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常见的量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一乘除法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和一位数整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
2、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口算。
单元课时安排:10课时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棵(1)教学内容:P2-3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一、复习:⑴口算3×8= 5×4= 9×3= 4×2=8×7= 7×9= 5×5= 8×4=二、情境引入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
(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三、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4、讨论算法。
①用加法算:20+20+20=60(棵) ②用乘法算:20×3=60(棵)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20×3”的口算过程 2×3=6,20×3=60·····5、教师提出问题:4捆一共多少棵?5捆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已完成,最后与同伴交流。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常见的量|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常见的量|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巩固和深化对质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单位和货币单位等常见量的认识。
2. 能在实际情境中,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内容1.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2. 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3. 面积单位:平方毫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4.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5. 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日、周、月、年6. 货币单位:分、角、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各个常见量的单位换算。
2. 在实际情境中,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教学难点1. 各个常见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量单位卡片、计量工具(如尺子、天平、时钟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实物,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常见量。
2. 新课导入:讲解各个常见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互相交流。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板书设计1. 整理与复习常见的量2. 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等部分。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并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的认识。
2. 长度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
3. 实际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的认识,长度单位的换算。
2. 难点:实际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背景,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究长度单位的换算。
3. 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讨论生活中熟悉的长度单位,如“尺”、“丈”等,引出本节课的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
2. 探究新知:(1)介绍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单位。
(2)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
(3)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3. 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2)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的物品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运用面积单位测量和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七、教学内容1.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
2. 面积单位的换算: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 平面图形面积的测量与计算。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面积单位的换算。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 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千米、米、厘米三种长度单位。
2. 学会千米与米、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3. 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千米、米、厘米三种长度单位,掌握换算方法。
难点: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长度单位卡片。
2. 练习题。
3. 实物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 学习新课:(1)认识千米、米、厘米教师展示长度单位卡片,引导学生认识千米、米、厘米。
(2)换算学习教师讲解千米与米、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
(3)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解答,交流解题过程。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灵活选择合适的单位,并准确进行换算。
3. 观察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检查其对长度单位换算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2. 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其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和遇到的问题。
3. 召开小组会议,听取学生对课堂活动和小组合作的反馈意见。
八、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作业和反馈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巩固知识点。
2. 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调整教学方法,如引入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其应用能力。
九、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测量活动,如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度、宽度等。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精品教案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物品名称 物品重量
二次备课
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 二、从生活中引入 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 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 生 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 400 克。 生 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 105 克。 生 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 3 千克。 „„ 师:刚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 、 “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 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中学习 1、认识秤。 (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 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 这个方法不错, 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 比如鸡蛋, 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 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 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 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 量的克数。 C、识秤练习。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师: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 作单位,那么 1 克有多重呢?(板书:1 克) (2)让学生掂一掂 1 枚 1 角钱的硬币,说说感觉如何? (3)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 1 克? (4)师:那么 1 千克又有多重呢?(板书:1 千克) (5)让学生掂一掂 1 袋 1 千克重的大米,与 1 枚 1 角钱的硬币 比较,说说感觉如何? (6)称一称 1 千克大米,看盘秤指针变化,并在盘秤上做个记 号。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意义,掌握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熟练的进行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系统地回顾总结与反思,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快乐。
情感态度:通过系统地回顾总结与反思,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快乐,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过的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意义。
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熟练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法学法:自主复习法、讨论法、练习法、合作复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 出示课本中的信息,让学生自由阅读这些信息。
2.说说这些信息中有哪些量?哪些是质量单位?哪些是时间单位?哪些是人民币单位?(或者让学生把这些量进行分类)3.对于这些单位,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常见的量进行系统的复习和。
二、回顾,建构网络。
1.引导学生复习常见的质量单位。
(1)说说常见的质量单位有哪些?(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吨。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大小。
