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季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试卷(有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答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
36.(1)以宗法制为基础。
(1分)为统一奠定基础。
(1分)
(2)秦朝。
(1分)地方官员不得世袭;不占有土地、人民;不掌握军权。
(3分)
(3)行省制度。
(1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2分)
(4)维护统治。
(1分)
37.(1)两极格局。
(1分)1967年,欧共体成立。
(1分)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提出“入常”要求)(1分)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2分)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分)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发展和繁荣。
(2分)(4)多极化趋势加强。
(2分)
四、问答题:(本题10分)
38.(1)人是万物的尺度。
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2分)
(2)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性。
信仰即可得救。
(2分)
(3)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2分,任意两个2分)理性主义。
(1分)
(4)智者运动—起源,文艺复兴—发展,启蒙运动—成熟。
(3分)。
2014-2015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卷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级历史试题卷命题人:审题人:一,以下为单项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每题2分,35题,共70分。
1.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2.黄宗羲说:“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朱元璋)罢丞相始也。
”据此可知,黄宗羲主张A.反对纲常名教B.实行君主立宪制C.加强中央集权D.限制君主权力3、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①中外朝制度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③二府三司制④元朝的一省制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D.②③4、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钱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A.秦汉隋唐B.秦汉秦汉C.西周隋唐D.秦汉明朝5、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6.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表述①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的产物,有其时代的局限性②雅典的民主政治为人类文明中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指出了一条道路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错误D.①错误②正确7.雅典人有这样一种观念:既然每个公民都是自由的,那么任何人就不应受他人统治。
这实际是做不到的,于是他们只能采取另外一种替代方案。
这个替代方案最有可能是A.以血缘为关系组织在一起B.小国寡民、独立自治C.按财产等级划分阶级D.轮番而治8.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
北京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后有答案
北京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后有答案试卷说明:1.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2. 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前7~5世纪雅典几次重大改革中呈现的总体特征是A. 从君主专制到贵族共和的演变B. 以地域部落取代原有血缘部落C. 对公民群体及其权利的保障D. 发放津贴保障下层平民参政2. 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其中的“人”是指A. 个体的人B. 人类C. 雅典人D. 雅典公民3. 苏格拉底反对雅典“轮番而治”的直接民主制度,而主张让“那个知道的人”去统治。
下列著作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的是A. 《理想国》B. 《十日谈》C. 《路易十四时代》D. 《纯粹理性批判》4. 公元前449年,罗马公布《十二铜表法》。
关于该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的结果②标志古代罗马成文法出现③协调了罗马公民间的利益④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5. 《法学总论》规定:“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
”万民法出现于A. 罗马共和国时期B. 罗马帝国时期C. 西罗马帝国时期D. 东罗马帝国时期6. 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1254—1324年)在中国游历了17年,著有《马可·波罗行记》,记述他在中国的见闻,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与马可·波罗同时代的文化成就有A. 活字印刷术和量子力学B. 《授时历》和《神曲》C. 《天下郡国利病书》和印象派D. 《窦娥冤》和《格林尼卡》7. 以下导致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西欧A.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B. 追求货币和黄金C. 社会矛盾激化D. 航海、造船技术发达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升上高二,历史需要备考。
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人的痛苦中,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君主__取代了宗法制2.《礼记》中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A.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C.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D.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3.“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
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此司法原则A.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B.体现了宗法观念对法制的影响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__性D.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4.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5.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
高二期末历史和答案
2015---2016学年度高二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4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1.5分,共51分。
)1.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
周初号称八百诸侯,到春秋末期,虽然还有一些小国存在,但基本上已经是七大国的天下了。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分封制不利于政局稳定B.宗法观念在春秋荡然无存C.春秋争霸促进局部统一D.七国是指鲁齐燕魏宋晋楚2.《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3.《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4.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 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5.《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
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
这个事件主要反映( )A.汉朝选官主要依据儒家思想B.汉朝察举制存在着消极影响C.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 D.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6.唐太宗时期,按照山川形势把天下划分为十道,派遣黜陟(读zhi晋升)使或者观风俗使分巡,但时设时废,没有定制。
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各道设采访处置使,有固定的治所,便成为当时最大行政区。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省枣阳市白水高中2014-201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某某、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1.明代前期的“台阁体”诗歌紧密结合理学,反映上层官僚的审美情趣。
明代后期,出现了倡导个性自由,要求摆脱礼教束缚的诗歌。
下列与明朝诗风转变存在关联的是A.专制制度削弱 B.心学影响扩大C.西学东渐 D.商品经济繁荣2.下图反映了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成就( )①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②打破了美、苏核垄断③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④实施了“863”计划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20世纪初,“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的代表人物应该是A.李鸿章、曾国藩 B.康有为、梁启超C.孙某某、黄兴 D.林则徐、魏源4.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某某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
