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北客家拳派的历史成因探析

合集下载

粤东客家传统武术流失原因与对策

粤东客家传统武术流失原因与对策

现, 除了流 民拳和 昆仑拳 等少数 拳种 流派 以外 , 大部分 武术 流派 的命 名都 是 以首位 引入者 或创始 人 的姓 氏为
名 。粤 东客 家 武术 和 其他 武术 流 派拳 种一 样 , 均有 自
居地 之 一 , 其 中纯客 家 县 有 3 3 个, 非 纯 客家 县 有 1 4 4 个 。客家人 在 国外 的分 布就 更为 广泛 , 所谓“ 有 海水 的 地方 就有 华侨 , 有华 侨 的地方 就 有客 家人 ” , 位 处粤 东 腹地 的梅州 , 更 是 被人 们誉 为客 都 。客家 人经 过祖 祖 辈 辈 的生存 发 展 , 繁 衍生 息 , 逐 渐形 成 了丰 富多 彩 、 风
中 图 分类 号 : G8 5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2 6 8 X( 2 0 1 3 ) 0 4 . 0 0 6 6 . 0 3
Ca u s e s o f L o s s o f Tr a d i t i o n a l Ma r t i a l Ar t s o f Ke j i a E t h n i c Gr o u p i n E a s t e r n
格独 特 的 客家 文化 , 客家 武术 就 是客 家 文化 中重要 的
己的套 路或 拳 种名 称 , 但 是 因为 客家 武术 的传 承主要
是靠 家族 式 的 口传身授 、 代 代相传 为 主 , 而很少 有正 规
的拳械 图谱 。粤东 客家 民系是 由南 迁汉 民与 畲 、 瑶、 蛋
等本 地土 著少数 民族 经过不 断地 文化融 合而 形成 的特 征鲜 明 的民系 , 移 民文化与 本地土 著文 化相互 渗透 , 交 融 和沉淀 , 慢慢 形成 了善 良慷慨 、 勤俭 节约 、 安 分守 己、

广东客家拳派形成的历史原因探析

广东客家拳派形成的历史原因探析

“ 钟家教” ,后在兴宁一带流传 ;兴宁刁火龙 、刁 龙康兄弟于清乾隆末期或嘉庆年间师从 于江西临
江 的 罗 师 傅 学 习拳 法 ,然 后 再 将 所 学 演 化 而 成 “ 刁 家教 ” ,主要流传 兴 宁 、梅 县 一带 ;相传 五华 水 寨李 铁 牛的祖 先 于清嘉 庆 十年 ( 1 8 0 5 年 )左右
梅 州 当地 的社 会 历 史 、人 文 、生态 环 境 等 因素对
的说法 ;在 动作技 法上 ,客家 拳派讲究 腰 马扎
实 ,移 动 迅 速 ,步 型 多 为 小 马步 、小 弓步 、半 马 步 、灵 活 紧 凑 ,转 变 快 捷 ,步法 以跟 步 、垫 步 、 寸步 为 主 ,跌 打 翻滚 动 作 较 多 ,手 脚 齐 到 ,擅 发
教” 、“ 牛家教” 、“ 张家枪棍”等武术流派。
客家拳派属 “ 南 派 ”风 格 ,却 又带 有 浓 郁 的
区域特 点 。从 攻 防实效 上看 ,客家拳 派讲究 实
战 ,要 求 速 战速 决 ,一 击 必杀 ,有 “ 招不过三”
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当下对其历史渊源等研究
还 较 少 ,各 拳 派 的历 史 文 献 资 料凤 毛麟 角 。本 文 从 文 献 资 料人 手 ,结 合 田野 走访 调 查 ,深 入 探 析
经商于浙 闽一带 ,与一少林僧相交甚厚 ,向他学
习拳法 而开创 了“ 李 家教 ” 。 清末 至 民 国期 间 ,客 家 拳 派从 梅 州 一 隅逐 渐
广东 “ 客家拳”【 1 是 广 东 近代 拳 种 三 大 组 成
“ 昆仑 拳 ” 和 “ 流 民拳 ” ,即民 间公 认 的客 家 “ 八 大流派” 。 除 此 之 外 ,梅 州 客 家 地 区 还 有 “ 刘 家

客家源流考

客家源流考

客家源流考客家源流考客家是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民系.唯其特殊,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们首先面临的是客家源流问题。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较早提出“客家南来说”的是罗香林先生。

在其作《客家源流考》中,他认为“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实北起并州上党,西属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

