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8章 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创造力及其培养)【圣才出品】
第7章创造力及其培养7.1复习笔记一、创造力概述1.创造与创造力(1)创造的含义创造(create)是指重新构建或产生新事物的一种活动。
创造具有以下三个本质特征:①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②创造必须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
③创造是创造者聪明才智高度发挥的结果。
(2)创造力的含义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2.创造过程与创造力结构(1)创造过程在众多的创造活动发展阶段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的创造过程“四阶段论”:①准备阶段:创造过程的基础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积累知识、提出问题、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别人的经验和数据等。
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确定创造的方向和目标,从主观和客观条件上做好必要的准备。
②酝酿阶段:创造过程的潜伏阶段。
经过长期系统的准备之后,围绕既定的方向和目标,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但一时理不清头绪。
此时,需要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遇到的问题,甚至将它暂时搁置起来。
③明朗阶段:创造过程的顿悟阶段。
经过长期酝酿之后,随着创造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次次的探索和逼近,使创造过程临近成功。
因为某种机缘或是受到什么意外的刺激,思想豁然开朗,产生新的观念。
④验证阶段:创造过程的反思阶段。
只有通过验证,才有可能证实创造成果的价值。
有时可能会全部否定,推倒重来;有时可作局部修正,进一步完善。
(2)创造力的结构①创造力的静态结构a.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曼贝尔认为,个体的创造力主要包括三个成分:一是有关领域的技能,二是有关创造性的技能,三是工作动机。
上述三种成分是在不同的专门化程度上进行活动的。
b.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创造力可分解为六个主要成分: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洞察性。
②创造力的动态结构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创造力是在产生有价值的新信息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智力品质的总和。
它包括以下成分:a.发现问题的能力: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b.明确问题的能力:指将获取的新问题纳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中贮存起来,理清其来龙去脉,弄清其逻辑原理和相互关系的能力;c.阐述问题的能力:指在长时记忆中建立问题表征和相关资料,并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搜集、激活信息的能力;d.组织问题的能力:指运用各种加工方式对问题进行加工的能力;e.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指通过书面或非书面的形式将创造出的新观念、新方法输出、呈现的能力。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6章学习策略6.1复习笔记一、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点(1)学习策略的概念①学术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学习策略进行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a.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方法,即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程序、方法或者规则。
b.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对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进行调控的技能。
c.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法与调控技能的结合。
②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
学习策略可分为:a.学习认知策略,即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策略;b.学习监控策略,即用来调节与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策略。
(2)学习策略的特点①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②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③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④生成性和指向性的有机统一。
2.学习策略的分类(1)麦基奇的分类麦基奇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以下三部分:①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②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③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麦基奇等人的学习策略分类(2)丹塞罗的分类丹塞罗等人提出了MURDER学习策略,认为学习策略由两个策略系统构成:①基本策略系统,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赖以应用的主导性策略。
②支持策略系统,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适宜的认知气氛,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定向,使已有的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性策略。
丹塞雷的学习策略分类(3)奥克斯福德的分类奥克斯福德认为,学习策略包含以下五个层面:①元认知策略,是用来帮助学生计划、管理以及评估学习过程的策略;②情感策略,是用来提高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的策略;③社会策略,是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的策略;④记忆与认知策略,是用来增强记忆与思考能力的策略;⑤补偿性策略,是用来与学习者沟通,帮助学生克服知识上的不足的策略。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圣才出品】
第 15 章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15.1 复习笔记
一、班级人际关系概述 1.班级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功能 (1)班级人际关系的含义 班级人际关系是指学校班级环境中,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 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班级中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班级内成员间心 理距离的基础。 (2)班级人际关系的构成成分 ①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程度,它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 际关系中的理性成分。 ②情感成分 情感成分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人际关系好 坏的重要标志。按照交往双方情感投入与融合的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了轻度卷人、中度卷 入和深度卷入。 ③行为成分 行为成分是交往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主要包括行为的模式、活动和举止的 作风、表情、手势、语言等。 (3)班级人际关系的功能
②对立型
对立型关系是指同学之间在心理上彼此不相容、相互排斥的关系,表现为摩擦、反感、4 / 16Fra bibliotek圣才电子书
(2)同伴关系的类型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友好型
友好型关系是指同学之间在心理上彼此相容,相互接近、相互吸引的关系,表现为融洽、
信任、亲密、友好。友好关系本身又有性质与程度上的区别。有健康、积极的友好关系,也
有不健康、消极的友好关系;有感情深厚的友好关系,也有感情一般的友好关系。
二、班级中的同伴关系 1.同伴关系及类型 (1)同伴关系的概念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 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 适应价值。班级中的同伴关系则是在同学之间进行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学 之间的心理关系,它是除教师之外的班级成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 班级内的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心理)【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心理11.1复习笔记一、美育心理概述1.美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美育的含义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心理学美育心理学是研究美育心理的学问,主要是研究美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
美育心理学既可以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2.美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1)美育心理学的对象美育心理学以美育过程中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可概括为美育心理现象和美育心理规律。
