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汤氏位不同投照角度成像效果比较

合集下载

头颅核磁共振几个成像的意义

头颅核磁共振几个成像的意义

磁……
共振……
磁共振中的靶子是氢原子核,也就是说,我们拿氢的原子核 形成的磁场与外加磁场形成共振,为什么选中了氢?
• 人体内氢原子核作为磁共振中的靶子,H核只 含一个质子不含中子,最不稳定,最易受外加 磁场的影响而发生磁共振现象。
• 它是人体内最多的物质。
• • • 原子: •
。MR所用造影剂与CT的造影剂不同,除不是碘剂不存在过 敏之外,其作用的原理也不同。
血管丰富程度
CT造影剂 ( 血流灌注如何
碘制剂)
血液内碘浓度高低
血脑屏障完整与否
直接提高 病变区X线衰减值 (称直接增强)
MR造影剂 (顺磁性物质)是改变病变部位磁环境,缩短H质子的T1、T2 弛豫 (但T2的缩短不如T1明显)
核磁共振的问题千头万绪,但最紧要的是一定先解决这个(最重要的、 入门的)问题:每种“像”的意义及表现?
以下先看几个在临床上实际拍的常用的、不同的“像”(不是一个病人
的)
看上去有点乱……
是有点乱,上面6张图就是临床上最常用的6种像, 分别是:T1、T2、FLAIR、ADC、DWI、MRA;另外还 有增强扫描等(都是什么意思?)
可用于动脉或静脉的检查,若同时使用造影剂,称 增强血管成像(CE-MRA)。
血管成像用于血管畸形、动脉瘤、血管狭窄或闭塞 。但目前仍不能代替DSA。
特点:简便、无创伤
功能MR成像(fMRI):从范围上有 1、灌注加权成像 (PWI)
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 2、弥散加权成像 (DWI); 3、MR波谱分析 (MRS)。
暗(黑)的,与之相反,在T2上颜色是偏明(白)的。
有“大部分”就有“小部分”,“小部分”与“大部分” 是相对的。
看一下以下的几个“像”(开头的

放射医学技术中级《专业实践能力》冲刺试卷二

放射医学技术中级《专业实践能力》冲刺试卷二

放射医学技术中级《专业实践能力》冲刺试卷二[单选题]1.内听道病变通常选用的摄影位置是(江南博哥)A.柯氏位、瓦氏位B.头颅侧位、后前位C.汤氏位、许氏位、梅氏位D.斯氏位、颅底位、汤氏位E.伦氏位、头颅前后位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斯氏位是显示内听道的最佳体位,颅底位、汤氏位显示也较清楚。

[单选题]2.颈椎张口位摄影,错误的是A.上颌切牙咬合面与乳突尖连线垂直于床面B.头后仰C.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D.尽量张大口E.主要观察寰枢椎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中心线应垂直射入暗盒。

[单选题]3.骶骨前后位摄影的中心线A.垂直投射B.向头侧倾斜15°C.向足侧倾斜15°D.向头侧倾斜45°E.向足侧倾斜45°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骶骨因稍后倾走行,前后位摄影时应使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

[单选题]4.关于肩关节前后位摄影,错误的是A.显示肱骨头与关节盂关节间隙的切线像B.身体矢状面必须平行于胶片C.肩胛骨喙突对准胶片中心D.中心线对准喙突投射E.可检查肱骨近端骨质病变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肩关节前后位摄影,应该使肩关节尽可能贴近暗盒,身体矢状面必须平行于胶片是错误的。

[单选题]5.腹部CT扫描前的相关准备不包括A.检查前不能服用含有金属的药品B.检查当日空腹C.患者应携带其他影像学资料及其他临床相关检查资料D.CT增强患者可不做碘过敏试验E.口服1.2%的泛影葡胺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CT增强检查患者需做碘过敏实验,严防发生过敏反应产生不良后果。

[单选题]6.CT检查前患者的准备工作不包括A.患者须携带有关检查资料B.被检查患者的家属不能进入CT室C.对患者应作好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D.对于不能合作的患者事先给予镇静剂E.需要做增强的患者做或不做过敏试验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增强检查须进行碘过敏实验。

[单选题]7.下面哪项不是颅脑CT扫描的适应证A.颅脑外伤B.脑血管意外C.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D.头晕E.脑萎缩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颅脑: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血管畸形、脑肿瘤、脑发育异常等。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X线机的使用原则(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外界电压不可超过额定电压的土10,,频率波动范围不可超过土1HZ。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旋钮固定。

(7以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盒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毫安值和曝光时间,再调节千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三、摄影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欧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冲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

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同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患者的呼吸动作对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

根据不同的部位,可采用如下几种屏气方式。

1)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肋骨、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因呼吸时胸部肌肉牵拉,使以上部分发生颤动,故可予平静呼吸下屏气摄片。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一、头颅平片常规投照位置为正位、侧位。

在颅骨病变、颅骨外伤、颅内压增高、颅内钙化、先天性畸形等的诊断上有一定价值。

特殊解剖部位则需特殊投照位置。

如:汤氏位、颏顶位、眼眶位、视神经孔位等。

目前,随着 CT、MRI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平片。

二、脑血管造影随着X线设备、对比剂、电脑技术和介入治疗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目前已经可以进行经导管全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不仅用于诊断血管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烟雾病等血管疾患的诊断,还可用于观察病灶血供,肿瘤染色,更重要的是近来已经作为经导管施行介入性治疗的重要手段。