换言之,即汉水以东,颍水以西,淮水以北,北达黄河以至上党,皆为客家先民的居地。

”他指出中原先民经五次南迁而形成客家人。

这五次迁徙的过程现已较多地为研究者们所接受。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

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

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

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

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

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

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

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

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

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

第五次迁徙,当在清后期。

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

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

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客家武术的源流初探——以粤东北客家地区为例

客家武术的源流初探——以粤东北客家地区为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LC u e G8 2 n mb r: 5
Do u n o e: c me tc d A
Aril D:0 1 tceI 1 0 — 1 4( 0 0 0 —_l 2 o 5 2 1 ) 1 c 5 —.3 0
客家 先人是 南迁 的汉人 , 家 民系是 汉 民族 的一 客 个 支系 , 它是汉 民族 中分 布范 围最广 、 影响最 深远 的 民 系之一 , 是一个 共识 。粤东北 是客 家腹地 , 这 以梅州 为
蓄 , 渐而成的。 逐 关键 词 : 北 ; 家武 术 ; 粤东 客 形成 ; 展 ; 流 发 源 中 图 分 类 号 : 82 G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_ 14 2 1 ) 1_0 2 _ 3 1O _9 5 (0 0 0_ o 5 _ 0
Or g n a d v o i i n De e pme to k n W us n fKa ka hu
l 客 家武 术 概 略
1 1 客家武 术形 式 的共性 . 客家武 术流派 众多 , 它们 虽然 在功法 和技法 上 各有 千 秋 , 在外 在 形 式 上 却拥 但
中心 的十几个县 是 民系特点最集 中 、 明显 、 最 最突 出 的 客 家 中心 地 区 , 即客家 民系 最后 形 成 的地 区 ¨ 。在 亦 这 里 , 淀着深厚 的客 家文化 , 积 流传 着具有 鲜明地域 特
me to k a u h n e se n a d we tr a g o g fo t e i h r n h r c e si sa d f ncin fW u h n fKa k n W s u i a t r n se Gu n d n rm h n e e tc a a tr tc n u to so s u.Re n i — s a c n i g n ia et tKa k n W u h Sa W us u f r c r ce ie t b i u e i n lfa o . n t e p o e so e r h f d n si d c t ha k a s u i i h o m haa trz d wih o vo sr go a v r I h r c s f l

潮汕地区客家拳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潮汕地区客家拳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民 国时期 , 潮汕 地 区的姓 氏宗 族拳社 是 客家拳
文 献 书籍所 涉 及 的历史 内容 较为 浅显 , 尤 其缺 乏对
传播 的主要载体. 李家教传人李光壬在揭 阳白塔洪 姓“ 端 和公祠 ” 任 教 长达 十余 年 , 他 与拳 师黎华 通先 后 任教 的“ 普 宁 十六 馆” , 实 际上也 是普 宁洪 阳流沙 带 的姓 氏宗 族 拳 社 . 2 0世 纪 5 0年 代 之 后 , 随着 姓 氏宗 族拳 社逐 渐退 出历 史舞 台 , 客家拳 的 习练群 体 大 幅缩减 , 民间 传 承 随之 日渐 式 微. 现 时 揭 阳 白 塔塔 西 村李 家教 “ 端 和公 祠 ” 洪义 安 一 脉 现 已技 艺 断层 ; 李 光壬 、 洪 义 安 等人 的“ 缩 骨 吊 肾” 、 “ 铁 索 软 打” 等绝技均 已失传 ; 普宁洪阳、 泥沟、 果陇等地掌 握李 家 教新 老十 三套 拳术 的拳 师屈 指可数 . 刘 凤 山
教传 人李 光壬 , 民 国时期 在潮 汕 地 区“ 授 徒 数 以 千 计” , 李家教拳术流传于“ 汕头、 揭 阳、 揭西 、 普宁、 惠 来、 潮安 、 潮 阳等地 ” ¨ 2 ] 1 蛐 . 朱 家教 拳 术 则 是 民 国 时期 由五 华人 朱 进 、 黄 振 强 等 在汕 头 授 徒 传 播 . 在 《 潮汕 百科 全 书 》 、 汕头市志 》 、 《 汕头体育 》 、 《 汕 头 体 育 老照 片 》 等地 方 文 献 书籍 中 , 客 家 拳 派被 概 而 表 述 为“ 流 传 于潮 汕 地 区 的武 术 ” [ 3 ] . 从 上 可 以看 出, 虽 然客 家拳 在 潮 汕 地 区传 播 范 围很 广 , 但 相 关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4 0 9 基金项 目: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2 0 1 3年院级科研课 题( s Z K2 O 1 3 Y1 5 )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