(3)说说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
2.复习常见的时间单位。
(1)说说常见的时间单位有哪些?(2)说说这些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3.复习常见的人民币单位。
(1)说说常见的人民币单位有哪些?(2)说说常见的人民币的进率是多少?4.让学生根据回答,对这部分知识自己进行系统。
5.交流的结果。
形成下面的知识网络。
(1)常用质量单位:吨(t )千克(g )克(g)(2)单位之间的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3)常用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单位之间的换算:1世纪=100年 1年 =365天(平年) 1年=366天(闰年)(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大月有31 天)(平年与闰年的判断方法)(四、六、九、十一是小月小月有30天)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1日= 24时 1时=60分 1分=60秒常用计时法:12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转化方法)(4)常用单位:元角分单位换算:1元=10角 1角=10分常用的量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一部分知识,有部分学生只是死记了一些进率,并没有真正理解感受每个单位的大小,在复习中要让学生用身边具体的东西来表示每个单位的大小,加强理解。
2018秋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全册教学案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三单元加与减第四单元乘与除整理与复习第五单元周长第六单元乘法第七单元年、月、日数学好玩第八单元认识小数总复习第一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学目标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出混合算式的过程,理解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初步学会借助直观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列式或者综合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3.体会“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以及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进行简单的整数混合运算(两步),激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第1课时小熊购物(一)(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教学目标:技能与目标:1、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2.会运用“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课件、食物面包、饼干、饮料的图片。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指导要点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情境引入(5分)出示“小熊购物”课件。
谈话引入:今天,小熊胖胖和乐乐听说下午要开联欢会,就来到商店买些东西。
你们看商店里有什么?(出示主题图)学生根据问题,独立读图,找到图中的数学信息。
说出商店里有面包每个3元,饼干每包4元,饮料每瓶6元,花生每包7元,糖果每袋5元。
关注学生对于问题的表述能力。
关注学生读图的有序性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探究新知(25分)1.建立模型提出问题:小熊胖胖要买什么呢?买这些东西需要多少钱呢?快帮算算吧!(小组同学交流)(1)怎样列算式?(2)每个算式分别求的什么问题?(3)如果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就可以列一个综合算式3×4+6或6+3×4看胖胖,读出胖胖的问题:我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
最新北师大版2018-2019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一、单元教学目标: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出混合算式的过程,理解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初步学会借助直观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体会分布列式或者综合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有条理的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以及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进行简单的整数混合运算,激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结合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数学信息,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能寻找算式在生活中的原型,理解综合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3、能正确掌握“先乘除后加减”以及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4、能正确运用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5、能根据给出的图示,读懂题意,能正确列式解决问题。
三、单元教材编写特点:1、以丰富的情境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混合算式的意义,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运用画图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3、通过寻找算式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来龙去脉”。
四、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小熊购物(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会混合运算中“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
2、会运用“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3、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会混合运算中“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
会运用“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假期你们一定到处游玩,在准备上路的食品也有数学问题。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案设计第一章:长度单位1.1 毫米、厘米、分米和米教学目标:了解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尺子、量角器、实物等。
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2)新课:讲解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实物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1.2 千米和公里教学目标:了解千米和公里的概念,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千米和公里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千米和公里换算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地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观察地图,认识千米和公里。
(2)新课:讲解千米和公里之间的换算关系。
(3)练习: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距离,进行千米和公里的换算。
第二章:面积单位2.1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教学目标:了解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面积模型、尺子等。
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观察面积模型,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2)新课:讲解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实物面积,并进行单位换算。
2.2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目标: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公顷和平方千米换算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地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观察地图,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
(2)新课: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练习: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面积,进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
第三章:体积单位3.1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教学目标:了解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间的换算关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常见的量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常见的量》教案教学设计1数与代数第3课时常见的量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时的教学要对学过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行全面地温习,并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育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温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结合教材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过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行集中、系统地整理,在整理的进程中加深学生的经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进程中,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的时刻单位有感性的熟悉,从而培育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备教师预备PPT课件学生预备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网络图教学进程⊙整理温习1.回忆学过的时刻单位。
师:请同窗们回忆一下,咱们学习了哪些时刻单位?预设生:时、分、秒、年、月、日。
师:这节课咱们就一路来温习本学期学习的“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2.课件出示教材92页8题,组织学生整理自己把握的“年、月、日”的知识。
师:关于年、月、日,你学过哪些知识?整理一下,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独立整理自己把握的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后小组交流。
(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预设生1:我是列表格整理的。