常规脑血管造影时采用 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放置动脉鞘,造影导管经鞘插至主动脉弓部,导丝导引下将导管超选择插至双侧颈内动脉后,以4~5ml/s的速度高压注入 300 mgl/dl碘海醇(欧乃派克),总量8~10ml.先后正侧位造影,观察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与走行,实质期染色以及静脉回流。

然后将导管插入一侧椎动脉,以3~4ml/s速度高压注入对比剂,总量6~8ml,取侧位及枕骨位像,以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动脉和小脑动脉,如有需要,再以同样的方法行对侧椎动脉造影。

必要时行3D动态造影,详细观察靶动脉不同角度的走向及形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广泛应用,与常规造影相比,可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减少对比剂用量,从而减少了相关并发症,比较安全,同时也为许多脑血管疾病患者,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治疗途径。

三、CT 检查(一)常规 CT检查1.CT检查前准备给予镇静药。

5岁以下不能配合检查的小儿给予10%水合氯醛以0.5ml/kg口服,待患儿入睡后即可开始检查。

2.平扫通常选用横断面扫描,根据病变选择基线,常规用听眶上线(SML)或听眦线。

常规层厚8~10mm,层距8~10mm。

放射科头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头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头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一、头部(一)适应证1.头颜先天性疾病。

2.颅骨疾病:炎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外伤。

4.颅内疾病:钙化性颅内占位,如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松果体瘤、结核、寄生虫感染等。

5. 颅内压增高症。

(二)禁忌证无。

(三)注意事项1.患者俯卧有困难,也可以采用仰卧位摄影。

2.如疑有颅骨病变,必要时加摄头颅切线位摄片。

3.使用滤线栅,摄影距离为100cm。

(四)操作方法1.头颅正位(1)患者俯卧于摄影床上,两臂置于头部两旁。

(2)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并与暗盒中线重叠。

(3)听毗线与台面垂直,即两侧耳垂根部与台面呈等距离,下颌稍内收。

(4)颅顶部位于照射野的上缘下3cm,下缘包括部分下颌骨。

(5)中心线通过枕外隆凸,经眉间垂直射入暗盒(或影像接收器)1/2 中心。

2.头颅侧位(1)患者俯卧于摄影床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床面。

对侧前胸抬起,肘部弯曲,用前臂支撑身体。

(2)头颅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下颌稍内收。

(3)照射野上缘超出头顶,下缘包括部分下颌骨。

(4)中心线对准蝶鞍,即外耳孔前、上方各2.5em处,与暗盒(或影像接收器)垂直射入。

二、内听道(一)适应证1.内听道性先天性疾病。

2.内听道炎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听神经瘤引起的内听道扩大。

(二)禁忌证无。

(三)并发症无。

(四)注意事项患者一般不需做准备。

(五)操作方法1.患者取俯卧位,听毗线与正中矢状面均与台面垂直。

2.照射野横向中线对准外毗部,纵向中线对准台面中线。

3.中心线与台面垂直,经两外耳孔连线与正中矢状面交点上方1cm处射入照射野中心。

三、头倾汤氏位(一)适应证1.枕骨和颞骨岩部的病变。

2.听神经瘤引起的内听道扩大。

(二)禁忌证无。

(三)注意事项若重点观察枕骨及枕骨大孔,中心线需倾斜 45°。

(四)操作方法1.患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两臂置于身旁。

2.头正中矢状面与台西垂直并与照射野中线重叠。

医学影像技术学体位

医学影像技术学体位

1.头颅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手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2.头颅侧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耳部紧贴台面,被检侧上肢自然放于身旁,对侧屈肘支撑下颌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垂直于床面。

3.汤氏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颏部内收,双臂自然放于身旁,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听眦线与台面垂直4.眼眶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手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5.柯氏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颏部与鼻尖紧贴探测器,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垂直,使中心线与听眦线夹角为23°角,两侧外耳孔与摄影架等距。

6.瓦氏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双手扶住摄影架,头后仰,颏部接触探测器,鼻尖与探测器相距约0.5~1.5cm,听眦线与探测器成37°角。

7.面骨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后仰,颏部紧贴台面,鼻尖与台面相距约1~2.5cm,听眦线与台面成45°角。

8.下颌骨后前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手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头颅正中矢状线垂直探测器中线。

9.下颌骨侧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头转向被检侧并后仰,下颌骨紧贴探测器,患者尽可能闭口,上下牙咬合。

伸展颈部,避免颈椎和下巴重叠。

1.胸部后前位:被检者面向摄影架直立,双足分开,胸部紧靠摄影架,双手内旋放于两侧髂骨上,双肩、双臂、双肘贴紧摄影架,两肩放平,头稍后仰,下颌置于摄影架上缘,两腋中线与摄影架等距。

2.胸部侧位:被检者挺胸收腹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测紧靠摄影架,双手弯曲高举抱头,使身体的冠状面与探测器垂直,胸壁前后缘与摄影架左右侧距离等宽。

3.胸部前弓位:被检者双足分开面向球管立于摄影架前30cm处,身体后仰,头稍向前弯曲,背部紧贴摄影架,身体冠状面与探测器呈45°角,双手内旋置于两侧髂骨上,双肘弯曲,双肩、双臂向前伸。

