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常识100题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吾爱之深,恨之切。
B. 之乎者也,古之学者。
C.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D. 之江之滨,有女如云。
答案:C(C项中的“之”字用作代词,其余选项中的“之”字用作助词)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位作者?A. 李白B. 苏轼C. 杜甫D. 王安石答案:B(苏轼《赤壁赋》)3. 以下哪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D(王维《相思》)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果实吸引了人们。
B.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花朵吸引了人们。
C.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美丽吸引了人们。
D.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果实和花朵吸引了人们。
答案:A(比喻有德行的人,即使不自夸,也能受到人们的敬仰)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哪部古代经典?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易经》答案:A(《诗经·周南·关雎》)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死亦为鬼雄。
”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答案:生当作人杰2. “________,天涯若比邻。
”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案:海内存知己3. “________,对影成三人。
”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
答案:举杯邀明月4. “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答案:落霞与孤鹜齐飞5. “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
”出自李商隐的《锦瑟》。
答案:此情无计可消除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1. 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100附解析
一、高考文学常识1.下列选项中,文化常识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的声调是激愤的。
②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③《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全书共130篇,其中本纪主要记述诸侯之事。
④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⑤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对平辈或长辈称名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⑥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武帝、顺治等。
⑦征辟,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指中央管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选拔官吏。
⑧会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在京师举行考试,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
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②④⑧D.⑥⑦⑧2.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和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B. 古人纪年,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如《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为干支纪年,“岁在癸丑”为帝王纪年。
C. 巴金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三部长篇小说《家》《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D.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等。
3.下列有关古人的名、字、号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B.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C. 辛弃疾,字易安,号稼轩D. 归有光,字熙甫,别号震川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陈情表的作者是李密,三国时人,这是他写给皇帝的一篇奏章,向皇帝表明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以取得推荐孝廉的资格。
B.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善于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屈写出,不事雕琢。
C. 元杂剧是融歌唱、说白、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舞台角色有旦、末、净、丑、杂,在一出戏剧里主角和配角都有唱词。
D. 莎士比亚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代表戏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
2020高考文言文之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修正版
2020高考文言文之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修正版(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古文常识试题及答案高中
古文常识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左传》的作者?A. 司马迁B. 左丘明C. 班固D. 司马光答案:B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哪部古文?A. 《诗经》B. 《楚辞》C. 《论语》D. 《尚书》答案:A3.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名言?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答案:B二、填空题4.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_________所著。
答案:司马迁5. 古代“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_________。
答案:《孟子》6.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出自曹操的《_________》。
答案:《短歌行》三、简答题7. 请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宫廷诗歌,颂是祭祀用的歌。
《诗经》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8. 请简述《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政治理念和社会伦理等方面。
《论语》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论述题9. 论述《史记》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由司马迁所著,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它不仅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而且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的史学方法和思想观念,对后来的史学家和文学作品都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试题及答案,我们可以看到古文常识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文化价值。
学习古文常识,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试题,进一步加深对古文常识的理解和掌握。
古代汉语文言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古代汉语文言文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哪个词的用法是名词用作状语?A. 风烟俱净B. 星汉灿烂C. 举头望明月D. 低头思故乡答案:A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位古代文学家之口?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李白D. 杜甫答案:B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之”字的指代用法的是:A. 之乎者也B. 之子于归C. 之乎者也,可以休矣D.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答案:B4.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指的是:A. 早中晚三次反省B. 反省三次C. 反省自己的三个方面D. 反省三次不同的事情答案:C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一词,其含义是:A. 身材苗条B. 举止优雅C. 心灵手巧D. 容貌美丽答案:B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路自然形成B.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道路自然变得平坦C.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小路自然形成D. 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下面的小径自然形成答案:D7.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A. 《关雎》B. 《蒹葭》C. 《子衿》D. 《采薇》答案:C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怎么能捕获老虎的幼崽B. 不经历困难和危险,怎么能获得成功C.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无法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D.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无法知道老虎的凶猛答案:B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答案:A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A. 月亮B. 美丽的女子C. 明亮的星星D. 清澈的泉水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______,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强调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答案:学而时习之2. “______,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意味着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100文言文题和答案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宰相书①(宋)朱熹六月八日,具位谨奉书再拜献于某官:熹尝谓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之宜。
