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痹证与痿证

合集下载

中医痹症试题及答案

中医痹症试题及答案

中医痹症试题及答案痹症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下面是一些中医痹症的试题及答案,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痹症的知识。

试题一:痹症的主要病因是什么?答案:痹症主要病因是风、寒、湿邪侵袭体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肌肉失去营养和活力。

试题二:痹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答案:痹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肢体麻木、疼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

疼痛多以寒凉、酸痛为主,症状可以局限在某个部位,也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部位。

试题三:痹症的辨证要点是什么?答案:痹症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寒热虚实辨证和病位辨证。

寒痹多见于寒凉环境长期暴露引起,临床上表现为寒冷感、疼痛剧烈,彰显寒痛特点。

热痹多见于气滞血瘀引起,临床上疼痛剧烈、红肿热痛等热痛症状突出。

虚痹多因气血不足引起,临床上症状多以酸痛、无力为主。

实痹多由风、寒、湿邪引起,临床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剧烈、红肿等实证症状明显。

试题四:中医治疗痹症的常用方剂有哪些?答案:中医治疗痹症常用的方剂包括桂附地黄丸、川芎茶剂、寒湿痹康颗粒等。

桂附地黄丸主治寒湿痹证,具有温阳祛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川芎茶剂主治寒湿痹证,具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寒湿痹康颗粒主治寒湿痹证,具有温阳化湿、行气活血的作用。

试题五:中医痹症的预防和保健措施有哪些?答案:中医痹症的预防和保健措施主要包括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保持良好的体态和姿势,避免受寒湿气候影响,保持情绪稳定等。

此外,还可以适当按摩和保暖来促进气血畅通,预防和改善痹症。

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的学习,相信您对中医痹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遇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中医机构,以获得更准确的指导和治疗方案。

祝您身体健康!。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痿证题库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痿证题库

肢体经络病证-痿证
一、A1
1、痿证的证候主症是
A、手足抽搐
B、肢体肿胀
C、手足不自主抖动
D、肢体软弱无力
E、肢体关节疼痛
2、痿证的病理因素主要是
A、湿、热
B、风、湿
C、燥、热
D、痰、瘀
E、寒、湿
3、下列何项不是痿证形成的原因
A、感受温毒
B、跌仆瘀阻
C、饮食不节
D、风寒外袭
E、湿热浸淫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该题针对“肢体经络病证-痿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痿证的病理因素主要为湿和热。

病理性质虚多实少。

【该题针对“肢体经络病证-痿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痿证的病因:
感受温毒、湿热浸淫、饮食毒物所伤、久病房劳、跌仆瘀阻。

【该题针对“肢体经络病证-痿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第1页。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疾病证型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疾病证型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疾病证型感冒:风寒束表:荆防达表汤1.风热犯表:银翘散2.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3.气虚感冒:参苏饮4.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咳嗽: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嗽散1.风热犯肺;桑菊饮2.风燥伤肺:桑杏汤3.痰湿蕴肺: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4.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5.肝火犯肺: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6.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哮证:1.冷哮:射干麻黄汤2.热哮:定喘汤3.寒包热哮:小青龙汤加石膏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7.肺脾气虚:六君子汤8.肺肾两虚: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喘证:1.风寒壅肺: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五磨饮子6.肺气虚耗:生脉散合补肺汤7.肾虚不纳: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8.正虚喘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肺痨:肺阴亏虚:月华丸虚火灼心: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气阴耗伤:保真汤。

