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第1篇考点聚焦模块三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12讲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跟踪

合集下载

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全透视—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及化学反应类型(考前必看)

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全透视—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及化学反应类型(考前必看)

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全透视—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及化学反应类型(考前必看)考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一定伴随能量改变)微观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物理变化分子不改变,化学变化分子发生改变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举例:蜡烛燃烧时一定伴随蜡烛的熔化。

实例性状改变:破碎、弯曲、拉成丝、压成片等状态改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铸造等其他:灯泡通电发光、活性炭吸附色素、金属导电、压强过大导致爆炸(气球、轮胎、高压锅)燃烧变化:物质燃烧、汽油火药等爆炸变质变化:发酵、酿酒、发霉、腐烂等锈蚀变化:金属生锈其他变化:光合呼吸作用、杀菌消毒、物质分解等考点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区别某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注意物质的性质受外界条件影响,在描述物质性质时注明条件。

(如液体沸点受大气压影响)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考点3物质性质和用途关系例:木炭具有可燃性,可以发生燃烧变化,生活中用于作燃料。

考点4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类型定义代表式特点化合价变化备注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C多变一可能变化(就某些反应中某些元素而言)反应物A 、B 既可代表单质,又可代表化合物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C一变多可能变化(就某些反应中某些元素而言)生成物中的B 、C 既可代表单质,又可代表化合物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BC→B+AC一换一肯定变化(就所有反应中某些元素而言)反应范围:①金属和酸;②金属和盐;③氢气、碳和金属氧化物;④碳和水蒸气等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AB+CD→AD+BC相互交换肯定不变(就所有反应中所有元素而言)反应范围:①酸+碱;②酸+盐;③酸+碱性氧化物;④盐+碱;⑤盐+盐(1)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及中和反应初中阶段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得氧或失氧的情况,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复习笔记最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复习笔记最全

绪言●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

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

2.“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3.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知识点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现象多表现为形态、状态等的变化多表现为放热、生成沉淀等的变化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知识点三、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稳定性、毒性等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可以表现出来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知识点四、四种基本反应类型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定义通式特点基本反应类型A+B→AB二合一或多合一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一变二或一变多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A+BC→AC+B单换单、强换弱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B+CD→AD+CB双交换、价不变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注意】①发生复分解反应要满足的条件: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气体或水。

②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它是特指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2.其他反应类型定义实例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其中提供氧的物质具有氧化性)C+O 2CO 2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走的反应(其中能夺取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 )CO+CuO Cu+CO 2考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1.(2023•自贡)水是重要的资源,城市里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

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01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

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01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考点归纳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是的变化,只是在、和大小的改变。

比如:、玻璃破碎,冰融化和水结冰等。

(2)化学变化是的变化,也叫。

比如:葡萄酿酒、光合作用、木柴燃烧和金属生锈等。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在这个过程中常伴随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现象,同时还会伴随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和等。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饱和联系区别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概念的变化的变化外观特征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

、和大小的改变联系两者常常同时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是指就表现出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中变现出的性质,比如:、溶解性和吸附性等。

另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比如:物质的、、状态、熔点、沸点和等。

(2)、化学性质是指在中表现出的性质。

比如:、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只一个,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的语言中有“可、易、会、能”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而“镁条燃烧”则是。

3、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即性质决定,用途反映;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

考点讲解考点1:判断物质变化【例1】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答案】B【解析】A.爆竹在燃放过程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B.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C.落花化作春泥过程中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D.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将石头开采出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的是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物单质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碱化合物有机物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中考化学化学变化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化学变化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化学变化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

在中考化学考试中,化学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等内容。

下面将对中考化学化学变化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经历一定的条件下所发生的转变。

根据物质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

1.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

化学变化常伴随着物质的性质和组成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的特征:a. 生成新物质:反应物变化形成产物,新产物具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异。

b. 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可以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c.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与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有关。

化学变化的表达方式: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式。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产物组成,中间用箭头(→)分开。

示例:2H₂ + O₂ → 2H₂O(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2.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变化,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并未发生改变。

典型的物理变化有:物态变化、溶解、悬浮、沉淀等。

二、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一种方式,可以简洁明了地描述反应物、产物以及它们的反应比例。

化学方程式的要素:a. 反应物:参与反应的物质,在方程式左边表明。

b. 产物:反应生成的物质,在方程式右边表明。

c. 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d. 反应符号:用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

