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精髓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精髓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精髓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知情意)冯特弗洛伊德(催眠法)研究无意识现象;华生斯金纳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奈塞尔(1967)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认知心理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马洛斯,以人为本;罗杰斯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这种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一、教师威信包括教师的职业威信和教师的人格威信。
二、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威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好感效应。
三种教学水平:尝试式教学: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只是从大学或者专科学校学到某些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就走上教育工作岗位,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因循式教学:教师学过教育理论,受过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规,知道如何教,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学,但是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策略式教学:教师在较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上,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的情境以及教师本人自身素质等种种原因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灵活的、创造性进行教学,并能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作出反思和调控,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知识点一、填空题(有15空,共15分)1、高等教育心理学史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P272、教学反思分为(具体经验阶段)、(观察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和(积极验证阶段)四个环节。
P593、发散思维具有三种基本特性,即(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
P2564、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形式训练说),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P1425、研究表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知识点一、填空题(有15空,共15分)1、高等教育心理学史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P272、教学反思分为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和(积极的验证阶段)四个环节。
P593、发散思维具有三种基本特性,即(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
P2564、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形式训练说),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P1425、研究表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P1996、价值内化的五个水平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P2937、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P228、反思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三种类型。
P589、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种类型。
这是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分类反思。
P11610、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驱动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驱动力)三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干扰)和(后摄干扰)。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精辟要点复习(一)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复习(一)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的科学学问题(2)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3)教学心理研究(4)德育心理研究(5)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其基本原则为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的原则(3)调查法(4)个案法。
5.教师角色:教师是只受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师扮演的角色:(1)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6.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以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7.影响教育机智的能力:(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
(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8.教育机智的表现的方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9.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10.教师威信的形成:(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
(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
(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以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
3、学生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他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4、发现学习: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他强调的是一种方法。
5.接受学习: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它一直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6、动机或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具体来说包括: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其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
它通常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9、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首先,它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它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志;最后,它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篇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理解)1、恒定平稳的职业生涯2、独立孤寂的教学科研3、年龄差距的日渐拉大4、教学成效的难以衡量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理解)1、生存关注阶段关注生存状况,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状况,关注自己所获得的技能与岗位需要的适应状况2、任务关注阶段关注教学任务本身,提高教学质量3、发展关注阶段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学生的因材施教三、专家型教师的专长表现(理解)1、拥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能有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2、能高效率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熟练掌握技能使其自动化善于监控自己的认知执行过程3、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对熟悉情境的识别加工比新手快知识和经验更具实践性和实用性行为和态度更具评价性四、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运用)1、能对教学情境进行准确分析并具有很强的教学监控能力2、教学具有灵活性并形成独立的教学风格3、具有较强的反省意识和出色的教学科研能力五、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规律(运用)1、系统的学习理论2、进行教学观摩3、从事科学研究4、自觉教学反思六、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策略(运用)1、提高社会对教师的关注度,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2、建立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规章3、教师要不断提升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自觉反思,增强自信心七、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运用)1、外在社会的期望和内在自我的迷失社会的高期望值带来教师对自己的高要求2、过高的内控制点导致“工作狂”的状态为追求高目标而狂热投入工作3、A型性格带来的不良应对高目标高成就动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八、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运用)1、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不合理信念:改变思想上的误区2、做好自我管理:对自我生活方式、时间、情绪的管理第二讲教师的素养和人格一、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理解)1、文化知识的传播者2、学生学习的发动者和促进者3、行为规范的示范者4、心理健康的教育者5、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二、教师职业理想的核心和主要表现(理解)核心:师爱表现: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全体学生的爱,对自己教学学科的热爱三、社会上常见的教师职业价值观(理解)1、“仅为谋生”的生计观2、“毁灭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观(角色观)3、“简单重复工作”的匠人观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