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时评的现状和问题

合集下载

时评写作的困境与突围

时评写作的困境与突围

“d a mak t i a ig s a e y n ws rve ie r e” s tk n h p b e e iw.Me n hl , po lms l e c mmo p a e c m e t aw i e rbe i o k n lc , o n
o te su w to t x lrn t d e me i g n ia c rt c mme t r as ice sn l se . Un e hs n h is e i u e po g is e p h i n a n a d n c u ae o n ae l o n rai gy e n d r ti cr u tn e, rtr eig he r cpe f e iw wr ig n d ovn te rbe ic msa c eagtn t p n il o rve i i n a slig h po lm o a t w t i o ge t t f wh t o r e s f ra i i o tn e mp r c .On ti a e w ed t te gh n te o iain o e o a d rve ,t e i a hs b s , e n e o srn t e h c mb n t fr p  ̄ n e iw o k a n sse , a d f l s e pa om fo iin p l t n ra e te p riiain frrve y tm n ul u e t lt r o pno ol o ice s h at p t o e iw. y h f c o “e iw rp re’ rve e o tr ’
1 当前 时评 写作 的困境
时评一度被 认为是 纸媒差 异化竞 争 的手段之一 , 但在

我国新时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新时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新时评发展趋势分析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书写了这个时代最为激动人心的中国故事。

与此同时,人们也意识到了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复杂纠葛,比如片面追求效率导致的严重社会不公,收入差距拉大,如此等等。

对问题和矛盾的解释,人们有着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描述方式,媒体也会有着不同的评论和评价。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完成了第一次转型,而当下中国正处在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制度建设”的第二次转型时期。

这个时代大背景决定了我国新时评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一、新时评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利益分化趋势,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从现实来看,中国社会分化已十分明显,不同的社会阶层、利益集团业已形成。

根据中国社科院陆学艺等人的研究,中国社会构成已经演化为十大社会阶层。

具体为:一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二是经理人员阶层;三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四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五是办事人员阶层;六是个体工商户阶层;七是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八是产业工人阶层;九是农业劳动者阶层;十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①社会阶层的分化,十大阶层的形成,“意味着人们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不再具有同质性、平等性,意味着人们思想观念会呈现多样性、独立性、易变性、差异性等特征。

”②这些特性将导致利益诉求的高度差异性与多元化。

在变革时代中,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梳理与解析相关信息;迫切希望媒体提供一个民众和专家参与并发言的阵地;迫切渴望拥有话语的平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综观新时评的发展脉络与轨迹,不难发现,新时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1)思维取向;(2)民意广场;(3)利益诉求;(4)舆论监督;(5)公共领域建构,这些功能的发挥,与新时评发展的现实环境密不可分。

当代时评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时评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观察·传媒透视青年记者·2009年9月上62● 彭 健当代时评的困境与出路时评的演进和发展时评这一新闻评论品种,自上个世纪初由《时报》开创而横空出世。

如刊载于《万国公报》的文章《中西时势论》、《强国利民略论》,《时事报》、《清议报》上发表的《变法通义》、《少年中国说》等,均属于时评范畴。

这些时评多为政论文章,题目往往带有“ 论”或“ 说”,视野宽广,格局宏大,关注国计国策,论述旁征博引,理据充分。

类似的政论式时评体例,在中国报业史上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①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新兴媒体的崛起带动了时评长足发展,而且不再限于报刊等平面媒体,亦为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电子媒体所青睐,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开网页,时评四处开花、蔚然成风。

②2000年4月17日,北京青年报自复刊以来破天荒地开设了言论专栏“今日社评”。

2001年5月,新华社改变了多年只提供纯客观新闻的“传统”,推出了“新华时评”发稿栏目,开始向媒体和社会提供直抒胸臆的“国家通讯社观点”。

此后,不少报纸纷纷跟进,开设了专门的时评版面,可以说,中国的媒体确实进入了卖观点的时代。

③当代时评的困境因为关切时势,圈点社会病灶,人们常将时评写作与公民写作相提并论。

公民写作的最大好处是打破了过去由少数党报评论垄断言论的偏狭局面,代之以公众广泛参与、争相发言的场面。

正是这种“大嘴小嘴都说话”的良好舆论氛围,给人们指明了一条通向正确认识问题的途径:在还没有取得广泛共识之前,充分听取不同意见,无疑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更加科学的决断。

