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题明清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西游记》表现了高超的讽刺艺术,既诙谐有趣,又隽永有味,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7、《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结构艺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没有一个主要人物统领全文,没有一件主干事件贯穿全书。其特点是前一个人物引起后一个人物,前一事件连着后一事件,将涉及到的人和事按照逻辑意义作连缀展览,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将三教九流人物推上舞台,展示出一幅幅社会风俗画。
12、后七子:嘉靖中期,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文学复古流派。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主张,但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格调说中重情色彩,其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于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中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唱片故事。而每种诸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
竟陵派:晚明文学领域中,继公安派之后,崛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锺、谭均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该派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诗情”,重“性灵”,提倡学古要学习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中出现的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
(一)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情态,带有浓郁抒情意味。
(1)以景寓情,融情于景。如开头【端正好】描绘秋萧索景象和凄凉气氛,烘托了莺莺的浓重离愁,结尾的【一煞】和【尾】二曲,写莺莺目送张生远去,青山疏离远隔,淡烟暮霭遮蔽,眼望茫茫的残阳古道,耳听秋风马嘶,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离愁渐远渐无穷。”的情景。
明清封建专制名词解释
明清封建专制名词解释
明清封建专制是指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明清时期,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所有官僚和百姓都要无条件服从君主的命令。
这种统治方式被称为君主专制,君主的决策和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受任何制约和挑战。
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各级官僚机构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需服从中央组织的管理和命令,没有独立自治的权力。
这种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掌控地方资源,统一调配人力物力,提高行政效率。
专制主义是指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几个人的手中,与民主制度相对立。
在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皇帝的权威达到了顶峰,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总之,明清封建专制是明朝和清朝时期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这种制度使得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实行中央集权管理,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明代名词解释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由于所讲历史事件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需要分若干次才能讲完,因此,第讲一次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这种分卷分目的形式在章回小说发展初起期的范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品中已大体形成,如全书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节,节前有简单目录。
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登峰造极之作是《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
历史演义:历史演义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地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英雄传奇小说: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看,却比历史演义反应的生活面邀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神魔(怪)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从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来分类,有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狭义公案小说等名称。
神魔小说又称神话小说,主要通过幻想中的神魔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明代后期,形成热潮,它们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艺术代表。
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5(明清前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5(明清前期):8、明清(前期)明太祖(1328-1398年)即朱元璋。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少时贫苦,在皇觉寺为僧。
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郭死后统率其部。
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市),称吴国公。
这时他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行屯田,扩充了自己兵力。
1364年消灭陈友谅势力,改称吴王。
1367年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后,派兵北取中原。
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
他在位期间(1368-1398年)•,丈量田亩,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改革工匠服役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
他在位时分封诸王,对官僚大量赐田,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大诰》《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御制大诰》。
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
朱元璋为维护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册,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
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诫臣民。
《大诰》所列罪案中惩处贪污罪案占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
次者为惩治侵占钱粮和豪右逃避粮差的罪案。
《大诰》惩刑律极为严酷,超出《大明律》标准,诛杀者以贪官污吏、害民豪强为主。
明太祖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考研复习
