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清时期的政务公开猫腻
诏令、露布、榜文、告示宋明清时期的政务公开猫腻
着实
” 。
富有经 验
替前任
,
各将 本衙 门 文 案 书 吏和
“
扛 木 梢 的 接 任 者都 知 道 这 个 办 法 最
应 役 皂 隶 的 编 t 0与 姓 名
,
明 出榜 文
“
,
告
灵
,
到 底 是 官侵 还 是 民 欠
、 、
一
,
公 示
之 于民
”
,
榜文上 还 要 写明
以
除榜 上 有
、
就曝光 了
通 常说 法 都 是 封 建 王 朝 以 愚 民 为 治
名
外
,
余 有假
,
衙 门名 色
”
,
称皂隶
凡此
术
,
故
专制 统 治 下 的 普通 群 众
,
,
如 处漆
称 簿书 者
诸 人 擒 拿赴 京
一
。
皆可
室之 暗
不 知 亦 不 能 与 闻 国事
,
。
但 史实
归 作 人 事公 开
类
,
肯 定 有助 于 去 除 壅
从 位 居底层 的 民众这 方 面看
“
,
证 明 并非 绝 对 如 此
外
,
各政 府 部 门
,
特别 都负
书以 前
官府催征 上 年秋 苗
,
是 直接 与 民 众 打 交 道 的地 方 政 府
,
的 工 作 并未停 止
入
已经缴官
,
有根 据 需要 即 时 公 开 各 自所 管政 务 的 职 责
,
库 的 肯定 不 会 退 还
尚未
宋明清朝代的政务公开猫腻
统 治 下 的普 通 群 众 , 如处 漆 室之 暗 , 不 知亦 不 能与
也 特 为 指 出 这 一 点 。捏 造 民欠 的 手 法 大 致 有 两 条 ,
一
是 老 百姓 已经缴 足税 赋 而帐上 作 未缴 , 或 是 未 缴
定 范 围 内听取 并应 对 民众 的反 馈 与要 求 , 不 仅 有 利
于政 策 推行 和政 令 实施 , 而 且 还有 助 于降 低 治理 成 本 。“ 其 法善 也 , 人 皆知其 善 而守 之 , 於是 不 令 而行 ; 其 法不 善 也 ,人 皆知 其 不 善 而救 之 ,於 是 挽 回亦 速” 。司马光 与王 安石 互为 政敌 , 却 都懂得 让 民众 与
足而 夸 大欠 数 , 所谓 “ 以完作 欠 , 以少作 多 ” ; 二 是逢
农 时 灾荒 向 民众 出借时 , “ 以d . " t E 多, 捏 浑掩 饰 ” 。由
闻国事 。但 史 实证 明并 非 绝x 1 , -  ̄ n 此, 因为 拥 有历 史
经 验 的统 治者 知道 , 让 民众在 一定 程 度上 了解 政府
年第 期
LI SHl Jl N G Jt A N
身不 搭 界的 陛下 家事 ( 那年 头 陛下 家事 就 是 国家 大 事 ) , 其 实 大 有 干 系 。 因 为 历 代 相 沿 的传 统 , 凡 通 报 这 些 讯 息 的政 府 文 告 , 按 例 多 包 含有 体 现 “ 皇 恩浩 荡” 的恩赦条文 , 所 以 这类 布告 通 常 又 被 称 为 “ 赦 书” 或“ 恩诏 ” 、 “ 德音 ” 。 恩 赦 的 内容 可 以 涉 及 多 个 方
趣说古代的政务公开
戚 乍五 年 髓 埘 伞 县 老 玎摊 为 知I县 f1,{乏基
、 的 碑 J 将 令 县 的 耕 地 纳 粮 、水 利 建
没 、祭 祀 伸 庙 、市 场 物 价 、符 种 悦 l ^乏官
府 派 差 等 各 项 公 共 事 _锌公 之 f 众 . 中
还 仃对 官 员 下 乡检 、渊 研 、公 办 等 费 用
吉 ”、 木 璋 为 了 加 强 以 民 察 官 的 监 r
督f i-J¨. 洪武 十几年 ,要求 各省 政
为 r 绝 暗 箱 操 作 和 贪 贿 的 发 乍 ,
及府 州 县 衙 ¨ ,各 将 本 衙 门 文 案 n}; 清 “救 时 宰 相 ”阎敬 铭 在 担 任 广1部 尚 的
“傍 之 县 ,凡 民 所 未 便 ,皆 得 『{ 尔 艏 角 门 、土 地 捌 、后 它 f J,大 小 f J冲 、桃
陈 ”Ii,支 推 行新 政 的时候 ,为 了政 策 符 各 二 十 副 ,共 价 一 两 四 钱 : 分 二厘 ”
摊 卡¨实 施 ,充 分 采 取 了这 种 办 法 口J 连 太 1 寺 衙 ¨ 有 多 少 道 f J,犬 年 一 要
政 腑 法 制 20l8{
…
…
…
史 海钩 沉
…
…
…
口章 中林
债 务 .同 时 免 除 元 符 二 年 的 占卤 饯 .. 除 了诏 书 和浩 令 .各政 府部 f J都 负
仃 根 据 需 要 即时 公 开 各 一 所管 畋 务 的 职
政 务 公 开 是 当 今 的一 个 热 f J活 题 责 .运 作 的方 式 一 般 也足 “所 属 监 印
史为奸 ……不肯 fn榜耳”
代 政 秀 公 还 彳『一 种 特 }j『J的 形
揭秘:古代大臣们怎么向皇帝打“小报告”的?
