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动作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之步行周期
步态分析之步行周期步态分析是一种评估人类行走的方法,它用于测量和记录步行周期中的各个关键事件和参数。
步态分析对于研究和评估异常步态或者康复工作是非常有用的。
其中,步行周期是步态分析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参数之一,它描述了一个完整行走运动的时间。
步行周期通常被定义为从一个脚的接触地面开始,到下一次该脚再次接触地面为止的时间间隔。
一个完整的步行周期由两个步态相组成,分别是左脚周期和右脚周期,二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双足行走周期。
在步行周期中,包含了多个重要事件,如接触地面、摆动相、支撑相等。
接触地面是指脚触碰地面并开始支撑身体重量的时刻。
摆动相是指脚从接触地面到再次接触地面之间的时间段,也就是脚在空中的时间。
支撑相是指脚接触地面并支撑身体重量的时间段,也就是脚在地面上的时间。
步行周期与步行速度有一定的关联。
通常情况下,步行周期会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而减少。
这是因为在较快的速度下,人们倾向于加快步行的频率,从而减少了每步的时间。
而在较慢的速度下,步行周期会相对较长,因为人们会较慢地行走,每步花费更多的时间。
步行周期的测量和分析对于评估和判断步态异常非常重要。
例如,步态周期的异常可能是步伐不稳、踩踏不准或行走速度不稳定等问题的表现。
通过测量和分析步行周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评估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并为康复或矫正提供依据。
在步态分析领域,有多种方法可以测量和分析步行周期。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传感器技术,如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被放置在鞋子、腿部或其他身体部位上,通过检测动作和运动来记录和分析步行周期。
现在,也有一些智能手表或手机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内置传感器来测量和分析步行周期。
总结起来,步行周期是步态分析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参数之一、它描述了一个完整行走运动的时间,并包含了多个重要事件和参数。
通过测量和分析步行周期,可以更好地评估和判断步态异常,并为康复或矫正提供依据。
步行周期的测量和分析通常使用传感器技术,如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
医学步态分类
医学步态分类步态是指人类行走时的姿势和步伐方式,是人体运动功能的重要表现之一。
医学上对步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研究,以便通过观察和分析步态来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医学步态分类。
1. 步态正常正常步态是指人体在行走时,两腿交替进行,步伐平稳,身体姿势平衡。
正常步态的特点是:步幅适中,步频稳定,身体保持垂直,双臂自然摆动,步态整齐协调。
2. 瘫痪步态瘫痪步态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的下肢肌肉功能减退或丧失,从而引起步态异常。
常见的瘫痪步态包括:瘫痪性步态、截瘫步态和痉挛性步态等。
瘫痪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受限制,步伐不稳,步幅短小,步频不均匀,双臂运动减弱或无动作。
3. 肌强直步态肌强直步态是指由于肌肉强直或僵直导致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肌强直步态包括:强直性脊柱炎步态、类风湿性关节炎步态等。
肌强直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双腿僵硬,身体姿势前倾,步伐缓慢而小,步态不协调,双臂运动受限。
4. 高弓步态高弓步态是指足弓过高导致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高弓步态包括:先天性足弓高、神经源性足弓高等。
高弓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足弓过高,脚背抬高,步伐短小,步态不稳,双臂摆动幅度增大。
5. 扁平足步态扁平足步态是指足弓过低导致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扁平足步态包括:先天性扁平足、获得性扁平足等。
扁平足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足弓过低,内侧足缘接触地面面积增大,步伐不稳,易疲劳,双臂摆动幅度减小。
6. 间歇跛行步态间歇跛行步态是指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或脊柱侧弯引起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间歇跛行步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步态、脊柱侧弯步态等。
间歇跛行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出现疼痛或不适感,步态不稳,步伐缓慢,双臂摆动幅度减小。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医学步态分类,每种步态异常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诊断依据。
通过对步态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可能存在的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步态分类的研究对于改善患者的行走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临床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医学知识之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介绍:
步态分析是生物力学的特殊分支,是对人体行走时的肢体和关节
活动进行运动学观察和动力学分析,提供一系列时间、几何、力学等
参数值和曲线。
步态分析正常值: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分析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平足、尖足、偏瘫步态、膝内翻(O腿)和膝外翻(X腿)
步态
需要检查的人群:腿及足的形态异常。
步态分析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无
检查前禁忌:无
检查时要求:自然放松,走路动作与平时保持一致,积极配合医
生的工作。
步态分析检查过程:
由康复医师或治疗师通过目测,观察患者的行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的印象或逐项评定结果,作出步态分析的结果。
【注意事项】
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
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临床步态分析
肌肉有时候做负功,如人们上山时做正 功,下山时做负功。
4、运动链与力的分解与合成
指几个部位通过关节连接而组成的复合链。 分开链和闭链。闭链的运动范围较小。
开链(open kinematic chain) :是指运动链远端是自由的。 人体的四肢和躯干都输入开链。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解剖、生理等) 生物力学
二、步态分析基础:生物力学
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步态分析基础:生物力学 步态分析基础:下肢解剖 步态分析基础:自然步态 步态分析基础:步态周期 步态分析基础:时空参数