这主要说明了( ) A.京剧是在融合多个剧种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B.京剧是我国的“国剧”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5.“奉天承运”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
最早从秦朝开始使用,明朝正式使用在帝王诏书上,《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可见,这一词语主要体现了古代帝王A.宣扬迷信思想 B.祭祀天地神灵 C.宣扬君权神授 D.报答天地之恩6.摇滚乐最早、最著名的偶像是( )A、“猫王”艾维斯·普莱斯利B、甲壳虫乐队C、勋伯格D、披头士乐队7.“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这一主X来自(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8.下图是对我国古代哪项科技发明的记载?印刷术B.造纸术C.丝绸织造D.瓷器制作9.《十日谈·第四天·一对父子的故事》中,父亲将女人形容为“祸水”“绿鹅”,而儿子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独独看中了“绿鹅”(女人)。
新课标人教版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5-2016-2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1至2页,第II卷3至3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答题纸或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Ⅰ卷一、选择题(每题1.5分,32题共48分。
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B.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颁布细密严苛的律法D.统一度量衡和货币2.钱币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钱币,能反映从分裂到统一的时代变迁特征的是()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 选官应注重品行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强调“存百姓”思想6.康熙“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备朔方(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
”以下能体现上述材料观点的有①组织雅克萨之战②崇尚儒家文化、恢复科举③尊重喇嘛教④多伦会盟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7.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479 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 492 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先圣”,1307 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以上史实不能说明()A.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 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8.面对乱世,孔子忧心忡忡,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
河南省郑州市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
2015——2016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C D A C A B C B D C C D C A C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C B B C B C B BD C B B B D C(二)非选择题31.(20分)(1)影响:简化了税制,降低了征税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8分)原因:商人抬高白银价格;政府税收政策的影响;商人的盘剥;地主转嫁税收负担;政治的腐败等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4分)(2)失败原因:依靠皇帝而不依靠人民,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基础;只依靠个人权势,没有形成改革派群体。
(4分)认识:张居正改革的失败是由其封建士大夫的本质决定的;改革应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4分)32.(20分)(1)背景:国际方面,日俄战争的结局带来了立宪战胜专制的共识;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在华利益,要求清政府顺应潮流进行变革。
(4分)国内方面,守旧派遭受重创,新政立宪成为时代潮流并形成政治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慈禧太后等最高领导人试图挽救统治权的危机。
(答出两点即可)(4分)(2)用托克维尔这句话来理解清末新政,主要是指腐朽的清政府的改革客观上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4分)训练新军,新军成为各地武装起义的主要力量;派遣留学生,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兴办实业,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8分,一条3分,三条8分)33.(20分)(1)本质问题:二战后初期的联合国被美国操控;新中国抗美援朝的正义行动被西方大国歪曲;新中国遭到西方大国的仇视与扼杀;两极格局下,大国霸权主义的横行促使地区性冲突不断升级。
(8分,答出一点3分,三点即可得8分)(2)材料中主要有四个视角。
“国家间的均势”: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中国、欧盟、日本等力量崛起,制约战争的力量在不断增强,有利于世界和平。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2015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2015
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2015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二考试网
共25、年, 转移农村劳动力。
③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非农产业人才。
日本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精心整理
——马克继《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材料三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开放和建立经济特区,吸引了大批民工。
广东省成为四川省第一劳力输出大省,峰时曾达到500万,占四川民工省外输出的80%以上。
四川省内自西
1990
(1)
(8
(2)。
2014—2015学年度第一 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
”据此孙中山强调通过一次革命完成A.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 B.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C.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 D.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2、孙中山与时俱进,20世纪20年代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下列各项中,符合新三民主义精神的是A.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 B.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C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核定地价,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3、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②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③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④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4、2010年是毛泽东逝世34周年。
伟人永垂不朽,伟人的精神永存,让我们找寻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历程,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④“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5、2008年,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D.③②①④6、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理论创新的是( )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有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共同特征表现为:①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②都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③三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④共同的宗旨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8、图4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图4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9、“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2014-2015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2014-2015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卷时间:100 分钟满分: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横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A.小农经济盛行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D.传统手工业产量不高2、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