运用)1、专业知识2、教学能力①教学监控能力内容: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策划与安排……………………组织与沟通………课堂教学的反馈与评价………教学效果的分析与反思提高教师监控能力:改变角色,教学反馈,现场指导②教学反思能力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写反思日记,列问题单,收集学生评价,交流反思3、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对症下药,掌握分寸五、有效教师的人格特征(运用)1、激励性人格:热情,热心和幽默,可信任感2、以成功为导向:对成功高期望,鼓励与支持3、专业品行:有条理,适应性和灵活性,博学六、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运用)1、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2、………树立教师的威信3、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4、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第三讲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调适一、教师的压力源(理解)1、社会环境的压力①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②教育领域变革的挑战2、教师职业的压力①教师职业生涯特点带来的压力②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带来的压力③对教师高素质要求带来的压力3、教师自身心理素质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归因模式,教学效能感二、教师的压力应对(运用)1、防御性应对合理化(文饰作用),否认,反向,投射,自居作用2、直接应对①调整认知方式和期望水平②掌握调控技巧和抗压方法③寻求社会支持和心理帮助学生篇第四讲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大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教育(理解)策略:1、在学业和学生的社会交往方面形成连续的心理挑战氛围为解决课堂内外发生的冲突和做出决策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合适的时机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运用)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理想自我—处于观察者的地位现实自我—处于被观察者的地位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我是谁”的困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距离很远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自我统一性的确立人格发展臻于成熟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教育(运用)1、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2、……………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客观正确认识自我3、……………调整目标以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4、……………在实践中走出困境形成自我统一性四、人生价值观对行为的导向和调节功能(理解)1、定向功能:指导认知,导向行为2、识别功能:了解行为,判断行为价值3、动力功能:发动并维持行为4、调节功能:支配行为,控制行为五、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运用)1、对价值我自由选择阶段2、对价值选择的珍视阶段3、对选择价值的行动阶段六、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条件(运用)1、思维发展要达到能抽象概括社会事件的水平,将概括化为自己信奉的观点2、自我意识分化能经常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能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并对自己提出某种明确的要求3、个体能意识到自己必须完成的社会任务极其意义七、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运用)1、人生价值目标的特点:取向多元化,注重实际2、人生价值手段的特点:重视能力与素质,注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利他和奉献精神3、人生价值评价的特点:双峰分布,乐观和悲观,积极和消极并存;标准多元化第五讲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一、大学生的学习特点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性(运用)①职业定性目标明确②课程设置进口专业发展的需要③专门的专业能力实践训练2、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理解)主动性选择性批判性: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使得其批判性增强探究性:各种学习活动提高探究性能力3、大学生学习结果的超越性(理解)超越原学习情境超越原自我水平二、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运用)1、学习方式不适应: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发展2、学习态度不积极:影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影响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建设3、学习过度焦虑:影响身心健康三、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运用)1、建立对专业的信任感2、培养专业兴趣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第六讲大学生的个别差异一、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运用)1、依赖型人格2、自我中心型人格3、褊狭型人格4、回避型人格5、表演型人格造成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经历学习篇第七讲学习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一、学习的定义和内涵(理解)定义: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比较持久的变化内涵: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学习的发生基于经验的过程学习的发生伴随着行为或行为潜能或思维的变化学习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理解)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学习可预期的信号原理:条件反射行为法则:习得和消退,泛化与分化2、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结果的学习①操作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区别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3、行为的塑造行为塑造即通过小步子反馈或强化帮助有机体达到目标行为塑造技术广泛应用的是连锁塑造术,即将学生所要达到的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当学生完成每一步时都给予强化四、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理解)①认知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的认知结构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获得、转化、评价②结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了解)3、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基本观点: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①新知识观知识只是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②新学生观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是有能动性的③新教学观核心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来解决学习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运用)1、学习的基本原则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学习者都有发展潜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的学习情境2、罗杰斯的学习观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内容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最有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第八讲不同类型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理解)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理解)1、自动化基本技能的获得:认知、联系、自动化阶段2、促进自动化基本技能的教学措施掌握子技能,促进程序化三、大学生学习策略形成的条件(理解)1、内部条件:原有知识背景,学习动机2、外部条件:训练方法,变式与连续性练习,具有完整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四、做好策略学习的教学工作(理解)1、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2、加强策略的巩固程度3、增强主体的策略运用意识的体验4、突出条件化知识五、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理解)1、认识道德规范:晓之以理,知荣明辱2、获得道德情感体验:动之以情,好荣恶辱3、确立道德行为:导之以行,践荣弃辱六、当代大学生的品德现状(理解)1、认同社会主流道德规范,并呈现多元性表现原因:环境开放、个体差异2、存在道德认识上的困惑表现:认识模糊,认识片面,认识错位3、道德言行是有脱节原因:缺乏自律意识,缺乏道德反思能力,有很强的从众心理第九讲学习动机一、提高学习动机的四个内在因素(运用)1、学生的唤起水平:使学生维持适度的唤起水平2、学生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学生的目标定向①基本观点:目标给学习者提供一种衡量他们进步的标准目标可以增强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原来的方法不成功时,目标鼓励学习者采用新的策略去尝试②将大学生目标定向和学习动机较好结合起来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形成以自己为参照的成功评价模式强调对学习活动本身的掌握和理解4、学生的归因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因为能力强,失败因为缺乏努力消极的归因模式:成功因为运气好,失败因为缺乏能力二、提高学生动机—外在因素的作用(运用)1、教师的特征:示范、热情、关怀、期待2、课堂气氛:安全有序、成功、理解、挑战性3、教学活动:课程导入、内容生活化、及时反馈交往篇第十讲师生交往及其影响因素一、师生交往的缺失(运用)表现:1、师生个体与个体交往减少,个体与群体交往增加2、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减少,面对符号的间接交往增加3、师生非正式体制外的交往减少,正式的体制内的交往增加二、师生交往心理结构涉及的因素(运用)认知,情感,言行三、积极师生交往的主要功能(理解)1、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2、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促进师生双方的学习品质生活四、影响师生交往质量的因素(运用)1、环境因素2、教育因素3、个人因素气质的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