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精华全彩标注版笔记
2020年考研政治马哲必考重点精华笔记(完整版)
2020年考研政治马哲必考重点精华笔记(完整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意识属性)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研究对象)哲学的特点是: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区别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II:特点不同a: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相互关系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马哲经典笔记
逃课也让你不会挂的马哲笔记!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配套辅导书,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第1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1.1 复习笔记一、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哲学问题总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
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其内容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2)哲学与其他形态的世界观①哲学与常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特性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
人要自觉地规范和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就需要超越常识,上升为哲学。
②哲学与宗教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宗教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哲学则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③哲学与艺术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④哲学与科学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哲学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2世界观与人生观(1)人生观的含义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的内容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3)人生观问题的根源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主要表现在:①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马哲笔记
1.意识的能动作用?答: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的对立面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整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4.什么是马克思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精华笔记
肖前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重点笔记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二、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一般与个别或特殊、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的区别2、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三、哲学的功能总体而言,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乃至再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其者统摄一切的灵魂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A.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性第一节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一、世界本原说的不同流派(物质观)从人之初就开始了对周围世界和对人本身的认识。
世界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1、唯物主义一元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A、泰勒斯的“水”原说B、赫拉克里特的“火”原说C、中国古代的“五行”说D、古印度的“四大”说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的最高成就A、古希腊的“原子论”:原子和虚空B、中国古代的“元气”说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p.33)(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A、坚持彻底唯物论,同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B、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论物质观的局限性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4、现代科学发展更证实、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的物质观(p.34)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p.34)(1)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内含A、物质的位置移动B、物质运动的过程C、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性(3)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的两种状态(1)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的静止性相对性A、没有发生机械的位置移动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与静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承认运动相对静止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理解事物的多样性(3)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5、正确把握两种运动状态的关系,防止极端化错误(1)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芝诺的“飞矢不动”说B、董仲舒的“道不变”说(2)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A、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B、克拉底鲁的运动观C、庄子的运动观三、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观)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1、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1)时间的概念及特点(2)空间的概念及特点(3)物质离不开时空(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4)时空离不开物质(没有纯粹抽象的时空)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2)时空的相对性(3)时空相对性的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
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笔记整理绪论: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具体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物质的含义: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8.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9.时间:(1)含义: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2)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1)含义: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2)特点:三维性。
1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含义: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主要方式有):直接与间接联系、内部与外部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
事物普遍性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马哲复习笔记