④但是,随着各报开设的时评版面越来越多,版面资源明显过剩。

为使时评版面得以维系,所谓公民写作中的“公民”,逐渐固化为一群熟谙媒体操作流程、用稿需求的“时评写手”,他们以稿酬为目的,写作讲求“短频快”,往往一稿多发,不仅使得时评版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而且令时评写作也呈现出模式化倾向。

1.思维方式模式化在时评版面过剩、时评写手支撑时评版面的情形下,时评正慢慢失去思考的力度,思考的维度和面向单一机械。

时事评论范文

时事评论范文

时事评论范文最近一段时间,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时事评论。

人们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评论真正有用吗?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时事评论吗?时事评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下的社会状况,紧跟时代的脚步。

时事评论是媒体和普通人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渠道,它们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们可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然而,时事评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时事评论缺乏客观性。

有些评论者会因为自身偏见或特定立场而对某一事件进行主观判断。

这种偏见会影响到评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降低评论的可信度。

其次,时事评论往往只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问题的核心。

一些评论者只看一面之词,没有全面了解事件的背后原因和相关因素。

这样的评论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不足以让人做出准确的判断。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时事评论呢?我认为,时事评论是一个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使用时事评论的同时,我们需要保持客观和批判的态度。

首先,我们应该多方面了解某一事件,不仅仅依赖于一家媒体或一位评论者的意见。

其次,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时事评论所左右。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评论之前,对事实进行核实,避免虚构和不准确的信息。

此外,时事评论也需要在合适的场合进行。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关注点和需求,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对应的时事评论。

我们可以参与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但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总结起来,时事评论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然而,我们必须保持客观和批判的态度,不盲目相信所有的评论,而是要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和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

只有这样,时事评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时事评论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问题的机会。

社会时事评论范文

社会时事评论范文

社会时事评论范文近年来,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各种社会时事也时常涌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针对当前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评论,以期对社会进步和问题改进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参考。

一、问题背景近日,我国某地发生了一起特别严重的交通事故,导致多人受伤甚至死亡。

此次事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引起大家对交通安全问题的关注。

然而,这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类似的事故在每年都时有发生。

这引发了社会的思考和对整个交通体系的质疑。

二、问题分析1. 交通安全管理不到位无论是事故发生的原因还是对事故的调查处理,都说明了交通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表明,监管机构对于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还不够,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导致了交通违法行为的屡禁不止。

2. 道路交通规划存在问题道路的建设和规划是保障交通安全的基础,但是在某些地方,道路的宽度和设计并不符合交通规范,交通支线不畅通导致交通拥堵,这些都给交通参与者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问题解决1. 加强交通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交通管理力度,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巡查和执法力度,尤其是对于驾驶人员的准入门槛和考核标准应加强管理,以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

2.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 完善交通规划和建设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道路的宽度和设计符合规范,减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在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应考虑整体的交通流量和出行需求,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设施的布局,以提高整体的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四、结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交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只有政府和全社会齐心协力,加大对交通安全问题的重视和投入,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制度,才能够让我国的交通体系更为健康、安全、高效地运行,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办好经济时评类专栏的几点体会

对办好经济时评类专栏的几点体会

一 则标题 引发的思考
20 年 6 3 05 月 0日,河北经济 日报
龙 全


如 潮。 即唐 山劳动 日 、 山经济 、 随 报 唐 中国工商杂志 、市场经济 报等地方 和
中央媒 体先后全文转 发 ,有的还配 发 了编者 按 ,对这篇通 讯从 内容到标题 予 以肯定和赞赏 。 如 今这篇通讯 的标题伴 随曹妃甸 大规模 的开发兴建 ,早 已逐渐 被社会
类题 材的最大特征 :一是避开同质化 标题是 “ 荒芜的海滩 到北方 深水大 从 报道 ,以全新 的视角 阐述 了曹妃甸 1 港” 仔细推敲感到标题太直 白,没有 0 , 多年 来在 申报立项过程 中的不凡经历 全 面概 括全 文的主题 ,后来 叉拟 出几 和国 内外海运市场变化对 兴建曹妃甸 个题 目 不甚理想 。正值 自己为本篇 都
稿源是办好经济时评类栏目
的重要保障。 就我们 自身体会而言 ,“ 圆桌 开
二,发掘优秀作者是经济时评栏 目编辑的最高追求 。
因此 ,对经济时评栏 目的编辑来 发掘 优秀作者就成为 其首要任务。 办 的最 初半 年里 ,稿源成 了决定栏 目 说 ,
生死 的最重大课题 。
刘继章先生就是在最 困难 的时期进入
章主 旨, 又与时代气息台拍的标题 , 不
当河北经济 日报全文刊 出 “ 曹妃 甸—— 中国未来 的鹿特 丹”这 篇长篇 撩 通讯 时, 果不 出所料 , 在广大读者 中产 生 了广泛影响和共鸣 ,社 会各 界好评
但为全文增光添色 ,有 的则演变为社 会大众流行甚广 的 口号 , 久传不衰 , 对 此我深有感触 。
维普资讯

