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发展

合集下载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1][2]
1定义编辑空间经济学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1][2] 2释义编辑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 0 1 3年 4月 第2 7卷 第 2期
山东工商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B u s i n e s s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Ap r .2 01 3 V0 1 . 2 7 No . 2


空间因素的提 出
最早注意到空间因素在经济活动发挥作用 的 是古希腊经济学 家色诺芬 ( X e n o p h o n ) , 他在公元
前 4世 纪就 已经注 意 到小 城 市 和大 城 市 由于 地 理
位置不同而给经济活动带来 的差别 , 他 在普 鲁士 的教育一文 中提 出以下观点 : 经济活动在小城市 里的聚集程度是极低的 , 而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 , 经济活动 由于社会分工水平 的提高, 聚集 程度较 小城市要高 J 。这可能是最早的有关空间因素在

业 生产 区位 的观 点 , 韦 伯 的最 大 贡 献 在 于其 已 经 敏锐 的观 察到 运输 成 本在 空 间经 济 活动 中的作 用, 并 试 图将运 输 成 本 纳 入 到 一 般 经 济 均衡 分 析 当中, 然 而 由于 当 时经 济学 水 平 、 数 学 技术 等 工具 的落后 , 韦伯并 没有 完 成这 一 目标 , 最 后 还是 由克 鲁格 曼于 1 9 9 1年 在 将 D i x i t —S t i g l i t z ( D S ) 模 型 和 萨缪 尔森 的 冰 山 成 本 理 论 结 合 之 后 , 最 终 成 功 的 将运 输成 本 纳 入 到 一 般 经 济 均 衡 分 析 , 但 是 韦 伯
2 0世 纪 末 , 新经 济 地理学 出现 了 , 它 与空 间 经 济学关系很 密切 , 以至于很多经济学家甚 至认 为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是美国经济学者沃尔特·艾萨德提出的经济学概念,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流派,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空间经济学是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其主要研究理论为规模收益递增,即当所有投入品的数量以相同的百分比增加时,总收益增加的百分比会大于该百分比。

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空间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它从微观层次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在宏观层次上解释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现象。

1、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并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宏观的经济活动空间模式是微观层次上的市场接近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追逐市场接近性优势的微观经济的主体的行为产生了聚集力,即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放大效应,这种前后联系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特征,它们可以使对经济系统的初始冲击进一步放大,从而强化初始的冲击。

聚集力的市场拥挤效应所产生的扩散力决定了最终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

2、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聚集力和分散力随贸易成本的下降而减弱,但分散力的减弱速度相对快。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空间经济学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在过去几十年里备受关注。

它不仅涉及到航空航天,还涉及到空间产业、空间探测和地球观测等领域。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主要源于两个主要的方面,即技术革新和经济全球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探索空间经济学的渊源和发展来了解这门新兴学科。

一、空间经济学的渊源1.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是空间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能够在宇宙和地球的不同位置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观察。

这种技术进步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资源和信息,并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2.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也是产生空间经济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跨国公司、组织和政府机关需要在地球上不同地方进行跨国业务,因此对于这些企业和机构来说,需要更多的关于太空和地球观测的信息以及能够利用太空资源的技术。

二、空间经济学的发展1. 空间通信现代空间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空间通信。

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网络和卫星广播等技术使得全球通信方式更加便捷和易于操作。

这为商业和政府机关的国际业务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同时也为个人在太空中和地球上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2. 航空航天旅游航空航天旅游是空间经济学的最新发展领域之一。

许多私人公司已经进入这个市场,开发一系列深度空间旅游产品,涉及太空船旅行,环球旅行和太空生活等。

这些开发不仅可以通过旅游业赚取收益,还可以为未来的宇航员和太空探险者提供训练和丰富的生活体验。

3. 空间能源空间能源作为空间经济学的另一个发展方向,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太阳能电池板、地热、生物质能、火星能源和地球温室效应气体等都是空间能源的重要领域。

