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何”的用法

合集下载

虚词何的用法总结

虚词何的用法总结

虚词何的用法总结虚词“何”的用法总结一、什么是虚词“何”虚词“何”是汉语中的一个常见虚词,它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达疑问、感叹或强调的语气。

本文将就虚词“何”的不同用法进行详细总结。

二、疑问代词1. 代替“什么”虚词“何”可以用作疑问代词,代替“什么”。

例如:“这是何物?”表示询问某物的具体名称或性质。

2. 代替“哪个”虚词“何”还可以用作疑问代词,代替“哪个”。

例如:“你要找何人?”表示询问对方要找的人是谁。

三、短语固定搭配1. 无事可做:无所事事,无聊。

例句:“暂时没事可做了,只得无所事事。

”2. 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着手处理(某件事)。

例句:“工程太复杂了,实在不知从哪里下手。

”四、感叹语气1. “~能如此!”:表示对某件事情或情况非常惊讶、惋惜等。

例句:“他竟然如此懒惰,真是让人无语!”2. “~有何不可?”:表示询问对方是否可以接受某种建议或做法。

例句:“这个提议合理,你觉得有何不可呢?”五、其他用法1. “至于其余(物品或事项)”虚词“何”还可以用作连接词,引导后面的内容是继续具体说明、列举。

例句:“今天我们主要讨论哲学和文学两个领域,至于其他何事就不在本次研讨会的范围内了。

”2. “一些”在古代汉语中,“何”可用作数量词,“何物”指一些东西。

例句:“他手中拿着一盒鲜花和一袋果子,也不知是与何人见面。

”六、总结以上就是对虚词“何”的用法进行的总结。

虚词“何”具有疑问代词、感叹语气和连接作用等多种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灵活多样。

了解并掌握这些用法,对于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和交流能力都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1. 傅玛, 身邻《新编实用现代汉语小词典》(第6版),沈阳方言图书出版社,2008年2. 张发宝,《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 2016年。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一、文言虚词何的用法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的一类词语,常常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或者引导疑问和感叹等语气。

其中,虚词"何"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文言虚词之一。

那么,在古代文言中,"何"有着哪些具体的用法呢?1. 代词“什么”的意义:在文言中,“何”往往被用作代词,表示“什么”的意思。

比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就有:“曰: '何罪也?' ”这里的“何罪也”即是询问“什么罪过”。

我们可以看到,“何”在此处充当了一个疑问代词。

2. 疑问句开头:“何”通常会出现在古代文言疑问句的开头部分,引导提问的语气。

比如,《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则可使政于治也。

”这里第一句话:“君子食无求饱…”由于以“何”开头,表达了对于行为方式的提问,“君子的食物为何不追求饱足?”这样的用法常见于古代文言中。

3. 表示疑问和感叹:“何”在文言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或感叹,与疑问代词“什么”一样。

例如,《庄子·逍遥游》中就有:“余既无术,於负薪之人何加焉?”这里的“何加焉”实际上是一个反问,表示对于自己无能的自嘲。

二、文言虚词何的意义虚词“何”除了用法灵活外,还具备丰富的意义,使其在古代文言中广泛应用。

1. 疑问语气:通过使用“何”,作者可以表达出一种疑问的语气。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句“显个不死也易耳然千人万人我只听见斗大景死了何以死呢?”这句话使用了两次“何”,传达了对景儿死因的怀疑和疑惑。

2. 反诘语气:在某些场合下,“何”还可用来表达反诘或反问的语气。

比如《孟子·离娄上》中写道:“子曰:“必也临邑矣!仲由,阖庐?”子曰:“业余者何知焉!”。

这里的“何知焉”是孟子对于阖庐知识的反问。

3. 感叹语气:有时,“何”还可以用来表示一种感叹的语气。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句“人生亦似寄与何人?”中的“何人”即表达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以下是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一览表:1.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可是”、“然而”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何:①表示疑问,相当于“什么”、“为什么”例:余独穷困乎此时也?②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难道”例:以为且噬己矣,甚恐。

③有时表示动作,相当于“多么”例:二世杀之,何其残也!3.乎: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于”、“在”;“对”、“对于”;“在”、“到”例: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呢”;“吗”例:安知鸿鹄之志哉?4.或:①表示动作,相当于“有时”、“偶尔”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要是”例:人命或可违,公名不可损。

5.乃: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于是”、“就”;“才”、“这才”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却”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6.岂:①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②表示动作,相当于“而且”、“也”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其:①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例:吾其还也?②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8.且: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又”、“而且”例:河水清且涟漪。

②表示递进,相当于“并且”、“而且”例:且焉置土石。

③表示承接,相当于“然后”、“就”例:且放白鹿青崖间。

9.虽:表示转折,相当于“虽然”、“纵使”例:虽九死其犹未悔。

10.遂:表示结果,相当于“终于”、“到底”例:遂使之行成。

11.谓:表示动作,相当于“告诉”、“对……说”例:谓心到、眼到、口到。

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了”、“已经”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备兵九为备矣。

②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3.焉:①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表示反问,相当于“呢”、“吗”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表示动作,相当于“之”、“的”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2.“乎”“何”的用法含解析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2.“乎”“何”的用法含解析

