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歌诀和十问歌
中医必学十问歌、五脏平脉歌
中医必学十问歌、五脏平脉歌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有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五脏平脉歌: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详解问诊十问歌(细细品读)
详解问诊十问歌(细细品读)一、问寒热“问寒热”就是问患者在疾病状态下有没有寒热感觉,通过患者的寒热感觉,我们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是寒证还是热证。
人体是恒温动物,而要把人体的体温维持在一个基本恒定的状态下,就需要有产热和散热两个系统协调地工作,当疾病影响到这个体温调节系统(如外界的寒热刺激或是体内物质的亏损等),人体就会产生或寒或热的症状。
通过这些寒热症状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我们也就可以判断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失调的原因和根源,从而指导疾病的治疗。
人体在疾病下的寒热感觉一般可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以及寒热往来四种情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四种寒热的表现和意义。
恶(音“勿”)寒发热。
人体有怕冷的感觉,即使是多穿衣服,多盖被子、烤火取暖或是提高居室温度仍无法缓解机体的寒冷感,这种怕冷的感觉,中医称为“恶寒”。
恶寒的感觉常和发热一起出现,热度越高,恶寒越明显,甚至会出现寒战,所以我们常合称为恶寒发热。
西医上大多数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都可以见到这种恶寒发热的症状,为什么细菌、病毒等邪气侵袭人体会出现恶寒发热的症状呢?这就又要提到人体的气。
气具有护卫机体、开合毛孔、温煦机体的作用,外邪要侵袭人体,势必首先要和气作一番较量,当人体正气旺盛时,邪气无法对人体造成影响,人也就不会生病。
当人体正气亏损或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说受凉),气对人体的护卫作用就会下降,这时邪气就会乘虚侵入人体,从而和体内的正气发生“争斗”。
争斗过程中,气温煦机体和开合毛孔的作用就会受到阻碍,使肌表汗腺闭塞,这就导致了恶寒的出现。
正气和入侵的邪气发生争斗,产生热量,这就导致了发热。
现代医学认为感染性发热的产生机理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由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被白细胞吞噬后释放出内毒素,这种内毒素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改变而导致发热;二是白细胞完成吞噬作用后,在死亡裂解时会产生热量而引起人体发热。
综合这两个因素,我们再回头看看中医的解释,竟然十分吻合。
中医诊断歌诀
中医诊断歌诀1、望神神是生命活动征,意有广义狭义分;两精相搏为基础,神色形态看得真。
(1)得神得神之人精神好,两目精彩身灵巧;呼吸平稳肌肉丰。
虽有疾病不用恼。
(2)失神失神之人精气衰,面晦目暗眼球呆;反应迟缓肌肉削,撮空循衣预后坏。
(3)假神假神突然起精神,面如红妆想见亲;阴不敛阳精已竭,虚阳外越死期临。
(4)神乱神乱可分癫狂痫,痰蒙心窍为根源;抑郁为癫湿痰致,兴奋为狂痰火煎。
突然昏倒吐白沫,醒后如常则为痫;肝风夹痰扰清窍,化痰开窍治为先。
2、望色面部色泽最易望,气血盛衰好端详;色为五脏发于外,泽乃气充在表彰。
(1)常色红黄隐隐为常色,五脏调和气血旺;含而不露真精采,纵然有病也不慌。
常色又分主与客,皆为正常之色泽;主色一身不可变,客随外因变些些。
(2)病色(病色主病)青色为寒气血凝,凝而不通疼痛因;本色为肝病现外,小儿见之主风惊。
赤色主热气血涌,实热征满面红;颧红阴虚火上炎,重病见之虚阳浮。
黄色脾虚气血弱,或有湿邪内停着;面目俱黄为黄疸,阴黄阳黄要斟酌。
白色为寒气血虚,阳气不中足失温煦;白阳虚有水泛,苍白阴寒血行瘀。
黑色为寒肾阳虚,或有水饮体内居;黧黑血瘀阻于内,黑而干焦肾阴枯。
3、望形体形体肥胖痰湿多,消瘦之人常有火;形气相得身体康,形胜气虚寿不多。
4、望姿态阳主动见躁不安,阴主静则身体懒;肺胀喘息难平卧,低头喜俯精气衰。
(二)局部望诊1、望头面脑为髓海精明府,囟填为实向外突;囱陷为虚精气亏,囱门迟闭称解颅。
面肿因水或热毒,要看颜色才可区;耳后肿起为痄腮,口歪中经与中腑。
2、望五官(1)望目目虽属肝分五轮,五脏之疾皆可推;全目红肿热在肝,白睛红赤热在肺。
