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宣传片:视觉传播时代的影像化仪式
主旋律电影中家国情怀的影像化呈现——以《我和我的父辈》为例
声屏世界2022/6主旋律电影中家国情怀的影像化呈现———以《我和我的父辈》为例阴褚文琳摘要:2021年国庆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父辈》自上映以来就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这部影片在创作表达上融入了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展现了自解放战争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祖祖辈辈在各项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文章主要从集锦式叙事模式构建家国情怀、视听语言树立共同体意识、典型人物塑造家国之情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和我的父辈》是如何通过影像化的方式来构建新时期家国情怀的共同体意识的。
关键词:影像化制度自信视听手段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大致可分为主流电影、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三大类,其中主流电影中以弘扬家国情怀的主旋律电影占据了新时期中国电影春节档、国庆档的绝大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旋律电影的影像化呈现融入了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如整体叙事的爱国情怀的表达、小人物英雄命运的刻画、视听景观的蒙太奇打造等,电影《我和我的父辈》通过集锦式的叙事模式、视听语言的全景式呈现、典型人物的多维度塑造展现了近代到现代再到未来新中国辉煌蓬勃的前景,致力于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集中有效传达,保证价值内核被观众所接纳。
集锦式叙事模式构建家国情怀整体结构的集锦式表达。
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形成的“大我”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家国情怀是一种精神,所谓精神就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繁盛之基。
“家国情怀”源于家国一体的思想,是将个体对家的爱与国家、社会相联系。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对家国情怀的构建已成为必然要求。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也高度重视主旋律的构建,将爱家、爱国有机结合,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开始将家国情怀这种思想意识形态渗透到电影的叙事模式中来。
2021年国庆档上映的献礼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父辈》是继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和2020年《我和我的家乡》后的第三部曲,在叙事模式上沿用了主题性串联的集锦式的模式。
《红高粱》: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
《红高粱》: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红高粱》: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红高粱》是导演张艺谋于1987年拍摄的一部电影,它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像实验。
通过这部电影,张艺谋把自己的电影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本土化影像实验,带给观众们全新的视觉体验和思考方式。
电影在一开始就以一种妖异、神秘的方式展开,通过镜头中的红高粱以及强烈的红色调,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冲击力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更重要的是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红色象征意义的新诠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喜庆、幸福、热情和祥和,而电影《红高粱》则通过红高粱的形象,向观众们呈现出一种神秘和魔幻的感觉,以此展现出中国文化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影片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构建也充满了张艺谋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片中描绘的女主人公杨善君和乡村里的渔夫张三,他们都是在一个虚幻的背景中被塑造出来的。
他们的形象并非完全真实,而是依托于魔幻现实的张力来展现出他们的个性。
在杨善君的身上,观众们能够感受到她的坚强和执着,在张三的身上则能看到他的勇气和坚韧。
这些人物形象的创造不仅仅是为了让观众们对他们有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形象来传递出魔幻现实主义的思想和精神。
在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上,张艺谋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电影中的一些场景通过特殊的镜头运用和摄影技巧,营造出一种奇幻、梦幻的氛围,仿佛观众们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之中。
比如,电影中的大片高粱倒在河流中的场景,运用了特殊效果镜头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给观众带来一种触动心灵的影像体验。
另外,影片中的音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配乐的选择和运用,增强了影片的震撼力和神秘感。
音乐不仅是视觉的补充,更是情感的净化。
在电影中,张艺谋选择了一些传统的民间音乐,这些音乐既能够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能够与电影的情感相呼应,使得观众们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电影的氛围之中。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影》是由张艺谋导演的一部中国古装武侠片,它不仅在中国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复仇故事,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影片的各个方面,从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传播给观众。
张艺谋在《影》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如京剧、服饰、建筑等。
影片开头,就展现了精彩的京剧表演,用京剧的唱腔和表演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影片中,人物的服饰和建筑物也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元素,如唐朝的宫廷服饰和建筑风格。
通过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张艺谋在《影》中刻画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影片中的主人公被困在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国家和传统文化。
这个故事告诉观众,传统文化并不是过去的东西,而是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它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观众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进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张艺谋还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融入到影片的剧情中。
影片中的主人公通过反复的试炼和修行,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情节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吃苦耐劳”、“勤奋锲而不舍”的重视。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并从中得到启示和鼓励。
张艺谋的《影》通过精心构思和创作,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影片的各个方面,从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影片,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影》成功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给了全球观众,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符号学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以当代艺术家徐冰为例,他的作品常常借助符号学原理,将汉字、拉丁字母、 图像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他的作品《天书》便是符号学应 用的典型代表,通过将文字与图像相互转换,传达出对于语言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三、反符号学的思考方式
反符号学是一种挑战传统符号意义的思潮,它主张消解符号的固定意义,寻 找新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模式。在艺术和视觉文化中,反符号学表现为一些艺术家 对于传统符号的解构和重构,以及对于图像和符号的模糊性、多义性的探索。
总的来说,影像仿真时代的美学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为我们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然而,这种新型的美学体系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艺术创新,影像仿真时代的美学会更加 丰富、更加多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精彩与感动。我们也需要警惕科技和 艺术的过度商业化,避免忽视影像作品的本质和精神内涵。
