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痹证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一、概述
明:《景岳全书· 风痹》: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 “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 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 不可不察。”
一、概述
明: 《医宗必读· 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 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 大抵参以 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痛痹者,散寒为 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 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 治着痹者,利湿为先,祛风解寒亦不 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 无顽麻也。”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津血不畅 反复发作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
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 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
①
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 低下。 劳逸过度: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 伤气,久坐伤肉。
五、辨证论治
2.痛痹
证候: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 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3.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
(二)辩证分析: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一节痹证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一节痹证痹证【概说】一、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二、沿革(一)《内经》列痹论专篇,对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作了较详细地介绍。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分类: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二)《金匮要略》称湿痹、历节,创乌头汤等名方。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三) 宋《圣济总录》对热痹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内容。
《圣济总录·诸痹门》补充了《内经》对热痹的认识,丰富了热痹的病因病机内容,认为脏腑内热,复感外邪也可致热痹。
三、讨论范围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肌纤维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湿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冒雨涉水——风寒湿邪内侵,气血运行痹阻(二)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外感风湿热邪——痹阻气血经脉(三)饮食药物失当饮食不节,用药不当——脾胃受损,湿热痰浊内生,痹阻经脉气血(四)跌扑损伤,老年久病外伤跌仆——损及肢体筋脉,气血运行失畅,痹阻经脉气血老年久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关节失养二、病机(一)病机主要为外邪痹阻肢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气血运行失畅——痹证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胜——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则减湿邪偏胜——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位多偏于下热邪偏胜——热痹——关节红肿灼热,痛不可近。
中医内科学痹证培训课件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一.辨病因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二.辨虚实
痹证初起,风寒湿邪入侵,多以邪 实为主.若渐进发展或反复发作, 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新病多实,久 病多虚,但临床往往虚实夹杂,以 邪实为主者多见.
中医内科学痹证
二.病位:主要在关节、肌肉、经络
三.病理性质: 初期——正虚邪入
中期——邪从热化
后期——邪实正虚
中医内科学痹证
36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为肢体肌肉或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或关 节僵硬,行动障碍,甚则变形等.
二.发病及病情de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诱因有 关.某些痹证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26
谢 谢!
中医内科学痹证
27
中医内科学痹证
教学大纲
一、了解痹证de一般概念及特征.
二、熟悉痹证de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三、掌握痹证de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de鉴别要点.
四、掌握痹证各证型de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痹证
29
概述
【定义】 痹证是由于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
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 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 要表现de病证.因其发病多与风、寒、湿、 热之邪相关,故病情呈反复性,病程有粘滞性 、渐进性等特点.
以肢节痹痛为临床特征者,皆属
“痹证”范畴.
中医内科学痹证
32
病因病机
【病因】
一.外因 (一)感受风寒湿邪
贪凉露宿 涉水冒雨 长期水中作业 常汗后淋浴等
滞留于关节筋骨, 风气胜者 气血运行受阻 寒气胜者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中医痹症临床研究的力度,开展大规模、多 中心的临床研究,评估现有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 性。同时注重临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临床实 践提供更加可靠和有力的支持。
完善痹症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研究和推广高 效、安全、简便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医内科学痹症的国 际交流和学术合作,促进中医内科学痹症的国际 化发展。
2
病机主要为气血痹阻不通,导致关节、肌肉、 筋骨失去濡养,不通则痛。
3
病理性质为虚实夹杂,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
02
痹症的辨证论治
风寒湿痹证的治疗原则
散寒祛风
主用甘草附子汤、乌头汤等方剂,以散寒、祛风、通络止痛。
除湿蠲痹
主用薏苡仁汤、蠲痹汤等方剂,以除湿、蠲痹、通络止痛。
风湿热痹证的治疗原则
化痰通络汤
法半夏、茯苓、白术、僵蚕等。主治高脂 血症、脑梗死等。
04
痹症的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
毫针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内部功能,达到舒经通 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艾灸疗法
通过艾叶的温热作用,促进局部气血通畅,增强 治疗效果。
拔罐疗法
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 状。
推拿治疗
手法治疗
避免自行用药
不要随意使用药物,以免 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
预防并发症
要积极预防痹症并发症的 发生,如感染、关节变形 等。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01
痹症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已经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
02
研究发现了痹症的多种发病机制,包括免疫、遗传、环境等方
面的影响因素。
中医内科学:痹证

元代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 ➢ 提出“痛风”病名
1.2 概说——沿革
明代 张景岳·《景岳全书》 ➢ 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但同时认为痹证是“寒证多而热证少”
清代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提出“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1.3 概说——讨论范围
➢ 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选用犀角散加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3.寒热错杂 ➢ 临床表现: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