缉蹄图田鹃 见 ∞
●陈云凌 李 遥●

时事报告时事评论范文

时事报告时事评论范文

时事报告时事评论范文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时事新闻不断涌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时事报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已经成为了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时事新闻角度进行评论,跟随时代的潮流,深入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首先,我们来谈谈环境保护问题。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自然资源耗竭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引发了全球各地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

报道这些问题有助于社会公众的认识和关注,促使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然而,时事报告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宣扬性过强,导致错误的公众认知,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其次,世界各国间的紧张关系与地缘政治问题也是热点话题。

时事报告对于大规模冲突、战争、恐怖主义等问题的报道,对于公众稳定情绪、了解国家安全形势至关重要。

通过时事新闻可以引导公众对远离战争和冲突,促进和平安全的认识。

然而,时事报告也可能存在片面性,只报道一方的声音,导致公众对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缺乏全面和准确的认知。

此外,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也是时事报告的重点内容。

报道经济问题有助于公众了解全球经济形势,为投资决策、个人理财提供参考和意见。

而对于社会问题的报道,则可以引发对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教育问题等的关注,并且有助于社会各界寻找解决方式。

然而,时事报告中也可能存在过于夸大和煽动的倾向,以迎合观众对话题的热切关注,从而导致社会舆论的偏颇和情绪化,进一步加剧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时事报告更加迅速、全面。

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虚假信息和谣言。

因此,时事报告也需要通过专业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信息。

媒体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客观真实地报道事实,坚守真实性原则。

公众则应保持理性思考,正确辨别虚假信息,不盲从、不传播谣言。

综上所述,时事报告在当今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引发公众对重大问题的关注。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时事报告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宣扬性过强、片面性和夸大煽动等。

试析“时评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试析“时评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试析“时评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作者:庞佳萌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0期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新闻媒体上出现了一股时评热潮,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新华网的“新华时评”等等,新闻学者纷纷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

近些年来媒体“时评热”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媒体开设时评专栏或专版,时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时评在各种媒体上四面开花,已经成为各个媒体形成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媒体的重要手段。

身处信息十分繁杂的社会,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又非常之快的当下,读者在享受几乎是无穷多的信息的同时,也必然地提出了对其质的要求。

当前,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足量丰富,而有价值的分析和评论却明显不足。

在引导舆论方面,单纯传播信息的新闻报道与能够对事件直接评头论足的分析评论相比,能够影响舆论的力度明显相差很多。

时评的出现满足了受众全方位的信息需求,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提供关于这些新闻信息的评价分析,给读者架构了丰个认知事物的立体空间,从而更有效地引导舆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新闻传播业也走向市场化。

为了增强竞争力,新闻媒体转而重视新闻评论,希望通过其时评及时影响社会舆论,提升自己的公信力,争夺受众,以求在激烈的媒体竟争中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竟争促进了发展,新闻媒体的竟争促进了新闻评论的发展也促进了新闻评论文体的创新。

这种创新体现在时评的内容质量上,体现在新闻的解读分析上,体现在時评说理的方法上。

媒体由此重视对新闻的解读、评价和深加工,时评应运而生。

当前时评的大发展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满足了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它的贴近性的特点使新闻媒体在引导舆论上更加有效,时评也实现了自身的良性发展。

但在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二些问题。

当今的时评取材往往是刚刚发生的事件新闻,通过对个别的有较大价值的、具体的新闻事件快速加以分析和评论:在时效性方面已大大增强,一般在新闻发生的第二天,甚至当天就发表时评,立即评论,把评论与新闻的时间差距缩到最小。

时事评论: 分析当代社会热点问题

时事评论: 分析当代社会热点问题

时事评论: 分析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和充满复杂挑战的时代,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热点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各个方面,从政治和经济到环境和社会正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论。

