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第四纪海侵及近代海岸变迁
最新2-4海岸线的变迁汇总
4.黄河三角洲的变迁
• 近代黄河三角 洲范围内,自 1855年开始的 百余年间,黄 河尾闾的决口 改道达五十余 次。其中较大 的摆动改道有 十二次之多。 三角洲上废弃 的河道,鳞次 栉比,从而形 成放射状的入 海水系,发育 成典型的扇形 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的淤积扩展与黄河来水 来沙,以及入海流路的变化有关
• 黄河利津站1990-1998年平均年输沙量为4.14 亿吨,为近五十年来最少的时期。特别是九十 年代中期以来的断流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大大 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山东河务局资料,1992年9月到1996年10月平 均年净淤进13平方公里,其中1996年6月到 1996年10月净淤进21.89平方公里;1996年10 月到1997年10月净淤进为-10.44平方公里; 1997年10月到1998年10月净淤进10.89平方公 里。
2.海岸线-沙岸与岩岸
• 由于原始地貌的不同,我国在大海浸以后 形成的海岸线,有沙岸与岩岸的不同。沙 岸系海水淹没从前低平的河流冲积平原而 成,岩岸则是海水浸淹从前的基岩山地而 成。它们的分布范围大体上是北部为沙岸, 南部为岩岸。沙岸大致分布在杭州湾以北, 但杭州湾以南的闽江口、珠江口,电白以 西的雷州半岛和钦廉一带,也有局部的沙 岸。
• 江河泥沙在河口区形成 三角洲海岸。三角洲堆 积海岸向海伸展很快。 长江三角洲近2000年向 海伸展过程中,造陆 7500平方公里。现代黄 河三角洲每年向海推进 33米。珠江三角洲每年 向海伸展70-130米。美 国的密西西比河也是造 陆能手,三角洲平均每 年向海推进75米
古海岸线 贝壳堤
中 国 与 澳 大 利 亚 有 陆 桥 相 连
白令海峡成为地峡
全新世海浸
• 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 上涨,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大海浸。到五、 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世界 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 达数百公里,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 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东海和 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 东部滨海平原如现在繁华的天津、上海还 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角 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经历了一个沧海桑田的过程。
我国的海岩线,有沙岸(平原海岸、低海岸)和岩岸(基岩海岸)之分,沙岸系海水淹没从前低平的河流冲积平原而成,岩岸系海水浸淹从前的基岩山地而成,其分布范围大致以杭州湾为界,北部多为沙岸,南部多为岩岸。
一、下辽河海岸的历史变迁第四纪冰后期海浸,下辽河平原下部受到淹没,并使平原未受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成为大片沼泽地带。
辽金以前,岸线推展缓慢,说明早期的辽河入海泥沙不如今日丰富。
辽金以后,辽河中上游间有开垦,遂使流域来沙渐丰。
二、渤海湾海岸的历史变迁与天津成陆问题渤海湾在黄河口与滦河口间,海岸的演变过程受到这两条河的深刻影响。
天津的成陆过程和渤海湾的海岸线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津周围的海岸线与黄河的摆动所带来的泥沙和海浪的冲刷导致的海岸线后移有很大关系。
三、苏北海岸的历史变迁苏北平原在先秦时期,其南端的长江古沙嘴由扬州向东延伸,经今泰州到如皋东北海安以东的李保,由此向北沿今东台、盐城、阜宁、连水县东的云梯关、锦屏山东麓的析浦、连云港市以至赣榆为其海岸线,之后一直到北宋天圣二年(1024)。
四、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及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口退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为长江。
其时海岸北岸沙嘴由今江都向东北延伸至海安李堡附近,与岸外沙堤合,形成里下河洼区。
南岸沙嘴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的处岗、黄渡、青浦的盘龙镇、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金山、王盘山。
五、杭州湾的历史变迁在第四纪冰后期海浸高海面时,杭州湾口与长江三角洲原有一片浅海。
以后由于长江三角洲南沙嘴的发展和钱塘江北沙嘴的成长,逐渐连接封闭而成太湖地区的古潟湖,其后,钱塘江北岸形成杭嘉湖平原,在南岸形成宁绍地区的姚江平原。
六、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距今6000年前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以今广州为顶点的岩岛罗列的漏斗状的浅海湾。
江苏海岸带特征 -讲稿
绣针河口-柘枉为淤积岸段。近绣针河口沙咀,滩面宽 2~3 千米,混有粉砂淤泥的中砂质浅滩,坡度0.24%。近岸 300 米内,表层 3 厘米为黄色淤泥质粉砂,质地均匀;下层为灰黑色粉砂淤泥。近岸330~800 米间为灰黑色粗粉砂细砂夹淤泥。从沿岸平原及浅滩的地层结构、河流沉积物分布及现代动力过程看,该处海岸处于侵蚀型环境.只是由于入海泥沙较多.因而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堆积淤涨。不过近50 年海岸受台风和人为采沙影响,明显受冲,1970 年代匡围的对虾养殖池多被冲毁,今沿岸海堤大多进行了块石干砌护坡,岸线处于微侵蚀或基本稳定状态。
3、堆积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分布于射阳河口-东灶港,长 571 千米。沿岸潮间带浅滩宽10-13 千米,岸外有一片南北长 200 千米,东西宽 90 千米的辐射沙洲区。据固定断面实测,其平均高潮位线外移速度以辐射沙洲基部蹲门口一带最快,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少。这和泥沙含量分布的规律相吻合,也主要是因为东海前进潮波和黄海旋转潮波在中部弶港辐聚而成的移动性驻潮波。
3、海水中较多的泥沙含量,利于潮滩沉积发育,但也易引起沿海闸下港槽的淤积,影响工程效益。
d
1、在江苏沿海,大风增水和天文大潮汛耦合形成风暴潮的概率较大。
2、江苏沿海出现异常高潮位,除极个别极优天文条件下的大潮汛外,主要因台风过境引起,其次是强寒潮南下造成的。台风风向大多自海向陆,增水现象明显。
4
1 砂质海岸
3 粉砂淤泥质海岸
粉砂淤泥质海岸是江苏省最主要的海岸类型,岸线长度884 千米。占全省岸线的90%以上,又可分为基本稳定、侵蚀与堆积三种类型。
常州城区平原区第四纪地质演化特征