(2)美育心理学的任务①实践任务揭示美育过程中主体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为选择美育策略、提高美育的效果提供心理学的依据,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②理论任务美育心理学在解决美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过程中,要总结各级学校、各门美育课程和有关美育活动的经验,上升为美育心理学的理论,为建立科学的美育心理学提供实践和理论的依据,为学校美育的科学化提供理论的证据。
3.美育心理学的简史美育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学家自己开创的新兴学科。
(1)美育心理学是由刘兆吉教授领导一批中青年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981年,刘兆吉在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美育心理学”的概念。
1983年,刘兆吉以“试论美育心理学中的几个问题”为题,公开发表了美育心理学的第一篇论文,这标志着美育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1985年,刘兆吉撰写的“美育心理”词条被收入《中国大百科伞书·教育卷》,标志着美育心理学正式得到国家承认。
(2)1987年,“美育心理研究”被列为国家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国家级重点项目,美育心理学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8章学习策略8.1复习笔记一、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的含义(1)国外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①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的具体方法或技能。
②学习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的调控技能。
③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与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统一体。
(2)国内学者给学习策略下的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办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应从以下三点理解学习策略的含义:①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学习策略范畴。
②学习策略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
③学习策略是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3)学习策略与相关概念的辨析①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一次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措施。
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区别表现在:a.具体的学习办法与具体学习任务相联系,有较强的情境性,而学习策略既与具体任务相联系,又与一般学习过程相联系;b.学习方法经学习者反复运用,熟练掌握后,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往往凭习惯加以运用,而学习策略则是学习者经过对学习任务、学习者自身特点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反复考虑之后才产生的方案或谋划;c.具体的学习方法可以用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但不考虑最佳效益,而学习策略则是以追求最佳效益为基本点的。
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联系表现在:a.学习策略虽不同于具体方法,但它又不能脱离具体方法,学习策略的谋划最终要落实到学习方法上,借助学习方法表现出来;b.只有那些经过学习者整体谋划之后启用的方法才会获得策略的性质,成为学习策略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否则,不动脑筋随意运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
②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己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其功能在于使学习者不断反省自己的认知活动。
认知策略的学习有助于学习策略的发展,但认知策略并不等同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比认知策略更广的概念。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2章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班杜拉【答案】B2.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A.尝试——错误说B.认知——发现理论C.联结——认知理论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答案】A3.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
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B.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C.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D.操作性为和反应性为【答案】C4.个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这就是()。
A.刺激分化B.刺激泛化C.刺激混淆D.刺激类同【答案】B5.在一定反应后呈现厌恶刺激可以使有机体反应概率降低或终止,这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恐惧性条件作用【答案】C6.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这就是()。
A.操作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条件反射D.经典条件反射【答案】D7.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是()。
A.分配律B.准备律C.练习律D.效果律【答案】C8.奥苏伯尔认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是()。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含义学习D.机械学习【答案】B9.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有意义接受学习D.内化学习【答案】A10.提出先行组织策略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布鲁纳C.维果斯基D.奥苏伯尔【答案】D二、概念题1.UCS and UCR,CS and CR(华中师大2004研)答:即无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刺激是指在无条件反射过程中引起恒定反应的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
如,狗看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里的食物就是无条件刺激,因为其在狗身上的功能是固有的。
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就称为无条件反应。
条件刺激是指本来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射,但在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同时或先后呈现后也引起反应的中性刺激。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第3章学习动机3.1复习笔记一、学习动机概述1.学习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1)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2)学习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①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
②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③诱因是指能够激发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④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
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有机体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学生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2.学习动机的作用(1)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学习动机的水平越高,其学习效果越好。
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因而不能仅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推断学习动机作用的强弱。
(2)动机水平与学业水平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只有当学习动机处于最佳水平,学习活动才会产生最佳效果。
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往往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辩证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双向关系。
学习动机固然可以增加学生的行为方式来促进学习,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增加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的类型(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自身,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