”其依据是()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城市中出现夜市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16世纪初,当一名航海家宣布将要远航的消息之后,“大约有一万个‘没有工作的’贵族愿意不领取任何报酬与他一起出海航行。
”欧洲的航海热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2“黄金热”的驱使○3君主专制政府的鼓励○4封建制度的发展A.○1○2○3B.○2○3○4C.○1○2○4D.○1○2○3○44、三百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王朝的辉煌,并开始对遥远的西方产生兴趣。
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为()A.殖民贸易B.资产阶级革命C.工业革命D.第三次科技革命5、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应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6、从1937年8月到1940年12月底中国大批民族工业内迁,厂矿有448家,机械器材约170991吨,技工12164人。
造成上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南京国民政府开发内地B.日本大举侵华C.西部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的优越条件D.英美等国的要求7、“一切认为农业产量只能按百分之几的速度增长的悲观论调已经完全破产了。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2.A3.D4.C5.A6.D7.D8.D9.C 10.B 11.C 12.B 13.A 14.D 15.A 16.B 17.C 18.B 19.C 20.C 21.C 22.A23.A 24.B 25.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0分)26 .(20分)(1)特点:①受西方和苏联宪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或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②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或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或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③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或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④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或宪法最终沦为废纸;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⑤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82年宪法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⑥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或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任答5点即可,每点2分。
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适当给分,总分不得超过10分)(2) 原因①缺少妥协精神(或专制主义的浓厚影响)②缺乏足够社会力量的支持(或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发达)③统治者在社会危机面前缺乏改革的主动,从而一再丧失行宪的良机(或既得利益阶层的阻碍)④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或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⑤人权意识的淡薄(或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每点2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适当给分,总分不得超过10分)27.(15分)(1)环境:第一次: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国内新政权还不够巩固,经济恢复和发展任务繁重,百废待兴;第二次:国际上仍然遭到西方国家封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分歧逐渐扩大,国内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左”倾思想抬头。
14—1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南片)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分封的主体是A. 同姓亲族B. 功臣C. 姻亲D. 殷商降族2.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 祖先牌位B. 皇帝宝座C. 青铜兵器D. 铁制农具3. 下列材料中对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生动概括有①男力稼穑,女勤纺织②以机为田,以梭为耒③日操犁锄,晚动机杼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4.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秦朝驰道的修建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B. 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C.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D.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5.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中国文明的统一和连续”的是A. 军事独裁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中央集权制6.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 肯定了汉初分封同姓诸侯C. 肯定了西汉的“推恩令”D. 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7.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此处所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8. 下图是《天工开物》中所描绘的南方挖煤图,下列我国古代各生产部门中与煤关联最为紧密的是A. 丝织业B. 造船业C. 棉纺织业D. 冶铁业9.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 整顿吏治B. 实行三长制C. 汉化政策D. 颁布均田令10. 唐朝负责起草诏令的机构是A. 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六部11.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黄冈市2015年秋高二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考答案
黄冈市2015年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一、选择题部分1、答案: B解析: 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旧制度,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2、答案: C解析: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礼法并举,王霸兼用,符合“隆礼尊贤……重法”,他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C项正确。
3、答案: D解析: “只承认一家学说”即“儒家独尊”,产生了“正统观念”,并引起“傲慢”,正是“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故D项正确。
4、答案: A解析: B、C、D三项明显错误。
5、答案: D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此思想家为韩愈,他提出道统论的背景是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其目的是排斥佛道,抬升儒学,故D正确。
6、答案: C解析: 据材料主旨认为黄宗羲思想虽然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但应肯定他有“新见”,不应苛求古人,应将历史人物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故C正确。
7、答案: C解析: “先秦时期”排除李白,而“既鲜艳又深沉的想像和情感的缤纷世界”符合屈原楚辞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风格浪漫的特点,故C项正确。
8、答案: C解析: 从挑担商贩的绘画题材可知当时商业活跃,故A错误;材料中的画作是宫廷画家所画,故B错误;李嵩为宫廷画家该画又为风俗画,故C正确;材料中的风俗画是写实风格,故D错误。
9、答案:C解析: “已清楚……等地理常识”故D项错误;书中仍“宣扬中国四境有海”“中国例外”说明他意在强调中国为内陆(即天下)中心,其他国家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岛之国”意在强调这些国家不在内陆(即天下)中心,而不是强调海防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10、答案: B解析: 由“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可知该主张的实质是要用西方(外国)理论改造中国,“孔孟之道”只是为这一做法提供根据,只有B符合题意。
11、答案: D解析: “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
2015年泰安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有答案)
