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的审丑形象中体会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美丑观研究
庄子美丑观研究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很多方面都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他的美丑观。
在庄子看来,美丑本身并没有任何固定的本质,而是随着人们的不同看法和认知而产生变化的。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丑观出发,探讨其思想内涵,同时引用一些例子对庄子的美丑观进行进一步论证。
一、庄子的美丑观庄子的美丑观可以从他的《逍遥游》中找到很多的论述。
在这篇文章中,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大丈夫相貌平平者,其志不凡”,这就表明了他对于美丑的看法,即美并不是仅仅只取决于外貌,而更多地是体现在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和品行上。
在《齐物论》中,庄子还有这样一段话:“鳏寡孤独,形而上者谓之君子,实而下者谓之小人,君子之道,独立不群,达而不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兵之以武,信以发智,远近所同,道焉可径也。
”这段话则更加进一步地表明了庄子对于美丑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美是基于一个人内在的品格和道德素质产生的,而非仅仅是外表和相貌。
二、庄子美丑观的例证1.肖像画肖像画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在古代就非常流行。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肖像画家,比如张大千、傅抱石等等。
这些著名的画家在肖像画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画技和艺术水平,而非仅仅是被画的人的相貌。
在庄子看来,美不能仅仅只是外部形象,真正的美应该是超越了肉体的、独立于形象之外的。
2. 《状元媒》《状元媒》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中一部非常知名的小说,小说主人公鲁迅和总和两个人在书中都被形容成相貌平庸,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内在品质和道德素质,他们在书中的行为和成就在庄子看来则更加重要,因为这正是体现真正的美的内涵。
3. 西关大少《西关大少》是一部著名的珠江俚语剧,这部剧中唐大富、李二牛等人都是一个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是他们的形象并非非常出众,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平庸。
这也不妨碍他们在剧中的成功和成就,正是因为他们的内在品质和道德素质。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庄子审丑美学论文
庄子审丑美学论文庄子博大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及其深刻的美学思想,在整个美学思想里,庄子从对立的角度同时探讨了美和丑。
庄子对于丑的审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国文学艺术中可谓打开历史之先河,具有开创性价值,对研究庄子审丑美学意义深远。
我们发现美学思想的光辉在庄子哲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虽然《庄子》全书没有专门提及庄子的审美思想。
庄子以道家之法尤其关注审丑的表达方式,且审丑内涵极为大胆丰富。
在庄子审丑美学中使人们体会到了如何使“丑”转向“美”的思考方式,庄子强调人们不应矫揉造作,而应“法天贵真”,应该以”德”来内充外在的丑陋,通过“心斋”“坐忘”“虚静”而步入“道”的精神境界弥补,影响和净化内在的鄙陋。
庄子美学更多的关注个体生命逍遥的豁达与畅通。
那些庄子笔下“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圣人,都是不受外物的浸染,有着冰雪般肌肤和充满“无己”“无功”“无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圣人。
庄子笔下的人物除了这些内外兼修的神人、圣人外,可我们也会发现,在庄子的思想里也有不少外美内丑、外丑内美的人物存在,他们或逍遥自适,或在精神上超越自我,及其自由和闲适。
这些人物的出现绝非偶然,他是美学研究的重要体现。
万物所展现给审美主体的美感,有些是自然本真状态的呈现,而另一些则是以“巧夺天工”般精湛技术的加工。
自然本真的存在也好,人为的雕琢也罢。
在庄子那里,他追求的是万物的自自然然。
在他看来,自自然然的东西总是散发着美的光辉。
庄子尤其追求审美之自然。
“自然”一词并非始于庄子。
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在老子那里是“道”的本性,“自然”与“道”同一,离开“自然”,“道”将不能存在,而离开“道”,“自然”也将无法存在。
可见,“自然”一词在老子那里就已经不仅仅指自然界了,而是指事物本身以其本真状态存在的方式,是本然、天然,是自然而然、自自然然之意。
陈望衡先生曾说:“……鸟按其本性飞翔在天空,鱼按其本性遨游于水里。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10)-庄子文艺美学思想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10)-庄子文艺美学思想10庄子文艺美学思想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1.庄子的思想里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态度,而对“天然”的事物,给予了最大的肯定和赞扬(1)庄子对当时黑暗的现实非常痛恨,抱有一种极为激愤的心情。
他悲观失望,隐居出世,主张回到古朴的先民生活时代去。
(2)他强调“天道自然无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
他否定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完全无所作为的结论。
2.他还提出了“绝学”、“弃智”的主张(1)认为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并妨害自己去认识“道”、掌握“道”。