现代社会,图像和符号更是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从广告、影视到数 字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它们的身影。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背景的 图像和符号也相互交融,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
二、符号学在艺术和视觉文化中 的应用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意义的一门学科,它将图像和符号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它 们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在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符号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意义。
其次,视觉文化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这个时代,技术进步和新媒体的 涌现使得影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因此,影像美学研究应 密切这些变革,探究其对影像审美和接受心理的影响。例如,虚拟现实(VR)技 术的出现为影像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我 们可以通过对这类新型影像形式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影像美学研究的领域。
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一、引言视觉文化传播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以视觉媒体作为主要载体,通过影像、图像、符号等作品传达着各种文化信息。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视觉文化传播不仅在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在巩固和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多元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视觉文化传播这一文化形态以及其传播理念,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诠释。
二、视觉文化传播的内涵视觉文化传播是指通过视觉媒体将一种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传递给受众的过程。
它以影像、图像、符号等视觉元素为基础,以直接触动感官的方式塑造了人们对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视觉文化传播并不是简单地将文化元素进行展示,而是通过符号的运用和传播的技巧来表达文化的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念。
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如文字、语言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视觉文化传播的形式更加直观生动,能够更好地拉近受众与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加交流与共鸣的可能。
三、视觉文化传播的重要性1. 文化保护与传承视觉文化传播对于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全球化文化的冲击,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
通过视觉文化传播,可以将本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展现给世界,提升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2. 文化交流与融合视觉文化传播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与独特性,视觉文化传播可以通过影视作品、艺术展览等形式将不同文化的元素混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形态,推动文化交流与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3. 传播理念的创新与推动视觉文化传播具有创新和推动传播理念的作用。
传统文化传播通常以文字和语言为主要手段,而视觉文化传播以影像符号为基础,更加直观生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视觉文化传播的出现,推动了传播理念的创新,提升了传播效果,为文化传播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媒体时代的影像艺术变迁
数字媒体时代的影像艺术变迁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影像艺术领域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数字媒体时代的来临,为影像艺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和创作手段,使得影像艺术在形式、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数字媒体时代,影像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摄影、电影等表现形式,而是拓展到了包括数字绘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态图像等多种新兴领域。
这些新兴领域不仅丰富了影像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极大地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视野和想象力。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影像艺术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的影像艺术作品往往受限于物理媒介的传播范围,而数字媒体技术则打破了这一限制,使得影像艺术作品可以更加便捷地在互联网上传播,甚至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实现实时互动和交流。
数字媒体时代的影像艺术也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体验。
通过交互式设计、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影像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与作品产生更为紧密的情感联系和共鸣。
数字媒体时代的影像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和发展。
这种变迁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艺术创作的观念、方法和形式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未来的影像艺术将会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
1. 数字媒体时代的背景与特点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媒体时代。
这个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显著特征,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方式。
在数字媒体时代,影像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
数字媒体时代的背景是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各种影像艺术作品可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吸引更多的观众。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影像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可以利用各种数字工具和技术手段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
视觉文化传播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传播:某种意义借助于媒介符号而进行交流的活动,它导致信息和情感的共享;什么是视觉传播:以非语言符号的直观媒介形式所进行的传播,其特点是感性、生动而具体;什么是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以及在历史中积累起来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什么是视觉文化:这是从与传统书写和印刷文化相比较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当代以机械复制为手段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如电影、电视、商业环境设计和报刊杂志图片,以及网络多媒体等等的视觉直观的文化种类; 视觉传播:是一种传播方式,可产生特定的效果;所有传播都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情感和判断,必然涉及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因此必定是有倾向性的,不可能是单纯的形式或方法像计算机语言;因此视觉传播涉及到视觉形式的效果好坏和视觉内容的真善美问题,从哲学上说,前者叫做工具理性问题,后者叫做价值理性问题;视觉传播与视觉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视觉转向的时代的定义:这个时代是世界被以图像的方式把握的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这个时代重图像甚于事物,重复制品甚于原作,重表现甚于事实,重现象甚于存在,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是生产和消费形象,威力无穷的图像左右了我们对现实的要求;对“看”的依赖和“看”所承受的重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60%到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根源:1科技的发展为“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有力的软硬件双项技术支持彩色印刷、电影电视、数字多媒体、移动通信2“消费社会”的出现是“视觉文化时代”到来的社会根源3信息社会的到来是“视觉文化时代”出现的内因信息化社会:即一个社会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活动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 其标志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繁荣;传播的实质:1:动词:去想改变想法、感觉、讯息,得以获知,得到共识,获得交流2:名词:符号.