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养老模式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中国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中国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养老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养老现状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养老金不足、养老医疗保障不完善、养老机构不足等。

本文将深入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养老金不足是中国养老问题的一个普遍现象问题分析:养老金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养老保险体系的漏洞和养老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

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

这些养老保险体系的覆盖范围有限,并且离退休人员可以领取的养老金金额较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对策建议:为了缓解养老金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第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

此外,应该增加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的保障。

政府可以推行退休后的就业政策,盘活老年人的劳动力,缓解养老金不足的问题。

二、养老医疗保障不完善,给老年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问题分析:在中国,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不够公平,导致老年人看病困难,医疗费用负担重。

健康的老年人也存在着长期护理的需求,这也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对策建议:在养老医疗保障方面,政府可以提高养老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增加养老医疗保险的支付比例,让老年人在医疗方面得到更好的保障。

另外,可以大力发展日间照顾、居家护理、社区护理机构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面有效的长期护理服务。

政府还可以推出医养结合的模式,促进医疗和养老的有机结合,提高服务水平,解决老年人养老医疗难题。

三、养老机构不足,缺乏合适的养老场所问题分析:中国的老年人口增多,但是养老机构的供应短缺,与日俱增的老年人口数量急需更多的适老化住宅和养老机构。

目前,中国的养老机构发展相对滞后、规模小,这使得居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的居住体验和服务质量较差。

对策建议: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号召银发产业建筑,引入社会管理企业。

通过政府和社会混合模式,建立具有中华特色的老年人照料设施,这些设施应该集住宿、医疗、养老、康复等于一体,为老年人提供住宿、饮食、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等全方位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下的养老保险体制(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下的养老保险体制(探讨)

目录摘要---------------------------------------------------------21 中国人口状况-------------------------------------------------32 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32.1 居家养老-----------------------------------------------32.2 居家养老的基本内容--------------------------------------------------------43 机构养老-------------------------------------------------------------------------------63.1 不同领域的老年人-------------------------------------------------------------73.2 失独者如何养老以及面对的政策的空白---------------------84 我国的养老模式---------------------------------------------------------------------95 外国如何解决养老问题------------------------------------------------------------96可供借鉴的外国养老保险模式----------------------------------------------------9 参考文献---------------------------------------------------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下的养老保险体制摘要: 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曾经为国家、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晚年生活应当得到切实有效地保障。

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

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

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在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仍然较低,许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等特殊群体未能纳入养老保险体系。

因此,应加大推动力度,将更多人纳入养老保险范围,特别是关注农村地区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

2.增加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现阶段,我国养老金的待遇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

因此,应适度提高养老金水平,确保养老金与物价上涨保持合理的匹配关系。

同时,也可以考虑逐步建立与个人工作贡献挂钩的养老金制度,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养老保险。

3.完善养老保险的投资运营模式: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相对保守,收益率较低。

应加强风险管理和投资运营能力,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渠道,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和运营效益。

同时,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保险的投资运营,增加外部资金的注入。

4.强化养老保险管理和监督机制:完善养老保险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和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养老保险领域的问题。

加强监管力度,对养老保险基金使用和管理进行严格审计和监督,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合理运用。

5.推动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融合: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社会救助制度,如低保、最低生活保障等。

应加强不同救助制度的衔接,形成一体化的养老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的全面保障。

即使参与养老保险的人员在退休后生活仍较困难,也可以借助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的保障。

6.加强养老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完善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需要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养老保险的权益保障、参保义务、待遇计算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科学、合理、稳定地运行。

综上所述,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需要从提高覆盖率、增加待遇水平、改进投资运营模式、强化管理和监督机制、推动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融合以及完善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入手。

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看法

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看法

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看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以下从几个方面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现状分析1. 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据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养老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2. 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目前,我国养老服务设施普遍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养老院、社区养老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供不应求,许多老年人面临养老服务缺乏的问题。

3. 养老服务质量亟待提升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存在管理不善、服务质量差等问题,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与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尊严相悖。

二、存在的问题1. 养老服务短板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在服务质量、服务设施、服务人员等方面存在短板,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2. 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不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不均衡,城市的养老服务设施相对较多,而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则相对匮乏。

