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痹证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一、概述
明:《景岳全书· 风痹》: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 “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 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 不可不察。”
一、概述
明: 《医宗必读· 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 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 大抵参以 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痛痹者,散寒为 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 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 治着痹者,利湿为先,祛风解寒亦不 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 无顽麻也。”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津血不畅 反复发作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
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 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
①
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 低下。 劳逸过度: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 伤气,久坐伤肉。
五、辨证论治
2.痛痹
证候: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 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3.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
(二)辩证分析: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一节痹证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一节痹证痹证【概说】一、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二、沿革(一)《内经》列痹论专篇,对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作了较详细地介绍。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分类: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二)《金匮要略》称湿痹、历节,创乌头汤等名方。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三) 宋《圣济总录》对热痹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内容。
《圣济总录·诸痹门》补充了《内经》对热痹的认识,丰富了热痹的病因病机内容,认为脏腑内热,复感外邪也可致热痹。
三、讨论范围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肌纤维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湿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冒雨涉水——风寒湿邪内侵,气血运行痹阻(二)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外感风湿热邪——痹阻气血经脉(三)饮食药物失当饮食不节,用药不当——脾胃受损,湿热痰浊内生,痹阻经脉气血(四)跌扑损伤,老年久病外伤跌仆——损及肢体筋脉,气血运行失畅,痹阻经脉气血老年久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关节失养二、病机(一)病机主要为外邪痹阻肢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气血运行失畅——痹证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胜——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则减湿邪偏胜——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位多偏于下热邪偏胜——热痹——关节红肿灼热,痛不可近。
中医内科学痹证培训课件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一.辨病因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二.辨虚实
痹证初起,风寒湿邪入侵,多以邪 实为主.若渐进发展或反复发作, 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新病多实,久 病多虚,但临床往往虚实夹杂,以 邪实为主者多见.
中医内科学痹证
二.病位:主要在关节、肌肉、经络
三.病理性质: 初期——正虚邪入
中期——邪从热化
后期——邪实正虚
中医内科学痹证
36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为肢体肌肉或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或关 节僵硬,行动障碍,甚则变形等.
二.发病及病情de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诱因有 关.某些痹证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26
谢 谢!
中医内科学痹证
27
中医内科学痹证
教学大纲
一、了解痹证de一般概念及特征.
二、熟悉痹证de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三、掌握痹证de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de鉴别要点.
四、掌握痹证各证型de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痹证
29
概述
【定义】 痹证是由于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
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 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 要表现de病证.因其发病多与风、寒、湿、 热之邪相关,故病情呈反复性,病程有粘滞性 、渐进性等特点.
以肢节痹痛为临床特征者,皆属
“痹证”范畴.
中医内科学痹证
32
病因病机
【病因】
一.外因 (一)感受风寒湿邪
贪凉露宿 涉水冒雨 长期水中作业 常汗后淋浴等
滞留于关节筋骨, 风气胜者 气血运行受阻 寒气胜者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中医痹症临床研究的力度,开展大规模、多 中心的临床研究,评估现有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 性。同时注重临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临床实 践提供更加可靠和有力的支持。
完善痹症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研究和推广高 效、安全、简便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医内科学痹症的国 际交流和学术合作,促进中医内科学痹症的国际 化发展。
2
病机主要为气血痹阻不通,导致关节、肌肉、 筋骨失去濡养,不通则痛。
3
病理性质为虚实夹杂,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
02
痹症的辨证论治
风寒湿痹证的治疗原则
散寒祛风
主用甘草附子汤、乌头汤等方剂,以散寒、祛风、通络止痛。
除湿蠲痹
主用薏苡仁汤、蠲痹汤等方剂,以除湿、蠲痹、通络止痛。
风湿热痹证的治疗原则
化痰通络汤
法半夏、茯苓、白术、僵蚕等。主治高脂 血症、脑梗死等。
04
痹症的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
毫针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内部功能,达到舒经通 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艾灸疗法
通过艾叶的温热作用,促进局部气血通畅,增强 治疗效果。
拔罐疗法
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 状。
推拿治疗
手法治疗
避免自行用药
不要随意使用药物,以免 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
预防并发症
要积极预防痹症并发症的 发生,如感染、关节变形 等。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01
痹症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已经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
02
研究发现了痹症的多种发病机制,包括免疫、遗传、环境等方
面的影响因素。
中医内科学:痹证
元代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 ➢ 提出“痛风”病名
