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 专题强化训练23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三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
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
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
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
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
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
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
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
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
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
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
新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人类在某些领域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B.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C.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和道德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D. 原文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B.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了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论证更加具体有力。
C. 文章最后提出了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读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D. 文章在论述人工智能的优势时,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其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导致大量失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B.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人类在各个领域都变得无所不能。
C. 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D.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使人类变得懒惰,失去自我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纳米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高强度和耐腐蚀性,有望在新能源、电子器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
B. 这种新型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高强度和耐腐蚀性。
C. 这种新型纳米材料有望在新能源、电子器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D.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突破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突破,然后分析了其应用前景。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演练2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课件新人教版
粗犷的北—西北方文化平添了许多温润之气。它们甚至传承到更晚的二里头文 化(晚期夏文化),以至于商、周文化。
(摘编自韩建业《如何看待良渚文化的重要地位》, 《人民日报》2019年8月10日)
材料三: 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文明,在这之后的1 000多年,陶 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除了文 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青铜器在文明社 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这些玉器以玉 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 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或象征财富。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 形象,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有力地将中国的文明推到了5 000年前,这一发现和研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B.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纹饰,既代表了原始信仰,也 体现了良渚先民“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C.因地势低洼而催生的大规模土木水利工程,及因大量人口涌入而迅速发展的 灌溉稻作农业,是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动力。 D.良渚文明的因素随着玉器等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影响直至商周,这表明了区域 性文明的动态过程以及中华文明的统一过程。
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这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 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 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1.下列对材料中“良渚文化”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已相当进步,城池规模大,又开展了大型的土 木水利工程,这些都标志了其进入文明时代。 B.良渚文化的形成基于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是长江下流地区持续文明化 进程的结果,也离不开周边地区的推动及与中原的互动。 C.晚期良渚文化对中原和北方等地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影响,在玉石器、城池等 物质层面和等级观念管理模式等精神层面都有所表现。 D.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和陶器上出现了不少形体上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它们是 当时社会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40年前,提起红枣,还只有“桑枣人家近”的山东大枣。
