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动力学实验报告材料模版

合集下载

河流动力学实验

河流动力学实验

泥沙颗粒分析及沉降速度实验一、试验目的1、了解在实验室进行泥沙颗粒分析及沉速实验的一般方法;2、掌握筛分法和移液管法的适用性及操作过程;3、掌握泥沙颗粒级配曲线的绘制方法及沙样特征值的确定方法;4、泥沙沉降现象可结合移液管法的操作过程进行观察。

二、试验方法及适用范围1、筛分法:适用于泥沙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

2、移液管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

3、若沙样中粗细颗粒兼有,则要联合使用筛分法及移液管法。

三、实验方法原理1、对d>0.1mm的泥沙,应用筛分法测量泥沙颗粒级配。

筛分法原理是利用孔径不同、逐级叠置的筛子,通过振动分选,再分别称出各级筛上的沙重,计算绘出沙样的级配曲线;2、对d<0.1mm的泥沙,应用移液管法测量泥沙颗粒级配。

移液管法原理为根据泥沙在沉降筒中沉降快慢的不同,来测定不同粒级的泥沙的数量,通过计算分析绘出沙样的级配曲线。

四、筛分法实验1、仪器设备:振筛机、烘箱、天平、盛沙杯、沉降筒、温度计、干燥器等。

试验筛:粗筛:圆孔孔径为60mm,40mm,20mm,10mm,5mm,2mm;细筛:孔径为2.0,1.0,0.5,0.25,0.1,0.075mm。

天平:称量1000g与称量200g;台秤:称量5kg。

振筛机:符合GB9909-88的技术条件。

其它:盛沙杯、沉降筒、温度计、干燥器等。

五、筛分法实验方法1、将252.37g沙样放在精密天秤上称重,放入容量瓶的水中称其体积107ml,测出湿密度2.359g/ml。

2、将252.37g沙样放入干燥器中烘干,将烘干后的沙样作为试样放在天平/台秤上称重为238.4g。

(称量准确至0.1g,当沙样质量多于500g时,准确至1g).2、将试样倒入依次叠好的最上层筛中,进行筛析。

细筛宜放在振筛机上震摇,震摇时间一般为10-15min。

3、由最大孔径筛开始,顺序将各筛取下,在白纸上用手轻叩摇晃,如仍有土粒漏下,应继续轻叩摇晃,至无土粒漏下为止。

水力学实验报告 (2)

水力学实验报告 (2)

水力学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河北农业大学城建学院目录实验(一)伯努利方程实验............................................................ - 2 -实验(二)动量定律实验................................................................ - 5 -实验(三)文丘里实验.................................................................... - 9 -实验(四)孔口与管嘴出流实验.................................................. - 11 -实验(五)雷诺实验...................................................................... - 13 -实验(六)沿程水头损失实验...................................................... - 15 -实验(七)局部阻力损失实验...................................................... - 18 -实验(一)伯努利方程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流体流经能量方程试验管的能量转化情况,对实验中出现的动水水力现象进行分析,加深对能量方程的理解;2.掌握一种测量流体流速的原理:3.验证静压原理。

二、实验原理在恒定总流实验管内,沿水流方向的任一断面i(实验管的Ⅰ、Ⅱ、Ⅲ、Ⅳ见图1),可写22从静压管的读数算出hw图2伯努利方程实验仪结构示意图1.水箱及潜水泵;2.上水管;3.电源;4.溢流管;5.整流栅;6.溢流板;7.定压水箱;8.实验细管;9. 实验粗管;10.测压管;11.调节阀;12.接水箱,计量水箱;13.量杯{自备};14.回水管;15.实验桌。

力学实验报告 河海

力学实验报告 河海

力学实验报告河海
《力学实验报告河海》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河流力学的研究,探讨水流对河道形态的影响,并分析水流
对土壤侵蚀和河床变迁的作用。

实验原理:
水流对河道形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水流的流速、流量和水流的作用力来实现的。

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决定了水流的冲刷能力,而水流的作用力则会对河道的土壤
侵蚀和河床的变迁产生影响。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水槽、模拟土壤样品、测量工具等。

2. 在水槽中模拟河道形态,并放置模拟土壤样品。

3. 调节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并记录下水流对模拟土壤样品的冲刷情况。

4. 观察水流对河床的变迁情况,并记录下河床的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发现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对土壤侵蚀和河床变迁有着
明显的影响。

较大的流速和流量会导致土壤的快速侵蚀,同时也会加剧河床的
变迁,使河道形态发生改变。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发现,水流对河道形态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
考虑水流的流速、流量和作用力等因素。

在实际工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河流
情况来合理调节水流,以保护河道形态的稳定和减少土壤侵蚀,从而实现河流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本实验通过对河流力学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水流对河道形态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河流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希望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河流资源,促进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河道截面积估计与数据插值实验报告

河道截面积估计与数据插值实验报告

河道截面积估计与数据插值实验报告背景河道截面积是河流水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可用于估计河流流量、水位等水文要素,对于河流管理、水利工程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测量方法需要进行现场测量,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

因此,发展一种基于已知数据插值的河道截面积估计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分析数据来源本实验采用了来自水利部门的一组河道截面积实测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每个截面的信息包括河道宽度和水深。

该数据集共包含100个样本数据点。

插值方法本实验采用了Kriging插值方法进行河道截面积的估计。

Kriging是一种基于空间插值原理的方法,通过已知数据点的空间关联性来进行插值。

数据处理与分析首先,对采集的实测数据进行预处理。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每个截面的截面积,并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后续的插值分析。