1.2 概说——沿革
明代 张景岳·《景岳全书》 ➢ 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但同时认为痹证是“寒证多而热证少”
清代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提出“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1.3 概说——讨论范围
➢ 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选用犀角散加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3.寒热错杂 ➢ 临床表现: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
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手心灼热,口干口苦,尿 黄,舌红苔白,脉弦或紧或数 ➢ 证机概要: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 ➢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 代表方:防风汤
➢ 方剂组成:防风、麻黄、杏仁、黄芩、葛根、秦 艽、肉桂祛风解表,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上肢疼痛明显者——加羌活、白芷、川芎、威灵仙
下肢疼痛明显者——加独活、牛膝、萆薢、防己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 方剂组成: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 痛;防风、秦艽祛风除湿止痛;细辛、肉桂温经通络;牛膝、 杜仲加强补益肝肾的作用;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当归、川芎、 生地、芍药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肾气虚明显者——加补骨脂、菟丝子、黄精、党参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乌头汤
➢ 方剂组成: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芍 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
桂枝——疏风解肌通络;
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1
加减: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2
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
各型痹证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证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主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祛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4.肝肾两虚证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
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
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加减: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
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
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兼证: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痹症概述 • 痹症的中医治疗 • 痹症的中药方剂 • 痹症针灸疗法 • 痹症的护理与预防 • 痹症典型病例分析
01
痹症概述
痹症的定义与分类
痹症定义
痹症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滞留 于肌肉、经络、关节等部位,引起气血痹阻,闭塞不通的一 类疾病。
方药
独活寄生汤加减。
针灸疗法
取气海、关元、肾俞、命 门等穴。
03
痹症的中药方剂
薏苡仁汤
成分
薏苡仁、苍术、桂枝、芍药、 麻黄、生姜、甘草
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日一剂
当归拈痛汤
成分
当归、黄芩、赤芍、羌活、防 风、连翘、忍冬藤、桑枝、桂
枝、猪苓、泽泻
功效
活血通络、清热利湿
用法用量
水煎服,日一剂
禁忌
在使用艾灸疗法时,需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对于实热证、 阴虚证及皮肤溃疡患者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05
痹症的护理与预防
心理护理要点
1
针对患者心理状况,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计划
2
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患者对痹症的错误认 知
3
提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缓解患者 焦虑、抑郁情绪
生活调护及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阴冷的生活环境 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针灸疗法
取大椎、风门、风池,配穴:曲池 、合谷、环跳。
风湿热痹的治疗
治则
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方药
宣痹汤合薏苡仁汤加减。
针灸疗法
取病变关节局部穴位,如膝眼 、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中于上者则颈项、胸背及上肢疼 痛,沉着或肿胀;
中于下者则足、趾、膝等关节疼 痛、肿胀。
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感受外邪 之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郁 久从阳化热,热邪与人体气血相 搏而见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 发为热痹。
治疗不当,或久服祛风燥湿、散 寒清热之剂,既伤于中,又伤津 耗血,在病理上便形成痰瘀相结 不散,经络痹阻,疼痛不已而成 病疾。
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
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 收引之能,风寒又借湿邪粘着、 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 运行不畅,则筋脉失养,绌急而 痛。
以湿邪为主者,多为雾露之气、 雨湿之邪,或因脾胃虚损,水湿 内停,内湿外湿相合,伤人之阳 气,或伤营络之血,卫气不通, 阳气不行,邪气流注关节,脉络 失养,绌急而痛。
中医内科学痹病
(优选)中医内科学痹病
【概念】
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 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 病的总称。
肢节痹病
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 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 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 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 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 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 证。
【鉴别诊断】
痿病 肢节痹病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
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 相似。
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 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 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 疼痛,而痹病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既有肢体肌肉萎缩无 力,又伴有肌肉关轻孰重进行论治。
以潮湿、高寒之地,或气候变化 之时,罹患者为多。
【医论】
论痹首见于《内经》。 《素问·痹论》对其病因、发病、
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中医内科学痹病
痹病的分类
根据痹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 痹等类型。
行痹以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痛痹以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加 重为主,着痹以关节重着、疼痛固定为主,热痹以关节红肿 热痛、活动受限为主。
痹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痹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正气不足、外邪侵袭两个方面。正气不足多与年老体弱、久病 体虚、饮食不节等有关,外邪侵袭则与风、寒、湿、热等邪气有关。