共通信息.讯息互换,个人之间通过共通的符码系统交换的过程,表达观念的艺术,传递讯息的科学3:特质:有意义符号的交换,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东西,由媒体连接参与者,潜在交流的可能,滿足人类需求的基本途径传播活动的分类:1根据信息的特质,可以分为新闻传播、舆论传播、广告传播、文艺传播、科技传播、教育传播、文化传播等;2根据信息的符号表达形式,可以分为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3根据媒介的人体性和技术性之分,可以分为人际传播面对面,电话,大众传播印刷和电子媒介网络传播计算机及其网络媒介4根据传播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和国家传播视觉传播涉及各种特质的信息内容,主要以非语言传播为主导形式进行,在大众和网络传播中应用广泛,且各种传播主体都非常热衷于此种传播形式;视觉传播的内容:人类意识的内容:认知概念,真——纪实性电视新闻;功利伦理实践,善——纪实和审美形式皆有;审美艺术情感,形象,美——审美形式,内容涉及认知和功利伦理视觉传播的特点与常规的语言符号传播比较:运用非语言符号的直观形式进行传播,逼真性高——形象性,感染力强——情感性,适合当代节奏——快捷而准确易读性高,跨文化障碍少——诉诸本能直觉,娱乐价值高——富于感性和身体性,易于表现新奇对象新鲜、美观、动人、丰富传播效果:从横的方向看,不同民族语言的阻隔被打破;从纵的方向看,同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文字的垄断被打破,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大众文化时代;视觉传播的缺陷:1.美国传播学者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观点 2.许多商家为营利,不惜推出3.现在的许多视频节目比低俗广告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4.视觉传播以感性生动的画面占据受众的眼睛和头脑,使其无暇思考和判断,因此容易受人摆布;5.需要昂贵技术设备制作影像,受众也需要有相应机器接收设备才能观赏时代不同,对此的承受力和喜好倾向也不同;媒介:就是讯息.广播让我们想象影像,电视则清楚呈现影像;媒介是传达符号样式的实体基础;意义本身不能被传送,真正能被传送的是意义象征符号.符号式传播语言是人类演化的一部分;人类所用的符号有许多以非语言方式传播;符号的七种类型:生理外表,类语言,身体动作,时间的使用,触觉使用,空间的使用,标志、人造物的使用人类生活及其意识的内容:1认知活动概念,真——科学研究,在实践中感知和体验——命题语言2实践伦理功利,善——实用的生产、商业活动和道德理念的制订——命题语言和审美形式皆有3审美艺术情感,形象,美——审美形式,内容涉及认知和功利伦理;传播媒介的三种形态:1.示现的2.再现的3.机器的当代视觉媒介的种类:1、图画和摄影精确复制2、和3、计算机和网络现代传播形式所表现的人类生活和意识及其所使用的媒介技术:1新闻真,善,认知概念与伦理规范,,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2广告善,功利目的,经济生产,财富,生活欲望,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3广播影视艺术美,善,真,情感的艺术形式,广播——音乐、歌曲,电影——电影叙事类作品,故事片,电视——综艺节目电影,音乐会,演唱会,选秀,文化节目,艺术展报道,叙事类作品,电视剧,互联网传统文化中真善美往往是在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被表现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们比较难以区分了;视觉传播的领域媒介特性及其所擅长领域和价值倾向:人际传播媒介相关1绘画,雕塑,装置,书法,建筑2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大众媒介相关3CI,广告,视觉传达,版式设计,包装设计,4电视新闻、新闻电影记录片,5电影故事片、电视剧、文化艺术类多媒体出版物、网络中的多媒体文化艺术信息符号就是以某种形式表示它自身以外的其他意义的代码;语言符号学:是一套能使人们彼此交流的符号系统,它由符号、能指和所指组成,即能指是表达其他事物的事物,所指是能指所表达的事物的意义事物的概念而不是实物,符号是二者的结合;图像符号:是符号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或相同;例如,一个建筑模型就是真实建筑的某些特征的图像展示:形状、颜色等等,或照片与本人的相似关系;标记符号:是如果某标记确系由某物体造成,并成为指明该物体存在的物质痕迹,那么这一标记就是标记符号;例如弹洞与枪击的关系;非语言的图像符号的特点:1.不需要专门的教育过程,也能识别其意义2.与现实对象相似,使人容易将其等同于现实对象象征符号所涉及的既不是相似性,也不是实际的因果关系,而是由象征符号使用者做出的一种硬性规定,使某种象征符号与某种意义之间具有特定的关联;文字是这类符号的典型例子,除了拟声词外,它们仅仅通过社会习俗与所指的事物发生关联;广义的视觉符号:是指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和意义的符号,如绘画、摄影等图像符号,电影、电视、数字视频等影像符号,舞台表演、展示、建筑、服装的具象符号,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符号,以及书法、印章等基于语言文字的符号,它们都是眼睛所能感受的,因此都属于视觉符号;狭义的视觉符号:是指在现代大众媒介上传播的,以印刷媒介形式或电子以及数字媒介形式表达某种意义的直觉符号皮尔斯的图像和标记符号,以及象征符号中的非语言符号,这种视觉符号的主要特点是:1除了符号形式以外,物质媒介本身的特征也将产生附加意义2具有特定的视觉语言语法,像语言一样需要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理解视觉形象的符号特性:1形象性:图像符号不必与现实事物的逼真复制,只要在结构或某些总体特征上相似即可,因为符号的本质就是示意,而非替代;2标志性:由某一物体的有形痕迹形成的符号3不确定性:视觉形象的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具备指明形象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手段,更重要的是,视觉传播缺少判断结构视觉形象的符号功能:1引发情感2提供论据3引而不发视觉符号与视觉表征:表征即表现,代表,是指符号与其指代物的关联,以及人们如何使用符号传播和交流思想;视觉表征:探讨人们如何使用视觉符号传播和交流思想;视觉符号的特点:1以平面表现立体媒介的模拟性2从再现走向仿像后现代视觉文化的特性,消费影像而非追求现实真理3与语言符号相反的多义性直觉符号的优点和缺点并存,提供了意义表达的灵活性视觉表征中图像与现实的关系:1.相似理论:传统理论主张,图像总是指代和它相似的事物,同时这种相似是媒介形式的相似,而非等同于原物的相似,否则就不是图像,也将不具有表征意义;2.再现理论:改良的相似理论,认为非现实存在的对象,那种头脑想象的对象,也可以被图像符号来表征3.象征理论:认为将相似性作为图像价值的标准是错误的,主张所有的表征都是象征性的,图像符号也不例外;所谓象征,就是一种符号在表达其表面意义以外,还表达另一种内在的意义;这种内在的意义是随现实环境和历史、文化语境的不同变化的;4.自我指涉模式:符号的能指此时与所指的关系是分离的,能指自我指涉而与所指无关;如大众文化的许多产品;①:被表征的客体以比喻的方式来形容②存在关系:表征是对一种现实存在之物的表现,不是针对非现实存在之物的;③描写关系:表征是对某个已存在之特定对象的描述;广告文本对其所传播对象的表征方式两种类型:①对现实存在物的描绘产品诉求②对非现实存在物的比喻、象征形象诉求主图像符号生产者与观者的关系:1.文化惯例说:认为观者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经验对图像进行解码分析,而习俗和惯例则内化于文化经验之中,观者以为自己是凭直觉来理解图片,实际上特定的理解是受特定的文化惯例支配的;2.神经感知说:主张观看是一种客观的生理性的过程,这是视觉经验及其理解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对图像意义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这些从真实世界中获得的线索3.推演说:认为观者对图像意义的理解首先是通过观察和感知产生初步认识,然后假定其与现实有关系,接着便与现存的图像图形进行大量的比对处理,最终使图像与现实联系起来;4.信息处理说:认为观看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具有主观色彩的信息处理过程,观者是通过自己已有的视觉经验来获得对观看对象的认知,这与图像生产者的原意可以并不一致;描述色彩:A客观法依靠已知的度量标准①波长与色彩:可见光谱波长范围:380-780纳米毫微米②温度与色彩色彩的温度色温的度量单位是卡尔文K;零度是卡尔文温标中可能的最低物理温度,大约为摄氏零下273度;B比较法:以经验中已知事物的颜色来定义一种颜色的方法就是比较法C主观法都依靠观者的评价;色彩比视觉的其他要素更能引起情感反应,因此,它是一种高度主观的、极其有力的观念交流途径;世界上没有两个人能以相同的眼光看待同一种颜色;产生纵深感的8种因素:1空间,空间大,景物的纵深感也强,旅游;2大小,知道物体大小和比例容易产生纵深感;3色彩的冷暖和明暗可以产生纵深感;4光线的强弱可以产生纵深感;轮廓光5纹理梯度,池塘涟漪6介入物,把一物放在另一物之前7时间,对历史和未来价值的态度将决定纵深感的强弱;8透视关系,暗箱原理的运用完形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完形:是一有組織的整體,它的特性由其內部的全體性質所決定,它本身是一個具體的存在,而非各部分相加的總合;2完形心理學:探討人類組織及辨識視覺刺激的方式,他們認為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也就是說,在辨識圖樣時,所有刺激所共同發揮的作用超過各個感覺的總和;3認知心理學:受完形心理學影響甚巨,其論點主張知覺的主要條件在組織的整體,而非組織中的部分,人類行為乃由其所處的整體情境所決定,而不是由個別情境所決定;4飛現象:魏德邁發現如果兩個不動的光源以輪流的方式很快地閃動,觀者會認為是一個單一光源在兩個定點之間來回的移動;聚合法则:1認知會屈服於直覺的驅力,藉著凝聚互具吸引力的刺激形成較為簡單的群組,由複雜驅向簡單化,這種視覺吸引力就是『聚合法則』;將種種資訊組織成意圖的整體,即靠聚合;2四個聚合法則:相似法則、鄰近法則、連續法則、共同因緣法則;影響圖與地的因素有哪些:1對稱:所觀物體有一個平衡或對稱的取向,我們會視其為前景物體;2外凸:物體曲線向外或向內者,常被視為有展現形體的物體;3區域:較小的形狀易被視為形體;4意涵:有意涵的物體視為影像前景對於熟悉的物體,會較注意5取向:物體的形狀,一個垂直的或水平的形樣最常被視為一個形體;知觉理论:根据知觉理论,视觉过程并不只是观者简单地目睹由光线建构的物体,而是积极地通过大脑活动达成一种知觉活动;根据卡罗琳·布鲁默的研究,大脑活动能以下述方式影响对形象的知觉:记忆、投射、期待、选择、适应、失谐、文化和文字;看的过程:1.