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马哲)笔记整理
生活与哲学笔记
![生活与哲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5b20b61af1ffc4ffe47ac91.png)
背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根本观点 P12 理解8、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及其观点、合理性和局限性P12 理解9、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及其观点:P13 10、哲学的两个对子的关系:P14(不用做,照抄即可) (1)区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对世界状态的回答不同 (2)联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分歧。 【扩展】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 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原因是: ①从哲学研究来看:如何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决定 了解决世界状态怎样问题上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②从哲学发展史看:辩证法或形而上学要么同唯物主义结合在 一起,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最终归属于这两大阵营。
背19、规律的含义P33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背20、规律的特征及要求(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P33-P34 (1)原理的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被创 造,也不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 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 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遵循客观规律是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必 要条件。 应用例: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 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各种疾病、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笔记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fb3270b312b3169a451a4bc.png)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笔记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1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注:人们创造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满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错误观点】①哲学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X)②哲学思想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X)(纠正:哲学是人类社会产生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的产物。
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现世的智慧,它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③人们对世界的思考都属于哲学。
(X)(纠正:只有对世界本质与一般规律的思考才具有哲学意义。
)(哲学的产生过程:认识和改造世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产生惊讶情绪——追问和思考世界——产生世界观——形成理论体系)3.哲学与我们的生活、自然、社会密切相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注: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哲学源于生活与实践,生活与实践需要哲学。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对人生)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真正的哲学的意义/作用/功能: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注: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注:哲学≠真正的哲学)(1)从性质上看;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而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
(2)从作用上看:不是任何哲学都能对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真正的哲学则能对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生活与哲学》必背必记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必背必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f431c89f61fb7360a4c6505.png)
《生活与哲学》必背必记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不是“科学之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划分哲学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形态的优点及局限性(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5.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的特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6.哲学的基本派别的两大阵营和两个对子分别是什么?两大阵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这两大哲学体系。
生活与哲学完全知识归纳整理(含易错点,标记重点记忆,含易错易混点)
![生活与哲学完全知识归纳整理(含易错点,标记重点记忆,含易错易混点)](https://img.taocdn.com/s3/m/c95008c1b9f3f90f76c61b61.png)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及马哲基本知识【原理】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原理】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的本义)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误区×]哲学都是正确、科学的,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它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误区×]a.哲学是世界观,各门科学是方法论。
(正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唯物论=世界观;辩证法=方法论。
(正解:唯物论和辩证法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正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不能说科学)★【原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误区×]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正解: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b.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之和;哲学包括具体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正解: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c.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越高,其哲学观点越正确。
(正解:不一定。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343054d360cba1aa811dace.png)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应知应会、必记必背!!!)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得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得追问与对世界得思考。
因此,哲学与我们得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得自然与社会密切相关,它总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得学习、工作与生活。
(2)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得艺术。
①哲学就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得学问,哲学就是现世得智慧,就是“文化得活得灵魂”。
②哲学得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2、哲学得含义(1)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得学说,就是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得总得瞧法与根本观点。
) (2)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3)哲学就是对自然、社会与思维知识得概括与总结。
(具体科学就是哲学得基础,具体科学得进步推动着哲学得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得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3、哲学得基本问题(1)就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或意识与物质得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得问题。
对这个问题得不同回答,就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得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得问题。
对这个问题得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就是人们在生活与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与无法回避得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就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得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得始终,对这一问题得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得基本性质与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她哲学问题得回答。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人得主观精神就是唯一得实在, 就是第一性得东西。
《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归类总结
![《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归类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3a14d1f79563c1ec5da7135.png)
《生活与哲学》重点知识总结一、哲学基础知识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物质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二、关于“唯物论”的知识点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1)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①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必背要点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必背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303a236844769eae109ed0e.png)
《生活与哲学》重点哲理(必背)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精神,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过程原理及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6)真理原理及方法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7)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①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②实质与核心——矛盾观(1)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3句)、客观性(2句)、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高考《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简洁版)2020
![高考《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简洁版)2020](https://img.taocdn.com/s3/m/ee2ecdab102de2bd96058866.png)
《生活与哲学》需背诵的知识点全书的知识框架:①物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探索世界的本质②运动③规律唯物论把握思维的奥妙:①意识①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②真理(包含认识)①联系观辩证法(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②发展观③矛盾观④否定观马哲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②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③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①价值观的作用人生观、价值观②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一(一)探究世界的本质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12.运动(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③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①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我们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二)把握思维的奥妙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具有目的性②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二.实践1. 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④直接现实性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e4ed90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0.png)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是世界观,而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5.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科6.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们的思考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8.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9.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10.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1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1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13.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6.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7.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18.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唯物论部分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11.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12.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13.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1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16.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17.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18.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19.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2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1.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24.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25.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2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2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28.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9.精神可以变物质但必须经过实践环节30.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31.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实现事物的发展创新也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离开规律的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辩证法部分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才是;两对关系具有共性方面,即都强调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更强调层次性、有序性;系统和要素关系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没有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9.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性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1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1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13.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1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P6415.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16.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前对后错;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18.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1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正确的表述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20.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21.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24.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6.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27.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28.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0.发展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前半句对,后半句错31.创新就是科技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创新3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33.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34.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认识论部分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6.