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文献查阅

合集下载

热工基础参考文献

热工基础参考文献

热工基础参考文献
热工基础是研究热能转换、传递以及热力系统运行规律的科学,它在能源、动力、环境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热工基础的重要参考文献:
1.《热工基础与应用》(第2版):这本书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
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它主要介绍了热能转换的基本概念
和基本定律,以及工质的性质等内容。

2.《热工基础》:这本书讨论了热力学在工程上的研究与应用,涉及
能量转换方式和利用效率等技术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3.《热工基础第2版》: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几年的
教学改革经验进行修订。

书中整合了“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
和“传热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既保持了各部分的独立性,又考虑了
知识的前后关联,力求整体上的协调统一。

这些文献不仅为热工基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如果您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或特定领域的应用,建议查阅相关专业期刊或者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参考文献

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参考文献

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参考文献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参考文献引言: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热量的传递、热力学的变化和流体的运动。

在工程领域,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的研究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此领域相关的重要参考文献,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了解。

一、传热学参考文献1. 祝九胜、毛国礼、朱耀中编著的《传热学》这本教材是传热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涵盖了传热学的基本理论、传热过程和传热设备等内容。

书中详细介绍了传热的基本原理、传热模型和传热计算方法等,并结合实例进行了阐述。

这本书不仅对于传热学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于工程师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 凌宇和王勇等合著的《传热学实验技术与设备》这本书是传热学实验技术与设备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涵盖了传热学实验的各个方面,包括传热实验装置和传热实验方法等。

书中详细介绍了传热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本书对于进行传热实验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非常有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传热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二、工程热力学参考文献1. 吴健雄著的《热力学与工程热力学》这本书是工程热力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介绍了热力学的基本原理、热力学方程和热力学循环等内容。

书中详细介绍了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

这本书对于工程热力学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来说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热力学的知识。

2. 徐吉康主编的《热力学各论》这本书对于工程热力学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热力学基础、热力学过程和热力学循环等内容。

书中详细阐述了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工程热力学的知识,对于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非常有用。

三、流体力学参考文献1. 陈建兵、李非等合著的《流体力学》这本书是流体力学领域的经典教材,涵盖了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流体的运动和流体的力学性质等内容。

10种方法文献检索_1

10种方法文献检索_1

1 研究生学习要会熟练运用三个工具最近让几个研究生查阅一些文献资料,结果几天下来查不到所需要的资料。

由此想到,现在可能还有一些研究有类似情况,今天在这里啰嗦几句,给还没有掌握基本获取文献信息的在研究生们几个建议。

这就是:(1)对国际文献资料的查阅,要熟练并灵活运用WEB OF SCIENCE(/)。

这个数据库是世界公认的从事科学研究必备的数据库之一。

关于它的介绍,这里引用一个从学校网站上下载的ppt供大家参考。

web of science(2)对于中文文献,建议熟练使用“中国知网”(/index.htm)。

目前这个网络数据库已经逐步在向WEB OF SCIENCE靠近,增加了很多功能。

具体可到网上查看。

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见到类似上述ppt的介绍。

但其网站上有“帮助”(含使用手册和视频)可供大家学习参考。

(3)对于中英文兼顾的资料搜索,建议使用“Google 学术搜索”(/)。

Google 学术搜索提供可广泛搜索学术文献的简便方法。

您可以从一个位置搜索众多学科和资料来源:来自学术著作出版商、专业性社团、预印本、各大学及其他学术组织的经同行评论的文章、论文、图书、摘要和文章。

Google 学术搜索可帮助您在整个学术领域中确定相关性最强的研究。

Google 学术搜索的功能有:从一个位置方便地搜索各种资源、查找报告、摘要及引用内容、通过您的图书馆或在Web 上查找完整的论文、了解任何科研领域的重要论文等。

有了以上这三个数据库工具,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并针对具体的问题能做到得心应手,对学习和研究来讲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源: /blog/vcitym.htm2 推荐一个可以下载文献的好网站/该网站能搜索到的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各杂志能够下载的年限不太一致,具体情况可能使用过之后才有更多的了解。

3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免费虚拟参考咨询与原文传递系统使用说明感谢rjgene的宣传,把广东省科技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和原文传递系统推介给广大虫友,不过有一点需要更正的是:这个地址不是一个免费下载原文的地址,而是一个基于用户互助和积分激励机制的免费原文传递和虚拟参考咨询平台,在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少量用于个人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原文,请大家在使用本平台时,注意遵守知识产权的相关规定;平台有一批热情的原文传递专家为大家服务;用户们通过该平台可以获得别人的帮助,也可以通过帮助其他人获得积分奖励;提交原文请求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平台的统一检索功能在指定的数据库中检索到所需文献题录后直接提交原文申请,也可以点击“原文请求”手动提交申请。

换热器文献综述

换热器文献综述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摘要:从管程强化和壳程强化两方面论述了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的机理,指出了管壳式换热器今后发展中的主要方向;同时对换热器的防腐措施以及改进动向作了介绍。

关键词:强化传热;管壳式换热器;防腐Abstract: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was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tube side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hell to strengthen the mechanism of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pointing out that the main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anti-corrosion measures well as improved trends were introduced. Keywords: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anti-corrosion引言管壳式换热器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换热设备,它具有高的可靠性和简单易用性。

特别是在较高参数的工况条件下,管壳式更显示了其独有的长处“目前在提高该类换热器性能所开展的研究主要是强化传热,适应高参数和各类有腐蚀介质的耐腐材料以及为大型化的发展所作的结构改进。

一、换热器的强化传热研究换热器的强化传热就是采用一定的措施增大换热设备的传热速率,力图用较少的传热面积或体积的设备来完成传热任务。

各种强化型换热器在石油、化工、制冷、航空、车辆、动力机械等工业部门己得到广泛应用。

强化传热已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

传热调研报告

传热调研报告

传热调研报告传热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传热的相关知识、技术以及市场应用情况,为进一步开发传热技术和产品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传热的基本原理、传热介质、传热设备等内容。

2. 实地考察:参观传热设备制造商和应用场所,了解传热设备的实际应用情况。

3. 专家访谈:采访传热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了解他们对传热技术和市场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内容:1. 传热原理:了解传热的基本概念和热传导、对流传热以及辐射传热等不同传热方式的原理,以及应用场景和限制。

2. 传热介质:调查不同传热介质的特性和应用情况,包括空气、水、油等常见传热介质的热导率、热容量等参数。

3. 传热设备:考察不同类型的传热设备,包括散热器、换热器、蒸发器等,了解其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4. 传热技术:研究传热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了解新型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市场应用情况。

5. 市场应用:调查传热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市场应用情况,包括电力、石化、制冷空调等领域,了解其市场规模和潜力。

6. 建议和展望: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关于传热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四、调研结果:1. 传热原理:传热主要包括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传热方式的应用取决于实际情况和要求。