揭秘:古代大臣们怎么向皇帝打“小报告”的?古代告密大行其道明清正式成为统治工具。
在帝制中国时期权力运作过程中,告密政治与帝国文化传统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关联性。
由于帝国"儒表法里"或者"外儒内法"的统治样态,告密很多时候被统治者当作统治权术而大肆使用,致使各个王朝都有不间断的告密风潮发生。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中,“告密”行为大行其道最主要集中在汉武帝时期、武则天时期、明朝和清朝四个朝代。
西汉时期西汉时期,汉武帝颁布了“算缗”和“告缗”令,搜括财富。
个人财产必须首先自报,如有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的,鼓励知情者揭发检举,此即“告缗”。
凡揭发属实,被告者的财产则全部没收,并罚戍边一年,没收的资产分一半给告发人,以作奖励。
右内史义纵“以为此乱民,部吏捕其为可使者”(《汉书·酷吏传》),汉武帝知道后大怒,以“废格沮事”(即抵制破坏法令实施)的罪名将义纵弃市。
武则天在改朝换代的初期,其完成和巩固的“杀手锏”之一便是“恐怖政策”——“起告密之刑,制罗织之狱,生人屏息,莫能自固”(《旧唐书·酷吏传上》)。
唐朝时期唐朝,武则天采设置“铜匦”,类似于现代的“举报箱”,列于朝堂四方,“青匦曰‘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匦曰‘招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白匦曰‘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匦曰‘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谋者投之”(《新唐书·百官志二》)。
武则天诏旨地方,凡有欲进京告密者,州县不得询问详情,给予五品官的待遇,以驿马送其尽速来京,“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禀之客馆。
敢稽若不送者,以所告罪之”(《新唐书·后妃传上》)。
告密有功者予以封赏,“高者蒙封爵,下者被赉赐”(《新唐书·酷吏传》)。
针对告密政治而言,虽然与传统帝国的道德合法性信仰模式相背离,告密扩大化也对帝国的合法性生产不利,但是基于强化统治的考虑,这一非常规机制还是被统治者屡试不爽。
揭秘宋朝“新闻发布会”
【大历史】揭秘宋朝“新闻发布会”在现代社会,政府通常会在发生大事件时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进展情况,比如日前兰州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水污染事件的处理进程。
历史上,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就已有比较完善的官方新闻发布机制。
<出榜新闻相对可靠>宋朝的官方新闻发布机制叫做“出榜”,“榜”即榜文;“出榜”就是政府派人在各个重要地方贴出榜文,通报新闻消息。
而对北宋人而言,最严重的事件无疑是发生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
当时金国入侵,从北方席卷而来的铁骑快要围住北宋国都汴梁城。
可以想象,每个生活在城内的民众肯定会迫切想了解战争进展。
当时城内市场上出售的新闻小报,虽会刊登一些小道消息,但是这些消息真假难辨。
于是,城内民众要想获知相对可靠的消息,便只能等政府“出榜”。
<如实通报安抚人心>从1126年(靖康元年)1月到1127年4月,政府几乎每天都会在汴梁(今开封)城内发布榜文,向民众通报最新消息,以安抚人心、澄清流言。
1126年11月17日,汴梁坊间纷纷传言金兵已渡过黄河,人心惶惶。
第三天,政府探知“北兵临城”为讹传,其实是抗金将领折彦质部下的一些溃兵撤至汴梁。
于是政府贴出榜文:前日北兵来,系折彦质溃兵,城外居民,各仰归业。
1126年11月25日,战事告急,政府再出榜告谕士庶:金人游骑已及郊畿,尽管“士庶读之,莫不惊惧”,但政府并不打算隐瞒这个民众想迫切了解的坏消息。
<信息发布网络发达>在宋朝,政府对“出榜”极为重视,即便系穷乡僻壤,都要求设置粉壁专门用于张贴榜文。
从京城到州县,再到乡里,无数面粉壁,构成了政府发达的信息发布网络,在现代通信技术出现前,当时的官方新闻发布机制可谓无与伦比。
虽然面对兵临城下的金人,宋钦宗与朝廷的表现可谓懦弱无能,让后人感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过,从官方新闻通报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政府确已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新闻发布机制,在危急时刻,能及时向民众通报最新消息。
最新宋朝政府新闻管制的结果:“小报”流行揭秘朝政
宋朝政府新闻管制的结果:“小报”流行揭秘朝政邸报是古代政府用来向下发布命令、书诏、章表、辞见等方面内容的公开印刷品。
它在朝廷的直接管理下统一发布。
到了宋代,邸报已经具有中央政府公报的性质,因此又有“朝报”之称。
所以它的内容设置就十分讲究,于是中国最早的新闻管制应运而生。
宋代邸报与唐代的邸报相比,读者要广泛得多。
由于印刷术的应用,邸报能够大量复制,读到的人越来越多。
虽然邸报的发行数字已难以查考,但通过宋人有关的文字可以看到,邸报在当时相当流行,是人们了解朝政信息的重要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邸报在宋代已经成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
《西湖老人繁胜录》载,南京临安的“诸行市” 中,有“卖朝报”一行。
有人以卖报为业,说明邸报刊布甚广。
中央直接管理邸报,意在控制新闻发布权,将新闻传播纳入为政府服务的轨道。
通过邸报统一发布朝政信息,有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和行政上的统一。
在充分发挥邸报上意下达的作用的同时,朝廷也对邸报的内容严格把关,防止那些于政府不利的消息在邸报上刊登。
邸报流行愈广、影响愈大,政府对邸报内容的控制也就愈加严厉。
从文献上看,邸报上的新闻主要有以下限禁:1、灾异。
水、旱、蝗灾及日蚀、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异常天象,往往被认为是上天对天子的不满和警告,传播开来有损于帝王的威望,甚至会引起人心不安,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仁宗庆历八年(1048)正月,秘阁校书知相州杨孜上言:“进奏院逐旬发外州军报状,盖朝廷之意欲以迁授降黜示赏功罚罪,勉励天下为吏者。