本文将对当代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影响和解决办法,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这些挑战。

城市化与资源紧缺城市化加速带来的挑战城市化是当代社会的一个主要趋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大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资源紧缺是城市化带来的主要挑战之一。

城市中的居民需要大量的食物、水、能源等资源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有限的资源供应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这导致了资源短缺和价格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解决方法: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紧缺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

城市可以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措施,例如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展环保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排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的加剧在当代社会,贫富差距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机会,另一方面,大多数人仍然生活在贫困和不公平中。

贫富差距的加剧使得社会不平等问题愈演愈烈,给社会稳定和和谐带来了威胁。

解决方法:社会公正和公平解决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的关键在于追求社会公正和公平。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提高最低工资、加强教育和医疗保障、推行税制改革等。

同时,社会各个方面也需要共同努力,包括企业界、非政府组织和个人。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科技进步与隐私保护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一方面,科技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

时事评论与分析:社会热点事件与时事问题的评论与分析

时事评论与分析:社会热点事件与时事问题的评论与分析

时事评论与分析:社会热点事件与时事问题的评论与分析引言作为一个媒体时代的人们,我们时常被社会热点事件和各种时事问题所包围。

这些事件和问题波动无常,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然而,在我们面对这些热点事件和时事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评论和分析呢?本文将探讨时事评论和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评论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热点事件与时事问题。

时事评论与分析的重要性时事评论与分析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热点事件和时事问题,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增加对事件和问题的理解时事评论与分析帮助人们深入了解热点事件和时事问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剖析,我们可以获得更加客观、准确的信息,有助于我们对复杂事件和问题的理解和判断。

2. 促进思考和讨论时事评论与分析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了社会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评论和分析,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进而促进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 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时事评论与分析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热点事件和时事问题的评论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促使社会采取行动。

这些行动有助于改善社会现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时事评论与分析的方法与技巧1. 研究背景和相关信息在进行时事评论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事件和问题的背景和相关信息,包括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影响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等。

只有通过全面的研究,我们才能对事件和问题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评论和分析。

2. 多角度思考问题时事评论和分析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我们可以得到更全面、更准确的结论。

例如,在评论一起罪犯逃脱事件时,我们可以从法律、公平、安全等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得出一个更全面的结论。

时评的影响力及亟需解决的问题

时评的影响力及亟需解决的问题

上是时评作者视野狭窄。如何 突破这些
“ 狭 窄” ?变“ 静态 ” 评论 为“ 动态” 评 论 则 是一种可贵的探索。
其一 ,避免趋 同性对时评差异化竞
争 的 消 解 — — 时 评 版 的设 立 被认 为是 媒 体 差 异 化 竞 争 的方 法 之 一 ,是要 为读 者
方面, 《 泉州 晚报》 已经做 了成功 的探索 ,
有不少一线记者 的评论频频亮 相 ,为版
面 注 入 了 活力 与生 机 。 其 三 ,加 强 评 论 员 队 伍 建 设— — 新 闻 评论 引领 媒 体 进 入 观 点 时 代 ,这 就 对
评论 的力量最终要靠深刻独到的观点取 胜。扩大报 纸评论 的读者群 ,需要在选 题、 写法等上面下功夫。 其二 , 变“ 静态” 评论为“ 动态” 评
论 — — 时 下 时 评 的一 些 弊端 ,很 大 程 度
现象 日盛 ,掣肘其进一 步的发展 。如何
对症下药 , 值得思索 。
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避免评
论 质 量 参 差 不 齐 的一 个 办 法 ,是 加 强 评 论 员 队 伍 的 建设 。 目前 评 论 写 作 队伍 奇 缺 是 个 应 该 解 决 的 问 题 。评 论 写作 人 员 需 要 较 深 厚 的知 识 积 累 、较 丰 富 的 生 活
报纸 时评 存 在 的 问题 亟 需 解 决
近几年来 ,报纸上的时评 ,热闹非 凡, 佳作不少 。然而 , 风风火火的热闹背 后, 时评 的诸多病症 也 日益 显现 , 作者 、
题材 、 写法 、 版式上 的趋 同 , 评 论 娱 乐 化
时 评 的 这 些 趋 同性 应 该 避 免 。 因为 ,
程 度 上 说 出 了公 众 的心 声 。报 纸 时 评 既