2. 传热介质:常见的传热介质包括空气、水、油等,其热导率、热容量等参数直接影响传热效果。

3. 传热设备:传热设备的类型繁多,不同类型的设备适用于不同的传热场景。

散热器主要用于散热降温,换热器用于传热回收,蒸发器用于制冷等。

4. 传热技术:传热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传热技术如纳米流体传热、相变材料传热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5. 市场应用:传热技术在电力、石化、制冷空调等行业有广泛应用,市场规模庞大,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

6. 建议和展望:加强传热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传热效率,在更多领域推广应用传热技术,促进传热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整理)强化传热文献综述

(整理)强化传热文献综述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结课作业学年学期:2014—2015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强化传热学生姓名:学号:提交时间:2015.3.26强化传热文献综述摘要:研究各种传热过程的强化问题来设计新颖的紧凑式换热器,不仅是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同时也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工作的紧迫任务,因而研究和开发强化传热技术对于发展国民经济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主要总结了管内强制对流换热和强制对流沸腾换热、管束中强制对流换热、大容器沸腾换热和凝结换热的强化方法。

以及管壳式换热器和管内置扰流元件的强化传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强化传热;粗糙表面法;扩展表面法;扰流元件;机械强化法;静电场法引言工质的流动和传热在动力、核能、制冷、化工、石油乃至航空、火箭和航空等工业中是常见的。

这些工业的换热设备中广泛存在着各种传热问题。

以动力工业中的火力发电厂为例,蒸汽锅炉本身就是一个大型复杂换热面。

燃料在炉膛中燃烧生产的热量,需要应用多种传热方式,通过炉膛散热面、对流蒸发受热面、过热器及省煤器加热工质,是工质汽化、过热成为能输往蒸汽轮机的符合要求的过热蒸汽。

此外,在锅炉尾部还装有利用排出烟气加热燃烧所需空气的空气预热器。

在电厂的热力系统中还装有各式给水加热器、蒸汽凝结器、燃油加热器等。

在这些设备中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传热问题。

换热器的合理设计、运转和改进对于节省资金、能源、金属和空间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1 强化传热的目的和意义1.1目的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

1.2意义研究各种传热过程的强化问题来设计新颖的紧凑式换热器,不仅是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同时也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工作的紧迫任务,因而研究和开发强化传热技术对于发展国民经济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2换热器中强化传热的途径及分类2.1途径:增加平均传热温差;扩大换热面积;提高传热系数。

液态金属绕流管束流动传热进展

液态金属绕流管束流动传热进展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3 年第 42 卷第 S1 期液态金属绕流管束流动传热进展肖辉,张显均,兰治科,王苏豪,王盛(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四川 成都 610213)摘要:基于液态金属的螺旋管式换热器具有紧凑、换热能力强的特点,在热化学制氢、第四代核能、太阳能高温热发电、余热回收等能源化工系统极具价值,液态金属绕流管束流动传热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绕流管束湍流传热较复杂,实验和数值模拟难度较大,目前尚未有相关可靠文献综述,阻碍了该类换热器设计与技术进步。

本文回顾了液态金属绕流管束相关研究,首先指出了液态金属流动传热特性与其他流体的异同,然后简述并比较了液态金属流动传热经验关系式,推荐了该类型换热器设计的流动传热经验公式,紧接着应用经验关系式分别对比了不同工质绕流管束、液态金属流经不同流道的流动传热性能。

指出液态金属湍流传热具有一定强化潜力,且绕流管束带来形阻较大,建议采取减阻措施。

本文为后续涉及液态金属绕流管束的换热器设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传热;对流;管束;液态金属;湍流中图分类号:TK1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3)S1-0010-11Advances in flow and heat transfer research of liquid metal flowingacross tube bundlesXIAO Hui ,ZHANG Xianjun ,LAN Zhike ,WANG Suhao ,WANG Sheng(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Chengdu 610213, Sichuan, China)Abstract: The helical coiled tube heat exchanger based on liquid meta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ctness and strong heat exchange capacity. It is valuable in energy and chemical systems such as thermochemical hydrogen production, fourth-generation nuclear energy, high-temperature solar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and waste heat recovery.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ssues of liquid metal flowing across tube bundle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turbulent heat transfer flowing across tube bundles is complicated, and th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chanllenging. At present, there is no reliable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review, hindering the design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this type of heat exchanger. This paper reviewed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researches on liquid metal flowing across tube bundles. Firstly, it was pointe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iquid metal and other fluids in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Then, it was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empirical relations of liquid metal. It was recommended empirical formulas for the design of this type of heat exchanger. Subsequently, by applying the recommended empirical relations,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working fluid was compared with flowing across tube bundles, and the liquid metal flowing through different flow channels was also compared. The turbulent heat transfer of综述与专论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3-1221收稿日期:2023-07-18;修改稿日期:2023-10-28。

热质传递的国际期刊

热质传递的国际期刊

热质传递的国际期刊关键词:翅片传热换热器空气-水扩展表面摘要:这项课题研究了在高雷诺数(4000-13000)范围内,翅片间距和翅片物质对波纹翅片管换热器供风端特性的影响。

测试样本是由含不同翅片间距(fp = 3.2, 4.2 and 6.2 mm)的铜和铝组成的。

研究发现从纯计数器和并联电路的排列中提出的一次平均效率方程可以很好地表示当前z模型排列的效率-传质单元数关系。

试验结果表明在传热特性中(科尔本j因子)翅片间距让人怀疑是无关紧要的影响。

然而,当翅片间距增加到fp = 6.2 mm时,一种摩擦系数的可检测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翅片材料对于空气侧性能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1.简介在包含热传递的很多工业过程中,换热器是热力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设备。

工业应用的换热器中,其中一个最有利的配置是以翅片管换热器的形式存在的。

通常这种类型的换热器,主导热阻是在换热器的供风端。

因此提高翅片的几何结构是增强传热性能的一个方法。

许多翅片配置如光滑翅片、开缝翅片、百叶窗翅片、圆形翅片、环形翅片、螺旋翅片、复合翅片等已经在各种工业应用中使用了。

在上述翅片配置中,螺旋翅片易于生产,它在工业服务中是很普遍的。

然而,关于螺旋翅片管换热器的空气侧性能的研究却很少。

根据这些文献,波纹螺旋翅片在工业应用中是相当可靠的。

上述研究中,Nuntaphan等人是唯一用实验研究翅片间距对波纹螺旋翅片管换热器的空气侧性能的影响。

但是,这项研究只讨论了空气前缘速度(0.5-1.5 m/s)很低时的影响。

实际上,特别是工业服务,运行速度通常要高很多。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受翅片间距影响的螺旋式换热器的适用范围(Vfr达到6m/s)。

此外,翅片材料对空气侧性能的影响也在研究中。

2.数据简化当前的工作是采用Wongwises和Chokeman的试验装置进行的,包括测试部分、供气、水环、测试设备和数据采集。

空气和热水作为工质。

相关部件的详细说明可以从以往的研究中看到。

均温板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均温板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能源与化学总772期第二期2022年1月均温板传热性能实验研究王恒苏新军(天津商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400)摘要:本实验研究了由铜柱作为支撑结构且50%铜柱套有烧结铜粉片作为吸液芯的均温板的传热性能。