积习因循,将灾异之事悉报天下,*人赃吏、游手凶徒喜有所闻,转相煽惑,遂生观望。
京东逆党未必不由此而起狂妄之谋。
况边禁不严,细下往来。
欲乞下进奏院,今后唯除改差任臣僚,赏罚功过,保荐官吏乃得通报,其余灾祥之事,不得辄以单状伪题亲识名衔以报天下。
如违,进奏院官吏并乞科违制之罪。
”这一建议为朝廷采纳后,灾异方面的消息,便很少见于邸报。
2、军情。
对涉及边防军事、兵变、农民起义等方面的消息,一般不准邸报报道。
大跌眼镜!中国古代宋朝与清朝的18个细节对比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大跌眼镜!中国古代宋朝与清朝的18个细节对比
导语:1、【文人煽颠】四川有个文人,献诗成都知府:“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
”鼓动四川割据独立。
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
宋仁宗说,
1、【文人煽颠】
四川有个文人,献诗成都知府:“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
”鼓动四川割据独立。
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
宋仁宗说,“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
给他个小官。
”六百年后,又有一个叫曾静的文人,鼓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结果雍正掀起一场文字狱,然后,乾隆将那曾静咔嚓掉了。
2、【大臣密奏】
宋真宗问宰相李沆:“一些大臣有密启,为什么你没有?”李沆说:“臣有公事则公言之,何用什么密奏?搞密奏者非谗即佞,我深为厌恶,岂可效尤?”到了清代,官员则以获得密奏之权为荣,浙江布政使请求雍正:“藩臬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
获准,像狗一样兴奋得直摇尾。
3、【君主逼格】
宋朝的仁宗皇帝似乎没什么主见,政事无论大小,都交给廷臣公议,议出一个结果来再施行。
所以时人说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清朝的乾隆非常有主见,什么事都由他说了算,又识武功、打仗、杀人、写诗(看到名画文物就题烂诗)、泡妞、制造文字狱,啥都懂,自号为「十全老人」。
4、【伶人问政】
宋徽宗时,有伶人演滑稽戏,讥讽宋朝的福利政策导致“百姓一般受无量苦”,徽宗听了,“为恻然长思,弗以为罪”。
清时,内廷戏班演戏,
生活常识分享。
清代官员与贪污腐败官场风气与清官的传说
清代官员与贪污腐败官场风气与清官的传说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都与前朝有所不同。
在清代,官员们承担着管理和治理国家的责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清代的官场风气中依然存在着贪污腐败的现象。
尽管如此,也有一些清官以廉洁公正的作风为人所称道,成为后世传说中的英雄。
本文将探讨清代官员与贪污腐败官场风气以及清官的传说。
一、清代官员与贪污腐败官场风气的现象清代是一个封建社会,地位高贵的官员们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权力。
然而,权力往往容易导致腐败。
一些官员贪图私利,滥用职权,甚至贪污受贿。
这种贪污腐败的官场风气在清代官员中并不罕见。
首先,清代官员中的贪污现象存在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个领域。
一些官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取赋税,甚至侵吞国家经费,使得国家衰败日益加重。
此外,他们还通过贪污受贿来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个人财富迅速增加,而这背后却是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其次,贪污腐败的官场风气也导致了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一些官员通过贿赂和巧取豪夺来获取更高的官职,这不仅令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崇高,还使得普通人民心生不满和不平。
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官商勾结、贫富悬殊和民不聊生等问题。
最后,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也极大地挫伤了人民的信心。
当人民看到那些应该为民众做好事的官员频繁地涉及贪腐丑闻时,他们对政府的失望和不信任感逐渐加深。
这种负面影响不仅限于个人,还波及到整个社会体系。
二、清官的传说尽管贪污腐败的官场风气在清代官员中经常出现,但也有一些清官以其廉洁公正的作风成为后世传说中的英雄。
他们秉持着公平正义的原则,竭尽全力为人民谋福祉。
清官的传说中最为著名的当数“白富美”。
据传,白守仁是清代末年的一位官员,他深知贪污腐败的危害,决心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他拒绝收受贿赂,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位百姓。
他的正直与善良感染了身边的人,最终改变了当地贪污腐败严重的官场风气。
除了白富美,清代还有众多清官的传说,他们或通过整治官场风气,或秉持正义与公正,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趣说古代的政务公开
“榜 之 诸 县 ,凡 民所 未便 ,皆得 自 陈 。”王 安 石推行 新政 的时候 ,为 了政 策 推 行 和 实 施 ,充 分 采 取 了这 种 办 法 . 司 马 光 为 了 反 对 新 政 ,也 主 张 “颁 下 诸 路 州 军 出榜 示 ”,“不 以有 官无 官 ,凡 知朝 政 阀失 ,及 民 间疾 苦者 ,并许进 实封 状 , 尽情 极 言” 而 朱元璋 为 了加 强 以 民察 官 的监 督 作用 ,在 洪 武 十九 年 ,要求 各 省布 政 司及府 州县诸 司衙 门,各将 本衙 门文 案 书 吏和 应役 皂 隶 的编 制 和姓 名 “名出榜 文 ,告之 于 民”。
