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 24.2.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时间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
能力
1.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3.能够利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
过程和
方法
1.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画出的两圆的位置关系图形进一步观察、思考、猜想、测量,发表见解.
(2)圆是轴对称图形,两个圆是否也组成轴对称图形呢?如果能组成轴对图形,那么对称轴是什么?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两圆位置关系的变化情况,观察随着两圆位置关系的变化,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和或之差之间的数量关系.
活动4
学生通过作业,回顾、梳理知识,反思提高.
作业
设计
必做
教科书P102:6、7
选做
教科书P103:15-17
教
学
反
思
(2)你能否根据两圆公共点的个数类比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定义,给出两圆位置关系的定义?
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两个半径不同的圆,固定其中一个而移动另一个.
让学生观察、发现,并动手摆出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图形.
请一名学生展示他发现的两圆不同位置关系的图形.
活动3
探究
(1)请你根据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猜测出两圆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刻度尺进行测量,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经历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学生经过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从探索两圆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九年级数学上册24.2与圆有关的位置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与
5、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 材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分 析 教学内容分析:
复习圆的两种定理和形成过程,并经历探究一个点、两个点、
•三个点能作圆的结论及作图方法,给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
点确定一个圆.接下去从这三点到圆心的距离逐渐引入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
圆。
(3)都等于半径。
(4)经过画图可知,圆外的点到圆
心的距离大于半径;•圆内的点到圆心的
距离小于半径。
二、探索新知
由上面的画图以及所学知识,我们
可知:
设⊙O 的半径为 r,点 P 到圆心的距
离为 OP=d
则有:点 P 在圆外 d>r 点 P 在圆上 d=r 点 P 在圆内 d<r 反过来,也十分明显,如果 d>r 点 P 在圆外;如果 d=r 点 P 在圆上;如果 d<r 点 P 在圆内.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
(2)作圆,使该圆经过已知点 A、 B,你是如何做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 圆?其圆心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线段 AB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作圆,使该圆经过已知点 A、
B、C 三点(其中 A、B、C 三点不在同一 直线上),•你是如何做的?你能作出几 个这样的圆?
(1)无数多个圆,如图 1 所示。 (2)连结 A、B,作 AB 的垂直平分 线,则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 A、B 的距离 都相等,都满足条件,作出无数个. 其圆心分布在 AB 的中垂线上,与线段 AB 互相垂直,如图 2 所示.
一个圆. 也就是,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
以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 圆.
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 平分线的交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
九年级数学上册《24.2.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课堂练习,教材第101页练习
作业
学生画图实验,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圆与圆有五种位置关系
学生思考归纳出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另一种分法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总结,交流探索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
学生先自主,在合作,完成求解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通过不同方法加深对圆与圆有五种位置关系的认识
⑤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o2上的点都在⊙o1上的内部,同心圆是内含的特殊情况;
(2)外离和内含都没有公共点;外切和内切都是一个公共点;相交两个公共点。因此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可分为相离、相切、相交三种。
三,解疑归类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和R和r。
(1)当两圆外切时,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简称圆心距)d和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和R和人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外切吗?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巩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24.2.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讲课教师:
学科:数学
总课时数:19
教பைடு நூலகம்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2,能够利用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抽象类比’交流‘想象’应用等过程,学会提炼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分类的数学是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理探究图形的位置关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2)当两圆内切时(R﹥r),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内切吗?
通过上面问题我们就得到下面的结论:
九年级数学上册 24.2.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
(2)学生能否用点和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判别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能否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判别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活动2
观察两个半径不同的⊙O1、⊙O2,固定其中一个而移动另一个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几种不同位置关系.
(1) 根据观察,请你摆出⊙O1和⊙O2的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画出的两圆的位置关系图形进一步观察、思考、猜想、测量,发表见解.
(2) 圆是轴对称图形,两个圆是否也组成轴对称图形呢?如果能组成轴对图形,那么对称轴是什么?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两圆位置关系的变化情况,观察随着两圆位置关系的变化,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和或之差之间的数量关系.
2.学生经历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学生经过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从探索两圆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教学重点
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活动4
问题1
(1)教科书24.2-
(2) 在图中有两圆的多种位置关系,请你找出还没有的位置关系是
师生共同完成例题的求解.
对于问题(1),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利用两圆外切或内切时,圆心距与两圆的半径和与差的关系来解题.
活动5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4、6题.