这些能源在太空和地球上都可以使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新领域。

三、空间经济学的应用和影响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带来许多观念变革,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征税和国际法规方面。

航天发射,太空舱、卫星和空间站的开发也为燃料和燃气加工、生物医药,以及农业、能源、气象、建筑和航空航天等全球重要领域提供了支持。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

通过整合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动因、演化路径及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本文也关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产业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章首先回顾了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梳理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接着,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文章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大小。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

文章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升级等,旨在通过产业协同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协同集聚的动因分析产业协同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其动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资源共享是产业协同集聚的基础动因。

不同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劳动力市场等资源。

这种资源共享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

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协同集聚的关键因素。

在产业集聚的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更加便捷。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分析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分析

职能 聚落 的分 布与 发 展规 律 的经 济 地理 学 研究 》 一
书 , 出 了“ 市 区 位论 ” — 揭 示 了城 市 的 规 模 、 提 城 —
收稿 日期 : 0 O 1 2 t -1 —1 5
作者简介 : 陈柳 饮 (9 9 , , 南邵 东人 , 津 社 会科 学 院城 市经 济研 究所 研 究 员 , 济 学博 士 , 16 一)男 湖 天 经 主要 从 事 产 业 经济 和 城 市
中图 分 类 号 :0 29 文 献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6 2 6 6 2 1 0 — 0 3 0 F6. A 1 7 — 2 X( 01 ) 1 0 6 — 7


国 外 空 间 经 济 学 的 缘 起 及 其 演 进
由 自由竞 争 向垄 断竞 争 过 渡 ,重 工业 ” “ 及其 他 工业 在 区位 上 的 集 中 以及 因 铁 路 运 输 系 统 的 兴建 和 国 际 贸易 的增 长 而 引 起 的 工 业 位 移 等 种种 问题 成 为
2  ̄ ol 1 v 。№

第 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J u n 1 fH b i ie st fE o o is o r a u e Unv ri o c n m c 0 y
空 问经济学 的发展 动态 分析
陈柳 钦
( 天津 社 会 科 学 院 城
般 的区位 理论 。工 业 区位理 论 的核心 就是通 过对 运 输 、 力 及 集 聚 因 素 相互 作 用 的分 析 和计 算 , 出 劳 找 工业 产 品 的生 产成 本 最低 点 , 为 配置 工 业企 业 的 作
个 典范 。他设 定 的 “ 杜能 圈 ” 为 区域 经 济学 、 成 空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空间经济学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1][2]2释义编辑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3里程碑编辑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是三位国际著名经济学大家的合作结晶:日本京都大学的藤田昌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安东尼·J·维纳伯尔斯。

这本书在美国享有极高的声誉,是许多大学的博士生教材,也被译为日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中文等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在这以后,众多同类著作纷纷问世,其中2002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经济学前沿理论”书系中就包括两本:《集聚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导论》。