外部动机指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部因素引起。
外部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存在于其他情境中,学习活动只是满足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2)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分为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
交往动机是指在希望得到他人关心、认可、友谊与支持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能隶属他人或团体并接受其影响,获得他人的赞许或认可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力求取得学习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品德及其形成)【圣才出品】
第9章品德及其形成9.1复习笔记一、品德概述1.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和道德的含义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上的表现。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品德和道德既有紧密联系的一面,又有彼此区别的一面。
区别:①品德与道德的内涵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关系在社会心理发展中长期积淀的产物。
品德是在一定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支配、调节个体道德行为的个体意识,是一定社会道德个性化的反映。
②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
③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对社会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作为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关系。
从反映内容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④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一经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
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
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
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原有品德基础制约,没有品德基础的道德是空洞的道德,这样的道德,不仅难以转化为个体的信念,而且还会妨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品德是虚假的品德。
2.品德心理结构心理学家为了揭示品德的心理实质,寻找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力图从心理构成的层面上研究品德的心理结构。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规范学习【圣才出品】
第8章规范学习8.1复习笔记一、规范学习概述1.规范、规范学习的含义(1)规范的含义规范,是指对人们社会行为活动的规定,而社会行为的普遍性以及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使得规范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规范具有广泛性,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分为以下几类:①依据对人的行为的制约方式,可分为:道德规范、法律规范。
②依据适用范围,可分为:大型群体规范、小型群体规范。
③依据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可分为:政治规范、经济规范、社会生活规范。
④依据存在方式,可分为:成文的规范,不成文的规范。
(2)规范学习的含义规范学习,是指的是学生获得一定的规范认识,并努力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起内部的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
规范学习的心理实质就是通过对规范的内化形成对外部行为的调节。
①规范学习的两个过程:a.通过活动不断地将现实规范据为己有的内化过程;b.通过活动不断地将已有的规范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
②规范学习的发生:规范学习不是自发发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的心理变化而实现的。
③规范学习的内容:规范学习通过规范自主活动的反复实践,构建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一体化结构,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基本态度,从而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交往经验,包括规范的认知学习、规范的情感学习、规范的行为方式学习三方面的内容。
2.规范学习的特点和作用(1)规范学习的特点①情感性。
情感反映了规范学习的本质特征,区别于一般的知识和技能学习。
在规范学习中,情感过程渗透认知学习和行为方式学习的所有方面,没有情感,就没有规范的内化。
②约束性。
规范不仅约束学生的认知与评价,还约束学生的行为方式。
但是规范学习的约束性并不完全是强制性的,规范学习的约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受动性相结合的体现。
倡导性规范重在唤起个体的某种精神力量;禁止性规范重在制约个体不合理的欲望与冲动。
③延迟性。
规范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发展。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①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②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且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心理进行研究:(1)客观描述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2)揭示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规律;(3)为促进主体心理健康发展、顺利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科学方法指导。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体系包括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能力与个别差异、美育心理、体育心理、教育社会心理等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原则。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的原则。
只有采取系统性原则,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它们的必然联系。
(3)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的原则,这是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圣才出品】
第14章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14.1复习笔记一、心理差异与教育个体心理差异,也称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别,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实践所形成的一贯的、持续的、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点。
1.认知差异与教育(1)一般认知能力的差异一般认知能力也称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个体的一般认知能力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
①一般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的相关程度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认知能力实际上总是能预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但是并非所有的认知能力测验都能同样预测所有类型学生的学业成绩。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来自多方面,一般认知能力仅是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愈加明显。
②一般认知能力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当教学任务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时,一般认知能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性增大,也就是说,如果恰当运用某种教学方法以减少对学生深层信息加工的要求,那么一般认知能力的影响力度就可以降低。
(2)专门领域知识的差异①专门领域的知识和学习成绩之间的总相关学生在某一个特定学科领域的过去成绩能准确地预示学生在这一领域内的未来成绩。
②专门领域的知识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已有知识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当某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将新旧信息加以积极整合时,具有相当数量预备知识的学生就比缺乏这种知识的学生在学习中更易获得成功。
当不需要学生进行这种整合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不会受到先前已有知识的影响。
(3)认知风格的差异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人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