谢谢观看
三、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歌词 特点
三、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歌词特点
1、语言简练:客家山歌的歌词多采用比兴、象征等手法,语言简练优美,寓 意深刻。
三、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歌词特点
2、内容丰富:山歌歌词涉及生活、劳动、爱情等方面,既反映了客家人的生 活状况,也传承了客家人的历史文化。
三、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歌词特点
五、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关客家山歌的理论研究相对较 少,导致人们对山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化内涵理解不足。其次,缺乏对客家山歌在 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无法为山歌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针对性 的建议。
Hale Waihona Puke 六、思考与建议六、思考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研究和传承,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六、思考与建议
1、加强理论建设:应鼓励学者们深入挖掘客家山歌的理论内涵,从音乐学、 文化学、社会学等多角度进行研究,为保护和传承山歌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六、思考与建议
2、传承发展:应重视客家山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问题,研究如何在保持山歌 特色的同时,创新内容和形式,使山歌更加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六、思考与建议
2、情感真挚:客家山歌强调情感表达,歌手在演唱时往往情感真挚,声情并 茂。
四、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
3、表演生动:在演唱山歌时,歌手们还会加入一些生动的表演,如身体动作、 面部表情等,以增强表现力。
五、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 唱的初步研究
五、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
目前,对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及其演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学和文化学领 域。音乐学者主要从曲调、唱腔、演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而文化学者则更 加山歌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以及历史传承等方面。

客家渊源

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中原地区的中原汉族,从秦汉开始不断南迁,而逐步叠加而顽强地保留中原文化和语言而形成的一个族群。

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广东客家人是广东岭南文化的最早的开拓者,是在广东地区传播中原文明的最早的群体,也是一个不断吸取百越文化精髓的群体。

相对与广府民系形成于南宋末年而言,广东客家群体的形成,要早得多。

广东客家人,是广东岭南文化最早的开拓者。

历史上,进入广东的客家人有六次大南迁,有时延2000多年的记载。

第一徙:河源原为古龙川属地。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岭南后设龙川县,由平定岭南副将赵佗任龙川县令。

之后,受南海郡尉任嚣所托,主南海郡事,公元前204年,为防中原战乱祸及岭南,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封为南越武王。

南越国延续93年,其中赵佗执位67年。

赵佗任龙川县令和建立南越国,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带来了中原文化,改变了岭南百越人过去野蛮落后的风俗;他施行“与越杂居”、“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汉人与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将几十万军队留驻在岭南,成为南迁的第一批北方移民,为后来历代中原人迁入岭南打下了基础。

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为解决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缝补浆洗问题,曾上书朝廷,要求拨三万北方妇女,结果朝廷许其“万五”。

留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

所以,河源、惠州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最早的发祥地。

第二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

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

粤东客家武术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

粤东客家武术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

海南岛 ; 客家人 的第五次南迁是在 明末 清初时期 。这次
虚、 、 、 挑 扣 劈等 , 掌法有双单掌 、 挑挂掌 、 穿扬掌 、 曲直摇
[ 收稿 日期]0 8—0 20 2一l 0 [ 作者简介] 曾桓辉 (9 8 ) 男 , 16 一 , 广东五华人 , 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 : 传统体育。 民族
第2 6卷
第 5期
嘉应学 院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
J U N L O I Y N N V R IY( hl o h O R A F JA I G U I E ST P i sp y& S c l c n e ) o o i i c s aSe
Vo. 6 No 5 12 .
又 有 大 量江 浙 及 江 西 宋 民 , 蒲 田逃 亡 广 东 沿 海 潮 汕 至 从
朱家教 : 流行于 五华 、 梅县 、 紫金 、 头 、 宁等地 。 汕 兴 它的风格特点属于硬桥 、 中马类型 , 力以擒 、 揸 、 高 劲 挪、
捉 、 、 、 、 为学 习法 则 ; 吞 吐 浮 沉 拳法敏 捷 , 手法 有滑 、 、 脱

2 — 3
手掌 , 并西抹乒 , 攻守兼备。
祸, 故传 习的人数不多。在丰顺传授昆仑拳的有丘 展华 师傅。近年来深圳 、 珠海两市均有传人 。它的风格特 点 是眼巧 , 心灵随变 化而变化 , 要求 练习者 , 击时 凶猛 、 攻 刁滑 , 讲究吞 、 浮、 , 吐、 沉 每发招出手均要 向对手要 害部 位攻击 , 桩马较高 , 发招呼气 、 收招吸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的特点。研究 客家 的现状和规范性 , 探究 它的体系结 构和价值取向 , 对客家武术走 向世界 和普及 与发展具有

广东客家武术朱家教文化探源

广东客家武术朱家教文化探源

广东客家武术朱家教文化探源作者:周红来源:《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12期摘要:朱家教是梅州客家武术的“八大流派”之一,由于其自身传承的保守性和传播发展区域的相对狭窄等,至今没有人对其历史文化以及在各地区的传播发展现状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对广东朱家教的历史文化、技术体系及风格特点、文化价值、发展现状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以挖掘客家武术资源、弘扬客家武术文化,促进朱家教的发展。