2003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又出版了《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与研究展望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与研究展望
常 常与 区 位 、 区域 和 国家 的发展 不 平衡 有 关 。区
非 合 作 博 弈 理 论 的 出 现 使 人 们 逐 渐 认 识 到 H tln (9 9 [ o l g 12 ) ei 4 3 和 重要性 , 且它 也超 出 了 价值 并 原来 的地理 解 释 , 用 于给定 市 场用 来 区分企 业 适 和 消费者 的任 一维 度 。H tln ( 9 9 提 出的空 oe ig 12 ) l
竞 争 模 型 更 好 地 处 理 实 际 的 包 含 递 增 收 益 和 不 完 全 竞 争 的 空 间 问题 , 建 立 一 般 均 衡 分 析 框 架 . 功 的 并 成
将 空 间 经 济学 融入 主 流 经 济 学 之 列 。空 间 经 济 学 的发 展 仍 然 面 临 着 所 涉 及 的概 念 界定 、 型 拓 展 、 分 模 区 其 他 可 能 的解 释 以及 更 精 细 的计 量模 型 的 经验 证 实 等 问 题
的产 品 专业 化 和 政 治科 学 的政 党 间 为竞 争 选 票
的政 党 宣 言 。
城市 经 济学 致 力 于解 释城 市 的 内部 结 构 , 包 括 : 1 土地 是 如何 在 工 厂 、 公 室 、 () 办 房屋 和基 础 设施 之 间分配 ;2城 市为 何会 出现 一个 或几 个 中 ()
的动态经 济 现象 和 经济 活 动 的发 展 规律 , 究 生 产 研
央 商务 区 。城 市经 济 学 的基 本 概念 是 土地 市场 ,
它 用 来 配 置 空 问 上 的可 移 动 的 经 济 主体 和经 济
基 金 项 目 : 东 商 学 院 国 民经 济 研 究 中 心 一 般项 目(0 1 MB 7 ; 东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 1 C J0 广 2 1X 0 )广 GD 0 Y 2 ) 作 者 简 介 : 景 海 (9 1 , , 南 南 阳人 , 李 1 8一)男 河 广东 商 学 院 讲 师 , 士 , 要 研 究 方 向 : 间经 济 学 ; 雪 梅 (9 4 , , 南 韶 山人 博 主 空 陈 16 一)女 湖

空间经济学与城市发展

空间经济学与城市发展

空间经济学与城市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空间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影响,探讨了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空间经济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首先,空间经济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可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资源。

空间经济学研究了城市内外资源的配置问题,通过优化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交通网络,可以降低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空间经济学也研究了城市间资源的流动和互动,促进了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其次,空间经济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面。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不同产业在城市内的分布和组织方式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空间经济学通过研究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和产业集聚现象,探讨了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例如,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同时,空间经济学也研究了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协调。

此外,空间经济学还关注城市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空间经济学研究了人口流动的规模、方向和影响,探讨了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例如,通过研究人口流动的模式和机制,可以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和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

同时,空间经济学也研究了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和人口红利的转移,促进了人口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最后,空间经济学还关注城市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空间经济学研究了城市的环境影响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探讨了城市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

空间经济学在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空间经济学在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空间经济学在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越来越明显。

而随之而来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这也促进了空间经济学的发展。

空间经济学是以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经济学分支。

本文将就空间经济学在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一、经济发展中的地域差异在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地域差异一直是不可避免的。

有些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适宜于某些产业的发展,而有些地区则相反。

此外,政府的政策也可能导致区域之间的差异,例如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区域协调政策等等。

而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解决地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二、空间经济学的涵盖领域空间经济学是解决地域不平衡问题的重要学科,其涵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非地理数据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

在经济学中,GIS主要用于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资源配置,从而找到经济发展的最优路径。

2、商业地产商业地产是与商业活动直接相关的地产,主要包括购物中心、办公楼、酒店、医院等。

空间经济学通过对商业地产的研究,可以分析某一地区的商业发展水平、人口流动情况等信息,从而为商业地产的投资提供科学依据。

3、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是城市内部各种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城市间的经济联系。

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空间经济学在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深度分析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人口构成、市场规模等方面。

三、空间经济学在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空间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理论和经验基础。

由此可以扩大市场,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摘要】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对于解决地区经济、城市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分析了其方法与模型以及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接着探讨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展望,进一步强调了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对其未来发展的建议,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历程、方法与模型、实证研究、现状、展望、重要性、发展趋势、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一个新兴且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计量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学者们开始关注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试图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中的空间相关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空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探讨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增长、贸易流和投资等重要问题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全球化背景下,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已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为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深入理解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和展望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空间计量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空间联系和影响,揭示经济行为之间的空间依赖关系,为我们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经济分析框架。

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和指导,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安排经济空间,调整产业空间结构,获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时间,水平和传统的三维空间。

空间经济学和街沟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1定义空间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安排经济空间,调整产业空间结构,获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时间,水平和传统的三维空间。

空间经济学和街沟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2口译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许多基于位置理论发展起来的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空间经济现象和规律,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