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手心灼热,口干口苦,尿 黄,舌红苔白,脉弦或紧或数 ➢ 证机概要: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 ➢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 代表方:防风汤
➢ 方剂组成:防风、麻黄、杏仁、黄芩、葛根、秦 艽、肉桂祛风解表,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上肢疼痛明显者——加羌活、白芷、川芎、威灵仙
下肢疼痛明显者——加独活、牛膝、萆薢、防己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 方剂组成: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 痛;防风、秦艽祛风除湿止痛;细辛、肉桂温经通络;牛膝、 杜仲加强补益肝肾的作用;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当归、川芎、 生地、芍药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肾气虚明显者——加补骨脂、菟丝子、黄精、党参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乌头汤
➢ 方剂组成: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芍 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

桂枝——疏风解肌通络;
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1
加减: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2
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
各型痹证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证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主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祛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4.肝肾两虚证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
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
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加减: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
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
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兼证: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痹症概述 • 痹症的中医治疗 • 痹症的中药方剂 • 痹症针灸疗法 • 痹症的护理与预防 • 痹症典型病例分析
01
痹症概述
痹症的定义与分类
痹症定义
痹症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滞留 于肌肉、经络、关节等部位,引起气血痹阻,闭塞不通的一 类疾病。
方药
独活寄生汤加减。
针灸疗法
取气海、关元、肾俞、命 门等穴。
03
痹症的中药方剂
薏苡仁汤
成分
薏苡仁、苍术、桂枝、芍药、 麻黄、生姜、甘草
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日一剂
当归拈痛汤
成分
当归、黄芩、赤芍、羌活、防 风、连翘、忍冬藤、桑枝、桂
枝、猪苓、泽泻
功效
活血通络、清热利湿
用法用量
水煎服,日一剂
禁忌
在使用艾灸疗法时,需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对于实热证、 阴虚证及皮肤溃疡患者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05
痹症的护理与预防
心理护理要点
1
针对患者心理状况,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计划
2
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患者对痹症的错误认 知
3
提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缓解患者 焦虑、抑郁情绪
生活调护及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阴冷的生活环境 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针灸疗法
取大椎、风门、风池,配穴:曲池 、合谷、环跳。
风湿热痹的治疗
治则
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方药
宣痹汤合薏苡仁汤加减。
针灸疗法
取病变关节局部穴位,如膝眼 、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中于上者则颈项、胸背及上肢疼 痛,沉着或肿胀;
中于下者则足、趾、膝等关节疼 痛、肿胀。
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感受外邪 之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郁 久从阳化热,热邪与人体气血相 搏而见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 发为热痹。
治疗不当,或久服祛风燥湿、散 寒清热之剂,既伤于中,又伤津 耗血,在病理上便形成痰瘀相结 不散,经络痹阻,疼痛不已而成 病疾。
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
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 收引之能,风寒又借湿邪粘着、 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 运行不畅,则筋脉失养,绌急而 痛。
以湿邪为主者,多为雾露之气、 雨湿之邪,或因脾胃虚损,水湿 内停,内湿外湿相合,伤人之阳 气,或伤营络之血,卫气不通, 阳气不行,邪气流注关节,脉络 失养,绌急而痛。
中医内科学痹病
(优选)中医内科学痹病
【概念】
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 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 病的总称。
肢节痹病
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 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 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 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 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 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 证。
【鉴别诊断】
痿病 肢节痹病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
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 相似。
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 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 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 疼痛,而痹病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既有肢体肌肉萎缩无 力,又伴有肌肉关轻孰重进行论治。
以潮湿、高寒之地,或气候变化 之时,罹患者为多。
【医论】
论痹首见于《内经》。 《素问·痹论》对其病因、发病、
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机概要
产后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 养,加之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 邪乘虚而入。
治法
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选方
独活寄生汤加减
小结
痹证的定义
外感风、寒、湿、热等邪侵袭人体,导致肢体经络闭阻, 出现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麻木、重着,或 关节肿胀、变形等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机
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 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为肢体肌肉或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或关 节僵硬,行动障碍,甚则变形等。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诱因有关 。某些痹证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 定的关系。
4.测血沉(ESR)增快,类风湿因子(RF)阳性等。
与痿证鉴别
1、疼痛 痹证以关节疼痛 为主;痿证无疼 痛,以肢体软弱 无力为主。
2、活动障碍 痹证是痛而影 响活动;痿证 是无力运动。
3、肌肉萎缩 痹证由于疼痛或关节 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 缩;痿证病初即有肌 肉萎缩。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1.辨病因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分类 治疗
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久痹三大类。
祛邪通络止痛是痹证的基本治则。痹症的治疗还应重视 养血活血,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宜健脾益气。
谢 谢!