这些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成为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心理变量。
①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从个体在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看,个体的认知风格可以区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两种。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圣才出品】
第5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5.1复习笔记一、程序性知识概述1.程序性知识的概念(1)程序性知识的含义程序性知识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是指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
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
(2)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①区别:a.从基本结构看,陈述性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的意义,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对操作方法的熟练掌握。
b.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太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
c.从意识控制程度看,陈述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的搜寻过程;程序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
d.从学习速度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较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而且程序性知识一般属于过度学习,因而保持比陈述性知识牢固。
e.从记忆储存看,由于陈述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因而陈述性知识的储存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其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程序性知识的储存呈现独立的模块性,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
f.从测量角度看,陈述性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性知识只能通过观察行为是否能做、会做什么的方式测量。
②联系:a.程序性知识的形成以掌握陈述性知识为必要条件,人们掌握的陈述性知识越牢固,越有助于程序性知识的形成;b.程序性知识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3)学习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意义a.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b.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之更经济合理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一、选择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一、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统考2007年研]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考点】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的考查。
根据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的资料分析,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但是其内容只是对与教育实践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总结,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和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早期代表作,但它们同样只是介绍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首次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从而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
2.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统考2007年研]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考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答案】C【解析】本题是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考查。
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
他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
他提出了著名的心里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新题发展的矛盾与危机。
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个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婴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幼儿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现目的的实现。
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第12章教师心理12.1复习笔记一、教师的职业结构特点1.教师的职业活动结构(1)教师职业活动的内容结构①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在此特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教学是教师活动最基本的内容。
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容结构,主要表现为确定所授课程的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选用教学方法,安排与实施教学过程,并对自己教育影响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质量作出相应的评价等。
②科学研究活动。
既搞教育教学,又搞科学研究,这是现代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科研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一是对自己所教专业、学科进行理论上的研讨,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二是依据专业、学科的理论进行应用性研究;三是旨在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探索育人规律,进行教育科学方面的研究。
③人际交往活动。
人际交往也是教师的职业活动之一,教师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与学生的交往,与学校领导、同事的交往,与学生家长的交往等。
(2)教师职业活动的形式结构①教师职业活动的设计。
设计作为一种心智操作方式,它规定着活动的进程、方式、范畴和系统。
教师职业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教育设计、教学设计和科研设计三个方面。
②教师职业活动的组织。
组织是根据设计而进行的系统性实施,使设计规划得以实现的活动。
组织是设计规划的具体行为表现,是按设计要求而进行的操作性活动。
教师的组织活动体现在组织自己的讲授、组织自身的课堂行为、组织学生活动和组织科学研究中的课题队伍等方面。
(3)教师职业活动的效能结构根据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活动的效果或质量,可以把教师的活动相对划分为七种效能类型(见表12-1)。
表12-1教师活动效能分类第一类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齐头并进,效果俱佳,他们既有渊博的学识,又有高尚的人格,并且才能与技能高度发展,是教育家与学科专家的统一,这类教师是学校中较理想的专家型教师,但在教师中为数不多。
第二、三类教师在学校中较多,他们都重视教学活动,而且教学质量与效果也好,但各自在教育或科研方面尚显不足。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考试习题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考试习题命题人:XXXX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划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辅助策略2.人的学习主要通过()A.视觉B.听觉C.嗅觉D.触觉3.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是使用了()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复述策略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A.复杂方案B.学习计划C.可行方案D.思维程序5.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A.开始和结尾部分B.中间部分C.不一定D.都一样6.学习一中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多对记忆有帮助的这种方式称为()A.语义联想B.视觉想像C.关键词法D.谐音联想法7.下列属于传统记忆术的是()A.位置记忆法法B.谐音联想法C.关键词法D.语义联想8.学习策略主要分为三大策略,下面不属于这三大策略的是()A.认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9.以下方法不属于教师能促进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的是()A.讲的慢一点B.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笔记C.重复复杂的主题材料D.在黑板上吧所有的信息罗列出来10.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A.设置学习目标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D.考试时监视自己速度和时间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飞机-箱子想象为“飞机穿过箱子”运用的是__________。