两眦赤痛为心火,眼睑赤烂脾热为;肾精消亡瞳孔大,黑睛变浅肝精亏。
(2)望鼻鼻头青冷腹中疼,鼻头红赤肺胃热;清涕肺寒浊涕热,热甚络伤则出血。
(3)望口唇唇红脾热虚淡白,青紫心肺功能衰;口角糜烂脾湿热,口腔溃疡称口疳。
口内白斑绕红晕,此为麻疹粘膜斑;樱桃红唇煤气毒,脾阳衰竭人中满。
中医看病歌诀
中医看病的歌诀包括望诊歌、闻诊歌、问诊歌和切诊歌。
1. 望诊歌:望诊主要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例如,“春夏秋冬长夏时,青赤白黑黄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
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五脏五窍相对应,生吉克凶合时机。
肝目心舌肺开鼻,肾耳脾口呵相推。
颜色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
2. 闻诊歌: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
例如,“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
肺金
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言语粗细强弱视,举止动静阴阳别。
脚步传音体传气,盛衰死生细琢磨。
”
3. 问诊歌: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
例如,“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问经产带,天花麻疹儿科见。
生辰八字阴阳宅,时空往来虔占验。
”
4. 切诊歌:切诊是用手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例如,“左寸为心关属肝,右寸为肺
关属脾。
两尺还归肾命门,上中下焦前后随。
沉里浮表分阴阳,迟寒数热要细思。
细虚大实应有别,短弱长盛八纲知。
”
这些歌诀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的总结,对于学习和实践中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医诊断歌诀和十问歌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小儿传染接种史,疹痘惊疳嗜食偏。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中医问诊《十问歌》
中医问诊《十问歌》“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四诊就是望闻问切。
说到中医的四诊,就不得不提及中医问诊《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
它很好地总结了中医问诊的要领,提示医生要通过全面的四诊合参,综合性的进行分析诊断,最后来判定病症。
大众学习中医问诊《十问歌》,可了解一些中医问诊知识,也会对就医起到指导作用。
一问寒热二问汗问寒热寒热是辨别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辨别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症状: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则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问汗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问头身四问便问头身头痛有虚实之分。
中医十问
问诊第三节问诊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其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问诊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自明代张景岳以后,一般都认为《十问歌》是比较全面而重点突出的问诊方法。
十问的内容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目前,临床上多以以上十问为基础,详细问清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其中尤其应注重围绕主诉询问现病史。
一、问寒热1.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为外感病的初期,是表证的特征。
若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风寒的特征;发热重恶寒轻,为外感风热的特征;发热轻而恶风,多属外感风邪,伤风表证。