实验中采用铸铝板模拟电子发热元件,通过调整直流电源的电压,在1.6~21W/cm2范围内改变加热散热元件的热流密度,分别测试了相同散热面积的均温板与纯铜板的散热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当加热功率达到170W时,均温板蒸发面热源中心点处的温度接近356K,而相同条件下散热面积相同的纯铜板的中心温度达386K。

通过与纯铜板传热性能对比分析表明,在相同加热条件下,均温板的热阻及均温性均优于同尺寸的纯铜板。

关键词:散热;热管;均温板;纯铜板;热阻中图分类号:TB657.5;TK1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2)2-0098-04 DOI:10.19968/ki.hnkj.1003-5168.2022.02.023Experimental Study o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Vapor ChamberWANG Heng SU Xinjun(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300400,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a thermostatic plate with copper column as sup⁃port structure and50%copper column with sintered copper powder as suction core have been experimen⁃tally studied.In the experiment,the cast aluminum plat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electronic heating ele⁃ment.By adjusting the voltage of the DC power supply,the heat flux of the heating and cooling element was changed in the range of1.6~21W/cm2.The heat dissipation effect of the uniform temperature plate and pure copper plate with the same heat dissipation area were tested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heating power reaches170W,the temperature at the center of heat source on the evaporative surface of homogenizing plate is close to356K,while the temperature at the center of pure copper plate with the same heat dissipation area is386K under the same pared with the pure copper plate,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shows that under the same heating conditions,thermal resistance and temperature homogeneity of the plate are better than the same size of the pure copper plate,the larger heating area of the homogeneity plate is,the smaller thermal resistance of the homogeneity plate has. Keywords:heat dissipation performance;heat pipe;vapor chamber;pure copper;thermal resistance0引言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高端电子设备在使用性能上和在安全范围内正常运行的要求在逐渐增高。

国际传热传质杂志的参考文献格式

国际传热传质杂志的参考文献格式

国际传热传质杂志的参考文献格式期刊文章:姓,名。

题目。

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Smith, John. Heat transfer in porous me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0, 53(15-16): 3279-3285.会议论文:姓,名。

题目。

会议名,年,页码。

例如:Johnson, Mary.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using nanofluids.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t Transfer, Fluid Mechanics andThermodynamics, 2014, 245-250.书籍:姓,名。

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例如:Chen, Wei. Heat Conduction. New York: Springer, 2005.专著:姓,名。

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例如:Gupta, Ramesh. Heat Exchangers: Selection, Rating, and Thermal Design. London: CRC Press, 2012.专利:专利申请人。

专利名。

专利号。

申请年。

例如:Johnson, Mark. Heat transfer device. US Patent 8765432, 2010.学位论文:姓,名。

题目。

学位类型,学位授予单位,授予年。

例如:Wang, Xiaoli.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in Microchannels. PhD thesi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8.以上是国际传热传质杂志参考文献的基本格式示例,具体的引用格式可能会根据期刊的具体要求而有所不同。

热管换热器的传热分析

热管换热器的传热分析

热管换热器的传热分析发布时间:2021-05-19T08:16:39.70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8期作者:李洪伟[导读] 随着热管技术的发展,热管技术在现在工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现在热管技术在应用方面逐渐趋于成熟,热管换热产品也不断增多,这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标准化,系列化的热管换热产品,以便热管换热设备的大力制造及其推广,同时在发展标准化的产品也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新型的、高效的热管换热设备,从而能够使得强化热传技术在热管换热设备上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转型,社会对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热管换热器的广泛使用,普通热管换热器己经不能满足一些特殊场合的应用,中温热管换热器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冷水机组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单机容量也越来越大。

作为建筑耗能的大户,如何提高冷水机组的性能就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设计螺杆式冷水机组系统,对其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满液式蒸发器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螺杆式冷水机组;满液式蒸发器;换热器;压缩机1.引言随着热管技术的发展,热管技术在现在工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现在热管技术在应用方面逐渐趋于成熟,热管换热产品也不断增多,这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标准化,系列化的热管换热产品,以便热管换热设备的大力制造及其推广,同时在发展标准化的产品也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新型的、高效的热管换热设备,从而能够使得强化热传技术在热管换热设备上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2.冷水机组概述2.1冷水机组工作原理冷水机组,顾名思义就是用水来作为载冷剂的机组。

空调系统中的冷冻水通过建筑内的空气处理设备,吸收环境中的热量而升温,通过循环水泵,进入冷水机组的蒸发器内,水与制冷剂换热,水温下降后,又被送往建筑物内,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进行循环。

冷水机组中的制冷剂吸收水的热量后,制冷剂由进入蒸发器时的液态变为气态,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吸入后压缩,变成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气,然后进入冷凝器内,与循环冷却水或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制冷剂蒸气被冷凝为液态,循环冷却水吸收热量后升温被水泵送到冷却塔,经过冷却塔将热量排向大气。

脉动热管传热能力增加的方法文献综述

脉动热管传热能力增加的方法文献综述

脉动热管传热能力增强的方法一、脉动热管的原理脉动热管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热管,由日本的Akachi[1, 2]最早提出。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将管内抽成真空后充注部分工作介质,由于管径足够小,管内将形成气泡柱和液体柱间隔布置并呈随机分布的状态。

在蒸发端,工质吸热产生气泡,迅速膨胀和升压,推动工质流向低温冷凝端。

那里,气泡冷却收缩并破裂,压力下降。

这样,由于两端间存在压差以及相邻管子之间存在的压力不平衡,使得工质在蒸发端和冷凝端之间振荡流动,从而实现热量的传递。

在整个过程中,无需消耗外部机械功和电功,完全是在热驱动下的自我震荡,传热原理图如图1。

由此可见,脉动热管传热主要依靠管内工质的气液振荡来传递相变潜热和显热,传热量较大而且传热速度较快,在此过程中还有膨胀功等作用。

由于其主要利用工质相变和脉动传热,有一定的随机和自适应机制,当热流密度很大,气泡膨胀很快,从而使液体总能及时的回流到加热段,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我调节。

所以有些研究发现脉动热管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等功能,传热恶化后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调节并回归到稳定运行状态。

图1传热原理示意图小管径和冷热端反复的折弯是形成振荡热管的两个基本条件。

此外还具有如下基本特点:不需要吸液芯;可以有多个加热段和冷却段,绝热段可有可无;无需外加动力,自激振荡;表面张力占主导地位,但重力也影响传热性能;自激振荡的工作流体同时传递潜热和显热;尤为可贵的是,对其结构和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后,其运行性能基本不受重力作用的影响,因此能在重力场倒置、微重力场及重力场变化等环境下运行。