不良心理心理品质:自我中心、世故心理、多疑心理、自卑心理4、渠道因素第十一讲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效应一、引发正向交往行为的心理效应1、自己人效应(运用)①让学生认可老师为自己人的有效心理策略:强调师生双方一致的地方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教师要注意教育技巧尊重学生的个人空间2、反馈效应(运用)①反馈效应启示:提醒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馈客观评价学生的作业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3、犯错误效应(理解)启示: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坦然承认未知,不要掩饰自己的错误二、引发主体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运用)启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不局限于“第一印象”,又要以回顾的眼光看待学生,不受制于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与恶魔效应—借一斑而窥全豹(理解)启示:恰当全面的认知学生3、刻板印象—四川人爱吃辣椒(理解)启示:注意反思和修正带有偏见的刻板印象4、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运用)启示:应客观实际,摒弃主观臆断三、引发负向行为的心理效应1、超限效应—到底有完没完(运用)表现:时间超限,如:拖堂内容超限,如:批评和表扬主观容量超限,如:讲课内容过多启示:注意把握“度”,做到“恰到好处”,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2、霍布森效应—想象与创新的杀手(理解)含义:提高选择机会时附加苛刻条件,以至于没有选择余地的心理效应启示:不要过于死板,答案容许有一定的模糊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3、搭便车效应—无功也受禄(理解)原因:异质分组使学生的动机、态度、个性有差异过多强调“合作”原则而忽视个人需求“平均主义”的评价模式启示:合作学习的人数不宜太多,4~6人为宜营造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教学活动破除“平均主义”机制4、习得性无助—我只能听天由命(运用)启示:不能让学生连续体会到学习的失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不能让学生本能的认为任何事都是徒劳的四、提高劝说力的心理效应1、登门槛效应—先提小要求再提大要求(提高求)(理解)2、门面效应—拒绝大要求接受小要求(接受要求)(运用)第十二讲师生交往的技巧一、人际吸引的因素(理解)外貌吸引,相似性吸引,接近性吸引,奖励性吸引,敬仰性吸引二、人际影响的技巧(运用)1、陈述理由:以理晓人2、说实话:其情感人3、情感诉求:以情动人5、讨论:以德服人三、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具备的特质(运用)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①多角度认识自己: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他人评价,自我分析②具有同理心③体察入微了解学生:警惕对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善于利用空白效应,抛砖引玉④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同事2、热情友善,主动交往3、真诚信任,宽容礼让4、知其所欲,善事于人四、教师冲突产生的原因(理解)1、师生双方观点的差异2、师生双方或一方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一方行为与对方差距太大五、平息师生冲突(运用)1、避免发生直接冲突:冷静、沉默,避免与学生正面开战2、熄灭争吵:教师要耐心倾听,不符合,不急表态3、巧妙和解:弄清原因,主动解释,及早道歉,宽容学生。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老师没具体划范围, 故整理了知识点)考试题型:1.选择题2.名词解释3.简答题4.论述题(或应用分析题)接说, 提出了对心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 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包括动物实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原理)。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
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强化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马祖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能直接起强化作用, 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
二级强化物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以及强化反复联合, 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人类的认知并非一元, 而是多元, 传统智力只有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 过于狭窄。
因此, 加德纳认为, 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 即: 言语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本规律的科学。
它既研究学生学的规律, 也研究教师教的规律, 但以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为主。
②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研究、揭示学生学的心理规律, 以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学习理论, 使学生能运用这些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效, 包括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结果的性质与结构;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研究学生学习的条件;其次是研究、揭示教的心理规律, 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原则和建立完善的教学理论提供心理依据, 并帮助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各个19世纪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为教育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做好了准备。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迫切要求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 同时还因为19世纪心理学本身的长足发展,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精编思维导图
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精编思维导图第一章的内容,高等教育概述。
包括了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起源,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起源,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第一章高等教育概述第一节教育与高等教育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该学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二)生物起源说•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三)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四)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四高等教育的概念•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规定:“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五、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教育以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
•大学生一般是18岁以上的青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
第二节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一、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
•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则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一)英才教育阶段•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高等教育的支撑者是国家,国家几乎承担了对高等教育的全部投资。
2020年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要点(供参考)
2020年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要点(供参考)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1.什么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科,是狭义的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a.研究来自大学生方面的心理问题:包括在高等教育条件下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一般特点,教学的心理过程,大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形成品德、个性以及个体差异等问题。
b.研究来自大学教师方面的心理问题:包括大学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以及因材施教等。
C.来自高等学校师生交往和教育教学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学问题。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体系包括哪些?答案: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b.高等学校学习心理研究c.高校德育、自我意识及群体心理等方面的研究d.高校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研究。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原则答案: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知识点: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的标志:始于20世纪初(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植物的灵魂——体育;动物的灵魂——智育;理性的灵魂——德育3.文艺复兴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教育与心理学结合的原理原则瑞典:斐斯泰洛齐——《论教学方法》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意识阈——统觉团。
4.科学教育心理学创始人:美国的桑代克——动物学习实验(19世纪末)教育心理学的构成:《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5.美国教育心理学派:联结派;认知派;联结-认知派。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调查法(问卷调查,谈话调查),测量法。