3. 养老服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养老服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监管不严格,导致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存在质量问题,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三、建设思路1. 完善法律法规应当加强养老服务管理,完善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 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当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优化养老服务资源的配置。

3. 多元化发展应该促进养老服务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培育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养老服务领域,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4. 提高服务质量要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于新常态下我国养老模式的创新思考

关于新常态下我国养老模式的创新思考

关于新常态下我国养老模式的创新思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常态下,我国养老
模式需要进行创新思考,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在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模式之前,需要对现有产业进行一次大胆的改革和调整,以满足
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体验。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包括家庭居家养老、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在内的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并且要逐步推广和普及新型的养老方式,如家庭居家养老,让老人们在家中拥有一个舒适
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

二、建立智能化的养老设施
在养老时代,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退化,所以智能化养老设施成为了刚需。

例如,带有智能识别系统的智能家居,可以自动控制温度,自动调节气氛等,为老年人提供
更加舒适的居住空间。

智能化养老设施不仅安全可靠,而且可以根据老年人状况实时变化,有效保障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三、推进高品质养老机构建设
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养老问题,养老机构建设也成为了一个热门问题。

建设高品质的
养老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设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保障他们的安全
和健康。

加强养老机构的管理,培养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和建立完备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实
现高品质养老服务建设的关键。

结论:
养老模式的创新是实现养老智能化、幸福化,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府需要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投入,加强对养老设施和服务的质量监督,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
量和健康,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保驾护航。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新思路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新思路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新思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产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国家也加大了对于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养老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寻找新的思路。

我们可以从改善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内容着手。

过去,中国的养老服务主要是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缺乏对老年人精神和心理需求的关注。

现在,我们应该转变思维,提供更多精神和心理健康的服务。

可以设置老年人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可以定期举办文化娱乐活动,让老年人参与增加他们的社交活动和快乐感。

第二,我们可以推动养老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

养老产业不仅仅是提供养老服务,还可以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可以将养老院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老年人旅游产品。

可以与医疗行业进行合作,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可以与教育行业合作,开设老年人学习班。

通过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也可以让养老产业变得更加多元化。

我们可以大力发展养老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养老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通过引进和研发新的养老技术,可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可以引入智能助老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床垫等,帮助老年人监测健康情况。

可以推广使用远程医疗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可以研发养老机器人,陪伴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和娱乐。

通过发展养老技术,可以提高养老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减轻养老人员的工作压力。

我们要注重人才培养和管理。

养老产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支撑。

我们应该加大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我们也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规范行业秩序,提高养老服务的信誉度和可靠性。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寻找新的思路。

我们可以从改善养老服务质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养老技术和注重人才培养方面入手。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养老产业的发展水平,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社会对养老产业的认可度和支持力度。

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

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

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来源:综合管理部作者:杨国峰时间:2014-09-29 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提出要大力促进服务消费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办学办养老等,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和介绍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提出一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为我国目前“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改革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60岁以上的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地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有关资料显示,早在1999年我国就步入老龄化社会。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4.3%,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6%,2020年将占总人口的18%。

这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截止2012年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

我国老龄化还呈现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比例高等特点。

据预测,我国老龄人口2034年突破4.72亿。

数量巨大的老龄人口,不仅对我国的人口组成带来重大影响,也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挑战。

我国社会的老龄化与发达国家还有所不同,发达国家是社会逐步走入富裕阶段后,才出来了人口的老龄化。

而我国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时,人口已经步入老龄化的行列。

正是认识到我国面临老龄化社会的严峻挑战,我国政府近年来两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于去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新时代我国养老服务的实践与反思

新时代我国养老服务的实践与反思

新时代我国养老服务的实践与反思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确保老年人生活幸福、安康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养老服务创新,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但是,这一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反思,下面就新时代我国养老服务的实践与反思展开阐述。

实践近年来,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未来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水平。

通过扩大老年人服务体系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具备服务能力的社区机构、家庭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等各种资源优势,全面完善老年人服务网络,方便老年人就近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2.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产业。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养老产业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

政府对于养老服务的支持不是无底洞,社会资本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养老服务中的难点问题。

3.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广泛应用。

运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社交平台、普及科技手段,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服务需求,同时也可以为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老年人护理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支持。