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多为里寒证。
新病畏寒,多为寒邪直中;久病畏寒多为阳气虚衰。
3.但热不寒高热不退为壮热,多因里热炽盛;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为潮热,其中日晡潮热者,多为阳明腑实证;午后潮热,人夜加重,或骨蒸痨热者,多因阴虚;午后热盛,身热不扬者,可见于湿温病;身热夜甚者,也可见温热病热人营血。
4.寒热往来为恶寒与发热交替而发,为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互为进退之象,可见于少阳病和疟疾。
二、问汗汗液是阳气蒸化阴液出于腠理而成,问汗可辨邪正盛衰、腠理疏密和气血盈亏。
问汗主要诊察有无汗出及其部位、时间、性质、多少等。
1.表证辨汗表证无汗为表实,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2.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多因阳气虚损,卫阳不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迫津外泄;汗热而味咸,脉细数无力,多为亡阴之证;汗凉而味淡,脉微欲绝者,多为亡阳之证;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正邪剧烈交争,为疾病之转折点,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邪去正复之吉兆;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中诊几首歌诀
中诊几首歌诀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正常小儿指纹
隐隐风关内,淡红黄相间;
单支粗细适,长幼寒温变。
病理小儿指纹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
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
黄是脾中热,黑主肺心衰。
部分辨证
寒证:冷白痛迟踡。
热证:热红干数乱。
风淫证:麻痒肿游偏。
暑淫证:热渴汗闷倦。
湿淫证:重浊闷腻缓。
血虚证:淡晕细麻悸。
中医问诊的十问歌解释: 十问歌
中医问诊的十问歌解释: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寒热:有寒热的多为表证、外感证,无寒热的多为里证,内伤杂证;发热恶寒的为病在阳,无热恶寒的为病在阴。
寒热起伏定时,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的为疟疾。
2.汗:汗与寒热有密切关系,如外感发热无汗是伤寒,有汗是伤风,汗出热减是病渐衰,汗后热反增高是邪渐人里。
虚证中的阴虚盗汗,汗后感觉疲乏;阳虚自汗,汗后感觉身冷。
更有表证发汗,汗出不止,热骤降而恶寒转甚,称为亡阳,有虚脱危险;也有发汗战栗,汗出类似虚脱而安卧脉静,称为战汗,是疾病转机之征,不必惊惶。
若汗出如珠如油,四肢厥冷,脉伏,为垂亡之象,称做绝汗。
3 .头:头痛无休止、有寒热的多为外感,头项痛属太阳,前额痛属阳明,两侧痛属少阳,巅顶痛属厥阴。
痛有间歇,兼有眩晕重胀的多为内伤杂症,痛胀觉热的属肝火;眩晕畏光的属肝阳;痛剧面青的属肝寒;头重昏沉响鸣的属脑虚。
痰湿内阻,清阳不升,亦能使人晕眩,但多兼舌腻恶心。
4.身:一身酸痛,有表症的多为外感,汗出即减,不兼寒热,痛在关节,或游走四肢,为风寒湿痹,常与气候有关;手足麻木,或身体一处麻木的为气虚;仅有手大指或食指觉麻木,延及肘臂的为中风先兆。
多卧身痛不舒,活动后轻减的为气血不和;身痛而重,举动不便的为湿阻经络。
5.大便:便闭能食者为阳结,不能食者为阴结;腹满胀痛的为实证,不满不胀的为虚证;久病或老人、产妇经常大便困难,为血枯津燥;先干后澹为中气不足;大便常稀为脾虚;每逢五更天明泄泻的为肾虚;泄泻腹痛,泻下臭秽的为伤食;痛一阵泻一阵,泻下粘秽赤白,里急后重的为痢疾;骤然呕吐,水泻不止,肢麻头汗的为霍乱。
6 .小便:小便清白为寒,黄赤为热,浑浊而不爽利为湿热。
频数不禁为虚证;溲频而口渴多饮为消渴;溲时淋沥,茎中刺痛为淋证;小便不通,腹内胀急为癃闭。
中医问诊歌诀顺口溜
中医问诊歌诀顺口溜
1. 问诊先把年龄问,小孩老人各不同。
就像树苗和老树,成长阶段要分清。
比如小孩易积食,老人多虚证。
2. 再问性别很重要,男女有别差异大。
好比男人像钢铁,女人似花朵娇。
女人经带问题多,男人多关注肾方面。
3. 居住环境也得问,南北方差异可不小。
南方潮湿要祛湿,北方干燥得润燥。
你看南方人多喝凉茶,北方人爱喝热汤。
4. 工作性质影响深,劳累辛苦病易生。
坐办公室的颈椎累,干体力活的腰腿酸。
这不就是不同工作带来的不同状况嘛!