示例:2H₂ + O₂ → 2H₂O(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产物的个数必须平衡,即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必须满足化学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三、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类型有: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1. 合成反应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一至四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一至四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一至四单元导言:九年级化学是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化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化学的基石,掌握九年级化学的知识点对学习后续内容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主要总结九年级化学第一至第四单元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在九年级化学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的基本知识。

1.物质的分类物质主要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又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类。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目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通过固定的质量比例的化学反应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2.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主要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生成新的物质,伴随着化学性质的变化,如颜色变化、气体生成等。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可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分子组成和化学性质,如物态变化和溶解等。

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九年级化学的第二单元主要学习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原子与元素周期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质量和电荷。

我们学会了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认识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的规律排列,方便我们了解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2.化合价和化学键化合价是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所具有的价电性质。

化合价的确定可以通过元素位置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和配位数来推得。

化学键是元素间相互结合的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不同的键类型决定了化合物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途径。

三、化学反应的原理与应用九年级化学的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的原理与应用。

1.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示,能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质量比例和摩尔比例。

在化学方程中,反应物位于反应方程的左边,生成物位于反应方程的右边。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是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2.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通过电子转移产生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蒸发、石蜡的熔化等。

判断依据是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可能发生改变。

-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3.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一横二放三慢竖”(块状),“一斜二送三直立”(粉末)。

- 液体药品:较多量时直接倾倒(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少量时用胶头滴管吸取(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定量量取时用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 物质的加热。

- 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1/4。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使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

-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 仪器连接: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时,先把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

- 仪器洗涤:洗净的标准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组成。

-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自然科学。

在初中阶段,化学知识主要包括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分子、离子、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溶液、酸碱盐、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

一、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化合物和混合物两大类。

其中,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合比例构成,具有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具有特定的性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其中各种物质保持其自身的性质,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2.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主要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一种新的物质的产生,其本质是原有物质的分子、离子的结构发生改变。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上发生的变化,但其分子、离子结构没有改变。

二、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化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元素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原子结构。

1.元素的分类: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大类。

其中,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常以固态存在;非金属元素的导电、导热性差,大多数以气体、液体或固体形式存在。

2.元素的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性质和性能将元素分类。

根据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我们可以归纳出元素的周期律规律,如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的变化规律。

三、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合比例构成的物质。

1.化合物的性质:化合物具有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其性质是由构成它的元素及其化学结构决定的。

2.分子和离子:化合物可以分为分子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两大类。

差别在于分子化合物是由非金属元素构成的,而离子化合物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以及金属与金属形成的。

四、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涉及的进、反应物分子式或离子式所写成的反应式。

1.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要保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类型和数量相等,即要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常常伴随发生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酸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二氧化碳,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 .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中考化学常见的知识点归纳

中考化学常见的知识点归纳

中考化学常见的知识点归纳中考化学是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面临的一个挑战,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

以下是中考化学的常见知识点归纳: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 氧化物、酸、碱和盐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系数的确定- 平衡化学方程式4.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5. 原子结构:-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核和电子云6. 元素周期表:- 元素的排列规律- 周期和族的概念7. 化学计量学:- 摩尔的概念- 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8. 溶液:- 溶液的组成-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溶液的浓度(质量分数、摩尔浓度)9.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数的变化10. 酸碱盐的性质:- 酸的通性- 碱的通性- 盐的溶解性和电离11.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的化学性质- 非金属的化学性质12. 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燃烧热和中和热13. 气体定律:- 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和阿伏伽德罗定律14. 实验操作:- 常见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室安全规则15. 化学计算:-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化学方程式的定量计算结束语:中考化学的知识点广泛而深入,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希望以上的归纳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准备中考化学,祝大家考试顺利!。

2024年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4篇)

2024年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4篇)

2024年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一系列特征。

2. 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 化学变化:指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原有物质消失,新物质生成的过程,如燃烧、酸碱中和反应等。

(2) 物理变化:指物质在变化时,其组成没有发生改变,如物质的化学状态改变、物质的形状改变等。

3. 物质的分类: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 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

(2) 化合物: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4.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用电子而结合在一起的最小单位。

5.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按照元素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内电子数)进行排列的表格。

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1)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2) 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电子,环绕在原子核周围的轨道上。

2. 元素周期表:将所有已知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具有周期性的规律。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分为横排(周期)和竖排(族)。