关键词:客家武术;朱家教;源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趋重视,许多地方拳种陆续进入省市各级文化保护目录。

梅州地处粤东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广东省客家大本营,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

作者通过多年的田野调查及文本分析发现,朱家教是“反清复明”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其形成与清乾嘉年间的天地会等秘密会党在闽粤一带的频繁活动有很大关系。

经过近200年的发展,现今朱家教主要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惠州以及香港等地区。

除了在梅州市五华县流传的朱家教的师承关系无从考究外,兴宁、汕头、惠州、香港四地拳派的师承关系非常清晰,可见朱家教流传有序、渊源有据。

一、关于朱家教的起源关于朱家教的起源有几种观点:其一,相传朱家教的流传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

1864年(清穆宗同治三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政权土崩瓦解,为了免遭清政府官军追捕,当时身怀绝技的将士隐名改姓,四海为家,藏匿民间。

其中有一部分人到与太平天国有深厚渊源的梅州传艺谋生,同时也暗自积蓄力量,以继续反清。

因时局紧迫,便将所授拳术称为“朱家教”,寓有怀念朱洪武之意。

其二,《兴宁文史》载,朱家教的始祖是晚清粤省长乐(今五华县)揸水区乌石头乡的朱黄二。

朱黄二从小喜爱武术,清乾嘉年间于闽省经商时拜少林高僧为师,十载寒暑,苦练终成,回乡传习。

其三,曾昭胜等《广东武术史》(1989)中认为,朱黄二到佛山经商时得到朱家教拳师的指点,回归故里之后传授其毕生所学。

后来由其拳术最精之弟子朱亚南传技于自己的儿子朱进,朱进子承父业将该拳种传播发扬。

客家武术

客家武术

客家武术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客家人是南迁的汉人,原籍中原,历代以来,战乱频繁,客家先民为了躲避战祸,所以不得不南迁,辗转千里之后聚居于赣南,粤东,闽西地带,开始开基创业,扎地生根。

客家人是在战乱之中逃亡到南方地区,生存环境非常的恶劣,所在这迁徙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一些保护自身安全的措施,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客家人便开始习武,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自身安全,还可以强身健体。

一、客家武术的习武风尚和流派在过去国家以农为本的国策下,客家人最主要的三件事情就是读书,耕田,习武。

习武之风,过去是客家地区非常重要的一种风俗,所以这也是客家历史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史籍就有记载“客家人豪侠,性悍,骁勇善战,男子多从军,其勇甲于百粤。

”而兴梅流传的一句古话更是道出了客家人尚武的精神,“书要读,武要练,老婆不娶都随便。

”由此可看出客家人对武术是多么的重视和喜爱。

客家武术也称客家拳术,客家拳是南拳流派之一。

因流行于广东客家地区,故名客家拳。

拳种有朱家教、刘家教、刁家教、钟家教、李家教、岳家教、流民教、刘凤山派、昆仑拳,牛家教等。

客家拳特点为动作灵活多变,发劲快速有力、擅发短劲,含胸蓄气,步型多为半马步、小弓步、小马步。

步法以跟步、垫步为主,跌打滚翻动作多,手脚配合,讲究实用。

器械使用多为棍、杆、双刀、铁尺、色、勾、镰、卡头、大刀等。

客家人在体型上吃亏,与人对打,务求一击中,因此客家武术出手必中要害,在攻击时上以咽喉、中以心窝、下以阴部为重心,主要是让敌人暂时痛到无力反击,并争取脱逃的空间和时间,或加以反击。

客家功夫是在兵荒马乱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实战拳法,要求速战速决,一击必杀,故有“招不过三”的说法。

二、客家武术的现状分析虽然客家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流派众多,招式丰富灵活,很具有实用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人对客家武术越来越少知,甚至自己本身是客家人,对客家武术也少之又少,而且客家武术组织锐减,习武之人减少,会客家武术的人也越来越少,部分拳种面临失传,客家武术面临失传的危险,所以客家武术的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

赣、闽、粤三省毗邻地区的社会变动和客家形成

赣、闽、粤三省毗邻地区的社会变动和客家形成

历史地理•第十四辑赣、闽、粤三省毗邻地区①的社会变动和客家形成曹树基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第一次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揭示了客家人的形成过程②。

这一成果构成了以后客家学研究的基础。

然而,这一研究存在一个最大的缺陷,是他没有清楚地对:客家人”进行界定。

罗香林指出:赣南计有纯客住县为寻乌、安远、定南、龙南、虔(全)南、信丰、南康、大庾(余人崇义、上犹Q这些县中的客家人,“有的是唐宋时即占籍其地的,有的是明清后,才从闽粤搬去的仁赣南的非纯客住县,则为赣县、兴国、零(于)都、会昌.宁都、石城和瑞金。