现在提起红枣,食客们可选择的还有新疆和田枣、陕西狗头枣、山西板枣、甘肃临泽小枣;2018年,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98万亩、265万亩,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8.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广东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有望到2020年建成3000个农业特色专业村,旨在用差异化推广、全域化部署打造高质量产业品牌,形成发展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
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
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网文)材料二: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自明代以来就是江南著名“粮仓”。
如今,“北盛仓”农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水稻播种就像用印刷机“印刷”;病虫害防治,专业防治公司用无人机“飞虎队”统防统治;水田里不光种水稻,还养鱼、养鳖、养青蛙……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说,现在,种的粮食更好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2月23日网文)材料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
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到2050年可能超过7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既有的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已经多次出现“登人”字样。
这里的“登人”即登记人口的意思。
当时的登记人口是以人丁为计量单位,目的是征集兵丁组建军队。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
据《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
秦朝户籍管理更加严格和完备,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檀自更籍的,统统严加惩罚,还做出了迁徒时必须审核和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
汉代的户籍管理实行“编户齐民”,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20年代出土的张掖郡居延汉简记载这样的一个户籍信息:“徐宗,年五十;妻一人;子男(户主儿子)一人;男同产(户主兄弟)二人;女同产(户主姐妹)二人。
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内容已经相当详备。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
就是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看相貌。
因此,唐代的户籍档案通常还记录有人户的体貌特征。
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籍帐残卷中,就发现不少户籍资料都注明了诸如“右足破,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
这些对体貌特征的描述相当于今天户籍中的照片,可以防止作伪,也可作为民户脱籍逃亡后的追捕线索。
另外,在唐代“贱民”是没有户籍的,他们只能依附于“良民”。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因此全国人口增长迅速,开宝九年(976年),全国户数为309万户,大观四年(1110年)则达到峰值2088万户。
当然,短时间内人口不会如此膨胀,但是它却从另外一方面表明户口统计更加完整(少数民族因为政府的“羁磨之策”也不断被编入户)。
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区分“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
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
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
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
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
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
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字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
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
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
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
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
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
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
2023年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参考答案
2023年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之一。
不包括班固。
2.B(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析:原文第二段末尾表述为:“通古今”并非只是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更要注重对现实的关注。
原文是递进关系。
3.D(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A项,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B项,史学家强调“通古今”有两个原因,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
选项遗漏了关键信息;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3段为: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不被本文作者认可,并非不被后世史学界认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三约5℃之下,冰会呈现出朝下的尖端形状,类似于冰柱,但冰的表面是光滑的,没有起伏。
在高于约7℃的温度条件下,冰会形成尖端向上的冰柱,其表面是光滑,没有起伏。
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温度,冰的表面融化出了波浪和波纹状的图案。
5.【答案】C【解析】A项根据材料一,古代冰块的作用除了夏天给皇帝后妃以及贵族们直接消暑降温外,还会用冰做成各种冰镇食物,或者直接饮用,所以选项中“古代的冰块直接用于消暑降温”错;材料一“根据目前的史书记载,我国已知的最早开始藏冰的朝代是西周”可知,选项中“我国最早的藏冰从西周时期开始”错。
B项根据材料二“温度也升高升至几千摄氏度。
X射线瞬间穿越水滴”“水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冲击波里的水并没有成为过热液体或气体,而是凝固、结晶成冰”可知,选项中“液态水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会化为气态”为错。
2024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集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_高考题组1含解析苏教版