视觉的感觉:以视觉感官去感受或去看,此动作仅让足够的光进入眼睛,以便能立即看到周遭的物体;受伤或不正确的用法会阻碍视觉的运作;此时并不涉及精神因素;2.视觉的选择:在视界场域中选择出特定的元素;也就是将某个景物特定部分区隔出来;此区隔结合眼睛对光采集的能力和大脑较高层次的功能运作的结果;选择是有意识、智力化的行为;3.视觉的认知:认知和想象-也就是必须试着让所检选出的元素产生意义;以认知和想象来处理影像的心理运作,就不仅止于观察的动作;4.视觉传播的循环心理和智力的活动的三个方面:1理解视觉对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艺术经验和素养2理解视觉文化需要特定的思维能力3对视觉传播和交流情境的共识视觉思考:1以影像的方式去思考及学习,即是「视觉思考」;2安海默:『视觉认知』即是『视觉思考』;3视觉思考可经由『看/想象/图绘』这三种可视化想象力来达到;4.可视化想象力:互动的想象力;麦克金McKim主张视觉思考可经由看/想象/图绘三种可视化想象力来达到;5看:我们所见之物是影像images 而非东西;6想象:我们心灵之眼所想象之物,一如我们在作梦时所见;7图绘:我们所描、所涂、所绘之物; 什么是视觉构成:构成艺术充分调动造型因素中的关键元素,以构成最具传达效率的画面视觉形态;视觉构成讲究形式感、传播效率和视觉冲击力,而避免主观和传统文化因素的习惯运用;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存在于一切视觉造型中,同时立体构成的学习使初学者在三维空间中开创独特的视觉角度,发掘三维空间中材料的肌理、质感与量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体验;视觉构成设计的目的:1.构成赏心悦目的吸引力2.有助于意义的传达3.确保其易读性4.集中注意力在信息的最重要部分视觉构成的主要原则:1界定图框:图框一方面界定了一个设计,另一方面决定了视觉表现的范围、方式和水平或垂直的构图方向;2重量:任何视觉元素都有特定的视觉重量,这是由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视觉经验共同造成的心理定势;3视线的动向:观者在观看时,眼睛会以独特的方式持续地扫描对象来吸收视觉信息;4“好的”法则:在完形认知理论中,“好的”法则意即在现有条件所能达到的最好规律的、对称的、简化的心理组织;这里的“好”是指那种激起最少负面情绪,极少复杂化的视觉状态;因为人的视觉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总是寻求一种最简单省力而舒适的视觉感知状态;视觉构成与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又称作“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组合规律”,主要有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等;这些规律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性,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视觉构成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更富有传播效率的视觉形式;因此,视觉构成与形式美法则往往有交叉之处,而前者往往更强调具体的传播目标和效率而突破后者的规范;1对称2连续3渐变4对比5调合6比例7平衡8节奏9统一视觉传播的认知基础:1个体认知的发生学原理2.图像认知的直观性、简易性、便捷性 3.图像认知的视觉优势4.图像认知的技术条件19世纪中叶发明摄影术,19世纪末发明电影技术视觉化时代来临的历史必然性 1.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放松成为紧迫需要 2.电视等消费类媒介成为主要的文化形式3.视觉符号直观性强,富有感染力4.视觉传播现场感强,能满足受众认知真实和亲身参与的需要:纪实和目击成为最被认可的媒介价值和文化享受;视觉传播的功能:1.视觉传播具有直观、便捷的表意功能,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2.视觉传播符号具有强烈的,对人的认知和行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3.视觉传播的现场目击感,扩大了人们的认知视野,增进了人们对世界认知和体验的深度与广度;4.视觉文化的通俗、廉价和生动趣味性,使得大众得以摆脱正统文化的束缚,可以在熟悉而轻松的日常形式中尽情狂欢;视觉传播的消极方面:1.视觉符号所建构的拟态环境替代了社会现实,令人将娱乐和消费当作真实的认知2.图像依赖使得人们的理性分析能力弱化,只顾表面而不顾实质;社会新闻 3.过量的视觉信息令人产生审美疲劳,使得人类的文化价值丧失其珍贵性;4.视觉传播盛行,使得形式主义泛滥,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形象工程”取代了对象本身;视觉传播的伦理问题:1视觉传播的逼真性往往被用于制造虚假形象,以服务于商业、政治乃至个人目的:2视觉传播符号往往被滥用于展示视觉暴力和色情,使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对世界的扭曲认识;3视觉传播易于侵犯名人隐私;4视觉传播有漠视普通人权利,进而造成侵害的倾向;宣传的定义:“它仅指以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说,就是以消息、谣言、报道图片和其他种种社会传播方式来控制意见的做法”拉斯韦尔;告知性传播—新闻—知晓,劝服性传播—宣传—改变行为电视广告的视觉传播特点:1形象性,产品形象,商标、代言人形象2实证性,精确复制现实场景和产品形象3情节性,善于视觉叙事4精致性,视听效果精美动人5消费性,提供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电视广告的文化隐忧:1广告对人的包围日益严密,使正常的生活空间受到侵犯2广告诱发攀比心理3电视虚拟现实令人产生不切实际倾向视觉说服与修辞方式:1.隐喻,把某一事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事物上;潜在地运用巫术法则相似律,接触律和类比论证方式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 2.转喻,用某一事物的突出部分来代表整体;视觉说服的文化制约性:1.文化传统与广告的意蕴:明示义—隐含义 2.文化传统与诉求方式:价值观,审美观与表达的方法3.全球化时代的广告诉求策略:普世文化—地方文化新闻与广告中形象运用的原则:1新闻需要真实,广告可以虚构2新闻真实来自选择,广告真实出于创意3新闻需要约束,广告必须创新视觉素养的定义:视觉素养是人类通过观看以及结合其他感官体验发展出的一种综合的视觉能力,这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具备此种能力的人,可以辨别和理解周围环境中各种自然的或者人工的视觉行为、物体、符号;同时还可以通过创造性地使用这种能力,得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并且通过灵活运用这种能力,在视觉传播中对大师作品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多的享受;视觉素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媒介素养是人类使用不同方式获取、分析、评价和创造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1.所有的媒介都是建构起来的2.媒介信息是通过创造性运用其特有的法则建构起来的3.不同的受众对同一则信息的感受不同 4.媒介有着潜在的含义和观点非透明 5.所有媒介信息都被有目的地使用,或为利益,或为权力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对媒介的识别对媒介的防御对媒介的利用对媒介的参与视觉素养和信息认知:1.受众对视觉传播符号的反应不同,因为各人的空间智能、想象力和教育经历不同2.当代受众视觉素养提高,对传播者有制约3.现实中的视觉素养应用案例新闻娱乐化:是媒体按照快乐原则和大数法则来选择和处理新闻的文化行为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在内容上, 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1观念的改变A从题材的多样化发展到随意化B从新闻立场的平民化、非政府化发展到个人化、无原则化C是从追求新闻节目的好看到新闻价值观的异化;2形式上的表现A作为电视节目串联的主持人其身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B方言制作和播报新闻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C表现式的电视新闻形式层出不穷;3内容上的表现A时政新闻的“过度娱乐化”B社会新闻的庸俗化C经济新闻报道的“娱乐化”D娱乐新闻的低俗化;新闻娱乐化产生的根源:1.随着消费社会的成型,“娱乐至上”成为世界性风潮,作为“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同时延伸”的电视媒体,娱乐功能日益突显;2. 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3.新闻节目特别是传统新闻节目,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最短板;4.追逐收视率成为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根源1收视率作为客观而有效的标准,反映了各个节目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同,告诉着媒体从业人员节目的收视程度2媒介人员在生产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依据节目的收视程度来进行薪资结算,这也成为电视节目为追求收视率而呈现。
“_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影视在蒙古国传播的历史镜像与时代图景
752023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
中国与蒙古国山水相连,睦邻友好,源远流长。
长久以来,中蒙双方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互访与合作机制推动了双方文化领域的开放性交流。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影视作为参与全球文化传播博弈的媒介,在蒙古国的传播具有卓著成效。
“影视传播力的保障、发展和提升,是影视内容和影视文化“走出去”的前提。
”[1]在当前历史节点,以史为鉴,回顾中国在蒙古国的影视传播曲折发展轨迹,结合当下时代语境,描摹现实图景,提出提升路径,对推动中国影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所论及的“影视”涵盖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各类形式。