出现关节、肌肉或骨骼 疼痛、僵硬、麻木、肿
胀等症状。
体征
关节周围组织增厚、肿 胀,关节活动受限。
实验室检查
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 血素O增高,类风湿因
子阳性等。
痹病的鉴别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
脊柱关节病
痹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症状上有相 似之处,但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 为关节滑膜炎症,而痹病则多表现为 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
案例三:骨关节炎的痹病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骨关节炎,注重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缓解关 节疼痛、僵硬等症状。
详细描述
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中 医认为其病因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外邪侵袭有关。 治疗上,中医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方法,如中药 外敷、艾灸等,以缓解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同时, 中医强调保养筋骨、预防复发,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淡易消化食物对于热痹适宜。
起居调护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环 境,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 等不良情绪影响痹病的康复。
05
痹病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痹病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注重整体调理,改善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中医内科学痹症》课件
临床表现
痹症的临床表现
描述痹症在人体中的具体表 现和症状。
不同部位的病症特点
分析痹症在不同部位出现时 的特点和影响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中医诊断
1
中医痹证辨证特点
介绍中医诊断中对痹症的特殊辨证方法
病因分析与病情判断
2
和特点。
讲解痹症病因的分析和对病情的判断。
3
鉴别诊断
提供鉴别痹症和其他类似疾病的诊断方 法。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原则
说明中医治疗痹症的基本原则 和方法。
各种治疗方法的应用
介绍多种中医治疗方法和它们 在痹症治疗中的应用。
治疗案例分析
分享实际治疗痹症的案例分析, 以便更好地理解治疗效果。
预防与保健
预防痹症的方法
提供避免痹症发生的实用方法和建议。
《中医内科学痹症》PPT 课件
本PPT课件介绍了中医内科学中的痹症,包括病理生理学基础、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中医治疗、预防与保健等内容。
病理生理学基础
1
什么是痹症
详细解释痹症的定义和特点。
2
痹症的病因病机
探讨痹症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3
痹症的发病机制
解析痹症的发病过程和相关机制。
4
痹症的分类及病程
介绍痹症的分类方法和疾病发展过程。
痹症的日常保健方法
介绍痹症患者可以采取的日常保健措施。
结论
痹症的中医诊断治疗方法
介绍中医诊断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
药膳疗法
探讨药膳在痹症治疗中的应用和 效果。
物理疗法
讲解物理疗法在缓解痹症疼痛中 的作用。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三、诊疗关键 点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
涩。
4.辅助检验:
试验室和X线等检验常有利于痹病诊疗。
中医内科学痹症
25/55
四、判别诊疗
当与痿病相判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
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
痿病相同。 发病部位
痹病 四肢均可罹患
痿病 大多见于下肢
20/55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重复发作
津血不畅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1/55
二、病因病机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 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件介绍《医 宗必读 · 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9/55
治疗标准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
祛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邪 除湿:羌活、独活、苍术、苡仁、萆薢、黄柏。
基
清热:石膏、知母、黄柏、寒水石、羚羊角。
中医内科学痹症
32/55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烧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中医内科学痹症
33/55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中医内科学痹病
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 治疗手段。
治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关节疼痛减轻,活动功 能恢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 达到舒筋活络、止痛消炎的目的 。
灸法
通过燃烧艾条或艾绒,对穴位进 行温热刺激,以温经散寒、通络 止痛。
推拿按摩治疗
推拿手法
通过手法作用于患处,舒缓肌肉紧张 ,改善关节活动受限。
按摩疗法
通过按摩患处及周围组织,促进血液 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03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强 大抗炎作用的药物,如泼 尼松、地塞米松等。
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 关节肿胀和疼痛,从而达 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
主要用于重度痹病患者的 治疗,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多发性肌炎等。
其他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用于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痹病。
生物制剂
如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B细胞 抑制剂等,用于治疗难治性痹病。
中医内科学痹病
目录
CONTENTS
• 痹病概述 • 痹病中医治疗 • 痹病西医治疗 • 痹病预防与调护 • 痹病案例分析
01
痹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痹病是指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的 疼痛、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肌肉力量训练
通过平衡与协调训练,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和协调性,减少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平衡与协调训练
通过肌肉力量训练,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有助于减轻痹病症状。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26
第26页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 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薏苡 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作用, 适合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其次要观察肢体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再者,个别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
则是因为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造成肌肉萎缩。
4/20/2024
中医内科学
18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第18页
相关检验