专题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题组一、(2024·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索: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快速崛起供应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变更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假如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或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更的标记。
因此,瓷器的演化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化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索和相识。
假如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来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相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沟通高峰亲密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沟通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其次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三大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黑科技”原意指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远超现今人类科技或知识所能及的范畴。
我们当前常说的“黑科技”更多的是指高科技泛滥之后演变出来的更强大或者更先进的技术以及创新,也包括基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升级,改善产品的使用体验等。
如果一定要下个定义的话,“黑科技”是指具有隐藏性、突破性和开拓性,超越现有科技水平的创新高科技或产品,包含新硬件、新软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
在当今信息科技领域,铺天盖地的“黑科技”迎面而来,常规的产品升级、做工进步、配置提升,这些都不能算真正的“黑科技”。
它必须具备两大要求:第一是要有成熟产品,被实践证明,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的不算;第二是已经申请发明专利或具备申请发明专利的条件和要求。
“黑科技”一词在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产生,而这一词语却越来越有滥用的倾向,什么公司、产品都想沾点“黑科技”的喜气和荣光,殊不知如果不加规范地滥用,把新词语作为吸引眼球的噱头,把“黑科技”作为企业营销的手段,最终将损害新词语的生命力,并对科技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刷一下脸就能识别健康状态”的“心魔镜”(人工智能健康检测终端),“名片般大小”的电脑“树莓派”,让渐冻症用户通过眼球转动和凝视即可操作电脑完成输入的“眼动输入法”……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分属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但它们都直接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便利程度,普适性也更强。
一方面,价格越来越大众化,像“名片般大小的电脑”只需几百元,这意味着大部分有需要的家庭都不难获得。
另一方面,它们更加照顾到了少数群体的使用需求,像适合渐冻症等群体的“眼动输入法”,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实际也正是当前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那就是与大众的生活贴得更近,不断推进日常生活的革命。
这样一种特征,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过往历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区别。
黑龙江省五常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强化训练语文试卷(附答案)
黑龙江省五常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强化训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觉得,中国文化似乎有一个特征,是主体和客体往往会合而为一,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很像“行为艺术”。
它体现在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上,当我们看见天坛、地坛,还有那些巨大的青铜器时,也许我们就不难想象,古代那些祭祀的仪式该是多么的宏伟壮观。
孔子周游列国,在一个交通特别不发达、人对于距离相当敬畏的年代,一个人坐着马车上路,一个国家接一个国家地宣传他的理论,这不也正像行为艺术吗?《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豫让曾臣事智伯,智伯死后他决意为其报仇,第一次刺杀赵襄子未果,被赵放了,豫让将自己毁容弄哑,企图再次刺杀。
朋友问:你要报仇,何苦用这种方法,尽可以假装臣服于赵乘机行刺。
豫让答:我不能为人臣怀二心。
第二次要刺杀赵时被抓住,赵问:你曾是范氏、中行氏的人,他们都被智伯杀死,你为什么只是忠于智伯?豫让答:他们是以奴仆待我,而智伯却是以国士待我,是有知遇之恩,我亦要以国士的品级回报。
豫让“请赵之衣而击之”后伏剑自杀。
豫让的忠诚有着人性、尊严、情感的美学内容,他的复仇也像是一个艺术仪式,只是这种艺术行为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不可能客观地保存下来。
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
我曾目睹过一场葬礼。
村子中最壮的十六个男子,先是喝酒,然后大喝一声“起杠”,拾起厚重无比的棺材出发了。
在后面跟随的,第一批是家中的男眷,他们用三寸的棍子拄地,弓着腰,发出低沉的呜咽的声音;接下来一批是家中的女眷,她们身披重孝以高音的啼泣诉说着。
艺术就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
多年以来,这个场景在我的记忆中不断地翻新,让我联想起礼乐中的“乐”。
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也见到了相似的葬礼。
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
中国的诗词仿佛对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也许人们用“水”这个字眼的时候,正是在想象那些附在“水”上一去不返的东西,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在乎把一一些东西留下来,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总在流逝,一旦欣赏之后享受之后,就只能撒手放开,随它去了。
高考语文培优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
全国课标卷现代文阅读整体规制
序号
㈠
㈡
㈢
赋分
9分
12分
15分
文本类型 论述类文本 实用类材料 文学类作品
检索阅读
123
45
加工阅读
6
789
文本阅读要求
低
中
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红色字为选择题目
全国新高考卷现代文阅读整体规制
序号
㈠
赋分 文本类型 检索阅读
19分
实用类材料 科技类小品
123
加工阅读
45