接下来,根据预处理后的数据,使用Kriging插值方法对河道截面积进行估计。

首先,确定插值的网格点密度和排列方式,并进行插值参数的选择。

然后,根据已知数据点的空间关联性,计算出插值结果。

最后,对插值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并进行验证。

结果根据实验分析,使用Kriging插值方法可以较好地估计河道截面积。

通过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插值结果与实际值较为接近,插值误差较小。

基于插值结果,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河道截面积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例如,可以通过回归分析,探究河道宽度、水深与截面积的函数关系。

这对于预测未知区域的河道截面积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1.在实际应用中,建议收集更多的样本数据以提高插值的准确性。

可以通过增加采样点的密度或增加采样频率来实现。

2.在选择插值方法时,除了Kriging,还可以考虑其他方法,如逆距离加权插值、样条插值等,以便进行对比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3.对于河道截面积的估计结果,建议进行误差分析,并识别影响估计精度的主要因素。

这对于进一步改进估计方法和提高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插值方法的河道截面积估计在水文要素计算和水利工程设计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河流动力学作业二

河流动力学作业二

《河流动力学》课程报告专题二:推移质1 概述沿河床床面滚动、滑动或跳跃前进的泥沙称为推移质。

推移质主要有以下特点:运动具有间歇性,与静止的床沙经常发生交换,前进速度远较水流速度小,属于运动泥沙中的较粗部分,会引起河床表面形成起伏的沙坡。

关于推移质运动,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内容讨论:泥沙起动、沙波运动以及推移质输沙率。

2 泥沙的起动在一定泥沙组成的床面上,逐渐增加水流强度,直到使床面泥沙由静止转入运动,这种现象即为泥沙的起动。

相应的临界水流条件称为泥沙的起动条件。

表达起动条件的形式一般有两种:起动流速或起动拖拽力。

就起动条件而言,均匀沙和非均匀沙,散体和粘性泥沙,平底和斜坡均各具特点。

由于起动标准存在不确定性,加上天然河流非均匀床沙起动的复杂性,作为河流泥沙动力学中一个最基本概念——起动条件,远未达到圆满解决的程度。

2.1 泥沙起动的物理机理2.1.1 作用在泥沙颗粒上的力水流作用下,床沙受到两类作用力:一类为促使泥沙起动的力如水流的推力和举力,另一类为抗拒泥沙起动的力如泥沙的重力及存在于细颗粒之间的粘结力。

此外,河水与地下水互相补给时河床内部出现渗流,床面泥沙还承受渗透压力(一般情况下渗透压力较小,不予考虑)。

水流推力是水流绕过考察颗粒时出现的肤面摩擦及迎流面和背流面的压力差所构成,水流举力则是水流绕流所带来的颗粒顶部流速大压力小、底部流速小压力大造成的,它们分别可用公式表达。

粘结力可分为原状粘土的粘结力和新淤粘性细颗粒的粘结力两类。

影响前者大小的因素较多,难以用数学关系简单表达,目前主要靠现场取样测定。

后者形成粘结力的原因无一致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这种粘结力源于薄膜水仅能单向传压的特性,属于一种附加压力;另一种看法认为这种粘结力主要来自范德华力。

2.1.2 泥沙起动的随机性:沙粒形状及沙粒在群体中的位置都是随机变量,床面不同部位的瞬时起动底速或起动拖拽力也为随机变量。

2.1.3 泥沙起动的判别标准实验室广泛采用一种定性标准,即大体相当于克雷默所谓的“弱动”定为起动标准。

2016-2017年河流动力学报告(总结)

2016-2017年河流动力学报告(总结)

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特性研究港航101 吴劼纯 201010413007粉沙质海岸是新取名的一种特殊海岸, 海岸泥沙平均中值粒径d50 介于0.03- 0.10 mm 之间, 泥沙起动流速小, 沉降速度大, 沉积后密实很快, 泥沙运移型态十分复杂, 既有悬移质, 又有推移质, 还有底部高浓度含沙水体层, 泥沙活跃, 在大风浪作用下, 海床易发生大冲大淤, 对海岸工程和港口航道构成极大威胁。

由于近年来粉沙质海岸上相继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港口、航道泥沙淤积问题, 粉沙质海岸才逐渐被重视, 成为海岸工程泥沙研究中被关注的焦点。

一.粉沙质海岸的界定根据海岸泥沙平均粒径d50 对平原海岸进行分类: d50 小于0. 03 mm 为淤泥质海岸,d50大于01 1 mm 为沙质海岸。

对d50介于0.03-0.1 mm 的海岸对粉沙质海岸的泥沙运动特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

进一步定名为粉沙质海岸。

平原海岸的分类与泥沙分类的相应关系见表1。

决定海岸类型的基础物质是泥沙本身, 泥沙水力特性、运移型态和淤积特征又与泥沙粒径级配有密切关系, 因此界定粉沙质海岸要考虑三个因素: 中值粒径d50、黏土含量和泥沙粒径的分选性。

( 1) 中值粒径:粉沙质海岸泥沙平均中值粒径d50介于0.03-0.1 mm 之间。

( 2 ) 黏土含量: 泥沙粒径组成中粒径小于0.004 mm的黏土含量对泥沙的起动、沉降和密实等水力特性影响很大。

根据现场资料分析和室内试验资料整理, 淤泥海岸的泥沙极细, 黏土含量均超过25%; 沙质海岸泥沙粒粗, 黏土含量较小, 一般不到5% ; 在粉沙质海岸上, 黏土含量约在5%- 25% 之间。

因此可界定黏土含量大于25% 时为淤泥质海岸; 黏土含量在5%-25%之间时为粉沙质海岸; 黏土含量小于5% 时为沙质海岸。

( 3) 泥沙粒径的分选性, 表示泥沙粒径大小的均匀程度, 可用下式计算( 1)式中, 分别表示泥沙d75和d25 的值。

流体力学综合实验报告

流体力学综合实验报告

流体力学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以及对流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原理:本次实验涉及的基本原理包括流量计的原理、雷诺数的计算原理、流体静力学原理、流体动力学原理等。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实验设备包括流量计、压力计、流体控制阀、水泵等,材料包括水、乙醇等。