时评观点表达的问题及对策

时评观点表达的问题及对策

就 容 易 得 出取 消 目的 地 有 助 于 市 场 公
确 判断 。 否则 , 就 可 能 因 为 知 识 运 用 的
作 环 境 的浮 躁 .时 评 写 作 出 现 了 种 种 问题. 这 些 问 题 直 接 制 约 着 时 评 作 用 的 发挥 。囿于篇 幅 限制 。 本 文 仅 从 观 点 和意 见表 达 的角 度着 眼 . 剖 析 时 评 写 作 存 在 的 一 些 认 知 与 表 达 上 的 常 见 问题 , 并 对规避 问题的对策 进行论述 。
时评 逐渐失望 。
( 二) 价值判 断偏颇 。
不仅使 得时评 的附加值 较少 。而且 容
易造 成事实判 断的失误 。 如对 “ 交 管 部 门打 算 取 消 打 车 软
者 对 新 闻 的 真 相 负 责 ,而 不 是 评 论 者
对新 闻的真相负 责。
2 . 知识 运用失误 。
展。 制 造 了干 扰 。 当然 ,对 于 确 实 无 法 由逻 辑 和 常 识判 断真 假 的新 闻 , 时 评 作 者 还 是 可
以评论 的 。 因为在更大 的程度上 , 是 记
评 能 够 提 供 专 业 性 的 解 读 和 权 威 性 的 判 断 .常 识 性 的错 误 无 疑 会 让 受 众 对
1 . 事实判 断错误 。 事 实 判 断 需 要 对 事 实 的 相 关 信 息 能 够 熟 知 .只 有 掌 握 了 足 量 的 信 息 才
了错误 的理论信息 ,作 出了有违 “ 常
识” 的错误判 断 , 进 而 影 响 到 了 受 众 的 知识积 累和判断 的准确 。 而且 , 更 严 重 的 结 果 是 消 解 了 时评 的 专 业 性 和 权 威
在 多 元 化 的 社 会 .价 值 判 断 是 多 样 的 。写 作 者 立 论 的立 场 不 同 ,价 值

我国新时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新时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新时评发展趋势分析作者:陈栋来源:《今传媒》2008年第12期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书写了这个时代最为激动人心的中国故事。

与此同时,人们也意识到了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复杂纠葛,比如片面追求效率导致的严重社会不公,收入差距拉大,如此等等。

对问题和矛盾的解释,人们有着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描述方式,媒体也会有着不同的评论和评价。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完成了第一次转型,而当下中国正处在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制度建设”的第二次转型时期。

这个时代大背景决定了我国新时评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一、新时评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利益分化趋势,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从现实来看,中国社会分化已十分明显,不同的社会阶层、利益集团业已形成。

根据中国社科院陆学艺等人的研究,中国社会构成已经演化为十大社会阶层。

具体为:一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二是经理人员阶层;三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四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五是办事人员阶层;六是个体工商户阶层;七是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八是产业工人阶层;九是农业劳动者阶层;十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①社会阶层的分化,十大阶层的形成,“意味着人们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不再具有同质性、平等性,意味着人们思想观念会呈现多样性、独立性、易变性、差异性等特征。

”②这些特性将导致利益诉求的高度差异性与多元化。

在变革时代中,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梳理与解析相关信息;迫切希望媒体提供一个民众和专家参与并发言的阵地;迫切渴望拥有话语的平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为此,媒体越来越关注政治、经济、民生,并强化时评的力量。

社论、来论、个论等栏目和版面容纳了专家、学者乃至草根阶层的不同观点和声音。

2023年时评文500字

2023年时评文500字

2023年时评文500字
【实用版】
目录
1.2023 年的重大时事事件
2.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3.我国的政策和发展
4.展望未来
正文
2023 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们见证了太多的重大时事事件,感受到了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同时也目睹了我国的政策和发展。

站在这个时代的节点上,我们不仅要回顾过去,还要展望未来。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 2023 年的重大时事事件。

在这一年里,全球范围内的疫情仍然在肆虐,给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国际政治格局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些国家内部的政治纷争,以及地区之间的紧张局势,都让世界局势充满了不确定性。

这些事件都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

其次,2023 年,我们也对一些社会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反思。

比如,环境保护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以及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等。

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反思,寻找解决之道。

在这一年,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应对这些挑战。

在疫情防控方面,我国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在社会问题方面,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推动环境保护等,以期解决这些问题。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
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