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补天大造丸心悸: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心血不足:归脾汤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瘀阻心脉:桃仁红花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痰火扰心:黄连温胆汤胸痹: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汤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痰浊闭阻: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寒凝心脉:枳实薤白桂枝合当归四逆汤气阴两虚: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心肾阳虚:参附汤合右心丸八.不寐: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痰热扰心:黄连温胆汤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不交: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九.癫病:风痰闭阻:定痫丸痰火扰神: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心脾两虚: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心肾亏虚: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胃痛:寒邪客胃:香苏散合良附丸饮食伤胃: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瘀血停胃:失笑散湿热中阻:清中汤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十一. 呕吐.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食滞内停:保和丸痰饮内阻: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肝气犯胃:四七汤脾胃气虚:香砂六君子汤脾胃阳虚:理中汤胃阴不足:麦门冬汤十二.腹痛:寒邪内阻: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湿热壅滞:大承气汤饮食积滞:枳实导滞丸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瘀血内停:少腹逐瘀汤中虚脏寒:小建中汤十三.泄泻.寒湿内盛;藿香正气散湿热伤中:葛根苓连汤食滞肠胃:保和丸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肾阳虚衰;四神丸肝气乘脾: 痛泻要方十四.痢疾;湿热痢;芍药汤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虚寒痢:桃花煎合真人养脏汤休息痢.连理汤十五.便秘: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热秘:麻子仁丸气秘:六磨汤阴虚秘:增液汤阳虚秘:济川煎气虚秘:黄芪汤血虚秘:润肠丸十六.胁痛: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瘀血阻络:血腑逐瘀汤肝络失养:一贯煎十七.黄疸:热重于湿:茵陈蒿汤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胆腑郁热:大柴胡汤疫毒炽盛:千金犀角散加味寒湿阻遏:茵陈术附汤脾虚湿滞:黄芪建中汤湿热留恋:茵陈四苓散肝脾不调:柴胡疏肝散气滞血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十八.头痛: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肾虚头痛:大补元煎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十九.眩晕: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气血亏虚;归脾汤肾精不足:左归丸痰湿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瘀血阻窍:通窍活血汤二十.中风.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风阳上扰:天麻钩藤饮阴虚风动:镇肝熄风汤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痰火瘀闭:羚角钩藤汤痰浊瘀闭:涤痰汤阴竭阳亡;参附汤合生脉散风痰瘀阻:解语丹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肝肾亏虚:左归丸合地黄饮子二十一.水肿:风水相搏:越婢加术汤湿毒浸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水湿浸渍;五皮饮合胃苓汤湿热壅盛:疏凿饮子脾阳虚衰;实脾饮肾阳衰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瘀水互结: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二十二.淋证:热淋:八正散石淋:石韦散气淋:沉香散血淋:小蓟饮子膏淋:程氏萆解分清饮劳淋:无比山药丸二十三.阳痿:命门火衰:赞育丸心脾亏虚:;归脾汤惊恐伤肾:启阳娱心丹肝郁不疏:逍遥散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二十四.郁证: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气郁化火:丹桅逍遥散痰气郁结:半夏厚朴汤心神失养:甘麦大枣汤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心脾两虚:归脾汤二十五.血证.鼻衄:热邪犯肺:桑菊饮胃热炽盛:玉女煎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气血亏虚:归脾汤齿衄:胃火炽盛: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阴虚火旺: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咳血:燥热伤肺:桑杏汤肝火犯肺:黛蛤散合泻白散阴虚肺热:百合固金汤。

痹症萎证

痹症萎证

情境十痹证痹证(impediment diseases)是指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常与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等因素有关。

疾病初起,多为风寒湿热诸邪气痹阻经络,多为实证,后期往往气血不足或肝肾亏虚,或形成顽痰瘀血,发为虚实夹杂证侯,以虚证为主。

基本病机是经络不通,气血痹阻。

本病病位在患部经络、肌肉、筋骨、关节。

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故痹证病变主要涉及局部经脉,且与肝、脾、肾三脏关系较为密切。

西医学中软组织疾病、结缔组织疾病、骨与骨关节病等,如慢性纤维组织炎、肌腱炎、骨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关节僵硬,活动不利等。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屈伸不利,伴恶风畏风等表现。

舌苔薄白,脉浮。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重,得热减,夜重昼轻,关节屈伸不利。

苔白滑或薄白,脉弦紧。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痛处固定,下肢尤甚,伴肌肤麻木,或有肿胀,阴雨天加重或发作。

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起病急骤,灼热疼痛,局部红肿,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稍舒,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舌红,苔黄,脉滑数。