“其客人与湘賴系人们杂错居住,交涉繁多,但他们的语言风俗,直到现在,还相混不了"。

据此看来,岌香林对于客家人与赣人的区别标准是相当含碣的亍其中既有根据语言、风俗所作区别,又克根振迂入时间早晚所作区别•这一观点长期以来影响着我们对于客家形成的认识。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将明清以前的赣南居民,称为“老客寫而将明清时代从闽粤迁入•的客家,称为“新客”。

对客家人的识别标准已经简化为客家方言了。

有关“老客”和“新客岁的观点,实际上是在罗香林先生认识基础上的退步。

仔细推敲,罗氏对赣南纯客和非纯客县的划分,蕴含着这样一层含义:辕县、兴国等七县居民中以非客家为主体。

而根据近年的方言调查,这七县事实上并不存在非客方言(方言岛除外),所以,罗香林所指这一区域的非客家人,实际上是使用客家方言的非客家人使用客家方言的非客家人”是=个内容相当丰富而令人十分感兴趣的命题。

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追溯罗香林先生所获有关赣南客家信息的基本途径。

如在《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所称,他对于赣南客家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寓居广州的赣南客家人的陈述。

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没有也不可能深入赣南进行实地调查。

因此,他对赣南客家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赣南客家自我认同的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来自赣县等地使用客家方言的赣南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罗香林是认可的。

浅析粤东客家武术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浅析粤东客家武术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2]
潮的冲击下, 这种盛况并未得到延续, 从20世纪 90年代以后, 各种武术活动、 组织、 习武人士都出 现了快速下降。 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 一些 年轻人外出打拼, 如今客家武术的发展又进入了 瓶颈期。
3 客家武术发展困境
3.1 客家武术拳谱文字记载缺乏
客家武术流派众多, 然而流传至今, 很少有一 个拳派有完整的文字或是图谱将其记录下来。 在 调查中发现, 套路演练时起收势的位置及方向常 常不能还原, 这也许和没有规范化的文字或是图 谱有关系。 若有图谱的规范, 各流派的风格和特 点在传承过程中就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而家族 式的代代相传、 口传身授是客家传统武术的主要 传承特点[3]。 在长期流传下的拳谱和口诀中, 大 多只能由活着的人携带, 只能随着继承人的存在 而存在, 随着继承人的逝去而消失。 早在2011年, 就有调查显示: 闽西地区钟家拳已经消失, 石家 拳也仅剩3位传承人, 2位80多岁, 另一位也50来岁 了 , 并且部分套路也已遗忘或是模糊[4]。
Hu Guoge
【摘要】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将中原文化与南方本土文化融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 带有本土传统特色的地方性文化。 客家武术是客家文化中的优秀代表, 但随着社会的发 展, 如今却面临着流失的危机。 为促进客家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 专 家访谈法、 田野调查法等 , 对客家武术的产生、 技法特点、 发展历程和发展困境进行调查 研究, 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武术; 困境; 策略 Abstract: Hakka culture is a kind of regional culture with a strong traditional loc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fusion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d the local culture in southern China. Hakka wushu (martial arts)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Hakka culture,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nowadays, it has to face the crisis of los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her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akka wushu, this paper adopts literature and data metho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and field survey method to make a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product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course and development dilemma of Hakka wushu,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Keywords: Hakka culture; Hakka wushu;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G852 【文献标识码】 A

客家武术岳家教的发展路径研究

客家武术岳家教的发展路径研究

客家武术岳家教的发展路径研究中文摘要:岳家教是流传于广东地区的一种传统武术,属于“客家拳”派别,据传源自岳家拳,拥有着独特的武术套路与技法特征,有着较鲜明的区域特点,属于“南派”风格,是广东南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探究岳家教的发展路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本文将采用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研究了客家拳中的岳家教一派,通过探究其发展途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希望为客家武术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与人民群众对民间武术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的珍视。

关键词:客家武术;岳家教;发展路径前言中国传统武术映照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其价值菲薄,例如技击防身、竞技游戏、强身健体、娱乐、修身养性、增强民族凝聚力等价值。

传统武德注重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舍己从人等,对修炼者人格的塑造、构筑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通过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科学扬弃,能够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传统武术的重要价值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

中华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粤东客家武术是中华武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发展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如何保护、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使命。

岳家教是粤东客家武术的派别之一,由晚晴武师黄春楼携岳家拳技法于梅州地区演变而来,因梅州的拳术多以“教”相称,故将岳家拳叫做“岳家教”。

黄春楼不仅在梅州地区开馆授徒,晚年也前往印尼地区,开办天然国术馆,弘扬中华武术文明。

岳家教沿袭岳家拳精髓,融入了客家武术的技法拳理,有着鲜明特点,近几年来得到了当地市政府和体育部门的重视,作为全民健身运动项目普遍推广,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粤东新县客家的形成