由于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且由于一国对生产要素的流动没有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然有如此多的经济活动聚集起来?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的经济活动地点将发生什么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成为“周边国家”?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里程碑麻省理工学院于1999年出版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地区和国际贸易》是一个里程碑。

它是三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合作:京都大学的藤田正久,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鲁格曼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安东尼·维纳·比尔斯。

这本书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是许多大学为博士生提供的教材,并已被翻译成日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中文等。

此后,许多类似的作品陆续问世。

其中,剑桥大学2002年出版的《经济学前沿理论》包括两本书:《集聚经济学》和《地球经济学概论》。

2003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

近年来,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

实际上,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活动的空间定位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十年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也为空间经济学赋予了新的活力。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条 件 相 同 , 业 生 产 的 利 润 v :P 一 ( +T), 中 农 C 其
1 德 国的古 典 区位 几4 . - - 7学
P为 农 产 品 价 格 , 为 成 本 , C T为 运 费 。 ・屠 能 以 冯 利 润 最 大 化 为 目 标 函 数 , 出 这 样 的 结 论 : 了 得 为 利 润 最 大 化 目标 , 场 生 产 的 品 种 选 择 与 经 营 方 农 式 的 首要 决 定 因素 是 距 离 , 生 产 地 与 市 场 的距 即 离 。 场 种 植 什 么 作 物 获 利 最 大 , 要 不 是 由 自 农 主 然 条 件决 定 的 , 与 特定 农 场 ( 地 块 ) 中心 城 而 或 与 市 ( 产 品 消 费 市 场 ) 远 近 密 切 相 关 ; 业 经 营 农 的 农 规 模 , 与 距 离 密 切 相 关 , 加 投 入 必 须 使 价 格 也 增 与 边 际 成 本 之 差 能 偿 付 追 加 的 成 本 与 运 费 。 生 当 产 成 本 一 定 时 , 中 心 城 市 越 近 , 加 的 运 费 越 离 追
德 国 经 济 学 家 运 用 地 租 学 说 和 比 较 成 本 学
说 , 立 了古 典 区位 理 论 。 创
( )冯 ・屠 能 ( n T  ̄ e ) 农 业 区 位 论 1 Vo h n n 的 1 8世 纪 末 至 1 9世 纪 初 , 国 仍 然 是 一 个 封 德
建 割 据 的 农 业 国 , 法 等 国 却 已 走 上 工 业 化 道 英
路 。 国 工 业 化 前 后 , 产 品 价 格 上 涨 , 些 目光 英 农 一 敏 捷 的 德 国 农 场 主 通 过 与 英 国 的 农 产 品 贸 易 而
获利 , 是 尽 量 多买 土 地 , 大生 产 规 模 , 国农 于 扩 德

空间经济学导论

空间经济学导论

空间经济学导论导言空间经济学是研究地域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学科领域。

它探讨了空间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寻求解释为什么某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有更好的经济表现。

本文将介绍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以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空间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经济地理学。

当时,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经济学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参与。

今天,空间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理论和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2. 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空间经济学主要关注地理空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为了研究这种影响,空间经济学引入了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如聚集经济和分散经济。

2.1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一种现象,即某些产业或经济活动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集中发展,形成资源和人力的聚集优势。

聚集经济有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在聚集经济中,企业可以共享成本和资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2.2 分散经济分散经济与聚集经济相反,指的是一种经济活动分散在多个地理区域内的现象。

分散经济可能是由于资源的分散或市场的离散性所致。

分散经济可能导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但也有利于缓解城市过度拥挤和资源过度竞争的问题。

2.3 空间组织与空间结构空间组织描述了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分布特征和组织方式。

空间组织的形式可以是集中化的,也可以是分散化的。

空间结构则是指地理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

空间组织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潜力。

3. 空间经济学的应用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可以应用到许多实际问题中。

以下是一些空间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示例:3.1 区域发展规划空间经济学可以帮助政府和机构确定合适的区域发展规划,包括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一、空间经济学的传统与演进二、空间经济学的发展2.新经济地理和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研究的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尽管区位理论拥有长久的历史,但是,与时间不同,空间一直也没有能够成功地纳入经济学主流。