步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临床步态分析系统 常见病理步态分析
步行中涉及的生物力学概念
力的作用:力作用于人体及其结果 杠杆原理:力矩 功的概念 运动链 活动轴和自由度
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 额状面(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 水平面(将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
三、步态分析基础:下肢解剖
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步态分析基础:生物力学 步态分析基础:下肢解剖 步态分析基础:自然步态 步态分析基础:步态周期 步态分析基础:时空参数
步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临床步态分析系统 常见病理步态分析
不仅能定性描述人体三维运动及其变化过程,而且还能从运动力学以及 生物运动学方面定量分析其运动状态。
导入了能量代谢的O2、CO2测量方法,包括生理学数据的分析方法。
4、步态分析的分类
定性分析(目测)
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作大体的分析。
定量分析
足印法 电子角度计测定法 三维步态分析
当前国际上步态分析硬件水平
负荷步行
“请按照节拍器的声音行走” “请踩着地上的线行走”
像这样提出与测试对象原来的步行方法不同 的具体动作目标时,成为负荷步行。
动作分析与步态分析
动作分析与步态分析动作分析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动作,包括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工人的劳动动作、老年人的日常动作等。
通过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如高速摄影、电磁感应等,可以记录和分析每个关节的角度变化、肌肉的收缩和伸展、力的应用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可以解析出动作的基本组成部分、特点和规律,从而优化和改进动作技术。
动作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体育领域,动作分析可用于帮助运动员改善运动技术,提高训练效果;在生产领域,动作分析可用于评估工人的劳动动作,设计和改进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在医学领域,动作分析可用于研究和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诊断和治疗运动相关的疾病等。
步态分析是一种特殊的动作分析方法,研究人体行走的动作特征和机制。
人体的步态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包括睡相(即获得和维持平衡的动作)、摆腿相(即离地和进展的动作)和支撑相(即着地和支撑的动作)。
通过对这些动作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了解步态的特点、变化和参数,如步长、步频、步态对称性等,以及与步态有关的各个关节和肌肉的动作。
步态分析的技术非常多样,包括地面反作用力测量、电磁感应、压力敏感垫等。
这些技术能够提供关于步态的各种参数,如步态周期、步态曲线、步态能量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判断步态是否正常,发现步态异常的原因和程度,预测和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设计和改进助行器和义肢等。
步态分析在康复医学、运动医学、老年护理等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
在康复医学中,步态分析可用于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康复进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运动医学中,步态分析可用于帮助运动员改善步态技术,预防和诊断运动相关的损伤;在老年护理中,步态分析可用于评估老年人的行动能力和跌倒风险,提供相应的康复措施和建议。
总之,动作分析和步态分析是运动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工具。
通过对人体动作和步态的详细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运动的机制,优化和改进运动技术,评估和促进康复进展,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提供老年护理和运动医学等领域的相应服务。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1:在康复医疗中对人体步行功能作客观、定量的评定称为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步态分析,可以揭示肢体有无残疾、确定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定和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
通过步态分析和检查,也有助于下肢神经肌肉、关节疾患的诊断、观察康复医疗措施的效果。
一、正常步行周期正常行走时,从一侧腿迈步向前、足跟着地开始到该腿足跟重新着地为止的时期为一个步行周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都要经历站立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两个阶段。
1. 站立相: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左右,它又分为几个阶段:⑴全足放平、足跟着地(0%-15%)⑵足跟离地(至30%处)⑶屈髋、屈膝(从30%-45%处)⑷足趾离地(至60%处)2. 摆动期:占整个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⑴足趾离开地面⑵足背屈足趾悬空加速摆动⑶腿摆动减速由于行走时一腿足趾离地之前,另一腿足跟已经着地,因此存在双足同时接触地面的瞬间,称为双腿支撑期,该期在每个步行周期中出现两次,每次约占整个周期的11%左右。
二、正确步行的姿态1. 躯干必须保持正直,不向左右歪和前后仰。
2. 髋关节只作伸屈运动,不作外展内收。
3. 足尖指向前方,重力由足跟转移到足趾。
4. 当身体重心落在一腿时,该腿膝关节必须完全伸直,当重心转移到另一腿时,膝关节屈曲。
5. 步幅均匀,两腿距离大致相等。
6. 步速中等、规律,一般速度时,每分钟约走80-100步。
正确的步态主要靠骨骼结构和各部分肌肉紧张度来维持。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骨骼、肌肉或神经病损时,步态就发生异常。
三、步态分析的方法在全面客观地进行步态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运动的平衡性和对称性。
步态分析一般分为临床观察法和定量分析法两种。
㈠临床观察法包括:1. 目测法: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病人行走过程,然后根据一定观察项目逐项评价的结果,作出步态分析结论。
步态分析报告
步态分析报告1. 引言步态分析是指对人体行走时的动作、姿势和力量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步态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行走方式,识别潜在的步态异常,并为康复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对步态分析的方法和应用进行介绍,并对其在医疗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2. 步态分析方法2.1 视觉观察视觉观察是最简单且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一个人行走的过程中的姿势、步态周期、步伐长度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步态是否正常。