粤东新县客家的形成

粤东新县客家的形成张应斌【摘要】浰头山之战是明代中叶平定闽、粤、赣边区农民起义战争中的一次战役,它使数以万计的人被剿杀,并导致今客家地区新设和平等10多个县。

新县的空地效应和人口政策,促使客家人大量进入。

从浰头山与和平县的建立可以窥见,粤东客家形成的时间在明代中后期。

【期刊名称】嘉应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4)004【总页数】7【关键词】浰头;客家新县;粤东客家【客家学研究】广东惠州龙川县和平峒有座浰头山,它为世所知在明代。

《大清一统志》惠州府:“浰头山,在和平县西北,接江西龙南县界。

绵亘深远,有上、中、下三浰。

最北近龙南者,为上浰;在岑冈者,为中浰;最南者,为下浰,亦曰和平峒,去县八十里。

浰溪水流经此,旁有奇石,巉岩险仄。

明正徳中,赣抚王守仁举兵捣三浰贼巢,即此。

”[1]浰溪,今名浰江,被誉为和平客家的母亲河。

平定浰头山的农民起义后,为防再次起事,正德十三年(1518)五月王守仁上呈《添设和平县治疏》,八月批准,和平县便这样产生了。

130多年后,徐旭曾诞生在该县。

65年后,有了客家研究的重要文献《丰湖杂记》。

因此,浰头山是客家形成中的里程碑。

一部浰头山史,既是粤东客家史的一部分,也是客家研究的独特视角。

所谓粤东客家新县,是指明代中叶以后在今潮、梅、惠地区设立的县。

一、浰头与和平开县浰头山之战并非孤立,它是明代中叶闽、粤、赣边区长达数十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组成部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南赣汀漳巡抚陆稳《奏疏》说:“饶平、大墉、程乡等处,盗贼之生,其故有二:盖数县僻居山谷,宪臣巡历罕至,有司得以恣意诛求,民不堪命。

因而横戈四出,以逃须臾之死,一也。

倡乱之徒,饱欲而归,乡里羡慕,以为生计莫利于此。

故虽民氓,亦率乐从。

二也。

”[2]明弘治、正德年间,闽、粤、赣、湘边区出现了大量的武装割据政权:如江西南安府治所在地大庾县的陈曰能、乐昌县的高快马、上犹县的“輋贼”谢志山等,他们与湖南郴州“猺贼”龚福全等一起,占据大庾、横水、桶冈等寨对抗官府。

客家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客家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客家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邱世海
【期刊名称】《体育文化导刊》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从客家迁徙中社会环境、地域环境、文化环境的变迁探析客家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客家历史上5次大迁徙都伴随社会环境的改变,政变、战乱等动荡的时局是客家武术流派形成的主要因素.客家从地势阔远的平原迁至崇山峻岭的"盗乱之地",加之生存资源匮乏导致的纷争也是客家武术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客家文化融中原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于一体,对客家武术流派形成也有一定影响.客家武术承载着客家文化与精神,研究其发展轨迹,可使我们更了解中华武术文化的丰富多彩.【总页数】3页(P124-126)
【作者】邱世海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体育部,辽宁大连,11602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福建汀州客家传统民间工艺的形成与发展 [J], 蓝泰华
2.论客家传统民间音乐的历史形成与发展成因 [J], 张岩
3.浅谈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 [J], 王慧
4.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J], 黄智松
5.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J], 黄智松[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粤台两地客家人血脉联系与文化渊源探究

粤台两地客家人血脉联系与文化渊源探究

粤台两地客家人血脉联系与文化渊源探究
冷剑波
【期刊名称】《地方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通过大量的族群记载以及田野访谈得知,粤东地区是台湾地区客家人的主要原乡.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粤台两地客家人对彼此的血脉联系和文化渊源并没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这不利于海峡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拓展.参考学术界已有成果,并结合笔者在粤台两地的田野实践,本文从移民史的角度探讨粤台两地客家人的血脉联系,同时从宗族、建筑、民俗、民间信仰、语言等角度阐释粤台两地客家人深刻的文化渊源,试图对粤台两地客家人及其文化的源流关系获得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总页数】14页(P35-48)
【作者】冷剑波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
【相关文献】
1.粤台两地高职院校合作培养文科专业人才探析 [J], 林红
2.论清代粤台两地客民称谓之异同 [J], 刘丽川
3.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分析 [J], 曾凯生;钟丝敏
4.粤、台两地棒球运动发展的差异及其启示 [J], 梁洪
5.来一场“接地气的”毕业设计展——粤台两地毕业生设计展的观后感 [J], 肖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客家拳的种类介绍