四、实验步骤:分别进行流量计实验、雷诺数实验、流体静力学实验、流体动力学实验等。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流量计测量、雷诺数计算、压力计测量等,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实验结果和结论。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得到了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掌握了流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与理论规律不同的现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流体力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 1 -。

水流流速场试验实验报告(河海港航)

水流流速场试验实验报告(河海港航)

水流流速场试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要求水流是泥沙运动的主要动力,在与河床、建筑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所以,掌握和了解水流结构极其运动变化规律,是研究和分析河床变形、建筑物相互作用的基础。

1、测量和研究顺直水槽段两侧水位的沿程变化规律。

2、测量和研究弯曲水槽段两侧水位的沿程变化规律。

3、测量和研究顺直水槽段水流流速沿程、沿水深的变化规律。

4、测量和研究弯曲水槽段水流流速沿程、沿水深的变化规律。

5、计算各流速测点的垂线平均流速,推求和研究垂线平均流速沿程、沿宽度的分布规律。

二、实验原理在直线段布置4个测量断面,在过渡段、弯曲段、出口段分别布置一个断面,7个断面的编号从进口开始分别为断面1、2、3、4、5、6、7。

各断面距进口的距离分别为178.6cm、294cm、584cm、850cm、1026.4cm、1146.4cm(沿弯道凹侧测量)、1286.4cm(沿弯道凹侧测量)。

在每个断面处布置3个测流垂线,中间的那个测流垂线(垂线3)位于水槽中轴线上,两边的测流垂线(垂线1和垂线2)分别距水槽右侧、左侧21.5cm。

其中断面1和断面5测垂线上相对水深为0.2h、0.4h、0.5h、0.6h、0.8h点处的流速,断面2、3、4、6、7测垂线相对水深为0.4h、0.6h、0.8h处的流速。

通过各断面3个流速测点对流速的测量,可推求和研究水流流速沿程、沿水深的变化规律和垂线平均流速沿程、沿宽度的分布规律。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包括试验水槽、刻度尺、旋浆式流速仪、采点箱。

试验水槽是一座循环供水的多功能性水槽。

水槽断面宽l .2m,高0.4m,纵向长16.6m,设有直线段10m 和弯曲段6.6m,弯曲段中轴线弯曲半径为3m。

四、实验步骤1、阅读和掌握实验目的、实验要求以及实验内容;2、熟悉和掌握旋浆式流速仪的使用原理与操作方法;3、开启水泵,调节水槽尾门,保持沿程水流恒定状态,并观测、记录水位;4、分别在顺直水槽与弯曲水槽段设置测流断面,每个断面沿水槽宽度设置3 个测流垂线,每条垂线沿水深测量和记录3到5点流速。

河流发育演示实验报告(3篇)

河流发育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和模拟河流的发育过程,了解河流在不同阶段的地貌变化和侵蚀作用,掌握河流发育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征。

二、实验原理河流的发育是一个长期的自然过程,主要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三个阶段。

侵蚀作用使河流不断加深和延长,搬运作用使河流携带物质,堆积作用使河流在特定地点沉积物质。

本实验通过模拟这些过程,展示河流发育的典型特征。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容器、沙子、小石子、水、尺子、量杯、搅拌棒等。

2. 实验材料:模拟河流的沙子、小石子、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容器:将透明塑料容器内铺上一层均匀的沙子,厚度约为5厘米。

2. 建立初始模型:在沙子表面均匀撒上一层小石子,模拟河床。

3. 引入水源:在容器一侧加入适量的水,模拟河流源头。

4. 观察侵蚀作用:观察水在沙子表面流动,记录侵蚀作用的强度和范围。

5. 观察搬运作用:观察水流携带沙子和石子的过程,记录搬运物质的类型和数量。

6. 观察堆积作用:观察水流在河床上的沉积作用,记录沉积物的类型和分布。

7. 记录不同阶段的地貌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定期记录河床深度、河岸形态、沉积物分布等数据。

8.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分析河流发育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侵蚀作用阶段:在实验初期,水流对沙子表面进行侵蚀,河床深度逐渐加深。

这一阶段,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机械冲击力和水的溶解作用。

2. 搬运作用阶段:随着侵蚀作用的进行,水流携带沙子和石子,搬运物质在河床上的分布逐渐发生变化。

这一阶段,搬运作用表现为水流对物质的携带和搬运。

3. 堆积作用阶段:当水流搬运物质到达一定位置后,沉积作用开始发生。

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河床凹岸,形成沉积平原。

这一阶段,堆积作用表现为水流对物质的沉积和堆积。

4. 河流发育的三个阶段特征:a. 初期:河床深度逐渐加深,河岸形态变化不大,侵蚀作用为主。

b. 中期:河床深度基本稳定,河岸形态逐渐弯曲,侧蚀作用加强,形成蜿蜒曲流。

流体动力力学报告范文

流体动力力学报告范文

流体动力力学报告范文流体动力学报告范文流体动力学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流体的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进行了一系列流体动力学实验,最终得出了一些结论。

以下是我的报告范文。

【引言】流体动力学是研究液体和气体运动的一门学科,它在工程、航空、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实验研究流体的性质和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流体的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质。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所进行的流体动力学实验,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过程】我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流体动力学的实验,包括测量流体的流速和流量、研究流体的稳定性和粘度等。

在测量流体的流速和流量实验中,我使用了流速计和流量计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流体的流速和流量与流入流体的面积成正比,与流体的粘度和密度有关。