古代 政 务公开 还 有 一 种特 别 的形 式 2011年 河 南 登 封 市 石 道 多 后 河 村 出 土 了 一 通 “邑 侯 阳 湖 吕老 父 母 印 承 基 字 子 俞 德 政 碑 ”,标 题 是 “所 定 大 粮 河 工 帮 价 漕 项 杂 派 差 务 章 程 附 列 ” ,“德 政 碑 ”是 成 丰 五 年 ,登 封 全 县 老 百 姓 为 知 县 吕 承 基 立 的 。 碑 上 将 全 县 的 耕地 纳粮 、水 利 建 设 、祭祀 神庙 、 市 场 物价 、各 种 税 收 及 官府 派 差 等 各 项 公 共 事 务 公 之 于 众 ,其 中还 有 对 官 员下 乡检查 、调研 、公 办等 费用 的 严格 规 定
宋朝官员难欺上有何玄机
宋朝官员难欺上有何玄机【摘要】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吸取了前代各层官员欺蒙朝廷的惨痛教训,在上起朝官下至郡县的监察、确保信息畅通方面做足功课,设计出一套完密的制度,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朝廷对舆情的及时把握。
然而随着高层官员特别是帝王本身的腐化,制度最终惨遭破坏,值得后人警醒。
【关键词】下情上达监察登闻鼓院【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宋朝为官的常态宋朝建国不久,朝廷陆续在州郡设立了“通判”一职,这是个什么性质的官呢?从形式上看,通判有协助知州知府工作的职责,但宋朝的知州知府和通判分厅办公,如《淳熙严州图经》(南宋淳熙年间编纂的严州地方志;严州在今浙江建德)就明确点出:“州衙(知州办公地)在子城内正北;通判廨舍在遂安军门内街西。
”从中明显能看出其中奥秘:如果通判是知州的副手,不可能让他另立门户;既然另立门户,一定有“分而治之”的意味。
事实的确如此,宋朝设通判的本意,是想让这个角色对知州知府起到监察的作用。
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说:“宋代初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与知州知府无异,名为佐官,实际是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
”《宋史?职官志七》记载:“建隆四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里有两点须特别注意,一是通判由朝廷直接委派,而不是知州知府征辟的属僚;二是这个官无所不管,当然也包括州府属下的县级官员。
通判的设置,为知州知府加上了一道紧箍咒,有效规避了州府一把手独断专行的可能,他们不受知州知府甚至上级路分大员的辖制,直接对朝廷负责。
与汉代设立部刺史相比,明显严密了很多。
宋朝政区划置采取三级制,即中央之下设路,路下设府、州,府、州下设县。
宋朝各路是怎样设官的呢?一般说来,路里设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司(仓司),统称“四大监司”。
回眸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的贪腐与黑暗
回眸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的贪腐与黑暗王曾瑜(原载《史学集刊》2011年第1期)中国古代政治中系国家安危存亡,而又最关民间休戚祸福者,当然是地方政治。
宋人就说:“立国之本在民,系民之体戚者,最切于州县。
”[1]这既是重要的古史研究课题,又是目前古史研究的薄弱环节。
从古代的传世史料的份量看来,更适宜于研究地方政治者,是宋、明、清三代。
深入研究地方政治,有助于深层次地剖析古代官场的各种积弊和腐恶,理清古代政治的专制、愚昧和腐败基因的遗传密码。
一、中央与地方官员的关系此处所谓“中央”,当包括皇帝与朝廷,两者还不能完全等同。
中央与地方官员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各种形式的等级授职制:中国自秦汉以降,是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即使以面积较小的北宋而论,也约略相当于於四个半除俄罗斯外的欧洲第一大国法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对於各地,必须分设若干等级的行政区划而治,如道、路、省、郡、州、府、县等,其中县一级的行政区划一直不变,而县以上的行政区划则各代不同。
朝廷对地方官的任命,则采取各种形式的等级授职制。
地方长官一般由中央任命,但如两汉时僚属由地方长官辟举。
在自古相传的大一统观念的支配下,[2]古代统治者逐渐发现了中央人事权的重要性,於是从西汉成帝时开始,就设置常侍曹尚书,後历经更名,曹魏时方定名吏部,并逐步扩大其权限。
人们一般认为,六部制正式定型,是在隋朝。
如果我们粗略地对比一下中央机构从九寺(或称十二寺等)到六部的演变,就不难发现,户、礼、兵、刑、工五部的职能,都与以前的一个或数个寺相衔接,唯有吏部却在此前找不到一个相应的寺,与其有职能上的衔接。
吏部之所以重要,並且成为六部之首,是因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掌控、委任等权力,极大地加强了中央的人事权。
[3]吏部的职能扩充并定型後,历朝的等级授职制,最大量的就是吏部授官。
与此相应的,则是地方长官辟举僚属的取消。
任命官员,唐、明、清由吏部和兵部分别掌管文选和武选,而宋、金、元三代则文、武选都属吏部掌管。
明朝的政务公开
明一 的一 朝一
“ 政务 公 开 ” 、 “ 政透 明 ”是 当今 政 财 改 新 课 题 ,几 乎 每 年 两 会 都 要 引 发 热 议 ,
时 ,群 众 对 拒 绝 “ 政务 公 开 ”的 做 法 ,也便
愈 发 疑 虑 重 重 。 为 何 2f 纪 的 人 民 公 仆 , 却 世 不 能 “ 时俱进 ”呢 ? 与 、
署 大 量 第 一手 档 案 资 料 ,编 纂 了一 本 《 署 宛 杂 记》 ,其中 十 四 、十 五 两卷 题 为 “ 费 ”财 政 支 出不 厌 其 详地 罗 列 了 出 来 ,可谓 一 本 极 为 透 明 的政 府财 政 “ 水账 ” 。 流
但 “ 呼 万 唤 总 不 出 ” , 似 乎 成 了 “ 大 千 老
一 开
府 中 有 着 一 套完 整 的 财 政 制 度 ,因 为沈 榜 所
依 据 的 材料 ,是 官 府 历 年 的 旧 档 案 。可 以看
出 , 那 时 的 政 府 财 政 支 出 规 矩 很 严 , 增 一 顶
难 ” 。 其 实 ,这 样 一 个 课 题 ,在 4 0 前 的 晚 0年 明 时 期 已被 人 轻 松 地 解 决 了 。
用 万 元 一 桌 的 大 餐 而 不 以 为 耻 这 样 的 消 息
开 ” 的 旗 号 ,罗列 一堆 数 据 ,让人 摸 不 着 头
脑 。 他 的 做 法 简 单 明 了 ,就 是 把 政 府 财 政 档
案 全 部公 开 。这 同 时 也使 人 们 相 信 :沈 榜是
政治陷害,历朝历代都是这五大套路!