二、脉动热管的结构形式H. Akachi在其1990年的专利[1]中,首次罗列了24种不同形式的回路热管。

它们在结构上均为封闭回路,且至少有一个流向控制阀,保证流体在回路中沿单向流动。

这些新型回路热管能克服常规热管的缺点,诸如毛细极限和输送极限等。

由于流向控制阀存在长期运行不可靠的问题,Akachi在1993年的专利[2]中提出了无流向控制阀的新型回路热管,并且提出了开式回路和闭式回路两种结构。

传热学论文:笔记本电脑散热情况的研究

传热学论文:笔记本电脑散热情况的研究
实验须在 CPU 满载运行时保证其达到临 界温度(主板锁频前达到的最高温度,大约 为 90℃),同时通过计算机主板自带的监控 系统测量 CPU 功率计算发热功效。同时测量 散热孔外侧 1.0cm 处空气流速、空气温度与 湿度,进而计算出散热量。测量持续 30s, 记录设备与软件自带的平均值项。发热与散 热相比较,分析此散热系统是否能够支持计 算机系统硬件的满载运行。
b tbV cpaT ataV cpv T (2)
式中φb 为散热系统导热量,ρtb 为出口 温度对应的干空气密度,取 1.157kg/m3,V 表 示出风口送风量由式(3)确定,cpa 为空气等 压比热容,取 1.004kJ/(kg K),ata 为室温 下的空气绝对湿度由(4)确定,cpv 表示水蒸 气定压比热容,取 1864kJ/(kg K)。
5 优化笔记本电脑散热的几点建议
1. 增加散热模组 笔记本电脑空间虽然有限,但由于 硬盘、光驱以及现有散热风扇的影 响,其厚度均未能充分利用,机箱 内部还有一些可供利用的空间增加 散热模组来强化散热。
2. 采用合适的热管 热管作为散热系统的核心部件,是 决定散热效果的最主要因素。目前 本机采用的是单芯热管,可以考虑 将其加粗升级为多芯热管,以强化 传热。
Keywords Notebook PC; Heat dispatch; Heat pip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0 引言
笔记本电脑拥有高度紧凑的结构,在有 限空间内集中布置了 CPU、GPU、内存、硬盘、 网卡、各种端口等多种硬件设施。本就捉襟 见肘的空间在布置了如此众多的配件后,留 给散热的空间更加紧缺。虽然笔记本电脑 CPU 与 GPU 等主要计算器均采用了低压低功 耗的型号,但随着时代发展以及需求变化, 笔记本电脑上配备的 CPU 也开始出现与台式 机相同的型号。例如本次试验采用的华硕

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及其若干应用研究

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及其若干应用研究

一、基本原理
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过程也具有其独特性。由于孔隙的存在,流体会在固体颗 粒之间流动,形成复杂的流型。同时,由于固体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流动和传 热过程也会相互影响。
二、应用研究
1、能源领域
1、能源领域
在能源领域中,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热能存储和转换 系统中。例如,基于相变材料的热能存储系统能够有效地储存和释放大量热量。 在电力需求高峰期,存储的热量可以被用来加热多孔介质,进而驱动涡轮机发电。 而在非高峰期,存储的热量则可以通过多孔介质的自然对流被冷却并储存。
1、能源领域
此外,在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热水器中,多孔介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 些设备中,多孔介质不仅提供了良好的热交换环境,还能有效地支撑和保护内部 的敏感组件。
2、环境领域
2、环境领域
在环境领域中,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也被广泛研究。例如,在污染物治 理中,多孔介质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吸附剂和催化剂。通过控制多孔介质的孔隙 率和成分,可以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吸附和分解。此外,多孔介质还被用于构建 人工湿地和植物培养床,以去除污染物并提高水质的生物活性。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方向
本次演示的研究为多孔介质内的相变传热传质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仍 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
1、针对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多孔介质,研究其物理属性和结构特征对相变传热 传质过程的影响机制;
未来研究方向
2、深入探讨相变介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对相变传热 传质过程的影响;
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实验方法,如红外热像仪法、X射线 衍射法等被逐渐应用于相变传热传质实验中,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精确的 测量手段。

管式换热器传热系数的研究

管式换热器传热系数的研究

第23卷第1期2021年1月Vol.23,No.1Januaiy2021大连民族大学%报Journal of Dalian Minzu University文章编号:2096-13=3(2021)01-0001-06管式换热器传热系数的研究齐济,刘春艳,方兴蒙,姚暄泽,石松(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605)摘要:研究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包括换热器几何结构和列管换热器的不同管程流动分布的影响,以便在设计过程中合理调整结构参数,使换热器提高传热性能%通过对换热器结构、流动状态、管程流动分布变化的实验,处理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在套管换热器内,插入强化丝不仅可以增加空气侧对流传热系数,而且对蒸汽侧对流传热系数也有提高作用,空气流速越快,效果越明显;列管换热器中,单管流动总传热系数最大,随着流通管数的增加,流速降低,传热系数降低。

插入强化丝导致流动阻力增大、速率减小、边界层变厚、热阻增加、强化效果不理想%关键词:传热系数;强化传热技术;列管换热器;套管换热器中图分类号:TK124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ube Heat ExchangersQI Ji,LIU Chun-yan,FANG Xing-meng,YAO Xuan-ze,SHI Song(Schooi of Life Science,Dalian Minzu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605,China)Abstract:Thr factors affecting thr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were investifated,which included thr geometricoi structure of a heat exchanarr and thr fow distribution in tubr patOs of a tubr heat so as to adjust thr structurai parameters rersonabiy in future design and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peOormancc of the heat exchanger.By changing its structure,fow pdem and the tube side fow distribution,and on the cc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expemmentai datr,the foi­lowing conclusions were o btained.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both air and steam sines in the doubie-pipe heat exchanger wera increased by inseymg reinforcement wire.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as increased with air velocity increasing.In the tubular heat exchangee,the totai heat transfee coefficient of single-pipe fow was maxirnum in the tubular heat exchangee.As the numbee of eowing pipes increased,the heat transfee coefficient decreased with the reduction of S ow speed.With the insetion of reinforced wire,the S ow resistanco increased,the rate de­creased,the boundsy layee thickened,and the thermt resistanco increased,which meant the strengthening effeci was not ineOKey words:heat transfee coefficient;heat transfee enhancement technoloey;tubulae heat ec-change);douboe-pipeheatecchange)传热不仅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能量传递现象,也是工业生产中最常见的单元操作过程之一%无论在能源、化工、动力、冶金、机械等工业过程中,还是在建筑、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涉及传热过程。

热传导文献研究及其应用的实际效果

热传导文献研究及其应用的实际效果

热传导文献研究及其应用的实际效果热传导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涉及到导热系数、热扩散、热交换等方面的研究。

在工程领域,热传导的研究对于电子设备的散热、冶金工业的炉石温度控制等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从热传导文献研究的角度探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第一部分:热传导文献研究在热传导文献的研究中,主要涉及到材料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参数的研究对于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导热材料的研究中,通过研究材料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等参数,可以针对特定场合选择合适的导热材料。

同时,通过对热传导的基本研究,也可以为更高级别的研究提供基础。

第二部分:热传导的应用领域在工程领域,热传导的应用主要涉及到电子设备的散热、冶金工业的炉石温度控制等。

在电子设备的设计中,为了防止设备因过度升温而导致故障,需要利用导热材料和散热器等进行散热。

热传导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导热材料以及提高散热器的效率,从而确保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冶金工业中,高温炉石的温度控制对于生产过程至关重要。