多元化的影视文本类型共同构筑成抒写“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与未来,成为记录中蒙两国“丝路”故事的影像矩阵。
一、史实篇:中国影视在蒙古国传播的百年考索中蒙文化外交源远流长。
一部记载着蒙古国流传百年中国影像的影视传播史,也是一部记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国际文明史。
迄今,中国影视在蒙古国的传播已走过百余年历程,纵览这段历史,其演进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20世纪10年代-1949年的“初始期”、1949年-1960年的“发展期”、1960年-1990年的“停滞期”、1990年-2013年的“恢复期”、2013年-至今的“超越期”。
(一)初始期(20世纪10年代-1949年):历史烽烟中的电影外交1905年,中国影像艺术探索的开端随着京剧电影《定军山》的诞生而拉开帷幕。
20世纪10年代,当时的国产无声电影在蒙古乌兰巴托几家影戏院上映。
随着20世纪20年代蒙古地区放映场所的增多,逐步对公众开放,从张家口租赁影片放映,作品多为中国和美国电影。
影戏的普及丰富了蒙古国公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了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改变,促进了对中国各方面的关注。
1936年,蒙古第一部影片《蒙古之子》在苏联援助下完成,中国开始关注蒙古国影视业的发展,有关其发展最新动态、作品介绍评论在彼时报刊中时有登载。
名词解释视听传播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名词解释视听传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视听传播是指通过视觉和听觉媒体对信息进行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视听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思想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视听传播涵盖了电视、广播、电影、音乐、舞台剧以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式,为我们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娱乐享受。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呈现对名词“视听传播”的解释和探讨。
首先,在第2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探讨相关概念并解释其重要性。
然后,在第3部分中,我们将回顾视听传播的定义、特点以及应用领域。
接下来,在第4部分中,我们将进一步阐述视听传播在信息传达、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影响与意义。
最后,在第5部分中,我们将总结本文的关键观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解释名词“视听传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并认识到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分析视听传播的定义、特点以及应用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传达的方式和文化交流的动力,进而认识到视听传播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视听传播媒体,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2. 正文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视听传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视听传播是指通过视觉和听觉媒介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传播文化的过程。
它涵盖了电视、广播、电影、网络视频以及音乐等各种形式的媒体。
视听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能够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信息,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元素的组合来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记忆性。
其次,视听传播具有强大的感官冲击力,能够直观地引导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和认知共识。
再次,视听传播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跨越时空限制,让信息迅速传遍全球。
最后,视听传播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传媒形态,在不同平台上与受众进行积极互动,实现交流与反馈。
视听传播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
在教育领域,通过使用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中国老电影中的历史题材影像化的历史记忆
中国老电影中的历史题材影像化的历史记忆中国老电影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其中历史题材影像化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电影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历史故事、人物和情感深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了历史的镜像,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一、旧中国的沧桑岁月
中国老电影中,许多作品以旧中国的沧桑岁月为背景,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例如,经典电影《活着》深刻描绘了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变迁,从封建社会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文化大革命的动荡,通过一个家族的命运,展现了中国近百年来社会的沧桑巨变。
二、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的传奇故事也成为了老电影中的重要题材。
例如,电影《义勇军进行曲》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通过塑造周恩来、叶剑英等伟大领袖的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抗战精神和民族气节。
三、历史事件的再现
中国老电影还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向观众展示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例如,电影《建国大业》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事件进行全景式的叙述,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让观众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四、文化符号的传承
中国老电影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成为了历史题材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电影《红高粱》通过对农村生活和婚姻制度的描绘,展现了旧中国的农民文化和妇女
命运,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结语
中国老电影中的历史题材影像化,是对历史记忆的一次再现和传承。
这些电影通过精湛的艺术表现,将历史故事和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历史的魅力和厚重。
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导论视觉文化传播是一种通过图像、影像和视觉形式传播文化的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交流的加深,视觉文化传播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视觉文化传播这一概念进行探讨,从定义、特征和意义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和诠释。
定义与特征视觉文化传播是指通过视觉形式传播文化信息、价值观念、观念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视觉媒介包括摄影、电影、电视、绘画、雕塑、广告等,它们通过视觉形式可以直观地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
视觉文化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图像化特征:视觉文化传播以图像为基础,通过视觉形式呈现和传播文化信息。
图像具有直观、抽象和隐喻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2. 非语言性特征:相比于语言传播,视觉文化传播更注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
视觉形式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全球化、普及化。
3. 可视化特征:视觉文化传播通过视觉媒介将抽象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使得观众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意义与影响视觉文化传播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视觉文化传播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通过将文化观念、历史记忆等通过视觉形式传播给观众,可以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其次,视觉文化传播具有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视觉文化传播,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此外,视觉文化传播还能够有效地传达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