反思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1.人员短缺问题。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增长迅速,但是养老服务人员数量及水平却不足以支撑养老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员短缺问题成为影响养老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2.服务标准不一。

养老服务市场呈现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没有充分的监管和规范,导致养老服务机构的各种服务标准参差不齐,让老年人无从选择。

3.养老服务价格过高。

随着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一些养老机构不断涌现,有的养老机构服务标准与服务品质良好,但是价格过高,普通老人难以承受。

结语总体而言,我国养老服务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不断完善服务标准、增加投入、提高服务质量的过程中也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如严格监管、加强服务质量管理、降低养老服务价格等等。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得到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相关服务。它与福利机构养老方式相比,具有灵活廉价的优点。它适用于包括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在内的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照料服务,一般由老人自费购买服务,对特困群体由个人申请、居委会评定、政府出资提供购买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已推广试行,成为各级政府解决老年人照顾问题的首要途径。
1、政府重视,摆上位置。
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中,各级组织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不断加大对这一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
2、构造社会广泛参与机制。
鼓励和引导国家、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的投入。注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养老事业,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经济实体。加快建立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原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实体化管理,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发挥示范作用;新办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价值规律调节、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政府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1、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致使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社区养老事业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2、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有些地方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我们努力构建政府、社会、社区、家庭良性互动的养老服务格局,通过社区服务、家庭病床和老年护理院的密切结合,全方位地搞好居家般的照料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安度晚年。

社会养老模式的看法

社会养老模式的看法

社会养老模式的看法
随着传统养老模式不能满足人们养老需求的提高,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并被新一代人欣然接受。

社会养老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是极其关键的,将为未来的老年人的养老提供一个安全、稳定而又可靠的金融保障。

该模式旨在帮助老年人维持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保护他们免受不健康、病弱、无家可归等不良结果的影响。

社会养老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计划,它更注重灵活性和可行性,这是因为它不仅仅需要老年人自己参与,还需要社会绝大多数的努力,使老年人受益。

此外,社会养老模式可以提供多种选择,比如以保险的形式,个人的储蓄、基金会以及其他政府的资助等,让年龄大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自由选择,获得最适合他们的社会养老保障。

不得不提的是,人们需要积极的参与社会养老模式,不仅是为了自身而参与,更重要的是要为整个社会而参与,因为即使我们不是老年人,也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社会养老模式不仅仅是维护老年人的利益和权利,更是能够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呵护,这也是我们应该参与社会养老模式的另一原因。

总之,社会养老模式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只要大家积极参与,老年人就可以过上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享受充分的尊严和安宁。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我国养老模式需要以社区养老为基础。

传统的养老方式主要依赖于家庭介入,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观念的转变,家庭养老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下的情况。

发展社区养老成为重要方向。

社区养老能够利用社区资源,提供老年人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包括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社区养老也能够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感。

我国养老模式需要兼顾公共和市场的力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养老服务的供给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养老产业逐渐形成。

市场供给的养老服务并不完善,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和低收入老年人的服务较少。

政府应加强对养老服务的监管和指导,倡导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投入,提高农村和低收入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水平。

我国养老模式需要加强养老制度建设。

养老制度是一国养老模式的基石,也是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基础。

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缴费率不够合理、待遇偏低等。

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待遇水平和覆盖范围,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估和监管,保障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安全和舒适。

我国养老模式需要注重老年人自主选择和参与。

养老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

老年人应被视为社会的一份子,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养老模式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听取老年人的意见和需求,鼓励他们参与养老服务的决策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幸福感。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需要以社区养老为基础,兼顾公共和市场的力量,加强养老制度建设,注重老年人自主选择和参与。

通过适应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当前中国养老模式探讨与分析

当前中国养老模式探讨与分析

当前中国养老模式探讨与分析
中国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形式。

1.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也是现阶段最主要的养老形式。

由于中国人口结构中的“4-2-1”(一个孩子要照顾两个老人和自己)现象,在养老领域中家庭养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着空巢、失独等现实问题,同时家庭养老也带来了人力、经济压力等问题。

2. 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是指社区养老、互助养老以及居家养老等方式。

这种养老模式主要是针对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通过社会资源的共享和服务的提供,在家庭、社区的生活中减轻家庭负担,满足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3.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住进养老院、敬老院等机构,接受专业的养老服务。