热传导技术可以用来控制炉石的温度,并且还可以对炉内的温度分布进行监测,以便及时调整炉子的运行参数。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冶金工业设备的效率,还可以减少炉子的能耗,降低环境污染。

第三部分:热传导技术的实际效果热传导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电子和计算机设备上的应用来看,利用导热材料和散热器等进行散热,可以减少设备的温度,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而在冶金工业中,热传导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热传导技术还可以在许多其他的领域应用。

比如,在餐具设计中,为了避免烫手,可以使用导热系数较小的餐具。

而在建筑设计中,通过热传导理论,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建筑结构,从而降低空调的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结论通过热传导文献的研究和热传导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发现,热传导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气液两相流动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气液两相流动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气液两相流动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气液两相流动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理解气液两相流动传热特性对于工业生产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为了研究气液两相流动的传热特性,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得到以下结果。

实验方法我们使用了一个装置来模拟气液两相流动,该装置由一根长度为1.5m、直径为0.02m的垂直管道组成。

在实验中,气体(空气)和液体(水)以一定的流量分别通过管道。

我们通过管道中的温度变化来研究传热特性。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气液两相流动中传热特性与相对速度、液膜厚度和填充度等参数有关系。

具体来说,当相对速度和液膜厚度增加时,传热系数也会增加。

而填充度的增加会导致传热系数的降低。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气液两相流动中存在气液边界层的不稳定现象,这会导致传热系数的快速变化。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此进行充分的考虑,以确保传热效果的稳定和可靠性。

我们还研究了不同流量条件下气液两相流动的传热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传热系数随着液体流量的增加会先升高后下降,最大值出现在一定的液体流量下。

这是因为当液体流量低于一定值时,气液两相流动界面不稳定,流动模式不稳定,导致传热系数较低。

而当液体流量过高时,大量液滴会在管道内形成,导致气体流动受阻,传热系数下降。

结论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气液两相流动的传热特性是复杂而多变的,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气液两相传热的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达到最好的传热效果。

参考文献[1] 陈婷. 气液两相流动的传热特性实验研究[J]. 工业技术创新, 2021, 49(10): 112-115.[2] 王海涛, 崔红, 王成龙. 不同参数下气液两相流动传热实验研究[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20, 39(7): 1168-1174.[3] Kozak S, Wronski S.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Heat Transfer in Two-Phase Flow[C]// Proceedings of the ASME Heat Transfer and Fluids Engineering Summer Conferenc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2019.。