一年有12个月大月:1,3,5,7,8,10,12月31天小月:4,6,9,11月30天特殊月:2月28天(平年)29天(闰年)1数与代数第3课时常见的量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时的教学要对学过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行全面地温习,并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育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温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结合教材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过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行集中、系统地整理,在整理的进程中加深学生的经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常见的量,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了解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长度: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了解长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厘米),了解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
4. 体积:认识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了解体积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温度: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华氏度),了解温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及应用。
2. 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常见的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常见的量。
2. 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常见的量。
2. 新课导入:分别介绍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量的概念及单位。
3. 实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的量来解决。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常见量的理解和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评价学生在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常见量的认识和应用方面的表现。
2. 结合学生的课后练习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评价学生对常见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常见的量。
通过观察实际物体,学生能够理解不同量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相应的单位换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际物体,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常见的量的概念。
难点:学生能够进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实践、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实物道具,如尺子、面积板、体积容器等。
2. 准备幻灯片或者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
3. 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设计: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常见的量的概念。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讲解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常见的量的定义和单位。
2.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理解不同量的概念。
3. 教师进行单位换算的讲解,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三、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六、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换算、长度单位换算、体积单位换算、重量单位换算等。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七、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面积、长度、体积、重量等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面积、长度、体积、重量等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常见的量|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常见的量|北师大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中的“整理与复习常见的量”这一章节时,我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质量单位、长度单位以及面积单位三个部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以及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通过复习这些单位,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它们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质量单位、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换算,以及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换算,以及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复习,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长度和面积的模型,如尺子、剪刀、纸张等,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和剪裁来理解和掌握长度和面积单位。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比如:“小明有一箱苹果,每千克有10个苹果,这箱苹果有5千克,请问这箱苹果有多少个?”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复习质量单位的换算,如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等。
接着,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质量的测量和换算,如用天平称物品,用尺子测量长度等。
我会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六、板书设计在板书上,我会列出质量单位、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如1千克=1000克,1米=10分米=100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等,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并记住这些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如下:1. 请列举出你所知道的质量和长度单位,并说明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答案: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如前所述。
2018-2019学年最新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统计1教学设计-精编教案
你知道哪个小组的人均捐的图书多呢?
什么叫“人均”?
怎么比?
3.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统计图中一个格代表几分?
看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小刚一个星期里读书共多少分钟?
根据上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4.猜一猜
盒里有3张科技馆和5张自然博物馆的入场券。如果只摸出一张,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出现哪种结果的可能性大一些?
平均每个人
先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捐书多少本?第二组平均每人捐书多少本?再比
小刚星期日读书50分、星期一读书30分、星期二读书35分,星期三读书20分,星期四读书40分,星期五读书45分,星期六读书25分。星期日读书的时间最长,星期三读书的时间最短
七天读书时间相加
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因为就有两种票。出现自然博物馆的入场券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自然博物馆的入场券多些
正方体六个面分别写着1、2、3、4、5、6。掷一下正方体,看看哪个数朝上,有几种可能性?
二、总结:
我们在做题时如能弄清他考我们什么,解题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三年级(2)班第一小组6个同学的体重分别是:王芳28千克、李丽29千克、赵强34千克、张红25千克、孙佳36千克、周伟34千克。
28、29、34、25、36、34的和,再除以6
统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巩固统计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及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
【数】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新)三年级上_校园中的测量教案3-优质
校园中的测量
1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完整的测量活动过程,合理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数学思考:在测量、交流活动中,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3.问题解决:能所学知识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4.情感态度:在小组合作中尝试克服困难,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合作分工。
2教材解读
本节课属于“综合与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在校园中开展测量活动,展示活动过程和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逐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教材中分五个部分呈现活动的具体过程,启发和引导学生实际开展测量活动,体验如何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测量对象,如何做好活动准备,如何实际展开测量活动,如何呈现活动成果及评价整个活动过程。
3重点难点
重点:小组内能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难点:合理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展示活动任务
近看滔滔江水,远眺巍巍大坝,美丽的三江边坐落着一所环境宜人的学校,她就是我们的学校——宜昌市西陵区滨江小学。
我们的校园很美丽,请你在校园里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测量对象,量一量。
活动2【活动】二、课前活动
1.分组分工协作(6人一组,共6组),确立组长、发言人(记录员)、观察员、测量员
2.确定每组测量对象
升旗台台面的长(2组)
跑道内圈的周长(2组)
乒乓球台台面的周长(2组)
3.展示所提供的测量工具
卷尺、皮尺、绳子、等长的体操棍、计算器
4.课前准备:
(1)活动记录单(测量对象的平面示意图、小组合作记录单、)。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 常见的量
整理与复习——常见的量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