这种养老模式是适用于自理能力较差、需要专业照顾的老年人。

但由于我国部分老年人的抵触情绪和养老院的质量参差不齐,机构养老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养老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

未来应当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同时积极推进普及养老保险、养老金等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思考

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思考

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思考
现如今,我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养老模式的转变
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社区养老模式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
被广泛关注和探讨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围绕社区养老模式展开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社区养老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一方面,社区养老可以为
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的养老服务。

老年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各种
社区服务,如医疗、健康管理和康复等。

另一方面,社区养老可以
促进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和交流。

老年人可以与同龄人建立社区支持
网络,互相帮助和支持,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社区养老资源不均衡,有些地区社区养老设施严重不足。

其次,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社区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此外,社区养老模式对于贫困老年人的照顾还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增加对社区养老模式的投入,提高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水平,
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

其次,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督和评估,提高服务质量,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贫困老年人的关怀和帮助,确保他们也能享受到社区养老服务的便利。

综上所述,社区养老模式对于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和问题,通过加大投入和加强监督,推动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同时,我们也需要与国际社区养老经验进行交流和借鉴,不断完善我国的社区养老制度。

对我国养老模式的深入思考

对我国养老模式的深入思考

三 、寻求多元 化的养老模式 以适 应未来发展
目前 , 多 元 化 的养 老 模 式 已在 我 国 逐 步 发 展 起 来 , 如 机 构 养 来 。 由于 经 济 的发展 和 相 关政 策 的实 施 , 我 国 人 口的平 均 寿命 有 了 老 、居 家 养 老 、社 区养 老 、 以房 养 老 和 旅 游养 老 等 等 。对 于 这 些 我们 也 会 产 生认 知 上 的 误 区 。 以下 几种 误 区最 为 常见 : 1 . 把 显 著 的提 高 , 但 生 育率 却 在 下 降 , 这 就 使得 人 口老 龄化 的 问题 日益 概 念 , 居 家 养 老 和 家庭 养 老 混 同2 . 将集 中在 养 老 机构 中养 老 与 社会 养 老 严重, 从 而引 发了我 们对 于我 国养老模 式 更加 深刻 的思 考 。 混 同3 . 将 居 家 养 老 与家 庭 养 老 的差 别 扩 大 等等 。想 要 深入 了解 我 国 的养 老模 式 , 有 必 要先 将 各 种 模 式 的概 念 搞 清楚 , 从 而 在 明确 各 传统观念主导 的家庭养老 已不再 适用 我 国传 统 的 思想 观 念 即为 家庭 观 念 、人 伦思 想 和 孝道 精 神 , 它 模 式概 念 的基 础上 寻找 适合 我 国发展 的养 老模 式 。 们 在 源 远 流 长 的历 史 长 河 中始 终 传 承 不 息 。这 些 传 统 的思 想 观 念 我 国多数 老 年 人会 选择 主 要 由家庭 负担 的居 家养 老 方式 , 它 是 从 很 多 古 文 中便 得 一 见 , 如 《 战 国策 》 中的 “ 孝子之于亲也, 爱 之 指 人 进 入 老 年 阶段 后 , 居 住 在 家 并 由子 女 或 其 他 亲 属 负 责 照 料 生 以心 , 事之 以财 ” , 以及 其 他 一 些耳 熟 能 详 的古 话 “ 老 吾老 以及 人 活 , 实 质上 是将 人 的 养老 问题 全 部 由家庭 自我 解 决 , 从 而 是一 种 通 之老 , 幼 吾 幼 以及 人之 幼 ” ,“ 万 事 不 求人 , 养 老靠 儿 女 ” ,“ 积 谷 过 家 庭 成 员 之 间 的互 助 与 自助行 为 获 得 老 年生 活 保 障 的 机制 。从 防寒 , 养 儿 防 老 ” ,“ 父母 在 , 不 远 游 ” ,“ 百善 孝 为 先 ” , “ 养 亲 传 统 观 念 来 说 , 多 数 老 人更 倾 向于 和子 女 在 一 起 , 居 住 在 家 中则 能 必 敬 ” 等 等 。重 人 伦 是 中 华 民族 传 统 文化 中 的显 著 特 征之 一 。而 给予 他们 心 灵上 的慰藉 。这 本也 是 无可 厚 非 的 , 因为 养 老不 仅 仅是 伦 理 文化 的 核心 之 一便 是 “ 家 庭 孝敬 ” , 尤 其 是对 老 人 、对 父母 的 要 提 供 物质 上 的供 养 及经 济 上 的资 助 , 还 需要 满 足老 年 人精 神 方面 尊 敬 。传 统 的家 庭观 念 一直 影 响着 人 们 , 因此, 在我 国 , 家庭 养老 模 的需 求 。这 一点 我 就 深 有体 会 , 拿 我 自己的 经 历 来说 , 我 的爷 爷 奶 式 是 主流 的 养老 模 式 。虽 然传 统 的孝 道历 来 是 被人 们 称颂 的美 德 , 奶 虽 已年 过 古稀 , 可 是 仍 然在 工 作 , 他 们 会 给 自己找 些 方 式 充 实 自 但 是在 现 今 社会 , 仅 仅 依靠 简 单 的家庭 养 老 模 式是 远远 不 能 解决 我 己的生 活 , 同 时每 逢 过 年 过 节 他 们 都 喜 欢 和 子 女 及 孙 辈 在 一 起 聊 们 所面 临 的 问题 的 。所 以 , 我 国 的养 老模 式 正 呈现 多 元化 发 展的 状 天 , 即便 什 么 都 不 做 , 只 要 能 看 见 孩 子 们 在 身 边就 很满 足 。 其 实 ,