1991年和1995年,麻省理工学院连续出版了克鲁格曼的新著《地理和贸易》、《发展、地理和经济理论》,这是克鲁格曼在美国和比利时几所大学所作的系列讲座的内容。

他用“地理”而不用“区位”为书名,是因为“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这个更加广阔领域的一部分”。

克鲁格曼定义的经济地理,是指“生产的空间区位”,它研究经济活动发生在何处且为什么发生在此处。

为什么研究这种经济地理是非常重要的?克鲁格曼以三个理由说明之:首先,国家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对于美国这样的大国来说,生产的区位是和国际贸易一样重要的问题;其次,在一些重要的情形中,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了,譬如用标准的国际贸易范式来谈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没有意义了;第三,这是最重要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的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告诉人们一个新的经济学世界观,却很难从贸易、增长和商业周期中找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说明这就是世界经济实际运行方式,但研究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时,这样的证据就不难找到,因此,经济地理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等提供了一个思想和实证的实验室。

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对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异乎寻常地重新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克鲁格曼引导了经济地理和空间经济学的复兴。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又出版了克鲁格曼的新作(与MasahisaFujita和FujitaVenables合著):TheSpatialEconomy:Cities,Regions,andInternationalTrade(《空间经济:城市、区域和国际贸易》)。

该书概述了过去十年来关于空间经济及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的最新成果,不仅将经济活动的空间定位与克鲁格曼早期的“新贸易理论”联系起来,而且也建立了严谨而精致的空间基本模型。

空间经济学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空间经济学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空间经济学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空间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研究的是空间上的经济现象以及地域间的经济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以及城市化的发展,空间经济学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空间经济学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包括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空间经济学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空间经济学的应用实例。

一、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是空间上的经济现象以及地域间的经济关系,它是现代经济学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领域。

空间经济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不仅影响着商品的产生和消费,还对个人和企业的定居和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联系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键因素,它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

3、市场规模:市场规模是引导企业投资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通常会优先考虑较大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进行投资。

4、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也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农业、采矿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二、空间经济学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空间经济学在区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经济学提供了区域发展分析的新方法:空间经济学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利用图表和数据来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

它不仅能看到整个大局,还能留意到小的细节。

2、空间经济学能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制定政策时,我们需要了解区域内的各种关键因素,对问题进行完整的分析,并确定一系列可能的方案。

空间经济学可以为这些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制定最优的政策方案。

3、空间经济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空间经济学帮助区域管理者、企业和个人制定策略,减轻就业压力,增加人口数量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这些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空间经济学的应用实例空间经济学在区域发展中有着许多的应用实例,以下是两个重要的应用案例:1、中兴通讯深圳总部基地:中兴通讯深圳总部基地是一座座落在深圳市南山区的大型园区,是中兴公司总部所在地。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导读:本文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空间经济学的传统与演进1.德国的古典区位几何学德国经济学家运用地租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1)冯·屠能(VonThünen)的农业区位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农业国,英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

英国工业化前后,农产品价格上涨,一些目光敏捷的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国的农产品贸易而获利,于是尽量多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品化过渡。

为了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冯·屠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收集了极为详细的资料,于1826年撰写了巨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冯·屠能设想了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所包围的孤立国,其中心是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孤立国制造品的唯一供给者,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由四周的土地(一个农业大平原)供给;孤立国内各地自然条件和运输条件相同,农业生产的利润V=P-(C+T),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C为成本,T为运费。

冯·屠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农场生产的品种选择与经营方式的首要决定因素是距离,即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

农场种植什么作物获利最大,主要不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与特定农场(或地块)与中心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密切相关;农业经营规模,也与距离密切相关,增加投入必须使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能偿付追加的成本与运费。