物质是认识的来源;读书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7.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8.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9.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1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15.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现象、本质是客观的,认识属于主观的16.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17.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18.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19.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20.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也存在2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2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23.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24.创意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实践是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的源泉25.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6.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错,真理不可能反复27.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错,真理没有错误28.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15.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要大16.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17.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不是对等的关系,贡献始终是第一位的18.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以外还需要主观努力19.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20.肯定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以自己为中心了2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22.不同的价值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价值选择是意识,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人生道路23.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24.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支配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律一.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2.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3.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4.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5.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二.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1.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器,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2.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3.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画饼充饥: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刻舟求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见仁见智: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则比缺,极则必反: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的是对立统一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事物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的对立统一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辩证法的发展思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唯心主义观点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相对静止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整理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35af7b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9.png)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整理(一)哲学的基本思想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2)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3)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4)世界观体现方法论(反映)方法论;方法论影响世界观(5)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和(6)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与具体科学(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指导(4)哲学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指导(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相同。
(6)哲学研究某一领域的本质和规律(7)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是科学”(8)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
(9)哲学能够为科学提供积极的,有益的指导3.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5)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
(6)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判断:下列分别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哪个基本形态?(1)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__ ________(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__ ________(3)气者,理之依也。
__ ________(4)理生万物。
__ ________(5)未有此物,已有此理。
__ ________(6)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_______(7)物是观念的集合__ ________(8)心外无物__ _______(9)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__ _______(10)黑格尔的绝对精神_ _______(11)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__ ________(12)原子是世界的本原__ ________5.哲学的基本派别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6.哲学与真正的哲学(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高中 《生活与哲学》知识总结
![高中 《生活与哲学》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4d63e50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e.png)
《生活与哲学》知识总结(特别提示:在做问答题时,要根据材料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取舍,不能一味照搬答案。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略)(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的唯物论关键词:物质、运动、规律、意识▲(辩证)唯物论有四个观:物质观、运动观、规律观、意识观。
辩证的唯物论正确地回答了世界“是什么”,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辩证)唯物论所包含的哲理有:①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⑤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⑦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⑧一切从实行出发、实事求是。
哲学原理:特指世界观,方法论只是为这个原理作出的方法选择。
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也把方法论与哲学原理同时答出来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的反映。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b66e1ce6f1aff00bed51e8c.png)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
一、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细化笔记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细化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c0c3684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e.png)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细化(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作用(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P6(2)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P6(3)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P6(4)哲学对社会的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P17(5)从哲学的功能来看: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P25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③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④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但无论是哲学还是世界观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联系: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③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提示: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是哲学家的事情。
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
(2)联系: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高三政治马哲体系构成整理精华人教版
![高三政治马哲体系构成整理精华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71eb2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a.png)
1 / 2《生活与哲学》中的原理与方法论一、辨证唯物论和辨证唯物认识论:原理 方法论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
3.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4.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两者的结合。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要求我们要十分重视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二、唯物辩证法:原理方法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看问题的观点。
2.联系的客观性 要求我们既不能主观臆造联系,又不能对客观存在的联系视而不见;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5.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事物的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
7.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8.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不断唯物辩证法辩 证 唯 物 主 义辩证唯物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历史唯 物主义社会历史观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辨证唯物认识论人生观 价值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联系发展 矛盾辩证否定观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原理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ed2ec7c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8.png)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一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来源: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不是凭空产生的。
常见错误说法“哲学是哲学家头脑里自发产生的”。
2.哲学的定义:①本意角度:爱智慧。
注意爱智慧≠智慧本身。
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变聪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
注意:从主体角度看——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哲学家,并非人人;从特点角度看——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③方法论角度:哲学是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仅包含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④具体科学角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常见错误说法:第一种情况颠倒二者的顺序,如哲学是具体的基础,或是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第二种情况乱加定语,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从性质上来看,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非科学的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故而,简单的说哲学能促进社会或是人的发展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种情况混淆关系,误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此外常见错误说法还有夸大哲学的作用,如哲学=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没有哲学就没有具体的产生或发展等等。
⑤时代精神角度: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只有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
生活与哲学必背整理
![生活与哲学必背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4b924fc0242a8956bece49c.png)
《生活与哲学》必背整理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这就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识论1、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法(一)联系观1、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这就要求我们①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系统优化原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这就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发展的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就要求我们①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成长。
②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3、【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就要求我们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矛盾观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这就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求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bab388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5.png)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它引导我们思考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哲学知识,下面就为大家进行总结。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零散的,而哲学则是将这些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哲学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的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主观题应试宝典生活与哲学(马哲)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唯物论部分)与追求真理(认识论部分)辩证唯物论核心词:物质、意识、规律认识论核心词:实践、认识、真理课题:一、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二、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含义:(2)怎样?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论部分)【世界观】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
或螺旋式的上升。
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部分)唯物辩证法核心词:联系、发展、矛盾、辩证的否定观(创新)【世界观】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世界观】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求: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世界观】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世界观】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质变又为新了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课题: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部分)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主要方面。
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②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①对于现存的事物,辩证法在肯定的同时存在着否定。
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
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①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课题:一、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就在于对社会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①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③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A+B+C)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B、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