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和工业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和农业的博弈
——读《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的讲话。它的基本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它的基本精神是独立自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它系统的论述了建国初期农业与工业,经济与政治,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和指导方针,是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其中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任何国家都是经过农业社会才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更是如此。而且中国当时拥有近5亿人口,新中国政权要想稳固,必须解决这五亿人的吃饭问题。所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多次提到。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必须注意发展农业。社会主义的伟大导师列宁也敏锐地发现了农业的重要性。他曾经说过,“要发展经济,必须发展农业。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必然带来工业情况的改善”。
我十分赞同他们的看法。我认为,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农业是吸收工业品的市场,并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如果农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品的市场就打不开,同时,工业的原材料供应业无法得到保障,那么工业就没有办法继续向前发展。而且农业的发展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给了。五亿人也就稳定了”(毛泽东语)。如果农业发展不好,人民的温饱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不但工业无法发展,社会秩序也将陷入一片混乱。所以,毛泽东等人才会不断地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工业作为大部分国家的支柱产业,一直处在核心位置。特别是重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安全与前途命运。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是无法战胜新兴的工业国的。一个重工业薄弱的国家,即使取得了独立,也无法捍卫革命胜利的果实。当时中国虽然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但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的敌视与封锁,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发展重工业,巩固国防,打破
资本主义列强的禁运封锁。所以,发展重工业应是新中国当务之急。
那么工业和农业到底该如何发展呢?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根据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这一基本国情,提出了“农轻重”的发展方针。我认为这一方针是非常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全国五亿人经过多年战乱,亟需过上安定的生活。所以,必须先把农业搞上去。然后发展轻工业带动重工业。“大跃进”违背了这一方针。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搞乱了生产秩序。这从反面证明了这一方针的正确性。
农业和工业一直都相互竞争又相互扶助。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工业的发展又反哺农业,为农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工具。一个国家对农业和工业投资的比重可以直观的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从而体现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并不意味着国家可以放弃农业而片面发展工业。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就是前车之鉴。过度的强调重工业,大力推广集体农庄,沉重打击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虽然斯大林模式在短时间内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农业和轻工业的薄弱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这也不意味着发展农业而忽视工业。清朝末年,由于多年的闭关锁国和长时间依赖小农经济忽视工业作用,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工业强国的殖民地,开启了中国近代黑暗而屈辱的历史。
综上,我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更好的在世界立足,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放松对农业的发展。必须把农业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保证农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下,优先发展工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决不能再走片面发展工业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