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几。
均之二者,皆失也。
然愚以为当缓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急而反缓,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也。
窃观今日之势,可谓当急而不可缓者矣,然今日之政则反是,愚不知其何以然也。
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
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
一曰给降缗钱②,广籴米斛。
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拔,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
此一事也;二曰速行赏典③,激励富室。
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籍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
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此二事也。
然或者之论,则以为朝廷撙节财用,重惜名器④,以为国之大政,将在于此,二者之请,恐难必济。
愚窃以为不然也。
夫撙节财用,在于塞侵欺渗漏之弊;爱惜名器,在于抑无功幸得之赏。
今将预储积蓄,以大为一方之备,则非所谓侵欺渗漏之弊也;推行恩赏,以昭示国家之信,则非所谓无功幸得之赏也。
且国家经费,用度至广,而耗于养兵者十而八九。
至于将帅之臣,则以军籍之虚数,而济其侵欺之奸;馈餫⑤之臣,则以簿籍之虚文,而行其盗窃之计;苞苴⑥辇载,争多斗巧,以归于权幸之门者,岁不知其几巨万。
明公不此之正,顾乃规规⑦焉较计毫末于饥民口吻之中,以是为撙节财用之计,愚不知其何说也?大抵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一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盖民之与财,孰轻孰重?身之与国,孰大孰小?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以复收;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以复正。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综合练习(共10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选择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徐鹿卿,字德夫。
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
嘉定十六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
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
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
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
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以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
御史兼二人劾罢之。
鹿卿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谥清正。
(节选自《宋史•徐鹿卿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经”是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是史书,即正史。
B.“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第二名被称为“进士”。
C.“御史”是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称为“谥”或“谥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世宗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
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瑞无子。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试”,明、清的“乡试”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主考官均由皇帝亲派。
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所以“崩”是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C.“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穆宗、万历等。
文言实词经典试题100道
文言实词经典试题100道试题一: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行”字的含义。
1. 行者,孔子之弟子也。
2. 夫子何为者?黍稷之事,则吾得行乎其中矣。
试题二: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坐”字的含义。
1.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2. 宾客满堂,坐不安席。
试题三: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走”字的含义。
1. 走马观花,不觉日之将夕。
2. 闻鸡起舞,走赴战场。
试题四:请解释下列句子中“来”字的含义。
1. 春江水暖鸭先知,来去自如。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试题五: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去”字的含义。
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去而不返。
2.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去恶如探汤。
试题六:请解释下列句子中“使”字的含义。
1. 使者驰传,以告诸侯。
2. 使民以时,不害其生。
试题七:请解释下列句子中“闻”字的含义。
1. 闻鸡起舞,志在四方。
2. 闻过则喜,知过必改。
试题八: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见”字的含义。
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试题九:请解释下列句子中“知”字的含义。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试题十: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致”字的含义。
1. 致治之道,必先治其身。
2. 非无泪,为国士,不得而致之。
试题十一:请解释下列句子中“举”字的含义。
1.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试题十二: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发”字的含义。
1.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试题十三:请解释下列句子中“收”字的含义。
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试题十四: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言”字的含义。
1. 言必信,行必果。
2. 君子不器,言寡尤,行寡悔。
试题十五: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尽”字的含义。
1.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试题十六: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当”字的含义。
文言实词练习100题(有答案解析)
文言实词练习100题(有答案解析)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解析:选项B中的“爱”也是指喜爱、爱慕之意。
2.“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衣食所安,XXX也既来之,则安之解析:选项C中的“安”也是指安定、稳定之意。
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解析:选项B中的“被”也是指遭受、承受之意。
4.“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解析:选项B中的“倍”与“背”通假,都表示翻转、反转之意。
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解析:选项A中的“本”也是指根本、本质之意。
6.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XXX鄙其小器解析:选项C中的“鄙”也是指轻视、不屑之意。
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XXX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解析:选项A中的“兵”也是指军队、武力之意。
8.与“XXX为政,诸侯之币重,XXX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解析:选项B中的“病”也是指生病、不适之意。
9.对下列两组句子划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①中的“请服”与②中的“入朝”意义不同;③中的“毁”与④中的“送”意义相同,都是指给予、赠送之意。
10.对下列两组句子划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解析:①中的“误”与②中的“无徒”意义相同,都是指没有跟随者;③中的“宰割”与④中的“乘人之危”意义不同。
1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解析:句子中的“存亡”指生死存亡、存亡关头之意。
1.XXX能够统领数万士兵,必定能够生擒敌方首领。
同时,听取臣子的计策,也可以不攻而降服城池。
选项C。
2.选项B。
第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是清扫,第二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是除去。
高考语文实词总复习100题(附答案)
一、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应当熟悉的重点词,一些词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的,需要同学想一想,默记一下。
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结交,亲附)3、孔子曰:“吾与点也”。
(《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招致)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
(《魏公子列传》)(介绍,引见)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孔子世家》)(辅助,改动)【(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
(《魏公子列传》)(责备)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
(《魏公子列传》)(遗憾)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