2015年泰安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有答案)试试卷类型:A 泰安市1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考试历史试题 2015.7本试卷共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 1.第1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1.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一体观念 C.尊卑等级意识 D.以民为本思想 2.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是什么”节目反应强烈。
传统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
下列关于“忠孝”“耕读”的对应关系中,不恰当的是A.“忠”――世袭制B.“孝”――宗法制C.“耕”――农本观D.“读”――科举制 3.公元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诏令:“举人曾为官司可罚,曾任州县小吏,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
”这反映出当时 A.人才选拔申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 B.科举考试的程序日渐规范化 C.朝廷对参加科举的资格要求严格 D.科举考试的地位得到了提高4.986年,宋太宗派兵伐辽,“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
材料表明当时 A.北宋为征辽始设枢密院 B.宰相基本不参与政事 C.枢密院拥有统兵权 D.枢密院掌管军政5.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出现该奏折中所述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 A.军机处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B.军机处杜绝了权臣专权 C.明太祖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 D.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发展到顶峰6.公元前399年,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的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
英吉沙县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唯一一个正确的答案,并把答案写到规定的位置)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2.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姓氏中占有很大比重。
这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密切相关()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皇权至高无上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人同伦4、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A.分封制的废除B.宗法制的消亡C.刺史制的建立D.内阁制的形成5、《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实行郡国并行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D.推广行省制度6.“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措施是()A.将兵权收归中央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派文官任州的长官D.设三司使管理财政7.《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B.设置枢密使C.实行三省制D.实行行省制度8、许多成语典故都与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相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美梦等,该制度()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和相权势力的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10.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2015年高中高二年级期末模拟考试历史卷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历史】(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出卷人:仁增曲珍第1卷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重礼敬德”的中华长河中沉淀下来,孔子所说的“礼”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A.维护了君主专制B.巩固了宗法等级制度C.确保了社会和谐发展D.加强了思想控制2.2015年国学网《文化周刊》评论我国古代某些政治制度认为:“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从而通过列土封建建立了一个以授权与尽忠关系为核心的家天下体系。
”对以上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涉及的主要制度是分封至于宗法制 B.体现了嫡长子继承的突出特点C.具有以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益的理念 D.当时“家天下”制度的核心是皇帝3.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①垄断组织的出现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②电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③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新殖民主义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4.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5.“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
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
“消极的和平”,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消极:“积极的和平”,则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
这里的“消极的和平”是指()A.美苏核军备竞赛 B.越南战争 C.“冷战” D.不结盟运动6.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取消了原有的部落组织形式,建立了十个实际上是地区划分而不是基于氏族血缘关系的新部落。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2.D 3.C 4.C 5.A 6.B 7.D 8.C 9.B 10.C 11.A 12.A 13.B 14.B 15.C 16.D 17.A18.C 19.D 20.C 21.D 22.D 23.C 24.D 25.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0分)26、(20分)(1)观念:①社会契约论;②人民主权说;③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或政府保护私有财产);④自由平等;⑤以分权限制王权,实行君主立宪。
(每点2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8分)影响:指导英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走上了政治民主化道路。
(4分)(2)继承:①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②限制君权,实行君主立宪。
(每点2分,满分3分)发展:①将司法权列入分权范围;②形成更合理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理论。
(每点2分,满分为3分)影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提供了思想基础。
(2分)27、(15分)(1)思想:法家思想。
2作用: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4 分)(2)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9分)28、(15分)(1)观点: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主张中国应借鉴西方思想文化。
( 6分)(2)原因:形成了近代中国一次真正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推动了近代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 9分)。
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2.在元代行省制度下,今北京、天津等地区属于A.尚书省直辖地B.中书省直辖地C.宣政院辖地D.理藩院辖地3.近代前期中国某地人民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抗英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收复新疆4.在制订《临时约法》时,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
”这表明A.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B.辛亥革命已经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D.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认识到了袁世凯称帝的阴谋5.“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
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
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C.中国尚未找到自己的革命道路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6.美国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7.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指出:“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秋季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试卷(有答案)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学科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48分) 1.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
