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和工业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及其与农业的关系

论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及其与农业的关系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论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及其与农业的关系

赵仁平

摘 要 工业化的真谛,在于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又使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问题成为工业化变革中的核心问题。近代中国

工业化起步的特殊模式及三种工业化力量不相融合的多极化态势,决定了工业化虽

起步却难以得到独立、正常和充分的发展。而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与农业基础的脱

离乃至背离,使以工业化为主导的新的社会经济结构难以建立,因此,本质上是不可

能实现近代化的历史使命的。

关键词 工业化 起步 农业 关系

近代中国,以近代化作为历史发展的主题,本质上是由工业化揭开其序幕的。近代中国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中国工业化起步的特殊形式及其发展的不正常、不独立、不充分。而这种工业化模式起步时就与农业相脱离的迷误,又决定了工业化难以成长为近代中国的现实。因此,研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及其与农业的关系,不仅对于认识近代社会经济的本质,而且对于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于19世纪中后期起步。它包含着紧密相联的三个部分:一是鸦片战争后由西方各国在华设立的外国资本主义近代工厂企业;一是洋务运动时期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举办的近代军事、民用工矿交通运输业;一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由私人资本投资兴办的近代工业。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矛盾,构成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时期的主要内容,形成工业化虽已起步却始终处于不发展状态的历史现实。

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在华设立的外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是近代中国工业化开始时最早和最特殊的部分。西方列强给古老的中华帝国植入的近代机器生产,构成了中国工业化起步时的先导因素。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华的开设,表面上标志着近代中国已开始萌发工业化,但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目的,本质上是为移植这种更为有利的手段来适应其进行侵略的需要,而绝不是要催生和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当然,这些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的出现,在许多方面对刺激和促进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无疑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于其所带来的阻碍作用,这种推动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阻碍着后起的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成为制约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仅仅因为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中后期的对华侵略还处于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其所举办的在华工业企业在1895年前也处于非法的地位,因而在1895年前,外国在华工业资本(包括航运业资本在内)仅27587673美元,只占此期各国在华总投资的23.10%;¹同时,外国在华资本所办企业资本额和工人数分别为当时中国近代企业总资本和总工人数的39.41%和34.67%,º从而使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尚存有一线发展的契机。

略论轻工业与农业、重工业的关系

略论轻工业与农业、重工业的关系

略论轻工业与农业、重工业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轻工业、农业和重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轻工业与农业、重工业的关系,以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和重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石,为国民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重工业则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设备和基础设施,为其他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轻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轻工业相对于农业和重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市场需求大等特点,因此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轻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轻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和重工业的支撑。农业为轻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重工业为轻工业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支持。农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轻工业的推动。轻工业为农业和重工业提供了消费品和市场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比较轻工业和农业、重工业之间的优缺点,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互补性。轻工业具有市场需求大、周期短、见效快等优点,但技术水平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农业具有自然依赖性、区域性等缺点,但为国家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重工业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等优点,但周期长、投资大。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轻工业、农业和重工业应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轻工业与农业、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农业和重工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

间的关系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跷跷板”

—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化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在近代以来就如何实现工业化,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都未取得显着地突破。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受苏联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促使了毛泽东等党内人士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所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我觉得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就好比跷跷板的两头。当我们在重工业这一边放了过多的筹码,跷跷板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便如同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受苏联影响,过重强调重工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错误。同样的如果我们在轻工业和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同样造成工业化落后。

那要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要想能够很好地维护跷跷板平衡,促近两者的和谐发展,就只有两者并举。即在已有的现状之下,加重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入,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还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从而促使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对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更深刻透彻的分析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辩证关系,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三者之间发展关系的理论。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同时要“注重农业、轻工业”,“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这就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指明了方向。

论十大关系典型观点

论十大关系典型观点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一篇重要讲话,它详细探讨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包括: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认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必须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同时也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和农业。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地区必须充分利用其工业基础的优势,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即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党和非党的关系: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应当肯定,还有反革命,但是已经大为减少。

是非关系: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应当以批判地态度接受外国的经验,不可盲目地学习。

这些观点体现了毛泽东对于中国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考虑,也反映了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思考。这些关系不仅是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问题,而且对于当今中国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业与工业化关系的思考与研究