5. 饮食偏好要知晓,酸甜苦辣各有因。
爱吃辣的火偏重,爱吃甜的要注意脾。
就像有人无辣不欢,那可得小心上火呀!
6. 睡眠情况仔细问,睡好睡差大不同。
睡不好的人没精神,睡足的人活力满。
你想想失眠的痛苦,多关注睡眠多重要!
7. 心情情绪别忘掉,喜怒哀乐都伤身。
经常生气肝火旺,总是忧愁脾易虚。
就好比心情差的时候啥都不想干呀!
8. 二便情况要问清,便秘腹泻都有问题。
小便黄赤要清热,大便溏稀要补脾。
这可都是身体给的信号呀!
9. 既往病史很关键,旧病复发要小心。
曾经得过啥病呀,现在会不会又重来。
就像曾经受过伤,以后可能还会疼。
10. 家族病史不能漏,遗传因素要考虑。
有些病会代代传,早做防范早安心。
你说要是家里有人有啥病,咱能不重视吗!
我觉得中医问诊歌诀顺口溜真的很实用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能让中医问诊更高效、准确呢!。
详解问诊十问歌(细细品读)
详解问诊十问歌(细细品读)一、问寒热“问寒热”就是问患者在疾病状态下有没有寒热感觉,通过患者的寒热感觉,我们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是寒证还是热证。
人体是恒温动物,而要把人体的体温维持在一个基本恒定的状态下,就需要有产热和散热两个系统协调地工作,当疾病影响到这个体温调节系统(如外界的寒热刺激或是体内物质的亏损等),人体就会产生或寒或热的症状。
通过这些寒热症状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我们也就可以判断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失调的原因和根源,从而指导疾病的治疗。
人体在疾病下的寒热感觉一般可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以及寒热往来四种情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四种寒热的表现和意义。
恶(音“勿”)寒发热。
人体有怕冷的感觉,即使是多穿衣服,多盖被子、烤火取暖或是提高居室温度仍无法缓解机体的寒冷感,这种怕冷的感觉,中医称为“恶寒”。
恶寒的感觉常和发热一起出现,热度越高,恶寒越明显,甚至会出现寒战,所以我们常合称为恶寒发热。
西医上大多数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都可以见到这种恶寒发热的症状,为什么细菌、病毒等邪气侵袭人体会出现恶寒发热的症状呢?这就又要提到人体的气。
气具有护卫机体、开合毛孔、温煦机体的作用,外邪要侵袭人体,势必首先要和气作一番较量,当人体正气旺盛时,邪气无法对人体造成影响,人也就不会生病。
当人体正气亏损或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说受凉),气对人体的护卫作用就会下降,这时邪气就会乘虚侵入人体,从而和体内的正气发生“争斗”。
争斗过程中,气温煦机体和开合毛孔的作用就会受到阻碍,使肌表汗腺闭塞,这就导致了恶寒的出现。
正气和入侵的邪气发生争斗,产生热量,这就导致了发热。
现代医学认为感染性发热的产生机理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由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被白细胞吞噬后释放出内毒素,这种内毒素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改变而导致发热;二是白细胞完成吞噬作用后,在死亡裂解时会产生热量而引起人体发热。
综合这两个因素,我们再回头看看中医的解释,竟然十分吻合。
十问歌巜景岳全书.传忠承.十问篇》
十问歌巜景岳全书.传忠承.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阴,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通过“十问歌”之问诊体系,可以快速获取六经各经证的主症,就能抓住病机的主要矛盾。
以主症为辨证之首当,则能进一步理清病因病机方向,提高治疗效果。
太阳病是风寒侵袭肌表,邪正相争,营卫失和,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主证,“十问歌”之问寒热、头身和脉色即可知太阳病,结合问汗可辨别太阳中风及伤寒,问渴可辨温病,问饮食、胸和二便可辨太阳蓄水、蓄血证。