头部X线摄影技术

头部X线摄影技术

PAGE 24
轴侧斜位:乳突梅氏位
PAGE 25
轴侧斜位:乳突斯氏位
PAGE 26
病变显示: 用于检查颞骨乳突部。 摄影体位 : 调整颏,使IOML垂直于IR。 将头旋转45°(中型颅)使兴趣侧位于下方(评价头颅的外形以确定需要旋转的角
度)。 CR对准乳突下区域和IR。 中心线:向足侧成角12°,中心对准外耳道上后7~10cm,下1.25cm。
照野边缘位于颅骨边缘。
前后轴位(汤氏位)
PAGE 8
侧位
PAGE 9
病变显示:
对外伤患者需要采用侧位水平投照,显示蝶窦内的气液平面,
这是颅底骨折继发颅内出血的征象。
摄影体位 :
患者俯卧于摄影床上,头侧转,患侧靠近床面;
近床侧上肢内旋置于身后,对侧屈肘将肩部抬高,近床侧伸直,对侧屈曲以支撑身体;
保持瞳间线垂直于检查床/活动片架表面。
中心线:向足端倾斜25°角射入胶片中心。
轴侧斜位:乳突许氏位
PAGE 17
轴侧斜位:乳突许氏位
PAGE 18
X线片标准: 结构显示:靠近IR的乳突气房和骨迷路在侧位上显示出来。 定位:①兴趣乳突(下方)不与对侧乳突重叠(上方)。②颞下颌关节位于兴
趣乳突的前方。③耳廓不与乳突重叠。 投照野和CR:感兴趣侧乳突气房位于投照区域的中心,中心位于EAM的后部。 人头颅横径17cm时,中心线经过对侧外耳孔后1.5cm、上7cm处射入胶片中
PAGE 3
后前位
PAGE 4
X线片标准: 结构显示:显示额骨、鸡冠、内耳道、额窦和前组筛窦、岩嵴、蝶骨大翼和小
翼以及鞍背。 定位:①斜眶线到每侧颅外缘的距离相等表示没有旋转。②岩嵴充满眶腔,重
叠于眶上区域。③后床突和前床突位于筛窦的上方。 投照野和CR:①整个颅骨如图显示,鼻根点位于中心。②投照野边缘位于颅

常见摄影体位的标准影像所见

常见摄影体位的标准影像所见

常见摄影体位的标准影像所见常见摄影体位的标准影像所见头颅正位摄影要点(1)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重合于床面中线。

(2)下颌内收,额部及鼻尖紧贴床面,听眦线垂直于床面。

(3)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上,其长轴与床中线平行,胶片上缘超出颅顶约3cm。

(4)中心线自枕外隆凸经眉间垂直射入胶片。

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头颅正位影像,照片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2)矢状缝及鼻中隔影像居中,眼眶、上颌窦、筛窦等左右对称显示。

(3)顶骨及两侧颞骨的影像对称,距照片边缘等距离。

(4)颞骨岩骨上缘位于眼眶内正中,或内听道显示于眶正中。

内听道显示清楚,两侧无名线距颅板等距离。

(5)颅骨骨板及骨质结构显示清晰。

头颅侧位摄影要点(1)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身体长轴与床面中线平行。

(2)头部侧转,被检侧靠近床面,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

(3)被检侧上肢内旋置于身旁,下肢伸直,对侧上肢屈肘握拳垫于颏下,下肢屈曲以支撑身体。

(4)下颌内收,额鼻线(前额与鼻尖间的连线)与床中线平行。

(5)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上,其短轴与床中线平行,胶片上缘超出颅顶3cm。

(6)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各25cm处垂直射入胶片。

标准影像显示(1)显示头颅侧位整体观影像,照片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2)照片的上缘包括顶骨,前缘包括额骨、鼻骨,后缘包括枕外隆凸。

(3)蝶鞍位于照片正中略偏前,蝶鞍各缘呈单线的半月状阴影,无双边影。

(4)前颅窝底线重叠为单线,两侧乳突外耳孔、下颌骨小头基本重叠。

(5)听眶线与照片长轴平行。

(6)颅骨内、外板和板障及颅缝影显示清晰。

汤氏位摄影要点(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下颌内收,使听眦线垂直台面,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3)胶片上缘与头顶平齐,下缘低于下颌骨。

(4)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为100cm。

(5)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角,对准眉间上方约10cm处射入,从枕外隆凸下方射出。

头部X线摄影体位及临床意义

头部X线摄影体位及临床意义

头部X线摄影体位及临床意义(⼀)头颅后前位(正位)1.摄影⽬的观察颅⾻的⾻质、对称性、⾻板厚度及颅内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部紧贴台⾯,正中⽮状⾯与台⾯垂直(两侧外⽿孔与床⾯等距),听眦线与台⾯垂直。

3.中⼼线对准枕外粗隆垂直射⼊。

(⼆)头颅侧位1.摄影⽬的观察颅⾻的⾻质、⾻缝及蝶鞍的形态、⼤⼩及颅内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部紧贴台⾯,被检侧上肢⾃然放于⾝旁,对侧屈肘⽀撑下颌,瞳间线垂直于床⾯,正中⽮状⾯与台⾯平⾏(眉间与枕外粗隆到台⾯等距)。