(2)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3.庄子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于人力的天然的艺术,而人为创作的艺术,不仅不能成为最高最美的艺术,而且还会妨害人们去认识和体会天然艺术之美,对人们任其自然的审美意识起一种破坏作用。
4.庄子着重论述了人如何在精神上通过“心斋”与“坐忘”而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与“道”合一的境界。
(1)人的主观精神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完全与自然同趣,他就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他所创造的艺术,也即是天然的艺术,与天工毫无二致,这时的人工也就是天工了。
(2)这种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绝无人工痕迹,而达到天生化成的程度。
这才是庄子论艺术创造的真正的精义所在。
二、天籁、地籁、人籁1.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音乐美境界,是按“人力”因素的大小、有无来划分的。
2.人籁是指人们借助于丝竹管弦这些乐器而吹奏出来的声音,它即使再好也属于人为创造,属于最低层次。
3.地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不同孔窍,由于受风的吹动而发出的声音,它们是靠风力的大小而形成不同的声音之美的。
地籁虽没有人的作用,但要依赖于风这个“外力”,所以还不是最自然的。
4.天籁则是众窍的“自鸣”之美,它们各有字迹天生之形,承受自然飘来之风,而发出种种自然之声音。
从庄周梦蝶浅谈《庄子》美学思想
从庄周梦蝶浅谈《庄子》美学思想提到《庄子》总让人不由想起“庄周梦蝶”,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庄周梦蝶",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独有的审美心胸与追求和谐的审美趣向,对于生态美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的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审美有化境,物我无两分。
没有审美,没有美学,人类无以实现存在的完整性。
美学应该,而且可以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没有提到任何美的概念,而是主张绝圣弃智,处于“浑沌”的状态,从根本上他是反对任何文化的存在,反对任何的内容,要求内心于外达到不隔,无我之境的境界。
“万物与我唯一,而独与精神往来”去体悟大道。
这其实更像是美学的最高审美境界,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审美状态。
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抛开外部纷杂的一切,审美主体由主体变为客体,审美客体变为主体,主客体不断的互相敞开,阐释,最后达到融合。
《庄子》一书虽然讲的内容不是美学的内容,却无处不体现着美,并且所要表达的美是一种纯粹的美学。
《庄子》所阐述的内容是脱离,逃避现实社会的,他不以现实社会为背景,而是无处不谈及自然,并倡导人及万物按其自然生长。
在《大宗师》一篇里,它的主旨是写真人体道的境界,宇宙为一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散发的万物之生命。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如一”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即是讨论任何自然的关系,人及万物顺应自然的状态。
人与自然即是“天人合一”,“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然为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是一种亲和关系。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与人为徒。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
(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浅析庄子美学思想及对当代的启示
、
喜欢和他交往。这些 畸人虽然 外形 丑陋,却有超 出常人 的德性 ,超越 世 俗 ,保 持内心本真的完整性 。 庄子理想中的人格之美是 自然 而然、万物合一之美 。残缺也是美 的 种形式 ,只要顺应 自然 ,“ 自 适其适 ” ,保持 内心本真的完整 ,用 内心 精神的崇高和力量撑起生命 之美 ,就是 “ 大美 ” 的境界 。 三 、庄 子 美 学 思 想 的 启 示 1 、对人格建构 ,人生境界提升的启示 庄子哲学追求人生与 自然 的和谐统 一 ,进而追 求精神 的绝对 自由。 庄子 的哲学还诠释 了审美的人生观 。审美人生观倡导人 的 自由生存 ,也 是一种积极探索人生意义的美学价值形态。他尊重人性 ,努力把 人生 的 现实生存转变为超现实 、超功利的审美生存境界。庄子美学徜 徉于精神
一
自由之境 ,体现其对精神生命 的呵护与人性的尊重。
在物欲横流 、利益争夺 的当今 ,人若能做到 “ 无己 、无功 、无名”, 不仅能够 获得超 现实 的虚静之 心 ,还能够 克服人性 的异化 ,收获精神 、 人 生的 自由。在这个浮躁 的时代 ,如果人摆脱 ,就可 以 “ 无待” 的尽享逍 遥人 生。
2、对 生 态美 学 的启 示
2ol 4 9
西晤匝哑 |
浅析庄子 美学思想及对 当代的启示
文/ 高景瑶
摘 要 :庄 子人 生 哲 学 的 精 髓— — 追 寻 自 由精 神 , 他 继承 了老子 的 “ 道 法 自然”,把 自然视 为最 高 的审 美境界 。 “ 美” 不是矫造的人工 美,而是朴素 、率真的 自然而然。 庄 子 自然 的 “ 大 美 ” 境 界 令 人 向往 ,给 当代 人 以极 大 的 启 示 。
关键 词 : 自然 ;大 美 ;启 示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庄子》的过程中深入探索了其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学观、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庄子的美学观庄子的美学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独树一帜,他提出了独特的“自然美学”观念。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的。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美。