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
能力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章第二节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探讨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内含、内切、外切、相离、相交五种情况。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圆的周长和面积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圆的方程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几何概念。
但是,对于圆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能够识别和判断两种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
2.难点:对圆和圆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操作实践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通过操作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圆的模型和图示,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一些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圆有很多,那么这些圆之间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让学生认识到圆和圆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用PPT或黑板展示几种不同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包括内含、内切、外切、相离、相交。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位置关系,让学生对这些关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几个圆,通过实际操作,判断这些圆的位置关系。
九年级上册数学:圆 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与⊙O 的圆心距 d=rO+rA;(2)作 OA 与⊙O 相内切,就是作以 A 为圆心
学习反思,帮助 学生养成系统整 理知识的习惯 巩固深化提高
的圆与⊙O 的圆心距 d=rA-rO.
2.两个同样大小的肥皂泡黏在一起,其剖面如图所示
(点 O,O′是圆心),分隔两个肥皂泡的肥皂膜 PQ 成
一条直线,TP、NP 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求∠TPN 的大小.
分析:∠TPN 和∠OPO′互补,要求∠TPN 的度数,只要
求出∠OPO′的度数即可,很明显△POO′是正三角形.
三、课堂训练
完成课本 98 页练习
四、小结归纳
1.圆和圆位置关系的概念:两个圆相离(外离、内含),相切(外切、
•内切),相交.
2.圆和圆位置关系的判定
五、作业设计 作业:复习巩固作业和综合运用为全体学生必做;拓广探索为成绩中 上等学生必做.
相交
发言,体会,反思,教师
内切
点评汇总
内含
分析:外离没有交点,因此 d>r1+r2;外切只有一个交点,结合图(a),
也很明显 d=r1+r2;相交有两个交点,如图两圆相交于 A、B 两点,连接
O1A 和 O2A,很明显 r2-r1<d<r1+r2;内切也只有一个交点,但是 d=r2-r1;
知,培养学生的 分析能力. 感受类比思想, 全面透彻地理解 和掌握圆与圆的 位置关系数量描 述,完整的把握 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问 题的意识和能 力,体会转化思 想,化未知为已 知,从而解决本 题. 运用所学知识进
区分图(a)和图(e),把图(a)叫做外离,把图(e)叫做内含. 师生总结出如何用数量 量描述,初步感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章《圆》的第三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圆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内含、内切、外切和外离四种情况。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圆的性质和图形变换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但学生在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圆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2.难点:对圆和圆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学习、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圆和圆位置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巩固提高: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5.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和圆的位置关系1.内含:一个圆完全在另一个圆内部2.内切:两个圆相切,一个圆在另一个圆内部3.外切:两个圆相切,两个圆的边界相接触4.外离:两个圆完全分开,没有交集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判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九年级数学上册2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2、学生自主探究
……
小组讨论,完成后组内代表汇报结果
1、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板书设计
参考书目
及推荐资料
教学反思
二、探究新知
……
三、练习
四、课堂小结
1、我们已经掌握了“从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或“将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相比较”两种方法来判断直线与圆相切。那么我们还能找到判定直线与圆相切的其他方法吗?观看课件问题导入。
2、探究一 探索直线与圆相切的另一种判定方法
(1)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逆推可知:
在⊙O中,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作直线l⊥OA,则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半径r,直线l与⊙O相切。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一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例2]已知:O为∠BAC平分线上一点,OD⊥AB于D,以O为圆心,OD为半径作⊙O。求证:⊙O与AC相切。
思考:例1与例2的证法有何不同? 探究二 探索直线与圆相切的性质
如图,直线l与⊙O相切于点A,OA是过切点的半径,直线l与半径OA是否一定垂直?你能说明理由吗?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 题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是圆的切线。
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教学重点
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
作圆的切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
学情分析
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
及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九年级数学上册 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并能利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法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2)巩固练习一1、(2008年丽水市)右图是一个“众志成城,奉献爱心”的图标,图标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A.外离 B.相交 C.外切 D.内切2、(2008福建南平)如图,国际奥委会会旗上的图案是由五个圆环组成,在这个图案中反映出的两圆位置关系有().A.内切、相交B.外离、相交C.外切、外离D.外离、内切3、两个半径相等的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2. 探索数量关系(1)上面我们通过圆与圆的交点个数来认识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那么还能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判断吗?请同学们根据两圆的位置关系图形,观察并思考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R > r),圆心距为d,当两圆外切时,d与R和r有怎样的关系?反过来,当d与R和r满足这样的关系时,两圆一定外切吗? 进一步,请同学们分小组利用d与R和r的关系讨论两圆的位置关系,并完成下表。
①两圆外离⇔d>R+r ②圆外切⇔③两圆相交⇔④两圆内切⇔⑤两圆内含⇔(2)巩固训练二⊙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4cm,则⊙O1和⊙O2的位置关系为:(1) O1O2=8cm ______ (2) O1O2=7cm ________ (3)O 1O2=5cm _______ (4) O1O2=1cm _________ (5)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增强应用意识。
24.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1
24.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圆是在学习了直线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来研究的一种特殊曲线图形。
它是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考中分值占有一定比例,与其它知识综合性强。
而本节课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节,它是在学习点与圆以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基础上,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研究.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观察分析,猜想验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发生发展的认知过程.然后知识遵循了从实践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生活的原则,让学生学以自用,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2、掌握各种位置关系中圆心距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了解它既是性质又是判定。
3、知道“两圆牙切,切点在连心线上”这一性质。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多媒体对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演示,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来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与态度1、通过探究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和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2、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从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坚定的自信。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与两圆的半径、圆心距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两圆相交时圆心距与半径间的数量关系的确定与应用。
三、教学内容九年级上册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四、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运用——反思归纳式教学用激励的语言感染学生,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多媒体教学课件、圆规、直尺、学生自带用具(硬币)等六、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具:三角板、圆规、网络教室、自制课件学具:学生自制用具(硬币)等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2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外切、相离、相交、内切和内含五种位置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圆相关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对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形的直观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圆与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与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外离、内含两种位置关系的判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图形,尝试找出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总结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理解。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强调重点和难点。
5.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2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内含、内切、外离、外切、相交五种位置关系,并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
此节内容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圆的知识,也为以后学习圆的方程和其他几何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圆的知识,如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等。