3.中⼼线从外⽿孔前上⽅各2.5cm处垂直射⼊。

(三)颧⼸颌顶位1.摄影⽬的观察双侧颧⼸、颅底各⾻的形态、⾻质及各孔⼤⼩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背向坐在摄影架前,⾯对X线管,头后仰,头顶紧靠探测器,两外⽿孔与探测器等距,头颈部尽量向后仰,使听眶线平⾏探测器(还可⽤仰卧位)。

3.中⼼线对准两下颌⾓的联线中点并垂直于听眦线射⼊。

(四)颧⼸顶颌位1.摄影⽬的观察颧⼸⾻折的情况。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双⼿屈肘放于两侧,颏部前伸,头部尽量后仰,两外⽿孔与探测器等距,下颌紧贴床⾯(还可⽤坐位)。

3.中⼼线倾斜⼀定的⾓度与听眦线垂直射⼊。

(五)汤⽒位(Towne位)汤⽒位⼜称颞⾻岩部前后斜位。

1.摄影⽬的观察枕⾻及顶⾻后部、颞⾻岩部、枕⾻⼤孔及鞍背床突的情况,主要⽤于脑⾎管造影。

2.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颏部内收,听眦线与台⾯垂直,两外⽿孔与台⾯等距,双臂⾃然放于⾝旁。

3.中⼼线向⾜侧倾斜30°⾓,从眉间上⽅10cm处射⼊。

(六)蝶鞍侧位1.摄影⽬的观察垂体病变侵及蝶鞍、蝶窦的情况,常⽤于垂体病变的检查。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的⽿部紧贴台⾯,上肢⾃然放在⾝旁,对侧上肢屈肘,⼿半握拳⽀撑颏部,瞳间线垂直台⾯。

3.中⼼线与头颅侧位相同。

汤氏位摄影方法

汤氏位摄影方法

汤氏位摄影方法汤氏位摄影方法是一种用于检查身体骨骼结构的影像学技术。

它是由美国医生汤姆汤姆斯(Tom Thomas)发明的,因此得名为汤氏位摄影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检查身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用于检查脊柱和四肢。

汤氏位摄影方法的原理是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然后在胶片上形成影像。

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获得多个角度的影像,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身体骨骼结构的情况。

汤氏位摄影方法的步骤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脱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如手表、项链等。

如果需要检查脊柱,患者需要脱掉上衣,并穿上医用防护服。

2. 拍摄位置:患者需要站在X射线机的前面,或者躺在X射线机的床上。

医生会根据需要调整X射线机的位置和角度。

3. 拍摄过程:医生会向患者发出指令,让患者保持不动。

然后,医生会按下按钮,让X射线机发出X射线。

患者需要保持不动,直到医生告诉他们可以动了。

4. 拍摄次数:根据需要,医生可能需要拍摄多次,以获得不同角度的影像。

5. 结果解读:医生会解读影像,并根据需要制定治疗计划。

汤氏位摄影方法的应用1. 检查脊柱:汤氏位摄影方法可以用于检查脊柱的各个部位,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

通过检查脊柱的影像,可以发现脊柱的畸形、骨折、脱位等问题。

2. 检查四肢:汤氏位摄影方法可以用于检查四肢的骨骼结构,包括手臂、腿部、骨盆等。

通过检查四肢的影像,可以发现骨折、畸形、肿瘤等问题。

3. 治疗计划:通过检查影像,医生可以制定治疗计划,包括手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同时,医生还可以根据影像的情况,预测治疗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

汤氏位摄影方法的优点1. 非侵入性:汤氏位摄影方法不需要切开皮肤或穿刺,因此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2. 高分辨率:汤氏位摄影方法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影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身体骨骼结构的情况。

3. 安全性高:汤氏位摄影方法的辐射量非常小,对患者的健康没有任何危害。

汤氏位摄影方法的缺点1. 无法检查软组织:汤氏位摄影方法只能检查身体的骨骼结构,无法检查软组织的情况。

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方法及投照角度

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方法及投照角度
编辑课件
常见投照角度
• 主动脉弓:左前斜15-45° • 颈动脉分叉狭窄:侧位90°像最好,10%
正位90 °,少数加斜位。 • 颈动脉C2段:一般侧位90° • 大脑中动脉:不断变化汤氏位或瓦氏位
(20°左右)
编辑课件
• 锁骨下动脉:正位+汤氏位或瓦氏位 • 基底动脉:瓦氏位10°—20° • 椎动脉入颅段狭窄:侧位像加汤氏位或瓦
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方法 及投照角度
王玉林
编辑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方法
• 主动脉弓 • 弓上大血管 • 颅内各个分支
编辑课件
造影剂剂量、速度
• 主动脉弓:总量40ml,20ml/s 700psi • 锁骨下动脉:总量7ml,5ml/s 300psi • 锁骨下动脉-颅内:总量15ml,5ml/s 300psi • 颈总动脉颈段:总量5ml,3ml/s 300psi • 颈总动脉颅内段:总量10ml,5ml/s 300psi
右前斜+汤氏位20
由此可见,适当的变 换角度可以得到病变 的准确形态,对诊断 有适当的帮助!
编辑课件
谢谢!
编辑课件
氏位10°—20° • 椎动脉颅内段:一般瓦氏位20 °-25°度,
少数斜位更好
编辑课件
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分支
编辑课件
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件
正常颈内动脉
正常椎基底动脉
编辑课件
投照角度会影响病变的判断
最关心的是病变的长度、程 度、形态!!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汤氏位+斜位
编辑课件
正位像
右前斜
编辑课件