(2) 主要分类:元素周期表主要分为金属、非金属和过渡金属等。

3. 原子量和元素符号: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特定的原子量和元素符号。

(1) 原子量:指元素在相对比例中的质量。

(2) 元素符号:由英文字母缩写组成,用于表示元素。

三、常见化学反应1. 酸碱反应:(1) 酸的性质:有酸味、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能与碱中和反应等。

(2) 碱的性质:有苦味、能产生氢氧根离子、能与酸中和反应等。

(3)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反应:指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氧化物的反应。

(2) 还原反应:指物质与还原剂反应产生氧化剂的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反应。

3. 钙与水反应:钙与水反应会产生氢气和氢氧化钙。

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归纳

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归纳

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归纳中考化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涵盖了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化学计算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中考化学的知识点梳理归纳:一、基本概念1. 物质的组成: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等。

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

3.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4.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二、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周期表:元素的排列规律。

2. 常见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 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和性质。

三、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

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

3. 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

4.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四、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3.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五、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六、化学计算1.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摩尔质量、摩尔浓度的计算。

3. 溶液的浓度计算。

七、化学实验操作1. 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3. 安全操作和事故处理。

八、化学与生活1.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环境保护与化学的关系。

3. 食品安全与化学的联系。

九、化学与环境1. 环境污染的化学原因。

2.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3. 绿色化学的概念。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知识点梳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中考化学的主要内容。

化学是一门既有趣又实用的学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化学之美,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记住,化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

中考化学上下册知识点归纳

中考化学上下册知识点归纳

中考化学上下册知识点归纳中考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化学计算以及实验操作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中考化学上下册的知识点归纳: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 原子与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

3. 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反映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4.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二、化学变化与平衡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从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系数等。

3.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

三、化学计算1. 摩尔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用于表示一定数量的粒子。

2. 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涉及到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计算。

3.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可以表示为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四、化学实验操作1. 基本操作:包括仪器的清洗、溶液的配制、滴定等。

2. 安全操作: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如防火、防毒、防腐蚀等。

3. 常见实验:如酸碱中和滴定、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沉淀反应实验等。

五、化学与生活1.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洗涤剂、食品添加剂、药物等。

2. 环境化学: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及其化学处理方法。

六、化学与能源1.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化学组成和应用。

2.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化学原理。

结束语通过以上对中考化学上下册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出化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更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培养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的知识点梳理与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的知识点梳理与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的知识点梳理与一、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的过程。

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基本形式,它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二、化学反应的特征1.反应物消失:反应前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它们在反应中消失,转变成新物质。

2.生成物产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3.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守恒:在封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4.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与数目都不会发生改变。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1.合成反应: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个新的化合物。

2.分解反应:一个化合物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

3.单一置换反应:一个元素与一个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

4.双重置换反应:两个化合物之间相互置换得到两个新的化合物。

四、化学反应的条件1.反应物质接触:反应物质必须接触才能发生反应。

2.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3.压力:对于气体反应而言,增加压力有助于提高反应速率。

4.浓度: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5.催化剂: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活化能,促进反应的进行。

6.光照:有些反应需要光照才能进行,称为光化学反应。

五、化学反应的方程式1.化学反应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2.反应物在反应式的左边,生成物在反应式的右边,反应条件写在箭头上。

3.反应式必须符合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

六、化学反应的速率1.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变化量的大小。

2.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反应速率=反应物浓度变化量/反应时间。

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

七、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

2.平衡常数K:K=[生成物的浓度乘积]/[反应物的浓度乘积],K越大表示生成物浓度较高,K越小表示反应物浓度较高。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等。

八、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热效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放热或吸热的现象。

2.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热量,反应物的内能减小,生成物的内能减小。

中考化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与性质的科学,而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研究的核心。

在中考化学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物质变化知识点。

下面是对中考化学物质的变化知识点的总结。

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指的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如固体溶解于液体、液体蒸发成气体等,物质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

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了内部的结构改变,原有物质消失,生成新的物质。

例如,铁生锈、木材燃烧等都是化学变化。

二、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式是用化学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的种类和比例关系。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₂O,表示它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

而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和物质的变化。

例如,2H₂ + O₂ → 2H₂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三、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一)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发生电子的转移,被氧化的物质失去电子,被还原的物质获得电子。

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有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氧化等。