关于中国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养老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在现代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都面临的难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挑战。

通过对中国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议题。

一、养老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老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以前的养老观念更加注重家庭责任和子女赡养,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养老金和社会养老保险。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更是一个社会结构和家庭模式的调整。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变化,思考如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

二、养老金制度的完善养老金制度的完善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

当前,我国养老金制度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养老金缺口、跨地区转移问题等。

为了建立一个更加健全和可持续的养老金制度,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提出解决方案,使养老金制度更加公平和有效。

三、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养老服务体系仍存在很多不足,如养老院资源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在解决养老问题的我们也需要重视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个人理财规划与养老储蓄除了依靠国家和社会的养老保障机制,个人理财规划和养老储蓄也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个人应该注重养老储蓄和理财规划,提前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准备。

这不仅包括金融投资,还涉及到健康管理、精神养老等多方面的规划。

总结回顾:通过对中国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养老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对养老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完善养老金制度,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注重个人的理财规划和养老储蓄。

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更加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文化传统对中国养老观念与模式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中国养老观念与模式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中国养老观念与模式的影响中国养老观念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养老观念一直秉持着尊老、敬老、孝道等传统价值观,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养老模式与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探讨其对中国养老观念与模式的影响。

一、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尊老敬老,弘扬孝道精神。

尊老敬老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被广泛传承,对养老观念与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观念使得中国社会普遍认同老人应该得到尊重与照顾,在养老模式上更倾向于家庭养老而非集体养老。

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普遍重视家庭责任与孝道观念。

子女对于父母的供养与照顾被视为是一种道德义务,这种责任感在中国养老观念中得到了体现。

即便在当代社会,家庭养老的模式依然是主流,虽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压力,但这种传统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

二、家族观念与养老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族观念,强调家族责任和家族传承。

这种家族观念在养老观念与模式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家族观念强调子孙家庭的传承与延续,父母的晚年生活得到子女们的关爱和尊重。

这种传统养老模式中,晚辈不仅在经济上给予父母支持,还在精神上给予陪伴和照顾。

家族观念使得家人们经常聚在一起,共同度过养老时光,形成了亲情与情感的纽带。

然而,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家族观念正在不断减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和职业发展,导致家庭观念的渐弱。

这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迫使中国社会需要思考转变养老的方式与模式。

三、文化传统对养老机构的影响中国的养老机构也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体现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

传统的养老机构在中国是比较罕见的,大部分老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或者跟子女同住。

这种现象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尊老敬老的价值观有关,老人们更愿意依靠家庭来满足养老需求,同时也得到了子女的陪伴和关爱。