第1期2021年2月No.1February,2021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在2014—2017年完成《常州市城市建设控制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的过程中,整合区内已有的第四纪年代地层、磁性地层、气候地层、生物地层等资料,建立全区第四纪地层新的层序,对全区第四纪地层纵横向三维分布格架有了全面了解[1]。
本研究简要叙述区内第四纪地质演化的结论,给出演化过程的大致轮廓。
1 早更新世常州城区早更新世(为叙述方便,更新世以传统早、中、晚三分)经历了早期抬升剥蚀、晚期沉降堆积的过程。
1.1 第四纪初地质环境喜马拉雅四幕运动,常州城区地形全面隆起,高差悬殊,主要属山地、岗地。
地层分布多样,新老跨度极大,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构造层交织[2]。
代表性山地有孟河黄山山地,分布印支构造层的震旦纪-寒武纪地层;郑陆-横林山地,分布印支-燕山构造层志留纪-侏罗纪地层;雪堰山地,分布印支-燕山构造层志留纪-侏罗纪地层。
其他还有九里、卜弋等地残丘分布燕山构造层二叠纪-三叠纪地层。
城区外缘、山地坡裙高岗地,分布燕山构造层白垩纪地层。
城区中部低岗地魏村-牛塘,南部前黄一带,分布喜马拉雅构造层古近纪-新近纪地层。
1.2 早更新世地质演化特征本区早更新世可分二期,早期为剥蚀夷平期。
区内未见早期有第四系堆积,说明长期处于抬升剥蚀状态,属苏北苏东海域第四纪堆积的物源地之一。
晚期为堆积填平期。
区内第四系底部最老年龄值小于1 500 ka 。
考虑到采样位置和局部地段盆地深度等因素,推测本区第四系最早沉积年龄距今1 700 ka 左右。
早更新世晚期,区内新构造运动开始加剧,喜马拉雅中下构造层及其下的印支-燕山构造层中的基底断裂构造活化。
常州地区较显著的有茅山运动,早已夷平的茅山山脉在早更新世晚期重新崛起,区域上受中国西部青藏运动波及。
区内早更新世地层,由大的暖期、冷期旋回堆积两两组合,大致分成4个岩性段(见图1),次一级的冷、暖旋回更多,分成初、早、中、晚4个阶段[3]。
江苏海岸带特征--讲稿
江苏海岸带特征--讲稿江苏省海岸带特征概述一、自然环境特征1、地理位置江苏海岸带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北支寅阳角,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3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陆域面积3.25万km2,海岸线长954km,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5.3%。
2、海岸带特征分析1)地质概况江苏沿海以淮阴一响水断裂为界,分属华北地台及扬子准地台两大构造单元。
除赣榆的石桥、秦山岛等地出露太古界地层和后云台山、东西连岛等地出露元古界地层外,其余地区几乎被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
江苏分属华北坂块、苏鲁造山带和下扬子板块。
两板块的拼接为印支期,下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呈楔形插入,板块之间海槽逐渐萎缩消亡,沿拼接带自深而浅形成高温超高压变质带( 以榴辉岩为代表) 、低温高压变质带( 以蓝晶石片岩为代表) 和韧性剪切带。
地质时代表明主拼接期为晚三叠世卡尼期—瑞替期。
而扬子板块北缘海相沉积消失的最后时间为晚二叠世。
从古地磁视极移曲线对比看,两板块可能相近或相连大致亦在晚二叠世以来。
俯冲、挤压、拆沉、翻转形成了印支期拼接的古盆岭构造,即东海杂岩带( 造山带主体) 和灌云—云台大复向斜( 倒转—同斜,轴向南东倾斜,但坳陷带缺失三叠纪—侏罗纪沉积) 。
三叠系—侏罗系见于淮阴—响水口一线以南地区。
2)海岸地貌:江苏海岸类型除基岩海岸(4%)和砂质海岸(3%)外,93%为粉砂淤泥质海岸(884 km),其中堆积型粉砂淤泥质海岸长571 km。
砂质海岸分布于赣榆县绣针河口至兴庄河口,岸线长30公里;基岩海岸分布于连云港市西墅至烧香河北口,岸线长40公里,19座基岩岛屿也主要分布于连云港附近海区;全省大部分海岸为淤泥质海岸,岸线长884公里,其中淤涨和相对稳定海岸占74%,滩涂宽阔。
岸外有巨大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岛26座。
根据地貌的成因特点,本区主要为堆积地貌,其中北部为古黄河、古淮河泛滥堆积,南部为长江冲积物堆积;少量为构造剥蚀地貌,位于连云港市境内丘陵的山前地带和海洲湾水下浅滩。
苏北海岸带弶港钻孔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演化
苏北海岸带弶港钻孔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演化苏北南黄海海岸带在晚第四纪受到海侵-海退旋回的多次影响,发育了 100多米厚的海陆交互相地层。
除了海平面变化对沉积序列的控制作用外,物质供应是一个关键性的控制因素。
苏北南黄海海岸带位于北部的废黄河三角洲平原与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之间,地质历史时期受到古长江、古黄河两大河流所输入的沉积物的控制,苏北平原是古江(指长江)、河(指古黄河)与海洋动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有关南黄海第四纪地层以及海平面变化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有关氧同位素(MIS)3阶段的海侵和海平面问题依然存在诸多的争论,一般认为该阶段海平面低于现今30~60m,最低为-80m;但也有认为当时海平面可以高达-10~-15m。
反对者认为MIS3阶段的AMS 14C年代数据已超过测年的极限值,那些被认为是MIS3阶段的沉积物有可能属于MIS5阶段。
学者对于古长江和钱塘江古下切河谷有许多的研究,而对于埋藏在苏北平原中部的古河谷研究不多。
第四纪期间苏北南黄海陆架和平原地区可能受到8次海侵和7次海退,其中海退低海面期间多发育河流相沉积,河流下切形成下切河谷。
弶港以南的下切河谷可能与古长江的迁徙有关,古长江在早期阶段可能流路分散,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向南迁移,并最终迁移到到现代长江的位置。
重建晚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对于深入探讨MIS3阶段的海面问题以及古长江下切河谷的下切、充填和迁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以苏北海岸带弶港南部(YZ08 孔,32°42’16.32"E,120°53"7.06"N)的1根131m长的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孔沉积物进行描述以及粒度、磁化率、元素地球化学、烧失量分析以及宏体和微体化石鉴定,结合AMS 14C和光释光测年以及钻孔地层对比,重建了晚更新世以来苏北海岸带的沉积环境演化,探讨了研究区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因素,为我们研究MIS3阶段的海平面问题以及长江古下切河谷的发育和迁移路径提供了依据。
第四纪海平面波动历史
第四纪海平面波动历史总结中、早更新世海平面波动世界各地海平面变化标志的时代越早保存越差,受到的新构造运动影响越大。
有些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海成阶地已被后期抬升几十米或上百米。
这个时期海平面的波动多根据地层中的证据,而地貌证据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在地中海沿岸地区,保存有较好的海成阶地,并认为这些海成阶地的形成可与阿尔卑斯山地区冰期和间冰期对比,在间冰期形成高海面,而在冰期形成低海。