当生产成本一定时,离中心城市越近,追加的运费越低;边际产量需偿付的越少,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就越大。

冯·屠能研究的是农业区位问题,他的理论离不开对土地利用和地租的研究(注:克鲁格曼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总结归纳了经济地理学的五大传统,他将冯·屠能的思想列为第五个传统“地租和土地利用”。

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空间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空间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也在不断变化,本文将探讨当前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一、空间集聚与分散空间集聚和分散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空间集聚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如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发展;而空间分散则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如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前,空间集聚和分散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发展可以带来就业机会、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好处,但同时也存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问题等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2.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如何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空间布局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不同的空间布局会对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等。

因此,如何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二、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涉及到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产业结构、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竞争关系。

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竞争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2.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根据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政策,提高地区的竞争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3.人口分布和流动问题。

人口分布和流动问题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文章编号:1000-8462(2002)01-0001-04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洪开荣(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天津300071)摘要: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尽管都把空间或区位作为研究的基础变量,但空间经济学并未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空间经济学一直处于分异与整合的动态变化之中。

本文归纳了这个发展进程的主要方面和理论脉络,并在评析其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空间经济学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空间选择;区位问题;学科分异;学科整合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引论一般认为,空间经济学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的学科(Arnott,1987)。

把空间或区位作为研究的基础变量,这是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特征,而从理论发展的轨迹来看,这可能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唯一重要的基本点。

空间经济学发轫于区位理论。

尽管区位理论有长久的发展历史,并做出了许多曾带动经济学一般发展的令人注目的贡献,但空间经济学从未形成过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原因可能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与时间不同,一直未能成功地结合进经济理论的主体之中(Arnott,1987);另一种原因是区位(或空间)问题的处理常常与制度、习俗、心理等因素一样,是作为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而出现,并不被视为一般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从当前的学科体系来看,空间经济学是一系列学科交叉形成的学科体系或学科联盟。

在这个联盟式的学科体系中,区位论处于基础的地位,其主要理论包容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不动产区位理论和产业空间选择理论等学科之中。

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空间经济学的学科联盟一直是松散的,并不曾有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

对于每个具体的空间经济现象,从区域经济组合角度、从城市发展研究角度、或从产业投资角度会存在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可以说,完整意义的空间经济学仅仅是区位论、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空间布局理论和不动产区位理论等多门学科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经济学发展一、空间经济学的传统与演进1.德国的古典区位几何学德国经济学家运用地租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1)冯·屠能(VonThünen)的农业区位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农业国,英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

英国工业化前后,农产品价格上涨,一些目光敏捷的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国的农产品贸易而获利,于是尽量多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品化过渡。

为了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冯·屠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收集了极为详细的资料,于1826年撰写了巨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冯·屠能设想了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所包围的孤立国,其中心是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孤立国制造品的唯一供给者,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由四周的土地(一个农业大平原)供给;孤立国内各地自然条件和运输条件相同,农业生产的利润V=P-(C+T),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C为成本,T为运费。

冯·屠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农场生产的品种选择与经营方式的首要决定因素是距离,即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

农场种植什么作物获利最大,主要不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与特定农场(或地块)与中心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密切相关;农业经营规模,也与距离密切相关,增加投入必须使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能偿付追加的成本与运费。

当生产成本一定时,离中心城市越近,追加的运费越低;边际产量需偿付的越少,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就越大。

冯·屠能研究的是农业区位问题,他的理论离不开对土地利用和地租的研究(注:克鲁格曼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总结归纳了经济地理学的五大传统,他将冯·屠能的思想列为第五个传统“地租和土地利用”。

其他四大传统是: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积累因果夫系、当地外部经济。

)。

冯·屠能认为地租与距离是负相关的,可以想像从中心城市向外围平面延伸,随着可耕地与市场的距离的持续增大,可耕地的地租是持续下降的,这样便可形成一个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同心圆环,半径距离小的环上土地昂贵,宜种植运输成本大或单位面积产值高的作物,而半径距离大的环上则种植土地密集型或运输成本大的作物。