通过视觉形式呈现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促使社会积极反思和改变。
视觉文化传播中的挑战与应对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信息过载使得视觉文化传播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和浮于表面。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观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愈发简短和片面,导致传播效果受限。
其次,视觉文化传播可能会失去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80浅析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范誉丹(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 要:2019年正值我国建党70周年,10月国庆期间全国热映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尤其在观看了震撼人心的阅兵仪式之后,更加强烈地引发了大家的爱国共鸣与情怀,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由陈凯歌等7位导演合作完成,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用7个片段讲述了7个爱国故事,展现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爱国情怀,同时也书写了党和祖国的历史。
数字与时间的紧密联系,是历史与现在的对话,在庆祝建党70周年的同时,用历史的血泪时刻提醒着人们,当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每个人都应当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努力强国。
本文旨在分析电影中的视听语言,剧作结构,以及个人体会等方面,运用课堂中学习到的电影语言知识对这部电影做以基本分析和学习。
关键词: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赏析一、时代大背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诞生于从1949-2019建党70周岁,似在古稀之年,但中国共产党正值年轻气盛时,这部影片是建党70周岁的生日礼物之一,回顾历史,看看来时走过的路,鼓励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努力前进。
一部电影的拍摄,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部电影的剧本是建立在真实历史事件之上做的影视化处理,影片中的7个足迹按照时间轴线串联起来,分别是:1949年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夜》;1964年10.16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景下的《相遇》;1984年8月女排《夺冠》;1997年7月1日00点整香港准时《回归》;2008年奥运会《北京你好》;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保驾《护航》;2016年11.18神州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白昼流星》。
7个历史故事勾起了全民回忆,“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是这部影片拍摄时制定的总方针,“以小见大”是在大时代背景下,通过小人物的叙事视角来讲述我和我的祖国之间的那些事儿。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视觉文化传播分析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视觉文化传播分析作者:杨翠玲黄敏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01期【摘要】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和我的祖国》于2019年10月1日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一经上映即引起全民观影热潮。
影片通过七个篇章来展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7个经典瞬间。
本文旨在以运用索绪尔的“系谱轴—毗邻轴”分析模式,对影片进行视觉符号解读,进而探析其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视觉传播 ;符号学 ;国家形象;【基金项目】2019年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中国妇女报》家庭暴力报道研究(1984-2019年)”的结题成果(编号:YC2019077)。
1. 文化传播与符号学视角信息传播发展经历了从文字到图像到影视的历程,文字传播相对要求较高,其读取信息有一定过程,图像和影视都包含在视觉这一范畴,视觉接受信息是人通过自己的感官视觉系统去直接获取信息。
视觉是所有感觉的首领,它是距离感官最近的感觉,视觉文化传播就是通过影响媒介传播信息的新传播形态。
在当今读图时代,信息传播更多的依赖于形象表达方式内在的情感吸引力。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符号学的开创者之一,指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
认为所有的讯息都涉及选择和组织(组合),毗邻轴与系谱轴是符号体系组成的基本方式。
其中,系谱轴是符号组成符码的方式之一,又称纵轴线,是被选用的符码所组成的一组符号,是一个可以选择各种元素的地方。
毗邻轴又称横轴线,是被选用的符号所组成的讯息。
罗兰·巴特认为符号具有两个层次的意义。
第一层意义为“明示义”,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是符号客观外在的认知,直接明了的事物表层的意思。
第二层意义包含隐含义、迷思和象征三个部分。
其中“隐含义”为主观的意义产制,是符号使用者将其感受和文化价值观进行符号动后所形成的意义,迷思指一种文化思考或理解事物的方式。
前者是现实,后者是符号在社会背景依托下所产生的新的意义。
视觉传播概论任悦思考题答案
视觉传播概论任悦思考题答案一、视谥研究历史1、中国学者沙连番将信息分为兰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传插学主婴研兜对堑是社会信息:2、视觉信息分为三樊:1)眼睛从现实世界和现实场景中直接赦J的;(人内传播)2)通过媒介间接转述的图像化的抚觉信息:3)大瞄存在的虚丰句的诬觉信息t3、图像定义米墩尔定义嘲像是形簸拼以山理的具体的辨瑾的客体”t图像足xr人英说啦信息的体外化记录,从而唼现说觉信慰的记录、保存和他撬:4、甍国传播学家哈特对传播燃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蝶介系线(熙片)嚣的攫介系统;5,图像的兰种生成方式:1)手工:人类亲手创选:不可能大坦惯复制,传播架逆受限,但是有本雅明称为(即作品中rrji笔麓盛,有一种创作者在场的臻鼋)2)机敞复制一生E丑速度怏,埘现拿;轴确再现,大量复啊l3)合J控的I封倥:聃想敏叠而和真实的耻姿结合起来:、机灵光46、视觉传播三次转折:0复悯技术对桃量传播的影响:再现事物型真实和完受;摄影技术埘科学知识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把人们带入7-个蜓直接、毗真切、型形织化的世界,它不仅是一种创作视觉信息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是—种精确复制的找体.另一方面,由于复制技术带来的图像无休止的繁殖,清解'r bX本存在与图像观看过程中严肃与执着.凭借印刷术与摄影技术,西像在大众传播的应用馁缓拉开序幕.⑦攫介从静刊动t电影的诞生·观看者接触到的图像型为丰富,但诿图剜!度更快,导致对图像阅读草率I@数字时代虚拟的视觉景理:蹦着数字技术的使用成I皋降骶,工作效率提高,易用性增强,最终引发了影像领域的数字化簟命,幽使充斥着整个社会.在-后挺彰时代膏,影像已不依粒客现实体存在,大量虐构的并善来自现实的影像充斥着我冒1的媒介.图像真实与现实之间盼联系已经断裂.【景观社会】法国居伊德波,认为戎们生存的整个世界已经通过视觉机器棱编码成图像i 在它看来.。
格个的生活揶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器官积聚,曾疑直接存在刚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耗征·这个表征到底就是图像’.今天图像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性力量,如li经济政惰性力最·当代祝觉文化不再足被砑瞰‘反应’和沟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羿,它也在创遣这个世界·居伊·德波认为:血报与现实界嫩模糊,甚至真实的世非反过来会受到l丝报现实的影响.。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影》是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电影,于2018年上映。
电影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再创造和传承,以及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的探讨,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方式和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影》电影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探讨电影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电影《影》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再创造,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活力和影响力。
影片以北魏代表性文化艺术形式之一的皮影戏为背景,通过灵活运用电影表现手法,将传统皮影戏与现代电影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故事表达方式。
电影将传统皮影戏的黑白二维影像转化为三维电影画面,创新地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可能性。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围绕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展开,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的态度,使传统文化焕发出当代社会的活力。