地中海地区海平面波动与阿尔卑斯山地区冰期和间冰期可对比(据Frenzel,1973)但在第四纪的早期,即使是冰期,其海面也比现今高得多。
由于各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差异,又未能扣除它们的影响,因此对海平面升降值估算差别较大,如霍尔姆斯(1965)和兰道尔夫(1973)的估算值就比较大。
在中更新世,出现了几次高海面,时间分别为640-590ka BP、520-460ka BP、360ka BP、300-260ka BP、220-180ka BP。
中国早、中更新世的海平面波动主要根据东部平原和大陆架上钻孔资料获得。
在华北平原,早更新世初的海侵可达北京东面的通州,称北京海侵(古地磁年龄2.43Ma B P),此后发生了渤海海侵(1.5Ma B P),兴海海侵(1.0Ma B P)。
在黄海、东海以及南海也出现过高海面。
晚更新世海平面波动晚更新世包括了一个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海平面总体上从早期到晚期是一个下降过程,但期间存在一些波动。
(1)末次间冰期(130~75ka BP)相当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5阶段(MIS5),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次一级的温暖期(MIS5a、c、e)和两寒冷期(MIS5b、d),其中MIS5e最温暖,在欧洲称为艾姆间冰期。
在这个时期,总体上为高海平面,但多数时间的海平面比现今低,只有在MIS5e时海平面比较现今高6~18m。
在中国的华北地区,这个时期发生了白洋淀海侵和沧州海侵,出现高海平面。
在黄海、东海、南海也发生海侵。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马年五六千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覆盖有面积广大而丰富的天然植被,根据天然植被分布情况,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森林、草原和荒漠两个地带。
【森林原始植被状况】从大兴安岭北段,东南沿嫩江折向西南,经冀北、晋北、陕北、川北至西藏东南一线,此线以南为中国古代主要森林地带,约占中国总面积1/2,可分为四个地区: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林区。
2、华北暖温带林区。
包括辽东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豫西丘陵、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山东丘陵。
3、华中、西南亚热带林区。
包括秦岭、大巴山、大别山、江南丘陵、闽浙江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贵州高原、云南高原中北部、南岭山地、两广丘陵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区。
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丘陵中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云南高原南部。
【草原荒漠原始植被状况】原始草原地带:大兴安岭南段、呼伦贝尔草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部、青藏高原中南部。
原始荒漠地带: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
【植被的变迁】经过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长期开拓垦殖,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天然植被的面貌,生产了不可记数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和文化流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由于对自然界规律认识不足,无计划的滥砍滥伐,尤其是历代统治者无限制地索取,使自然界失去了平衡。
这种破坏越到近代越严重。
5000年来中国植被变迁特点:天然植被逐渐地区缩减,栽培植被代替天然植被。
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天然植被迅速遭到破坏。
1、华北平原:是中国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原植被变迁最大、最频繁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干扰最甚的地区。
2、黄河中游地区:3、太行山区、晋北地区:4、豫鄂川陕交接地区:为天然植被破坏较晚而程度极为严重的典型地区。
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干流全长5464公里。
长江三角洲江道演变史及其规律
长江三角洲江道演变史及其规律一、长江三角洲与长江口河道概况长江三角洲概念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见图1)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
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图1、长江三角洲示意图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
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工业经济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
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合7877.1249亿美元。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江口河道概况长江自江苏江阴以下进入河口段(见图2)。
江阴北临大江,城东北黄山西端的鹅鼻山,突出江中,与江北的孤山对峙,形成江阴附近狭窄的江面,约1.4千米,至此恰似一个瓶颈,所以被称为长江的“咽喉”和“锁航要塞”,长江进吴淞口后的第二道“江海门户”,军事上有“黄山要塞”之称,历代都在这里屯战舰,操水军。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这里修筑了炮台,防止帝国主义炮舰沿江长驱直入;1912年,孙中山先生视察黄山后,“土炮台”换成了“洋炮台”,加强了防守能力;1915年袁世凯称帝,著名革命党人杨公秘密来此,策动起义;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过大江,黄山蒋军官兵起义,活捉国民党要塞司令,迎来了解放大军的滚滚洪流。
长江三角洲(江苏)地区第四纪地层沉积分区及沉积特征