马哲复习笔记(总3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定义)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一、哲学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我们的社会三、(唯物主义3个历史形态\\唯心主义其基本观点)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人本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脱离物质的自我并把它当成唯一真实的世界本源客观唯心主义: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发展的动力第二节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1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社会经济前提2无产阶级的壮大为独立的政治カ量提供阶级基础二(意义)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1实现了研究对象的革命变革(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实现了哲学内容的根本性变革(辨证唯物+厉史唯物、唯物论+辨证法、自然观+厉史观的统一)3马哲的本质特征及其精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第二章第一节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概念和意义列宁的定义:(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客观实在性:2、辩证性3、可被感知的一、实践的本质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基本观点,他坚持物质观和实践观的统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变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a.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2、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4、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主体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主体具有能力结构(3基本要素)a.人本身的自然力b.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为主题所实际掌握、运用得知识和经验c.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a.个人主体:从事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的个人b.群体主体:以一定形式组织起来,共同从事实践活动的集团c.社会主体:一定地域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整体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进入主体实践领域的客观事物a.自然客体: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人工自然物 b.社会客体:社会存在、社会关系c.精神客体:思维心理等精神现象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存在的三种关系: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间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间反映与被反映关系价值关系: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实践关系是基础,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从属于实践关系,并为实践关系服务2、实践是人类世界分化根源和统一基础第三节一、认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1、意识的起源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1○2○32、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客观物质的主观映像(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2、意识活动是一种主观的创造过程3、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过程的调节和控制4、意识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正确>促进,错误>阻碍)第四节一、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多样性的统一1、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多样的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整个宇宙都是物质的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的实践活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4、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更本要求:1、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2、物质世界在时空中是运动、变化、发展的3、物质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第三章第一节b.条件性二、发展的实质;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观点新生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不可战胜规律:a.新事物的出现,实在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的b.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过时、腐朽的东西,吸收继承发扬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而且添加了旧事物不容的丰富新内容,比旧事物优越,具有强大生命力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1)矛盾及其客观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a.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着,不能孤立存在和发展b.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存在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矛盾的对立性(矛盾着的对立面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两者的关系:a.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b.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c.同一性是由条件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a.内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和外因(通过内因而作用)及其在市委发展中的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在物质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矛盾的双方的互相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c.矛盾的斗争性在物质发展中的作用:根本作用在于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d.二者的结合构成动力矛盾同一的相对性主要指它的有条件性;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主要指它的无条件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绝对性)a.矛盾无处不在b.矛盾无时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相对性)a.矛盾性质的特殊性(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也不一定—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b.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是出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出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马哲课完整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划下划线的:老师讲课时说会考选择题的加粗的123点的是老师讲会出简答题的简答题的项目符号是ABCD的就是做多选题的,看看就O了没记号的看看知道做选择题判断题就OK~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矛盾A: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的根本特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含义?答: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含义:1.从内容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从对象上看,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3.从方法上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被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1.新生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整理笔记一、马克思哲学是对以往哲学的超越1、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强调的是,它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动物,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题方面去理解。
(1)马克思并不是否认旧唯物主义,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恰恰相反,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论著中都首先是坚定不移地承认外部自然界对人及其思维的优先地位,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思想路线,并一再声明,自己是唯物主义的。