农业与工业化关系的思考与研究

农业与工业化关系的思考与研究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日趋重要,它能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将讨论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探究农业与工业化的合作模式。

首先,我们来讨论农业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工业化发展的动力源。农业可以为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工业化能够提供农业技术和新能源,两者能够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农业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互相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是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其次,我们来讨论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农业和工业化的发展能够提高一个国家的就业水平,使更多劳动力得到合理利用,有效降低民间失业率和外籍劳工比例。其次,农业和工业化的发展能够改善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降低一个国家的贫困比例。农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而工业化的发展则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塑造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

最后,我们来讨论农业与工业化之间的合作模式。

首先,要实现农业与工业化的有效合作,就必须构建农业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机制。农业工作者应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农业的投入,以改善农业的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为农业的发

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工业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农业发展,为农业带来技术支持,提供新能源,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此外,为了推进农业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政府还要加强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投资、技术、人员等资源的整合,推动农业和工业化更加有效地互动、共赢。

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相互关系

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相互关系

作者: 俞明仁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

页码: 1-7页

主题词: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机械;轻工业;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工业生产;工业和农业;增长速度;扩大再生产;高速度

摘要: <正> 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两大物质生产部门,重工业和轻工业又是工业生产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决定的意义,起着决定的作用。一方面,农业、轻工业和重业的生产构成了社会生产的主要内容,整个社会物质财富几乎全部是由它们提供的,它们生产的增长速度体现了社会生产的增长速度,所以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主要也就是指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者高速度向前发展,另方面,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相互关系,反映着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即生产资料生产的第一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的第二部类的关系,因为重工业主要是生产资料的生

农业与工业的协同原理

农业与工业的协同原理

农业与工业的协同原理

农业与工业的协同原理是指农业和工业在生产、经营和发展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过程。农业和工业的协同原理体现了综合发展、协同互补、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等基本要求,是现代农业和工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农业与工业的协同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协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工业是经济的主导力量。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生产为农业提供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稳定性,以及农业产品的高品质和丰富度,对推动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资源优化配置协同:农业与工业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养殖废弃物等农业废弃物可以通过工业生产进行综合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农业废弃物可以用于生物质燃料、生物质化工原料等方面,为工业提供能源和原材料,实现农工结合,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 市场需求互补协同:农业和工业在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上具有互补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业提供了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运等服务,满足了市场对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为农业

产品的内外销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农产品的深加工可以转化为农产品加工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4. 科技创新协同:农业与工业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科技创新的互促互进。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粮食等农产品的丰收和农产品的高附加值转化。而工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农业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例如,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论十大关系原文及读书笔记

论十大关系原文及读书笔记

论十大关系原文及读书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概述十大关系的内容和背景

2.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和特点

3.读书笔记:理解十大关系的关键点和启示

4.总结:十大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正文

一、概述十大关系的内容和背景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于 1956 年所作的一篇报告,主要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包括:城乡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关系、农业和工业关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军队和地方的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自力和外援的关系。这些关系涉及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和特点

1.城乡关系:强调城市为主导,农村为辅助,实现城乡互助,共同发展。

2.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和地方要互相支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重工业和轻工业关系: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同时兼顾轻工业,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4.农业和工业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要实现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

5.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关系:尊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实现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6.党和非党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非党的积极作用,加强党同非党的合作。

7.军队和地方的关系:军队要服务于国家建设,地方要支持军队建设,实现军民融合。

8.国家和民族的关系:维护国家统一,保障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

9.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障,要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

的关系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跷跷板”

—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化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在近代以来就如何实现工业化,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都未取得显著地突破。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受苏联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促使了毛泽东等党内人士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所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我觉得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就好比跷跷板的两头。当我们在重工业这一边放了过多的筹码,跷跷板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便如同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受苏联影响,过重强调重工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错误。同样的如果我们在轻工业和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同样造成工业化落后。

那要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要想能够很好地维护跷跷板平衡,促近两者的和谐发展,就只有两者并举。即在已有的现状之下,加重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入,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还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从而促使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对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更深刻透彻的分析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辩证关系,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三者之间发展关系的理论。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同时要“注重农业、轻工业”,“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这就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指明了方向。