在研究流体的稳定性实验中,我通过改变流体的密度和粘度,观察流体的流动状态。

实验结果表明,流体的稳定性与流体的粘度和密度有关,高粘度和高密度的流体更不易受外力影响。

在粘度实验中,我使用了U型管和水银进行实验,通过测量U型管两端的液面差来计算流体的粘度。

实验结果表明,流体的粘度与流体的密度和黏度成正比,与流体的温度成反比。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流体的流速和流量与流入流体的面积成正比,与流体的粘度和密度有关。

其次,流体的稳定性与流体的粘度和密度有关,高粘度和高密度的流体更不易受外力影响。

最后,流体的粘度与流体的密度和黏度成正比,与流体的温度成反比。

【结语】流体动力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广泛且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进行流体动力学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流体的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质,并为实际工程问题提供参考和解决方案。

本报告总结了我所进行的流体动力学实验,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希望我的研究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程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水动力学模型建模实训报告

水动力学模型建模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海洋工程和水利工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水动力学模型在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对水动力学模型的理解,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水动力学模型建模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掌握水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建模方法和应用,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内容1. 水动力学模型基本原理实训首先介绍了水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包括流体力学、波浪动力学、流固耦合等方面。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如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等,为后续建模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水动力学模型建模方法实训重点讲解了水动力学模型建模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模型类型:根据研究目的和工程背景,介绍了水面模型、室内模型和现场模型等不同类型的水动力学模型。

(2)模型比例:介绍了模型比例的选取原则和方法,如几何相似、动力相似等。

(3)模型设计:详细讲解了模型设计步骤,包括模型几何形状、尺寸、材料选择等。

(4)模型试验:介绍了模型试验的基本原理、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如波浪发生器、测流仪、压力传感器等。

3. 水动力学模型应用实训还介绍了水动力学模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如港口航道、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训初期,我们重点学习了水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建模方法,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和课堂讲解,对水动力学模型有了初步了解。

2. 模型设计在掌握了基本原理和建模方法后,我们开始进行模型设计。

根据实训要求,我们选择了一个具体的工程案例,如某港口航道整治工程,进行模型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步骤:(1)确定模型类型:根据工程背景和试验条件,选择合适的模型类型。

(2)选取模型比例:根据几何相似和动力相似原则,确定模型比例。

(3)设计模型几何形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计模型几何形状。

(4)选择模型材料:根据模型尺寸和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材料。

河流水动力学研究

河流水动力学研究

河流水动力学研究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水资源,并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河流水动力学研究是研究河流的水体运动和形态变化的科学领域,旨在揭示河流的流态特征、水体输运和河床演变规律,为我们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河流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在河流水动力学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河流流态特征、水动力过程、水体输运和河床演变。

首先,了解河流的流态特征对于研究水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了解河流的流速、流量、流态、水位等参数,以及河流的断面、剖面和分布情况。

这些数据对于评估河流的水力特性、力学特性和输运能力至关重要,而这些信息又是我们了解水体运动和形态变化的基础。

水动力过程是河流水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水动力过程包括了河流中的惯性力、摩擦力、压力力和浮力等力的作用,以及由水的密度、粘度和流速等参数决定的水的运动规律。

通过数学和物理模型的建立,我们可以模拟和预测河流中的水动力过程,如水流速度、压力分布、离心力等。

这些数据对于研究河流的输运能力、单位流量输运能力和水位-流量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体输运是指河流中各种物质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在河流中,水体不仅携带着溶解态和悬浮态的物质,还对这些物质进行输运和传播。

通过研究河流水体的输运过程,可以了解不同物质在河流中的分布、传输速率和沉降特征。

同时,水体输运还涉及到河流对有害物质和污染物的去除和减少的机理和措施。

因此,水体输运的研究是管理和保护河流水资源的关键环节之一。

河床演变是河流水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随着水体运动和输运过程的发展,河床的形态和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河床的演变包括河床的侵蚀、河床的沉积、河床的深度和宽度的变化等。

通过研究河床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了解河流的河床稳定性、河床的侵蚀速率和沉积速率等,有助于制定河流管理和生态修复的策略。

总体来说,河流水动力学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科学领域,涉及到工程学、物理学、地理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

河流动力学实验报告模版

河流动力学实验报告模版

河流动力学实验(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二〇一二年十月实验一 泥沙颗粒分析试验一、实验目的及项目1、掌握实验室中运用筛分法及移液管体分析河床质、悬移质沙样的方法。

2、掌握绘制泥沙颗粒级配曲线的方法,求出泥沙样品的50d ,pj d,ϕ=等特征值。

二、筛分析法:适用于粒径大于0.1毫米(或:0.074、0.060毫米)的泥沙颗粒分析。

(一)试验设备1、粗筛:园孔,孔径为200、100、60、40、20、10、5、2毫米。

2、细筛:方孔,孔径为5.0、2.0、1.0、0.5、0.25、0.1、(或0.074、0.06)毫米。

3、洗筛:孔径为0.1毫米。

4、其他:振筛机、烘箱、天平、毛刷、盛沙杯等。

(二)操作步骤1、检查沙样:用玻璃棒在沙样中搅拌,如玻璃棒没有粘附沙粒。

则可以为已风干,否则应作风干处理,如沙样过多,则用四分法取出代表性沙样分析。

2、将分取沙样,(大约100-300克左右)放在天平上称出总重量,准确至0.01克。

3、根据沙样的最大粒径,准备好粗、细筛数只,并按孔径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备用。

4、将沙样倾入粗筛之最上一层,加盖后,放在振筛机上振筛15分钟。

5、从最上一层开始,顺序将各级筛取下,在纸上用手扣打摇晃,直至无沙漏下为止,漏下之沙放在下一级筛内,卡在孔径中之沙。

应计入本层筛之内。

6、将留在各级筛上之沙,扫入编号杯内,分别称重。

7、测记最大粒径:在最上一层筛内,找出最大一颗粒沙子,量其粒径为沙样最大粒径。

(三)实验记录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质筛分析记录计算表表一分析:核算:三、移液管法(一)试验设备1、移液管分析仪一套,本仪器只适用于粒径小于0.1mm及浓度为0.3~2%的泥沙颗粒分析。