病变相关部位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验常有利 于本病诊疗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22
第22页
证治分类
1.风暴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包括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 烧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 用,适合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4/20/2024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10
第10页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造成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酷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痹病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痹病中医世家第二节痹病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
《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 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
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
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
痹病久病人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
.《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中医内科学 痹证、腰痛PPT课件
[预防调护]
1.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 免居暑湿之地。 2.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 传变。 3.保持病人乐观心境和摄人富于营养、 易于消化的饮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15
2019/11/17
.
16
一、概述
腰痛—是指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 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一侧或 两侧或腰脊当中,常因肾虚邪 客腰部,导致血气运行不畅, 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
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 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5
相关检查
1.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 检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 病的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2.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 、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黏蛋白 、血清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清抗 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酸盐以及关 节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 与鉴别诊断。
甘草 干姜 茯苓 白术
2019/11/17
.
20
2、湿热腰痛 症状:湿热腰痛证候特征+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方药:四妙丸
黄柏 苍术 当归 牛膝 防己 萆薢 龟板
2019/11/17
.
21
3、瘀血腰痛 症状:瘀血腰痛证候+ 活动不利,轻者俯
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常有外 伤、劳损史。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2019/11/17
.
17
二、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气滞血瘀
肾亏体虚
腰部经脉失养
腰痛
2019/11/17
.
18
三、诊断
中医内科-课件-痹证
病例二:风湿热痹型痹证
总结词
风湿热邪侵袭,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伴有发热、口渴 等症状。
详细描述
患者因长期处于湿热环境,感受风湿热邪,导致关节红肿热 痛、活动受限,伴有发热、口渴等症状。治疗以清热除湿、 通络止痛为主,常用药物有黄柏、苍术、秦艽等。
病例三:痰瘀痹阻型痹证
总结词
痰瘀互结,关节疼痛固定,肌肉僵硬 ,舌质紫暗,脉涩。
定期复查
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到医院复查 ,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
方案。
积极配合治疗
痹证的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 耐心,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
治疗建议,坚持治疗。
04
痹证的案例分析
病例一:风寒湿痹型痹证
总结词
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疼痛,肌肉酸楚,活动受限。
详细描述
患者因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感受风寒之邪,导致关节疼痛、肌肉酸楚、活动受限 。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为主,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防己等。
03
痹证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适 当锻炼,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诱因
避免长期处于阴冷、潮湿环境, 防止过度劳累,尽量减少与过敏
源的接触。
早期治疗
一旦发现痹证症状,应尽早接受 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保健方法
合理饮食
多食用温性食物,如姜 、葱、蒜、山楂、红枣
等,少吃生冷食物。
根据痹证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可以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类型。
病因与病机
病因
风、寒、湿、热等邪气的侵袭是 痹证的主要病因。此外,正气虚 弱、劳累过度、长期处于阴冷潮 湿环境等因素也可能诱发痹证。
病机
痹证的病机主要是经络闭阻,气 血运行不畅。邪气闭阻经络,导 致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疼痛 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机概要
产后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 养,加之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 邪乘虚而入。
治法
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选方
独活寄生汤加减
小结
痹证的定义
外感风、寒、湿、热等邪侵袭人体,导致肢体经络闭阻, 出现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麻木、重着,或 关节肿胀、变形等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机
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 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为肢体肌肉或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或关 节僵硬,行动障碍,甚则变形等。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诱因有关 。某些痹证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 定的关系。
4.测血沉(ESR)增快,类风湿因子(RF)阳性等。
与痿证鉴别
1、疼痛 痹证以关节疼痛 为主;痿证无疼 痛,以肢体软弱 无力为主。
2、活动障碍 痹证是痛而影 响活动;痿证 是无力运动。
3、肌肉萎缩 痹证由于疼痛或关节 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 缩;痿证病初即有肌 肉萎缩。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1.辨病因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分类 治疗
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久痹三大类。
祛邪通络止痛是痹证的基本治则。痹症的治疗还应重视 养血活血,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宜健脾益气。
谢 谢!