(2)马克思批判的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而没有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正是在这第二方面,马克思展开了对旧唯物主义的批评,并在这种批评中提出了新的理论思维方式。
2、对于唯心主义的批评,马克思突出强调的是,它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并且进一步指出,它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对唯心主义的总体评价中也包含着2个方面的意思:(1)在与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相对比的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及从人的感觉或思维出发去看待思维对存在的关系。
(2)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不仅是抽象地发展能动的方面,而且它只能是抽象地发展能动的方面,因为它作为唯心主义哲学,当然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正是在这第二方面,马克思展开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提出了新的理论思维方式。
3、马克思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点,以实践作为观察和处理一切哲学问题的出发点,全面地解决了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能动性与本源性的关系,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实现了哲学理论观点的根本变革,创立了以实践观点为其根本特征的新哲学。
二、马克思“实践观”1、道德实践观:产生和形成的根据与基础主要是道德人性论,把人仅仅理解为道德人、理性人,把德性、理性、精神性看做是人的唯一特性,割裂了人与自然性、物质性和感性,因而,他们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一种纯粹的伦理道德行为是一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教化,及仅仅具有内在价值,内在追求与内在超越的道德实践,而把具有外在利益和外在追求的客观物质活动,生产劳动都排除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外。
202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通用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通用笔记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旳重要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旳科学世界观和措施论,是对旳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旳社会主义理论旳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哲学旳来源、对象、特点和功能一.哲学旳来源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旳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旳内在规定和必然产物,其形成旳标志是人们理性理解和阐明世界万物旳“本原”旳思想旳产生,形成旳主线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旳实证知识旳大量积累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旳分工。
制造和使用工具旳生产活动,首先把人和自然界区别开来,导致了人和自然界旳关系,另首先又把人和人区别开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旳以生产资料占有为基础旳社会交往关系。
二.哲学旳对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哲学旳对象规定为“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旳运动旳一般规律”。
三.哲学旳特点和功能特点:第一,哲学具有最高旳概括性和普遍性。
第二,哲学是通过一定旳概念和范围系统把握对象旳,这是由哲学是一种反思所决定旳。
第三,哲学是远离物质基础旳意识形态。
功能:第一,哲学最重要和最突出旳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措施论旳指导。
第二,哲学旳功能还表目前它是一种强大旳精神武器。
第二节哲学旳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一.哲学旳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所有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旳重大旳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旳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旳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意识和物质旳关系问题。
它重要包括两方面旳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旳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旳同一性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凡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依赖于存在旳,就是唯物主义。
但凡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不依赖于存在旳,就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重要体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旳本原归结某种精神实体,认为这种精神实体先于物质世界,先于人而独立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旳本原归结于个人旳主观感觉或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笔记领航/导航结合举行暑期考研强化指点班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笔记主讲:大连海事学院硕士生导师张俊芳副传授(尊敬常识产权,如打印,以上信息情保存) 教材:1 领航/导航内部课本(白皮,厚本林代昭张俊芳)2 高级教导出版社政治理论应试精华(考研命题研讨组)这本书是内部课本的扩充本,很合适没上指点班的!解释:张俊芳的笔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内部课本上,一部分记在笔记本上.她的"以学生为本"的教授教养方法(领/导航告白用语)实际就是明白的告知学生哪些笔记记在笔记本上,而哪些记在课本上.记在课本上的讲授以论述为主,记在笔记本上的以标题为主.课本上的笔记与课本内容结合慎密,不合营课本难以体系化,故未整顿.这里整顿出来的是其记在笔记本上的辨析.选择部分,都是张俊芳念.上课记的.答案可能有出入,拜见上述教材.第一单元唯物论——马哲的逻辑起点8月6日上午北京大学百周年事念教室1. 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不合在于主意:BCDA 世界是物资的照样精力的B 世界是活动变更的照样静止不动的C 意识有无能动感化D 社会成长有无客不雅纪律E 思维和消失有无同一性2. 马哲是科学,是因为:ABCDEA 周密.完全的科学理论体系B 是客不雅真谛C 是具体真谛D 是相对真谛和绝对真谛的同一E 随实践的成长而成长F 科学之科学G 绝对真谛的体系3.马哲的理论起源是:ABCD(留意!不是直接理论起源)A 古代朴实唯物论B 古代自发辩证法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D 近代唯心辩证法E 近代形而上学哲学F 近代唯心主义哲学4.马哲同旧哲学不合,它在内容上实现了:DE (本提问的是“在内容上”,把题干看三遍以上!)A 科学的世界不雅和办法论的高度同一B 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同一C 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同一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同一E 唯物主义的天然不雅和汗青不雅的高度同一5.属于人本主义的不雅点的是:DA 消失就是被感知(这是英国贝克莱的不雅点,属于主不雅唯心主义.)B 世界同一于消失(这里的“消失”差别于“思维消失同一性”中的“消失”,也差别于“消失主义”的“消失”,这句话是德国?杜林的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二元论哲学命题.我们在座的文科同窗未来考上研讨生的话要进修的第一门课就是一本恩格斯的“天书”——《反杜林论》,反的就是这个杜林.)C 凡是消失的都是合理的(留意!这句话是德国黑格尔一个准确的辩证法命题!完全的表述是“凡是消失的都是合理的,也都是必定消亡的”黑格尔的辩证法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很重要的影响.但黑格尔的话有对有错,要谨严.)D 消失先于本质(这是法国萨特的人本主义命题.萨特是消失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学生.80年月中国大学生最爱好读他的《消失与虚无》,从这本书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属于消失主义.)6.活动与静止的差别和对峙表示在:绝对和相对的差别与永恒和临时的差别;无前提和有前提与无穷和有限的差别.第二部分辩证法8月7日上午北京海淀体育馆1. “对事物从客体或直不雅的情势去懂得,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懂得”这是:DA. 主不雅唯心主义不雅点 B.客不雅唯心主义不雅点C. 辩证唯物主义不雅点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雅点2. 实践是人与外界活动的中介,是指:ABCDEA.经由过程实践活动听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资交流和精力转换B. 经由过程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C. 经由过程实践活动使主体客体化D.经由过程实践活动主体把客体信息转变成主体所需的精力产品E. 