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年教育文档
【2023年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
【2023年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2023年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2023年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是对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更新。
此次修订的主要目标是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课程目标新版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包括:1. 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和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包括求知欲,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尊重科学的态度。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内容新版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科学探究和实践,科学与社会以及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科学素养,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1.科学基础包括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能力。
2.科学探究和实践通过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4.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三、课程评价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后,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进行了改革。
新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结论2023年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它不仅提供了新的课程内容,也提供了新的评价方式。
这次修订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实用的科学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doc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范文范例指导参考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二、科学探究目标三、科学态度目标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物质科学领域二、生命科学领域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四、技术与工程领域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word资料整理分享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教学案例案例1 认识空气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案例4 观察月相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案例6 水火箭范文范例指导参考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
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
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 word资料整理分享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批判和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6年级)解读89页
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 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 力,以适应科学课程改
革的需要。
03
课程目标解读
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提高 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意义
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 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它也是我国 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科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全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的定义与作用
定义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 件。它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如可持续发展等。
05
课程实施建议解读
教学建议
创设情境
利用生活实例、实验、科学 故事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 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探究实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调查等活动,探究科学现象 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 能力,促进学生的交流与互 动。
引导学生探讨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如人工智能的道德考量等。
六年级内容
科学知识
六年级学生应全面掌握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 为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 励他们不断探索和发现。
科学探究
六年级学生应能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实验设 计,并撰写实验报告。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引言本课程标准旨在落实我国新时代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部署,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科学教育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导,确保科学教育的质量。
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1. 形成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
2. 发展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分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操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第二学段(3-4年级):1. 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能力。
第三学段(5-6年级):1. 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
2. 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内容科学探究1. 科学观察:学习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观察。
2. 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探究活动:自主设计并实施探究活动。
科学知识1. 自然科学:涵盖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2. 技术知识:了解与生活相关的技术及其原理。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 热爱科学,乐于探究。
2. 尊重事实,勇于质疑。
3. 环保意识,关爱自然。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评价建议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
2. 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编写建议1. 体现课程理念,注重实践性。
2. 内容编排合理,难易适度。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
2.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前沿,拓宽视野。
附录课程标准解读本标准强调科学教育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与旧版标准相比,2024版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9小学科学新课标
2019小学科学新课标
2019年小学科学新课标是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
改革的要求,对小学科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的一次全面更新。
新课标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科学
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科学知识与技能:新课标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多
个领域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概念,同时学会
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2. 科学探究:强调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科
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如好奇心、
求真务实、尊重事实等,同时强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
会责任感。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新课标将科学教育与技术、社会和环境
问题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
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5. 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如数学、语文、艺术
等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 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课标也强调了信息
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如使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在线资源学习等。
7. 评价方式: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的实施,旨在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为培养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电子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电子版一、教材框架结构和内容的调整() 一调整情况2017 年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变化, 是在内容标准部分进行了学段划分, 突出了大概念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了学习进阶理论在设计中的地位。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 虽然我们编写的教材已经采取了以概念为核心的框架结构, 但如何将大单元的结构方式与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更完美地融合, 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我们首先将现行3 ~ 6 年级本版教材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4 个领域的207 项学段目标逐一核对, 结果显示, 两者的吻合度还是比较高的, 但也发现了与学段目标不够吻合的部分, 例如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13. 1-3 目标现行教材是在高年段实现的, 为此我们采取了在三年级下册增设“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的措施。