庄子的美学观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二、庄子与艺术创作庄子的美学观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美感。
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放下功利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由的心境创作。
庄子的这种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家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导着他们追求真实、自由、自然的艺术表达。
三、庄子与审美体验庄子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是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共鸣。
庄子的“忘我”观念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认为人们应该忘却自身的烦恼和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以获得纯粹的美感体验。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的审美体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引导着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综上所述,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自然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对当代艺术家和观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庄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有益的借鉴。
以丑为美:《庄子》的美学特质之一
以丑为美:《庄子》的美学特质之一今天我们所认识的美与丑是一对相反的形容词,概念不同,界限分明。
在同一个层面上理解二者,如形容外表时,美即是美,丑即是丑。
但当二者的形容对象由具体变为抽象时,就会产生与之相反的状况,如以丑为美。
在中国古代,最先提出'以丑为美'命题的是东晋葛洪,他在《抱朴子》一书中云:'以丑为美者有矣,以浊为清者有矣,以失为得者有矣,此三者乖殊,炳然可知,如此其易也,而彼此终不可得而一焉。
'其大致意思为,美丑、清浊、得失没有绝对的标准,不能统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审美观念。
作为道教文学源头之一的《庄子》,也体现了以丑为美的美学特质,并且提倡自然美,对当今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庄子的认知中,丑,是形体的残缺,是常理的对立面。
美,是精神的纯净,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与高度。
庄子认为形体丑的物体可以具有精神上的美。
1、百家争鸣的产物庄子,一个形骸放荡之人,不受礼法约束,追求逍遥之境界,何以产生'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这是诸侯争霸、动荡大背景下的精神产物。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战国中后期,一方面,天下黑暗,礼崩乐坏,烽烟四起,这样的大背景下,流通着百家争鸣的自由空气,各种思想碰撞出明亮的火花,为庄子'以丑为美'审美特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使得这种审美思维得以顺利诞生而不至于被扼杀于摇篮之中。
正如林语堂所言:'这时中国之文化及精神生活,确乎是精力饱满,放出异彩,九流百家,相继而起,如满庭春色,奇花异卉,各不相模,而能自出奇态以争妍。
人之智慧,在这种自由空气之中,各抒性灵,发扬光大。
人的思想也能各走各的路,格物穷理,各逞其奇,奇则变,变则通。
故毫无酸腐气象。
'最后,正因为处于这样混乱的时代,庄子认识到'无为而治'的益处,即提倡抛弃一切文化知识、道德礼法、工艺技巧等外在的'美',泯灭物与物之间的差别,主张回复到与自然一体的境界。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浅析庄子美学思想
文化长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浅析庄子美学思想于海蓉 云南师范大学摘 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出自《庄子•知北游》,意为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不能用言语表达,这句话包含了庄子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同时也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本文从大、丑非不美、大美不言三个方面探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包含的美学思想,从而进一步理解庄子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大;丑;大美不言;美学思想作者简介:于海蓉(1991.10-),女,江苏盐城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192-0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之一,是庄子美学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是理解庄子美学思想学内涵的核心范畴。
其中“大美”以及“大美不言”是庄子美学主张的两个重要观点。
在庄子思想中,对于“大”的理解与人们传统的对“大”的解释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何谓庄子所说的“大”,何谓“大美不言”,其中体现的庄子美学思想是什么,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
一、何谓“大”要理解庄子的美学思想,首先必须清楚庄子所说的“大”究竟所指何物。
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大”被视为数量上的形容词。