……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
”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2.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3.“周亚夫,汉文、景名将。
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
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
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
”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4.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高中版)”部分目录。
征集到部分修改意见,你认为最合理的是①带有明显阶级斗争烙印,应该删除部分子目②资本主义萌芽是史学争议话题,根本不存在,应慎选③增加社会生活和习俗,以利于全面了解明清社会风貌④增加同时代外部世界演变的史实,形成历史的整体和全局认识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5.公元前242年起在罗马大法官中专门设立“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的原则,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异邦人本民族的法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便称自己凭据的是万民通用之法,因此形成万民法的概念。
由此可见,罗马万民法的特点是 A.形式化 B.强制性 C.主观性 D.实用性 6.某位中国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做出了如下评述:“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
”这位学者主要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A.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B.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C.是一种颇为原始的间接民主 D.捍卫了真理,伸张了正义 7.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
”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社会变迁 B.阶级分析 C.道德标准 D.文明传承 8.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在任职前,经过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审查后,受审人就走向那块宰牲祭供的石头,登上这块石头宣誓说,他们将公正地和依法地从政,而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如果他们接受任何东西,他们就要立一金像。
宣誓之后,他们就到卫城去,在那里再次进行这样的宣誓,然后才就职。
这表明雅典政治 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强调官员公正廉洁 C.彰显权力制衡精神 D.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9.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
”该思潮属于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0.《春秋繁露》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这一学说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11.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其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
这一论断与下列哪一思想主张相似 A.道法自然 B.法天而治 C.心外无理 D.理生万物 12.宋人陆九渊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年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由此可推知苏格拉底和孔子、朱熹、王阳明思想的相通之处在于探讨 A.人类的普遍道德标准问题 B.抽象意义上的哲学理论问题 C.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问题 D.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 13.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
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
……经营乎其内。
”这段文字有可能出自 A.《诗经》 B.离骚 C.宋词 D.汉赋15.《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
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
”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①从亚里斯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②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③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④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纪念某一思想家逝世100周年时,有人说:“(他)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匍匐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热的邪恶混合体。
……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
”该思想家 A.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B.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C.率先倡导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主张建立人类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 17.学者查理•G•诺特在论述某事时说道:“各地发生的变化使人们对最近历史的遗产感到厌恶,有意识的接受理想化的希腊和罗马时代作为改革文学、教育的样板以及所有文化人的理想。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最近历史的遗产”主要指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B.此“意识”的实质是指理性精神 C.此事件的本质是借鉴古希腊民主和古罗马法制 D.此事件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运动 18.15世纪有西欧学者提出:“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我(上帝)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让你死亡或永生。
归根到底,……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中世纪的神学蒙昧 B.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借助神威阐扬人本观 D.冲击了教会的思想禁锢 19.一历史故事中的主人公猗思梦达(郡主)恋上了自家仆人,其父发现后暴跳如雷。
猗思梦达却宁死不屈,愤然驳斥:“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这段话主要体现了 A.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 B.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主张 C.宗教改革王权至上的思想 D.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精神 20.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A.王权演变 B.教权演变 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D.市民权力变化 21.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22.一书中写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
材料意在说明 A.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D.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23.有种由技术驱动的唱片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以前那种纯粹的“民族”音乐。
相反,正是音乐的种种特殊品质――一种不受国家边界束缚的文化形式、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流动、社会身份与个体身份最为强烈的情感经验来源――是唱片工业起步时不必按照国家的边界进行组织和管理。
(选自詹姆斯•库兰《大众媒介与社会》)对这段文字的含义表述最合适的是 A.音乐具有超越国界的特质 B.唱片工业是音乐全球化的本质C.国家边界在文化交流中不再存在 D.全球化中的音乐保持了民族特色 24.18~19世纪,欧洲、美国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
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
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为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
”([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 A.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 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C.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 D.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25.“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自然包括、甚至可以说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先行的转变,即通常所谓“启蒙”,在种种启蒙的观念转变中,最重要的当属‘国家’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