换热器强化传热相关文献目录

换热器强化传热相关文献目录

管壳式换热器以及相变储能换热器相关文献目录(1)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及发展情况相关文献【1】赵国辉,隋军. 大庆石化总厂.管壳式换热器技术进展. [期刊]-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0,21(4) 【2】柯秀芳一,张仁元.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管壳式相变储能换热器的优化设计. [期刊]-能源工程.2005(5)【3】马晓驰.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院. 国内外新型高效换热器. [期刊]-化工进展. 2001( l)【4】唐淑萍.南化公司催化剂厂.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期刊]-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2,23(5)【5】白志国.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分公司.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会议论文]-中国造船.2002,43(增刊)【6】吴亚东.武汉化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与进展.[期刊]-化工时刊.2002(11)【7】解鲁生.张海利.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管壳式换热器选材问题的探讨.[期刊]- 区域供热.2002(5)【8】刘凯,张素香.中油股份抚顺分公司.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型式及经济性比较.[期刊]-石油化工设备.2003,32(2)【9】张冠敏,潘继红,杜文静.山东大学.管壳式换热器自动化设计及三维结构模拟.[期刊]-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3(4)【10】严良文,王志文.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一种新型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管束支承结构.[期刊]- 压力容器,2003,20(4)【11】金伟娅,高增梁等.浙江工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研究.管壳式换热器的有限元计算.[会议论文]-2004【12】胡锡文,林兴华.浙江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管壳式换热器管板的有限元分析.[期刊]- 压力容器,2004,21(10)【13】胡锡文,林兴华.浙江大学化机研究所.管壳式换热器强度的有限元分新.[会议论文]-2004【14】刘天丰** 林兴华童水光.浙江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换热器结构的改进设计来.[期刊]- 机械强度.2004,26(6)【15】唐文涛,王瑞祥,胡玉镜.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工程系.波面板壳式换热器的结构与性能特点.[期刊]-煤气与热力,2005,25(7)【16】吴国辉,黄渭堂,孙中宁.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核能工程学院.断续螺旋折流板在管壳式换热器中的应用.[期刊]- 应用科技,2005,32(4)【17】刘天丰.浙江大学.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分析及改进中的问题研究.[博士论文]-2005【18】陈增,李宝宏,李胜军.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工学院.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与方向.[期刊]-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8)【19】王元文.淮海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管壳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期刊]- 广东化工,2005(3)【20】王海波,刘鹏等.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动分析与部分结构设计.[期刊]-石油化工设备,2005,34(4)【21】张少维,桑芝富.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壳程结构对换热器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期刊]- 石油机械,2005,33(9)【22】陈焕倬,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相变换热高效管发展与应用.[会议论文]-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2005,9【23】倪丞舜,上海焦化有限公司机动部.浮头管壳式冷却器的结构优化设计.[期刊]-化工装备技术,2006,27(5)【24】张文林,王鹏,程文刚,河北工业大学.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期刊]-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1(4)【25】董其伍,刘敏珊,苏立建,郑州大学热能研究中心CAD/CAE研究室.管壳式换热器研究进展.[期刊]-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1)【26】李久生,刘莉等.抚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双壳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结构设计.[期刊]- 石油化工设备,2006,35(4)【27】来诚锋,段滋华.新型管壳式换热器的技术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期刊]- 化工进展,2006,25(增刊)【28】熊智强,喻九阳, 曾春.武汉工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折流板开孔改进管壳式换热器性能的CFD 分析.[期刊]-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28(4)【29】王建国,天津市万全设备安装有限公司.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型式及传热性能.[期刊]- 天津建设科技,2007(增刊)【30】吴兵,行秋阁等,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工程系.管壳式换热器选型软件的开发.[期刊]-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23(4)【31】刘江坚,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一种高效管壳式换热器的应用.[期刊]- 染整技术,2007,29(1)【32】王斯民,厉彦忠,文键等.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装有密封器的管壳式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期刊]-化学工程,2007,35(10)【33】张海龙,山西省太原重型机械集团煤化工设备分公司.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与进展.[会议论文]-2009【34】贾晖,刘伟等.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管壳式换热器管束间添加扰流叶片的数值分析与结构优化.[会议论文]-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9【35】任建强,郭江峰等.山东大学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管壳式换热器的多目标优化设计.[会议论文]-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36】马福华,昆明理工大学.管壳式换热器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2010【37】冯涛,孟凡英,赫靓等.利用CFD技术对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结构的模拟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 [期刊]-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2,34(2)(2)强化传热方面【38】曾涛,四川轻化工学院机电工程系.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强化及管束的振动. [期刊]-化工装备技术,2000,21(3)【39】段春玲,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机械系.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 [期刊]-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16(4)【40】李洪林.辽宁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管壳式换热器的热阻分析与传热强化. [期刊]-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1(2)【41】刘吉普,文美纯.湘潭大学. 壳程螺旋扭片强化传热研究. [期刊]-石油化工设备.2000,29(6) 【42】朱冬生,钱颂文. 强化传热技术及其设计应用. [期刊]-化工装备技术. 2000,21(6)【43】邓先和,张亚君. 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研究所. [期刊]-大型硫磺制酸转化系统强化换热器设计方案.硫酸工业,2001(5)【44】张磊,方书起.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和设计. 化工设备与防腐蚀,2001(3)【45】赵晓曦,邓先和,陈灏等. 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强化研究. [期刊]- 现代化工.2001,21(7)【46】曾舟华, 邬业萍, 王庆均. 黄冈师范学院. 鳞翅管换热器的强化传热研究. [期刊]- 湖北化工.2001(4)【47】秦勇, 张雪冲.南通市申通机械厂. 针翅管强化传热机理及其在管壳式换热器中的应用. [期刊]-机电设备.2001(5)【48】吴金星,魏新利,董其伍.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与发展.[期刊]-石油机械.2002,30(4)【49】赵晓曦. 华南理工大学. 多种新型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传热强化问题研究.[博士论文]-2003 【50】梁晓军,岳希明,吴金星等.郑州大学化工学院.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分析. [期刊]-中国油脂.2003,28(10)【51】梁晓军,岳希明,吴金星等. 郑州大学化工学院.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分析. [期刊]- 低温与特气.2003,21(5)【52】梁晓军,岳希明,昊金星. 郑州大学化工学院.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分析. [期刊]-化工装备.2003【53】刘利平,马晓建, 陈现玉. 郑州大学化工学院.管内装元件强化传热的技术经济评价. [期刊]-冶金能源.2003,22(4)【54】梁晓军,岳希明, 吴金星. 郑州大学化工学院. 换热器管内强化传热的模拟分析. [期刊]-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3)【55】崔海亭,彭培英. 河北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W”形螺旋槽管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期刊]-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25(4)【56】郭春福,高绪镇,李志安. 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技术进展. [期刊]-辽宁化工.2004,33(7)【57】陈文昕. 华南理工大学工控学.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市新进展和展望. [会议论文]-2004 【58】梅娜,陈亚平. 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 螺旋折流片强化壳侧传热研究. [期刊]- 石油化工设备.2004,33(5)【59】方书起,祝春进, 吴勇. 郑州大学. 强化传热技术与新型高效换热器研究进展. [期刊]- 化工机械.2004,31(4)【60】洪蒙纳,邓先和. 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管壳式换热器管程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期刊]- 广东化工.2005(3)【61】马有福,袁益超,刘聿拯等. 上海理工大学.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期刊]- 电站系统工程.2005,21(3)【62】朱冬生,蒋翔. 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高黏度流体的传热强化. [期刊]-化工学报.2005,56(8)【63】欧阳惕 ,黄德斌. 广东申菱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技术研究. [期刊]-山西能源与节能.2005(1)【64】刘晓红,徐涛,张正国.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轮机系.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期刊]-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3(2)【65】陈亚平,梅娜,施明恒. 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 螺旋折流片强化传热的四管模型数值模拟. [会议论文]-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5【66】梅娜. 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 新型螺旋折流片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硕士论文]-2005【67】肖金花. 北京化工大学.波纹管传热强化及其轴向承载能力研究.[博士论文].2006,12【68】肖峰.时晓锐.杜拴等. 中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辽河事业部.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的研究与开发. [期刊]- 化工时刊.2006,20(7)【69】方运惠,童军杰.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及技术进展. [期刊]-2006(3)【70】刘恒健,梁爱姣. 辽宁省石汕化工规划设计院.管壳式换热器管程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 [期刊]-辽宁化工.2006,35(5)【71】董舒民,姜德林.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大庆炼化分公司.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期刊]-广州化工.2006,34(3)【72】陈姝,高学农,徐娓等.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在强化传热方面的进展.[期刊]-广东化工,2006,33(5)【73】陈姝,高学农,徐娓.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管壳式换热器新型管支撑结构在传热强化方面的进展. [期刊]- 广东化工. 2006,33(6)【74】王学生,徐宏,侯峰等.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 强化相变传热换热管束的制造技术. [期刊]- 压力容器,2006,23(1)【75】蔡业彬,胡智华. 茂名学院. 一种高效壳程强化传热换热器及其工程应用. [期刊]-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06,27(1)【76】王彩华,崔玉民.阜阳师范学院化工系.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与回归分析. [会议论文]-2007 【77】高晓东,冯霄.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评价方法分析.[期刊]-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34(2)【78】李炜炜.华中科技大学.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研究.[硕士论文]-2007,5【79】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与自清洁技术“洁能芯”. [期刊]-能源与环保,2007【80】陈岩,栾涛,程林程. 山东大学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换热器管内插入物强化传热的研究. [会议论文]-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7【81】赵娜,宋天民,张国福等.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强化研究. 炼油技术与工程.2007,37(1)【82】王志刚. 河南许昌通用机械有限公司. 浅谈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技术. [期刊]-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8)【83】叶宏,程丹鹏,葛新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相变贮热管管内强化传热的数值研究. [期刊]-太阳能学报.2007,28(4)【84】王福生,仇性启,王晓琦.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学院. 自激振荡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的可行性分析.[期刊]-工业加热.2007,36(3)【85】李志安,卢秉威. 沈阳化工学院.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与强度问题. [会议论文]- 特邀报告.2008【86】王福生.