总的来说,2023 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

专栏时评的现状和问题

专栏时评的现状和问题

专栏时评的现状和问题摘要:时评的出现,是媒体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表现。

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快速评论,对舆论的影响与作用不仅巨大,也有助于奠定媒体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声音。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时评吗?本文就专栏时评的现状进行分析。

如此,如何经营好新闻时评专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专栏时评现状建设一、拷问现实专栏时评现状《中国青年报》前总编李学谦公开表示:“我喜欢记者用会说话的事实来表达有思想的新闻,不喜欢夹叙夹议爱评论的记者。

”这句话明确表明新闻和评论是相互剥离的。

新闻是向受众传递新闻事实,评论则是向受众传递媒体的观点和立场。

因此,时评主要是针砭时弊。

而目前的时评则朝着轻时政重经济、民生的方向发展。

很多时评避开了“政治”这个雷区,偏离了时评的本义,时评不言政,不能不说是当下时评的一种悲哀、一种误导,一方面是媒体怕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一方面则缘于时评作者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相对较差。

时评主要是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这种对新闻事实的评述,可以让受众从不同的角度来关注这些新闻事实,评论配合了新闻,使新闻更加引人注目,同时也深化了新闻的理性部分。

然而现在的时评过分依赖于新闻事件,拘泥于新闻事件,有些时评作者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评论而评论,很多作品不是有感而发,而是无感也发。

拿过一则新闻,分析分析,犹如小学生写议论文。

如此多的流水线上的时评充斥着版面,事实上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浮躁作风的一种体现。

除了时评不言“政”,现在的时评还存在以下不良现象:有些时评作者为了提高文章的分量,显示自己的水平,总喜欢把一些琐碎的事情上纲上线,拔到常人无法想象的高度,这种无限的扩展和延伸新闻事实内涵的做法,实在有些小题大作;有些时评过分讲求个性化的东西,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掺杂过多,情绪化严重,失去了理性判断,自然不能带动读者进行理性思考;有些时评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甚至是把别人的作品去头换尾、删删减减,通过“加工”变成自己的作品;有些时评作者为了“安全”则是评外不评内,说起话来左躲右闪,吞吞吐吐,避重就轻,这些没有深度、隔靴搔痒的时评实在没有什么价值。

时评类作文

时评类作文

时评类作文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社会矛盾突出在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大国,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

首先,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虽然城市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薄弱程度远不及城市。

这导致了农民工流失、农村贫困等问题,给社会稳定造成了隐患。

其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

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此外,一些社会公平和法律正义的问题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如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保障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农村发展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减少收入差距。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等手段来实现收入的再分配,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也能够合理分配。

此外,我们也应该加强社会公平和法律正义的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保护,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2.环境问题亟待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首先,空气污染严重。

大城市的雾霾问题屡屡引发关注,空气质量不仅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威胁,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发展和形象。

其次,水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许多河流和湖泊已经失去了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此外,生态环境破坏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森林采伐和土地沙漠化问题不容忽视。

针对这些环境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污染行为的监管力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

其次,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时事评论与社会的深度解读

时事评论与社会的深度解读

时事评论与社会的深度解读时事评论,顾名思义,是对当下热点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的文章形式。

通过对时事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可以更好地理解事态的发展和影响。

本文将就时事评论与社会的深度解读展开讨论。

一、时事评论的意义与价值时事评论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事件背后本质和原因的机会。

通过评论者对事件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事态的全貌,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事件的表面。

其次,时事评论有助于引发社会公众对事件的思考和讨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对于大众而言,直接从媒体获取的信息可能是零散、片面和不完整的。

时事评论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通过评论者权威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大众拓宽思路和观点。

最后,时事评论有助于深化社会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评论者通过对事件的研究和解读,揭示出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社会背景,引导读者思考更加长远和复杂的问题,进而提高社会的智慧和素养。

二、社会的深度解读与视角拓展社会的深度解读在时事评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度解读并不是简单的报道或表面性的分析,而是站在更为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首先,社会的深度解读需要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

任何一个事件都有其历史脉络和文化积淀,只有站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事件的发展演变,以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社会的深度解读需要注重对不同群体的思考和关注。

社会是多元的,涉及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层面。

比如,对于一起发生在某地的灾难事件,不仅要关注受害者的遭遇,还要思考与此相关的政策、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社会的深度解读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时事事件往往有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只有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要素,才能更准确地剖析事件的本质和影响。