D、判断的实质是:“确是被挖掘到的世界的 一个新的方面”这一假设条件可以去掉。
思考
理解
落实
免疫缺陷病的病因以及分类
免疫系统失控 可能导致疾病
超敏反应的诱 因和表现类型
自身免疫病病 因和治疗现状
免疫缺陷病的 病因以及分类
过强 受损
据题精答——检索类阅读选择题目 排除干扰,认清实质
①检索一: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 本中检索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 ②检索二:对照选项和照应句,检索比照二者有差异 的表述,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③做判定:对照中,自觉检索生活和语文积淀,调动 联想和推断能力,用以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误点。
例2 · 选择题目
下列有关“美”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美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应该是先验的规定。 B、美是探求理论物理学中重要结果的一个指导原则。 C、美和真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有时是可以统一的。 D、经受住实验和时间考验的探索才是美的。
下列有关“美”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美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应该是先验的规定。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正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并且更加具有世界意识。
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情绪。
比如,自卑自馁情绪有之,“牢骚太盛”情绪有之,懈怠散漫情绪亦有之。
这些社会心态虽不是主流,却会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如不及时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心态,甚至会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脚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心态必须强起来。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成员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与其发展实际密切相关,是时代的“晴雨表”“风向标”;它同时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
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用短短几十年时间从“饥寒交迫”变为总体小康、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正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
在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
心态强起来应增强自尊自信。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尊自信的民族,自尊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自尊自信源于深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
它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看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拒绝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不妄自尊大,拒绝其他文明优秀成果。
只有清醒认识我国历史走向、准确定位我国历史方位,才能更加自尊自信。
只有不断增强自尊自信,才能更加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敢于承认别人长处,进而取长补短,更好迈向伟大复兴。
心态强起来应更加理性平和。
理性平和就是冷静全面看待事物,不为不良情绪所左右;就是辩证客观分析问题,不偏激也不片面;就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辅导测试题: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
二轮复习专题测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鲁迅:戴着面具的呐喊文/王晓明⑴就在鲁迅自以为无望,只能“待死”的时候,从那深坑的上面,却又悄悄地垂下了一根绳梯,它就是陈独秀在一九一五年夏天创办的《新青年》。
⑵鲁迅住在北京,又在教育部任职,对这场越刮越猛的新文化运动,当然是知道的。
但是,他开始却并不重视,也不以为它会对社会有多大的作用。
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新青年》,便特地买来看,看完之后,却没有多大兴趣,就丢开了。
到一九一八年,他终于接受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怂恿,开始向《新青年》投稿。
先是小说,再是诗,再是杂文和长论。
⑶当然,鲁迅在“五四”前后发表的最重要的文字,还是小说。
从《狂人日记》到《白光》,他四年间一气写下了十多篇。
他自己说,他写这些小说是意在“呐喊”,你顺着这个角度去读,也果然会从中听出启蒙的呼叫。
《狂人日记》是揭发中国历史的“吃人”的本质,《孔乙己》则是表现冷酷人世的另一种“吃人”的真实。
《药》凸现了老百姓的深入骨髓的愚昧,《风波》则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徒有其名的脆弱。
《白光》描绘出旧式文人的无可挽回的悲剧,控诉和讽刺都远比《孔乙己》犀利;《阿Q正传》对病态的国民灵魂的透彻的揭发,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情形的深刻的表现,更是汇聚成宏大雄壮的启蒙的呐喊,显示出“五四”那一代人的社会批判的最高水平。
不用说,与随感录相比,这些小说更能够表现鲁迅的呐喊的激情。
⑷但是,就像他那些独特的打气的话一样,你细读他这些小说,到最后也会在呐喊的声响之外,又觉出另外的意味。
譬如《药》,以“愚昧的乡民拿启蒙者的鲜血当药吃,作为基本情节,通篇的描写又是那样冷峻阴郁,尽管作者在结尾添了一个花圈,放在启蒙者的坟头,整篇作品的压抑的氛围,还是会使你喘不过气来。
尤其是《阿Q正传》,从第一章的有意的挪榆和戏谚,到最后一章描写阿Q临刑时的不自觉的紧张,作者的叙述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前那居高临下的气势逐渐消失,你最后看到的,竟是一种与阿Q感同身受式的绝望的悲哀,到这时候,一种无以名状的消沉和沮丧情绪,会不会早已悄悄地潜入你的心头?⑸鲁迅写《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类小说,本意当然是在以启蒙的眼光,去刻画昏睡着的“他们”。