明代文学主要名词解释整理1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的台阁重臣“三杨” :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诗歌创作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3章回小说: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
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的类型之一,“历史演义”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兴衰等话题为历史基干题材,组织形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
历史演义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
特点: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功,也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例如《三国志章回演义》5 拟话本: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编写的小说。
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加工编辑,进而进行模仿话本的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的话本,称拟话本。
6 三言二拍: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这三部小说集。
“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 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群体,成员总共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
8 後七子:明代中期继前七子之后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其余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9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人物:谢铎,张泰等人。
主张:提倡“诗学汉唐” ,反对台阁体委琐卑冗的文风。
在如何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强调从文学本身去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
这对台阁体产生巨大冲击,对当时文坛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主张的过度。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是指明代和清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
明代文学特色是文风豪放,注重个性表达;清代文学特色是文风严谨,注重修辞技巧。
1. 明清文学:明代和清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的总称。
2. 总集:指收集某个作家的全部作品的文集,如明代冯梦龙的《唐伯虎点秋香总集》。
3. 诗词:指古代汉族文人用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的诗歌形式。
明代和清代的诗词创作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家有杨基、杨慎、袁宏道等。
4. 骈文:指长度和格律上有一定规定的文体,以七绝骈文和对仗工整为特点。
明代骈文代表作家有杨基、杨慎、沈德潜等。
5. 戏曲:指戏剧性质的文学作品,有京剧、评剧、越剧等不同地方戏曲。
明代和清代戏曲得到迅速发展,代表作品有《西华山》、《京剧曲谱》等。
6. 小说: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体裁。
明清时期的小说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7. 诗话:指关于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论述和评论。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撰写的诗话,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袁宏道的《诗林广记》等。
8. 词曲:指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的短诗或歌曲。
明清时期的词曲成就显著,代表作家有杨基、纳兰性德、杨慎等。
明清史名词解释
明清史名词解释
明清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和出现了许多重要人物。
以下是明清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
1.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全书共22937卷,约3.7亿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百科全书。
2.仁宣之治:明朝仁宣二帝在位期间,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段黄金时期。
3.土木堡之变:明朝正统年间,英宗皇帝在土木堡之役中被俘虏,明朝军队大败,后英宗被释放回朝。
4.弘治中兴:明朝弘治年间,孝宗皇帝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改革税制,重视教育,国家经济和社会得到全面发展。
5.嘉靖大礼议:明朝嘉靖年间,为了确定正统皇帝的地位,发生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大礼议之争,最终嘉靖皇帝成功确定了自己的正统地位。
6.东林党争:明朝末期,东林党和阉党之间长期的政治争斗和权力斗争,对明朝的灭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一些工商业者积累了大量财富,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
8.抗清斗争:明朝灭亡后,一些忠于明朝的官民进行了长期的抗清斗争,其中最著名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
9.大顺政权: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但不久后被清朝军队击败。
10.南明政权:明朝灭亡后,南方的明朝官僚和地方势力建立了多个小政权,统称为南明政权,它们与清军进行了长期的抵抗。
以上是明清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了解这些名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状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西厢记》,《琵琶记》(这几部重点掌握)名词解释就要:章回体、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临川四梦元曲四大家明代四大奇书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朝时期四大著名元杂剧作家。
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及郑光祖,前三人属于前期作家,后者属于后期作家。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他们的创作代表了国元曲的巨大成就,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
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的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
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前七子/弘正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6、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古代文学明清名词解释
前七子:明中期,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
他们主张文统,反对宋代以来的文学和理学。
他们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出以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为取法对象,矛头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气诗派,希望借复古达到反映现实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
后七子: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基本主张与前七子相似,但内部风格并不统一。
领袖李攀龙以文坛领袖自封,目中无人,作诗多取前人诗句稍加改动,成就最高者是王世贞。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
公安派:明中后期,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是李贽的文学革新思想在诗文领域的突出表现。