电影《影》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塑造,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影片中通过对皇帝与“影子”之间的互动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冲突。
皇帝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坚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而“影子”作为现代社会的象征,崇尚科技和商业利益,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
通过二者之间的对立与共存,电影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影片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与对话,以及皮影艺术创新的呈现,提出了一种既传承传统又促进创新的文化发展模式。
电影《影》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传递了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影片中对皮影戏艺术的高度还原和再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精彩呈现,使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影片中通过纯熟的影视语言和饱满的表演,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传递给观众,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这种传播方式既尊重和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深度,又顺应了当代观众的接受和欣赏需求,有效地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024年电影《1921》的视听符号解读》范文
《电影《1921》的视听符号解读》篇一一、引言电影《1921》作为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的影片,通过丰富的视听符号,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本文将从电影的镜头语言、音效、配乐、画面色彩等多个角度出发,对电影中的视听符号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电影所传达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二、镜头语言解读电影《1921》的镜头语言运用得十分到位,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镜头,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物的情感。
例如,在描绘上海滩的繁华景象时,运用了远景和全景镜头,将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描绘重要历史事件时,则采用了特写和近景镜头,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表现得十分细腻。
三、音效与配乐解读音效和配乐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在电影中扮演着塑造氛围、传递情感的重要角色。
《1921》中的音效设计非常出色,无论是城市嘈杂的市井声,还是革命者们激昂的演讲声,都为电影营造了恰到好处的氛围。
而配乐方面,电影采用了具有时代感的音乐,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时代。
同时,配乐也在情感上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使得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画面色彩解读画面色彩是电影中最为直观的视觉符号之一。
《1921》在画面色彩的运用上非常巧妙,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不同场景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
例如,在描绘革命者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场景时,画面色彩较为鲜艳,以红色、黄色等暖色调为主,传递出一种激情澎湃的氛围。
而在描绘那个时代的贫困和苦难时,画面色彩则相对暗淡,以灰色、黑色等冷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
五、服装与道具解读服装和道具是电影中传递时代感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
《1921》在服装和道具的设计上非常用心,通过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
例如,在描绘上海滩的时尚风貌时,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服装和发型设计;而在描绘革命者们的形象时,则通过服装的朴素和道具的简陋来表现他们的艰苦生活和高尚品质。
祖国的电影展现着我们的影像
祖国的电影展现着我们的影像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媒介,不仅仅是娱乐的方式,更是一面镜子,反映着当下社会的风貌和我们自己的影像。
在祖国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电影作品,从宏大的历史题材到质朴的现实题材,无不展现出我们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以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祖国的电影展现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故事。
电影将这些故事进行了再现,使人们得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电影《芳华》以红卫兵文化为背景,生动地呈现了那个特殊的时代氛围,展现了英雄事迹和普通人的青春记忆。
这些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己的文化传统。
其次,电影通过展现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使人们对现实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中国社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
电影作为社会的晴雨表,通过真实的故事和形象,呈现了社会的挑战和问题。
例如,电影《我不是药神》揭示了医药行业的弊端,反映了人们对医疗资源不平等的关注。
这些电影激起了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希望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此外,电影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普通人的命运和心声。
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展现了普通人的人生故事,让观众产生共鸣。
通过展示人们的生活、工作、情感等,电影刻画了普通人的追求、欢乐、挫折和困难,使观众更加关注和理解身边的人和事。
比如电影《活着》中展示了老百姓在历史巨变中的艰辛生活,引起了观众对人性和社会进步的思考。
电影给予了普通人以声音,让他们的存在感得到了尊重。
总结起来,祖国的电影以多样的方式展现了我们的影像,无论是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还是反映社会问题和普通人的生活,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创作形式,不仅仅是娱乐方式,更是我们了解自己、认识他人的一面镜子。
我们应当珍视国产电影,支持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让祖国的电影在展现影像的同时,也引导社会前进,塑造美好的未来。
《火红年华》:新主流影像叙事中的“三线故事”与价值表达
FILM LITERATURE电影文学如何真实、客观、立体地展现中国面貌,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是新时代中国影视创作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夺冠》《万里归途》、《战狼》系列、《长津湖》系列等新主流电影佳作迭出,全景式展现了新时代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与民族精神气象,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之一。
《大江大河》《觉醒年代》《山海情》等影视剧的崛起,昭示着“新主流”开始从电影领域流向影视剧领域,成为影视文化的一种新流向、新形态。
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认为:“当前影视文化形成了‘新主流’文化电影/影视剧‘二水分流’、互为呼应、蔚为大观的文化态势。
”[1]他指出,新主流影视作品“常以中国故事、红色经典为题材原型或IP ,以塑造国家形象、表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宏旨,或以国庆、扶贫等时政主题来展开,打造打动人心、凝聚国家与民族意识的中国故事和中国人物,或正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宏阔的视野甚至是‘宏观全景构架’的格局,凸显中国气派、中国风度和中国形象”。
[2]作为一部四川题材、四川出品、四川制作的工业题材影视剧,《火红年华》以金江(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为背景,以跨越五十年的全景展现了国家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通过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三线精神的提炼与弘扬,来塑造三线建设者英雄群像,唤醒观众的家国情怀,同时以“共享往事”的艺术形式建构观众的集体记忆,唤起其民族认同感。
该剧较长的时间跨度与较大的叙事体量,兼具波澜壮阔与厚重质感,具有明显的新主流特征。
总结其创作经验,对于提升三线建设题材影视的创作水平和打造四川特色影视精品有重要的启示。
一、硬核风格:钢铁工业新史诗的书写中国在几十年时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工业发展的点滴足迹,也被荧屏记录了下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赤橙黄绿青蓝紫》《乔厂长上任记》《车间主任》等工业题材影视剧奠定了辽阔壮美的硬核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宣传片:视觉传播时代的影像化仪式作者:丁太岩关峥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年第08期摘要:近年中国电影逐渐走向大院线传播模式,为了实现影像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各类型影片在宣传片的包装制作方面均可谓精心筹划。