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2020-2024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五年高考真题)参考答案与解析目录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高考真题) (1)参考答案与解析 (1)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二、2024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3)三、2024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4)四、2024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6)五、2023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9)六、2023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9)七、2023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1)八、2023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2)九、2023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3)十、2023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14)十一、2022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16)十二、2022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17)十三、2022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8)十四、2022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9)十五、2022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9)十六、2022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1)十七、2021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2)十八、2021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23)十九、2021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24)二十、2021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25)二十一、2021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26)二十二、2021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8)二十三、2020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 (30)二十四、2020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 (31)二十五、2020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 (32)二十六、2020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 (33)二十七、2020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 (35)二十八、2020全国Ⅲ卷(实用类文本) (35)二十九、2020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37)三十、2020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38)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C2.(3分)D3.(3分)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及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史学研究与记载历史事实的书籍有天然的不解之緣,研究历史必然要研读史籍。
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
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其部帙之多,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给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然而,各种类书良莠不齐,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
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
正因如此,古人剖析类书,常常提醒学者:“抄撮类书,非根柢之学。
”到了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兴起,这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二是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料与信息,三是可以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
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
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
只有第三类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
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考辨真伪;第三,受数据庳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如《四库全书》的编纂暗地里排斥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
在史学研究中,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料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有了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轻松治史了。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中国武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武术之舞。
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②由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所以,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已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
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③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皈依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
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④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与价值体系。
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即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
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
⑤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英雄用掺杂着各类正面因素(如友情、亲情、爱国主义)的暴力行为对反面人物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消灭,最终完成对正义的救赎和对暴力的消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升练23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23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郑哲敏院士:“给力〞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开展孙自法为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开展不遗余力、倾尽全力的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开展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他“给力〞祖国,祖国给予他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殊荣。