但是,对于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圆与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
2.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与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2.用数学符号表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发现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
2.利用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示和实例。
2.准备教学PPT,包括五种位置关系的图示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你们已经掌握了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圆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五种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图示,分别是内含、内切、外离、外切、相交。
同时,给出相应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位置关系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用图示和实例进行展示,并解释其特点。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共同得出五种位置关系的结论。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关于圆与圆位置关系的问题。
九年级数学上册 24.2.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圆和圆的位置(wèi zhi)关系课题: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序号: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图形的运动,画出图形,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2)经历由圆的运动得出两圆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从实际运动变化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3)在探索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经过操作.实验.发现.等数学活动,从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中,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学习重点: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概念及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的性质;学习难点:相交两圆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93---10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导学》教材导读中的问题及自主测评。
. 二、课堂导学:1.情境导入阅读《导学案》96页的问题导学2. 出示任务自主学习阅读98-100页内容解决下列问题(1)圆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每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如何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2)两圆相离和相切分别包含哪些情况?同心圆属于哪种位置关系?(3)由两个圆组成的组合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吗?(4)相交两圆的连心线与两圆的公共弦有怎样的位置关系?(5)相切两圆的连心线一定经过两圆的切点吗?3.合作探究《导学》难点探究和展题设计三、展示与反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学生疑惑四、课堂小结两圆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用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演示“天狗吃月亮”,观察两个圆的公共点的个数,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填写下表公共点个数位置关系数量关系d rR+d rR+d rR-dr R-五、达标检测:1.教材101页3练习1-4题2. 完成96页《导学案》.自主测评1—3题课后作业:1必做题:教材101页习题24.2 第8--14题板书设计: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1. 两圆位置关系o1 o1o1 o1o1o2 o2o2 o2o22. 两圆之间相应的数量关系公共点个数位置关系数量关系d rR+d rR+rR-d rR+d rR-dr R-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1)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4.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3、能够利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
数学思考1、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2、学生经历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1、学生在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运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解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学生经过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从探索两圆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重点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难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点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 复习,引入课题知识对比,引入课题。
活动2 探究圆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观察、发现两圆的几种位置关系,也可以根据两圆公共点的个数情况定义两圆的位置关系。
活动3 探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两圆的位置关系出发探究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活动4 反馈练习利用两圆位置关系和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数量关系的互推性解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活动5 课堂小结回顾梳理本节知识,巩固、提高、发展。
活动6 布置作业,结束语课下有效巩固课上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结合图形思考回答相关知识。
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轻松导入新课学习,且旧知识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学习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活动2】(1)建议:在你的作业本上画圆,看看你能画出几种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共同学习两圆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3)小游戏辅助学习,请学生观察并快速说出从图中发现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九年级数学上册 24.2.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从交点来看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那么平面内两个圆,它们作相对运动,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二.新课探究同学们把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圆形纸板拿出来,让一个圆固定,另一个圆慢慢移动,观察交点个数,能得出几种位置关系。
图形名称定义交点名称交点个数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0个外切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唯一公共点叫切点1个图形名称相离相切相交判定d>r d=r d<r交点个数无1个2个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总结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以此来引入新课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并给出相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公共点叫交点2个内切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唯一公共点叫切点1个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0个探究相切两圆的性质.这两个图形沿着通过两圆圆心的直线折叠的过程,让学生观察连心线与切点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相切两圆也组成轴对称图形,通过两圆圆心的直线叫连心线是它们的对称轴,由此,我们得到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的性质: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三、探索两圆位置关系的数量特征.图形名称性质和判定外离⇔d>R+r外切⇔d=R+r(R>r)相交⇔R-r<d<R+r内切⇔d=R-r(R>r) 学生观察,总结归纳。
课堂练习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通过观察、测量来总结出两圆位置关系中圆心距与两个半径之间的关系。
.T.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第二十四章《圆》第二单元第三节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学生在已获得一定的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两圆的位置关系。
作为初中平面几何所研究的基本图形之一的圆,从知识的掌握来看,它是对圆的有关内容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学习两圆的公切线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此外,平面几何中圆的知识是高中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及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以多媒体为载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采用以探究式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一系列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发现规律、验证猜想。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
1. 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 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3.能够利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
(二)、数学思考
1.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2.学生经历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
1.学生在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运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解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情感态度
学生经过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从探索两圆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让学生在猜想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学生特征分析:
由于九(1)班有38名学生,他们中一半的学习基础较好,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强,能在课前对将要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言,作业也能独立完成;但也有部分学困生在知识的理解和动手的能力上存在问题。
因此要求他们对本课的内容进行预习熟知。
通过预习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的推导总结上。
大部分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有很高积极性,加上课件中日食图片和总结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动画效果采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求知识的情绪也会很高,运用课件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但本班学习相对较困难的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惑。
对这种个别现象,不做强制性要求,只帮助他们能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记住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即可。
四、教学重点:
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五、教学难点:
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数量关系.