于是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作物圈层结构(注:冯·屠能设计的孤立国六层农作物圈层结构为: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主要生产鲜菜、牛奶;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层为轮作物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牧产品,以畜牧为重点;第六圈层是荒野。

),这就是著名的圈层布局论。

当时德国经济学家们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基本观点是:农业经营方式应该全面地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集约化水准越高越好:农业布局方面则应根据自然要素禀赋的不同,各地应种植最适合本地生长的作物。

冯·屠能的理论使人耳目一新:农业经营方式上,并不是集约水准越高越好,离中心城市越近,集约化水准越高,离中心城市越远,经营越粗放;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与距离相关的地租、运费倒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劳恩哈特(unhardt)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19世纪末,德国已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并迅速成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产业的大发展,使得产业迁徙和工业布局问题为学者们重视。

劳恩哈特利用几何学和微积分,将网络结点分析方法应用于工厂的布局,在德国《工程师协会期刊》上发表“确定工商业的合理区位”(1882)一文,第一个提出了在资源供给和产品销售约束下,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厂商最优定位问题及其尝试性的解法。

他构造了一个区位三角形,寻找使“里程运费在生产的区位中必须保持平衡”的最小值点,即区位三角形的极点。

他的这种寻求最优化的“极点原理”方法被乔治·皮克(GeorgPick)给出规范的更为一般的数学证明(注:乔治·皮克应韦伯之邀,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194-215页)写了一个“数学附录”,以“梗概出一些对理解区位问题来说很必要的普通数学公式”,其中提到劳恩哈特的工作。

于尔格·尼汉斯(Jurg.Niehans)认为:劳恩哈特的分析远比后来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的分析高超得多。

这大概是指劳恩哈特的数学分析方法。

)。

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劳恩哈特把网络规划应用于公路、铁路运输最优化问题和工厂成本最小化定位问题,而他在1885年发表的《经济学的数学基捶一文,奠定了他在经济分析史上的显著地位。

他研究运输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而建立了“劳恩哈特漏斗”,为解决异质双头垄断问题而建立了后来被称之为的“劳恩哈特-霍特林”解法。

先于霍特林44年,劳恩哈特便研究了如下问题:两个位于街道不同地点的竞争供货商,在假定对方销售价已定的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盈利最大。

他还对位于同一地点的不同商品的销售商进行了类似的分析,表明他们的环形市场区域是如何由运输费用决定的。

于尔格·尼汉斯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里,劳恩哈特的工作是德国最重要的、实际上也是唯一有意义的对“边际革命”的贡献。

在对运输和区位经济学分析方面,这一贡献直至20世纪30年代都没有被人超过(注: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第151-153页。

)。

阿尔弗雷德·韦伯则是中国读者更为熟悉的一位工业区位论的创始者(注:韦伯为我国学者们更为熟悉,因为他的名著《工业区位论》(亦译为《工业区位纯理论》或《纯粹区位理论》)于1997年由商务印书馆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发行。

而劳恩哈特的著作全部用德文写成,甚至没有被译成英文,而且他的第一身份是建筑工程师和道路、铁路和桥梁学教授而不是经济学教授,他是德国汉诺威高等技术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他的工作显示了120年前一个有能力的、注意经济问题且懂一些数学的工程专家在经济学上可以做些什么(以及不能做到什么)。

他在微观经济学、运输经济学以及经济数学分析方法上均有建树,可惜他的有些出版物已很难找到,其出色的独创性的工作的重要性至今还没有得到经济学界应有的承认。

)。

他在集前人研究基础上于1909年撰写了《工业区位论》。

在这部名著中,韦伯系统地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理和规则,严谨地表述了一般的区位理论。

当看到制造业规模庞大的迁徙,韦伯试图回答:什么原因使某个工业从一个区垃移至另一个区位呢?决定迁徙的一般经济规律是什么?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