3.利用表格是常用的组织策略,表格一般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学习中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学习策略一、单项选择题1. 计划安排每天仔细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中的__________A.组织策略B.认知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2. 学习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__________A.调节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实施策略D.价值性()3. 以下哪一类不属于组织策略?__________A.群集B.摘录C.过度学习D.列提纲()4.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__________构成A.意识和能力B.规则和技能C.经验和方法D.认知策略()5. 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调节策略()6. 在学习中,__________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
A.复述B.组识C.计划D.调节()7. 随意记忆属于__________策略A.组织B.复述C.精细加工D.计划()8.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地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__________A.学习计划B.学习策略C.学习方法D.学习规律()9. 调节策略属于学习策略的__________B.提高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10. 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 A.语义联想B.视觉现象C.关键词法D.谐音联想法()11.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尽可能的让多种感言参与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__________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复述策略()12.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__________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13. 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进行的A.视觉B.听觉C.嗅觉D.触觉()14.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__________的记忆策略A.感知性B.理解性C.计划性D.调节性()15. 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__________A.设置学习目标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16. 看完文章时,以金字塔的形式把要点呈现出来,这种编码策略叫做__________ A.作关系图B.列提纲C.运用理论模式D.利用表格()17. 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__________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D.复述策略()18.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单词china,今天又学习其形容词chinese由于有了昨天的基础,今天学习特别快,这属于__________A.前摄促进B.倒摄促进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19. 老师在教授课文时采用列提纲的形式来板书,这里老师使用的学习策略是__________ 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元认知策略D.阅读理解策略()20. 创造一个故事,将所要记忆的信息编在一起的学习策略属于__________A.元认知策略B.组织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复述策略()二、填空题(本大题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练习题
1练习题一、选择题1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奠定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并支配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长达50年之久。
这本书的作者是()。
A.华生B.斯金纳C.桑代克D.杜威【答案】C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 世纪中期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30年代【答案】A31868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因此该书作者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该作者是俄国教育家()。
A.乌申斯基B.卡普列杰夫C.巴甫洛夫D.维果斯基【答案】A4主张把教育心理学当作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的学者是()。
A.乌申斯基B.卡普列杰夫C.巴甫洛夫D.维果斯基【答案】D5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B.罗杰斯C.布鲁纳D.班杜拉【答案】B6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是()。
A.学习心理学B.人格心理学C.教育心理学D.动机心理学【答案】C7教育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
A.特殊与一般B.重合C.无关D.整体与部分【答案】A二、概念题1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答: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研究教与学的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交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及技能、发展智力及个性、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的各种心理规律。
2四段教学法答:四段教学法是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的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明了指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联想指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系统指做出概括和结论。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1复习笔记一、科学的心理发展观1.全程发展观全程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个体发展存在极大的可塑性;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1)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关注个体心理的全程发展思想是由美国心理学学家何林渥斯首次提出的。
心理全程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在适应能力中各种与年龄有关的变化。
(2)个体心理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全程发展观既强调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承认这一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所组成。
每一阶段有其特定的特征,它在前一特定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为下一特定阶段打下基础。
2.全面发展观全面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的心理是一个有序的结构系统,心理发展往往具有整体、协调和统一的性质,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水平的发展。
(1)心理发展的多维性心理发展的多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社会性发展共同构成人的发展,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是个体心理发展是多种心理活动共同发展的结果,是个体心理生活符方面协调统一的表现。
(2)心理发展是多侧面的个体的心理是由多侧面、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可以划分为智力因索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前者是心理活动的操作、执行系统,后者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
(3)心理发展存在不同的层次水平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期间,不断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心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旧质向新质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
这个发展过程不仅是心理结构的变化,而且是心理机能的发展。