然而,纯粹依靠视觉观察往往难以准确地评估步态异常,因此需要结合其他分析方法。
2.2 传感器技术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步态分析方法基于各种传感器进行。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压力传感器等。
通过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安装传感器,可以记录行走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和力量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步态特征和异常。
2.3 电子地板电子地板是一种特殊的地板,其表面布满了各种传感器。
当人们行走在电子地板上时,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受力情况,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对人的步态进行更精确和全面的评估。
3. 步态分析应用3.1 医疗领域步态分析在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步态特征和异常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步态障碍,并找到病因。
在康复治疗中,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此外,步态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特定药物或治疗方法对步态的影响。
3.2 运动领域步态分析在运动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对运动员的步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练发现运动技术上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此外,步态分析还可以用于运动员的伤后康复监测,帮助运动员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3.3 职业安全步态分析可以用于职业安全领域,帮助评估和预防工人可能面临的步态相关问题。
某些职业可能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走动,如果姿势或步态不正确,可能会增加工伤风险。
通过对工人的步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工伤风险。
医学步态分类
医学步态分类医学步态分类是医学领域中对患者行走姿势进行分类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步态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与步态相关的疾病。
步态是人体行走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的表现。
正常的步态应该是平衡、协调、自然的。
然而,由于各种疾病或伤害的影响,患者的步态可能会发生改变。
根据步态的特点,医学上将步态分为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步态类型是蹒跚步态。
蹒跚步态是指患者行走时步伐不稳,呈现摇摇晃晃的状态。
这种步态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
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震颤、僵硬等症状,导致步态不稳定。
第二种步态类型是跛行步态。
跛行步态是指患者行走时出现明显的跛行现象。
跛行步态常常与下肢骨骼或关节的问题有关,如髋关节炎、膝关节损伤等。
患者在行走时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或运动受限的情况,导致步态异常。
第三种步态类型是瘫痪步态。
瘫痪步态是指患者行走时出现明显的瘫痪现象。
这种步态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无力或完全无法行走的情况,步态异常明显。
第四种步态类型是痉挛步态。
痉挛步态是指患者行走时出现肌肉痉挛和不自主的运动。
这种步态常见于神经肌肉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等。
患者在行走时可能会出现肌肉僵硬、抽动等症状,步态异常明显。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步态类型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步态类型。
例如,腿型步态是指患者由于下肢长度不等而导致的行走异常。
内收步态和外展步态是指患者行走时出现明显的足部内收或外展现象。
这些步态异常通常与下肢骨骼、关节或肌肉的问题有关。
医学步态分类对于诊断和治疗与步态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步态,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因此,医学步态分类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学步态分类是对患者行走姿势进行分类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步态,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与步态相关的疾病。
医学步态分类对于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步态分析和训练
步态检查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㈠步态检查的一般步骤 ⑴ 嘱患者以习惯姿态及自然速度来回步行数次,从正、
反、侧面观察其自然度,动作协调程度,步行速度、 姿势、幅度及步长,左右对。 ⑵ 其次嘱患者以不同速度步行,立停、拐弯、转身、绕 过障碍物等观察步态有无异常。
步态分析与训练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GA)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知识对人类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态(gait)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 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而
可能影响行走能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步态分析,以评定患 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周期中,肌 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1.竖脊肌(又叫骶棘肌)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两侧,下起骶 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由脊神经支配。作用为使脊柱后 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步行周期站立相初期和末期, 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
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 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下图示Ⅰ ,通常用cm表示。健 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个体差异主要 与腿长有关,腿长,步长也大。