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1.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一、名词解释部分1、教师反思含义。
(名词解释)P57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2、先行组织者的含义.(名词解释)P103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3、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名词解释)P113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4、形式训练说。
(名词解释)P142是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它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并把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5、同化说.(名词解释)P200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同化说是指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6、陈述性知识.(名词解释)P205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
7、程序性知识。
(名词解释)P205也称为操作性知识,十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8、群体极化。
(名词解释)P318是指群体成员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9、从众。
(名词解释)P321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用与大多数人一致性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10、行为目标的定义与条件.(名词解释)P375是用预期学生学习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目标。
2011北京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3页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应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的设计、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心理学的作用:心理学可以为整体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教育性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穷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法心理发展的涵义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通俗地讲,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通常说的心理发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发展主要说的是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的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即个体心理发展。
是指心理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指心理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人们的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即直接作用和间接作压。
1.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指身体变化直接导致心理变化,即认为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 .间接作用间接作用是指身体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是由其他因素传递的,即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情绪、情感的内隐性学习的心理学涵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的特点 l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经验,它和科学家的主要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识别活动是不同的。
2.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3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1)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学习是建立某种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意志教育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是有理智有情感的人,有着其他工作对象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 人有区别于其他物质或产品的心理现象(因心施教)。
(2) 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因龄施教)。
(3) 男女学生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因性施教)。
(4) 同年龄、同年级、同性别的学生还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具有以上几方面的特殊性,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心理学为基础,制定因人而异的发展目标。
4、“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P6-7)(简答题,记住图示并理解)教师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是有理智有情感的人,有着其他工作对象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因此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学生的特点,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因人而异的发展目标。
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
这种“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这种思想就是“最近发展区理论”。
5、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标志: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
(P7)6、本书把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界定为: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P8)7、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P11-13)(简答题或论述题: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这些效应的启示)教师的威信包括职业和人格威信,通常教育心理学上讲的是人格威信,其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表现为:(1) 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启示:为提高威信,教育者必须提高修养。
(2) 名片效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观点是否一致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启示:要善于揣摩学生了解什么、喜欢什么,用这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自己人”效应:若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启示:想方设法与学生沟通,交朋友,才能讲心里话。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个人整理背诵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铁钦纳;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认知心理学(皮亚杰);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进化心理学(达尔文)。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4、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着严重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他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S---R)来表示。
5、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精神分析学派非常注重人的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他还提出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6、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其研究方法是计算机模拟。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试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科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1908年房宗岳翻译的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7、(P1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注意:实例解释)8、教育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组成:确定教育目标、分析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教学。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1、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心理学的任务:概括地说,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作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描述:(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即心理与行为“是什么”。
(选择)解释:该任务的功能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某种心理与行为事件为什么发生,其发生的原因或机制是什么。
预测:心理学中的预测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条件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即根据已有的理论对某种心理和行为事件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发生的理论推测。
控制: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对人类心理行为的控制作为(心理学的最高目标)。