长江三角洲(江苏)地区第四纪地层沉积分区及沉积特征苗巧银;宗开红;陈火根;骆丁【摘要】This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Jiangsu) Quaternary Period, cove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early Pleistocene, middl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epochs, reviews 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Using the lithologic deposit distributions and proifle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dimentary units with nine partitions:the Huanghuai basin accumulation zone (I), consisting of the Lixia River limnetic product plains (I);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ccumulation zone (II), including the new Yangtze Delta accumulation plain (II1), the Changzhou-Wuxi high plains (II2), the east coast of Taihu Lake limnetic product plains (II3, Suzhou key city area), and the eastern coastal sea product low plain (II4); and the mountain foothil s accumulation zone (III), covering the Pukou-Dayi low hil y land (III1), the Nanjing-Yixing low hil y land (III2), the ring Taihu lake hillside area in southern Jiangyin (III3), and the Zhenjiang low hilly land (III4). In this study, the basis for the nine sedimentary zones and the Quaternary sedimentary feature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江苏)地区第四系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各时期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并结合岩相沉积分布及剖面图纵横向展布规律的分析,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三大沉积单元9个沉积分区,即黄淮流域堆积区(Ι):里下河湖沼积平原区(Ι);长江三角洲堆积区(ΙΙ):新长江三角洲堆积平原区(ΙΙ1)、常州—无锡高亢平原区(ΙΙ2),太湖东岸湖沼积平原区(ΙΙ3—苏州重点城市区)、东部沿海冲海积低平原区(ΙΙ4);低山丘陵堆积区(ΙΙΙ):浦口—大仪低山丘陵区(ΙΙΙ1)、南京—宜兴低山丘陵区(ΙΙΙ2)、江阴南部环太湖丘陵区(ΙΙΙ3)、镇江低山丘陵区(ΙΙΙ4),阐述了9个沉积分区的划分依据和第四系沉积特征。
江苏第四纪海侵及近代海岸变迁
江苏第四纪海侵及近代海岸变迁2008-2-2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第四纪海侵及近代海岸变迁一直为江苏地质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内容。
一、第四纪海侵第四纪以来,由于地壳升降运动较强烈,加上频繁的古气候周期性冷暖变化,使得江苏沿海地区发生了多次海侵和海退,经历了反复出现的沦海变化。
根据多年来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特别是100多个钻孔的微体古生物、孢粉及古地磁测量等资料的分析,发现江苏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中至少发育5个海侵层,反映第四纪以来该地区至少发生过5次海侵。
海侵层的发育分布,标志该区曾沦为海的环境,但实际上海侵高峰期的海岸线应比海侵层范围更要远一些。
1、海侵层特征及其时代①第Ⅴ海侵层。
该海侵层仅局限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海侵波及范围较小。
海侵层埋深140m~240m左右,厚度一般〈10m,且变化较大。
北部以滨海相灰白色、灰绿色细砂为主,南部以河口相灰色粉细砂为主。
含有贝壳及有孔虫化石。
据东南沿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料,该海侵层中孢粉组合为栎、松、菊科、蒿禾本科,水龙骨及栎、栗、枫香、松、水龙骨、水蕨等。
反映气候温暖,相当于第四纪第一温暖期。
古地磁测量结果表明,该海侵层位于哈拉米洛与奥尔都维事件之间,应属早更新世中期产物,其年代距今180万年~100万年。
可称之为八滩—如皋海侵。
②第Ⅳ海侵层。
该海侵层分布于连云港徐圩、滨海、阜宁、盐城、东台、海安、泰兴黄桥、沙洲及太湖一线以东地区。
海侵范围已明显超越第Ⅴ海侵区。
苏北地区,该海侵层埋深90m~160m左右,厚3m~16m,以滨海相或海相灰黄色、褐红色粉质粘土为主,含暖水卷转虫、同现卷转虫、凹坑筛九字虫、毕克卷转虫变种、具瘤先希望虫等有孔虫化石。
阜宁一带还发育海湾泻湖相及边滩沼泽相沉积。
长江三角洲地区,海侵溯江西进,具一定规模,该海侵层埋深110m~170m左右,厚数米至30余m,以河口相灰色、深灰色中粗砂、粉细砂为主,海陆相化石混生,化石种属和数量相对贫乏,个体较小。
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changes of coastline in Chinesehistory)中国东部大陆自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
各具体岸段的历史变迁各具特殊性。
几千年来,山地丘陵海岸的变迁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则由于河流来沙丰富,变化极为显著。
辽东湾海岸辽东湾北部下辽河(东西辽河会合以下的辽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
就西汉时代辽东郡所属各县的方位而言,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其时应为大片沼泽化滩地。
这一情况,从晋末,唐初辽西、辽东间往返的记载中有所反映。
唐人描述辽河下游有“辽泽泥潦,车马不通”,“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12 世纪许亢宗使金,途经下辽河地区,“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
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辽河。
濒河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地如此”。
但当时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今已无考。
通过微地貌分析和钻孔资料,有人认为,自盖县、大石桥(今营口县)向西北,经牛庄达沙岭一线为公元前开始形成的古海岸线。
这条古岸线在很长时间内无明显延伸。
大约至10 世纪契丹兴起,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利用俘掠来的汉人进行开垦,草原变成农田,使辽河含沙量渐增,海岸伸展逐渐显著。
明代辽河河口在梁房口关,即今营口附近的大白庙子。
岸线由此向西,经沙岭以南约25 公里,至吴家坟附近。
营口在明末清初原为辽河口外一沙岛。