跨步长(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 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跨步长,或步幅。如图示 Ⅱ,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约100—160cm
4.股四头肌 为全身最大的肌,为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 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由股神经支配。
步态分析规范(标准版)
步态分析规范【目的】应用运动和力学原理对步行动作进行分析,以评定步行功能,发现异常步态,有助于诊断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为步行训练、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助疗效评价。
【内容】(一)步行周期:从一侧足跟着地开始,到此足跟再次助着地的时间。
1、支撑期60%:足跟着地→脚掌着地→重心转移到同侧→足跟离地→足趾离地。
2、摆动期40%:足上提→膝关节最大屈曲→髋关节最大屈曲→足跟着地。
(二)重心:站立时人体重心在第2骶椎前约1cm,离地时在身高的55%处,步行时重心垂直移动,一个周期二次,振幅5cm。
最高点在支撑中期,最低点在足跟着地期。
侧方移动,左右各一次,最高点在支撑中期。
(三)骨盆旋转:步行时骨盆在水平面上进行旋转,向前旋转在足跟着地时,向后旋转在支撑中期,共计8°。
(四)骨盆倾斜:步行中骨盆在额状面上进行左右倾斜,角度约5°。
(五)下肢轴的旋转:摆动期内旋约25°,支撑期外旋。
(六)支撑中期:小腿与地面垂直,膝关节屈曲约15°。
(七)下肢肌群功能:1、臀大肌、股四头肌、足背屈肌等伸肌在支撑期开始收缩,起伸髋、控制屈膝程度和足放平速度的作用,避免身体前倾,有减震作用。
2、臀中、小肌在支撑早期收缩,起稳定和避免侧向倾斜作用。
3、腘绳肌在摆动减速期收缩,发挥屈膝伸髋及减速作用。
(八)步频数:正常110~120步/min,快速140步/min,慢速70步/min。
(九)步幅:二足跟之间垂直距离,成人男性0~15cm。
(十)步速:每分钟行走距离=步频数×步幅。
(十一)、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宽度。
(十二)步角:足跟中点到第2趾的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夹角。
【方法】(一)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足踏开关跨步分析器(从略)(二)目测法。
1、患者沿直线往返行走多次。
2、从前、后、侧三面,在同一高度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
3、观察项目包括运动对称性,自如程度,步幅大小,上肢摆动,躯干运动,身体的上下运动;头部位置,肩的位置,骨盆前后倾斜,髋关节稳定性,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运动状况,足跟着地、支撑中期,足趾离地时足的状况,疼痛、疲劳。
步态分析的方法
步态分析的方法步态分析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测量人体行走时的步伐和姿势来评估身体功能和健康状况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物理治疗师和运动科学家了解一个人的步态模式,从而诊断和治疗各种运动系统疾病和损伤。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步态分析的方法,包括步态分析的重要性、步态分析的工具和技术,以及步态分析在临床和运动科学中的应用。
步态分析的重要性。
步态分析对于评估运动系统功能和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和测量一个人的步态模式,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协调性。
这些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和损伤至关重要。
此外,步态分析还可以帮助运动科学家优化运动员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表现。
步态分析的工具和技术。
步态分析通常使用一些专门的工具和技术来进行。
其中最常用的工具是运动捕捉系统,它可以通过多个摄像头和传感器来捕捉和记录人体行走时的运动数据。
此外,步态分析还可以使用电极贴片和肌电图来记录肌肉活动情况,以及力板和压力敏感垫来测量脚底的压力分布。
这些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步态模式,从而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步态分析在临床和运动科学中的应用。
步态分析在临床和运动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方面,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运动系统疾病和损伤,如关节炎、跌打损伤和脊柱畸形。
通过观察患者的步态模式,医生可以了解他们的运动功能和生物力学特征,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运动科学方面,步态分析可以帮助运动科学家评估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发现潜在的运动损伤风险,并优化训练计划,以提高运动表现。
总结。
步态分析是一种重要的评估运动系统功能和健康状况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测量人体行走时的步伐和姿势,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协调性。
步态分析的工具和技术包括运动捕捉系统、电极贴片、力板和压力敏感垫。
在临床和运动科学中,步态分析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和损伤,以及帮助运动科学家优化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临床中常见的异常步态
临床中常见的异常步态
1. 引言
简要介绍步态的重要性,及异常步态的临床意义。
2. 异常步态的分类
列出常见的异常步态类型,如痉挛步态、踌躇步态、失用步态、帕金森步态等。
3. 各类异常步态的表现
详细描述每种异常步态的特征,包括步幅、步频、步态姿态、身体重心位置等方面的变化。
4. 异常步态产生的原因
分析导致不同异常步态的潜在生理和病理因素,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5. 临床诊断
介绍诊断异常步态的方法,包括详细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6. 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异常步态,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辅助器具使用等。
7. 并发症及预防
说明异常步态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如跌倒风险增加、活动能力下降等,并介绍相应的预防措施。
8. 小结
总结异常步态评估和管理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在此领域的研究方向。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一)步行是躯干和肢体共同参与的有节律的活动。
步行时躯干肌和肢体屈伸肌群交替协调收缩,带动各关节活动并产生能量,并伴有骨盆旋转、重心转移及动、位能转换等。
上肢也对协调运动、平衡、迈步等起作用。
因此,步行是一个精确而复杂的运动过程。
一、概述步态分析是康复医学评定中的重要内容。
康复医生掌握和了解步态分析的方法,以及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对于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影响行走功能的因素(一)行走功能与步态行走:双下肢交替、对称、有节律的运动。