虚痹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或见关节肿大、僵硬畸形,伴面黄无华,心悸自汗,头晕乏力等。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或细弱无力。

【治疗】1.基本治疗治则舒经活络,通痹止痛,扶正祛邪。

以局部腧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随症取穴。

主穴颈部:阿是穴风池大椎百劳背部:阿是穴华佗夹脊穴腰部:阿是穴肾俞大肠俞十七椎骶髂部:阿是穴、次髎、环跳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肘部:阿是穴曲池天井尺泽腕部:阿是穴养老阳溪腕骨大陵髀部:阿是穴居髎髀关环跳秩边膝部:阿是穴梁丘血海阳陵泉膝眼解溪踝部:阿是穴昆仑太溪申脉照海丘墟配穴行痹配风门、血海、膈俞;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热痹配曲池、合谷、大椎;气血不足者配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肝肾亏虚者配太溪、肾俞、肝俞、三阴交。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痹症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痹症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痹症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证。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要点一概述论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对本病的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历节”,即指痹证一类的疾病,并创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

《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收载了较多治痹方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诸风》。

《症因脉治·痹症论》不仅对风、寒、湿痹,而且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论述,完善了痹证的诊治内容。

《医宗必读》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阐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以中医痹证为临床特征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痹证的病因1.外因(1)感受风寒湿邪。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

2.内因(1)劳逸不当。

(2)久病体虚。

(二)痹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内因是痹证发生的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

因其易受外邪侵袭,且在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后,易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

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气血伤耗,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而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痹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痹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痹证细目一:概述一、痹证的概念及源流1.痹证的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2.痹证的源流二、痹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痹证的常见病因内因:劳逸不当饮食、失当,跌仆损伤,老年久病。

外因:感受风寒湿邪、风湿热邪。

二、痹证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痹证的病位,病初邪在经脉、筋骨、肌肉、关节,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

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

病理性质属虚实相兼。

三、痹证日久出现的三种病理变化痹证日久,痰浊瘀血阻痹经络,深入骨骱,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胀、僵硬、变形;或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或日久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痹证的诊断要点二、痹证与痿证的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情况,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细目四:辨证论治一、痹证的辨证要点一是辨邪气的偏盛,二是辨虚实。

痹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盛;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盛。

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等为瘀。

一般说来,痹证新发,风、寒、湿、热、痰、瘀之邪明显者为实;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

二、痹证的治疗原则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之痿证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之痿证

中医助理医师痿证的源流一、掌握古代医家重视“治痿独取阳明”、“泻南方,补北方”的理论与方法:在治疗上,《素问。

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所谓“独取阳明”,主要指采用补益脾胃的方法治疗痿证。

肺之津液来源予脾胃,肝肾的精血亦有赖于脾胃的生化,所以凡属胃津不足者,宜养阴益胃;脾胃虚弱者,应益气健脾;脾胃功能健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旺盛,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痿证恢复。

其次,“独取阳明”尚包括祛邪的一面。

所以,临床治疗时,不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都应重视调理脾胃,“治痿独取阳明”既要重视补虚养阴,也不能忽视清阳明之热,更不能单以“独取阳明”统治各类痿证。

如朱丹溪主张“泻南方、补北方”,则是从泻心火、滋肾阴入手,使水火相济,金水相生,五脏滋润,可认为是治疗痿证的另一法则。

二、痿证的源流《内经》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

《素问。

痿论》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

在治疗上,《素问。

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强调“痿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躄”。

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在治法方面又提出“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

明清以后对痿证的辨证论治日趋完善。

《景岳全书》指出痿证并非尽是阴虚火旺,认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衰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

考试六步复习法操作步骤:第一步:准备工作。

把所有的复习资料书目找齐,并制定一个复习时间计划表;时间充裕的可以制定一个半年计划,时间较短的可以采用季度计划。

并留出一定的时间准备考前冲刺。

第二步:体会原卷。

启动复习前,将近几年真题规规矩矩做一遍(完全凭自己的基础答题,不要翻书),不仅要评估分数,了解自身差距还有多大等,更要关注考试如何出题,题型是什么样的,出题的方式,总的侧重点,目的是培养看书的压力和兴趣。