客家拳的种类介绍

客家拳的种类介绍客家拳的种类1、朱家教朱家教的历史沿革相传朱家教拳术的流传,始于太平天国失败后,当时身怀绝技的有志之士,为避免清廷官府的追捕,埋名改姓,四海为家,传授武艺,积蓄力量,再兴义旗,为反清作准备,他们所授的拳术,定为朱家拳,寓有怀念朱洪武之意。

另一说,朱家教属广东客家拳。

朱家教流行于梅州、五华、梅县区、紫金、汕头、兴宁等地。

朱家教的风格特点朱家教属于硬桥,高中马类型,劲力以擒、挪、揸、捉、吞、吐、浮、沉为学习法则;拳法敏捷,手法有滑、脱、虚、挑、扣、劈等,变化无穷;掌法有双单掌、挑挂掌、穿扬掌、曲直摇手掌,并西抹乒,攻守兼备。

朱家教歌诀身子往下望,上肢直要正,头悬而顶坠,肩又坠肘,两手虎口圆,胸空宣背紧,劲发在右脚,左脚裤胯上,两膝相抱行,变化似闪电,气自贯精神,两目炯有神,手出于眉平,后手紧肋贴,心静行气和,吊气在丹田,出步去如虎,转身似猿猴,摆变如雄鹰,两足贴地堂。

朱家教拳械汕头方面拳术有:1粗五项;2幼五项;3七星步;4对手;5凤爪三角掌;6和手梅州方面拳术有:1百日早;2直摇手;3曲摇手;4上栋膝拳器械:十八排点棍、对拆有对拳。

茅山朱家教拳术:1 兔狗磨孔; 2 猴子抱筋; 3四门脱手[由于自闭原因,只剩下3条,其余全部失传]客家拳的种类2、岳家教岳家教的历史沿革岳家教,源自岳家拳,是宋代岳飞留下来的拳术,后来传到福建龙山县石桥头西山的和尚,和尚将岳家拳传给黄英道人,黄英道人的徒弟肖世泰,是江西省太和县映阳圩人氏,他将岳家拳传给梅州槐岗乡人黄春楼。

晚清年间,黄春楼到江西经商,从师肖世泰学得岳家拳后,回到原籍梅州程江乡槐岗村,传授给黄玉汀。

民国初年,黄春楼前往印尼开办天然国术馆。

黄玉汀从黄春楼师傅那里,学得拳技后,在梅州开设中华国术馆,自己任主任,设馆授徒。

岳家教在梅州较为流行。

同时远播印尼一带,黄春楼生前在印尼着有《岳家拳术书稿》。

岳家教的风格特点岳家教的拳术理论有"三催"、"五合"、"八法"、"十要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 在泰 国( 旧称暹罗 ) 打擂 获胜 。朱家教传人朱 进. 在汕头市有“ 镇邦街上补拳头” 试技故事。钟 家教传人陈伯乡和岳家教传人黄香楼 , 民国期间 均有 南 洋 传 技 经历 . 其 中黄 香 楼 在 印尼 雅 加 达 创 办 了“ 天然武术馆 ” . 生 前 在 印尼 著 有 《 岳 家 拳 术 书稿 》 和 国术 概 论 等 黄 春 楼 的 弟子 黄 玉 汀 习 得 武 艺后 , 在梅 县 开 办 了 中华 国术 馆 , 自己任 主任 。 可 以说 .客 家 拳师 们 为 粤东 北 客 家 拳 派在 梅 州 、 潮 汕地 区 . 乃 至南 洋 一带 的播 衍 起 到 至关 重 要 的 作用 。 必 须 指 出 的是 . 粤 东 北 客 家 拳派 形 成 至 今 已 逾2 0 0 年历史 . 但其 承传脉络大多始 于梅州首传 人之后 , 而此前属何 门派拳种 、 创拳人是谁 等信 息的文献资料匮乏 . 而且各家鲜 见拳械 图谱。师 承源流语焉不详和拳械图谱资料匮乏 , 一定程度 上对 客 家拳 派 的发展 产 生 了不利 的影 响
拳派与 中原武术流派 以及江西 、 福建 等地 南派拳种有渊源关 系 , 它 的形 成有 中原武术随客人南迁而来 的因素 , 主要是受到清代 “ 反清复明” 等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 。 与“ 天地会 ” 等秘密结社组织的武艺传播有重大关系。梅州 地 区的“ 尚武” 民风客观上推动了客家拳派的发展 。 当影响 。 关键词 : 粤东北 : 客家拳派 ; 历史成因