以后泥沙淤积,至19 世纪20~30 年代与大陆相连,辽河口才延伸至营口之外。
辽东湾西部为大凌河三角洲。
大凌河输沙量不及辽河,三角洲伸展缓慢,与辽河三角洲之间形成了北面至闾下辽河平原海岸历史变迁图阳今北镇县西南的浅海湾,现名盘锦湾。
海湾以北的沼泽,后来一直存在。
隋时大凌河口为望海顿,即今锦县右屯卫,岸线大约在此附近。
明代后期三角洲岸线已推进至今锦州东南的蚂蚁屯、四合浦、文字官一线。
乡土地理盐城、南通一带海岸线的东移轨迹
【乡土地理】盐城、南通一带海岸线的东移轨迹(2013-10-08 13:20:08)标签:历史记忆海岸线轨迹南通盐城分类:故乡记忆沧海桑田--盐城、南通一带海岸线的东移轨迹海岸线在不断地东移。
大约在7000年以前,扬州以东是辽阔的大海。
苏北一带,南临长江,北有淮河、古黄河(黄河入海口原在今滨海,后改道山东,至东营入海),千百年来,沧海桑田,形成广袤的苏北平原。
7000年前至今,苏(苏北)沪海岸线变迁图原载丁民仆(国家气象局干部)博文长江、黄河入海的泥沙,借助潮汐回流,不断沉淀。
但这种沉淀并不是均匀分布,海平线也不是平行向东推进的。
南边的长江口和北边的淮河、古黄河泥沙沉淀较快,这造成了苏北地区南北两头高、中间低洼的地势,海水容易倒灌,人们就挖河修堤。
大约在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李承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时,率众从现在的海安向北至盐城地区修筑捍海堰,以此挡住海水,保护堤西的农田。
带泥沙的海水不再大量进入堤西,那里的地势也不再增高,变成了比四周略低的平原地区,因此又称里下河地区。
捍海堰大堤以西,有淮河充沛的淡水资源,加之兴修水利,成了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海边有大量盐场,淮盐远销全国各地。
运盐的河道,又称“盐渎”,成为盐城的旧称。
这些水路,也是由西向东逐步发展起来的。
早在西汉时,吴王刘濞为了运盐通商,就在扬州和泰州之间开凿邗(读hán)沟支线,后又延伸至海安、南通,名为“通扬运河”。
范仲淹任西溪(东台)盐仓监期间,曾率众重修捍海堰,后人称之范公堰(堤),即今天的204国道阜宁(庙湾)至东台富安(虎墩)段。
运盐需要,又将筑堤形成的河流疏浚和延长,使沿途各个盐场串起来,得名“串场河”。
孔尚任曾经监修蟒蛇河,形成昭阳(兴化)至冈门(盐城龙冈)的运盐水道。
串场河和通扬运河,将黄海滩涂上的各个盐场与外界联通起来,成为当时苏北淮盐外运的主要水道,至今仍然在发挥其经济、便捷的运输功能。
海岸线还在不断地东移,使得我们拥有广袤的滩涂,盐城的未来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土地资源……海堤公路崔一良摄于弶港灏灏在海滩上崔一良2012年4月5日摄于弶港【链接】地名与历史时期江苏海岸变迁的相关研究盐城师院副教授凌申地名,是地理实体的称谓。
盐城地质地貌
盐城地质地貌盐城县位于苏北平原中部,地处北纬33°07’58”~33°31’57”,东经119°41’12”~12O°23’39”之间。
总面积为1720.3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508平方公里。
占87.66%;水面面积212.36平方公里,占12.34%。
全新世以来,古境域经历了陆地——海洋——陆地的海陆演变过程。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淮后,成陆速度加快,范公堤以东形成广阔的滨海平原,以西则形成低平的里下河平原。
盐城县地处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季风盛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为14.2℃和1005.5毫米。
县境河流交错,有流域性大型骨干河道10多条。
西境水网密集,湖荡面积较大。
但时有自然灾害侵袭,尤以旱涝灾害威胁较大。
县境土类,有水稻土、盐土、潮土、沼泽土4类,其中水稻土分布面积最广,占耕地面积的71.87%;盐土次之,占耕地面积的27.50%。
由于长期开发,土壤得到改造,有利于种植、养殖业的发展。
地质地质构造县境地处扬子准地台的苏北拗陷带。
此构造单元,是在震旦系到中生界三迭系海相、陆相交替沉积的基础上,发生于燕山运动的断拗,一直延续到现代。
自燕山运动以来,苏北平原是一个持续沉降区,新生代沉积物总厚度一般达2000~3000米,断陷中心部分最大厚度可达6000米。
盐城县处于该断陷区的中部。
燕山运动对苏北平原地质构造有着显著的影响,产生许多北东方向的断裂和褶皱,其中断裂是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因沉降幅度大小不一,平原北部为盐阜拗陷,南部为东台拗陷,两拗陷间为建湖隆起带。
古县境处于两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其特点是:盐阜拗陷在北纬33°25’~34°N之间,位于阜宁、射阳、盐城3县,南至盐城县南部,呈近东西向展布迭置于北东向构造之上。
自南而北,可进一步划分为盐城凹陷、中兴灶凸起及射阳凸起,广泛分布着下第三系三垛组。
19852015年江苏省海岸线变迁研究
1985-2015年江苏省海岸线变迁研究胡雪松1贾济红1吴凌颖2(1.江苏省测绘工程院江苏南京 210013;2.莆田市水利局福建莆田 350011)摘要:江苏省地处我国沿海中部,淤泥质海岸分布广泛且近年来变化频繁。
本文应用1985-2015年(以五年为间隔)陆地资源卫星数据,在对影像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几何纠正等预处理的基础上,结合NDWI-B水体指数法与人工目视解译法提取该时段七期海岸线数据;利用断面法、端点法等分析方法,从海岸线长度变化、海岸线变迁范围与变化量等方面对江苏省1985-2015年海岸线变迁进行研究,发现江苏省海岸线整体呈现向东淤涨的态势,海岸线较为曲折,其中盐城市南部至南通市北部的海岸线推进距离最大。
关键词:海岸线;遥感提取;断面法;端点法;空间变化1 引言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在我国系指多年大潮高潮位时的海陆界线[1]。
受海岸带区域环境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近年来海岸线发生剧烈变化,对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均有较大影响。
对海岸线变化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海岸带环境与生态过程的理解,以及促进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管理与开发[2]。
针对江苏省海岸线监测与变化情况,近年来已有诸多研究:蔡则健等利用3期卫星遥感图像资料对江苏海岸线20年来的演变特点和趋势作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并根据史料对历史岸线作了概略地分析[3];王志明等利用卫星遥感技术、GIS技术和野外实际调查采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987-2007年间江苏省三期海岸线长度总体变化情况[4];李行等以江苏省海岸 1973-2012 年的陆地资源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对江苏省海岸线三个分区淤涨与蚀退情况开展研究[5]。
本文为研究海岸线变迁情况,采用中分辨率遥感影像半自动提取自然意义上多时相江苏省海岸线,与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海岸线含义不同,仅适用于海岸线变迁科学研究。