三、时事评论与个人观点的平衡在时事评论中,个人观点的表达是必不可少的。

时事评论范文

时事评论范文

时事评论范文近年来,时事评论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文体形式。

时事评论以客观、中肯的态度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观察和分析,既反映了人们对时事的关注和热情,也具有高度的话题性和针对性。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某一具体时事事件的评论,探讨时事评论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时事评论通常采用文章形式,可以以新闻报道、社论、专栏等形式呈现。

不同形式的时事评论,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在撰写时事评论时,首先应明确事件的背景和基本信息,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其次,应突出文采和观点,通过深入分析和客观评论,为读者提供独特的洞察和思考。

就当前国际形势而言,中美贸易战是热门的时事话题之一。

针对这一话题,时事评论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对中美贸易战对全球经济稳定的影响进行评述,探讨贸易战背后的政治考虑和经济利益。

同时,还可以从社会层面,讨论贸易战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就业带来的影响。

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观点对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贸易战的全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时事评论需要客观中立,准确反映事件本身,同时要注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在表达观点时,要注意用语准确,句子通顺,措辞得体。

尽管评论是主观的,但需要用事实和理论加以支持,增强其说服力。

此外,时事评论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阔的视野,可以参考历史事件、研究报告、学术文章等,以增加评论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时事评论还应注意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批判性思维是时事评论的重要内容,通过审视事实和论据,评价其可信度和可行性。

作者可以思考问题的多个方面和各种可能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这样的评论更具价值和影响力,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

综上所述,时事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具有独特的写作技巧和要求。

作者在撰写时事评论时,应明确事件背景,并突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同时,要准确客观地表达观点,使用准确的语言和贴切的论据,增强评论的说服力。

在评论过程中,应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栏时评的现状和问题
摘要:时评的出现,是媒体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表现。

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快速评论,对舆论的影响与作用不仅巨大,也有助于奠定媒体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声音。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时评吗?本文就专栏时评的现状进行分析。

如此,如何经营好新闻时评专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专栏时评现状建设
一、拷问现实专栏时评现状
《中国青年报》前总编李学谦公开表示:“我喜欢记者用会说话的事实来表达有思想的新闻,不喜欢夹叙夹议爱评论的记者。

”这句话明确表明新闻和评论是相互剥离的。

新闻是向受众传递新闻事实,评论则是向受众传递媒体的观点和立场。

因此,时评主要是针砭时弊。

而目前的时评则朝着轻时政重经济、民生的方向发展。

很多时评避开了“政治”这个雷区,偏离了时评的本义,时评不言政,不能不说是当下时评的一种悲哀、一种误导,一方面是媒体怕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一方面则缘于时评作者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相对较差。

时评主要是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这种对新闻事实的评述,可以让受众从不同的角度来关注这些新闻事实,评论配合了新闻,使新闻更加引人注目,同时也深化了新闻的理性部分。

然而现在的时评过分依赖于新闻事件,拘泥于新闻事件,有些时评作者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评论而评论,很多作品不是有感而发,而是无感也发。

拿过一则新闻,分析分析,犹如小学生写议论文。

如此多的流水线上的时评充斥着版面,事实上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浮躁作风的一种体现。

除了时评不言“政”,现在的时评还存在以下不良现象:有些时评作者为了提高文章的分量,显示自己的水平,总喜欢把一些琐碎的事情上纲上线,拔到常人无法想象的高度,这种无限的扩展和延伸新闻事实内涵的做法,实在有些小题大作;有些时评过分讲求个性化的东西,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掺杂过多,情绪化严重,失去了理性判断,自然不能带动读者进行理性思考;有些时评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甚至是把别人的作品去头换尾、删删减减,通过“加工”变成自己的作品;有些时评作者为了“安全”则是评外不评内,说起话来左躲右闪,吞吞吐吐,避重就轻,这些没有深度、隔靴搔痒的时评实在没有什么价值。

因此,重建专栏时评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

二、专栏时评的建设
(一)科学处理报纸新闻时评中的“传——受”关系
第一, 确立传播者的主导和中心地位。

新闻时评专栏是一种以意见为核心内容的传播形式, 它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 是一个时代共同的价值观的最佳传播平台。

因此, 报纸新闻时评专栏作为传播者的一个有效平台必须承担起这一责任。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时评专栏的撰写者要能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换言之, 在报纸新闻时评专栏的建设中,报纸评论员或编辑必须处在传、受过程中的核心位置。