粤 东北客 家拳派 的大致情况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 的东北部 。 现辖一市一区 六县( 兴 宁市 、 梅江 区、 梅县 、 蕉岭县 、 大埔 县 、 丰 顺县 、 五华县和平远县) 。 它地处粤闽赣三角区域 。 是 客 家 民系在 广东 省 内 的主 要 聚 居 地 . 有“ 世 界 客都 ” 之称 粤东北客家拳派的主要派别有 : “ 李 家教 、 朱家教 、 钟家教 、 岳家教 、 刁家 教 、 刘 凤 山 派、 流 民拳 、 昆仑拳 ” , 也 即 民间认 可 度较 高 的 “ 客 家八 大 派 ” 除 此之 外 . 梅 州 客家 地 区还 有 “ 刘 家 教” 、 “ 牛家 教 ” 、 “ 张家 枪棍 ” 等 武 术 流派 。据谭 兆 风等人研究 。 客家“ 武术流派 的初步形成和流传 大都在清代 . 区域性的粤东北客家武术体系在 1 8 世纪中期 已初露端倪。 ” [ 】 客家拳派多是外来拳 .
V o 1 . 2 9 . N o _ 4 2 0 1 3
r 亏 . 此客 家拳派 饷 史 威 围探 杨
陈 国辉
(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专业教研室 ,广东 汕头 5 1 5 0 7 8 )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 、 田野调查法 和访谈 法 , 对粤东北客家拳派 的历史成 因进行调研发现 , 粤东北客家
中图分类号 : G8 5 2 . 1 9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4 2 2 5 ( 2 0 1 3 ) 0 4 _ o 0 3 2 — 0 4
粤东北 客家拳派是广东近代拳种三大组成 部分之一 . 主要指清中晚期形成于广东梅州客家 地 区的拳术流派 作为广东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资源 . 当下对粤东北客家拳派的历史研究还 较少 . 各拳派的历史文献资料凤毛麟角。这些拳 派源于哪里?因何在清 中晚期密集传人梅州?形 成后 为何 多 以“ 教” 相称 ? 种 种疑 问 , 众 说纷 纭 。 为 此. 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 、 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 。 深入探析粤东北客家拳派的历史成因。
其中有 中原武术随客家人南迁 的因素 . 如“ 流民 拳” 意即出逃流民所教拳法 . “ 岳家教” 源于“ 岳家 拳” 等等 , 但大部分是清中晚期从毗邻省份江西 、 福建等地传人 , 还不完全是随客人迁徙而来 。《 广 东 武术 史 》 [ z 及 梅 州 的 客家 武 术 馆 画 刊对 此 都曾做 了一些记载 清嘉 庆 十 五年 ( 1 8 1 0 ) 左右 . 兴 宁人 钟佑 古 师 从福建上杭人吴宗均学 习拳法 . 学成后首传给儿 子形成“ 钟家教 ” , 后在兴宁一带流传 ; 兴 宁刁火 龙、 刁龙康兄弟于清乾隆末期或嘉庆年间师从 于 江西临江的罗师傅学习拳法 , 然后再将所学演化 而成“ 刁家教” , 主要流传兴宁、 梅县一带 ; 相传 五 华水寨李 铁牛 的祖先于清嘉庆十年 ( 1 8 0 5 ) 左右 经商于浙闽一带 。 与一少林僧相交甚厚 . 向他学 习拳 法而 开创 了“ 李 家教 ” “ 岳 家教 ” 始于 晚清年 间。 梅县程江乡槐岗村人黄春楼在江西经商期间. 师从 江西太和县映 阳圩 人 肖世泰习得岳 家拳 . 后在 梅州传播时将拳术重新命名为“ 岳家教” 。 粤东北客家拳派形成后影响深远 . 近代岭南 武术“ 五拳十三家” 当中就有“ 刁家教 、 李 家教 、 朱 家教 、 昆仑拳和岳家教 ” 五家之多。同时 . 客家拳 派涌现出一批代表拳师 : 李家教直系传人李光壬 , 民国时期 在潮汕地 区授徒数 以千计 . “ 一 双铁拳 潮汕鲜逢对手” 。 他与拳师黎华通先后受聘于揭阳
汕 头大 学学 报 ( 人 文社 会科 学版 ) 第2 9 卷 第4 期 S H A N T O U U N I V E  ̄I T Y J O U R N A L ( H U M A N f l E S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B I M O N T H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0 2
作者简介 : 陈国辉 ( 1 9 7 9 一 ) , 男, 广东廉江人 ,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体 育专业教研室讲师。
陈国辉
粤东北客家拳派 的历史成 因探析
第 4期
3 3
普 宁洪 阳 、 流 沙 一带 的宗 族姓 氏拳 社 。 当地 有 “ 普 宁十六馆” 之称 . 并 因 此衍 生 出潮 汕 “ 新李 家教” 分 支 李 光 壬 的潮 汕 弟子 洪 义 安 , 曾凭 李 家 教 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