对个别学段目标的错位, 我们进行了单元的拆解或合并, 例如“新的生命” 分别植入“植物的生长变化” 和“动物的一生”, “温度和水的变化” 与“溶解” 合并为“水”, 呼吸和消化器官的教学集中在了一个单元。
至于现行教材中存在个别超出学段目标的部分, 则做了删除处理, 例如“沉与浮” 单元, 不再进行浮力的比较, 而是指向工程与技术, 更名为“船的研究”, “我们的身体” 单元主题更明确为“健康生活”。
经过这样的调整, 我们达到了如下效果: ?将原3 ~ 6 年级32 个单元减少为28 个(3、4 年级每册3 个单元共计24 学时, 5、6 年级每册4 个单元共计28 学时) , 降低了教材难度, 减少了课程容量。
?对大部分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原有设计的提升和改进, 使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延续性又提高了质量。
·1· ?修订后的教材全部覆盖了课程标准18 个主要概念及下属的207 个学段目标, 落实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四个领域的各项要求, 同时保持了教材大单元设计的原有特色。
( 二) 调整后的教材框架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学观察、描述常见物段体的基本特征; 辨目别生活中常见的材1 标料知道常见的力2 ; 年级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 一下) 设置材料( 二上) 磁铁( 二下) 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植物( 一上) 动物( 一下) 我们自己( 二下) 认识身边的人工世界; 了解知道与太阳、月球相关的一常见的工具, 知道简单工具些自然现象; 知道天气、土壤等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利用身影响边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我们的地球家园( 二上) 比较与测量( 一上) 材料( 二上第1、3、6 课) 运动和力四上测量、描述物体的初步了解植物体和动物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运知道人工世界是设计和制造呼吸与消化四上岩石与土壤(四下) 课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知动特征, 知道与它们有关的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 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出来的;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学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段目描述物体的运动, 标认识力的作用; 了3 解不同形式的能量4 年级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初步了解地球上的大气、能产生后代, 使其世代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相传; 能根据有关特征况; 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能源, 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命活动自然灾害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知道设计包括一系列步骤, 完成一项工程设计需要分工与合作, 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任何设计都受到一定的, 条件制约水( 三上) 物体的运动( 三下第7、8 单空气( 三上) 动物的一生( 三下) 元物体的运动( 三下) 植物的生长变化( 四设置声音( 四上) 下) () ( ) 天气( 三上) 课) 声音( 四上第8 课) 太阳、地球和月球( 三下) 运动和力( 四上第7、8 ) 电路( 四下) 电路( 四下第8 课) 学初步了解常见的物段目质的变化; 知道不标同能量之间的转换5 6 年级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知道太阳系及宇宙中一些星了解技术是人们改造周围环座的基本概况, 知道昼夜交境的方法, 是人类能力的延替、四季变化分别与地球自命活动和人体健康; 初转和公转有关; 初步了解地伸, 工程是依据科学原理设步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球上一些与大气运动、水循的相。
2023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文解读
2023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文解读2023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文解读.根据“新课标”从今年起,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年级段由原来的三至六年级修订为一至六年级,也就是说一二年级也有科学课了。
科学课将成为小学阶段与语文、数学一样的.重点科目。
2.新增技术与工程内容,STEAM框架雏形初现。
3.科学能力具化为科学探究能力,更加强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方法3个新增一、技术与工程领域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
二、三个学段的进阶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
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三、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一个思考。
2个变化一、倡导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各种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小学生对周围具有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科学教学要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甚至在科学目标里都将科学能力具化为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习评价方式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以后孩子的学习评价不再只是看卷面分数,而是从孩子的多方面获得的一个整体评价。
关于其中的那个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好像听起来很不错,能让孩子反思自己,和让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
但是,能不能真正实现呢,还是很难讲的。
以上是整理的有关2023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文解读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23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文解读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秋季起,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
最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
3.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加固和连接部位的方法 如:接头、槽口、编织、焊接等
4.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加固材料 如:折叠、支撑、覆盖、三角形加固、增加单元等
5.材料的外部特性是可以改变的 如:涂油漆、涂防水层、电镀等
总之:与实验稿比较,内容上更具学科 性,表述上更具准确性。
三、设计思路
1.确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 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强调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小学科学课程从一至六年级开设。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二、基本理念
核心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 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科学。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注:即科学知识、
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层面)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4.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实验稿: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重视充分利用校外信息资源。
适当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 新的学习环境。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既重视人才资源,
也要重视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 (二)校外资源
科学课程的校外资源包括社会其他部门的 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中的其他教 育资源。
(三)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
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 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年教育文档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编者按:2017 年 1 月 15 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教育部表示,自2001 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
为此,教育部修订完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给出明确标准。
科学课程的起始时间提前到小学一年级,要求一、二年级原则上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并且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但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育部之所以会出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 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 6.2%,比 2010 年的3.27%提高了近 90%,然而,这个数字和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何种原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不管对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机构,都是新的尝试。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本期梳理了教育从业者对此的一些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自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 年级)课程标准》发布之后第一次修订和完善。
关于新课标的几点变化一、两个新增(一)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明确了 STEM中的 "T" 和 "E" 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学。
(二)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
让学生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两个变化(一)划分了三个学段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编者按: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教育部表示,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