“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为他们是湖广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
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反对复古模仿,亦反对道统。
主张以性情为诗文,清新自然的风格。
但公安派的追随者因为文才不足,往往使作品流于粗糙,直白。
竟陵派:明后期,以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
他们用古人的词采来匡正公安派末流的粗糙与直白。
他们不满于公安派浅易的风格,提倡“幽深孤峭”风格,为此他们不惜在诗中用怪字、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式凑在一起,故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所以他们的作品显得佶屈聱牙,令人费解,给人以刁钻古怪的感觉。
其作品往往刻意追求新奇,结果反而似通非通,幽塞寒酸。
台阁体:明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诗文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谢铎,彭民望等人。
明清作品名词解释
• 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 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因陈维崧 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 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 派”。 • 浙西派:形成背景: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 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 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他 的词论主张和词作受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 同,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 “三言”:是冯梦龙编撰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 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 《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 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 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 临川四梦:汤显祖的传奇《紫钗记》、《牡丹亭 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 了他戏剧创作的全貌。这四部传奇又均与梦相关, 而汤显祖是临川人,故而合称为“临川四梦”。
首,包括袁宗道、 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 安人,故称“公安派”。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 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游记、随笔等小品文较为 出色。 •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 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 目标的文学派别。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 茅坤和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 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 文道统一。
• 遗民诗人:清初诗坛,有一批由明入清的诗人, 他们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对时末清初的战乱和 民生疾苦铭刻在心,对清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不 合作态度,拒绝入仕为官。诗风慷慨苍凉、激昂 悲壮。这一类诗人被称为遗民诗人。代表人物: 顾炎武、吴嘉纪和屈大均。 • 性灵说:是对清中叶袁枚的诗歌理论的概括,主 张诗歌表现诗人的个性和灵感,表现诗人的真情 实感,反对摹拟古人和堆砌典故,反对无病呻吟。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1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由于所讲历史事件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需要分若干次才能讲完,因此,第讲一次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这种分卷分目的形式在章回小说发展初起期的范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品中已大体形成,如全书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节,节前有简单目录。
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登峰造极之作是《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
2、历史演义:历史演义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地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3英雄传奇小说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看,却比历史演义反应的生活面邀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4神魔(怪)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从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来分类,有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狭义公案小说等名称。
神魔小说又称神话小说,主要通过幻想中的神魔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明代后期,形成热潮,它们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艺术代5、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岐,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金瓶梅》常常被看作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明清时期重要的名词解释
明清时期重要的名词解释一、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是中国教育和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该制度起源于宋代,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确保官员的能力和忠诚。
首先是乡试,即省级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即全国性的考试,最后合格者还要参加殿试,即皇帝亲自参与的考试。
科举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它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明清时期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文人墨客文人墨客是明清时期社会上知识分子的统称。
他们主张以文学和艺术为精神追求,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
文人墨客不同于官僚文人,他们不依附于朝廷官职,而是通过创作诗词、书法、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追求的艺术远离现实的功利和压力,注重个性和内心的表达。
文人墨客在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和思想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和信息的交流渠道。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仍然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土产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中西方贸易的发展。