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熟练掌握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复习重点:计量单位的进率和化聚法。
进一步明确常用的计量单位及进率。
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进一步建立计量单位的正确表象。
复习过程:一、问题导入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小学阶段都学习了哪些量的计量,他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生说师板书: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人民币)师:这些都是生活当中常见的量,这些量的计量单位,大家还记得吗?这一节课,我们来复习生活中常见的量。
(板书课题:常见的量)二、系统整理常见的量A、长度师:长度单位有哪些?能分别用字母表示吗?一一板书师: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师:你能用手比划比划1厘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米呢?B、面积师:面积单位有哪些?能分别用字母表示吗?一一板书师:它们之间的进率,你知道吗?师:你能用手比划或者举例说明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C、体积、容积师:什么是体积?体积与容积有什么区别?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物体所能容纳空间的大小。
师: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师:1立方厘米有多大?1立方分米有多大?1立方米呢?师:容积单位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师:一个物体,它的容积和体积相比大小如何?D、质量单位我们生活中通常把它叫重量单位,国际上一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师:面积单位有哪些?能分别用字母表示吗?一一板书师:进率是多少?师:估一估,①一克有多重?一千克呢?一吨呢?②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E、时间单位(1)常见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2)进率:师: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整百数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如1900年虽能被4整除,但不是闰年。
《常见的量(一)》教案(公开课获奖)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总复习——数与代数第18课时常见的量(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结合具体情景感受不同的单位,能够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单位;掌握相邻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意识到单位即数量中的“量”。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整理常见的量及量的单位,体会各个量的具体意义;引导学生整理和反思的复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度:通过对“常见的量”的复习,不断向学生渗透反思的意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结合具体情景感受不同的单位,能够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单位;掌握相邻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意识到单位即数量中的“量”。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整理常见的量及量的单位,体会各个量的具体意义;教具准备:课件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识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反馈课前对“常见的量”的整理情况1、师:昨天老师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整理了我们知道的计量单位,现在请你们拿出你们的学习成果,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出一份代表你们小组最高水平的作品来。
2、整理好的小组把自己组的作品到前面的展台前进行展示。
3、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常见的量”的知识补充完善,并让学生了解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1000 10 10 10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100 10000 100 100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00 1000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000 ↑升→毫升1 1000 100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100 12 30 24 60 60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10 10人民币:元→角→分二、做游戏,感悟计量单位的大小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这是数1,它后面藏着一个名称,请仔细观察我的动作,或者是语言,猜猜后面藏的单位是什么?教师先示范,学生当小老师1毫米、 1厘米、1分米、1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所占的空间两袋馒头约重1千克,成人心跳75次约1分钟,地球自转一周约是1天┅┅师:在游戏中,我们对这些计量单位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
2018年新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小熊购物教学内容:P2 --4教学目标: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点:口算题卡、ppt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
(开火车)3×5= 4×8= 7×6= 36-17= 80-43=9×3= 8×5= 37-15= 8+15= 36+7=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6+5-18 45-18+20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出示小熊购物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你能知道那些数学信息?2、提出问题: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引出例题: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需付多少钱?3、解决问题。
(1)列算式:3×4+6 6+3×4(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3×4+6 6+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
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个蛋糕共付18元。
②算式“6+3×4”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
6+12=18(元)表示1个蛋糕和4块面包共付18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
所以,3×4+6与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共付多少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三年级下册总复习《数与代数》
第3课时
常见的量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要对学过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复习,并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结合教材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过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行集中、系统地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的时间单位有感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网络图
教学过程
一、整理复习
1.回顾学过的时间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时间单位?
预设生:时、分、秒、年、月、日。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本学期学习的“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2.课件出示教材92页8题,组织学生整理自己掌握的“年、月、日”的知识。
师:关于年、月、日,你学过哪些知识?整理一下,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独立整理自己掌握的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后小组交流。
(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预设
生1:我是列表格整理的。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1,3,5,7,8,10,12月31天
小月:4,6,9,11月30天
特殊月:2月28天(平年)29天(闰年)
生2:我再补充一下,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我们还可以用“左拳”和“歌诀”来记忆大月、小月和特殊月。
生3:我还有补充,一日有24时,我们的生活中通常有两种记时法,分别是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
3.复习根据作息时间表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
(1)组织学生制订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2)集体评议谁的作息时间表最合理。
(3)大家投票选出设计最好的作息时间表,根据时间表提出问题。
某位同学每天从几时开始写作业?几时写完作业?他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口头回答前两个问题后,独立计算经过时间,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流计算的方法。
(4)总结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可以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也可以根据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独立地整理有关时间单位的知识,训练学生在头脑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在通过评选最佳“作息时间表”使学生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和惜时守信的品质。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95页6题。
巩固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转换方法。
2.完成教材97页17题。
提高利用作息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转换方法,并且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利用作息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布置作业
和家长一起制订双休日的作息时间表。
板书设计
常见的量
(1)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
(2)一年有12个月。
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平年2月有28天,全年共有365天;闰年2月有29天,全年共有366天。
(3)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