为此,教育部修订完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给出明确标准。
科学课程的起始时间提前到小学一年级,要求一、二年级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且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但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育部之所以会出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然而,这个数字和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何种原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不管对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机构,都是新的尝试。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本期梳理了教育从业者对此的一些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自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发布之后第一次修订和完善。
关于新课标的几点变化一、两个新增(一)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学。
(二)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
让学生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两个变化(一)划分了三个学段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
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二)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旧版本: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新版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终结性评价:1.纸笔测验,2.表现性评价,3.真实性评价,4.档案袋。
三、给出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建议(一)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都离不开数学。
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绘制曲线图。
(二)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科学课有很多听、说、读、写的机会,教师应多提供这些机会,并设法使之带有科学色彩。
例如,让学生撰写观察日记,阅读科普书籍,按科学探究的线索重组科学家传记中的信息,撰写科学小论文,编写与表演科普剧等。
(三)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科学探究的许多课题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机动性而使学生获益。
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因科学与社会问题的交织而相得益彰,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议题较为容易实现两者的互动与整合。
(四)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即 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
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关于新课标,教育部有哪些要求?一、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要高度重视,以课程为统领,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
二、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各地要全面做好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纳入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培训。
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帮助校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三、确保落实规定课时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
在我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四、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
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大力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各地要加强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
要结合实际,合理配置小学科学教师,逐步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研人员队伍。
要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验室建设、仪器设施设备和耗材等需要。
要优化课程资源建设,重视发挥家庭、社区、校外青少年活动基地等作用,为保障课程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要加强课程实施的监测和督导,建立小学科学课程管理的反馈和改进机制,保证课程的全面落实。
(来源:搜狐教育)教育部重新修订的小学科学新课标的内容有三个值得关注的地方:1)新课标将小学科学课程定位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2)科学课程将从一年级上起;3)新增模块“技术与工程”。
中国教育一直缺少科学与工程文化,这个科学与工程文化绝不仅?H是我们在课堂中去教授一些科学的知识,而应该通过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实践来逐步建立。
新课标在明确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时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响应了STEM、STEAM、创客教育推崇的跨学科融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并将其分布在三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一个领域概念下,科学知识学段目标之间的联系,但看不出不同领域下,概念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以及每个学段的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联系。
这其实间接反映出新课标还不曾跳脱传统学科本位的羁绊。
新课标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W三大领域下的分学段目标基本上都是认知目标,对这些概念相对应的,对于学生的表现性预期(也就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以及具体成果的预期)的提及非常笼统,这种评价表述方式不是以项目式导向的学习设计的风格来组织对学习者的评价,仅仅关注学习者对于概念的理解程度,对于学习者的知识与概念的运用过程与结果不够关注,可能会导致课程实施落地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教育者在思考如何设计STEM项目式学习课程以及如何将创客教育与科学课程目标融合等问题时可能仍会产生巨大困惑。
教材教具方面新标准提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做适切性加工。
虽然处于同一学段,但是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与文化群体,拥有不同的已有经验、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
因此在设计项目式学习时,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设置差异化知识呈现方式和项目,比如,可以通过一些艺术作品或影视片素材等,向有艺术设计爱好的学生介绍某一科学领域概念,有编程经验的学生可以选择使用Scratch和开源硬件等工具呈现自己对于某一科学概念的理解。
新课标提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对教材教具进行适切性加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基本理念。
另外,我认为科学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对于科学教师的要求高,目前公立学校中,科学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科学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能力以及科学教师可使用的过程性评价工具资源可能会成为新课标所强调的、高质量的、过程性评价落地的阻碍原因。
建议学校能够积极引入校外优质的专家团队资源和技术资源来辅助本校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并能够根据过程性评价的分析结果建设能够满足本校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和校园中的科学与工程文化。
(来源:中国教育装备网)有了课程标准之后,科学课应该怎么上?把知识点学习转为“科学理解”“如何画出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的消化过程?”这项6岁儿童、15岁少年和大学生共同参加的测试结果出乎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裴新宁的意料:尽管大学生的正确率较高,但是大学生的错误水平与6岁孩子几乎一样―――这意味着他们的错误认识从儿童时期到大学阶段都没有过变化。
“我们现在的科学教育习惯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但很少告诉学生‘为什么不是那样’。
”在裴新宁看来,善于“像科学家一样具备质疑精神”,才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关键。
裴新宁认为,其实人们对于一些与日常经验接近的科学知识,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和“生活化解释”,但这些并不是“科学理解”,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不加以质疑和反思,可能会滋生错误观念,甚至把错误观念延续一生。
裴新宁还提到,接受的知识碎片化是很多孩子在科学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学会组织和整合知识是形成科学素养必备的能力之一。
根据儿童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孩子在10岁以前不太擅长整合知识,10岁以后,其认知学习的能力将会因为更能够接纳、包容各种知识而提升。
因此,科学教育除了应交给孩子“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应该有选择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定制的教学内容,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将零散的知识点转化为融会贯通的科学理解。
培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王祖浩提到,一般来说,科学课程教给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识别科学问题、运用科学证据、解释科学现象,而科学教育包含更多内涵,比如,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等,因此,科学课不是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一种在情境中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知道,到底如何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制订科学课标准仍需前瞻性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称,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
此次《标准》的亮点之一,就是强调了小学科学教育是以科学课为核心课程的跨学科学习,强调了科学课与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2016年,国办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提到,到2020年,我国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全球中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