这种运动使身体得以在空间移动,它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动作之一。
步态:行走时所表现的姿态或行走模式。
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人的步态特征,来识别和区别不同的个体,从而为识别罪犯研究提供了科学证据。
行走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婴儿在出生后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上面几张图片表示一个婴儿出生后,运动功能发育过程。
第 1 张图表示婴儿在 3 个月的时候可以抬头,可以做腹支撑。
第 2 张图表示7 、8 个月时,婴儿可以肘支撑。
第3 张图表示8 、9 个月时,婴儿可膝手位支撑开始爬行。
到10 ~12个月时,婴儿可以站立。
1岁时开始学会走路,但需要其它人扶。
许多脊髓水平的运动模式,出生后在婴儿时期很快消失,而牵张反射、姿势反射等就成为运动功能,尤其是步行能力的基础。
影响行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行走能力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1 )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 2 )肌肉和关节的活动( 3 )躯干肌协调运动。
(见右图)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指肌肉随意运动支配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通过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到达脊髓的前角,支配随意肌运动。
此外锥体外系结构,如纹状体、红核、黑质等对脊髓、脑干、小脑和大脑的运动反馈环路也起调整作用,这些结构与锥体束有着密切联系,并直接影响脊髓活动。
前庭小脑系统通过复杂的调节和反馈机制,维持肌张力,协调平衡,使人体能够完成许多技巧性运动。
步态分析——精选推荐
第十四章步态分析步态的矫治训练是物理治疗师的工作内容,训练方案的制订以及疗效观察均以步态分析为基础。
步态分析是对患者行走方式的检查,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在康复医学、骨科学以及神经学领域里,应用步态分析进行障碍学诊断,分析障碍发生的原因,制定康复治疗方案以及评价疗效已显现出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成为临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章将讲授正常步态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临床步态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
第一节概述生物力学将力学与生理学相结合,用以研究人体姿势与运动规律和变化。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步态分析的原理,本节将对行走生物力学与神经和运动生理学的关系做简要介绍。
一、行走生物力学与神经和运动生理学的关系行走是人在出生后,伴随着发育过程不断实践而习得的一种能力。
步态体现行走的方式或模式。
行走及其步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平上的体现。
在神经学水平上,运动单位的许多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汇聚,这是生物学信号的第一级水平的汇聚。
然而,在此微观水平上,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意图或目的并不明确。
生物学信息的第二级水平汇聚体现在肌肉水平上,肌肉力量的大小通过运动单位募集率的高低而体现。
在关节水平上,我们看到了第三级水平的汇聚即关节的运动,它是所有主动肌与拮抗肌力量和力矩臂长度的乘积的代数和即力矩作用的结果,力矩所反映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所有控制力量的代数和。
因此,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工作。
下肢肌肉、韧带、骨骼、关节乃至脑、脊髓、周围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相互间的协调与平衡受到损害时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难,表现出异常步态。
二、步态分析的目的患者来到物理治疗科时就诊时,临床诊断已经明确。
因此,步态分析的目的并不在于协助临床诊断,而是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定康复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为此,通过步态分析要确定以下问题。
1.异常步态的障碍诊断。
2.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含假肢)、矫形器、下肢矫形手术的作用以及对于步态的影响。
步态分析
8、膝屈曲挛 缩30°以内时 一般外观无明 显异常,快速 行走时可表现 出坠落性步态。 膝屈曲挛缩 30°以上时会 出现短腿步态; 膝伸直挛缩或 强直时,患腿 摆动期常有下 肢外展或健侧 侧骨盆上提, 以避免足部拖 地。
9、偏瘫步态: 可有不同的表现, 比较典型的是患足 下垂、内翻,膝伸 直,下肢外旋,摆 动时患肢经外侧绕 弧线向前,而且足 跟不能着地与蹬离 地面,以足外缘着 地。同时上体常弯 向患侧,患侧肩下 垂、内收,上肢及 手掌屈曲,停止摆 动。
步行周期 足跟着地 ↓ 足放平
足放平 ↓ 站立中期
站立中期 ↓ 足跟离地
正常运动
髋关节:30°屈 曲 膝关节:0°~ 15°屈曲 踝关节:0°~ 15°屈曲
髋关节:30°~ 5°屈曲 膝关节:15°~ 5°屈曲 踝关节:15°跖 屈~10°背曲
膝关节:5°屈曲 踝关节:10°~ 15°背屈
肌群活动
髋关节肌群 膝关节肌群 踝关节肌群
髋关节:10°过伸位~中 立位 膝关节:5°~35°屈曲 踝关节:15°背屈~20° 跖屈 髋关节:20°~30°屈曲 膝关节:40°~60°屈曲 踝关节:背屈~中立位
髋关节:30°~20°屈曲 膝关节:60°~30°~0° 踝关节:中立位
髂腰肌、内 股四头肌离 收大肌、内 心收缩控制 收长肌收缩 膝关节过屈
10、帕金森
(Parkinson) 步态: Parkinson)病 或其它基底 节病变时, 步幅短而急 促,有阵发 性加速,不 能随意立停 或转向,又 称为前冲步 态或慌张步 态。
11、截瘫步态
(一)步态分析所用术语
步长 步行时间 步频 步速 步宽 足偏角
(二)正常步行周期分析
正常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此侧足跟再次 着地,为一个步行周期或称为一复步。
步态分析的实施方案
步态分析的实施方案步态分析是一种通过对人体步行或奔跑过程中的动作进行观察和测量,来评估个体生理和运动能力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学专家诊断和治疗运动障碍,也可以帮助运动员改善训练效果。
因此,步态分析的实施方案对于医学、康复和运动训练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进行步态分析需要准备专业的设备。
这些设备包括高速摄像机、压力板、惯性测量单元等。
高速摄像机可以用于记录人体步行或奔跑的过程,以便后续进行动作分析。
压力板可以用来测量脚底的压力分布情况,从而评估步态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惯性测量单元则可以用来测量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轨迹和角度变化,以获取更为详细的动作数据。
其次,进行步态分析需要建立标准的实验环境。
实验室或训练场地应该具备充足的空间,以便被测者进行自由的步行或奔跑。
同时,实验环境中的光线和背景应该能够提供良好的拍摄条件,以确保高速摄像机可以清晰地记录被测者的动作。
此外,实验环境中还需要安装压力板和其他测量设备,并保证其能够正常工作。
接着,进行步态分析需要招募合适的被测者。