1943年,郑哲敏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机械系。
1946年,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回到北京清华园。
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在他的课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钱伟长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郑哲敏的极大兴趣。
1947年毕业后,郑哲敏留在清华大学做钱伟长教授的助教。
多年后,郑哲敏回忆,钱伟长重视数学和物理等根底学科对自己影响很大,使他确定研究力学的道路。
1948年4月,在钱伟长等人推荐下,郑哲敏获准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年后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
在加州理工学院,郑哲敏深受钱学森所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影响:着眼实际问题,强调严格推理、表述清晰、创新理论,开辟新的技术和工业。
1955年,郑哲敏与钱学森师生俩相继回国。
郑哲敏回国前夕,钱学森特地跟他谈心:“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1956年1月,钱学森回国后,创立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成为力学所的首批科技人员之一,任弹性力学组组长。
在钱学森指导下,郑哲敏建立起爆炸力学学科。
1984年2月,郑哲敏接过钱学森的接力棒,出任中科院力学所第二任所长。
郑哲敏最早期科研生涯主要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曾根据国家的需要从事地震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后因国家科研布局调整,郑哲敏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研究方向,并于很短时间内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从而拉开爆炸力学研究的序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专题提升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时间:25分钟分值: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阳能其实在增加。
小寒时期会依次出现以下物候:首先是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向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接着第二候是鹊始巢,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
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
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
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
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
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
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
“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
雁有智慧,雁为最难猎获之物,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
人们说,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
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
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雁当作文明的象征,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
周代开创的婚姻礼仪,是礼仪的根本,而婚姻的六礼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只有第五个阶段不必用雁,其他几礼都要用雁,即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察里,“雁”这种候鸟兼具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板块|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强化训练23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9·镇江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工业与工业化韩少功我们欢欣鼓舞地走进工业,但有些辞典对工业的解释并不怎么准确,不怎么完整。
工业的要义也许不在于规模和生产的集中程度,不在于采掘和制造的劳动方式,更不仅仅是有效地利用能源。
突破人类演变的临界点——工业的意义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狩猎、种植、牧养……工业出现以前的种种生产活动,只不过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低度导控。
这种导控多少改变了自然的某些形态,但基本上不触及自然的本质。
世界仍是以自然为本的。
工业则不是这样。
工业以其强大的技术手段制造一个地球化学失衡和重构的全新物境。
水泥是新的石头,塑料是新的木头,路灯是新的月光,计算机是新的人脑……工业解除了人在自然里的劳苦和危险,同时一块块地瓦解和消除自然,把人们诱入一个高技术——技术为本的世界。
人们走入大都市的高楼群落,屏息探望眼前完全是人造的高山和峡谷,完全是人造的白日和黑夜,不能不感到自然已成了一个遥远的旧梦。
工业放大了人的力量,不过,“工业化”是一个必须慎用的危险词语。
工业不能完全取代农业,更不能取代人文,正如塑料花不能取代鲜花。
人文所不可或缺的个性、原创性、真实性等,隐藏着人与自然的神秘联系,暗示着人道的初原和终极。
而工业则意味着制造、效率、实用、标准化、集团行动以及统一市场,一句话,工业鼓励着事物的非自然化。
对于自然来说,非自然化是逆向的补充,与自然构成了文明不可或缺的具有对抗性的磨砺和张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盲目地神化工业,甚至让工业原则接管一切。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批“机器狂”,预言电脑将胜任写诗歌和小说的工作。
有人曾经给枪匪设定程序,给警察设定程序,给狗、女人、狂风暴雨设定程序,一键启动,一篇侦探小说就可以在电脑里哗哗哗地自动完成,或者至少也可以得到一个像样的粗坯。
事实上,当代一些平庸的小说家的编造功夫不见得比电脑干得更好。
在他们那里,一切情感早已程式化,幽默成了“搞笑”,悲哀成了“煽情”,慷慨激昂的鲜血只不过是“作秀”的红油彩,随时都可以在脸上抹出来。
文章既有了定法,编成技术手册或电脑程序就是顺理成章的下一步。
更进一步说,文化环境的技术化早已开始,真实和自然早已被一丝一丝地抽离而去。
人文正在透出塑料味。
化妆品是技术的美色;公关术是技术的亲情;世界语是技术的新语言;跨国集团是技术的新国家。