但是庄子所言之“大”并不如此,是精神境界上的大,指向精神上所处的一种自由、超越的状态,齐同万物、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才是“大”的世界。
[1]其实,在对“大”的理解上,庄子与其好友惠子就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惠子对“大”的理解是处于科学意义角度上的,他从量上看待大与小。
惠子觉得庄子所说的精神境界上的大的主张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庄子则认为,对“大”的理解倘若太过执着于理,则会失去事物的本真。
在庄子看来,正因为无用才能显示出其大用,而“大”则是一种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与无限自然同一的超脱情怀。
同时庄子主张“大”应“以物为量”,探求宇宙自然地本真。
所谓“以物为量”就是不以大为大,不以小为小。
庄子的审美观与美学理论的对比与借鉴
庄子的审美观与美学理论的对比与借鉴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庄子对于审美的观点和美学理论进行了独特的阐述。
本文将从庄子的审美观和美学理论出发,与现代美学理论进行对比,并探讨其在当代美学中的借鉴意义。
庄子的审美观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上。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艺术家,人类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在《庄子》中,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美丽景色,如“大泽之水,鳣鱼出游,乘白云,御风而上者,非世之所珍也。
”他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向往。
与庄子的审美观相对应的是他的美学理论。
庄子强调审美体验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
他认为美的存在依赖于个体的感知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客观的事物本身。
他以“知足常乐”为例,认为一个人只有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才能体验到真正的美。
这种美学理论与现代美学中的主观美学理论有着相似之处。
现代美学理论中,主观美学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在审美中的重要性。
庄子的美学理论对于现代主观美学理论的借鉴是显而易见的。
庄子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应仅仅关注作品本身的形式和技巧,更应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反应。
只有在与作品的互动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美的存在。
除了对美学理论的借鉴,庄子的审美观也对当代审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美,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内在的美。
庄子的审美观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通过与自然的和谐来体验真正的美。
只有当我们能够放下功利的心态,与自然相融合,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
庄子的审美观与美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他的思想强调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应在审美中的重要性,与现代美学中的主观美学理论相契合。
同时,他的观点也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中追求物质和表面美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庄子的审美观与美学理论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道家作为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流派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庄子哲学非常大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两大流派当推儒家和道家,虽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推崇当时的“理性主义”,但是道家德美学思想和儒家的美学思想是有巨大的区别的,的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但是,儒和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是“性无为而不能自美”;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1】。
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行为都显示出超然物外与众不同的特色,《庄子》一书,就是其独特人格和思想的集中展现,在其书中,突出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即自然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由之美。
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庄子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一、自然之美的体现庄子的美学思想里面,最突出强调和推崇的既为自然之美,遵循自然也是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一种方式,正如其在《齐物论》中所提出的“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在《逍遥游》中有一段话突出了展现了庄子的自然的真谛:“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然而自然者”。
在庄子看来自然之美就是“自然而然”,要去除人为的雕琢,还其本真,才是真实的美,人应该追求一种本真心性的还原。