同时,丝绸之路还传播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优质商品,为中国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四、饮食文化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受到了宫廷风味、地方特色和南北差异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宫廷菜肴以色香味俱佳、制作精细见长,如清朝的御内菜肴就有宫廷御厨精心烹制而成。
除了宫廷菜,地方菜也享有盛誉,如京菜、潮州菜、苏菜等,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烹饪方式和特色菜品。
此外,南北差异也在饮食文化中体现,南方人注重米饭、鲜菜和水果的搭配,北方人则以面食、牛羊肉和豆腐为主食。
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五、紫禁城紫禁城是明清时期的皇宫,位于北京中轴线上,迄今为止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成为明清时期明君的居住和执政场所。
古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明清
古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明清古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学科,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其中涌现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古代文学史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明代,指的是1368年至1644年间的历史时期,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在明朝,文人士大夫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文学创作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繁荣化的特点。
明代文学重视格调,注重写作风格的整饬和涵养,注重意境的构造和表现。
明代文学作品有《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清代,指的是1644年至1912年间的历史时期,由满洲族建立的清朝统治。
清代文学继承了明代文学的传统,但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清代文学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既有承袭明代文学之微妙和瑰丽的风格,又有探索民族文化之奥秘和独特性的努力。
清代文学以诗、词、小说为主要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人物描写和浓郁的社会氛围而闻名于世。
在古代文学史中,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数量上丰富多样,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明代文学注重理性思辨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清代文学则更加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意义的探讨。
这种差异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变迁,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范和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承袭了古代文学的传统和精髓,又勇于创新和突破,为后世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是古代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该时期涌现出众多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明代文学注重格调的整饬和意境的表现,而清代文学则更加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意义的探讨。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名词解释
1.台阁体:令狐采学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
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派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 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
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明清部分)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明清部分)1)《大明会典》:是明代的一种法律形式。
是以朝廷六部官制为纲的各类行政法规汇编,其体例仿自《唐六典》、《元典章》。
按明朝官制,分部门汇编有关的法规、制度、政令等规范性文件,并按时间顺序排列,显示这些法规制度的发展演变。
明朝所创立的会典体例,对清朝有很大影响。
2)充军:是明朝的一种刑罚制度。
是强迫罪犯至外地充当军户的刑罚。
按充军的性质分为终身充军、永远充军。
3)迁徙:是明朝的一种刑罚制度。
是强迫罪犯全家迁居千里以外的刑罚。
明律中有三条罪名适用迁徙。
大诰中常采用“迁徙化外”的刑罚。
4)枷号:是明朝的一种刑罚制度。
是使罪犯戴枷示众受辱的刑罚。
唐末已有“枷项示众”,宋元时使用已相当普遍。
明朝条例中很多罪名适用枷号刑,大多为轻微犯罪。
但武宗时太监专权,用一百五十斤的“大枷”迫害政敌。
5)刺字:是明朝的一种刑罚制度。
是针对侵犯公私财产罪名的附加刑。
基本继承了元朝的制度。
明律规定凡窃盗、监守自盗、常人盗、白昼抢夺等罪名,正刑之外一律附加刺字。
初犯在右臂刺罪名,再犯刺左臂。
刺字者刑满后回原籍充当警迹,三年无过,可以起除刺字。
6)廷杖:是明朝的一种刑罚制度。
是皇帝对大臣施加的体罚。
在东汉、隋朝时已有廷杖,但明朝将廷杖制度化,规定由锦衣卫施行,东厂监刑。
明朝几乎每一皇帝皆行廷杖。
7)“郭桓案”:明初重典惩贪的典型案例。
户部侍郎郭桓因亏空官粮九百万石而被捕处死,株连数万人。
8)国子监:明朝建立了完整的科举选官制度。
中央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学生称“监生”,由各地学官选送,可被选拔为官。
9)“黄册”:是明代记载各户状况的户籍。
主要内容是登记各户户主、丁口、应负担的赋役。
是官府征发差役的依据。
每十年重编一次。
因用黄纸为封面而得名。
110)“鱼鳞图册”:是明代土地登记册,登记各户每块耕地的面积、等级、四至、业主等情况,是官府征收田赋的依据。
11)“里甲”:是明代征发职役的基层组织。
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中以丁、粮最多的十户为里长,每十户立一甲首。
明清史名词解释
红色的是我记得的重点,黄色次之,不完全保证啊,反正你都看看吧。
先这么多,回学校我把笔记翻出来再说。
名词解释保甲制度八旗三省六部制永乐大典理学内阁源于明朝,它是明初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的产物。
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宣布废除宰相,先设春夏秋冬“四辅官”,后翰林院,从中分化出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
明太祖即位后从翰林院选杨士奇等七人入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密,自此内阁常设,遂有,“内阁”之称。
内阁主要执掌“票拟章疏”和’“参预机务“。
阁臣对皇帝制定决策有重要的影响。
军机处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
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仅是临时性机构,称军机房。
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
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实权远远超过内阁。
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
军机处不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仍同皇帝的秘书班子。
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俗称打军机,其幕僚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一条鞭法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
后“编”又作“鞭”,间或用“边”。
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一条鞭法改革主要是役法改革,也涉及田赋。
明代徭役原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
其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