被测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都可能会对步态分析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选择被测者时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同时,被测者在进行步态分析时需要遵循专业人员的指导,保持标准的步行或奔跑姿势,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最后,进行步态分析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通过高速摄像机、压力板和惯性测量单元获取的数据需要进行整合和分析,以得出被测者步态特征的定量化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步幅、步频、支撑时间、摆动时间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评估被测者的步态稳定性、平衡能力和运动效率。
综上所述,步态分析的实施方案包括准备专业设备、建立标准实验环境、招募合适被测者和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这些步骤的合理实施可以为步态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为医学、康复和运动训练领域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步态分析 含步长、步幅等[专家学习]
肘关节屈伸在双足同时支撑时改变运动方向 最大屈曲约为38.9° 最大伸展约为-0.4°
一类特制
21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头颈部 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致 上下振幅约5-6cm 左右移动振幅约5-6cm
在头移动的同时,颈部也做着相应的位移
一类特制
22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竖脊肌:背部深层肌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活动达到高峰 确保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16一类特制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骨盆骨盆移动可被认为是重心的移动上下移动约为45cm最低双支撑相最高单支撑相侧方移动3cm水平面沿垂直轴旋转单侧44双侧88沿冠状轴倾斜约5517一类特制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髋关节最大屈曲约30摆动相中期最大伸展约20足跟离地最大外展约66足跟离地最大内收约44足底着地最大外旋44足趾离地到足跟着地的摆动相最大内旋44足跟着地到足跟离地的支持相18一类特制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膝关节最大屈曲约65摆动中期最大伸展为00足跟着地19一类特制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踝关节最大背屈约15足跟着地最大zhe屈20足跟离地20一类特制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上肢上肢的关节运动主要发生在肩关节足跟着地时最大伸展约211足跟离地时最大屈曲约174肘关节屈伸在双足同时支撑时改变运动方向最大屈曲约为389最大伸展约为0421一类特制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头颈部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致上下振幅约556cm左右移动振幅约556cm在头移动的同时颈部也做着相应的位移22一类特制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竖脊肌
一类特制
45
四期分析法 两个双支持相、一个单支撑相、一个摆动相 (各约12%) (约60-62%) (约38-40%)
各时相的长短与步行速度相关 行走快时,双支撑相减小,跑步时消失 一侧下肢不能负重时,则其支撑相缩短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一、概述行走是人体躯干、骨盆、下肢以及上肢各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周期性规律运动,步态是指行走时人体的姿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
正常的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的正常、协调工作,当中枢神经系统或/和骨骼肌肉系统因疾病或损伤而受到损害时,就有可能出现步态的异常。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一)步态分析步骤1、描述研究对象的步态模式和步态参数,并与正常步态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2、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产生异常步态的机制;3、确定改善步态的治疗方案,包括步态训练的方法、假肢或矫形器的装配、助行器的选择。
(二)步态分析方法1.运动性步态分析对步行的运动模式或步行时身体节段间的相关进行描述,此类分析既可定性也可定量,临床上应用简单,易于开展,后面将详细介绍。
2.动力性步态分析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昂贵的专用设备,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社区中不可能开展,此处不予介绍。
二、正常步态(一)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步态周期。
在一个步态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离地腾空并向前迈步的摆动相(迈步相)和一个与地面接触并负重的站立相(支撑相)。
摆动相是指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40%;站立相是指从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支撑面与地板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60%。
其中,重心从一侧下肢向另一侧下肢转移,双侧下肢同时与地面接触的时间称之为双支撑相,一个正常步态周期中会出现两次双支撑相,各占步态周期的10%。
详见图1。
图1 步态周期示意图(二)步态分期常用的步态分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划分法,主要是以足能否着地为基础划分,将步态周期分为足跟着地、全足着地、站立中期、足跟离地、足尖离地、加速期、迈步中期、减速期共八个时期。
步态报告分析
步态报告分析1. 引言步态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通过对个体的步态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设计恢复计划和监测治疗效果。
步态报告分析是对步态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从中提取关键信息,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步态数据采集步态数据采集是步态分析的第一步,通常使用传感器或摄像设备来记录个体行走时的姿态和动作。
采集的数据包括步长、步速、步频、支撑时间、摆动时间等多种指标。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传感器放置在身体不同部位来获取,例如腰部、大腿、小腿或脚部。
3. 步态报告分析的重要性步态报告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
首先,通过比较患者的步态数据与正常人群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步态异常。