庄子一书,处处可以显示出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美,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境界,希望能够达到那种“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要集中表示的思想,即去除人为地束缚,遨游于天地自然之间。
自然之美也就是追求一种天性之美,追求“真”,自然之美和“真”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就如昆德拉所说的一样,一切真的东西就是美的,在《秋水》中,“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大美不言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浅析庄子生命美学思想
-
日豕
浅 析 庄 子 生 命 美 学 思 想
刊、 梦 巧
( 河北大学 河北
字里行 间无不 流露 出对个 体感 性生命 的无 比关 怀 。
保定
0 7 1 0 0 0 )
摘 要 :庄 子不仅 是 我国古代 伟 大 的哲学家 ,他 的作 品 中还 包含 了丰 富 的美 学 思想。庄 子 的美 学 思想 主 要体现 在 他 的生 命美 学 方 面。他 的 关 键词 :庄子 ;生命 美学 ;特 点和意 义 中国分 类号 :1 2 0 6 .2 文献 标识 码 :A
老子之 道最 大 的特点 是 自然 ,庄 子之 道也 是如此 。但是 老子是
兼论想 而上 的天道 和形 而下 的人 道。而庄子则 不然 ,庄子全然 是反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会的, 他 只谈道与人心 的融合 ,即主要 考虑个体如 何凭心力 融合于 自 然之道 。在庄子那里 自然 主要 有两层 意思 :一是指 客观存在本 真的 自 然界 ; 二是指运动行为和主观意识方面的合乎 自然规律。在庄子看来 , 自 然存在 的一切是最和谐 最美好 的 ,人们要顺应 效法它 ,而不 是去打 破它 。这就要求人们在认识事 物时要顺 应 自然 的规律 ,进行 主体 创造 时也要顺应 自 然 ,与 自然融合 达到最高 的精神 自由— —逍遥 游。庄子 崇 尚朴素简单的 自然观 ,他告诫人 们面对世 间百态要按 照事物原 有的 状态去对待它们 ,顺 自然 而为 。他 的生命 美学 就是崇 尚 自然 的美 学。 可以说庄子的全部美学体系都是由此而引发 出来 的 。 1 .3 人生 观 中的生命 美学 庄子 人生 观 向往 的是 自由 自在 的 生活 ,主张 无待 于 世俗 之 物 、 不为 功名 利禄 所 累 ,人生 就要效 法 天地 自然之 道 依循 本 性 而生 存 。 庄子 还赞扬 生命 中独 立 的人 格 美 ,他 主 张 发 挥 每一 个 人 自然 开 放 的个 性和 富于 创 造 的才 能 ,对 个 体 价 值 和 独 立人 格 的 充 分 肯定 。 可以说 庄子 人生 观 中独 立 的 人 格 意 识是 对 自身 的关 怀 ,是 对 人 自 然 本性 的重 视 ,是对人 生 的终极 关怀 。
试论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试论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庄子哲学思想体系中包含众多美学观念。
这些观念对中国美学史的影响巨大,成为当今美学的重要元素。
庄子的美学观诸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法天贵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等不仅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也为今天人们的审美丰富了内涵。
【关键词】庄子;外部形体的自然美;内心无为的朴素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庄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影响也很大。
《庄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
书中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和雄奇怪诞的意境能给人美的享受。
细读《庄子》一书,我们会发现庄子向我们描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美学观和文艺观。
庄子在阐述这些观点的时候紧紧围绕道家思想核心,用“道”的思想解释自然、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
用“道”的思想阐释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读《庄子》用心去感受“大道之美”带给人的心理慰藉。
1.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的美学思想源于他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在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中体验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合一、和谐的愉悦。
并由此获得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美。
庄子美学思想有两个层面:一是外部形体的自然美,一是内心无为的朴素美。
(1)外部形体的自然美是来自“天地”之间的。
这种美是顺应大道,自然无为的。
庄子对美的描述是这样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做,观于天地之谓也。
(《知北游》)“不言、不议、不说、无为、不做”正说明庄子的美学境界与道家思想境界一致,追求道法天地,道法自然,无为顺物。
宇宙中一切保持自身天然本性的事物都是美的。
庄子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大自然中自然天成,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才是美的极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庄子的审丑形象中体会庄子的美学精神摘要:庄子学派的著作本来是政治哲学作品,但其中包涵着丰富广阔的智慧,其中就有丰厚先进的美学思想。
庄子认为,审美的本体源于“道”,审美欣赏是体道者对“道”之美境界的“逍遥游”。
基于此,在庄子的文章中创造了大量的丑陋形象,如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本文主要就《德充符》中的丑陋群像作分析,以阐述庄子的美学观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却是浑然为一。