2、盛沙杯:容量为100ml的玻璃杯7个。

3、沉降筒:容量为600ml的玻璃量筒一个。

4、温度计:量度50℃,最小刻度0.1℃一支。

5、电动天平:感量万分之一克。

6、悬移质水样:(通过0.1mm洗筛冲洗)。

流体力学实验报告模板

流体力学实验报告模板

流体力学实验报告专业:姓名:学号: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能量方程(伯努力方程)实验一、 实验目的要求1、 验证流体恒定总流的能量方程;2、 通过对动水力学现象的实验分析研讨,进一步掌握有压管流中动水力学的能量转换特性;3、 掌握流速、流量、压强等动水力学水力要素的实验量测技能。

二、 实验装置 本仪器测压管有两种:1、 毕托管测压管(表2.1中标*的测压管),用以测读毕托管探头对准点的总水头'H(22pu Z gγ=++),须注意一般情况'H 于断面总水头H (22pv Z gγ=++)不同(因一般u v ≠),它的水头线只能定性表示总水头变化趋势;2、 普通测压管(表2.1未标*者),用以定量量测测压管水头。

实验流量用阀13调节,流量由体积时间法(量筒、秒表另备)、重量时间法(电子称另备)或电测法测量。

三、 实验原理在实验管路中沿管内水流方向取n 个过水断面。

可以列出进口断面(1)至另一断面(i )的能量方程式(i =2,3,……,n )122111122i ii i i w p v p v Z Z h ggααγγ-++=+++取12n 1ααα===…=,选好基准面,从已设置的各断面的测压管中读出pZ γ+值,测出通过管路的流量,即可计算出断面平均流速v 及22v gα,从而即可得到各断面测管水头和总水头。

四、 实验方法与步骤1、 熟悉实验设备,分清哪些测管是普通测压管,哪些是毕托管测压管,以及两者功能的区别。

2、 打开开关供水,使水箱充水,待水箱溢流,检查调节阀关闭后所有测压管水面是否齐平。

1.自循环供水器2. 实验台3.调速器4.溢流板5.稳水孔板6.恒压水箱7.测压计8.滑动测量尺 9.测压管10.实验管道 11.测压点 12.毕托管 13.流量调节阀如不平则需查明故障原因(例连通管受阻、漏气或夹气泡等)并加以排除,直至调平。

3、 打开阀13,观察思考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2)位置水头、压强水头之间的相互关系;3)测点(2)(3)测管水头同否?为什么?4)测点(12)(13)测管水头是否不同?为什么?5)当流量增加或减少时测管水头如何变化?4、 调节阀13开度,待流量稳定后,测记各测压管液面读数,同时测记实验流量(毕托管供演示用,不必测记读数)。

河流动力学实习报告

河流动力学实习报告

1 实习时间、地点时间:2011年6月25日地点:桂林兴安灵渠2 实习内容2.1 实习地(湘江灵渠段)自然地理概况2.1.1 地形地貌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 是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一条运河、也是联结湘江和漓江的运河。

灵渠附近地貌类型多样,有气势雄伟的越城岭花岗岩地貌,有瑰丽清秀的严关峰林谷地,也有风景绮丽的湘江河谷平原等等。

其主要地貌类型有:1)侵蚀构造中山地形;2)峰林谷地;3)峰丛洼地;4)峰丘洼地;5)低山丘陵;6)河谷平原。

而灵渠的地理位置正好是位于泥盆系石炭岩的低谷上,有利于其开凿。

2.1.2 地质条件灵渠开凿所处的岩层主要是泥盆系、石炭系和第四系。

泥盆系下统为砂岩及页岩, 中统下部为郁江组砂岩,上部为东岗岭组石灰岩,上统为融县组浅灰色质纯厚层块状石灰岩,融县组在渠道范围内分布的喀斯特地形最广。

石炭系仅见其下统岩关组和大扩组,是一套砂页岩为主夹石灰岩、泥灰岩,分布在湘漓两江的分水岭上,形成低山丘陵。

第四系主要分布在湘江两岸阶地上, 为上更新统及全新统的砂及砾石粘土、亚粘土。

从地质构造上看,灵渠座落在拓园向斜与东山背斜两个褶皱带上,其西以灵川大断层为界。

2.1.3 气候条件灵渠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境内与灵渠直接相关的是湘江上游的海洋河和漓江支流灵河。

灵河位于桂北大暴雨区内缘,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900~2200rnrn,天然年径流量3.68亿m3,折合径流深1369mm,径流系数0.65,在桂北径流高值区内。

海洋河流域位桂北暴雨区北侧,年降水量1700~1800mm,天然年径流量5.80亿m3,折合径流深980mrn,径流系数0.56,是一个低值区。

其降雨类型以锋面雨为主,低涡及其他天气系统降雨次之。

该境内年平均气温17.8℃,气候温和,适合于人休闲居住。

2.2 湘江灵渠段含沙水流概况灵渠上游的桂江含沙量较少,平均年含沙量为0.134公斤每立方米,但在汛期也可多达0.315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为265万吨。

水动力调查报告

水动力调查报告

水动力调查报告水动力调查报告一、引言水动力调查是对水体运动规律和水力特性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水流速度、水流方向和水体压力等参数的测量,可以了解水体的流动情况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某水域进行水动力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

二、调查区域概况本次水动力调查选择了某河流的一段作为调查区域,该河流位于城市中心,是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调查区域河道宽度约为50米,河流流速较快,水体呈现深蓝色。