本文选取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海岸线作为研究对象,舍去南通启东、苏州太仓部分河口岸线。
江苏北部海岸与湖泊的演变
历史地理第七辑江苏北部海岸与湖泊的演变■I黄志强畅达源宀张传渙:本文所述的“江苏北部力,系指废黄河以北、新沂马陵山以东的堆积平原地区。
区内除连云港的云台山,灌云的大俨山等少数基岩丘岗之外,地势广袤低平,海拔一般不超过10米。
打本区在全新世中期曾普遍遭受海侵,海水直达北部和西北部山丘的前缘,一些基岩山丘沦为褪中孤岛。
进入晚全新世一历史时期以来,海水渐次东退,本区始由海湾变为湖泊星罗棋布的滨海低地。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的发现,历史时期,本区曾出现过的较大湖泊有硕项湖、桑墟湖、青伊湖、艾塘湖等。
后来这些湖泊又被淤填成为现今的低洼平原。
本文主要根据沉积物特征,部分04测年资料,假彩色卫星影像判读以及一些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的记载,恢复本区几千年来海岸线的变迁,湖泊的演化及其成陆过程,以■供经济开发、工程建设部门和阅者作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J正。
’1、海岸线位置的变迁大约在距今7000—6000年前,全新世最大海侵的影响范围,在苏北曾抵达马陵山以东堆积平原区西部,赣榆至泗阳一带的丘岗前缘。
在该带以西地区,众多的东流沟谷水流切割了低丘岗地;沿该地带,则发育了截切东流沟谷的纵向水系和长条状低?h湿地;该带以东,迄今已在赣榆、连云港、沐阳、泗阳等地以及大片堆积平原的全新世堆积中发现了含海相生物化石的沉积层「据钻探资料①八本区全新世海相沉积普遍可分为两层,中间夹有=薄层的陆相沉积.其中有古文化遗迹?如淮安的黑土塘,于地面以下1.5—2・8米处的陆相沉积层中,发现了青莲岗文化遗迹,包括石器、骨器和墓葬等,G14测年为距今5785+105年;连云港之南云台与东辛之间的洼地中,两层全新世海相淤泥层之间的泥炭层CM测年为距今5000土90,其上,即上部海相淤泥层中的海生贝壳C"测年为距今3265±80年,朽木C14测年为距今2790年左右。
与上述上部海相层相当的海侵沉积层尚可见于沐阳刘集、洪泽等地的钻孔中Q上述资料说明,本区继早全新世高海面、的海进之后,在距今5000多年前开始,曾发生一次海退,海岸线东移至连云港一灌南——阜宁一线(在该线以东,迄今尚未发现上述陆相沉积夹层),中全新世后期则又发生一次规模较大的海侵。
我国海岸的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海岸的类型及其特点(一)基岩海岸(可分为海蚀地貌类型和海积地貌类型)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特征是: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湾众多,岸滩狭窄;大量的沿岸岛屿常在沿岸和港口一带形成水深流急的通道,使许多港口和深水岸段受到一定程度的掩护;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 m等深线逼近岸边。
因此,有许多基岩海岸及其相邻港湾可选作大、中型港址。
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的浙、闽、台、粤、桂、琼等省,基岩海岸广为分布。
基岩海岸最为壮观的景象是从海上奔腾而来的巨浪在悬崖峭壁上撞出冲天水柱,发出阵阵轰鸣。
我国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
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及黄海中间,该处基岸海岸多由石英岩组成。
山东半岛插入黄海中,多为花冈岩形成的基岩海岸。
杭州湾以南浙东、闽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组成。
闽南、广东、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及玄武岩组成。
(二)平原海岸特点: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海滩沙洲广阔,缺乏天然港湾,岸外无基岸岛屿。
我国有长达2000千米的平原海岸,主要是渤海西岸及黄海西岸的江苏沿海这两处。
此外,在松辽平原的外围以及浙江、福建、广东的一些河口与海湾顶部,也有小面积的分布。
平原海岸又可分为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
(1)三角洲海岸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平原海岸。
我国不少河流的输沙量很大,河口三角洲发育得很好。
如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的海岸。
(2)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以及长江三角洲以北的苏北平原。
(3)砂砾质海岸由颗粒较粗的砂砾组成的平原海岸。
特征是:岸滩组成物质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的水深和掩护条件。
(三)生物海岸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对海岸的塑造有时起着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类型,即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近4万年渤海西岸海侵时古海面的现代标高对比研究
近4万年渤海西岸海侵时古海面的现代标高对比研究魏灵;贾玉连;易朝路;王洪波;郭盛乔【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年(卷),期】2006(26)3【摘要】文章基于众多钻孔海相层中有孔虫、介形类等海相微体生物化石的组合特征恢复海水深度,重建了海侵最大时的古海面的现代标高.结果显示:40~28kaB.P.海侵,海面的现代标高最高可达-11~-5m;10~4kaB.P.海侵则为2~3m.后者同众多研究所认为的中全新世存在高海面,海面高度为2~3m的结论大致吻合,前者则与全球气候尚处在间冰阶,冰川部分消融,世界洋面处在-50m的大背景不协调.而辽东与山东半岛沿海众多钻孔揭示,40~28kaB.P.渤海地区并没有高于-50~-20m海面存在的证据.通过区域环境的综合分析,认为40~28kaB.P.渤海西岸的海侵,是早玉木冰期持续4~5万年之久的冰期低海面环境,这种特殊的环境使现代渤海西岸的大部分区域远离沉积环境,成为冲刷侵蚀区,这种效应叠加在冰期边缘海式构造下沉与弧后盆地性质的构造下沉背景之上造成区域性异常地面低洼;渤海西岸异常地面低洼在间冰阶全球趋暖,冰川型海侵的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性强烈"视"海侵(指示当时海侵时海水深度很大,而不是海水的陆泛范围大).【总页数】9页(P361-369)【作者】魏灵;贾玉连;易朝路;王洪波;郭盛乔【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 210093;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南昌 330022;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100085;江苏省电力设计院南京 210024;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 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22.4;P736.222【相关文献】1.渤海湾西岸BQ1孔揭示的沉积环境与海面波动 [J], 阎玉忠;王宏;李凤林;李建芬;赵长荣;林防2.渤海湾西岸西汉先民用海的新发现及对"西汉海侵"的启示 [J], 商志文;陈永胜;姜兴钰;王福;李建芬;施佩歆;王宏3.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最大海侵位置探讨——以天津市西南精武镇一带为例 [J], 方晶;胡克;张国艳;王俊杰;王立刚;白铁磊;任小松;舒琳4.海面上升对渤海湾西岸的影响与对策 [J], 夏东兴; 刘振夏5.渤海百万年以来的海侵记录:BH08孔有孔虫和介形类证据 [J], 李小艳;赵泉鸿;姚政权;王强;翦知盡;石学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三角洲西缘晚第四纪沉积演化和最大海侵古岸线的重建