政治陷害,历朝历代都是这五大套路!【出处】《宋史》368卷张宪传【原文】未几,桧与张俊谋杀飞,密诱飞部曲,以能告飞事者,宠以优赏,卒无人应。
闻飞尝欲斩王贵,又杖之,诱贵告飞。
贵不肯,曰:“为大将宁免以赏罚用人,苟以为怨,将不胜其怨。
”桧、俊不能屈,俊劫贵以私事,贵惧而从。
时又有王俊者,善告讦,号“雕儿”,以奸贪屡为宪所裁。
桧使人谕之,俊辄从。
桧、俊谋以宪、贵、俊皆飞将,使其徒自相攻发,因及飞父子,庶主上不疑。
俊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宪谋还飞兵,令告王贵,使贵执宪。
宪未至,俊预为狱以待之。
属吏王应求白张俊,以为密院无推勘法。
俊不听,亲行鞫炼,使宪自诬,谓得云书,命宪营还兵计。
宪被掠无全肤,竟不伏。
俊手自具狱成,告桧械宪至行在,下大理寺。
桧奏召飞父子证宪事。
帝曰:“刑所以止乱,勿妄追证,动摇人心。
”桧矫诏召飞父子至。
万俟高诬飞使于鹏、孙革致书宪、贵,令虚申警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规还飞军。
其书皆无有,乃妄称宪、贵已焚之矣,但以众证具狱。
语在飞《传》。
宪坐死,籍家赀。
【译文】不久,秦桧与张俊密谋杀害岳飞,秘密引诱岳飞部下,对能够报告岳飞事情的人,给予优厚的赏赐,但最终没有人响应。
听说岳飞曾经要处死王贵,又杖打他,引诱王贵诬告岳飞。
王贵不肯答应,说:“作为大将岂能不赏罚部下,如果对此怀恨在心,那么怨恨就太多了。
”秦桧、张俊不能使他屈从,张俊用王贵的隐私威逼他,王贵恐惧而服从。
当时又有一名叫王俊的人,善于控告揭发别人,号称“雕儿”,因为奸诈贪婪多次被张宪所处治。
秦桧派人劝说他,王俊立即就答应了。
秦桧、张俊密谋认为张宪、王贵、王俊都是岳飞部将,如果让他们之间互相告发,牵连到岳飞父子,能使皇帝不产生怀疑。
张俊亲自写好状纸交给王俊,胡说张宪企图逼迫朝廷归还岳飞兵权,命令王贵,让王贵拘捕张宪。
张宪还未到,张俊便预设监狱等待他。
属下官吏王应求告诉张俊,认为枢密院没有审问的权力。
张俊不听,亲自审问拷打,让张宪自己诬陷自己,说收到岳云书信,令张宪筹划交还岳飞兵权的计谋。
分析宋朝和明朝官僚机构改革的原则
分析宋朝和明朝官僚机构改革的原则
宋朝和明朝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官僚机构改革,其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统一权力机构:在官僚机构改革中,都试图通过统一权力机构来集中政权。
宋朝推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明朝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将地方官员与中央政府联系紧密。
2. 选拔人才:宋朝和明朝都强调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注重官员的才干和学识。
明朝实行乡试、会试、殿试的科举制度,为各级官员选拔提供了一个公平的途径。
3. 建立监督机构:为了避免官员的腐败和滥用权力,宋朝和明朝都设立了监察机构。
宋朝设立了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员的廉政和政绩。
明朝设立了都察院,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和调查。
4. 分权制衡:为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宋朝和明朝都采取了一些制衡措施。
宋朝实行了地方自治制度,给予地方官员一定的自主权。
明朝设置了六部和九卿,实行分权制衡,使得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相互制衡。
以上是宋朝和明朝官僚机构改革的一些原则,通过这些改革,两个朝代都试图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廉政水平,推动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明万历年间政治谣言乱象
乱 象
明万 历 ‘ 十一年 ( 1 6 0 3 年) 十 一 月 十
是 意 属 福 王 之 故 。 万 历 二 十 九 年 十 一
月. 神宗迫 于群臣乐 力 , 终于 同意册立皇 长 子朱 常洛 为太 子 , 原 以为事 情就此 停 息, 孰料 才过 两年 , 此 事又被 翻起 , 甚 至 愈演 愈 烈 , 议论 更 加 出格 , 怎 不 令他 震
客, 而 主要 依 附 奔 走 于 达 官 贵 人 门 下 , 成 为 官 场 的 边 缘 人群 。 这些 人 往 往 受 所 事
官员指使 , 四处散播谣言 , 有的甚 至利用
谣言 敲诈 要挟官 员 , 以至 于 万 历 - - i 十 二
年朝廷特别 下令 , “ 其皇城 门禁 著申饬稽 查, 匿名文书依律不许受理 , I i 1 人、 术士 、
详 尽叙 述 其 始末 , 丝 毫 不 给 皇帝 颜 面 二 是 街 谈 巷 议 。 正 如 曾 在 万 历 年 问
明政 冶谣言 的泛滥 , 却有 其特殊 的生 长
土壤 。
一
t奸 臣小 人 。 看 到此 书 , 神 宗 不 能 不 想 到 发 生 在
是政 治 的 不 透 明 。 中
谈 古论 今 ………………… ………… … ………………………………………………… … …………………… ………………
套数, 抵掌剧谈 , 略无顾忌 . .所 青皆朝廷
种 种失 败 , 人 无不乐 听者” 。说到这 里 ,
不能 不提 到一 个特 殊群 体——“ 山人” 。 晚明的 山人 不同于传 统意 义 I 的隐 士幽
一
品种数 量都 超过 唐宋 , 至于议 沦时 局政 事 之大胆 , 更是前所未有 。例如 , 嘉靖二
明朝万历年间的政务公开
明朝万历年间的"政务公开"明朝万历年间的"政务公开"“政务公开”、“财政透明”这样一个课题,在400年前的晚明时期,被一位京城官员轻松解决。
万历十八年(1590),有个湖南长沙人沈榜到顺天府宛平县做知县。
他是个有心人,在任期间留心政务,利用宛平县署大量第一手档案资料,编纂了一本《宛署杂记》,里面详细记录了该县的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等资料。