中医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痹症】痹症与痿证的鉴别:版本1:本病当于“痿症”相鉴别。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版本2:本病当于“痿症”相鉴别。

其鉴别的要点是看有无疼痛。

痿病以肌肉软弱无力或萎缩为临床特征,并无疼痛,因肌肉软弱无力而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痹病以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为临床特征,因疼痛或关节变形而行动艰难,因行动艰难肌肉少用而渐瘦,但不至瘫痪。

结合专科检查及临床体征,二者不难鉴别。

【痿症】【痿证与偏枯】偏枯亦称半身不遂久则患肢肌肉枯瘦,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痿证与痹证】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枯萎但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其病因病机,治法也不相同,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腰痹病】腰痹与腰软鉴别:应于“腰软”相鉴别。

腰软指的是腰部软弱无力为主的病症,少有腰部酸痛,但多见发育迟缓,而表现为头项软弱,手足瘫痿,甚至鸡胸龟背等,多发生在青少年人。

【眩晕】本病当与中医“头痛”相鉴别。

头痛多由于外感六淫,或肾精不足,肝阳上亢而致。

气血逆乱,清阳不升,脑失所养是头痛主要病机。

眩晕则是由于气血亏虚,或肾精不足,肝阳上亢而致。

可由风、火、痰、虚多种原因引起,属标实本虚之证。

【胃痛】1.痞满胃痛与痞满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

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则无压痛。

2.心痛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谓:“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

痿证

痿证

姓名:魏博天科别:康复科住院号:100526出院记录2010年3月30日8am患者,魏博天,男,24岁。

因“双下肢完全瘫痪3月余”。

于2010年2月22日门诊以“颈6椎体骨折次全切术后”收住我科。

入院经治疗,病情好转,于今日出院,共住院36天。

入院情况:患者自述于入院3个月前,在北京工作时不慎从三楼坠下,当场昏迷不醒,双下肢完全瘫痪,二便失禁,急遂入北京一所医院,经CT检查示:颈6椎体骨折,并积极给予对症治疗,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颈6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钛内固定术”.术后强抗炎,支持对症治疗2个月后,患者病情平稳,神志清,言语流利,随出院并于2010年1月13日前来我院治疗,门诊以“截瘫”收入内科,入院后经活血化瘀,针灸,推拿,中西药综合治疗近一月后下肢可觉麻木感,随出院后在家休养.为进一步针灸治疗,故于今日前来我院,门诊以“颈6椎体骨折次全切术后”收住入院.患者入院时情况一般,二便基本正常.入院查体:T:36.4℃ P:84次/分 R: 22次/分 BP: 130/90mmHg;神智清晰,精神尚可,言语流利,思维正常,理解力及计算力正常,定向力不配合检查,咽反射存在,双上肢肌力四级,双手指握力一级;双下肢肌力0级,腱反射增高,肌张力增强,双下肢感觉及温度觉消失,霍夫曼征(-),双巴彬斯基征(+)。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痿证气血不足肾精亏虚西医诊断:颈6椎体骨折术后诊治经过:入院后尽快完善各相关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后,治疗给予按摩,针刺理疗并配合中西医药综合治疗。

出院情况:患者可自己从床上坐起,在腰部带动下可左右摆动双下姓名:魏博天科别:康复科住院号:100526 肢,二便基本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患者神清,精神可,心肺正常,经患者及家属要求,今日可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诊断:中医诊断:痿证气血不足肾精亏虚西医诊断:颈6椎体骨折术后出院医嘱: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防外感,畅情志,注休息。

痹证的鉴别

痹证的鉴别

痹证的鉴别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筋骨,肌肉,关节发生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或者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证。

轻者病在四肢肌肉关节,重者内舍于脏。

痹证当与痿证相鉴别。

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消瘦,而与痿证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无力,活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痹证必见疼痛。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临证要点:1. 初痹散风为先。