经由过程实践活动主体将客体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为改革客体供给目标.筹划.办法等精力产品3.主不雅世界是指:BCDE(注:这个题我没有弄明白为什么CE都选,不过背过就是了!)A. 意识的产品B. 客不雅世界的反应C.意识活动进程D. 知.情.意的同一E. 意识活动的成果4. 意识对物资的依附重要表示在依附:ACDEA. 人的大脑B. 思维的成长C. 客不雅消失D. 社会消失E. 人的各类感到器官5.中国古代辩证法传统中的两大优秀传统是:DEA.天人合一不雅B. 知行同一不雅C. 形神同一不雅D. 整体不雅E.抵触不雅6.对峙同一纪律(=抵触学说)——抵触——两重性质(同一性.奋斗性)——精华[广泛性.特别性(特别性:重要抵触和非重要抵触<重要抵触:重要方面和非重要方面>)];7. 抵触解决的根本情势有:ABEA. 一方战胜另一方B. 同归于尽,为新的抵触两边所代替C. 两边达到绝对同一D. 两边的折衷E. 两边经由过程奋斗达到对峙面的融会第三单元熟悉论8月8日上午北京大学百周年事念教室1. 辨析:“量的积聚就引起质变”(量的积聚仍是量变,必须经由过程“度”的界线)“事物的变更是否敏捷是区分量.质变的根本标记”(“度”是区分本质.量变的根本标记)2.辨析:“事物成长的进程中的必定性是有原因的,有时性事物原因的”“有时性是事物成长中不肯定的趋向(V),是以在事物成长中无感化(X)”(起加快或延缓感化)“必定性是有时性的总和”(机械论)“必定性是不成选择的,有时性是可以选择的”(都不成选择)“有时性是科学的敌人”3.转化关系:必定性的器械可所以有时的,有时性的器械可所以必定的——恩格斯4. 假象(客不雅)可以引起错觉(主不雅);但假象不等于错觉5.从抽象上升的具体的思维办法,其逻辑进程的起点是:DA. 具体事物B. 感性熟悉C. 实践活动D. 思维的抽象6. 从抽象到具体是辩证思维的办法,这里的具体是指:BEA. 感性具体B. 思维具体C. 客不雅事物某些方面的划定.归纳综合D. 逻辑思维的中介(中央环节)E. 多种划定的同一7. 两种熟悉论的对峙(差别:熟悉的本质)①唯心论的先验论——否定人的熟悉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所有的唯心论都是先验论——保持先验论和保持唯心论是一致的②唯物论的反应论——人的熟悉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一切唯物论都是反应论——保持反应论和保持唯物论是一致的a.旧唯物主义反应论——不懂实践和辩证法——以为人的熟悉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自动.直不雅的反应——机械反应论b.辩证唯物主义反应论——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熟悉论——以为熟悉是在实践的基本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应——能动反应论8.辨析:“凡是亲眼所见的就是真实的.目击为实”——熟悉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熟悉是在实践的基本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应;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受客不雅前提的制约;主体对客体的反应有真实的和不真实的;断定反应真实不真实的独一尺度是实践9. 人(实际的人)是熟悉主客体的同一:小我主体.集体主体.社会主体10. 熟悉是:ABCDEA. 主体对客体的反应B.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应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E.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重构F.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创造11.①真谛——客不雅性——具体性——周全性——进程性——汗青性——广泛性——前提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同一;②真谛——客不雅真谛——具体真谛——广泛真谛——一元真谛(唯物主义:完全的一元论)——相对真谛和绝对真谛的同一12.辨析:①“相对真谛就是没有经由实践磨练的真谛”②“相对真谛是根本准确,但包含有错误成分的真谛”③“真谛具有相对性,所以真谛是多元的”*辨析题解题套路:A若何,B若何,所以A不是B(先在划定性)*形而上学(包含)狡辩论(包含)相对主义(最大的相对主义者是庄子;我国明代哲学家李贽:长短无定质).绝对主义13."没有抽象的真谛,真谛老是具体的"可以懂得为:CDEA. 真谛是具体.活泼的形象B. 真谛的形成不须要抽象的归纳综合C.真谛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 真谛有其实用的具体规模和前提E. 真谛表现了主不雅和客不雅.熟悉和实践具体的汗青的同一*在辩证法中,一致==同一==同一;马哲中每一部分的概念体系都是相对自力的*辨析题:对/错/不完全(绝对和相对.无穷和有限不克不及离开自力成立),不完全的命题应先完全起来14.辨析:“实践作为磨练的尺度是绝对的”——不完全,将其完全后再解释第四单元汗青不雅8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百周年事念教室1. 马克思主义熟悉论以为实践的辩证进程是:ACE(与实践.具体事物相干)A. 从相对真谛到绝对真谛的成长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C. 实践——熟悉——实践的无穷轮回D.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活动E.从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再到实践2. 临盆方法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从内容上说包含:ABCDE(七一讲话的最新提法)A. 临盆力B.临盆关系C. 财产构造D. 劳动分工E. 临盆的组织和治理3.社会纪律不合于天然纪律(盲目标.人管不着),因为社会成长是天然的汗青的进程,人们有可能像天然科学那样用准确的眼力研讨.考核人4.汗青不雅(三个代表):关于社会根本抵触学说(人的物资活动);关于社会心识的理论(人的精力活动);关于人的学说(一切哲学的结论)5.下列那些属于临盆关系的领域:CEF(尺度:三要素)A. 劳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B. 企业治理程度高和低的关系C.人们在临盆中的交流.分派关系D. 产品的数目和质量关系E. 临盆材料所有制关系F. 人们在临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6.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BCDE(进入上层建筑的必须被经济基本所决议)A. 全国人平易近代表大会B. 牢狱C. 法院D.哲学(马哲是为无产阶层办事的)E. 艺术(情势无阶层性.内容有阶层性,文艺为社会主义办事)F. 说话学(说话是实践劳动的产品,无阶层性)7. 社会形态是指:ABCDA. 经济基本和上层建筑的同一B. 社会物资关系和社会思惟关系的同一C.社会经济轨制和社会政治轨制的同一D. 社会经济构造和社会政治构造的同一E. 社会消失和社会心识的同一*汗青不雅部分的选择题试用调换概念8.辨析:“上层建筑只要合适本身的经济基本就能对社会成长起推进感化”——应看它所办事的经济基本是否先辈.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具有强烈的惰性,上层建筑对社会成长的感化取决于上层建筑所办事的经济基本的性质9. 科学技巧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动力,是指:DA. 社会成长的直接动力B. 社会成长的根本动力C.社会成长的一般动力D. 汗青的有力的杠杆10.汗青唯物主义把社会心识懂得为:ABCEA. 社会精力生涯的总和B.社会消失的反应C. 个别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同一D. 主不雅精力与客不雅精力的同一(“客不雅精力”的提法在哲学上是错误的)E.社会心理和社会心识情势的同一11.辨析:(拜见“课本”121②-⑤)“人们本身创造本身的汗青,是以汗青的成长偏向是由人自发选定的”“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标的,因而人在汗青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12.辨析:(拜见“课本”122②③⑥)“汗青成长总的合力是人平易近群众合营感化的成果,个中不包含小我意志的感化”注:答案若有出入,请大家自行查对,应以上述教材为准.别的不知那位考友有导航教室上发放的林代昭邓论部分的填补材料(这份材料很好,惋惜我没有领到,愿望大家合营去查找然后扫上来.只有复印的几张纸,比其内部课本要精华精辟,愿望上过的考友把它贴到网上来).我恳请上暑期领/导航的考友大方互助,合营提高.领航/导航结合举行暑期考研强化指点班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精华全彩标注版笔记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①实践性、阶级性是它区别于一切旧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实践性)②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③科学性是指一方面它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它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原理的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思维、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3. 哲学上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根本对立的,他们只是表现而不是本源。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精髓原理是:绝对和相对关系、普遍和特殊关系、共性和个性关系5.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事物运动的因果性和规律性的客观普遍性6.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在于: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焦点: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原子论基础上的哲学观点,即把自然科学变成哲学观点,因此这种观点有科学依据,不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但它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形态。
即用个性来取代共性,也就是不懂得一般和个别之间的辩证关系。