(《屈原列传》)(陷入困境)12、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礼物)13、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刺客列传》)(礼物)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15、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归附)(遗憾)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购:悬赏捉拿】18、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 (《项羽本纪》)(交游,交往)19、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刺客列传》)(助长,帮助)20、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太史公自序》)(推究……本源)2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刺客列传》)(迎,迎击,抵抗)22、孔子贫且贱。
(《孔子世家》)(地位低下)【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训练100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100题
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题Ⅰ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 .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 .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
考中进士的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B .“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统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D .“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需离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 .“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高考文言文考点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考点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 无丝竹之乱耳C. 何陋之有D. 水陆草木之花答案:D解析:A、B 选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选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 选项“之”为助词“的”。
2.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B. 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C. 晓雾将歇(歇:消散)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答案:D解析:“与”应解释为“参与,这里有‘领悟’‘欣赏’的意思”。
3.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互相轩邈B. 任意东西C. 渔人甚异之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D解析:A 选项“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远处伸展;B 选项“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向西;C 选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D 选项“闲人”就是“清闲的人”,不是词类活用。
4.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C.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D. 但少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人罢了。
)答案:D解析:正确翻译应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三峡》一文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C. 《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D. 《与朱元思书》以写景为主,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寓情于景。
答案:D解析:《与朱元思书》既写景,也有直接抒情,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题库100道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题库100道及答案解析1. “吾日三省吾身”中“省”的意思是()A. 节省B. 反省C. 探望D. 省略答案:B解析:“吾日三省吾身”中“省”指反省。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故”的意思是()A. 缘故B. 旧的知识C. 故意D. 所以答案:B解析:“温故而知新”的“故”指旧的知识。
3. 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 曲肱而枕之D. 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B解析:A、C、D 项“之”均为代词,B 项“之”为“知识”。
4.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舍”的意思是()A. 舍弃B. 宿舍C. 停止D. 施舍答案:C解析:“不舍昼夜”中“舍”指停止。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的意思是()A. 相信B. 书信C. 诚信D. 消息答案:C解析:此句中“信”为诚信之意。
6. 下列句子中“而”字表转折关系的是()A. 学而时习之B. 人不知而不愠C. 温故而知新D. 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B解析:“人不知而不愠”中“而”表转折,可译为“却”。
7. “思而不学则殆”中“殆”的意思是()A. 危险B. 大概C. 疑惑D. 几乎答案:A解析:“殆”在此处指危险。
8. 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是()A.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B. 三十而立立:站立C. 四十而不惑惑:迷惑D.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上天的意志答案:B解析:“三十而立”中“立”指有所成就。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的意思是()A. 语气词B. 于此,在其中C. 怎么D. 哪里答案:B解析:“焉”在此指在其中。
10. 下列“其”字指代自己的是()A. 择其善者而从之B. 其不善者而改之C. 回也不改其乐D.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解析:D 项“吾日三省吾身”中“吾”指自己。
1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乐”的意思是()A. 快乐B. 以……为乐C. 音乐D. 乐意答案:B解析:“乐”在此处是“以……为乐”。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00题及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00题(一)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高考文言文常识100题
(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经典试题100练课内
高考文言文突破:文言实词经典试题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b.然后得一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禹汤被之矣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c.每逢佳节倍思亲d.我军十倍于敌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b.左右欲兵之,王止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③④各不同d.①②③④都相同12.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善如流c.樊哙从良坐弟走从军阿姨死d.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14. 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木兰当户织有大石当中流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c.臣欺大王之罪当诛犯法当死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1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b.伐无道,诛暴秦c.臣之所好者,道也d.道不同,不相为谋16. “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d.吾得兄事之17.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c.度义而后动审时度势d.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张弛有度,文武之道18. 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d.觉今是而昨非19.“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b.山重水复疑无路c.王辞而不复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20. 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秦贪,负其强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决负约不偿城21. 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b.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2.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b.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无缘无故c.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d.暮去朝来颜色故君安与项伯有故23.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固请,召有司案图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24. 与“君臣相顾,泣下沾襟”的“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5. 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c.等死,死国可乎d.长此以往,国将不国26. 与“过犹不及”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c.今公子故过之d.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27. 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后患无穷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d.故军之患于军者三28.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云霞明灭或可睹c.或王命急宣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29.与“疾言厉色”的“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b.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d.疾恶如仇30. 与“过犹不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三)天文与历法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29.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