珠江三角洲西缘晚第四纪沉积演化和最大海侵古岸线的重建周良;王洋;杜学斌;卜建军;吴俊;吕万军;刘秀娟【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22(40)1【摘要】第四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影响,海岸带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烈的海陆相互作用和海侵—海退等地质事件,包含了丰富的沉积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等信息。
选用珠江三角洲西缘台山地区的30个地质钻孔,通过14C、光释光、地球化学特征、底栖有孔虫、磁化率数据,建立了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框架,重建了最大海侵古岸线的位置。
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沉积单元(石排组、西南镇组、三角组、横栏组),经历了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河流—海相交替沉积环境、末次冰期的海退暴露环境以及全新世滨海、浅海沉积环境。
MIS3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发生了2次主要的海侵事件。
2)依据钻孔圈定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最大海侵界线最远向陆延伸分别为15.4 km和16.3 km,两条最大海侵线距离接近,走势相同。
这与当时实际海平面高度之间的显著差异不符,可能是由于构造抬升作用导致晚更新世海侵时古地势较低。
两期海侵沉积物的高程和年代资料揭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整体处于构造抬升状态,抬升速率为+0.51 mm/a,而全新世以来整体处于沉降状态,沉降速率为-0.61 mm/a,重建的MIS3和MIS1时期最大海侵古岸线分别与研究区当前2.8 m和3 m等高线相符。
此外,中国沿海不同地区由于新构造背景不同,晚第四纪海侵发生次数和最大范围在空间上整体具有"北强南弱"的特点,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之间海侵强度差异并未完全遵循"早弱晚强"的特征,主要原因是除不同构造单元存在着构造差异外,海平面高度和沉积物供给变化同样对海侵强度有着一定的影响。
【总页数】17页(P119-135)【作者】周良;王洋;杜学斌;卜建军;吴俊;吕万军;刘秀娟【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海洋地质资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相关文献】1.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环境演化的沉积响应2.基于珠江三角洲ZK13孔年代和微体古生物重建的晚第四纪环境演化历史3.珠江三角洲PRD05孔的高分辨率介形类记录与晚第四纪古环境重建4.珠江三角洲万顷沙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相与古环境演变5.扬子西缘鹤庆—洱源地区晚二叠世—晚三叠世盆-山演化的沉积记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海侵特点
从上述几个海侵层的分布及其沉积相可知,江苏省第四纪期间,已进入海侵敏感地区,周期性古气候冷暖变化引起的海面升降,都不同程度使江苏沿海平原区发生了苍桑巨变,在时间序列中,较清楚地演示了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所经历的宏观变化规律。
3、秦汉时期(约距今2000年)海岸线
海州湾赣榆头坨桥和坝头桥之间贝壳砂堤C14测年为2640年±105年,汉时期盐城为一片沙洲,盐城南三洋墩出土汉墓。由此可推测当时海岸位于赣榆海头、头坨桥、连云港市、灌南、阜宁、盐城、东台至如皋东南与古长江口北岸线相连。
此时岸线索较以前变化不大,只东移了数千米。但南部古长江口变化较大,北岸岸线向南推移30㎞左右,河口缩狭并向下移动超过10㎞。
③第Ⅲ海侵层。该海侵层分布于连云港、灌南、涟水南集、淮安、高邮、泰州、常州、金坛、宜兴一线以东地区。
苏北地区,阜宁、盐城以东地区为滨岸浅海相沉积,以灰色、灰褐色粉砂、粉土为主。以西地区为滨海相、海湾泻湖相及边滩沼泽相沉积,以灰色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厚度2m~17m,西薄东厚,埋深东部80m~96m,西部在26m~80m之间。据盐城、苏州钻孔孢粉分析,孢粉组合为栎、柳、榆、香蒲、水龙骨等,反映当时气候温暖而潮湿,相当于第四纪第三温暖期。沉积物中含卷转虫、九字虫、希望虫、玻璃介、土星介等微体化石,多为广盐性分子。
1、海侵层特征及其时代
①第Ⅴ海侵层。该海侵层仅局限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海侵波及范围较小。海侵层埋深140m~240m左右,厚度一般〈10m,且变化较大。北部以滨海相灰白色、灰绿色细砂为主,南部以河口相灰色粉细砂为主。含有贝壳及有孔虫化石。
据东南沿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料,该海侵层中孢粉组合为栎、松、菊科、蒿禾本科,水龙骨及栎、栗、枫香、松、水龙骨、水蕨等。反映气候温暖,相当于第四纪第一温暖期。古地磁测量结果表明,该海侵层位于哈拉米洛与奥尔都维事件之间,应属早更新世中期产物,其年代距今180万年~100万年。可称之为八滩—如皋海侵。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河口相沉积为主,岩性为灰黄色~灰色,中粗砂夹粉细砂,厚数米至50m,埋深50m~110m。孢粉组合为枫香、麻栎、青刚栎、水龙骨等,反映气候温暖湿润。沉积物中含毕克卷转虫、奈良小上口虫、凸背卷转虫、缝裂希望虫、微小艳花介等海相介形虫以及瓣鳃类兰蚬、鱼骨碎片等化石。
太湖地区,东部为滨海相,西部为滨岸沼泽相沉积,岩性为灰色淤泥质粘土、粉土或粉砂,水平层理非常发育,厚数米至30余米,自西向东增厚,埋深30m~60m。
3、海侵途径
江苏东部地区,第四纪以来发生了5次海侵,形成5层海侵层,其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及海相介形虫化石,其组合特征与现代南黄海海相微体生物群比较相似,晚更新世两个海侵层中普遍存在喜暖的假轮虫和星轮虫等有孔虫化石,它们都是我国黄海区现生底栖有孔虫,也有现代主要生活渤海及黄海北部近岸低温水域的冷水种冷水面颊虫和具瘤先希望虫等化石。由此可见,江苏东部第四纪以来的历次海侵,海水由北黄海、南黄海和东海,即由东北、东和东南三个方向入侵。