阳明病是胃家实,阳热亢盛,胃肠燥热,以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为主证,十问歌之问寒热、汗和脉色可辨阳明病,结合问渴、二便及胸可辨阳明经证及腑证。
少阳病是邪犯少阳,枢机不利,临床以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证,“十问歌”之问寒热,饮食、头、胸即可辨少阳证,结合二便之大便秘,可辨少阳兼阳明里实,小便不利兼饮停阳郁。
太阴病是脾阳虚衰,邪从寒化,寒湿内生,以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口不渴为主证,“十问歌”之问饮食,二便、渴、胸可辨太阴病。
少阴病为伤寒六经后期,心肾阳气均虚,临床表现可分为从阴寒化和从阳热化两类证候。
少阴寒化证是阳气虚衰,病邪从阴化寒,阴寒独盛,以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为主证,十问歌之问寒热,二便,饮食即可辨少阴寒化。
少阴热化证是阴虚阳亢,病邪从阳化热,临床以心烦失眠,口燥咽干为主证,“十问歌”之问胸和渴即可辨太阴热化。
厥阴病是伤寒后期,阴阳胜复,寒热交错,临床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为主证,“十问歌”之问饮食,渴和胸即可辨厥阴病。
急危重症的特点是病情轻重不一,轻到普通感冒、胃肠炎,重到心衰、肾衰、呼衰、休克等濒临死亡的患者及抢救,其广泛的疾病谱给我们展现出了六经病的所有病程阶段。
中医入门必备系列(8)《十问歌》详解
中医入门必备系列(8)《十问歌》详解中医有望、闻、问、切四种诊断,其中,问诊非常重要,从患者进入诊室的那一刻,问诊就开始了,古人将问诊内容总结为《十问歌》,歌曰: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我在接诊患者时,为了全面、详细地询问患者的信息,往往都会在心里默默复述一遍《十问歌》,以避免漏诊、误诊。
那么,通过《十问歌》,我们到底能够掌握到哪些信息呢?下面我就一一来解读一下《十问歌》的内容,咱们把整首歌拆开了来看。
一问寒热是指询问患者是否有怕冷和怕热的症状。
怕冷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遇风即觉冷,称为恶风;二是自觉怕冷,多衣覆被不能缓解,称为恶寒;三是自觉怕冷,加衣覆被可以缓解,称为畏寒。
怕热可分为体温升高的发热,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发热以及局部发热三种情况。
临床上寒热往往错杂出现:有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恶寒发热;有只恶冷不发热的但寒不热;有只发热而不恶寒的但热不寒;有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的寒热往来。
问寒热是辨别患者疾病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二问汗汗出的情况能反映出人体阴阳变化。
问汗出情况主要询问患者是否有出汗以及出汗部位、出汗时间、出汗量等情况。
问汗首先要分表里,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表证有汗多为表虚证或表热证。
里证汗出也有多种情况:自汗出,动则尤甚多为自汗,是卫气不足的表现;夜眠时汗出,醒则汗止称为盗汗,是阴虚的表现;大汗出、身大热者,多见于内热盛;战汗者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如油、身热烦躁、脉来急促多为邪盛正衰,属危证。
临床也多见局部出汗的情况:阳热盛或湿热中阻可见但头汗出;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可见手脚心多汗;还有半身出汗的情况,多见于中风或湿气阻滞,不出汗的一侧多为病侧。
三问头身问头身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的问诊,比如整体上要问有没有头晕、头痛、乏力、身痒、麻木等症状,如果出现某个症状,就要问清楚症状的诱因、持续时间、具体表现、加重或者缓解的因素以及伴随症状等。
真正的中医问诊:十问歌源头详解!
