业知识,能够跳出小农意识,拓宽视野,获得市场的第一手供需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定位产品。
产品的知名度首先需要的是质量,其次品牌的效用也不能低估。
一个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可度高的品牌本身拥有极高的价值,从而使得产品附加值也得到提高。
中国有机茶叶产业的对策建议
中国有机茶叶产业的对策建议1.引言1.1 概述中国有机茶叶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茶叶行业的热点和亮点。
有机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健康的属性,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尽管中国有机茶叶产业迅速崛起,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有机茶叶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首先,当前中国有机茶叶产业的现状需要被更全面地了解。
有机茶叶的生产需要符合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流程,包括土壤肥力、农药使用、茶叶加工等环节。
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有机茶叶生产标准的不规范问题,导致有机茶叶的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因此,提高有机茶叶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是当前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外,有机茶叶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也是中国有机茶叶产业亟需关注的问题。
目前,国内消费者对于有机茶叶的认知度和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缺乏对有机茶叶品牌的信任和了解。
加强有机茶叶的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将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于有机茶叶的认可度和购买欲望,进而促进有机茶叶市场的发展和壮大。
综上所述,中国有机茶叶产业虽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积极采取对策和措施,有机茶叶产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提高有机茶叶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加强有机茶叶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等对策将为中国有机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将提升中国有机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展望未来,我们对中国有机茶叶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期待着其继续推动中国茶叶行业的创新与升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分布,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全文的主旨和逻辑框架。
首先,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中国有机茶叶产业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概述,说明有机茶叶产业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
接着,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明确分析中国有机茶叶产业现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目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发展○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曹淑华 张谋贵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茶叶产业未来发展对策。
关键词 茶叶 贸易 对策一、我国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茶叶单产水平低 我国是产茶大国,种植面积在世界居第一,但总产量却居世界第二。
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茶叶单产较低,2000年我国茶园单产为737.5公斤公顷,只有世界平均单产的61%左右。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肯尼亚茶园单产达2287公斤公顷,印度为1851.9公斤公顷,日本为1760.6公斤公顷。
单产较低的原因是茶叶生产的科技投入不足,茶树良种普及率过低。
我国目前无性系茶树良种普及率只有19%,而日本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为93%,肯尼亚为90%,斯里兰卡为55%,印度为30%。
(二)受绿色壁垒的影响,出口呈下降趋势 中国加入WTO后,本来具有劳动密集型的茶叶产品在国际上应该有竞争力,但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入世一年来,茶叶的出口并没有很快增长,而是呈下降趋势。
有数据显示,2002年前三个季度我国茶叶出口185803吨,较上年同期的190365吨下降了2.4%,是连续几年实现出口增长后的首次下降。
上海口岸2002年1—9月出口茶叶8.07万吨,下降11.5%。
占我国茶叶出口量一半以上的浙江,2002年1—10月,对欧盟出口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4.1%降为2.2%,出口量仅有0.22万吨、出口额为4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40.9%和33.5%。
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绿色壁垒阻碍着中国茶叶的出口。
茶叶进口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由于自身不产茶,对进口茶叶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倾向。
如欧盟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茶叶农药残留新标准,受检农药从6种增加到108种,农药最高允许限量标准值普遍降低,仅为原标准的1100—110。
实行新标准后中国茶叶出口大幅度下降。
为使出口茶叶符合欧盟标准,国内的生产、出口企业纷纷增加对茶叶的检测和认证,致使企业成本增加、风险加大。
欧盟实施新的农残标准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纷纷拟仿效欧盟,提高对茶叶的农残检测标准,增加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黄曲霉素和微生物等项目的检测,对进口茶叶进行严格设限,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很大的威胁。
茶叶的卫生质量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障碍因子,其中农药残留更为突出。
另外,我国出口经营秩序混乱、低价竞销也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创汇的另一原因。
国家放宽外贸经营权和茶叶经营权后,茶叶出口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各类出口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低价竞销情况严重,致使我国茶叶出口总量虽有增加,创汇却不高。
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三,而创汇却居第四。
茶叶平均单价连年下滑,收汇不增反减,茶叶出口已属微利甚至到了亏损边缘。
—49—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3年第10期中国出口茶叶均价为斯里兰卡的4成,印度的6成,肯尼亚的8成。
2001年,中国茶叶出口24.9万吨,创汇3.9亿美元,而斯里兰卡出口26万吨,创汇却是7亿美元。
(三)传统小规模生产经营严重制约着我国茶叶的发展 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茶叶生产也和其他农业生产一样,由原来的集体经营变为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
我国大部分茶农经营规模都很小,每户经营多的几亩茶园,少则不到1亩。