尤其是第十四、十五两卷,题为“经费”,把宛平县一年的例行财政支出不厌其详地罗列出来,是一篇极为透明的政府财政“流水账”。
这里要说明一下,那时的宛平县,并非今天北京卢沟桥头那座小小的宛平城。
在明代,北京称顺天府,城区和近郊区被两个“附郭县”——大兴和宛平“瓜分”。
全城以钟鼓楼为中轴线,中轴以东的东城、崇文以及东郊的广大地区,统归大兴县。
中轴以西的西城、宣武以及西郊的广大区域,统归宛平县。
两县各占半个北京城,两县知县无异于半个“京兆尹”。
这官不好当,因为不但要管好京城的百姓,还要承担起为皇家及中央衙门服务的繁冗任务。
看看《宛署杂记》“经费”下的“子项目”:“坛‰谩⒆诿怼⒘暝啊⑿行摇⒐⒛诟⒏餮妹拧⑾缡浴⒒崾浴⒌钍浴⑾缁崾晕渚hellip;…”差使有大有小,小差使只需十几两银子。
如天坛的“圜丘冬至祭”,宛平县只需预备五十束“苇把”,二百斤“烧香木炭”、十五两灯油以及一百斤木炭,连同运送的“脚钱”,总共才十七两四分五厘银子。
而大宗开支则要几百两、上千两。
为中央各衙门提供办公费用,负担就更沉重。
服务对象包括翰林院、六部、都察院、按院、盐院……总共三十多个衙门。
不过哪怕只是一笔小开支,也都列出详细的清单来。
我多年前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感到既新奇又好笑。
笑这位宛平知县过于迂腐,把这些陈芝麻烂谷子都一笔不漏地记录下来,究竟有何用处?一些地方竟细碎到了这般地步:“太仆寺正堂、大门、二门、东西角门、土地祠、后宅门,大小门神、桃符各二十副,共价一两四钱三分二厘。
古代新闻发布机制 宋新闻新闻公示事无巨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新闻发布机制宋新闻新闻公示事无巨细
导语:从京城到州县,再到乡里,无数面粉壁,构成了宋政府发达的信息发布网络,在现代通信技术出现之前,宋朝的官方新闻发布机制是无与伦比的。
从京城到州县,再到乡里,无数面粉壁,构成了宋政府发达的信息发布网络,在现代通信技术出现之前,宋朝的官方新闻发布机制是无与伦比的。
以现代社会的惯例,若发生重大事故,或准备组织重大事件等,政府或相关负责单位需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向社会公众通报情况。
或许令今人想不到的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就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官方新闻发布机制了。
宋朝政府有他们的新闻发布机制,叫做出榜。
榜,即榜文。
出榜,就是政府派人在各个要闹处贴出榜文,通报信息。
对北宋人来说,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无疑是发生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
当时金国入侵,国难当头,从北方席卷而来的铁骑快要围住大宋的国都汴梁城了。
宋人可以买一份报纸看。
当时汴京市场上出售的新闻小报,会刊登一些小道消息,但是,小报上的新闻真假莫辨。
要想读到相对可靠的消息,便只能等政府出榜了。
从靖康元年一月到次年四月,宋政府几乎每天都会在汴梁城内发布榜文,向市民通报最新消息,以安抚人心。
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七日,开封坊间纷纷传言金兵已渡过黄河,人心惶惶,“近城居民流离迁徙者,不绝于道”。
宋政府准备戒严,并执行清野之策,指挥城外居民搬入城内。
第三天,即十一月十九日,政府已探知“北兵临城”为讹传,原来是抗金将领折彦质部下的一部分溃兵撤退至开封。
开封府便贴出榜文:“前日北兵来,系折彦质溃兵,已招安讫,
生活常识分享。
趣说古代的政务公开
趣说古代的政务公开
章中林
【期刊名称】《江淮法治》
【年(卷),期】2018(0)9
【摘要】如果政令公开都像吕承基这样,那么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天,还能有什么事会做不好呢?政务公开是今天的一个热门话题。
其实,在古代就有这样的做法,只是我们了解得不多而已。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在任宰相的时候,就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主张。
那时,在皇宫外张贴朝政信息是最早的政务公开。
它能让民众一定程度上了解政府的思路,也能方便听取民众的反馈和要求。
【总页数】1页(P59)
【作者】章中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趣说古代的怪异诗
2.趣说古代的怪异诗
3.趣说古代的怪异诗
4.古代甲骑具装里的丝织品
——趣说马面罩5.趣说古代的政务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收瘗诏令述论
宋代收瘗诏令述论
祁传博
【期刊名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7)2
【摘要】宋代颁布收瘗诏令专为解决大量遗体无人安葬的社会问题。
处理战争之后阵亡遗体的措施,体现出不同时期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差异,更是国力强弱变化的表征。
处理地震、雨雪等灾变之后的民众遗体,既反映帝皇执政态度差异,还与宋代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有关。
三次土地兼并浪潮造成大量平民无地、无力安葬遗体,进而影响丧葬风俗变化,虽然国家一再颁布诏令,也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最终收瘗诏令变成具文。
【总页数】6页(P89-94)
【作者】祁传博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4;D691
【相关文献】
1.《宋大诏令集》西夏目诏令辑补