肥皂剧、通俗歌带、广告战略、微缩景观公园、时髦服装、电视节目周末嘉宾、心理速成训练班……这些个性含量越来越少的仿制和组装,为什么不能让电脑来干?可以肯定,只要做出更为精密的解析和编程,电脑就一定能在将来承担更复杂的文化功能,无情地把一批文化人赶进改行或失业的人群。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业的要义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技术与自然的关系,而不在于生产的集中程度和劳动方式,也无关是否有效地利用能源。
B.工业鼓励着事物的非自然化,这种非自然化又是对自然的逆向补充,与自然构成具有对抗性的磨砺和张力,这是文明不可或缺的。
C.个性、原创性、真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神秘联系,它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而制造、效率、实用、标准化等工业行为则会破坏这种联系。
D.一些人崇尚技术,人文被工业技术异化,化妆品以工业技术制造的美取代了自然美,公关术用技术手段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原本自然的情感。
解析:选A。
“无关是否有效地利用能源”错误,原文为“不仅仅是有效地利用能源”,说明工业的要义与是否有效地利用能源存在联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前两段解释工业的含义,先说明工业不是什么,再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对比阐述工业是什么,从而突出工业的意义,即突破人类演变的临界点。
B.文章第三段以塑料花比喻工业,以鲜花比喻农业和人文,通过比喻形象地说明工业不能取代农业和人文,进而有力地阐述了“工业化”的危害性。
C.文章第四段先指出工业导致事物非自然化的意义,然后指出不可盲目地神化工业,批评让工业原则接管一切的错误主张,说理辩证且深入。
D.文章第五段结束前文对工业及工业化的论述,转入对文化的阐述,抨击了文坛乱象,批评小说家“煽情”“作秀”等行为,呼唤文艺新风。
解析:选D。
“第五段结束前文对工业及工业化的论述,转入对文化的阐述”分析不当。
第五段是对前文的自然延续,通过列举现实中程式化创作的现象,展现根据设定的程序进行创作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从而在第四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让工业原则接管一切的错误主张。
3.万里长城工程浩大,这是不是作者所说的工业行为?请根据文本阐述理由。
答:解析:此题第一问的答案只能是“不是”。
回答原因时,要根据第二段有关工业的性质和工业出现以前种种生产活动的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如抓住基本上不触及自然的本质、未使用强大的技术手段制造全新物境、未解除人在自然里的劳苦和危险等要点。
另外,还可适当结合万里长城自身的材料特点和建造的方法等分析作答。
答案:不是。
原因:①它只是改变了自然的某些形态,基本上不触及自然的本质,世界仍是以自然为本的;②堆砌长城的过程中没有使用强大的技术手段制造一个地球化学失衡和重构的全新物境;③堆砌长城的活动没有解除人在自然里的劳苦和危险,也没有瓦解和消除自然。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
旅行的意义顾星欣①泰国因为前些年岁末的电影《泰囧》而大热,电影拍摄地清迈瞬间成为无数人旅游清单上的目的地,其神秘的佛教文化传统、青绿透亮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游客。
有报道说,“今年我国大约有10万人在泰国过春节”,相信其中很多人都会去清迈。
②中国人爱扎堆儿,以前过年全家凑一块儿包饺子看春晚,现在大家有条件去“凑”更大的热闹了。
曾经旅游还是奢侈消费。
有时间时没钱,有钱时没时间,背着相机的背包客多时髦!那时候,出国游还是件新鲜事,现在已触手可及。
忽然一夜之间,廉价航空遍地开花,“携程网”“穷游网”上可以搞定所有行程。
网络发达,攻略遍地,所有讯息随手拿来毫不费神。
实在不行还有旅行团,从南京出发前往东南亚,三五千块就可以。
提前一个月开始忙活,刷网站订机票,打印攻略,收拾行囊,背上相机,挈妇将雏,然后到了异国他乡。
③“旅游热”是好事,说明我们丰衣足食开始追求精神享受。
不过,会“玩”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若要说在巴黎名店排队买打折奢侈品肤浅的话,那么“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也许是另一种盲目追逐。
先是周庄、西塘、乌镇,后是凤凰、丽江、大理、三亚,再到现在热火朝天的出境游,消费潮涌动下的旅游热点,同质化现象严重,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静下心来去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朝圣尼泊尔”“在丽江古城发呆”“清迈的文艺小清新”,这些片段符号营造出一种消费美学幻象,吸引着无数人去印证体验。
④能不能再改进一些?可是,个性化旅游、体验式旅游、交互式旅游等看似更人性、更有深度的新提法,又成了另一种异化方式。
当旅游成了一项快速消费品时,这些被提供的固定模式也就变成了禁锢你的笼子,消减了你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削弱了你细腻应对复杂现象的能力,减退了你率意人生、纵横江湖的豪情。
⑤能不能更简单一些?旅行的意义也许不需要那么沉重,不需要过度阐释。
比如春节期间,《三联生活周刊》的特约撰稿人“土摩托”就在微博上告诉大家:“订了一张飞向某个孤独小岛的单程机票。
要是在那儿买不到回程票,那就游不出来了。
”但对普通人来说,又有多少人有勇气甩开那些热门的“经典路线”,来一次充满“颠覆性”和“危险性”的自我挑战?⑥人生是一场旅行,但最好不要是一场又一场雷同的旅行。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尴尬本可以避免,只不过需要你我擦亮眼睛、擦亮心灵,于千百种生活方式中,找到自己心灵最适宜的归属地。
(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的旅游热现象,与廉价航空、发达的网络、遍地的旅游攻略、旅行团等因素有关。
B.无论是国内游还是出境游,人们在消费热潮的影响下,都不愿静下心来接受心灵的洗礼。
C.当旅游成了快速消费品时,个性化、体验式、交互式旅游实则是对人的另一种异化方式。
D.旅游热点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人被一种消费美学幻象诱惑着去印证景区的片段符号。
解析:选B。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准确筛选信息,将各选项内容从原文中找出对应信息并与选项比较,尤其要注意表述的范围、程度、时间等关键要素是否相同。
“人们在消费热潮的影响下,都不愿静下心来接受心灵的洗礼”分析错误,原文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交代了泰国旅游热的原因,引起下文关于旅游热现象和旅游意义的讨论。
B.第③段对旅游热现象进行了辩证分析,重点强调了旅游热中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
C.第④、⑤两段,作者从改进旅游模式、旅游意义简单化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选B。
“重点强调了旅游热中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说法错误,第③段重点强调的是旅游热中人们盲目追逐的心理。
6.“旅行的意义”有哪些?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答:解析:文章的论述中心就是旅行的意义。
文章前两段讲的是旅游热这种现象和事实,是文章的引子,后四段主要讲旅行的真正意义。
考生要认真阅读后四段,抓住其中的观点性语句,分点概括。
答案:①领略旅行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传统;②满足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体验率意人生、自我挑战的快乐;③追求物质丰盈后的精神享受,接受心灵的洗礼;④寻找自己心灵最适宜的归属地。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