全国有茶厂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10吨,产量小,市场规模也小。
在产茶区,大量个体小茶厂出现,有的甚至一户一个茶厂,生产工艺难以达到标准,质量无法保证。
这种小规模经营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正是这种低集约化程度,导致我国茶叶在国际上综合竞争力不高。
如印度,全国60个茶场的茶叶产量占全部总产量的60%,因而产品质量易于控制,市场容易开拓。
我国规模化经营模式的茶场主要是国营和集体茶场,但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有效管理,经济效益不理想,多数茶场已向承包制转化、股份化或私有化,数量不多,在市场中不占有主导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近些年也出现了“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模式,但刚刚开始,龙头企业数量少,并且社会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日本虽以农户经营为主,但组织化程度较高,由农协统一购置农业机械、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加工,协作性强。
相对而言,我国茶叶经营是一个自产自销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型”行业,管理的主体是“家庭”,经营方式是自销,各自为政,缺乏竞争力。
(四)市场信息难以及时反馈,茶叶市场开发不够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茶叶经营管理存在条块分割,产供销脱节的状况,虽说这几年有所改变,但变化不大。
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目前国有企业自身体制的约束,产、供、销三个环节的企业存在扩张的阻力和相互重组的阻碍,产供销不畅通,内外市场的信息不易及时充分有效地反馈到生产经营各环节,市场的导向和调节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导致茶农的生产缺乏方向,盲目经营。
我国的茶叶批发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但交易成本较高,消费者的终端市场开发不够。
我国中等以上城市都有批发市场,产茶地都有茶叶交易市场,有的商家建立了网上批发市场。
但市场中的中间商太多,规模普遍较小,大一点的中间商较少。
有的批发市场实质上演变成了零售市场。
这样必然导致交易成本过高,阻碍茶叶的流通,影响茶叶销售和整体效益,同时过多的小中间商为市场管理带来难度,市场难以有效监管。
目前普遍做法是在一些城市设立茶叶零售网点,并且偏重于城市和南方市场,对北方市场和一些农村市场销售做得不够。
我国目前人均消费茶叶仅0.33公斤,低于世界人均0.5公斤的水平。
我国的茶叶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只是对这些市场缺乏开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量会逐年增加的。
(五)茶叶加工落后 我国茶叶加工业,在众多的农产品加工业中,是比较落后的工业,1950年代初中期,茶与烟的加工业同时起步,今天的卷烟加工业已基本达到自动化加工水平,而茶叶加工仍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甚至手工作业的水平。
在日本,茶叶加工和加工设备已达到了自动控制水平,即使在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茶叶加工也已实现了生产连续化。
我国也曾经较早进行研究过,然而缺少资金,或工业基础、加工设备不足,而放慢了研究和开发步伐。
加工的落后导致产品未能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科学技术对茶叶增产增值中的作用较小,茶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小。
二、加快我国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茶叶产量 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产量却是第二,主要原因是—50—○农业发展○粗放经营,茶叶生产科技含量低。
目前,我国要在茶叶良种无性系繁殖方面下功夫。
缺资金可能是最大难题,要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强对茶园改造。
政府应对这一工作大力支持,拿出专项资金对农户进行扶持。
据测算,国家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10年即可实现全国良种化。
针对茶农普遍存在技术素质低的状况,政府有关部门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使茶农免费接受培训。
(二)积极探索多种茶叶产业化组织形式,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弊端 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农户小规模经营这种经营制度仍将进行下去,这是产区农民就业机会缺乏和收入来源单一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过度分散和狭小的茶叶生产组织不仅不利于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也妨碍了产业的发展。
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来考虑,以小生产者为主的市场组织结构中,组织竞争方式主要表现在价格竞争上,而不是依靠技术创新策略。
因此,采用何种制度安排解决小规模茶叶生产农户“入市”问题关系到茶叶产业化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
对茶叶生产的产业化而言,“公司+农户”模式并非是最优的制度安排。
如果由于产品特性的原因,很难签订相对完全的契约,那么这种产品的交易采用契约性制度安排就会存在诸多缺陷。
茶鲜叶和成品质量不易标准化,因此其品质和价格很难在合同中写明,即使公司和农户建立了契约性关系,事后的交易将存在极高的交易成本,或者会出现附合同化合同问题,即当事人一方确定,他方当事人同意或不同意。
这些特性决定了农户在交易中可能承受来自加工企业的“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会造成结构利益扭曲。
另外,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受益最多的是龙头企业,茶农受益不多,不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当然,“公司+农户”形式有其优越性,能形成统一品牌,加工统一,质量能统一,能很快形成规模,短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三)加强“绿色壁垒”的研究,发展有机茶 由于其合法性,“绿色壁垒”近年来日趋全球化,并呈加快发展的态势。
(1)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按照国际标准来生产茶叶,从自身做起,从源头抓起,发展有机茶和无公害茶。
(2)抓茶叶加工过程,对鲜叶的采摘、初制、精制、包装、运输、储存、出口各环节的卫生质量全过程监控,消除二次污染,使茶叶卫生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3)做好对茶叶产品的检测工作。
(4)大力加强环境管理标志的认证工作。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统一协调各国环境管理标准,减少世界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而制定的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四)重视茶叶加工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发展茶叶深加工 我国的茶叶加工厂大多是在1970—1980年代建立的,多数厂房破旧,设备简陋,机器老化不配套,场地脏乱,大宗茶的制茶工艺粗糙,产品质量技术管理不规范,造成部分茶叶品质下降,细菌等卫生指标超标。
还有一部分家庭经营生产茶叶,采取土法制茶,作坊作业加工,产品卫生、质量标准更是很难保证。
我国的茶叶生产加工,除了新建名优茶工厂外,极需有计划地在茶区逐步建立一定规模的、具有技术规范的、能连续化加工大宗茶的生产线,提高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资料 1.苏祝成.世界主经茶叶生产国市场运行组织模式比较借鉴.中国农村经济,2001(8)2.刘年艳.中国茶叶发展报告.中国农村研究,2003(6)3.曹淑华.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2(4)(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情报所 合肥 230031) 责任编辑 吕新业—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