2.诏令、露布、榜文、告示宋明清时期的政务公开猫腻
3.《宋大诏令集》西夏目诏令系年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清时期的政务公开猫腻拥有历史经验的统治者知道,让民众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政府想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准备怎样做,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听取并应对民众的反馈与要求,不仅有利于政策推行和政令实施,而且还有助于降低治理成本今天我们强调“政务公开”。
如果将之理解为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使公众都能知晓,从而提升政府运作透明度的话,那么这种制度至少在形式上是古已有之的。
且看历代的诏令、露布、榜文、告示,诸如“布告遐迩,咸使闻知”、“布告天下,以风百姓”之类,比比皆是,都体现了“政务公开”的意思。
发挥“以民察官”的监督作用通常说法都是封建王朝以愚民为治术,故专制统治下的普通群众,如处漆室之暗,不知亦不能与闻国事。
但史实证明并非绝对如此,因为拥有历史经验的统治者知道,让民众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政府想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准备怎样做,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听取并应对民众的反馈与要求,不仅有利于政策推行和政令实施,而且还有助于降低治理成本;“其法善也,人皆知其善而守之,於是不令而行;其法不善也,人皆知其不善而救之,於是挽回亦速”。
司马光与王安石互为政敌,却都懂得让民众与闻政事、指点阙失的重要性:王安石推行新政,先通令“榜之诸县,凡民所未便,皆得自陈”;司马光反对新政,也倡言明下诏书,“颁下诸路州军出榜示”,“不以有官无官,凡知朝政阙失及民间疾苦者,并许进实封状,尽情极言”。
进一步看,一定程度上的政务公开还能发挥“以民察官”的监督作用。
明代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出令严禁地方政府滥设协管人员,要求各省布政司及府州县诸司衙门,各将本衙门文案书吏和应役皂隶的编制与姓名“明出榜文,告之于民”,榜文上还要写明“除榜上有名外,余有假以衙门名色,称皂隶、称簿书者,诸人擒拿赴京”。
凡此皆可归作人事公开一类,肯定有助于去除壅蔽,沟通上下,提升中央对编制与人事活动的管控。
历来州县官吏贪污钱粮的基本伎俩之一,是将亏空挂在民众欠帐上,所谓“官侵役蚀,多暗藏于民欠之中”,汪辉祖在教人怎样做官的《学治臆说》中也特为指出这一点。
捏造民欠的手法大致有两条,一是老百姓已经缴足税赋而帐上作未缴,或是未缴足而夸大欠数,所谓“以完作欠,以少作多”;二是逢农时灾荒向民众出借时,“以少报多,捏浑掩饰”。
由于具体经管钱粮的书吏通同舞弊,互相弥缝,加上年久积欠等缘故,不易暴露。
为此朝廷以审计公开的制度来应对,就是规定新任官必须对移交官进行离任审计,其中“清查民欠尤为第一要着”,具体办法是“先查某年民欠总数,次查某甲民欠细数,然后将花户姓名,欠银细数,大张告示,晓谕通知”,“务使户户无虚,厘厘着实”。
富有经验而不甘心替前任扛木梢的接任者都知道这个办法最灵,到底是官侵还是民欠,一公示就曝光了。
一张黄榜关连千家万户从位居底层的民众这方面看,虽然“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很少,但是同样具有希望增加国事“透明度”的利益需求。
皇帝即位、改元、生子、疾愈(患病康复),乃至嘉禾多穗、凤凰来仪、陵阙塌陷、宫殿失火这些喜福灾患,看似多为与老百姓浑身不搭界的陛下家事(那年头陛下家事就是国家大事),其实大有干系。
因为历代相沿的传统,凡通报这些讯息的政府文告,按例多包含有体现“皇恩浩荡”的恩赦条文,所以这类布告通常又被称为“赦书”或“恩诏”、“德音”。
恩赦的内容可以涉及多个方面,直接关联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是减轻或免除由民众负担的徭役赋税:如北宋元符三年四月,刚坐上皇帝宝座才三个月的徽宗,又得了一个大胖儿子赵亶,喜上加喜,“思布惠泽于天下”,遂在向天下通告皇长子出生的诏书中,宣布豁免所有元符二年以前老百姓拖欠政府的债务,同时全部免除元符二年的秋苗钱(国家征收的秋熟谷物赋税)。
蠲放恩诏大都是面向全国人民的阳光普照,但是一来帝国疆土辽阔,阳光照到的时间会以各种原因而分先后;二来朝廷公告的文辞多以雅驯为工,缺乏细节阐述,各人的理解也有差别。
以上述元符三年四月赦书为例:赦书说“元符二年已前系官逋负悉蠲之”,这个时间概念是否包括元符二年当年?一出一入,大有差别,需要给出确切解释。
再就是,在接奉“去年秋苗亦行放免”的赦书以前,官府催征上年秋苗的工作并未停止,已经缴官入库的肯定不会退还,尚未缴付的则以正式宣赦为准,所以对群众而言,早一点还是晚一点聆听福音,那个差别就更大了。
总之,广大民众以利益攸关之故,莫不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中央文件”的准确传达。
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历史上像这一类政务公开在效率上往往是很不给力的。
史料记载,从汉魏到隋唐,乃至北宋前期,“布达中外”的基本方式都是先由有关部门召募书手批量抄写复件,经驿递送往各地,然后“仰所在州县写录敕,榜于州县门并坊市村闾要路”,再往下传至乡村则多靠口头传达。
这种历代相沿的传布方式不仅费时费力,严重影响晓谕百姓的速度,而且难以避免抄写和传达中的错误,由此引发歧义,所谓“字多舛误,或致稽违”。
直至宋仁宗天圣年间,经参知政事王曾提议,始将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于政务公开:诏书发布,先在有关部门连夜锁门雕版,经校勘“勿使一字有误”交付印刷,由都进奏院下发马递铺,以日行五百里的速度(常程文书规定步递日行二百里)送达各府州。