其次,步态报告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监测康复进展。
最后,步态报告分析还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数据支持,用于探索步态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关系。
4. 步态报告分析的指标解读步态报告分析得出的指标需要进行解读,以便为医生提供有用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步态指标及其解读:•步长:步长是指两次支撑期之间的距离,通常与步速相关。
较大的步长可能意味着步行速度较快或步行姿势较稳定。
•步速:步速是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通常用米/秒来表示。
较快的步速可能表示步行能力较好。
•步频:步频是指单位时间内迈出的步数,通常以步/分钟表示。
较高的步频可能表示步行节奏较快。
•支撑时间:支撑时间是指脚接触地面的时间,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较长的支撑时间可能意味着步行稳定性较差。
•摆动时间:摆动时间是指脚离开地面的时间,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较长的摆动时间可能意味着步行节奏较慢。
5. 步态报告分析的应用领域步态报告分析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康复医学:通过分析患者的步态报告,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监测治疗效果。
•运动医学:步态报告分析可以帮助运动员改善步行姿势,提高步行效率,从而提高运动表现。
动作分析与步态分析
动作分析一、动作分析总论 1、运动描记(Motoscopy):就观察到得身体运动状态予以记录得方法。
记录一定条件 下得运动模式,分别从^$自得角度予以解释。
以立性差异为指标予以标准化即可在临床应用。
2、 运动记测(Motomctry):就某一运动课题所需要得时间予以测量、测定一宦时间内或 一次性课题完成得量。
即相当于测定完成情形,有标准化检查。
能反映出运动机能障碍及能 力障碍,在临床上应用广。
3、运动记录(Mo tography):利用电影及录像(VTR)来测量。
将运动通过特处得影屏 形成图表化。
近来已使用二维空间及三维空间得动作分析装置•但对电影及VTK 所记录得内 容进行主观性判断、只不过就是Motoscopy 得一种0运动疗法评定中,所进行得动作分析就 是通过肉眼观察来进行得。
观察者要忠实记录对象动作,有时需观察考自己再现动作.描叙 中所使用得表现方式及用词应使别人(至少同行)明白。
4、基于观察得动作分析:以目测观察身体运动模式,推测关节运动、肌肉运动模式。
表1基于观察得动作分析优缺点-观察者主观性强,观察内容离散程度大(缺 乏再现性) ・极少加强对患者不必要得不安及心理负担 一结果可马上用于诊疗动作分析就是一个评总项目,不就是为了动作分析而动作分析。
动作分析而结果有助 于治疗。
动作分析首先从仔细观察患者开始。
要瞧在命令下进行同样动作得情况及无命令下自 然进行得情况。
然后推测动作为何不能顺利进行及异常得原因。
然后开始进行确认检査0这就是将与机能障碍水平得分析结果予以对照检査,必要时要重新检査,或追加新得检査. 临床中动作分析内容包括以下内容:1、 基于肉眼观察,用用运动学语言记录对象动作。
2、 用简单图示来解释。
3、 演示Q4、 操作对象为患者得身体或身体得某一部分.5、 必要时,使用时间测量、长度测:^^等来获得客观资料. 二、动作分析内容 (-)动作分析得目得1、 由分析动作过程,分析从正常得脱离情况,推测其背景下得障碍(主要就是机能障碍水优点——次可得到许多信息 -可掌握问题得具体所在 ・不需特殊器具•随时进行缺 点-记录困难,不易让别人懂-需要熟练-可多次重复,当时可确认平),将某具体应用到改善动作目得得治疗计划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三定律
•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F和反作用力F’,沿 同一条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 F = -F’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任何一 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 因此不能相互抵消。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
加速度
• 加速度:单位时间内的质点的速度增量, 即为平均加速度。平均加速度的极限值叫 做瞬时加速度。
– α = dv/dt
– 加速度既反映了速度方向的变化,又反映了速 度数值的变化。
– 质点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一定在同一直 线上。
力
•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 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作用; •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F • 力是矢量,即有大小和方向。
重心的位置
• 身体重心的概念不能和静物相比较。因为 身体是在不停的活动着,所以不可能把重 心计算出来。 • Braun和Fischer为了正确的测量身体的重心, 他们把尸体冷冻起来进行测量。
– 身体的重心在S3上部。 – 双下肢的重心在膝上方。 – 躯干、头和上肢的中心在T11前方。
重心的不确定性
外力
• 外力:力学系统与外部物体相互作用的力。
• 重力、摩擦力、地面或器械的支撑力、水 和空气的浮力;
• 康复治疗人员对患者施加的力对于患者来 说是外力。
合力
• 在同一方向上几个力共同作用于同一物体, 其集中的力的矢量叫做合力,而那几个力 叫做合力的分力。 • 求已知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F • 合力计算的余弦定律:
O
y
△r = rB - rA B A
rA rB x
z
r = r(t) = x(t)i + y(t)j + z(t)k
速度
• 速度:表述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平均速度的极限值叫做瞬时速度(简称速度)。 – 在力学中当质点的位置矢量和速度确定时,质 点的运动状态才完全确定。 – v = vxi + vyj + vzk = dr/dt – 速度v的值,即|v|称为速率。
– F2=F12+F22+2F1F2Cosθ
F1 F2
θ
动力学
• 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 用所引起的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规律的内 容,成为动力学。 • (在力学中,研究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规 律的内容叫运动学。)
• 牛顿运动定律是质点动力学的基础,也是 一般物体机械运动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
人体重心
• 重力中心:人体质量中心与地心引力的垂线。 • 人体重心位于第二骶骨前缘,两髋关节中央。
• 人体重心通过韧带的张力和肌肉的等长收缩所产 生的力矩达到平衡,并使压力适宜地分布在负重 面上。如果外力施加于韧带和肌肉或异常的负重 面上,将会影响重心线的位置,同时为了保持平 衡而必须调整姿势。 • 姿势可以有轻度偏移(站立时4cm偏移)。
牛顿运动定律
•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 物体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改变其运动状态。
•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的力和物体的质量 之间的数量关系。
•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 力具有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杠杆
• 支点(O)