以肢节痹痛为临床特征者,皆属 “痹证”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贪凉露宿 涉水冒雨 长期水中作业 常汗后淋浴等
滞留于关节筋骨, 风气胜者 气血运行受阻 寒气胜者
湿气胜者
行痹 痛痹 着痹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感受风湿热邪
或素体阳气盛,复感风寒湿邪化热
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热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3)着痹 证候:多见于下肢,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或肿 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得热得 按可略缓。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健脾,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 证候:关节痛剧,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 触,筋脉拘急,不可屈伸;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 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纳少,烦躁不安等。舌质红 ,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2.辨虚实
痹证初起,风寒湿邪入侵,多以 邪实为主。若渐进发展或反复发 作,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新病多 实,久病多虚,但临床往往虚实 夹杂,以邪实为主者多见。
【治疗原则】
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 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久痹正虚者,应重 视扶正,补肝肾、 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治疗 原则
治寒宜结合温阳补 火,即所谓“阳气 并则阴凝散”
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 谓“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 麻”
【分证论治】
1. 风寒湿痹 (1)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酸楚,游走不定,屈伸不
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或伴恶风发热。 舌苔薄白或腻,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2)痛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 减,遇寒增剧,日轻夜重,关节屈伸不利,局 部有冷感。舌淡,苔白,脉弦紧。证机概要: 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治法: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痹症
大庄中心卫生院——王丽娟
【定义】 痹证是由于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
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 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 主要表现的病证。因其发病多与风、寒、 湿、热之邪相关,故病情呈反复性,病程 有粘滞性、渐进性等特点。
【范围】西医相关病证
1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2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3 骨质增生性疾病 4 肩周炎、坐骨神经痛
3. 痰瘀痹阻证 证候:痹证日久,关节肌肉痛剧,痛处固定不移,或骨 节僵硬变形,或关节附近皮色紫黯;或有皮下结节或环 形红斑,或麻木肿胀,或难以屈伸,或筋脉拘紧,或肌 肉萎缩。苔白腻,舌偏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蠲痹通络。 方药:益肾蠲痹丸或双合汤加减。
4. 肝肾两虚证 证侯: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热
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
痹
2.内因
(1)劳逸不当
素体阴虚
风寒湿 邪侵袭
素体阳虚
(2)体久病
风湿热痹
邪闭气滞 留于经络
风寒湿痹
(热痹)
(行痹、痛痹、着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痰瘀交阻于骨节
【病机】 1. 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 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2.病位:主要在关节、肌肉、经络 3.病理性质: 初期——正虚邪入 中期——邪从热化 后期——邪实正虚
肝肾同源
肝肾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 之母。
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 源于命门。
肝主筋,肝藏血
肾主骨,肾藏精
肝
相互滋养 肾
木 相互制约
水
案例分析
描述: 苏某,女,31岁。3月间顺产一孩,6月14日初诊。 四日前上街遇大雨,当夜无感觉,次日即不能起床,腰部以 下如瘫痪状,两腿疼痛不能移动,只能仰卧,不能翻身。经查, 腰骶关节处外部不红不肿,亦无压痛,脉象两关弦虚,两寸尺 均无力。 问题: 1.中医诊断、分型 2.治则 3.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