控制意味着通过一定手段或方法使心理与行为事件发生或者不发生,即引发那些希望发生的事件,控制那些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3、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判断)4、高等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等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等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等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等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等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还有助于高等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四、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章节复习汇总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章节复习汇总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 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是个体积极的源泉。
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识过程。
5.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6. 情绪是对客观事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7. 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意志常常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8.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
1 / 99. 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 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1.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 德国著名的心理薛家冯特 1879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练习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2.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精髓
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精髓(江西教师网/ )一.论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社会角色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
在学校教育中,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1)知识的传授者(2)学习的指导者(3)教学的组织管理者(4)榜样和价值导向者(5)家长代理人(6)心理调节者(7)科学研究者。
二.简述教师角色形成的阶段?教师在职业角色的形成上存在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进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指角色扮演者对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认同阶段(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作来控制和衡量自己和行为)和角色信念阶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
三.论述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能力是顺利进行某种活动并确保其效率的心理特征,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教师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需的能动量或实际本领,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的总体,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了解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能力(一)教学组织能力(二)教学认知能力(三)教学操作能力(四)教学监控能力(五)教学反思能力。
三、言语表达能力。
四、获出新知的能力。
五、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一)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
1.具有科学的学生观2.关爱学生3.树立威信(二)善于处理与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关系。
六、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七、自我更新能力。
四.论述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一)认识心理方面1.教师的观察要迅速准确、细致深入、全面客观。
2.教师的想象要丰富、合理、新颖。
3.教师的记忆要准确而迅速、系统而持久。
4.教师的思维要敏捷而广阔、条理而深刻。
5.教师的注意要稳定且灵活。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心理学题型:填空1*15;名词解释5*4;简答6*5;论述1*20;案例分析1*15第一编一、填空和名词解释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1对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2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3 教师领导方式的类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4 教学风格: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5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6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方面。
7 教学反思: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
8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二、简答(一)高等教育心理研究的方法论原则(简答或填空)1客观性原则:研究应遵循客观规律,即在研究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
2发展性原则:研究对象是生理心理都在迅速发展的青年大学生,要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其心理趋势。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研究的首要任务是为了高等教育实践服务。
它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于高等教育实践,并保证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能。
4教育性原则:研究方法应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原则,能够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绝不能为了获取某些研究材料,而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高校教师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化;学习动机的自律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确立适度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成功动机训练;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转移,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第三章1、广义的学习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是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行为变化是学习产生的标志。
2、狭义学习:指在教育目标指引下,学习者获得经验引起行为变化的活动。
3、大学生学习的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论的主要观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2)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试误的过程(3)提出了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三条主要规律即准备律:认为联结的增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练习律:由于练习和重复,学习的联结就会得到增强,否则就会削弱,也就是说“熟能生巧”、效果律:刺激反应的联结,如果得到奖励就会增强,如果受到惩罚就会削弱。
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联结说的提出有利于确立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中的核心地位,有利于教育心理学科体系的建立,他提出的学习规律至今对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精髓:高等学校教学心理免费范文精选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第一节知识的概述一、知识的含义。
狭义的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
广义的知识则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既包括主体从自身及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即狭义的知识),也包括主体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技能和能力。
二、知识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
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的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
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麽样的问题的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知识,用于解决做什么、怎么做,是一种动态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和技巧。
程序性知识是完成某种任务时具体的操作步骤,而策略性知识则是学习主体用来调控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其目的是使活动更为有效。
三、陈述性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命题网络或图式。
(一)命题与命题网络1、命题:这个概念来自逻辑学,是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
命题被看作是陈述性知识的一种基本表征形式。
一个命题相当于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概念。
2、命题网络: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相同成分,可以通过这些共同成分把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命题联系起来组成命题网络。
共同的成分往往是命题中的论题。
(二)图式,图式是指人们把与某个客体和事件相关的属性组合的知识进行储存的方式。
图式是一套概念、一套命题等的组合。
四、程序性知识的表征1、产生式,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创始人纽厄尔和西蒙首先使用了产生式这一概念,用来表征人脑中储存的技能。
他们认为,人脑和计算机一样,都是物理符号系统,其功能都是操作符号。
人类经过学习,头脑中会储存一系列以如果那么形式表示的规则,这些规则被称为产生式。