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

痹病初起虽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但多以风邪为主兼挟它邪。

所以初痹当以祛风为主酌祛它邪。

2. 痹久扶正祛邪。

痹病日久损及肝肾耗伤气血。

治疗当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至于孰轻孰重,因人因病而异。

3.久痹,顽痹搜风通络。

,顽痹邪伏较深,或久痹邪入经络,非植物药所能生效。

此时当用虫类药,搜风通络止痛。

常用药物如蜈蚣,全蝎,地龙,水蛭,穿山甲,路蜂房,白花蛇,乌梢蛇等。

此类药物多偏于辛温有毒,作用猛烈,能破气耗伤阴血,故要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4. 有毒中药的运用。

对风寒湿痹疼痛较重者,可酌加川乌,草乌,雷公藤,细辛,马钱子等有毒中药,但宜中病即止,从小量开始,并注意配伍禁忌和煎服方法,不宜大量久服,以免中毒。

中医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

《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

第六章 常见中医病证——痿证

第六章 常见中医病证——痿证
北沙参、西洋参(另煎兑服)、麦冬、生甘草、阿胶(烊化冲服)、胡麻仁、生石膏(先煎)、霜桑叶、苦杏仁、炙枇杷叶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பைடு நூலகம் 病机概要: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代表方剂:加味二妙散加减。
常用药物:苍术、黄柏、萆薢、防已、薏苡仁、蚕砂、木瓜、牛膝、龟板等。
3.脾胃虚弱证
主症: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胺倦,肌肉萎缩, 少气懒言,纳呆便溏, 面色 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类证鉴别】
1.痿证与偏枯 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2.痿证与痹证 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枯萎者。但痿让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其病因病机、治法也不相同,应予鉴别。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偏枯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为主症,诊断为痿证。患者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心烦口渴,咳呛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辨证为肺热津伤证。其病因病机为: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辨证论治】
1.肺热津伤证
主症: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 肢体软弱无力 ,可较快发生 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病机概要: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中医内科学痹证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学痹证培训课件
11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一.辨病因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二.辨虚实
痹证初起,风寒湿邪入侵,多以邪 实为主.若渐进发展或反复发作, 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新病多实,久 病多虚,但临床往往虚实夹杂,以 邪实为主者多见.
中医内科学痹证
二.病位:主要在关节、肌肉、经络
三.病理性质: 初期——正虚邪入
中期——邪从热化
后期——邪实正虚
中医内科学痹证
36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为肢体肌肉或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或关 节僵硬,行动障碍,甚则变形等.
二.发病及病情de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诱因有 关.某些痹证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26
谢 谢!
中医内科学痹证
27
中医内科学痹证
教学大纲
一、了解痹证de一般概念及特征.
二、熟悉痹证de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三、掌握痹证de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de鉴别要点.
四、掌握痹证各证型de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痹证
29
概述
【定义】 痹证是由于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
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 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 要表现de病证.因其发病多与风、寒、湿、 热之邪相关,故病情呈反复性,病程有粘滞性 、渐进性等特点.
以肢节痹痛为临床特征者,皆属
“痹证”范畴.
中医内科学痹证
32
病因病机
【病因】
一.外因 (一)感受风寒湿邪
贪凉露宿 涉水冒雨 长期水中作业 常汗后淋浴等
滞留于关节筋骨, 风气胜者 气血运行受阻 寒气胜者

针灸学-痹证痿证PPT

针灸学-痹证痿证PPT
●2.患者应加强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加速患肢的 功能恢复。
感谢观看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通经活络,行气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 及辨证选穴。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腰阳关;着痹配阴陵泉、
足三里;热痹配大椎、曲池。
●方义 病痛局部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营卫,缓急 止痛;风邪偏盛之行痹,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取膈俞、血海以活血祛风;寒邪偏盛之痛痹,取肾俞、腰阳关, 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之着痹,取阴陵泉、足 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以泻热疏风、消肿止痛。
【辨证】
●主症 肌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兼见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 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 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肢体 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发作或 加重,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红肿 灼热,痛不可触,常累及多个关节,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 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祛邪通络,濡养筋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合谷 外关 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 伏兔 阳陵泉 足三里 三阴交 腰夹脊
பைடு நூலகம்
●配穴 肺热伤津配尺泽、肺俞;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大椎;脾胃 虚弱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上肢肌肉萎缩在手阳明经上多针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在足阳明经 上多针排刺。
●操作 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督脉穴向上方斜刺,并可加用灸法,余穴 施以毫针补法。