六、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我采用“情境——探索——归纳——应用”的模式,指导学生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方法进行学习。
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七、学习情境设计
多媒体课件引入,以优美的日食画面、动画课件创设情感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学习的环境。
八、教学用具:多媒体、flash课件、圆规、尺子、硬纸卡做的圆等辅助教学
九、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采用“情境——探索——归纳——应用”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们的自学讨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十、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水平,大胆地处理教材,并作了精心的安排,充分体现数学是源于实践又运用于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
采用问题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
十一、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前素质教育就是强调学生自己发现,强调发现的过程,强调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以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为中心,立足于学生实际,让学生亲自尝试探究,接受问题的挑战,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课堂
上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探究的热情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体会成功的喜悦。
十二、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流程安排
O1、⊙O2,固定其中一个而移动另一个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几种不同位置关系.
(1) 根据观察,请你摆出⊙O1和⊙O2的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2) 你能否根据两圆公共点的个数类比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定义,给出两圆位置关系的定义?
利用两个半径不同的圆(硬纸卡
做的圆),固定其中一个而移动另一
个.
让学生小组动手摆出两圆的不
同位置关系图形.
请一名学生展示他发现的两圆
不同位置关系的图形.
对于问题(1),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学生能否根据操作,观察两圆的
位置关系,摆出相应的图形来;
(2) 学生能否全部发现两圆的几种
位置关系.
师生共同讨论出两圆的几种位置关
系定义.
对于问题(2),教师应重点关注
学生能否用规范清晰的数学语言说
出两圆的位置关系.
通过设置数学实验
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促
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
识的“再发现”,培养学
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
分析、比较、抽象、概括
的思维能力.
问题(2)的提出是为
了让学生学会用类比的
方法研究两圆的位置关
系.
活动3探究
(1) 请你根据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猜测出两圆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刻度尺进行测量,验证你的猜想.
(2)出示课件演示两圆位置关系的变化情况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画
出的两圆的位置关系图形进一步观
察、思考、猜想、测量,发表见解.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两圆位置关系
的变化情况,观察随着两圆位置关系
的变化,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和
或之差之间的数量关系.(归纳)
教师总结活动3讨论出的结论,
说明此结论既可作为两圆位置关系
的判定又可作为两圆位置关系的性
质.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活动3的设计是从数量关
系的角度来探讨两圆的
位置关系,让学生学会运
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解题.
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猜测两圆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然后经过讨论,归纳确定两圆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
在与两圆位置关系相应的三量的数量关系的研究中,鉴于学生已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两量(半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的认知基础,就只运用了类比迁移的方法。
这些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与五种位置关系相应的三量的数量关系的研究中,我采用“先易后难,突破关键”的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易于解决的“外离”、“外切”、“内切”时的三量的数量关系,再解决“内含”时的三量的数量关系,最后突破相交时三量的数量关系:r2-r1<d< r1+r2。
因此到这时,学生从两圆圆心距d的连续变化中,感悟出非负实数d的连续性(这一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默会知识),这一不等式就呼之欲出了。
此外,我用数轴表示法来帮助学生记忆 r1、r2、d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受到了不错的反响。
合理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给学生生动难忘的数学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几何的魅力!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虽然我竭力提醒自己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精神,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是会不自觉地喜欢代学生表达观点,往往会发生,学生还没把话说完,我已经急着归纳了。
这个根深蒂固的坏习惯我已经意识到,但要改也是有一定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