中国石油大学. 管壳式换热器自激振荡脉动强化传热技术研究.[硕士论文]-2008,5【87】杨卫民,汪传生. 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管壳式换热器自清洁强化传热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会议论文]-地热能开发利用分论坛暨热泵技术应用交流会.2008【88】古新,董其伍,刘敏珊. 郑州大学热能工程研究十.新型斜向流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 [会议论文]-2009【89】陈昌.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管壳式换热器性能模拟与翅片强化传热仿真研究.[硕士论文]-2011,5【90】赵本华.北京化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 换热管内转子旋向对自清洁与强化传热影响研究.[硕士论文]-2011,5(3)节能方面的文献【91】王学生,王如竹.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高效节能换热器在氮肥工业中的应用. [期刊]-现代化工.2003,23(5)【92】嵇训达.杭氧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强化传热与节能降耗. [期刊]-杭氧科技.2003(1)【93】杨卫民,耿立波,阎华等.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节能芯节能源及应用. [期刊]-化工进展.2006,25(增刊)【94】潘文厚, 杨启明. 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管壳式换热器节能技术研究. [期刊]-现代化工.2007,27(10)传热性能模拟实验相关文献:【95】黄兴华,王启杰,陆震.上海交通大学制冷工程研究所.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动和传热的三维数值模拟.[期刊]-化工学报.2000,51(3);【96】曾文良,张正国,林培森等.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螺旋隔板换热器壳侧传热与流阻性能研究.[期刊]-石油化工设备.2000,29(5);【97】张雯,应启戛,杨希明.上海理工大学.管壳式换热器动态特性分析.[期刊]-江西能源.2001(1);【98】李红枫,周明连.中国矿业大学.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流动与传热的实验研究.[期刊]-发电设备.2001(1);【99】王定标,胡祥报等.郑州大学化工学院.大型纵流壳程式换热器三维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期刊]-郑州大学学报.2002,23(3);【100】昊金星,王定标,魏新利,刘宏.郑州大学.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期刊]-流体机械.2002,30(5);【101】解衡,高祖瑛.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院.管壳式换热器流场三维数值模拟.[期刊]-核科学与工程.2002,22(3);【102】齐福来.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无相变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计算方法的进展.[期刊]-医药工程设计杂志.2002,23(3);【103】徐斌,王启杰,罗来勤.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气液两相流路分析法的研究.[期刊]-热科学与技术.2003,2(2);【104】邓斌,陶文铨.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机实验研究.[期刊]-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7(9);【105】金赤采.东北大学热能工程.环形内助管内流动与传热问题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硕士论文]-2003,3【106】邓先和,徐国想,陆恩锡.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经孔板形成旋转流的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级流阻的研究.[期刊]_化学工程.2003,31(1);【107】段希利,王选盈等.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超声振动对换热管内传热和压降影响.[期刊]_石油化工设备.2004,33(1)【108】邓斌,李欣, 陶文铨.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孔介质模型在管壳式换热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期刊]_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25(增刊);【109】邓斌, 陶文铨.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湍流流动与换热的三维数值模拟.[期刊]_化工学报.2004,55(7);【110】赵娜,杜栓等.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机械学院.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及压降的研究.[期刊]-化工时刊.2006,20(4);【111】王扬君,邓先和,陈颖,李志斌.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全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平行流分隔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流场与传热性能.[期刊]_化工学报.2004,55(2);【112】郑召梅,许涛,王贵生.胜利石油管理局技术检测中心能源监测站.探讨管壳式换热器传热性能的检测与校核计算.[期刊]_计量测试与检定.2004(增刊);【113】罗文萍. 包钢集团公司氧气厂生产科.提高管壳式换热器传热性能的思考.[会议论文]-2004;【114】罗文萍.包钢集团公司氧气厂生产科.提高管壳式换热器传热性能的研究.[会议论文]-综合利用与环境.2004【115】李欣,邓斌, 陶文铨.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翅片管束式管壳式换热器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期刊]-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26(2);【116】解增忠,陈玉昆等.石油大学自动化研究所.管壳换热器模型库级在换热网络仿真中的应用.[期刊]-系统仿真学报.2005,17(12);【117】周建华,郑召梅.山东广饶水利局.管壳式换热器传热性能的检测与校核计算.[期刊]-研究与探讨.2005;【118】吴峰,曾敏,王秋旺,罗来勤.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管壳式换热器动态特性数值预测. [会议论文]-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119】易宏.广州市煤气公司.管壳式换热器混合管束传热的流阻性能研究.[期刊]-广东化工.2005(10);【120】谢国英,庞明军.北京福田建材有限公司.换热器传热数值模拟的两个假设.[期刊]-山西化工.2005,25(4);【121】王秋旺,黄彦平等.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交错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传热与阻力性能.[期刊]-化工学报.2005,56(4);【122】梅娜,陈亚平,施明恒.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螺旋折流片换热器壳侧传热与流动的数值模拟.[期刊]-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26(2);【123】刘利平,黄万年.郑州大学化工学院.FLUENT软件模拟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三维流场.[期刊]-化工装备技术.2006,27(3);【124】董其伍,李静,刘敏珊,刘乾.郑州大学热能工程研究中心.传热管异径布管方式传热系数的数值分析.[期刊]-核动力工程.2006,27(1);【125】张东生,杜扬,陈思敏.后勤工程学院,军事供油工程系.管壳式换热器换热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期刊]-节能技术.2006,24(139);【126】谢公南,黄彦平等.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传热与阻力性能的实验研究与预测.[期刊]_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21);【127】施金贵,张薇.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三维流场模拟.[期刊]-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5);【128】张杏祥,桑芝富.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比较.[期刊]-石油化工设备.2006,35(3);【129】熊智强,喻九阳,熊志斌.武汉工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管壳式换热器流场数值模拟方法.[期刊]-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8(3);【130】熊智强,喻九阳,夏文斌.武汉工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管壳式换热器数值模拟的流动模型比较.[期刊]-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28(3);【131】张杏祥,桑芝富.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结构形式对椭圆扁管管内传热与流阻性能影响.[期刊]-石油化工设备.2006,35(1);【132】王秋旺,黄彦平等.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壳程螺旋和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性能比较.[期刊]-化工进展.2006,25(增刊);【133】赵娜,杜栓等.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机械学院.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级压降的研究.[期刊]-化工时刊.2006,20(4);【134】程丹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相变传热增强剂相变贮能系统研究.[学术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35】王艳红,刘红禹,孟令一等.沈阳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FLUENT软件对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体数值模拟方法可行性的验证.[期刊]-管道技术与设备.2007(6);【136】薛明德,徐锋,李世玉.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稳定性问题研究.[期刊]-压力容器.2007,24(3);【137】张东生,杜扬,李康宁,赖长江.后勤工程学院军事供油工程系.管壳式换热器强制对流换热与阻力特性研究.[期刊]-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7(1);【138】管壳式换热器瞬态换热性能分析.[期刊]_2007(文献无法打开);【139】周水洪,邓先和.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壳式换热器新型支撑结构的数值模拟.[期刊]-冶金能源.2007,26(2);【140】周水洪等.管壳式换热器中旋流片强化管外传热的数值模拟(英文).[期刊]-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7,2(25);【141】马月月,金文.沈阳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基于VB技术的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计算系统开发.[期刊]-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7,21(1);【142】张剑飞等.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层流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期刊]-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28(5);【143】陈亚平,梅娜,施明恒.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螺旋折流片强化管壳式换热器内管束传热数值模拟.[期刊]-2007,23(1);【144】陈亚平,梅娜,施明恒.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螺旋折流片强化壳侧传热的四管模型数值模拟(英文).[期刊]-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28(1);【145】杨伟,齐向阳,狄军贞.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螺旋纵流管壳换热器的传热机理与实现.[期刊]_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7,17(1);【146】杨传健,江楠,廖晓懿.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化工机械研究所.新型高效强化传热元件--钉翅管的传热性能.[期刊]_石油化工设备.2007,36(2);【147】朱孝钦,N.Ben—Abdallah等.昆明理工大学, Dalhousie University. 用六水氯化钙作为相变材料的换热器储热性能研究.[期刊]-无机盐工业.2007,39(8);【148】胡岩,孙中宁.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折流板结构对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动与传热的影响.[期刊]_应用科技.2007,34(9);【149】罗再祥.应用化学.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对比研究与数值模拟.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6 【150】董其伍,王丹,刘敏珊.郑州大学热能工程研究中心.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特性数值研究.[学术论文]_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学术会议论文.2008;【151】曾文良.化学工程.大型轴流管壳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9,5;【152】王坤等.山东大学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弓形折流板通液口对换热器传热及流动性能的影响.[ 会议论文]-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学术会议论文.2010【153】汪威.化工工程机械.管壳式换热器脉冲流动传热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工程大学.2010,5【154】朱实强等.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连续肋管壳式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会议论文]-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学术会议论文.2010;【155】熊烨.安全技术与工程.BOG再液化系统组合式冷却器传热传热性能优化研究.[硕士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1,5;【156】张捷.化工过程机械.EHD强化管壳式换热器对流换热过程的数值模拟机实验研究. [硕士论文]-武汉工程大学.2011,5【157】戈锐.机械电子工程.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企业两相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硕士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3【158】胡琼.化学工艺.管壳式换热器冷凝传热研究与数值模拟. [硕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1 【159】王英双等.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花格板换热器的流动与传热研究.[会议论文]-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学术会议论文.2011;【160】汲水.热能工程.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动与传热机理分析与性能研究.[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11,5【161】雷俊杰.化工工程机械.高效管壳式换热器温度分布计算模型机设计方法研究.[硕士论文]-华东理工大学.2011,12【162】虎君.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研究与结构优化.[硕士论文]-沈阳工业大学.2012,2相变材料方面(1)相变储能换热器:【163】板式相变储换热器的储换热性能实验研究作者:江邑,张寅平,徐继军,江亿,康艳兵刊名:太阳能学报出版日期:2000 期号:第1-4期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164】壳式相变储能换热器的优化设计作者:柯秀芳,张仁元刊名:能源工程出版日期:2001 期号:第5期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广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实验室【165】工业窑炉用陶瓷基定形储能材料的研究作者:李爱菊,王毅,张仁元刊名:硅酸盐通报出版日期:2007 期号:第3期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510631%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广东,510225%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广东,510090。