只有这样, 新闻时评专栏的权威性才能得以确立。

而这种权威性的确立, 又能获取受众更深的信任。

第二, 强调报纸言论传播者在新闻时评专栏中的主导地位, 并非是忽略受众的声音, 也并非是弱化媒体与受众的互动。

当前, 很多报纸新闻时评专栏刊载一定数量的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百姓的言论, 如“今日谈”、“人民论坛”、“冰点时评”、“市场随笔”、“杨柳青”、“巴蜀小议”、“街谈巷议”、“虚实谈”等专栏评论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成功。

值得指出的是, 重视受众的声音, 强化传、受互动是当前报纸新闻时评专栏发展的一种必然方向。

原因之一在于, 受者是媒体获得发展的一种决定性因素。

“没有受众,也就没有媒体存在的依据”。

原因之二, 重视受众从本质上符合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 媒体必须“吃透两
头”, 其中一头指的就是反映群众的呼声。

基于此, 报纸新闻时评专栏必须要在受众层面做足文章, 即在评论关注的内容上重视反映民声并为受众解惑释疑或是为受众提供发表声音的平台。

以《今日谈》为例, 其中大部分的评论稿件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百姓, 反响很大。

再者, 各种来自生活的“声音”的聚合能使媒体传播者更能准确把握受众动态, 针对性更强,效果就会更明显。

当然, 由于受众参与性的加强,可能会出现一些尖锐的或不合时宜的声音, 对此笔者以为, 除了专栏编辑必要的把关外, 应尽可能地在专栏中容纳更多不同观点的文章, 与此同时, 媒体的评论员在充分考虑各种观点的基础上需充分弘扬时代主流声音, 让更多的受众在比较与思考中得到真正的启迪, 使之成为观点的熔炉。

(二)主流性议题与边缘性议题互补
报纸新闻时评专栏在议题的抉择上, 应当考虑到主流性议题与边缘性议题的互补性。

所谓主流性议题,指关乎社会发展、民族富强、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执政理念、主流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热点议题。

而边缘性议题指一个时期内不太为人关注却对社会发展有潜在影响的议题。

报纸新闻时评专栏在议题的取舍上必须胸怀全局, 宏观规划, 既要详解“热点”, 又要捕捉“冷点”。

如此方能掌控舆论, 见其主流意识与深刻思想, 又可彰显其独特、睿智与冷
静。

不过, 报纸新闻时评专栏在议题选择上也不应该只一味紧追“热点”、“焦点”, 还需要把工作、生活、文学艺术中一些看似平常却颇具影响的现象与事件纳入视野,
(三)本地化与异地化相结合
关于时评本地化和异地化的问题, 实际上在学界与业界已有争论。

单纯的“本地化”或“异地化”均不可取。

报纸新闻时评需坚持本地化为主、异地化为辅的原则, 二者相互配合, 才能相得益彰。

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重庆晚报》的“新闻时评”专栏为例, 尽管该报编辑曾在2006 年6 月12 日的“约稿”中声明: “希望你能根据重庆发生的新闻特别是重庆晚报的新闻写稿⋯⋯用稿的地域接近性是第一位的。

”就这个声明而言, 虽然强调“用稿的地域接近性是第一位的”,
却并非唯此而用, 更何况声明中还要求“根据重庆晚报的新闻写稿”, 而重庆晚报的新闻绝非只涉及到重庆本地新闻的。

报近一个月的20 篇新闻时评专栏文章,其中12 篇属本地化时评, 占60%,另外8 篇却并非以本地的事件、现象来作为评论的由头, 占40%。

因此, 《重庆晚报》“新闻时评”专栏还是在实践中体现了“本地化”与“异地化”的结合特色。

报纸新闻时评专栏作为引导舆论, 指导百姓工作生活的重要言论阵地, 除了服务于本地受众外, 也有责任为当地受众了解世界的声音提供平台。

因此, “本地化”与“异地化”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

三、结语
事实上,读者需要的是客观的、有见解的、经过深思熟虑和理性思考的、能够针砭时弊推动社会进步的、传递和显示着智慧的时评,这也是时评的“立身之本,因此,希望上述建议可以起着抛砖引玉之效,推动专栏时评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先把“什么是时评”弄清楚[J]. 青年记者.2004.(09).
[2] 周英杰.当前报刊时评的三大“硬伤”.[J].青年记者.2004.(08).
[3] 张星.媒体的观点时代.[J].新闻实践. 200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