3.动态发展观动态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交替发生而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的过程。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谢谢观看
13.2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 解
14.1复习笔记
14.2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 解
15.1复习笔记
15.2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 解
16.1复习笔记
16.2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 解
作者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 的精彩内容摘录。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 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第版
心理学
心理学
笔记
教学
真题
心理
笔记
教材
教育 真题
第章
心理学
习题
教育
笔记
知识
复习
学习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张大均所著的《教育心理学》(第2版)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 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 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但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 内容一般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 作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推荐教材,张大均著《教育心理学》(第2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心理学权威 教材。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 习笔记以《教育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读者对重要知 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全国统考真题及部分名校近年的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这些学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 考教材。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3.补充典型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教育心理 学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本书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 校老师讲授教育心理学的讲义和上课笔记,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关参考书,如有不妥, 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学习策略
一、选择题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答案】A
2.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答案】B
3.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答案】C
4.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应归类于()。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答案】B
5.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部分时就会退回去重读困难段落,放慢速度,这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
A.计划策略
B.监视策略
C.调节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答案】C
6.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学习策略是()。
A.谐音法
B.抄写法
C.过度学习
D.概括
【答案】D
7.学前儿童在遇到“8+5=”这样的问题时,他记住8然后伸出5个手指,自8以后数起,即从9数到13,从而解决了问题。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该儿童的行为是()。
A.需要耗费心理资源的行为
B.不需要耗费心理资源的行为
C.非策略行为
D.策略行为
【答案】D
8.在儿童的学习策略训练中,使策略与动机激励相结合的最有效方法是()。
A.使儿童能陈述策略学习的重要性
B.开展学习竞赛
C.使得儿童知道策略应用的适当条件
D.使得儿童亲身体验到应用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答案】B
二、概念题
1.学习策略
答:(1)国外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
①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的具体方法或技能。
②学习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的调控技能。
③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与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统一体。
(2)国内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办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应从以下三点理解学习策略的含义:
①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学习策略范畴。
②学习策略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
③学习策略是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2.复述策略
答:复述策略是为了在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
在某些简单任务中,可以口头重复这个新记材料进行维持性复述;而对于某些复杂的任务,我们需要依据“遗忘规律”来组织自己的复述,以将新学的材料保持在长时记忆之中。
3.精加工策略
答:精加工策略是指通过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并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
具体包括:画线法、笔记法、卡片法。
4.组织策略
答:组织策略是指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具体包括:列提纲、制作结构网络图。
三、简答题
1.简述元认知监控策略的基本内容。
答:元认知监控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监视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而采用的方法、途径的总和。
(1)领会监控
领会监控的特点是个体在头脑里有一个领会的目标,并通过变化阅读的速度、容忍模糊、猜测以及重读等方式实现此目标。
(2)策略监控
策略监控是指学生在学会使用学习策略之后,紧跟着进行学习策略使用的监控训练。
训练的方法很多,例如教师提醒法、学生相互提醒监督法、学生自检法等。
(3)注意监控
注意监控指将有限的注意能量全都花在材料的重要信息中,提高注意力的监控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目标、使用标示重点的线索等方法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2.学习策略教学的条件
答: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学的条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
(1)原有知识背景
从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论来看,策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
策略的应用离不开
被加工的信息本身。
儿童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越是丰富,他越能应用适当的加工策略。
(2)自我效能感
在策略训练中,首先要使学生体会到运用较好的学习策略,学习效率能提高。
使他将学习的改进归因于采取了较好的策略。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的低水平与自我效能感的低水平是并存的。
教学要改变学生的低水平的学习策略,则要同时改变他们这种不良的归因倾向。
(3)元认知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儿童先有认知发展,然后才有元认知的发展。
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他们运用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自己认知活动就比较困难。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着儿童策略学习的效果。
(4)练习的一致与变化
学习策略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最重要的教学条件就是教师要精心设计相似情境和不同情境的练习从写景物的特点到写动物的特点,甚至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写动物的特点,则是不同情境的练习。
练习必须有连续性,没有连续性,学习者将无所适从,认知图式不能形成。
但练习必须有变化,只有经过在变化的情境中的练习,认知图式才能深化,策略才能灵活应用。
(5)有一套外显的可操作技术
个人使用的学习策略是内在的,但是它可以从他的认知行为中得到反映。
如果有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来控制学习者的认知行为,就有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或学习习惯,改变其不良的认知行为或习惯,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