三、水流速度测量为了了解水流速度的变化情况,我们在调查区域选择了5个不同位置进行测量。

通过使用流速仪器,我们测得的水流速度分别为:1.5m/s、1.8m/s、1.2m/s、2.0m/s和1.6m/s。

从测量结果可以看出,水流速度在不同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河道的地形和水流量有关。

四、水流方向观察为了了解水流的方向变化情况,我们在调查区域选择了3个不同位置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水面上漂浮物的移动方向,我们发现水流的方向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在区域一,水流向东流动;在区域二,水流向南流动;在区域三,水流向西北流动。

这种水流方向的变化可能与地形起伏、水流速度和河道宽度有关。

五、水体压力测量为了了解水体的压力分布情况,我们在调查区域选择了2个不同深度进行测量。

通过使用水压计,我们测得的水体压力分别为:2.5帕和3.0帕。

从测量结果可以看出,水体的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与水的密度和重力有关。

六、水动力对环境的影响水动力的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变化会影响河床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可能导致河道的变浅或变深。

其次,水流的压力变化会影响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可能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影响。

此外,水动力的变化还可能对河岸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增加岸滩的侵蚀风险。

七、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水动力调查,我们对调查区域的水流速度、水流方向和水体压力等参数有了一定的了解。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调查区域的水流速度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可能与河道地形和水流量有关。

河流动力学作业五

河流动力学作业五

《河流动力学》课程报告专题五:工程泥沙1 概述前面的部分如悬移质、推移质主要是对河流泥沙的成分进行划分进而更好的认识其特征,河流演变也多是讨论自然河流的长期变化规律与类型。

这部分主要讨论人类工程中引起的泥沙变化以及防止措施相关的问题。

包括水库淤积的现象和规律、水库冲淤计算、水库泥沙的防止、水力枢纽的防沙措施、水力枢纽下游的河床变形及其防治、灌溉工程引水口即渠系泥沙问题、桥渡附近的河床变形及整治等。

2 水库淤积的现象、规律与水库冲淤计算2.1 水库淤积的严重性在河流上修建水,将破坏天然河流水沙条件与河床形态的相对平衡状态,使水沙条件和河床形态重新调整。

库区水位壅高,水深增大,水面比降减缓,流速减小,水流的推移力和挟沙能力显著降低,促使大量泥沙在库内淤积。

其结果不仅招致水库有效库容减小,原设计的防洪、发电、灌溉等指标不能全部实现,更严重的是将威胁水库寿命,早晨水库报废。

此外,水库回水末端的淤积上延,将扩大淹没和浸没面积,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还将威胁上游城镇、工矿的安全和铁路、桥梁的正常使用,也会影响航运。

对库区来说,会磨损水轮机影响水电站运行,导致水质污染影响鱼类繁殖等。

水库淤积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必须在规划设计时给予足够的重视。

2.2 水库淤积的纵剖面形态水库淤积的纵剖面形态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三角洲淤积。

广泛出现于湖泊型水库。

以官厅水库为例考察,可分为五段:三角洲尾部段(挟沙水流处于过饱和状态,金库泥沙的粗颗粒先在此落淤,淤积物主要是推移质和悬移质的较粗部分)、三角洲坡顶端(挟沙水流趋近于饱和,水流接近于均匀流,分选作用不大)、三角洲前坡段(水深陡增、流速举荐,水流挟沙力大减,挟沙水流处于过饱和状态,大量泥沙淤积,使三角洲不断向坝前移动)、异重流淤积段(部分异重流未能运行到坝前便发生支流现象,造成淤积)、坝前淤积段(由于不能排往水库下游的异重流在坝前形成浑水水库,泥沙以静水沉降方式沉淀)。

河流水动力学研究

河流水动力学研究

河流水动力学研究河流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资源系统,对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河流水动力学研究是对河流水流运动及相应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和数学模拟的学科,旨在深入了解河流的运行机制和变化规律,为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水灾防治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一、河流水动力学的背景与概念河流水动力学研究首先需要了解河流的背景与概念。

河流是地表水循环过程中的一部分,其形成与降水和不同地形特征有关。

河流水动力学主要关注水流的形态、速度、压力、泥沙输移和水质变化等。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河流的特征,如形状和横截面形态的变化,水流的流速分布,水体中悬浮物和溶质的输移、沉积等。

二、主要研究内容1. 水流的形态演化水流的形态演化是河流水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河道横截面的变化、内部流态的演化以及河岸线的变迁。

通过研究这些变化,可以了解河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形态响应,并为河流的治理、防洪和水利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 水流的速度分布水流的速度分布是河流水动力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水流的速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形坡度、河床粗糙度和侧向段流等。

通过分析水流的速度分布,可以了解河流的水力特性,如流速变化的规律、湍流发展和能量转移等。

这对于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河道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3. 泥沙输移与沉积泥沙的输移与沉积是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泥沙对河流的影响非常显著,既可作为固体悬负荷形成悬浮负荷保护水生生物,也可通过沉积形成陆地,或者在洪水期间形成堆积物,增加洪水的泥沙负荷。

因此,研究河流的泥沙输移与沉积对于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1. 实地观测和监测实地观测和监测是河流水动力学研究的基础。

通过采集河流水文数据和泥沙样本,并结合岩土工程地质、水动力学和地貌学等学科的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河流的动力学特征和变化规律。

2.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河流水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动力学实验(一)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二〇一二年十月实验一 泥沙颗粒分析试验一、实验目的及项目1、掌握实验室中运用筛分法及移液管体分析河床质、悬移质沙样的方法。