2、产生式系统,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活动,有些活动或任务需要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若干简单的产生式来表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精髓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知情意)冯特弗洛伊德(催眠法)研究无意识现象;华生斯金纳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奈塞尔(1967)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认知心理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马洛斯,以人为本;罗杰斯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这种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一、教师威信包括教师的职业威信和教师的人格威信。
二、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威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好感效应。
三种教学水平:尝试式教学: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只是从大学或者专科学校学到某些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就走上教育工作岗位,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因循式教学:教师学过教育理论,受过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规,知道如何教,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学,但是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策略式教学:教师在较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上,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的情境以及教师本人自身素质等种种原因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灵活的、创造性进行教学,并能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作出反思和调控,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两高一实践)二、学习方式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两自一结合)学习的类型: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熟练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学习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泛化:虽然一个反射只对一个刺激建立了条件作用,但它不单对这一特定刺激作出反应。
这反应可泛化遍及到未建立条件反射的相似刺激范围内。
分化:是学习者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认知发现说内容: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提倡发现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认知接受说,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的将它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论述):知识观(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理论解释,它不是绝对的,唯一的答案,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学生观,(学生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这些是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
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构建意义);学习观(学习是知识的构建过程。
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
已有的知识水平是学习的基础。
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学习动机的类型:直接近景性动机和间接远景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认知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动机。
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动机期望理论: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M=VE)成就动机理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败归因理论:从三个纬度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5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前四种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和实现。
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对比律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
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遗忘曲线:遗忘过程“先快后慢”。
遗忘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提取失败说。
促进大学生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及时复习;复习时间的适宜;复习次数的适宜与过度记忆法;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可能简答):审题;课题归类;重现知识;解题。
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形成的特征: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利用线索的减少;动觉控制的加强;运动图式的形成;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
元认知: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
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
主要包括:认知、选择、元认知、调控。
组块:将输入的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记忆块或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一种策略。
记忆术:通过在本无内在联系的项目间建立联系,以增强项目的意义性的策略。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类型:按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按迁移的层次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按迁移的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按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通迁移。
形式训练说:某种官能在学习中得到训练,就能有效的在另一种学习中发挥作用。
认知结构说:三个变量:概括性、可辨别性、巩固性。
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
创造力的主要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的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具体为:一、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二、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三、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四、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问题表征: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情绪状态:个体在什么情绪状态下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对活动效果有直接影响;动机强度:保持适中的冻结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越是复杂的问题,其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越是偏低些;定势作用:定势是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四分法认为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三要素组成。
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采用观察法和对偶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
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实验室研究。
意义:在研究方法、强调行为模仿在道德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态度定势的形成/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的养成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过矫正:要求不良行为者通过自身努力消除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恢复并改善原有的状况,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练习。
防范协约:以一种书面的形式在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实施和监督关系的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犹如签订条约。
强化暂停:在一段时间内对个体不与强化,或将个体与特定的环境相互隔离,提供冷静反思的机会。
表征性奖励:奖励不良行为者在矫正过程中的良好行为反应。
榜样示范:言传身教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从内容上看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从自我观念来看,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分化,矛盾与探究,统一,转化与稳定怎样全面认识自我:通过认识他人和他人比较来认识自我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自己通过自我比较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大学生自我教育:全面认识自我(同上);积极悦纳自我(积极地评价自我,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社会助长作用:由于别人在场后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懈怠作用:由于别人在场后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
去个性化: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
其影响因素: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主体认知;个性特征集体舆论: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规范: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集体凝聚力: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