丁指十六至六十岁的合龄男丁,粮指田赋。
粮之多寡取决于地亩,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亩税。
这种徭役制的实行,以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及地权相对稳定为条件。
古代明清时期的名词解释
古代明清时期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明朝和清朝相继统治中国几百年,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名词和概念涌现出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举人(Jǔrén)举人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称谓。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而举人则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阶层,属于乡试的及第者。
举人不仅要具备儒家经典知识,还需要有扎实的文章写作能力。
通过科举考试,举人有机会晋升为进士,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员。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管理作用。
2. 乡试(Xiāngshì)和会试(Huìshì)乡试和会试是科举考试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乡试是在每个地方行政区划的乡级以上设立考场举行的一种选拔,主要考查考生的书写和基本知识。
乡试合格者可以晋身到下一个环节的考试――会试。
会试是在省级行政区设立的考场中进行的,范围更广,命题更难。
会试通过后,考生有机会晋身到最终的考试环节――殿试。
3. 殿试(Diànshì)殿试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最终环节,也是最为严峻的一次考试。
殿试在皇宫内的殿堂中举办,由朝廷特邀的文官进行主持和评判。
此次考试主要考查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行文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殿试的成绩将直接决定考生的及第与否,对于那些能够通过殿试的考生来说,政治前途一片光明。
4. 红楼梦(Hónglóu Mèng)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明清时期的杰出作品之一。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贾府的故事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多样性。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我们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刻骨铭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5. 四书五经(Sìshū wǔjīng)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总称,也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文化标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题1.《郁离子》:《郁离子》是刘基寓言体散文的代表,内容深奥复杂,风格以讥刺讽喻为主。
徐一夔说:“郁离子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固曰《郁离子》”。
《郁离子》吸收先秦诸子寓言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风格,吸收柳宗元寓言锋利简洁的特点,既短小精悍,活泼犀利,又古朴闳深,余味曲包,在虚实相间里,寓丰富的哲理于形象的描绘之中。
2.台阁体:台阁体是自洪武后期至正统、景泰年间体现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的一诗文创作风格。
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为代表。
他们的诗文内容上坚持主理合道,风格上追求温柔敦厚,表面有着严重老成的规模、富贵福泽的气象,内里既缺乏深湛切著的内容,又少有纵横驰骤的气度,徒具雍容华贵的形式而已。
“台阁体”,指在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歌舞升平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为台阁大臣,故称“台阁体”。
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归属这一流派。
3.茶陵诗派:成化、弘治年间出现的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还有谢铎、张泰、石瑶、邵宝、顾清、罗玘、鲁铎、何孟春等。
针对台阁体的流弊,提出宗唐法杜的复古主张,意在借比兴寄托之旨、雄健浑朴之体改变当时诗坛的颓风衰习。
诗文内容主要是馆阁宫廷生活,在文学评论方面,论诗歌乐、律的重要性,认为诗的艺术魅力得自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
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
于它的声韵之美。
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
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
4.前七子:前七子是指从弘治到隆庆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七人,这七人掀起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以复古的形式表达了当时文人摆脱理学束缚、追求主体自由的历史要求。
在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打破了明前期文坛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他们理论上的失误在于:醉心于古典审美理想,没有意识到古典诗歌的繁盛景象已一去不返,因而不能辩证的评价古典文学领域的种种变化。
指明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一个文学群体,成员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人。
他们重视文学中真情的表达,反对道德说教;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古体学汉魏,近体学盛唐;而文章,则以西汉以上文为典范,即所谓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
5.后七子:后七子指嘉靖中期的李攀龙与谢榛、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他们提出了文学复古运动,思想上,七子派尊汉魏、黜宋元,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摈斥中晚唐与宋诗。
明代嘉靖中期以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七位为人再次举起文学复古的大旗,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学群体,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后人称为“后七子”。
成员除李攀龙、王世贞而外,尚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他们的文学主张有:偏激的复古理论,格调法度的强化与具体化,强调真情在格调中的作用。
6.吴中四杰:元末明初,高启与杨基、徐贲、张羽并称“吴中四杰”。
以比拟初唐四杰,高启是吴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
杨基入明以后的诗用怀旧的伤感和自叹身世的悲哀反映了他在当时环境中的坎坷的生活遭际。
袁凯人称“袁白燕”,学杜甫而趋于工丽。
诗的内容多写离情别意、羁思旅愁、忧生畏祸,带有凄婉的悠然余韵,反映出明初士子的心态。
7.童心说:明李贽在文学方面提出的观点,他继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王充反虚伪、求事实的传统,提出要求恢复人的自由自觉本性,他在《焚书》卷三《童心说》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强调作家保持未被假道学熏染过的真见解、真感情和独立人格。
8.唐宋派:嘉靖间出现的一散文流派。
成员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陈束、李开先、罗洪先、赵时春、任翰等。
主要是以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所体现的尊道精神,来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及其模拟之弊。
9.公安派:公安派是晚明出现的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称“公安三袁”的一反拟古主义派别,先锋是袁宗道。