换热器文献综述

换热器文献综述

相变换热器文献综述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班级:2011-01姓名:***学号:***相变储热换热器文献综述***(郑州***化工学院)摘要:本文通过对换热器发展历史的回顾,总结相变储热换热器的理论技术和结构设计,对其物性数据,相变储热材料等做了简要评述。

1引言在工业生产中,为了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过程的一种设备,统称为换热器。

它是化工、炼油、动力、原子能和其他许多工业部门广泛应用的一种通用工艺设备。

对于迅速发展的化工、炼油等工业生产来说,换热器尤为重要.通常在化工厂的建设中,换热器约占总投资的10~20%。

在石油炼厂中,换热器约占全部工艺设备投资的85~40%。

在化工生产中,为了工艺流程的需要,往往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换热过程:如加热、冷却、蒸发和冷凝等。

换热器就是用来进行这些热传递过程的设备,通过这种设备,以便使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以满足工艺上的需要。

由于使用的条件不同,换热设备又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结构。

另外,在化工生产中,有时换热器作为一个单独的化工设备,有时则把它作为某一个工艺设备中的组成部分。

其他如回收排放出去的高温气体中的废热所用的废热锅炉,有时在生产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总之,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任何化工生产工艺几乎都离不开它.2换热器发展历史简要回顾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

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陆续发展为多种形式。

30年代初,瑞典首次制成螺旋板换热器。

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工厂。

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材料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60年代左右,由于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

高等传热学论文-传热学的应用及最新进展—多相表面的沸腾换热

高等传热学论文-传热学的应用及最新进展—多相表面的沸腾换热

传热学的应用及最新进展—多相表面的沸腾换热Xx xx(长沙 410083)摘要:多相系统及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同的界面,这些界面(气体、液体、固体)彼此依赖、融合,形成多相表面。

相之间的稳定边界企图通过界面自由能值来改变其界面面积,沸腾传热是多相表面传热的很重要部分。

沸腾传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热能动力、核电、地热能、太阳能、石油化工、食品及低温工程等传统工业领域以及空间技术和微电子散热等高新技术领域。

强化沸腾关键技术的突破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解决狭小空间内高热流密度的散热难题。

纳米多孔铜表面具有高比表面积、优异的热导率、良好的浸润性以及极高的潜在汽泡核心密度,是极具前景的强化沸腾传热表面。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多相表面的沸腾传热以及其在一些领域的相关应用。

关键词:多相界面;沸腾换热;汽泡;EHD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The application of heat transfer and the latestprogress—The boiling heat transfer with multiphase interfacesJIANG Tao(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nergy ,Changsha410083)Abstract:In multiphase systems and processes, many different interfaces can exist, depending upon which state( gas, liquid, or solid) is finely dispersed in another.The stable boundary demarcating this region tends to alter the interface area by virtue of its interfacial free energy, The boiling heat transf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multiphase interfaces heat transfer.Boiling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traditional industrial areas, likethermal power, nuclear engineering, solar energy, chemical, food engineering and cryogenic engineering, as well as space technology and microelectronics cooling. The development of boiling enhancement technology can improve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and provide a solution for the heat dispersing problem in small space with high heat flux. The nanoporous copper surface with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excellent thermal conductivity, good wettability as well as a high density of potential bubble nucleate sites, is a promising heating wall for enhancing boiling heat transfer.Key words:multiphase interfaces;boiling heat transfer;steam bubble;EHD0 引言沸腾传热因在较小的过热度条件下可以获得极大的传热系数,在过去 80 余年的时间内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只具体介绍两种,补充辐射传热内容 及传热系数该如何计算 如何设计出一个干燥方案,一个干燥方案的组成。
务时借鉴的方法 解题步骤和参数参考
序号 1 2 3
书名 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 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 传热过程与设备
出版时间 2000.9 2002.1 2008.7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4 5 6
化学工程基础 高等传递过程原理 化工单元操作与实训
2001.7 2005.1 2012.2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7
流体力学与传热
2004.8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数 主要内容 自己需要找的 374-384 课本上举出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只具体介绍两种,补充辐射传 辐射传热的概念 柴诚敬、张国亮 340-341 热边界层及对流传热系数 在容器边界,热量及传热系数该如何计算 匡国柱、史启才 330-332 教材给的是各种干燥需要用到的知识,我们该如何设计出一个干燥方案,一 干燥设计方案 51-98 管壳式换热器 朱跃钊、廖传华、史勇春 换热器的课外拓展知识 106-160 板片式换热器 103-104 高频介质加热和微波加热 104-105 红外线加热技术 武汉大学 82-84 热辐射 与2相结合 94-100 间壁式热交换器 与3相结合 王涛、朴香兰、朱慎林 28-36 物质的热导率 74-90 换热器型号的确定步骤 谢萍华、徐明仙 96-113 蒸发技术 蒸发操作任务时借鉴的方法 170-179 干燥工艺参数的确定 计算干燥题目时的解题步骤和参数参考 225-226 多效蒸发的计算(蒸发) 邹华生、钟理、伍钦 173-179 辐射传热 结合2、4有关内容 182-183 总传热系数K值的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