(二)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溶液可以中和碱溶液,产生盐和水。

例如,HCl + NaOH → NaCl + H₂O。

(三)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两种溶液中的离子结合生成沉淀物的反应。

例如,AgNO₃ + HCl → AgCl↓ + HNO₃。

(四)水解反应水解反应是指物质与水反应生成新的物质的反应。

例如,CaO +H₂O → Ca(OH)₂。

四、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

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

五、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消耗量或生成物的生成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六、常见的化学试剂及其用途(一)氧气氧气在燃烧中起着促进燃烧的作用,使物质能够充分燃烧。

2024年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一系列特征。

2. 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 化学变化:指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原有物质消失,新物质生成的过程,如燃烧、酸碱中和反应等。

(2) 物理变化:指物质在变化时,其组成没有发生改变,如物质的化学状态改变、物质的形状改变等。

3. 物质的分类: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 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

(2) 化合物: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4.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用电子而结合在一起的最小单位。

5.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按照元素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内电子数)进行排列的表格。

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1)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2) 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电子,环绕在原子核周围的轨道上。

2. 元素周期表:将所有已知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具有周期性的规律。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分为横排(周期)和竖排(族)。

(2) 主要分类:元素周期表主要分为金属、非金属和过渡金属等。

3. 原子量和元素符号: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特定的原子量和元素符号。

(1) 原子量:指元素在相对比例中的质量。

(2) 元素符号:由英文字母缩写组成,用于表示元素。

三、常见化学反应1. 酸碱反应:(1) 酸的性质:有酸味、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能与碱中和反应等。

(2) 碱的性质:有苦味、能产生氢氧根离子、能与酸中和反应等。

(3)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反应:指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氧化物的反应。

(2) 还原反应:指物质与还原剂反应产生氧化剂的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反应。

3. 钙与水反应:钙与水反应会产生氢气和氢氧化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讲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 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一、选择题1.(2015,郴州)化学方程式2Na 2O 2+2H 2O===4X +O 2↑中X 的化学式为(A ) A .NaOH B .Na 2O C .NaH D .Na 4(OH)42.建立基本的化学观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如形成守恒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A .每1个C 原子和1个O 2分子反应,生成2个CO 2分子B .32 g S 与32 g O 2完全反应,生成64 g SO 2C .镁条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故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D .根据:蜡烛+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则蜡烛中一定含有C 、H 、O 三种元素 3.(2015,泉州)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正确的是(C )A .反应物含3种元素B .生成了2种物质C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D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4.(2016,宁夏)以下是四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不同的圆圈代表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置换反应的是(B )5.(2016,雅安)下列四个化学反应,对其反应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C ) A .2CuO +C=====高温2Cu +CO 2↑是复分解反应 B .Fe 2O 3+6HCl===2FeCl 3+3H 2O 是置换反应 C .2H 2O 2=====MnO 22H 2O +O 2↑是分解反应 D .CH 4+2O 2=====点燃CO 2+2H 2O 是化合反应6.(多选)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D )A .A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 .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C .该反应中,乙、丁质量变化之比为3∶2D .乙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3倍 7.(2016,河北)“气体烙铁”是一种气体X 为燃料的加热仪器,加热温度可达1300℃,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 +13O 2=====点燃8CO 2+10H 2O ,燃料X 的化学式为(导学号 55622076)(B )A .C 3H 8B .C 4H 10C .CH 3OHD .C 2H 5OH8.(2016,武汉)某纯净物X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 +2O 2=====点燃CO 2+2H 2O ,下列关于X 的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 55622077)(D )A .X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 .X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C .X 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D .X 属于有机化合物9.(2015,衡阳)把一定质量的a 、b 、c 、d 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a 和c 是反应物 B .d 一定是催化剂 C .X =2.0 D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10.如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D )A .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B .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C .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D .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11.(2015,南京)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 1、t 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12.下表所列的各基本反应类型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实例正确的是(B)13.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该反应前后涉及的化合物共有__3__种,A物质的化学式为__CH4__。

(2)分析微观示意图,你能获得的信息还有(各写一条):宏观方面:__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__;微观方面:__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__。

14.(2016,西宁)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表:反应后待测的__2.0____化合反应__。

三、实验及探究题15.请回忆你学习过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并按要求完成实验方案一和实验方案二。

(下表中“实验结论”填“=”“>”或“<”符号)将两个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对比时,有同学分析:有一个方案观察到天平不平衡,是因为__碳酸钾粉末与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向空气中逸出__,因此不能说质量不守恒。

在反应物不变的前提下,要使天平平衡,你对该方案的改进措施是__使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__。