2、掌握绘制泥沙颗粒级配曲线的方法,求出泥沙样品的50d ,pj d,ϕ=等特征值。

二、筛分析法:适用于粒径大于0.1毫米(或:0.、0.060毫米)的泥沙颗粒分析。

(一)试验设备1、粗筛:园孔,孔径为200、100、60、40、20、10、5、2毫米。

2、细筛:方孔,孔径为5.0、2.0、1.0、0.5、0.25、0.1、(或0.、0.06)毫米。

3、洗筛:孔径为0.1毫米。

4、其他:振筛机、烘箱、天平、毛刷、盛沙杯等。

(二)操作步骤1、检查沙样:用玻璃棒在沙样中搅拌,如玻璃棒没有粘附沙粒。

则可以为已风干,否则应作风干处理,如沙样过多,则用四分法取出代表性沙样分析。

2、将分取沙样,(大约100-300克左右)放在天平上称出总重量,准确至0.01克。

3、根据沙样的最大粒径,准备好粗、细筛数只,并按孔径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备用。

4、将沙样倾入粗筛之最上一层,加盖后,放在振筛机上振筛15分钟。

5、从最上一层开始,顺序将各级筛取下,在纸上用手扣打摇晃,直至无沙漏下为止,漏下之沙放在下一级筛,卡在孔径中之沙。

应计入本层筛之。

6、将留在各级筛上之沙,扫入编号杯,分别称重。

7、测记最大粒径:在最上一层筛,找出最大一颗粒沙子,量其粒径为沙样最大粒径。

(三)实验记录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质筛分析记录计算表 表一分析:核算:三、移液管法(一)试验设备1、移液管分析仪一套,本仪器只适用于粒径小于0.1mm及浓度为0.3~2%的泥沙颗粒分析。

2、盛沙杯:容量为100ml的玻璃杯7个。

3、沉降筒:容量为600ml的玻璃量筒一个。

4、温度计:量度50℃,最小刻度0.1℃一支。

5、电动天平:感量万分之一克。

6、悬移质水样:(通过0.1mm洗筛冲洗)。

7、搅拌器:轮径5cm,孔径为3mm。

8、其他:烘箱、干燥器、氨水、秒表等。

(二)操作步骤cm),或其他反凝剂后,1、在沉降筒加入反凝剂(如浓度为25%的氨水23再注入分析用水使液面恰到600ml刻度处。

2、准备好分析所用移液管,秒表、分析记录表等,用温度计测读悬液温度,由沉降操作时间表上查出沉降时间填入表,为此确定各粒径的取样时间。

3、用搅拌器将量筒整个悬液上下搅拌约1分钟。

往复各30次,使悬液均匀分布(注意搅拌时勿使悬液溅出筒外)。

4、取出搅拌器,即将吸管垂直自量筒中央插入至20cm深处,立即吸取水样至吸管中容积恰好为20ml时为止,取出移液管将水样注入盛沙杯中,将杯号记入总浓度栏。

5、再将搅拌器同上(3)步骤进行。

当取出搅拌器离开水面时,即开动秒表记时,在粒径为0.1mm,0.05mm……0.005mm沉降时间到达时,即按预先选定的沉距深度吸出水样,分别注入玻璃杯,记下杯号,每次水样吸收均自新的水面算起。

6、取样结束,检查一次杯号是否记错,即将玻璃杯放入烘箱烘干称重。

(三)实验记录表2 移液管法颗粒分析记录计算表四、试验成果计算(一)颗粒级配计算A 筛分析法计算第一种情况,含沙粒径小于0.1毫米的颗粒占总沙重不足10%时,按下列有关公式计算:(1)粗筛分析后,2毫米筛下沙样没有分沙情况者:100SAP W =⨯(2)粗筛分析后,2毫米筛下沙样有分沙情况者: 小于2毫米各粒径级的计算公式为:2100S AP C W =⨯⨯'大于2毫米各粒径级的计算公式为:2100S SA W P W '+=⨯以上三式中:P ——小于某粒径沙重百分数(%); A ——小于某粒径沙重(克);A '——大于2毫米,小于某粒径沙重(克);SW ——2毫米筛下的沙重(克); 2S W ——2毫米筛下的沙重(克);2S W '——参加细筛分析的总沙重(克),由于分沙,2S W 的一部分。

C ——百分数校正系数。

2S S W C W =(二)第二种情况:含沙粒径小于0.1毫米的颗粒,占总沙重超过10%时,按下式计算:2100s sA W P W '+=⨯式中A '——大于洗筛孔径小于某粒径沙重(克);2s W ——洗筛下的沙重(克);sW ——总沙重(克)。

B 移液管法计算:移液管分析成果计算公式为:100sAP W =⨯ AA W A V V =上两式中P ——小于某粒径沙重百分数(%); A ——小于某粒径沙重(克)s W ——沙样总重(克),包括筛分析部分的沙重; AW ——某粒径相应时间吸取的泥沙重(克);AV ——吸取的水样容积(厘米3);V ——所有量筒容积通常为600厘米3。

(二)泥沙颗粒级配曲线的绘制根据以上计算表的成果,以小于某粒径沙重百分数为纵坐标,以粒径大小为横坐标,在半对数纸上点绘该沙样的级配曲线。

(三)根据级配曲线可求出5ed 、pjd 及7525d d ϕ⎛⎫⎪⎝⎭。

实验二 起动流速及沙波运动实验一、实验目的及项目1、掌握实验室中观测泥沙起动流速的方法,测量泥沙个别起动时的流速。

2、观察泥沙个别起动、大量起动至沙波形成和运动的整个物理过程。

二、实验设备1、活动玻璃水槽一座,长10米,宽0.5米,其附属设备有60厘米矩形堰,固定测针1-4个,活动测针桁及测针、尾门、平水栅等。

2、实验沙2.65S r =吨/米3,50d =( )毫米。

3、数字流速仪及旋桨等。

三、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部平整地铺设实验沙约厚5-7厘米作为实验观测段,在其上、下段铺设一定长度的卵石,使其与实验段的沙层齐平。