第三节 痿 证

第三节 痿  证

常用药 苍术、黄柏清热燥湿;萆薜、防己、薏苡仁渗湿分
利;蚕砂、木瓜、牛膝利湿,通经活络;龟板滋阴 益肾强骨。

加减 若湿邪偏盛,胸脘痞闷,肢重且肿,加厚朴、茯苓、
枳壳、陈皮以理气化湿;夏令季节,加藿香、佩兰 芳香化浊,健脾祛湿; 热邪偏盛,身热肢重,小便赤涩热痛,加忍冬藤、 连翘、公英、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湿; 湿热伤阴,兼见两足掀热,心烦口干,舌质红或中 剥,脉细数,可去苍术,重用龟板,加元参、山药、 生地; 若病史较久,兼有瘀血阻滞者,肌肉顽痹不仁,关 节活动不利或有痛感,舌质紫黯,脉涩,加丹参、 鸡血藤、赤芍、当归、桃仁。
导临床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较少进行专题讨 论。直到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风痹痿厥近世差 互说》把风、痹、厥与痿证进行了鉴别,强调“痿 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肾水不能胜心火, 心火上灼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 急而薄著,则生痿蹙”。其临床表现为“四末之疾, 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 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
相关检查
痿证以虚为本,或本虚标实。因感受温热毒 邪或湿热浸淫者,多急性发病,病程发展较 快,属实证。
热邪最易耗津伤正,故疾病早期就常见虚实 错杂。
内伤积损,久病不愈,主要为肝肾阴虚和脾 胃虚弱,多属虚证,但又常兼夹郁热、湿热、 痰浊、瘀血,而虚中有实。
跌打损伤,瘀阻脉络或痿证日久,气虚血瘀, 也属常见。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 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 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 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病证鉴别
1.痿证与偏枯 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痿证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痿证

10/31/2024
中医内科学
24
[预防调护]
1. 避居湿地,防御外邪侵袭,有助于痿证的预
防和康复。
2.病情危重,卧床不起,吞咽呛咳,呼吸困难
者,要常翻身拍背,鼓励病人排痰,以防止痰湿
壅肺和发生褥疮。
3.对瘫痪者,应注意患肢保暖,保持肢体功能
体位,防止肢体挛缩和关节僵硬,还应避免冻伤
或烫伤。
4.提倡病人进行适当锻炼
10/31/2024
中医内科学
23
常用药:人参、黄芪——益气; 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养血和血; 川牛膝、地龙、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化 瘀通脉。 加减:若手足麻木,舌苔厚腻者——加橘络、木 瓜; 下肢痿软无力——加杜仲、锁阳、桑寄生; 若见肌肤甲错,形体消瘦,手足痿弱,为瘀血久 留——可用圣愈汤送服大黄廑虫丸,补虚活血, 以丸图缓。
10/31/2024
中医内科学
7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 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 有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 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 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 10/3的1/20病24 人有神经毒性药中物医内接科学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8
10/31/2024
中医内科学
16
常用药:苍术、黄柏——清热燥湿; 萆藓、防己、薏苡仁——渗湿分利; 蚕砂、木瓜、牛膝——利湿,通经活络; 龟板——滋阴益肾强骨 加减:若湿邪偏盛,胸脘痞闷,肢重且肿——加 厚朴、茯苓、枳壳、陈皮以理气化湿; 热邪偏盛,身热肢重,小便赤涩热痛——加忍冬 藤、连翘、公英、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湿; 湿热伤阴,兼见两足欣热,心烦口干,舌质红或 中剥,脉细数——去苍术,重用龟板,加元参、 山药、生地; 若病史较久,兼有瘀血阻滞者,肌肉顽痹不仁, 关节活动不利或有痛感,舌质紫黯,脉涩——加 丹参、鸡血藤、赤芍、当归、桃仁。