0069X线摄影位置学5头颅五官摄影位置

0069X线摄影位置学5头颅五官摄影位置

柯氏位摄影体位图
柯氏位摄影体位原理图
柯氏位照片
①额窦投影于眼眶的内上 方。
②眼眶投影于照片的中部, 两侧对称,其内可见眶 上裂。
③前组筛窦显示于两眼眶 影之间。
下颌骨侧位摄影要点
①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 ②头颅与身体向对侧旋转,使被检侧下颌骨置于下
端垫高15°角的暗盒上。 ③调整头颅使被检下颌体部与暗盒平行。 ④下颌仰起,使下颌骨体部与胶片下缘平行。 ⑤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20°角,经被检侧下颌骨
③头枕于暗盒上,面部转向被检侧,对侧肩部 垫高,使头颅矢状面与床面呈45°角。
④听眦线与暗盒前缘垂直,外耳孔置于照射野 中心前、上各2cm处。
⑤中心线向足侧倾斜45°角,自对侧眼眶外上方 射入,经被检侧乳突尖部射出到达胶片中心。
梅氏位摄影体位图
梅氏位摄影体位原理图
梅氏位照片
①显示颞骨岩部的轴位影像, 颞下颌关节影像显示清楚。
头颅后前位摄影体位图
头颅后前位照片
①显示头颅正位影像,颅骨全部包 括在照片内。
②矢状缝及鼻中隔影像居中,两眼 眶影像大小相等。
③顶骨及两侧颞骨的影像对称,距 照片边缘等距离。
④颞骨岩部的影像位于眼眶影之中, 岩锥内呈横位管状的影像为内听道 的影像。
⑤颅骨骨板及骨质结构显示清晰。
外隆凸射入胶片;或向足侧倾斜30°~40°角,经两外耳 孔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处射入胶片。
汤氏位摄影体位图
汤氏位照片
①显示头颅半轴位影 像。
②枕骨及枕骨大孔影 像显示清楚。
③颞骨岩部位于枕骨 大孔影两侧,其内可 见内听道影。
④枕骨大孔影上方为 枕骨及顶骨后部的投 影。
瓦氏位摄影要点
②颞下颌关节影的后方可见外 耳道与鼓室前上部的复合影, 该处向后为鼓窦的投影。

影技简答题

影技简答题

影技简答题X线X线中对比剂应用的临床意义1改善不同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对比度,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数目、边界等2提高病灶检出率、发现等密度/等信号病灶3通过病灶的增强方式和增强类型提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4观察组织器官的形态及功能简述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在胸部平片检查中的优势?胸部X线平片上,有许多不同的解剖部位同时显影,密度范围变化很大。

以往使用传统X线屏/胶组合系统需依赖不同的曝光条件分别显示不同的解剖部位,当摄影条件选择不当时,则需反复拍照,加大了病人的受照射剂量。

相对而言CR系统中,在胸部平片检查中具有很大的技术优势,主要表现在,X线剂量改变的允许范围较大,只需在适当设置的范围内一次曝光,然后,再在提高检测效率和线性响应基础上,通过信息处理来显示不同解剖部位的影像,这对密度变化范围较大的胸部是非常有利的,明显优于传统X线屏/胶组合系统。

它大大减少了曝光剂量和复检的次数。

后处理过程中通过谐调处理和空间频率处理可调整影像的对比度和锐度。

通过两者的联合使用,在胸部可以得到满意的和适合诊断要求的照片。

呼吸方式运用(1)平静呼吸不屏气:自然状态呼吸,一般应用于四肢。

(2)平静呼吸下屏气:一般应用头颈部和心脏等部位摄影。

(3)深吸气后屏气:一般应用肺组织及膈上肋骨摄影。

(4)深呼气后屏气:一般应用腹部及膈下肋骨摄影。

(5)均匀连续的浅呼吸:一般应用胸骨正位摄影。

典型体位的中心线头颅后前位:垂直方向,经枕外隆突至眉间射入。

头颅侧位:经外耳孔上、前方2.5cm处垂直射入。

头颅汤氏位:足向30°角,眉间上方10cm处副鼻窦瓦氏位:从头顶部经鼻尖垂直射入。

胸部后前位:对准第6胸椎垂直摄入胸部侧位:对准第6胸椎高度的侧胸壁中点,垂直摄入心脏和大血管右前斜位:对准第6胸椎高度斜位胸廓水平连线中点,垂直摄入。

心脏和大血管左前斜位:对准第6胸椎高度斜位胸廓水平连线中点,垂直摄入。

腹部前后位(卧位)KUB:对准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

CR、PR、CT与三维CT片对颌面部骨折诊断中对比分析

CR、PR、CT与三维CT片对颌面部骨折诊断中对比分析

CR、PR、CT与三维CT片对颌面部骨折诊断中对比分析摘要】对颌面骨折的诊断,除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外,通常借助X线影像检查手段,给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我科对接诊治疗37例颌面骨折,结合临床表现,根据不同部位,分别摄取相应:CR、PR、CT及三维CT片做比对分析,结果发现:X线片作为检查手段,需选择投照汤氏位作追加方位投照。