3、逐渐而缓慢地打开进水闸门,同时逐渐而缓慢地打开尾门。

调节到实验段的水流达到均匀流为止。

为固定测针观测上、下水位,判断均匀流。

4、观察泥沙起动。

通过进水闸和尾门的缓慢开启,使泥沙既达到个别起动状态,又保持实验段为均匀流。

5、读出流量堰测针读数。

由测针零点换算成堰顶水头,在矩形堰的水头流量关系曲线,查出相应流量。

用活动测针观测测量段的水深h 。

用流量仪按三点法测垂线平均流速。

6、缓慢调节进水闸,加大流量同时调节尾门。

观察泥沙由个别起动至大量起动以及沙波的形成和运动的整个物理过程。

四、实验记录泥沙个别起动时的观测记录 五、实验成果1、计算断面平均流速pj UU Bh =厘米/秒 2、用沙莫夫公式计算起动流速1/31/64.6c U d h =3、验证沙莫夫起动流速公式的系数K 。

表3 起动流速试验记录计算表思考题1、影响泥沙起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实验求得的系数与沙莫夫公式中的系数有何差异?为什么?3、通过实验,你认为起动流速公式中的系数受哪些因素影响?实验三 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分布实验一、实验目的及项目1、进一步加深对悬移质含沙量分布的一般规律(上稀下浓)的认识。

2、掌握实验室中观测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1、活动玻璃水槽一座长30米,宽0.5米,其附属设备有:电磁流量计、固定测针、活动测针、尾门、平水栅等。

2、虹吸管取样器、比重瓶、天平、温度计。

3、悬移质沙样 2.65s r =吨/米3,50d =( )。

三、实验步骤1、打开金属闸门使浑水充分搅拌、水槽进口处含沙量分布均匀。

2、通过进水闸门和尾门的缓慢开启、关闭、调节,使实验段保持均匀流状态,通过固定测针测量水深判断均匀流。

3、当满足均匀流后,在电磁流量计上读数,查曲线得出相应流量,由活动测针测得水深h ,通过虹吸管取样器取出0,0.2h ,0.4h ,0.6h ,0.8h ,h 六点的浑水,分别注入比重瓶。

4、在尾门处取样注入比重瓶。

5、测量槽水温。

6、通过置换称重的方法,算出相应沙量(-)s W K W W =浑清=ss r K r r -四、实验记录电磁流量计读数 。

相应流量 (公升/秒)。

五、实验成果1、计算出实验水槽的含沙量沿垂线分布。

2、用Rouse公式计算含沙量沿垂线分布[取a=4毫米(虹吸管半径)a S为河底含沙量,并与实验结果相比较。

3、计算垂线平均含沙量,并与尾门取样的含沙量相比较。

六、思考题1、通过实验,你对泥沙在水流中悬浮的物理实质有何认识?含沙量沿垂线分布为什么会上稀下浓?2、实验成果与Rouse公式计算结果有何差异?为什么?河流动力学实验(二)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二〇一二年十月实验一弯道环流实验一、目的:通过观察弯道上的水流情况,增加对弯道环流的感性认识。

二、试验设备宽1.2m深0.6m,槽中心线曲率半径3.6m,中心角180°的矩形弯道水槽,系线的铜片280片,沥青球10~20个,纸屑或木屑,铅丝系线的横木架一个。

系线的细钢筋两根,活动测针架及测针各一件。

三、试验容试验时水深控制为160mm左右,其观察项目是:1. 底部流向1)在弯道上下游的直线段各选一横断面和弯道的70°、90°、110°横断面的底部各放一排系线的铜片,以观察各断面底部流向的变化,并进行比较。

2)沿弯道纵向中心底部放一排系线的铜片以观察底部流向的沿程变化。

3)放水后临时由凸岸底部沿水流方向依次衔接放一排系线的铜片,使其处于同一流线上,以观察底部流向的变化。

4)由上游投放沥青球,以观察底部运行轨迹。

2. 表面流向1)在弯道的横断面上,用铅丝系线恰好与水面接触。

以观察各断面表面流向的变化。

2)把纸屑由弯道进口前撒放水中,观察表面流向的沿程变化。

3. 流向沿水深的变化在细钢筋上系5线,垂直插入水中观察不同水深处的流向变化。

4. 用活动测针测度凹岸和凸岸的水位,算出横比降。

四、要求:1. 写出实验报告。

2. 对所观察到的弯道水沙运动现象进行描述。

3. 作弯道环流运功示意图。

实验二丁坝实验一、目的:观察正挑丁坝、上挑丁坝和下挑丁坝附近水流流态及河床冲淤状况,掌握淹没与非淹没丁坝的水流特性,增加对丁坝的感性认识。

二、试验设备活动玻璃水槽一座,长10米,宽0.5米,深0.5米,系线的铜片10片,纸屑或木屑,铅丝系线的横木架一个,系线的细钢筋两根。

三、试验步骤1、在水槽中部平整地铺设实验沙约厚7-10厘米作为实验观测段,在其上、下段铺设一定长度的卵石,使其与实验段的沙层齐平。

2、在水槽试验观测段中部放置预制的丁坝,在丁坝上下游及丁坝正前方横断面的底部各放一排系线的铜片。

3、逐渐而缓慢地打开进水闸门,同时逐渐而缓慢地打开尾门,调节到实验段的水流观测淹没和非淹没丁坝附近底部水流流态及河床冲淤状况。

4、在丁坝上下游及丁坝正前方横断面上,用铅丝系线恰好与水面接触。

以观察各断面表面流向的变化。

同时把纸屑由水槽进口前撒放水中,观察表面流向的沿程变化。

5、在细钢筋上系5线,垂直插入丁坝附近水中观察不同水深处的流向变化,区分不同丁坝螺旋流。

6、根据不同的试验方案,重复试验2-3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