工业是如何布局于各个区域的,受区域性因素影响;而在工业区域内,厂商为什么集中于此地而非彼处,则受集聚因素影响。

工业在某个地方集中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直至均衡的结果。

集聚力受技术发展、劳动力组织变化、市场化因素及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分散力则可归结为伴随工业集聚而带来的地租增长的影响。

韦伯设计了一个集聚函数,精确地表达大工业单元对小工业单元的吸引水准(注:韦伯定义每种商品的生产构成一个“单元”,这些单元能够并确实参与相互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最终也影响单元的区位。

),用公式来表示,其中M为大工业单元的日生产量,R为集聚的扩散半径,A是工业区位重(注:韦伯将生产原料分为地方原料和广布原料,前者只产生于某一特定地点,而后者则是到处都容易得到的。

不论是广布原料还是地方原料都有可能又是“纯原料”和“失重原料”,前者是指经加工后全部重量都完全转移于产品之中的原料,后者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必损失部分重量的原料(韦伯的这一思想对今天人们在国际贸易中常见到的“冰山成本”的定义有显然的借鉴意义)。

韦伯定义需要运输的地方原料与产品重量之比为“原料指数”,而运输单位产品的总重量称为“区位重”。

),s为运输价格。

韦伯在分析厂商的定位决策时继承和扩展了劳恩哈特的方法(注:韦伯本人在《工业区位论》中只字未提劳恩哈特。

马钉贝克曼(MartinBeckmann)认为韦伯的这本书“确立了他继冯·屠能之后在区位理论方面的领先地位,尽管他的理论模型被劳恩哈特抢先一步发表”(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PP958)。

)一个厂商靠一个或多个供应商提供投入品,也为一个或多个市场提供产品,所以涉及的区位很多于三个,他将劳恩哈特著名的“区位三角形”概念,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

韦伯也考虑了生产成本中的劳动费用,它和运输费用同样是影响厂商定位的重要因素。

至于工厂规模大小,韦伯认为衡量最优规模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单位产品的成本最低,一个是企业总利润最大,在考虑区位的情况下,用这两个标准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可见区位对最优规模决策的重要作用。

韦伯用聚集经济来描述企业外部经济,并指出聚集能否产生效益,既取决于聚集的企业种类与结构,也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工业区位论》对以后的区位理论、经济地理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至于区位理论的重要性,奥林以前大胆预言“国际贸易上除了国际区位理论外没有别的什么了”(注:转引自《工业区位论》英译者序言“区位理论与地租理论的关系”,该书pp16注解3。

)。

2.新古典区位理论(1)沃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Christaller)的中心地区理论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区》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区理论(CentralPlaceTheory),它基本说明了城镇为什么存有,决定城镇发展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它们在区域的次序排列是如何产生的。

克里斯塔勒假设有一块匀质平原,资源、人口密度均匀,运输费用不变,消费者偏好相同。

厂商的定位原则需要考虑需求界限(满足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需求界限),考虑市场范围(代表外部的地理限制,超出这个限制,消费者宁愿光顾其它较近的市场)。

这样就会形成商品市场的地理分布范围,形成若干大小不同的“中心地”。

在一个区域内,高级的中心地只有一个,次一级的中心地较多,等级愈小的中心地越多,规模越校每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它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与等级。

虽然中心地区理论从一开始就持续地受到批评,主要是认为模型的假设不现实(注:关于经济理论研究模型假设的现实性问题的讨论可参见:尤斯凯利·梅基,“假设问题的重新定向”(载罗杰.E.巴克豪斯编《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第311-335页),梁琦,“比较优势说之反例的批评”(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斯密论坛”讨论稿)),譬如统一的人口分布和线性运输成本的假设是不现实的,有相同的偏好和相同的自然资源分布的假设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克里斯塔勒首创了以城市聚落为中心进行市场面与网络分析的理论,因而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勒施是最早试图对克里斯塔勒严格地按几何方法去描述市场规模重新进行系统阐述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