然而,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趋于无法满足充分的养老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养老模式的几点思考2011-4-14 15:31:00 来源:根据最新资料显示,200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11.6%;2020年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由目前的1600万增加到3000万以上。

而今后一个时期,新中国第一个生育高峰期即1949年前后出生的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阶段,这一代老年人以及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新一代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与以往相比将会发生新的变化,他们不仅在物质生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会更高;尤其是在社会化养老服务方面将会更具体、更完善、更全面、更具有个性化。

养老现状分析从我国现阶段为老社会化服务的实际来看,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得早,发展快,增幅大,且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对策措施,无论是政策规范、设施建设,还是社会公共服务、人们心理准备、经济承受能力均难以适应庞大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各种各类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一是空巢老人家庭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成家立业后离开老人另组家庭,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

据全国老龄委提供的资料,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

2006年全国城市老年人中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

上海市为36.8%,北京市安德里社区为55.63%,沈阳市铁西区康宁社区和太原市杏花岭区锦绣园社区空巢老人分别高达73.18%和71%。

另据浙江省调查显示,城乡家庭日益小型化趋势明显,城镇独居老人户占17.93%,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的纯老家庭户占49.67%,实际空巢率高达73.99%。

相对于城镇,由于农村子女外出经商务工的比例较高,一些村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超过50%,农村的空巢率高达55.49%。

预计至2030年,全国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

空巢家庭老人既要经历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型(从中年期到老年期),还要经历家庭周期的转型(从核心或主干家庭到空巢家庭),如果适应不好,很容易诱发各种身心问题,不但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带来各种困难,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因此,空巢家庭问题不仅仅是个别家庭问题,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它关系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和安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严重滞后。

根据全国老龄办提供的资料,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只有11.6张左右,也就是说最多只有1.16%左右的老年人能够到养老机构享受养老服务。

另据推算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

目前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且将逐步增加。

据了解,发达国家养老床位数为老年人口总数的3%—5%,而我国目前养老机构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仅为0.84%,养老服务缺口甚大。

以安徽省为例,2000年统计老年服务设施缺口达到50%以上,所有公立和私立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累计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七,还满足不了1%的老人入住。

到2007年,社会力量兴办的老年福利机构94所、床位3315张、收养2312位自费代养老人。

到目前为止,全省还没有一所上规模上档次的老年福利服务机构;中低档的老年公寓也不多,平均每个县市区有一所老年公寓的目标还没有得到。

以四川省为例,2007年底全省纯老年人家庭人口超过189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5.9%,而现有的机构养老床位数约为12万余张,按纯老年人家庭人口计算,平均16个人仅有1张养老床位;按全省老年人口总数计算,平均99个人只有1张养老床位。

据调查测算,我国老龄人口对机构养老床位的潜在需求量从2000年的1821万张已上升到2006年的2261万张。

社会化养老机构现有的床位数仅为149万张,尚不及需求的1/12,大部分老年人是居家养老。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全国绝大多数社区为老服务很不规范,各地的做法也是尝试性的,短期性的,领导意志主导型的,发展很不平衡;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的相关设施建设和硬件条件没有形成网络化构架,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养老服务组织,均存在缺乏专业管理和服务人才,多数社区还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为社区老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

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收费与老年人经济可承受力也不相适应。

三是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问题更加突出。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

由于农村整体收入水平低,老年人收入更低,贫困率高达1/6,农村老人基本没有社会保障。

到2007年底,全国参保农民5400多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的只有200多万人,占农村老人总人数的3%,人均养老金不到500元,这也主要集中于京、津、江、浙等地,像中西部地区河南、山西这样的欠发达省份,农村老年人养老基金只在个别富裕村才有,广大农村老年人是难以享受到养老金的。

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是养老保障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农村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采取的是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办法。

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绝大部分的农村集体经济已经趋于瓦解,没有能力为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补助,国家扶持是在个人缴纳的基础上予以适当的补贴,实际上集体补助和国家扶持都没有到位,或者说都没有成为现实,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第二是个人参加养老保险的能力十分有限。

以安徽省为例, 2006年底全省有3125个乡镇企业和16845个村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农民147.47万人,已享受领取养老金人数为2.08万人,占参保人数的1.4%;仅占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4‰;而在这些参保人员中大多数条件是比较好的,如乡镇企业负责人、村两委干部等等。