中医执业医师西医内科学考点:痿证

中医执业医师西医内科学考点:痿证

中医执业医师西医内科学考点:痿证痿证的概念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痿证的病因病机痿证是以肢体痿软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导致肢体痿软的原因十分繁杂,不论内伤情志、外感湿热、劳倦色欲都能损伤内脏精气,导致筋脉失养,产生痿证。

本病的病机要点为热毒炽盛、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髓枯等五种,亦有夹痰、夹瘀、夹积等。

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肝、肾、肺、胃关系最为密切,病久可涉及五脏。

痿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1. 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缩。

2. 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

3. 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病证鉴别1. 痿证与偏枯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喜涩、曰眼唱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2. 痿证与痹证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枯萎者。

但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其病因病机、治法也不相同,应予鉴别。

痿证的辨证论治治疗上,〈〈素问•痿论篇》所言“治痿者独取阳明”,是指补脾胃、清胃火、去湿热。

另一方面朱丹溪用“泻南方、补北方”,是从清内热、滋肾阴方面,达到金水相生、滋润五脏的另一种方法。

总的治法正如〈〈医学心悟•痿》所云:“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而已。

”热毒炽盛,气血两燔证证候:四肢痿软无力,伴颜面红斑赤肿,或者皮肤瘙痒,伴壮热, 烦躁不宁,口渴,四肢痿软无力,咽痛,饮食呛咳,尿黄或赤,大便干,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肺热津伤,筋失濡润证证候:病起发热,或热病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痹证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痹证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痹证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痹证【病因病机】主要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热之邪侵入人体,痹阻关节筋肉筋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而发本病。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

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

【辨证】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无红肿热胀,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治疗】基本治疗治法通痹止痛。

取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操作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痛痹、着痹可加灸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

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义疼痛局部循经取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

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

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

热痹取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中医内科学痿症

中医内科学痿症

【概 述】
一、定义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 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旳一 种病证。临床下列肢痿弱较为常见, 亦称“痿躄”。
二、源流
1.《内经》论述了痿证旳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 ① 病因:《素问·痿论》指出了“热伤五脏”、“思想无穷” 、“焦急太过”、“有渐于湿”及远行劳倦、房劳太过等,《 素问·愤怒通天论》以为湿热也是痿证成因之一。 ② 病机:《素问·痿论》指出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肺燥 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 ③ 分类: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以示病情旳浅 深轻重以及与五脏旳关系。 ④ 治疗:《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旳基本原则
2023/5/19
20
3.脾胃虚弱证
主证: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 倦,肌肉萎缩
兼证: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咣白或萎黄无华 ,面浮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筋脉 失养。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2023/5/19
2023/5/19
26
常用药:人参、黄芪——益气; 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养血和血; 川牛膝、地龙、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化 瘀通脉。 加减:若手足麻木,舌苔厚腻者——加橘络、木 瓜; 下肢痿软无力——加杜仲、锁阳、桑寄生; 若见肌肤甲错,形体消瘦,手足痿弱,为瘀血久 留——可用圣愈汤送服大黄廑虫丸,补虚活血,以丸 图缓。
2023/5/19
23
常用药:虎骨(用狗骨代)、牛膝——壮筋 骨利关节;
熟地、龟板、知母、黄柏——填精补髓 ,滋阴补肾,清虚热;
锁阳——温肾益精; 当归、白芍药——养血柔肝; 陈皮、干姜——理气温中和胃,既防苦 寒败胃,又使滋补而不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防风汤加减。

(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乌头汤加减。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3.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双合汤加减。

4.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补血荣筋丸加减。

三十一、痿证
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清燥救肺汤加减。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加味二妙散加减。

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虎潜丸加减。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