州署要赶快举行集会宣读,同时“以黄纸印给县镇寨乡村晓示”,就是用黄纸印刷供给基层张挂,即小说戏曲、民间传说中所谓的“黄榜”。
政务信息必须榜示诏书诰令之外,各政府部门,特别是直接与民众打交道的地方政府,都负有根据需要即时公开各自所管政务的职责,运作方式也是“所属监司印给,榜要会处”。
比较而言,民众最为关心的首先在赋税征收方面,因此也是历代政务公开的重点所在。
宋代州县起征两税前,必须先出榜谕将有关规定详细布告于民。
曾任县令的李元弼介绍说,光在县署和紧要热闹去处不够,还要将榜文“小作印板,印给耆长,每村三两道”,由此确保传达到每个村庄。
征税过程中如有政策调整,也要及时公布,如《景定建康志》载,南宋度宗咸淳四年四月中央出令放免夏税和市例钱,知府马光祖奉文,立即下令“备榜五县,并镂小手榜散贴,俾深山穷谷小民皆户知之”。
明清制度,各地官府每年向民间征收赋税的数额与税则,都以中央核定的《赋役全书》为准则,这种册籍通常以一府和一州县为单位编制,详细开列本州县地丁原额、逃亡人丁以及抛荒田亩数、实征数、起运数、存留数、开垦地亩和招来人丁数等各种信息。
《赋役全书》下发到州县,一部存放衙门作为开征运留的依据,一部存放学宫作为信息公开任士民查阅。
然后每年开征之前据此核算出每亩每丁应纳税粮差银的准确数目,“刻一简明小帖,遍贴城市乡村,晓谕百姓”,民众掌握了这些信息,便不易被具体经办催科的吏书、里老等人欺蒙,“但有多编一文钱一厘银者,许花户禀告以凭挐问”,就是如果有多收的,百姓都可以向上举报反映。
除了赋税,其他如编审均徭、借仓还谷、学田善堂、抚恤赈济等与民众利益切切相关的施政行为,按规定皆须透明化。
以明代赈务制度为例,凡官府救济饥民,必须“簿籍分明,计给散粮食,每一处共饥民户口若干,粮食若干,每名口给予粮食若干,逐一明白榜示,使饥民晓然各知数目。
如有管散人役克减短少,许饥民实时首告,以凭坐赃,究问如律”。
笔者手边有一部《敬简堂学治杂录》,作者戴杰,清代同光年间知山东陵县,这本书为其在任六年期间所写各种公牍文稿的汇编。
由公文可知,彼时该县有不少以官方拨款民间捐资形式举办的文教公益事业,如书院、义学、宾兴经费(资助科举专项基金)、积谷(社保粮仓)、普济堂、粥厂等,而所拟管理办法则有“出入帐目,立簿存记,年终将收支总数榜示讲堂,总期事归实济,款不虚糜,以杜侵蚀,而免废弛”等,现代讲法就是“晒帐”。
再如汛情、疫情、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应对,也应该是政府信息传播的内容。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阳谷县景阳冈上出了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上出来伤人,县政府一面“杖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行捕”,一面“冈子路口,多有榜文”,及时告知过往客商人等,前面有“大虫伤人”,提醒大家“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其余时分及单身客人,不许过冈”。
仅武松约行四五里路程,这个榜文就先后在冈前酒家内、冈下大树上和山神庙门上出现了三次,看来这个阳谷县政府在公共安全信息服务这方面还是蛮努力的。
“透明化”不敌“打闷包”不过以上所述全是从相关规定上着眼,至于能否真正落实,只好另当别论。
因为这些规定大多是引导官吏施政行为趋向规范与透明化的,而历来贪官污吏勒索侵蚀,多靠暗箱操作才能得逞,所以体制内自上而下,层层都有隐匿信息、阻碍公开的力量,通常总是越到下面阻力越大。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八月,知桂阳军程昌时卸任回京,向中央反映州县勾结豪右科配细民,社会税负严重不公平。
皇帝抱怨说朝廷为减轻民众负担一再颁诏,科率都有数目限定,要求出榜公布,使民周知,没想到“官吏为奸,恐民间尽知数目,不得而欺隐,所以不肯出榜耳”。
这以后又有校书郎王十朋上疏说现在的“监司守令多不得人心”,列举三条,第一条就是“不宣诏条”。
然后一针见血,揭示何以“不宣”的原因:因为这些政策和信息都是“有便于民而不便于吏者”,于是全力隐瞒,“故上虽有良法美意,下不得而知者多矣”。
如此封锁,遑论落实,结果导致“宽恤之诏屡下,然而实惠未孚民”。
再比如中国灾害频繁,历代中央政府多以蠲缓灾区钱粮征收的政策减轻灾民负担。
但是很多灾区当局不愿意照此实施,一是担心因为蠲免或缓征钱粮而致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由此拖累“政绩”,影响升迁;二是因为大小官吏的灰色收入多来自钱粮征收,实施蠲免就是断自己财路。
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策就是对中央的蠲缓政策“打闷包”,往往是等到老百姓获知国家有减免文件时,衙门的征税任务已经完成了。
情知下面对民隐瞒的现象相当普遍,有时上面也会采取一些措施。
如南宋高宗曾接受侍御史汪勃建议,将一系列对民“利好”的政策信息刻版印刷,命州县散发,务必“使民通知”,若有违背即予稽劾。
明代还有过把限时传达规定附于诏书的事例:“恩赦以登极为准;诏到日,各抚按星速颁行各郡县,务令挂榜通知;仍刊刻成册,里甲人给一本。
如官胥猾吏匿隐,虚情支饰,以图侵盗,诏差官同巡按御史访明究问。
”但是否当真执行,又能起多少作用,大概不宜作乐观估计。
除了官吏出于私利而拖延抵制施政透明化之外,历代相沿的保密传统也是束缚政务公开的因素之一。
汉魏时期,“漏泄”或“探知秘事”都是严重的职务犯罪,不少高官因此罹祸。
唐宋以后情势大为改观,不仅“布告遐迩,咸使闻知”愈益制度化多元化,连民间新闻事业也开始活跃,但是保密防泄仍然是不少人反对提升政治透明程度的借口。
对此,有识之士多予批评,明代刑科给事中左懋第认为“人臣事君,原无不可使天下共知之言;而朝廷行事,更无不可使天下共知之事”,所以公务“有必当密者,有不可密者,有可密于事先而不必密于事后者”。
晚清御史赵炳麟批评“近年国家行政多尚秘密”,乃使“举国之人耳目愈闭,视听愈惑,以致弊端百出”,弊端之一就是既然外面的人无由得知政务运作过程,“司员奸黠者”遂得趁机权力寻租,教人如何“运动”,如何“通融”,加速吏治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