第三是养老服务组织和养老机构严重匮乏。

仍以安徽省为例,全省共有农村敬老院1635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3.5万多人,集中供养率为7.5%;同时在1236个“五保老人之家”集中居住的五保对象有12745人,占五保对象总数的2.79%,除此而外,社会或个人举办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在农村的寥寥无几。

第四是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农村老人生活单调,自我封闭,60%以上的老年人从不参与文化体育及其他活动。

由于受传统意识的影响,文化水平的局限,以及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几乎为零。

从全国情况来看,农村医疗水平整体上低于城镇,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

据卫生部统计,医疗资源只有20%分布在农村,由于农村的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降至10%,农民人均卫生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的28%。

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虽然扩大到全国85%以上县(市),但仍然约有40%左右的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等现象。

四是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勿庸忽视。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有20多年,最初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妇很快将进入老年期,首当其冲的是养老问题。

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下,计划生育夫妇承担着更大的子女赡养风险,计划生育夫妇在老年期将面临经济供给和人力资源供给缺口两个严峻的挑战。

国家虽然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的实质不是补偿性的,而是鼓励性的。

计划生育家庭由于为社会利益损失了养老人力资源投资的机会,他们应该拥有要求社会养老保障的特殊权利。

目前已经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补助政策,其补助标准和补助的覆盖面都不能满足计划生育家庭基本养老的要求。

同时,这些家庭在卫生、教育、文化、社会养老机构入住等相关社会公共资源的分享中也根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优惠照顾。

养老模式推测我国各地实行的养老模式不外乎四种形式:一是家庭养老;二是居家养老;三是机构养老;四是日间照料。

这四种形式并存,各有特色。

家庭养老是根据中国老百姓的传统习惯以及法律赋予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而形成于人口老龄化的最初阶段;家庭养老不仅传统意识根深蒂固,而且也是百善孝为先道德规范的传承,它符合传统型家庭中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生活典范,宜于老人在含饴弄孙中得到精神慰藉,避免寂寞与孤独,家庭养老是现阶段老人首选的养老模式。

而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则是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收入水平处于较高时期的必然需要;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既有传统生活特色,又有现代生活气习,在不离开老人居住环境的情况下,依托社区或志愿者提供必要的服务,以克服老人生活照料与子女无暇顾及之间的矛盾,它是未来养老的主流形式。

机构养老则是进一步强调了政府和社会的公共责任,即通过政府扶持福利机构养老和社会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一方面解决社会上部分孤寡和无力自养的保障对象的养老问题;另一方面根据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入社会机构养老。

福利机构养老是保障特困群体养老需要,既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公众责任,也体现了社会扶贫济困的慈善和谐本质。

社会养老机构即民办养老机构则是根据不同老年群体或不同收入阶层老人的不同需求,享受不同层次的照顾和服务,这种养老形式具有个性化、市场化和高准化的特点,它是新一代老年群体必然选择的养老形式。

但这四种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具体分析:一、家庭养老模式是以自我保障和家庭保障为基础的养老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已不再是主流形式。

家庭养老模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养儿防老从一开始就产生了自我保障的意识。

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家庭小型化的影响,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以金钱的方式来赡养老人。

家庭养老功能在进一步的弱化,这种养老模式也在进一步的萎缩。

以安徽省为例,据2005年统计,平均家庭户仅为3.03人,其中城镇家庭户规模为2.09人,比2000年减少0.21人;农村家庭户规模为3.05人,减少0.61人。

在全省家庭户中,2人户、3人户的小型家庭分别占全部家庭户数的25.7%和29.6%,分别比2000年提高9.8个和1个百分点,而4人户、5人及以上的家庭户则分别下降5.6个和1.9个百分点。

调查资料显示,两代户家庭是家庭户的主体,其中父母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占两代户家庭72.1%;三代及三代以上的家庭户只占家庭户总数的16%。

城镇大专院校毕业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每年约有1500万人流入外省或外地就业和打工,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增多,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已经开始逐渐凸现。

根据安徽省社会保障研究会和省老龄办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有16%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多种疾病缠身,日常生活处于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状况;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40%以上的空巢老人由于丧偶、离婚、未婚等多种原因而独居,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