–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在骨杠杆上是关节中心。
• 力点(F)
– 动力作用点 – 在骨杠杆上是肌群附着于骨上的动点。
• 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 F = 0 时,v = 恒量
– 1886年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 – 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个性 质叫做惯性,所以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 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要使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一定 要有其它物体对它的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之为力。力 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得到加速度)的原因。 – 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它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 保持不变,即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没有加速度即称 为平衡。
• 阻力点(R)
– 阻力作用点 – 在骨杠杆上是阻力或运动环节的重力(空手时)、其 它物体的阻力、拮抗肌张力、韧带和筋膜的牵拉阻力 等。
人体杠杆
• 第一类杠杆:平衡杠杆 • 第二类杠杆:速度杠杆 • 第三类杠杆:力量杠杆
功
• • • • • 功是指肌肉收缩时所完成的工作量。 功 = 力 × 距离 单位:焦耳(J) W(J)= F(N) × D(m) 肌肉收缩并不都产生功,如保持肌张力时。 (距离=0); • 肌肉有时做负功,如人上山时做正功,下 山时做负功。
6、Biomechanics
• 生物力学 • The system is widely used to apply 3D motion data to the analysis of whole body or specific joints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7、Posture,Balance and Motion Control
临床动作(步态)分析
康复医学科
一、临床动作分析的应用
1、Education
• 教学 • 许多教学和科研机构以此作为工具。
2、Film
• Animation production(动画特效) • 如骇客帝国、Titanic、Troy等。
3、Gait Analysis
• 步态分析 • Routinely used for pre and postoperative movement assessment, helping clinicians plan treatments and assess patient progress.
四、临床步态分析
步行的价值
•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 物区别的关键特征之一。
• 步行的基本功能: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 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 步态是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行中枢
• 正常步行并不需要思考 • 然而步行的控制十分复杂:
– 中枢命令:皮层?脊髓?步行中枢? – 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 – 足、踝、膝、髋、躯干、颈、肩、臂的肌肉和 关节协同运动。
10、Rehabilitation
• 康复 • The motion data accurately quantifies the improvement of mobility and function.
二、动作(步态)分析基础
力学基本概念
• 在物理学中,研究机械运动规律的内容, 称为力学。
• 姿势、平衡和运动控制 • 3D feedback on standing, balance and other similar application capture on infants to geriatric subjects. Hand, full body or various segments can be captured for motion control applications.
• 摆动相(Swing phase)
• 是人体最基本和最具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 特定姿势。 • 特性:双脚着地、身体直立,上肢能够自 由地进行各种粗大运动和精细动作,下肢 能够站立、行走和跑步。 • 站立时重心高而足底支撑面小使站立时相 对不稳定。
正常姿势
• 指人体自然状态下的体位。 • 脊柱生理性弯曲: – 颈椎稍向前凸的颈曲 – 胸椎稍向后凸的胸曲 – 腰椎较明显前凸的腰曲 – 骶椎较大幅度后凸的骶曲。 • 脊柱弯曲可以缓冲在行走、跑步时的震荡, 保护脑和胸腹脏器,维持人体的重心。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 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 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 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 F = kma
– k为比例常数,当力、质量和加速度选择适当的单位时, 可使k=1。这样,F=ma。 – 牛顿第二定律只是适用于质点的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所表示的合外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 瞬时关系。 – 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 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8、Television/Broadcast
• 电视/广播 • The system provides fast turnaround for animated series and real-time live on set.
9、Sport Science
• 体育科学 • High speed and high-resolution system cameras capture all types of sports motion for analysis and coaching.
• Demeng认为:身体重心的位置不确定。
– 只要抬起一侧上肢或下肢,重心就比Fischer测 出的高7cm。 – 有时改变姿势,身体重心就会落在体外某一点。 – 在某些异常运动时,也不能明确求出整个身体 的重心。
支撑面
• 支撑面越大平衡 越好。
– 右图表示人在单 足站立和双足站 立时支撑面是不 同的。
– 把物体当作质点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不是 无条件的、绝对的。 – 研究质点的运动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基础。 – 质点在空间的运动,按运动轨迹可分曲线运动 和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是直线运动的特例。
位移
• 物理学中定义:由点A到点 B的有向线段AB为点A到点B 的位移矢量,简称位移。
• AB = BA??? • AB = BA??? • 对两个相对静止的坐标系, 质点的位移与坐标系的选取 无关;如果两个坐标系之间 有相对运动,那么,质点的 位移就依赖于所选取的坐标 系。
4、Animal Motion
• Passive, none-invasive, wireless and scaleable, the system captures true 3D motion from an insect to a ho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