反对拟古和求新主变,他们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纲要,正式提出并阐发了性灵说,“性灵”一词指性情、感受、天性、灵性等传统意义,又接受了心学、庄禅之学的影响,伸发了李贽童心说中推重真心本性、反对理法束缚的思想,要求破除从内容到形式的一切清规戒律,最充分最自由地表现个性和真情实感,向文学自身回归。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为代表,因其为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理论核心,他们在理论上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原则,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意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束缚;在内容上,则有抒写闲情逸致的倾向,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
10.竟陵派:“竟陵派”是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一诗派,他们在理论上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主张“有真情,方有真诗”,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竟陵派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诗派。
《诗归序》是竟陵派诗歌理论的纲领性文章。
钟惺把选《诗归》宗旨概括为:“引古人之精神 ,以接后人之心目 ,使其心目有些止焉。
” 明确地表明要从古代诗人作品中去探索正确的创作精神,以救正当时诗歌创作的偏颇。
古人的精神在钟惺看来 ,即主要表现为幽情单绪。
幽情单绪是钟惺诗歌思想的核心。
“竟陵派”是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为湖北竟陵人,故得名。
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要求抒写性灵,反对模拟。
认为诗歌创作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读古人作品,也要着力体察古人的真情实感。
针对公安派的俚俗与浮浅之弊,希求通过幽深孤峭来加以矫正,以至出现艰涩之弊。
11.晚明小品文:小品文是指散文中的一种类型,它的基本特性是:一、语言简洁,形式短小;二、以抒发一己的性灵为主,富有情韵;三、在题材范围和体裁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灵活运用序、跋、记、传、铭、赞、尺牍等文体。
晚明小品大致以公安派为显著的开端。
除三袁、钟、谭外,王思任、汤显祖、陈继儒、黄汝亨、李流芳、祁彪佳、张岱等一大批有个性的作家涌现,形成彬彬大盛的局面。
12.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是从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章回小说主要特点是,一是它保持了话本的某些特点,但有所发展。
如有些小说用白话写成,有些正文前有楔子,与话本的入话相近等等。
二是分章标回。
三是设置悬念,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13.四大奇书:四大奇书是指明代的四部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
其题材范围依次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故事、世态人情,这四部小说的形成次序、成书过程、结构特色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这四书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14.拟话本:拟话本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
“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
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
15.“三言”:“三言”的编著者冯梦龙,“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三言”每部四十卷,计一百二十卷,一百五十万字。
“三言”是冯梦龙的编纂之作,只有一部分是自己创作;“三言”每篇的篇名为单句,与“二拍”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
16.“二拍”:“二拍”的编著者凌濛初,“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
“二拍”仿“三言”体例,每卷四十篇。
“二拍”基本上是凌濛初一人创作;“二拍”的篇名为一联,这是凌濛初有意区别于冯梦龙“三言”的地方。
“二拍”的素材,除当时社会流传的故事以外,主要是“因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睹听、佐谈谐者,演而畅之”者。
与“三言”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
三言” 二拍” “ 明代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以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为代表。
“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集40篇,共120篇,为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标志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与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它是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7.明传奇: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体,发源于宋元南戏而带有浓厚的南方戏剧特征,但又融合了北曲声腔和元杂剧精华的艺术形式,伴随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发展起来。
这种戏曲拥有较为庞大的体制与完整有序的结构,描摹生动丰富的人物和瑰丽多彩的画面,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以《牡丹亭》为代表作。
18.明传奇四大声腔:是指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
昆山腔是四大声腔中声势最大的一种。
19.临川派: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后,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也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剧作家,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戏曲史上称作玉茗堂派或临川派。
这批剧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洪昇、张坚等。
(玉茗堂派)明万历时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因开创者汤显祖为临川人,故戏曲史上往往将追随、效仿汤显祖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称为临川派。
该派在创作倾向上,有明显反传统倾向,提倡抒写性灵,表现至情,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而词曲富于文采,代表作品为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即《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重要成员还有吴炳、孟称舜、洪升、张坚等人。
20.玉茗堂四梦(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四部传奇。
《紫钗记》(由早年所写《紫箫记》改作),《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又称为临川四梦,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得名。
21.吴江派: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流派。
主要有吕天成、叶宪祖、王骥德、冯梦龙、范文若、袁于令、卜世臣及沈自晋。
他们创作上讲究昆腔格律,各自都留下了杂剧或传奇作品,总体上成就不高。
其中在理论上最有建树的是王骥德。
明中叶以江苏吴江人沈璟为代表的戏曲流派,创作倾向上,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在形式上,主张语言的通俗、自然,强调声韵格律,重要成员有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若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