对于颧骨、颧弓仍是理想的辅助方法,CT片、对于上颌骨、眶底、眶尖区呈髁状突骨折,同时冠状位及横断位扫描、CT片较X线片能提供更精确信息。

CT三维重建更能逼真显示颧骨、上颌骨、颧弓骨折,图像直观。

【关键词】颌骨骨折 CR片 PR片 CT片三维CT成像在颌面骨折疾病诊断中,传统方法借助X线片而获得诊断依据。

自80年代,CT出现应用于口腔颌面部检查,[1]在骨折诊断中倍受重视,至今仍为广泛应用。

相对X线片检查,其优点亦有不少文献报道。

对于颌面部多发性骨折,临床希望找到一种有效可靠方法,即能全面准确了解骨折部位、类型,又能适合各层次应用。

CT检查手段能否完美达到目的,取而代之X线片检查,本文通过37例病人共48处骨折的诊断治疗情况分析比较,报道如下:1 资料方法颌面部骨折48处,共37例病人,均为我院口腔科2007—2009.8月间诊治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9岁。

骨折类型:单纯颧骨骨折、单侧颧骨伴下颌骨骨折、单侧颧上颌骨骨折、双侧颧上颌骨骨折、下颌骨多发性骨折、髁状突单双侧骨折。

根据骨折部位不同,术前分别摄取相应X线片、全景片PR、CT及CT三维重建检查,对多发性骨折,严重影响功能障碍采取内固定术,占60%。

其它均保守治疗。

术后诊断符合影像诊断。

2 讨论颌面部骨折诊断通常需X线检查,大致可判断有无骨折,对临床诊断治疗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但X线影像是把具有三维立体的解剖结构摄成二维平面图像,[2]影像相互重叠,构成图像难以对比分辨,CT片则不然,它能反映面部软硬组织不同解剖层次,显示一定区域切面的部分情况,但仅是获得某层面的信息,不能反映该病变的立体结构直观图像。

放射诊断试题

放射诊断试题

5 医学影像学基本知识问答与自测试题【A型题】1影响X线摄片对比度的最主要因素是A毫安值B千伏值C焦-片距D物片距E曝光时间2.X线摄片的灰雾度增加,与下述哪项原因无关A曝光不足B显影液陈旧C定影时间过长D暗室红灯过亮E。

X线胶片过期3下述哪项措施,无助于提高X线摄片的清晰度A小焦点投照B使用滤线器C缩短焦—物距D缩短物片距E固定投照肢体4。

CT扫描与普通体层摄影相比较,其最大的优点是A密度分辨率高B空间分辨率高C成像速度快D显像功能全E操作简单5直接X线放大摄影,其影像放大率取决于A物-片距/焦-片距B焦-片距/焦-物距C焦-物距/物—片距D物-片距/焦—物距E焦-片距/物—片距6体层摄影层面厚度的控制取决于A旋转轴高低B旋转角度大小C曝光时间长短D球管移动快慢E球管运动轨迹7腰椎前后位投照,病人双髋双膝部微屈,其目的是为了A显示椎间盘B显示小关节C增加反衬度D缩短物—片距E减少曝光时间8焦-片距增大一倍,X线胶片感光量A增加1/2倍B增加1/4倍C增加1/8倍D减少至1/2 E减少至1/49左、右倾后斜位支气管体层摄影的目的,是为了显示A气管分叉部B左、右主支气管C中叶或舌段支气管D上叶支气管E下叶支气管10关于散射线的描述,下述哪项不正确A散射线是X线穿透人体后发生的续发射线B散射线的波长比原发射线长C散射线发生的量与穿透肢体厚度成正比D散射线具有荧光作用E无感光和电离作用11增感影屏是利用荧光作用原理增加感光效应的,可使X线胶片的感光增益A 10%B 20%~30%C 40%~60%D 80%左右E 90%以上12增感影屏的保护措施,下述哪项不合理A存放通风处,防止受潮霉变B室温10℃~35℃间,防止高温龟裂C干燥使增感作用锐减D暴晒使屏面老化E保持关闭、立放,定期清洁屏面13定影液的PH值为A弱酸性B强酸性C中性D弱碱性E强碱性14。