()30.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四)政区与官职3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32.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33.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34.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35.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36.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37.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38.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4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五)节日与习俗41.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4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4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4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中秋之夜。
()4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以示对老人家的尊敬。
()46.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47.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那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48.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49.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
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50.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六)宗庙与祭祀5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52.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53.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54.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55.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56.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57.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58.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
()5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60.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七)礼仪与风俗61.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
总角: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
()62.及笄之年:古代把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所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
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63.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
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64.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录。
()65.“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
()66.赐姓: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
()67.冠族是指当地最有钱、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68.象笏:用大象的脚趾甲做的笏。
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记事。
()69.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
()70.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八)人名与称谓7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7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7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7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7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 )76.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7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7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79.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80.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
()(九)文集与典籍81.“风骚”:风,《诗经》里的“国风”;骚,《楚辞》里的“离骚”。
后来用“风骚”借指文采。
()8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83.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左传》。
()84.《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85.《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86.《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87.《孔雀东南飞》和《长恨歌》合称为“乐府双璧”。
()88.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清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89.《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90.“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
()(十)另类与其它91.按照一般说法,“五谷”是指稷(小米)、黍(黍子)、麦(大麦小麦)、菽(豆)、麻(大麻子)。
()92.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的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93.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94.“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95.“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96.“徒流”是古代刑法。
“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97.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98.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 )99.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100.“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参考答案】高考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答案1.对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对8.对9.对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11.对12.对13.错(中岳是嵩山)14.错(广州不是,还有一个应该是荆州)15.错(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16.对17.对18.对19.对20.对21.对22.错(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23.对24.对25.错(排最后的是猪)26.错(是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27.错(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里的,排最后的是大寒)28.对29.错(是小月的每月十五才叫“望”,小月的每月十六叫“既望”)30.对31.对32.对33.错(是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者赋税奖励给某人,不是把国土奖励给他)34.对35.错(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没有“民部”一说,主管户口的应该是“户部”)36.错(是工部)37.错(“司马青衫”指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38.对39.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40.错(是指京官到地方就任)41.对42.对43.对44.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词)45.错(古人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但没有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46.错(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47.错(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不一定是十二月三十,有时是十二月廿九)48.对49.错(搞反了,“稷”是农业之神,“社”是土地之神,看偏旁部首就能推断出来)50.错(不能指农历正月初一)51.错(体全为“牲”)52.对53.错(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