7. 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立:(1)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3)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焦点: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二、哲学流派1.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庸俗唯物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范畴,它将意识作为物质,取消了思维和意识的特点)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和论证,在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促进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先导作用,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缺陷: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不彻底性。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2. 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物质的!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精神的。
唯物主义主要代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费尔巴哈);唯心主义主要代表: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黑格尔(康德、谢林、费希特)以及现代大部分西方哲学基本都为唯心主义!哲学二元论指的是谋求调和哲学上两者的矛盾,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主要代表有蓍名解析几何的创始人,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实际上他也是一元论者,为什么?因为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和精神,而统一于物质和精神之上的是上帝!所以他最终倒向了唯心主义和神学,哲学史上大部分的二元论者基本都最终倒向唯心主义和神学;只有一小部分倒向唯物主义,也可见他们的思想不坚定!3. 形而上学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直线论和循环论直线论:是指把事物的发展看成直线,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的形而上观点。
直线论则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看成一条直线,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勇往直前的。
循环论: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飞跃,象走马灯式地从一点出发,周而复始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质,否认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形上升运动。
4.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19世纪)康德--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不可知论者;费希特--主观唯心主义谢林--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辩证法(形成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5. 相对主义(relativism),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
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
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
①主要特征: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②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
6. 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为人所认识的,世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一切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主观唯心主义者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不可知论的定义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
三、唯物主义辩证法(一)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否承认矛盾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飞跃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毛泽东同志对事物矛盾的实质的概括。
3.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4.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正确解决事物矛盾的关键或前提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构成事物的诸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与作用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8、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量变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量变为质变准备了条件。
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事物处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质变: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只有质变才能使量变成果体现出来、巩固起来;质变必然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最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具体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1、物质和物质范畴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物质范畴是对物质所下的定义,所以属于意识的范畴所以是第二性的)2、物质和物质形态有什么区别?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物质形态是客观实在的存在形式3、什么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列宁)-->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①世界是统一的;②世界统一于物质;③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包括:①物质是客观存在,对意识具有先在性、根源性;②意识是主观存在,对物质具有派生性、依赖性;③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包括:①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②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③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6、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②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③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①整体依赖部分,有部分构成的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②部分依赖整体,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在整体中的性质和功能③整体与部分的属性和功能可以相互渗透④整体与部分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五、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1、实践具有的基本特征:客观实现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力量是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每一时代的人都只能在继承前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活动,每代人把前代人的实践力量纳入自己的活动之中,壮大了自己的实践能力)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①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人的存在方式③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④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的中介3、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的最基本的活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与人之间互换其活动的过程。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
6、感性认识的直接来源是实践和经验。
(认识开始于直接经验,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8、实践和理论(认识)的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可以预见未来,指明实践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