正常肾盂肾盏显影最浓的时间是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A.1—2分钟B。

头颅CT影像定位

头颅CT影像定位

1.额骨2.额上回3.冠状缝4.中央前沟5.大脑镰6.中央前回7.顶骨8.中央旁小叶9. 中央沟10.中央后回11.顶上小叶12. 楔前叶13. 矢状缝14. 上矢状窦1. 额骨2.上矢状窦3. 额上回4.冠状缝5.大脑镰6. 额中回7. 大脑纵裂8.中央前沟9.中央前回10.中央沟11. 大脑白质(半卵圆中心)12.中央后回13. 中央旁小叶14. 缘上回15. 顶骨16. 顶下小叶17. 楔前叶18. 顶枕沟19. 枕骨1.额骨2.额上回3.大脑镰4.额中回5.扣带沟6.冠状缝7.胼胝体周动脉8.中央前回9.放射冠10.中央沟11.胼胝体12.中央后13.侧脑室(脉络丛)14.中央后沟15.顶骨16.缘上回17.楔前叶18.角回19.顶枕沟20.枕回21.楔叶22.枕骨23.上矢状窦1.额骨2.大脑镰3.额上回4.额中回5.额下回6.扣带回7.胼胝体(干)8.侧脑室(前角)9.尾状核(头)10.中央前回11.中央沟12.放射冠13.中央后回14.屏状核15.丘脑16.外侧裂17.岛盖颞18.岛叶19.尾状核(尾)20.颞上回21.胼胝体(压部)22.穹窿23.扣带24.侧脑室(侧副三角、脉络丛)25.直窦26.大脑大静脉27.顶骨28.顶枕沟29.枕回30.楔叶31.上矢状窦32.视皮质33.枕骨1.额骨2.额窦3.额上回4.额中回5.大脑镰6.尾状核(头)7.扣带回8.额下回9.胼胝体(膝)10.内囊(前肢)11.侧脑室(前角)12.第三脑室13.中央沟14.中央前回15.穹窿16.中央后回17.室间孔(Monro)18.外侧裂19.屏状核20.岛池动脉21.内囊(后肢)22.岛叶23.丘脑24.苍白球25.松果体26.壳核27.尾状核(尾)28.颞横回29.大脑内静脉30.海马31.小脑蚓部32.36.顶枕沟37.上矢状窦38.枕回39.枕骨1.额骨2.额窦3.大脑镰4.额上回5.扣带回尾状核(头)11.顶骨12.额下回13.外囊14.19.第三脑室20.屏状核21.颞上回22.最外囊29.海马回30.松果体31.小脑幕32.四叠体板侧脑室(三角)39.枕骨40.顶骨41.枕回1.12.小脑幕24.基底动脉与动脉沟25.脑桥26.乙状窦27.小脑脚中31.颞骨32.窦汇33.小脑半球34.横窦35.枕骨眶底7.颞上回8.视神经9.颈内动脉10.垂体11.颞中回12.鞍16.颞下回17.三叉神经18.滑车神经19.脑桥池20.乳突小房21.小脑幕22.第四脑室23.脑桥24.颞骨25.小脑脚26.小脑蚓部27.乙状窦28.小脑半球29.齿状核30.枕大池31.枕骨32.头半棘肌1.额骨2.额窦3.上斜肌4.眼球5.眼静脉6.上直肌7.直回与嗅沟8.球后脂肪组织9.颞肌10.视神经11.蝶窦12.蝶骨13.颞下回14.眶上裂15.三叉神经节16.颈内动脉17.脑桥池18.海绵窦19.鼓窦20.基底动脉21.脑桥22.脑桥小脑池23.小脑中下脚24.内耳内的面神经与听神经25.乙状窦26.乳突小房27.小脑蚓部28.第四脑室29.枕大池(窦)30.小脑半球31.枕骨32.头半棘肌1.眼球2.上斜肌3.泪腺4.筛房5.颧骨6.内直肌7.视神经8.外直肌9.蝶骨10.眶上裂11.颞肌12.蝶窦13.颞骨14.颞叶(底)15.斜坡16.颞下颌关节与下颌头17.基底动脉18.颈内动脉19.外耳道与鼓膜20.鼓室腔21.脑桥22.外展神经23.小脑绒球24.小脑前下动脉25.乳突与小房26.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27.乙状窦28.延髓29.头夹肌30.小脑半球31.枕骨32.枕窦33.头后小直肌34.头半棘肌1.鼻骨2.眼球3.内直肌4.鼻中隔5.筛房6.颧骨7.翼腭窝8.下直肌9.枕骨基底部10.颞肌11.卵圆孔与下颌神经12.蝶窦13.颞骨岩部14.颧弓15.颈内动脉16.咬肌17.颈静脉壶腹18.翼外肌上头19.外耳道20.内耳门21.延髓22.下颌头23.乳突24.破裂孔25.乙状窦26.椎动脉27.岩枕沟28.小脑绒球29.小脑扁桃体30.二腹肌31.头夹肌32.小脑半球33.头后小直肌34.小脑延髓池35.头后大直肌36.枕骨37.头半棘肌38.斜方肌大脑前动脉终末分支大脑后动脉终末支大脑前动脉终末分支大脑后动脉终末支大脑中动脉终末分支中央支(包括后交通)大脑前动脉中央支中央支(包括后交通)中央支脉络丛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终末支脉络丛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中央支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边缘支。

全身各部位各体位X线检查临床意义

全身各部位各体位X线检查临床意义

全身各部位各体位X线检查临床意义X线诊断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

诊断以X线图象为基础。

X线图像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是灰阶成像。

这些不同灰度的影像是以密度来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

诊断是通过对X线图像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分辨正常与异常归纳与综合X线各种病理表现,联系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及其他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推理而作出的正确的结论。

1 、身体各部位X线检查介绍四肢由其骨骼、骨间关节、肌肉、肌腱、血管和皮肤等软组织共同组成。

其平片检查常用于骨外伤、发育情况、某些病的骨改变、多种骨和关节病的检查。

软组织内的钙化和金属异物也可在平片上显示清晰的影像。

【手】手正位:用于观察手骨形态、关节、异物、骨龄等。

手斜位(后前):用于观察手部轻度外伤和骨质的病变,主要检查第一、二、三掌指骨及其关节的侧斜位影像。

手侧位:用于观察手部异物位置,骨折或脱位时的骨块移位情况。

手斜位(前后):用于观察手部轻松度外伤和骨质的病变,主要检查第四、第五掌指骨的斜位影像。

拇指正侧位:用于观察拇指及其关节、软组织的外伤和异物情况。

腕关节和尺桡骨腕关节正位:用于观察腕骨、掌骨近端、尺桡骨远端的骨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观察小儿发肓情况,了解骨龄,需摄双侧腕关节。