真正的中医问诊:十问歌源头详解!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上十问者,乃延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
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
医之为难,难在不识病本而施误治耳。
误则杀人,天道可畏,不误则济人,阴德无穷。
学人欲明是道,必须先察此要,以定意见,以为阶梯,然后再采群书,广其知识,又何误焉?有能熟之胸中,运之掌上,非止为人,而为己不浅也,慎之宝之。
一问寒热问寒热者,问内外之寒热,欲以辩其在表在里也。
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故凡病身热脉紧,头疼体痛,拘急无汗,而且得于暂者,必外感也。
盖寒邪在经,所以头痛身疼。
邪闭皮毛,所以拘急发热。
若素日无疾,而忽见脉证若是者,多因外感。
盖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若此,此表证也。
若无表证而身热不解,多属内伤,然必有内证相应,合而察之,自得其真。
凡身热经旬,或至月余不解,亦有仍属表证者。
盖因初感寒邪,身热头痛,医不能辩,误认为火,辄用寒凉,以致邪不能散,或虽经解散而药未及病,以致留蓄在经。
其病必外证多而里证少,此非里也,仍当解散。
凡内证发热者,多属阴虚,或因积热,然必有内证相应,而其来也渐。
盖阴虚者必伤精,伤精者必连脏。
故其在上而连肺者,必喘急咳嗽;在中而连脾者,或妨饮食,或生懊,或为躁烦焦渴;在下而连肾者,或精血遗淋,或二便失节,然必倏热往来,时作时止,或气怯声微,是皆阴虚证也。
凡怒气七情伤肝伤脏而为热者,总属真阴不足,所以邪火易炽,亦阴虚也。
凡劳倦伤脾而发热者,以脾阴不足,故易于伤,伤则热生于肌肉之分,亦阴虚也。
凡内伤积热者,在痞必有形证,在血气必有明征,或九窍热于上下,或脏腑热于三焦。
若果因实热,凡火伤在形体而无涉于真元者,则其形气声色脉候自然壮丽,无弗有可据而察者,此当以实火治之。
凡寒证尤属显然,或外寒者,阳亏于表,或内寒者,火衰于中,诸如前证。
但热者多实,而虚热者最不可误;寒者多虚,而实寒者间亦有之。
中医诊断必背歌诀
中医诊断必背歌诀
中医诊断有众多歌诀,以下是部分内容:
1. 望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2. 望诊诀
望诊之法诀非常,五色五部细心详。
五色变化歌诀:
五色微妙,四时察法,青黄赤白,浮滑沉涩,明润滞泽,有常有变,是肝是心,望而知之,其黄在脾,望而知之,其白在肺,其赤在心,辨症施治,黄赤为热,白为寒兮,青黑属痛,黄必热兮,赤主热兮,白主寒兮,寒热病生,必然之理。
五部配五色:
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
五部又分五色:
额部青暗及发黑:痛在肝。
鼻孔与鼻柱:青主风、黄主痰、白主寒。
面:颧部赤色属火症。
口唇四白如点雪,其病水乘肺金例。
齿黄是胃经火,齐白是惊死时。
鼻准如黄终日啼,总为土受病时日。
3. 闻诊诀
听声音息知病情,大小不同病患明。
浮沉迟数长短言,虚实寒热紧细微。
宫商角徵羽五音,心肝胆脾胃胰肠。
四呼四息有常变,上实下虚左右反。
4. 切诊诀
切脉动静有常变,浮沉迟数有力弱。
有力无力是强弱,迟数浮沉辨阴阳。
表里脏腑气血分,左肝右肺前后中。
左手心肾右手肝,脾居四指少三间。
大肠小肠和胆襄,沿皮寻至大横纹。
初学须将五行明,后学色脉紧记清。
青入肝兮酸可尝,赤入心兮苦需当。
黄入脾兮甘可进,白入肺兮辛可食。
黑入肾兮咸可钦,色入五脏宜仔细。
以上就是中医诊断必背歌诀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医诊断歌谣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风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歌诀和十问歌
2010-11-16 21:39
转载自人生何处不绽放
最终编辑人生何处不绽放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
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
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
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
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
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
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
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中医病案书写格式要求》
新编十问歌
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掺。
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并胎产。
小儿传染接种史,疹痘惊疳嗜食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