以肢节痹痛为临床特征者,皆属 “痹证”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贪凉露宿 涉水冒雨 长期水中作业 常汗后淋浴等
滞留于关节筋骨, 风气胜者 气血运行受阻 寒气胜者
湿气胜者
行痹 痛痹 着痹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感受风湿热邪
或素体阳气盛,复感风寒湿邪化热
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热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3)着痹 证候:多见于下肢,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或肿 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得热得 按可略缓。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健脾,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 证候:关节痛剧,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 触,筋脉拘急,不可屈伸;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 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纳少,烦躁不安等。舌质红 ,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2.辨虚实
痹证初起,风寒湿邪入侵,多以 邪实为主。若渐进发展或反复发 作,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新病多 实,久病多虚,但临床往往虚实 夹杂,以邪实为主者多见。
【治疗原则】
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 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久痹正虚者,应重 视扶正,补肝肾、 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治疗 原则
治寒宜结合温阳补 火,即所谓“阳气 并则阴凝散”
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 谓“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 麻”
【分证论治】
1. 风寒湿痹 (1)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酸楚,游走不定,屈伸不
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或伴恶风发热。 舌苔薄白或腻,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2)痛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 减,遇寒增剧,日轻夜重,关节屈伸不利,局 部有冷感。舌淡,苔白,脉弦紧。证机概要: 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治法: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痹症
大庄中心卫生院——王丽娟
【定义】 痹证是由于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
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 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 主要表现的病证。因其发病多与风、寒、 湿、热之邪相关,故病情呈反复性,病程 有粘滞性、渐进性等特点。
【范围】西医相关病证
1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2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3 骨质增生性疾病 4 肩周炎、坐骨神经痛
3. 痰瘀痹阻证 证候:痹证日久,关节肌肉痛剧,痛处固定不移,或骨 节僵硬变形,或关节附近皮色紫黯;或有皮下结节或环 形红斑,或麻木肿胀,或难以屈伸,或筋脉拘紧,或肌 肉萎缩。苔白腻,舌偏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蠲痹通络。 方药:益肾蠲痹丸或双合汤加减。
4. 肝肾两虚证 证侯: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热
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
痹
2.内因
(1)劳逸不当
素体阴虚
风寒湿 邪侵袭
素体阳虚
(2)体久病
风湿热痹
邪闭气滞 留于经络
风寒湿痹
(热痹)
(行痹、痛痹、着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痰瘀交阻于骨节
【病机】 1. 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 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2.病位:主要在关节、肌肉、经络 3.病理性质: 初期——正虚邪入 中期——邪从热化 后期——邪实正虚
肝肾同源
肝肾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 之母。
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 源于命门。
肝主筋,肝藏血
肾主骨,肾藏精
肝
相互滋养 肾
木 相互制约
水
案例分析
描述: 苏某,女,31岁。3月间顺产一孩,6月14日初诊。 四日前上街遇大雨,当夜无感觉,次日即不能起床,腰部以 下如瘫痪状,两腿疼痛不能移动,只能仰卧,不能翻身。经查, 腰骶关节处外部不红不肿,亦无压痛,脉象两关弦虚,两寸尺 均无力。 问题: 1.中医诊断、分型 2.治则 3.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