基于此,文章试从文化仪式与视觉传播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电影宣传片“镜像仪式”“叙事仪式”与“神话仪式”三个部分的阐述,以期都够做到在文化传播的维度上对电影宣传片的深度解析。
关键词:电影宣传片;视觉传播;镜像仪式;叙事仪式;神话仪式检索:中图分类号:TP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8-0128-03Chinese Movie Promotion: Visual Communication Era Image of the CeremonyDING Tai-yan, GUAN Zhen(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earl River College, TianJin 301811, China)Abstract :Spread gradu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film to cinema mod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video communication effect optimization, various types of film in promotional packaging production is careful planning.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rituals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film promotion ceremony of "mirror", "narrative ceremony" and "myth and ritual" three parts, in order to have enough to do it in the spread of culture dimensions on the depth of the film video resolution.Key words :movie propaganda; visual communication; mirror ceremony; narrative ceremony; myth and ritualInternet :电影宣传片作为一种带动电影消费的影像言说策略,逐渐成为电影影像视觉传播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
电影宣传片的制作目的与营销理念是利用简短的叙事时空将电影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抑或风格重新组接起来,以此召唤观众的观影兴趣,引起大众对电影的广泛热议及普遍关注。
因此,在各类型电影的宣传片中,主创大都为受众打造了一个视听盛宴的影像拼盘,以极尽可能的表现方式不断践行着对大众的感官刺激。
然而,当我们窥其背后时,便不难发现这些视觉影像的浅层表达中蕴藏着一种文化传播的影像化仪式语法。
一、镜像仪式——消费时代的移情想象关于“仪式”,坦姆比亚曾指出“仪式是一种文化地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它由一系列模式化和序列化的言语和行为组成,往往是借助多重媒介表现出来。
”本文在此将所讨论的影像文化传播仪式主要分为镜像仪式、叙事仪式和神话仪式三部分进行论述。
对于中国当下的主流电影而言,电影宣传片的视听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打造了一个现实的镜像仪式时空,在这种影像化的镜像仪式空间中,观众对明星、对历史以及对电影叙事的各种想象得到了合理化的语境保障。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我的法兰西岁月》等电影的宣传片就是利用瞬间的、感官的历史人物影像的叠加出场制造出一种符合消费时代观众欣赏趣味的历史拟像叙事流。
当“毛泽东”“周恩来”“杨开慧”等一个个历史人物由明星扮演并呈现在大众面前时,这种镜像化的仪式风格便被悄然确立了。
“影像重塑着人们的记忆与经验。
不管‘视觉的狂热’还是‘影象的堆积’,日常生活都被社会的影像增殖改变了。
”由此,众多明星扮演而生成的历史人物仿像、影像叙事联构而表征的历史事件重塑,以一种隐秘而成功的镜像化的视听仪式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移情想象空间。
影片《秋之白华》《湘江北去》的宣传片更是用相似的镜像语法向我们重新讲述了一段逝去的革命爱情故事,董洁、周冬雨分别扮演的“杨之华”“杨开慧”在影像时空中隐秘地满足了观众对“谋女郎”们的镜像想象与自我情感的投射。
而俊男美女演员对伟人形象的镜像化重塑,以及对革命历史的情感化二度表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化特征。
正如福柯所说,重要的不是历史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历史的年代。
与其说我们是在努力诠释历史本源的意义,不消说我们是在大众文化狂欢的当下试图找到一条折中的消费文化与影像传播之路。
在这里,观众对电影的预期,是对历史事件与伟人人格的崇拜,更是对影视明星的狂热想象。
所以,当观众在众多明星聚集的拟像时空中不断肆意的释放对偶像的移情幻想之时,历史事件本身、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此均已被一种由明星符号生成的镜像机制巧妙置换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消费时代的中国主流电影似乎找到了一条游移于观众与现实之间的影像言说的语法规则。
以明星仿拟真实人物,极大限度的唤起了观众的审美移情想象,在一个镜像仪式般的视听幻象中,完成主流文化对革命历史叙事的当代表述。
二、叙事仪式——话语言说的影像表达有学者曾指出,一切媒介文本都带有一种近乎‘神话’仪式的印记。
影像语言的生成机制与传播特征似乎使得影视媒介与“神话”范式的操作规则具有极高的内在一致性。
具体到电影宣传片本身而言,影像宣传话语内蕴着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文化传播的商业化运营模式以及大众消费文化的审美趣味逻辑等,而媒介如何将这些逻辑表达用影像实现,以达到媒介神话的传播制造,就不能离开一种叙事仪式的影像叙事策略建构。
在这种叙事策略机制中,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视觉影像符号的传播。
这些视觉影像可以是神话故事的二度讲述,历史革命叙事的当代表达,当代现实生活的视觉流显现等,一方面,表现为明星仿拟的视觉化人物影像,如革命伟人、历史人物等的镜像呈现;另一方面,还表现为一种“物”的视觉化表征,例如电影《小时代》系列的宣传片用有限的时空为我们打造了一幅纸醉金迷的拜物主义画卷,而诸如《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及《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等主打青春回忆的影片则在宣传片中就表达出了一种对“青春”之物的集体怀旧主义精神观照。
因此,我们说,影像视觉传播机制的叙事仪式生成最浅层的维度就是一种视觉影像的传播。
也就是在电影宣传片的文本时空中,视觉影像在媒介的运作中被标记为一种意义生成作用的影像符号,而这些视觉影像符号在电影宣传片的浅层文本时空中也巧妙地利用视觉原则建置起了当代影像传播的叙事规则。
其次,电影宣传片的叙事仪式除却浅层的文本时空设置外,叙事策略的实现还依托于一个高于文本时空的影像时空的建置。
影像时空较之于文本时空而言,其叙事的讲述更为立体化了,同时也结构起了影像的叙事仪式法则。
纵观当下中国的电影宣传片,不论是对影片主题的多线索碎片式拼贴,还是跳跃式剪辑营造一种悬念感,又或是悬疑片、谍战片的景观式视觉图景的打造,它们大都通过开放或封闭的叙事结尾不断激发观众对影像文化传播力的消费诉求,将这种对影像的消费欲望凝聚成符合当代文化传播机制的叙事编排策略。
在这层影像时空中,影像语言的传播借助一切视觉化、感官化的符号原则使其带有近似神话的仪式性范式编码,而观众自然而然的便成为了这套蕴含着巨大符码隐喻意义影像系统的潜在解码者,为了更好地召唤观众进入院线,宣传片已然就成为了影像时空中完成由编码到解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意义阐释与叙事表达的策略机制。
其三,让我们跳出文本时空与影像时空的视野,不难发现讨论电影宣传片的叙事仪式还需要明晰其媒介时空的叙事传播策略。
从视觉影像传播的角度考察,电影的宣传片无疑是一场媒介叙事的符号化运作。
影像不仅具有可以通过蒙太奇话语形塑的叙事仪式系统,同时还可以运用这种叙事仪式进行自我言说,自我营销与自我传播,一种话语生产的权威意义被影像用其自身的叙事表达真正确立起来了。
例如,中国电影市场的独特现象之一,由热门现象级综艺节目改编成为电影的影片《爸爸的假期》《奔跑吧,兄弟》,这两部影片的宣传片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媒介传播的机制效应。
一方面,其借助于综艺节目的热度,宣传片更形似于一场连贯的品牌营销战略活动。
这类影片的电影宣传片旨在借助影像确定其传播的影响效力与营销利润;另一方面,对于影像生产者来说,影像叙事的三重时空不懈地在电影宣传片中组接起既符合观众的审美趣味,又能够制造经济利润的当代影像叙事的神话仪式,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与意义表达都在影像的叙事仪式中隐藏为一种看不见的在场性符号,而这种媒介力量又在不断地为观者营造出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影像奇观,以至于使其在不知觉中沉醉于影像的神话仪式之中。
三、神话仪式——影像文化的传播策略谈及影像文化的传播策略问题,电影宣传片作为电影影像语言的先行言说时空,在很大程度上是试图营造一个沟通影像制作者与接受者的链接空间,在这里一切影像的话语及其传播都被印刻上了互动与交流的色彩。
可以说,电影的宣传片在无形中带有了当代文化传播的象征性作用。
作品的市场影响力,大众的关注度以及网络的讨论度等等都需要在宣传片中呈现出最优的筹划策略表征。
因而在如今消费文化悄声浸润的大环境下,电影宣传片已然不断地被建构为一种具有浓厚神话仪式意味的影像文化传播手段。
“影像消费伴随着这样一个过程:媒体通过神话叙事建构影像,影像通过其文化影响力使现代神话成为消费者日常表述、交流、认知的工具,受众通过消费影像共享、解释、重置其中现代神话的象征意义。
”因此我们说,某种意义上而言,当代文化的传播几乎是借由影像建构起一个可供交流的仪式系统。
首先,影像自身的建构与影像的消费行为就已经具有了一种神话仪式感。
宣传片的影像时空成功的将真实世界与拟像世界连构起来,一方面它完成了用影像表达其文化传播的意识形态指导作用以及传播目的,另一方面它也巧妙而隐秘地用影像的符码生产与意义机制不断地吸引大众的认同与共鸣,由此,大众对明星的窥视心理、对影像世界的好奇与幻想在宣传片的影像时空中都得以通过神话仪式的形式最终实现。
所以,这种神话仪式的构建经由“真实——影像——拟像”的符号隐喻系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充分的影像崇拜仪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