第2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选择题1.现有10 g 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与B发生化学反应,10 g A完全反应后生成8 g C和4 g 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A)A.5∶1 B.4∶1C.2∶1D.1∶12.(2016,内江模拟)某反应A+2B===C+D,若有30 gA和15 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 gC,那么要得到7 gD,参加反应A的质量应为(D)A.20 g B.15 g C.12 g D.6 g3.(2016,株洲)在“2A+3B===2C+4D”的反应中,已知8 g物质A完全反应生成11 g 物质C和9 g物质D。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B) A.16 B.32 C.48 D.644.在化学反应2A+B2===2AB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现将6 gA和8 g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是(C)A.9 g B.11 g C.12 g D.14 g5.(2016,师大附中一模)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导学号55622078)(D)A.反应后Q的质量为10 gB.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1∶1C.反应后生成15 gZD.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6.(2015,遵义)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

在化学反应aA+bB===cC+dD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一定等于c与d之和B.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D.若取x g A和x g B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 x g7.(2015,德阳)将一定质量的铁和氧化铜的混合物粉末放入足量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产生气体0.4 g,并得到残留固体6.4 g。

则原混合物粉末的质量是(D) A.8.0 g B.11.2 g C.16.0 g D.24.8 g8.(2016,黄冈)已知M、N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M+2N===P+2Q,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导学号55622079)(C)A.若M、N、P、Q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则该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不变B .M 、N 、P 、Q 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C .若P 、Q 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D .若16 g M 和64 g N 能恰好完全反应,则M 、N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29.(2016,湘潭)某气体由CH 4、C 2H 4、C 2H 2中一种或几种组成,取气体样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9,下列对该气体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导学号 55622080)(C )A .该气体可能是由C 2H 4和C 2H 2组成B .该气体一定含有C 2H 4 C .该气体中可能含有CH 4D .该气体不可能同时含有CH 4、C 2H 4、C 2H 2 二、计算与分析题10.将3.1 g 红磷分别在给定质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其实验数据如下:通过计算回答:(1)这三次实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2)第一次实验为什么不生成5.1 gP 2O 5? (3)第二次实验为什么不生成11.1 gP 2O 5?解:(1)符合,都是化学变化,所以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设与3.1 g 红磷完全反应需氧气的质量为x ,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y 。

4P +5O 2=====点燃2P 2O 5 124 160 284 3.1 g x y 1243.1 g =160x =284yx =4 g y =7.1 g因为红磷过量没有完全参加反应。

(3)因为氧气过量没有完全参加反应。

11.(2016,泰安)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环保组监测到一湿法冶铜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和硫酸铜两种污染物,为测定该废水中各污染物的含量,给冶铜厂提供处理废水的参考,环保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取废水300 g ,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得沉淀质量与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请分析计算:(导学号 55622081)(1)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为__4.9g __; (2)300 g 该废水中硫酸铜的质量;(3)该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0.1%)解:(2)设300 g 废水中CuSO 4的质量为x ,与CuSO 4反应的NaOH 溶液的质量为y , CuSO 4+2NaOH===Cu (OH )2↓+Na 2SO 4 160 80 98 x y ×20% 4.9g 160x =80y ×20%=984.9gx =8 g y =20 g设300 g 该废水中H 2SO 4的质量为z H 2SO 4+2NaOH===Na 2SO 4+2H 2O 98 80z (80 g -20 g )×20% 98z =80(80 g -20 g )×20% z =14.7 g该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4.7 g300 g×100%=4.9%答:(2)300 g 该废水中硫酸铜的质量8 g ;(3)该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9%。

12.(2015,泰安)我市盛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 3,某同学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研碎和10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入烧杯中。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烧杯及其中的剩余物进行了五次称量,记录数据如下表:(假设反应匀速进行,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烧杯的质量为25 g)请计算:(1)表中的“m ”为________g ;(2)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至0.1%)解:(1)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反应时间20-40固体减少了2.2 g ,所以40-60也可能减少2.2 g ,但是反应时间80时,固体质量是134.5 g ,所以m 的值是134.5 g ;(2)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反应前烧杯的总质量为140 g ,所以石灰石样品质量为140 g -100 g -25 g =15 g ,生成二氧化碳为140 g -134.5 g =5.5 g , 设样品中含有碳酸钙为x ,CaCO 3+2HCl===CaCl 2+H 2O +CO 2↑ 100 44 x 5.5 g100x =445.5 g x =12.5 g 所以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2.5 g15 g×100%≈83.3%答:(1)表中的“m ”为134.5 g ;(2)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