这作为一种“心态”或“精神”,反映在人的观念形态上就是“忘形”与“忘情”。
关键词:丑中有美人生美学精神“忘形”与“忘情”现代性启示正文中国文化历来有重视现实人生的传统,中国文化的旨归在于解决人生问题,儒释道概莫能外。
庄子作为道家文化的最大代表,现实人生、个体生命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
在《德充符》这一篇中,庄子集中表达了“德”的内涵。
具体表现为“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世界上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
有“德”的人,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人。
这对于处于当代喧嚣浮躁的工业时代的人来说,依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性。
在李泽厚三卷本《中国美学史》美学著作中,该书设专章论述了庄子的美学思想,美论部分从五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庄子关于“美”的思想:一、美在“无为”;二、“法天贵真”;三、追求无限之美;四、丑中之美;五、美的相对性。
受此启示,我想认真讨论庄子美学中的“丑中之美”,集中表现在《德充符》一篇中四个外貌丑陋而受众人赞誉的人所体现的庄子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美。
一、具体审丑形象的启示:丑中之美(1)兀者王骀: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审美主体的超越性,兀者王骀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在于他能了生死,“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庄子继《齐物论》中“物我和一”的观念,王骀修己,以知得心,以其心得其常心,故能安然视物。
庄子借孔子的口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唯止能止众止。
”所谓“止水”就是庄子心中最高形式的“道”,有类似于柏拉图设想的“理式”,它不同于世俗的道德观念,伦理社会所要求的德行往往沦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工具“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正是庄子强烈蔑视世俗伦理甚至是审美标准的原因。
进一步,庄子以受命于天地的舜和松柏之“正”,引出“幸能正生,一正众生”的中心思想,所谓“正”,即聚天地之精华,拥有纯朴而至真的“道”的内涵。
这是“德”的第一个层次,所谓自立立人,自己得道了,就要教育万民众生。
“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作为外在的短暂的“物”即外貌外形,在庄子看来都是无足轻重的。
(2)申徒嘉: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申徒嘉和子产的论辩中,进一步论述了“德”者的形态。
凡世之人“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
庄子揭露了人的本性,在社会生活中,人即使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也不认为自己罪该万死,而是抱怨社会,抱怨身边的其他人,总为自己的存在和行为寻找理由,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
不能作为一个人有所担当。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在许多庄子讲解中都批判庄子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这是相当大的误解,甚至于说,庄子并没有贬低孔子的意思,而且对孔子有相当高的赞誉,孔子就是庄子心目中的“有德者”,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孔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儒家思想,可处处碰壁,落魄时“恍恍乎如丧家之犬”,终不能改其志,因为孔子认为这就是他的使命,知不可为也要为。
这种人格理想再后世得到继承。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一介书生感时忧民,为万民呐喊,以及中国封建社会集大成知识分子苏东坡也深受其影响。
在庄子设计的这几个外表丑陋而又内心高尚的人中,都不是隐于山野的得道者,而是积极出仕,为社会造福,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哀骀他去鲁哀公而行,鲁哀公“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虽然文章中人物事虚构的,但能够表示庄子的态度,真正有德的人是会在社会需要他的时候出来服务于社会的,继而功成身退,不为名利所累。
而对于社会交往,庄子强调“游于形骸之内”,注重人的内在美,有“德”才充实。
“游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身形本是皮囊,今日美男子转眼白头翁,而身形的残缺在世人眼里是一种缺损,其实别人的残障于己没有什么影响,就是视觉美感不合常感而已。
以貌取人向来被指为肤浅。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文化人的典型代表苏轼,其超然物外的旷达胸襟尤其来自庄学的陶铸。
他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宝绘堂记》),只要“游于之物外”,人生自能“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
(3)叔山无趾:天刑之,安可解“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本节中,叔山无趾并没有像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也没有申徒嘉“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只是作为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出来求道,孔子请无趾进屋后,庄子并没有写出无趾与孔子的对话,而是通过孔子之口赞扬无趾为“全德之人”,通过无趾与老聃的对话讨论孔子为名所桎梏。