《论十大关系》摘抄

《论十大关系》摘抄

《论十大关系》摘抄

《论十大关系》摘抄

1.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2.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所谓沿海,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河南东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3.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防不可不有。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经过抗美援朝和几年的整训,我们的军队加强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红军要更强些,装备也有所改进。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

4.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5.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

论十大关系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的归纳内容

论十大关系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的归纳内容

论十大关系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一、重工业

1. 重工业的定义和特点

重工业是指利用大量原材料和能源,采用大型设备和高技术生产的工业。通常包括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

2. 重工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直接影响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

能力,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

二、轻工业

1. 轻工业的定义和特点

轻工业是以农产品、原料和小型设备为主要原料,以劳动密集型和技

术密集型生产为主的产业。通常包括纺织、食品、日化、家具等行业。

2. 轻工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轻工业是提供日常消费品和生活用品的产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

相关,具有较强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

三、农业

1. 农业的定义和特点

农业是以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是生产农产品的

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

在论十大关系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和相互作用。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相互依存、协调发展

重工业和轻工业是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重工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

和能源,而这些原材料和能源则是依赖于农业的生产。轻工业需要重

工业提供的各种设备和原材料,而重工业又需要轻工业的产品,二者

形成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调发展关系。

2. 优化结构、促进发展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

持续健康发展。重工业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农业的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需求,而轻工业的发展也需要依赖于重工业提供的各种设备和原材料。

重工业 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重工业 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跷跷板”

—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化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在近代以来就如何实现工业化,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都未取得显著地突破。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受苏联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促使了毛泽东等党内人士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所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我觉得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就好比跷跷板的两头。当我们在重工业这一边放了过多的筹码,跷跷板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便如同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受苏联影响,过重强调重工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错误。同样的如果我们在轻工业和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同样造成工业化落后。

那要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要想能够很好地维护跷跷板平衡,促近两者的和谐发展,就只有两者并举。即在已有的现状之下,加重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入,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还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从而促使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对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更深刻透彻的分析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辩证关系,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三者之间发展关系的理论。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同时要“注重农业、轻工业”,“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这就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指明了方向。

工业和乡村振兴

工业和乡村振兴

工业和乡村振兴

工业和乡村振兴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工业和乡村振兴可以互相促进,实现共赢。

首先,工业发展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随着工业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攻关能力增强,为农业和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工业资金的注入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推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

其次,乡村振兴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市场和消费需求。乡村振兴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往农村消费。这些消费需求将为工业提供新的市场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农村市场也可以成为工业产品的试验和推广基地,为工业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再次,工业和乡村振兴可以形成产业链条,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农村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工业则是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的重要环节。工业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生产的升级,推动种养殖业的现代化和农产品的进一步加工。同时,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也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良性循环。

最后,工业和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城乡人才流动和交流。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吸纳了大量农民工,促进了城乡人员的流动和交流。这种流动和交流可以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

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乡村的振兴也可以吸引大量的城市人才回乡创业和就业,推动城乡人才的互补和共享。

综上所述,工业和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关系。工业发展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资金和市场需求,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市场、产业链条和人才流动,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只有工业和乡村振兴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关系