据盐城、南通、常州、苏州等多个钻孔古地磁测量,该海侵层位于布莱克事件附近,年代约为距今10万年~7万年。可称之为平桥—太湖海侵。
④、第Ⅱ海侵层。第Ⅱ海侵是影响江苏最广的一次海侵,其海侵前锋可达西部丘陵山前地带。
海州湾为近岸浅海相及滨海相沉积,主要为灰黄色泥质中砂、棕黄色含钙核粉质粘土。埋深6m~8m,厚2m左右。据钻孔资料,该层含有孔虫、冷水面颊虫、布氏玫瑰虫、亚洲希望虫、毕克卷转虫变种、假轮虫末定种、海相介形虫、方地豆艳花介、弯贝介末定种、丰满陈氏介、东台新单角介等,还有苔藓虫、海胆刺等化石。
②第Ⅳ海侵层。该海侵层分布于连云港徐圩、滨海、阜宁、盐城、东台、海安、泰兴黄桥、沙洲及太湖一线以东地区。海侵范围已明显超越第Ⅴ海侵区。
苏北地区,该海侵层埋深90m~160m左右,厚3m~16m,以滨海相或海相灰黄色、褐红色粉质粘土为主,含暖水卷转虫、同现卷转虫、凹坑筛九字虫、毕克卷转虫变种、具瘤先希望虫等有孔虫化石。阜宁一带还发育海湾泻湖相及边滩沼泽相沉积。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河口三角洲相沉积为主,西部以灰、灰白色中砂为主,东部以灰、深灰色粉细砂夹粉质粘土为主。埋深20m~90m,厚10m~50m,由西向东增厚。该层孢粉以栎、枫香为主,反映当时气候温暖湿润,并含凸背卷转虫、厚壁卷转虫、奈良小上口虫、暖水卷转虫、毕克卷转虫、缝裂希望虫、山西九字虫等有孔虫及长中华丽花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
长江三角洲地区,海侵层为河口三角洲相,以灰色、深灰色粉细砂、中细砂为主,底板埋深20m至30余米,厚7m~28m,富含毕克卷转虫、奈良小上口虫、缝裂希望虫、厚壁卷转虫、凸背卷转虫、暖水卷转虫、优美花朵虫等有孔虫及宽卵中华丽花介、中华丽花介、东台新单角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
太湖以东及西部金坛,宜兴一带为海湾泻湖相沉积,以青灰色粘土、粉质粘土为主,含以毕克卷虫、山西九字虫为主的有孔虫化石,孢粉以栎、松、柏、水龙骨等为主,反映为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所形成。底板埋深2m~13m,厚3m~8m。
海洲湾以南盐城、海安一线以东地区为浅海相沉积,厚15m~20m,以灰色粉砂、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夹深灰色淤泥质粘土。其中含毕克卷转虫变种、阿卡泥五块虫圆形亚种、缝裂希望虫、奈良小上口虫、异地希望虫、冷水面颊虫、科契箭头虫、具瘤先希望虫、亚易变筛九字虫等有孔虫,中华丽花介末定种、东台新单角介、中国洁面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涟水、响水、滨海、阜宁一带为黄淮河口三角洲相沉积,以灰黄色粉质粘土及灰色淤泥质粘土、粉砂为主。盐城、海安一线以西地区为滨海泻湖相沉积,西部维桥、白马湖一带发育边滩沼泽相沉积,以灰色、深灰色淤泥质亚粘土为主,埋深8m~17m,厚5m~17m。
通过初步的分析研究,亦可进而反映江苏省第四纪海侵事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下而上,由老到新,海侵层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海相性逐渐增强。其中以第Ⅱ海侵层分布最广,直抵西部山前地带,第Ⅴ海侵层分布范围最小,仅局限于沿海地带。表明江苏第四纪以来海侵强度逐渐增大,影响范围逐步扩大。
西部地区海侵层较少,仅见2层~3层且厚度较薄,多为海陆过渡相沉积。东部地区海侵层次多,通常可见4层~5层。省域外上海地区见有7个海侵层,据南黄海QC2孔研究,我国东部第四纪以来发生9次海侵,且海侵层厚度较大,埋藏深,以浅海相、滨海相沉积为主。反映每次海侵过程中都有可能存在着波动性进退变化。
⑤、第Ⅰ海侵层。为影响江苏最新的一次海侵沉积,此时期的海岸线在赣榆、高沟、淮安、高邮、扬州、仪征、镇江及金坛、溧阳、宜兴一线以东地区。
海州湾为近岸浅海和滨海相沉积,以深灰色淤泥质含砾粗砂及淤泥质粘土为主,西部山前局部洼地发育泻湖相或边滩沼泽相沉积,厚2m~4m。含毕克卷转虫变种、亚易变筛九字虫、冷水面颊虫、具瘤先希望虫等有孔虫及东台新单角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
另从海侵层空间分布和岩性相变分析,每次海侵均明显受到当时的区域地质、地貌背景条件的制约,自北往南海侵西进的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古淮河、古长江区域河道发育部位,海水溯江而上大幅度入侵,形成明显的多期三角洲相沉积,在古河道内侧又多有规模较大的滨海泻湖相沉积,致使每期海侵层在平面空间中显示出特有的相变分区规律,并反映出继承性特征。
二、近代海岸变迁
近代海岸线变迁主要反映了全新世海退过程和江河泥沙搬运沉积作用,依据海岸带特有的砂贝壳堤分布调查资料和人类活动遗迹进行分析确定。
1、新石器时期古海岸线
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大约在距今8500年前后,江苏东部发生大规模海侵,距今7000年前后海侵达最盛,此后海面波动下降,岸线开始后退,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后,海面波动微弱,岸线基本稳定,沿岸发育沙坝泻湖,并发育一条古贝壳砂堤,断续分布于赣榆、阜宁羊寨、盐城龙岗、大岗、东台及梅李、太仓一线,构成新石器时期的古海岸线。海安以西、泰县、泰州一带发育长江口沙坝,相当于黄桥期。
4、隋唐时期(距今1200年前后)海岸线
盐城南洋、东台沈灶、富安一线埋藏古砂堤,据贝壳C14测年为距今1100年左右,赣榆东南黄砂村以西沙口、大庙、刘口、小东关一线古砂堤年代为距今1000年以前。由此推知当时海岸线的位置。长江口南测岸线基本与现代长江南岸相当,相当于长江三角洲发育的金沙期。
该时期海岸线反映距今2000年前以后,海面下降很快,岸线东移10㎞~20㎞,长江三角洲生长迅速,向外推进50㎞左右,并向南偏移20多㎞,此时喇叭形长江口已东移至江阴以东。南通狼山等基岩残丘尚为岛山,海门、启东等地还为海域。
海州湾以南,海侵层埋深15m~53m,厚度一般5m左右。最厚达20多米,最薄不足1m。以褐黄色、灰黄色淤泥质粉砂、粉砂质粘土为主。响水、滨海、盐城一线以东地区属于近岸浅海沉积,含厚壁卷转虫、茸毛希望虫、球室刺房虫、拉马克五块虫、异地希望虫、同现卷转虫、科契箭头虫、双孔星轮虫等有孔虫化石和中华丽花介末定种、金黄浪花介、分裂中华花介、东台新单角介、日本穆赛介、三浦翼花介等海相介形虫化石。该线以西地区,泗阳、淮阴、涟水、灌南一带为河口三角洲相沉积,北部赣榆、连云港一带为滨海相沉积,南部里下河地区为滨海或海湾泻湖相沉积,含毕克卷转虫、山西九字虫、滨海弯贝介、中国刺面介、长中华丽花介、宽卵中华丽花介等微体化石,并混含布氏土星介、柯氏土星介等陆相介形虫化石,反映为海陆交互环境。
太湖地区,为海湾泻湖相沉积,以灰、灰黑色淤泥质粘土夹粉砂为主,常见千层并状特殊结构特征。埋深10m~30m,厚数米至20余米。该层含青刚栎、栎、枫香、藜、水龙骨等孢粉化石,反映暖热湿润气候环境,并含有丰富的毕克卷转虫、缝裂希望虫、波伊艾筛九字虫、山西九字虫等有孔虫化石。
据东台、盐城、宜兴和桥及浙江省北部双林、石林等钻孔的测年资料,该海侵层形成于距今3.5万年~2.4万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可称之为泗阳—滆湖海侵。
长江三角洲地区,海侵溯江西进,具一定规模,该海侵层埋深110m~170m左右,厚数米至30余m,以河口相灰色、深灰色中粗砂、粉细砂为主,海陆相化石混生,化石种属和数量相对贫乏,个体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