作为儒家学派的圣人孔子,无趾认为孔子并没有达到“至人”的境界,老聃提出“使彼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庄子借无趾的口说“天刑之,安可解!”孔子为什么达不到“至人”的境界,在于他不能忘礼乐,忘仁义,不能“离形去知”《大宗师》中编了则寓言,颜回多次向孔子汇报修养心得,从“忘仁义”进而“忘礼乐”,终于达到“坐忘”。
应孔子的要求,颜回解释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孔子听后不禁感慨:“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孔子虽然很谦虚地学习,但是为世俗等级社会服务的儒家学派不能做到忘礼乐,忘仁义;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
“天刑之,安可解”,仲尼非不明也,故自然之理。
(4)恶人哀骀它:才全而德不形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
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
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
无君人之位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
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
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
闷然而后应,氾而若辞。
寡人丑乎,卒授之国。
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
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
是何人者也!”,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丑人”,哀骀它获得了男人,女人,君主的喜欢。
何也?才全而德不形。
庄子举了个例子,一群小猪在吸允刚死去的母猪的乳汁,不一会儿又惊慌地弃母猪而逃走。
因为母猪已经失去,不像活着的样子了。
可见小猪爱它们的母亲,不是爱其形体,而是爱主宰形体的精神。
庄子说,气聚生,七散则死。
庄子以充气为美,同时认为“气”是人的主体。
这个“气”就是人的内在精神。
哀骀他外貌骇人而德满于身。
其品质“才全而德不形“,这里讲的依然是有“德”者的品质,所谓“才全”,是领悟了自然的大道。
“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孝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了解这一点,可以使人的心灵安静,“使之和豫,通而不失其悦;使日夜无郤而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欣者也。
”所谓“德不形”是外在表现默然,止水澄波,看不出内在“德”的充溢,如玉水化入心田,或是内心精气畅达。
如“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的审美心理状态。
二、“忘形”与“忘情”在第一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忘形”而得美,通过四个外表奇丑却受人们尊敬的人诠释人生美在于精神而不在于外形。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真正的遗忘是不能忘记该忘的东西(形),却忘记了不该忘记的东西(德)。
“外天地遣万物”,无利害之心。
虽然一般来说,对象本质的美常常隐藏于其外在形式中,非一般巧智所能及。
尤其是对客观现象的美,总是隐藏在外在的感性形式中,没有存形式的美。
对于这个问题,庄子认为,对美的关照不能假借常人之心,因此审美的主体是一个有“德”的主体,他要做到“忘形”。
在感受人的美时,尤其如此。
在《德充符》的最后一部分,通过庄子和惠子的论辩表达“忘情”的内涵。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天选之形,子以坚白鸣?”“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在庄子眼中,是非是情,善恶是情,贵贱是情,荣辱是情。
这些“情”于己泯灭了“道之以貌,天之以形”的人的天性,丧失了大道,不能顺应自然而是人为的去增益,造成了人的异化;于人各种意识形态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导致各种矛盾的发生。
违背自然,心为外物所牵累,心有旁骛,就发现不了美。
庄子直接批判了惠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的做法,伤神劳心,难以体味审美客体的奇妙,虽声嘶力竭的呼喊,也不会等到审美感受。
冥思苦想、推理思辨都不是审视对象的方式。
美的欣赏,除了具备艺术修养外,更重要的是参悟,忘情。
总之,这两种精神状态在于消除阶级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
达到个体的自由和无限,“忘形”,即不为物累,超越感性知觉的桎梏,物我俱化,死生同一;“忘情”,即摆脱世俗所谓理性的束缚,不存在荣辱、贵贱、好恶、是非。
庄子描述了老子的审美心理状态:“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昏昏默默,掘若槁木”,“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不能言”这正是达到“忘形”“忘情”精神状态的审美心理。
“忘形”与“忘情”就是庄子“德”的全部内涵,有“德”的人,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人。
三、非绝对的审“丑”在庄子的审美欣赏中,因为庄子以追大道的美,对感性形式美基本持摒弃态度,要求有所超越。
认为沉溺在感性形象美中,认为人被物所役,不能自由。
《知北游》中写道“山林与!暤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然而“乐未必也,哀又继之。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甚至强烈要求“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德充符》篇中突出“德有所长而行有所忘”塑造了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群像,他们虽面目丑陋,可却因为德行得到天下人的敬佩。
所以在庄子看来,相对于内在的德行而言,外在的容貌实在无足轻重。
然而庄子并非对形象的美完全视而不见,在《逍遥游》中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采用的就是世俗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