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关系

明发展的永恒的主题。 衄
责 鳊 :邓婷 2 0 13t 3cr 072i 6 . n @1 o
动都 可 以“ 计算 机化 ” 因此 ,与 。
工业 化延 伸人 类 自然 力中 的 “ 体 力” 相对 应 ,信息 化 延 伸的 是 人 类 自然 力中的 “ 脑力” 。一般情 况 下 ,“ 人算 不如机 算” 。人类社 会 的方 方面面 无处 不用 “ ,信 息 脑” 化也就 无处 不在 。这正 是信 息化 的生 命 力之所在 。信 息化既 改造 农业 化 ,也改造 工业化 。信 息化 使 现 代 农 业 走 向 数 字 化 、 智 能 化 、网络化 ;也 使工业 化进入 了 它的第 四代 ,以数 字化 为基本特 征 ,走 向智 能化和 网络 化的工业 化 。换 言之 ,人 类进入 了信息化 的工业 化时 代。信 息化也 不会结 束 ,因为 人类 社 会 “ f ̄ 知 识 信 ,n l 的生 产 和 传播 ” 永远 不会 结 束 。 随 着科 学技术 的进 步 ,人 类信息 和 知识 生产 的手段会 不断 创新 , 信 息化 也会被 不断地 注入 新的 内 涵 。 从 人 类 文 明发 展 的 历 程 来 看 ,农业 化 、工业化 、信 息化不 是相 互排 斥 、“ 有你无 他” 的发展 过 程 ;也 不 是 一 先 一 后 、 互 相 “ 断代 ” 你 方唱 罢我登场 ” ,“ 的关 系 ,而是 一个相 互渗透 、相 互融 合的 过程 。不是 工业化 了农业 化 就结 束 了、信 息化 了工业化 就结 束 了 ;不是 工业 化 了就 不要农 业 化 了 、信 息 化 了就 不 要 工 业 化 了 。三者并 不彼此 对立 。农业 化 也 好 、工 业 化 也 好 、 信 息 化 也 好 ,都 是一 个渐进 的 、发 展的 , 由表 及里 、时 浅入深 的过程 ;促 进 它们 的相互 融合 ,就是人 类文

论十大关系——全文

论十大关系——全文

简述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十大关系

在和、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和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论十大关系》全文

简述

最近几个月,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看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

建国以来党对农业与工业关系的理论认识与政策演进

建国以来党对农业与工业关系的理论认识与政策演进

作者: 韩喜平[1];邵彦敏[1];贺艳[2]

作者机构: [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00012;[2]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

出版物刊名: 科学社会主义

页码: 38-41页

主题词: 国民经济;工农关系;工业化

摘要: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思考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并根据具体国情,制定出了二者协调发展的具体政策。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依靠和利用、市场竞争、财政补贴、反哺统筹四个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与工业统筹发展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和农业的博弈

——读《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的讲话。它的基本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它的基本精神是独立自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它系统的论述了建国初期农业与工业,经济与政治,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和指导方针,是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其中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任何国家都是经过农业社会才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更是如此。而且中国当时拥有近5亿人口,新中国政权要想稳固,必须解决这五亿人的吃饭问题。所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多次提到。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必须注意发展农业。社会主义的伟大导师列宁也敏锐地发现了农业的重要性。他曾经说过,“要发展经济,必须发展农业。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必然带来工业情况的改善”。

我十分赞同他们的看法。我认为,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农业是吸收工业品的市场,并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如果农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品的市场就打不开,同时,工业的原材料供应业无法得到保障,那么工业就没有办法继续向前发展。而且农业的发展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给了。五亿人也就稳定了”(毛泽东语)。如果农业发展不好,人民的温饱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不但工业无法发展,社会秩序也将陷入一片混乱。所以,毛泽东等人才会不断地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工业作为大部分国家的支柱产业,一直处在核心位置。特别是重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安全与前途命运。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是无法战胜新兴的工业国的。一个重工业薄弱的国家,即使取得了独立,也无法捍卫革命胜利的果实。当时中国虽然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但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的敌视与封锁,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发展重工业,巩固国防,打破

资本主义列强的禁运封锁。所以,发展重工业应是新中国当务之急。

那么工业和农业到底该如何发展呢?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根据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这一基本国情,提出了“农轻重”的发展方针。我认为这一方针是非常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全国五亿人经过多年战乱,亟需过上安定的生活。所以,必须先把农业搞上去。然后发展轻工业带动重工业。“大跃进”违背了这一方针。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搞乱了生产秩序。这从反面证明了这一方针的正确性。

农业和工业一直都相互竞争又相互扶助。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工业的发展又反哺农业,为农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工具。一个国家对农业和工业投资的比重可以直观的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从而体现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并不意味着国家可以放弃农业而片面发展工业。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就是前车之鉴。过度的强调重工业,大力推广集体农庄,沉重打击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虽然斯大林模式在短时间内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农业和轻工业的薄弱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这也不意味着发展农业而忽视工业。清朝末年,由于多年的闭关锁国和长时间依赖小农经济忽视工业作用,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工业强国的殖民地,开启了中国近代黑暗而屈辱的历史。

综上,我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更好的在世界立足,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放松对农业的发展。必须把农业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保证农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下,优先发展工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决不能再走片面发展工业的老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