腕关节侧位:用于观察腕骨、尺骨和桡骨下端、腕桡关节的外伤情况,尤其是用骨的脱位情况。

腕关节轴位:用于观察腕骨掌面情况。

腕关节尺偏位:用于观察舟骨的病变和外伤情况。

尺桡骨正侧位:用于观察尺骨和桡骨的骨质、软组织及异物情况。

【肘关节和肱骨】肘关节正侧位:用于观察肘关节的骨质、软组织和脱位情况。

肘关节轴位:用于观察尺骨鹰嘴突的骨折和病菌变及尺神经沟的情况,也用于肘关节因各种原因而不能伸直的投照。

肱骨正侧位:用于观察肱骨的骨质、软组织和异物情况。

【肩关节、肩胛骨和锁骨】肩关节正位:用于观察肩关节和肩锁关节的骨折和脱位情况。

肩关节轴位:用于观察肩关节脱位的移位情况,并用于肩部已固定,手臂不能转动的病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 7
武 警 医学
21 0 0年 l 0月 第 2 卷 1
第1 O期
M dJC i P P ,V 12 . o 1 , c br2 1 e hn A F o.1 N .0 O t e 。00 o
头 颅 汤 氏位 不 同投 照角度 成 像效 果 比较
付永春 , 吕 锐, 周 海
根据头颅指数选取长 、 中、
头颅汤 氏位是 观察枕骨 及顶骨后 部 的最 佳投 照 体位 , 也可用 于颞 骨 岩部 对 内耳 的检查 。此 位 置可 显示 完整 的枕骨鳞部 、 枕大孑 后半部 、 L 顶骨后 部 的展 平影像 , 蝶鞍 鞍背及后 床突显 于枕大孔 中 , 骨岩乳 颞 部对称 地位 于枕骨大 孔两侧 , 向上外 方 , 斜 内听道和
F o g h n L u , n h u H i e a m n o a i oy B in i tnH s i fl t a i l d a U i r — U Y n e u , V R i a dZ o a.D p r e t f do g , e i Ta a opt A fi e t C p a Me i l n es t R l jg n l a ia d o t c v i t , e i 0 0 0 C ia y B in 10 5 , h jg n
sul n e , a et o b a jr ee ii dit t e ru s t s o gs u p , e im s u p n ot k ltp . k l idx 1 2 p t ns f r ni uyw r dv e o h eg p : ea n l t e m du k lt ea ds r s u e 3 i i n d n r o h l k ly ly h ly
The heta i o a ng l rt nd te b s ng a i n To eg p sto rrdig a h r o a e ewe n t e t r u s Re n t r dt n la u a y a h e ta ulrt i wn o iin f a o r p y we e c mp r d b t e h wo g o p . i i y o -
s i T e b s n lsi o n p st n o d o rp yfrt eln ut s h e t ge n T w e o i o f a ig a h o g—tp k l, d u —tp k l a d s o t y e s u l e e3 。 a i r o h y e s u l me im y es u l n h r —tp k l w r 5 ,
3 。 n 0 rs e t ey C n lso Diee t —ryp oet na ge nT wn  ̄p st nac rigt iee t h p so es ul 0 a d2 。ep ci l. o cu in v f rn f X a rjci n lsi o e o io codn df rn a e t k l o i o s f h
te s u 1 M eho Thebe ta g l rt n To h k l. t ds s n u aiy i wne o iin wa de tfe o a ig a hyo ifr n k l s a s Ac o dig t he g p sto si n i d frr d o r p fdfe e ts u l h pe . i c r n o t
【 摘要 】 目的 探讨头颅汤 氏位不同投照角度对不同头型患者照片显示效果 的影响 。方法
短 3例头 型头颅骨骼标本 , 分别使用不 同角度进行投照 , 比成像效果选 取最佳 的头颅汤氏位显示 角度。对 12例头颅外伤 对 3 需要拍摄 头颅汤氏位患者, 根据头颅指数 , 为长头型组 、 分 中头型组及短头型组 , 分别使用传统投 照角度 以及先 期头颅标本投 照时得到的头颅汤氏位最佳显示 角度分别进行 投照 。结 果
应根 据 头 型 不 同 选取 不 同 的投 照 角 度 。
头颅骨骼 标本 汤 氏位 显示 最佳角 度 : 长头型 以 3 。 中头 型以 5, 头颅汤氏位的成像
3。 短头型以2 。 0, O 进行投照 比较适宜。应用于 12例头颅外伤患者的汤氏位 同时验证 了这一结果 。结论头颅 汤氏位 ; 临床对比 【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1 . 84 3 Cln c le a u to ft e ta g l r t n To i i a v l a i n o he b s n u a iy i wne o ii n f r s ul r di g a h  ̄p sto o k l a o r p y
a e c n u i et ih rc iia ee t n rt 。 r o d cv o a hg e l c ld tci ae n o
【 yw rs agl i ; on grdorp y cncl vl t n Ke o d 】 nua t t e ig h ; l i a ai ry w a a i ae u o
【 btat Obet e oivsgt t f c o frn X— a r etnag snT w e oio r ie n ae f A s c】 r jci T et a ee et f ieet rypo co nl o n gpsi f fr t hps v n i eh f df j i ei tn odfe s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