“乎”“何”的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

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乎”“何”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乎”“何”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一、“乎”字的用法(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师说》)2.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2.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二、“何”的用法(一)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①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例如:“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二)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2高考文言虚词《何-乎》

2高考文言虚词《何-乎》

❖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多么)
❖ 3、不然,籍何以至此
(什么)
❖ 4、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
❖ 5、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多么)
❖ 6、如太行、王屋何? (怎么样)
❖ 7、豫州今欲何至? (哪里)

用作语气助词
❖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作疑问代词
❖ 3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 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用作疑问代词
❖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吾尝疑乎是。
(乎: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助词
❖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 琶行》)
用作疑问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 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复音虚词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 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袁(世凯)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 人哉?”(《谭嗣同》)

18个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和、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文虚词何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何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何的用法和例句一、何字的基本用法及例句文言文中的虚词“何”,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介绍“何”的基本用法并提供相应的例句以帮助理解。

1. 疑问代词之一“何”可以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作为疑问代词使用。

例如,“何人”即为“什么人”的意思。

以下是几个例子:a) 何逆乎天命?(《封禅书》)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违背了天命是什么原因?”b) 子路闻之喜,对曰:‘其然!然则异於浸淫者’,子曰:‘姑止!吾告汝也:申伯焉向圣寿而辞。

四年已分矣,其冲乎?与或弗与乎?动乎畏惧,费乎哉!大哉问!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公冶长》)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听后很高兴,说道:‘果然如此!那么它就与溺水不同了’,孔子说:‘且慢!我告诉你吧:申伯尚在圣寿之际拒绝了。

四年已分了,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推辞?是与他有还是没有关系?让人动心,并耗费精力啊!真是个伟大的问题!巧言善色,却很少见仁’。

”c) 何也?乐亦多闻哉。

(《庄子·天下篇》)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呢?快乐也多听说过吧。

”2. 疑问副词之一“何”可以用作疑问副词,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

以下是几个例子:a) 若言我不适使吏乎?何故以此遇蔡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说我不能担任官职,为什么会遇到蔡生?”b) 吕先生常以反身复其实相示於法,故长与王粲辨析正望小谷何嘉业。

(《隋书·经籍志上》)这段话的意思是:“吕先生常常通过揭示事物本质而导致法律反射,所以常和王粲辩论确认对张华行负责的程度。

”3. 强调副词之一“何”有时也用作强调副词,表示程度的增加。

以下是几个例子:a) 夫以吾道解籍章可久而鲜?彼何家短哉!(《论语·为政篇》)这段话的意思是:“怎么能够以我的方法来理解章句,可以长久而又稀少?他们那个家庭多么无知!”b) 所谓治世之难及者:民罢有钱,在下胜有其国;民百姓以穆清,则天灾﹑水旱歃何留累慢?这段话的意思是:“所谓治理国家的难题在于:人们都贪图这个世界上的财富,当下胜任执政后就会形成自我国家;如果人们百姓没有过度困厄,则天灾、水旱为什么还留给我们?”二、何字常见的合成词除了以上介绍的基本用法外,“何”还可以与其他字合成各种词语,并赋予不同的含义。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含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 个常有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假如没有蛇、蟮的洞窟它就无处安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分外高险。

一人来坚守,万人悲伤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绩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宽泛地学习,并且每日对自己检查反思。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传记》)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婪,并且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研究、思虑得深沉并且宽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裂。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世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迷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伤心,理好衣襟正直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而后按一准时间去复习,不也很快乐的吗?⑤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取新的看法与领会了。

依赖这点就能够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 假如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也有 , 就要帮助更正自己与他们同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18个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虚词“何”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虚词“何”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03
“何”的用法解析
“何”作为疑问代词的用法
01
02
03
询问事物
在句子中充当谓语,用来 询问事物,相当于现代汉 语中的“什么”。例如: “何事秋风悲画扇?”
询问处所
用来询问事物的处所,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 ”。例如:“何地可逍遥 ?”
询问原因
用来询问事物的原因或理 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为什么”。例如:“何 以解忧?”
“何”在未来的影响与作用
1 2
对语言的影响 “何”作为常用虚词,其变化将对整个语言系统 产生影响,可能影响到其他词汇、语法结构以及 表达方式。
对文化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何”的变化将反映社会文 化的演变,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表达。
3
对交流的影响
作为沟通工具,“何”的准确理解和使用对于信 息传递至关重要,其变化将影响到人们的交流效 果。
07
“何”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何”在未来的可能变化
语义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何”的语义可 能会发生变化,可能扩大或缩小其意义范围。
用法变化
在未来的语言使用中,“何”的用法可能会更加 灵活,或者出现新的搭配和表达方式。
形式变化
在书写或表达上,“何”的形式可能会简化或标 准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沟通需求。
“何”作为副词的用法
多么
表示感叹,用来加强语气, 强调事物的程度或特征。 例如:“何其壮哉!”
如何
用来询问方式或程度,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 样”。例如:“情况如何 ?”
何等
表示程度极高,用来强调 事物的性质或特征。例如: “此乃何等大事!”
“何”作为语气词的用法
表疑问语气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初中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初中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初中
1.疑问代词
-用作疑问代词时,“何”通常译为“什么”、“哪里”、“为何”等。

例句:
-《论语·先进》:“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有什么妨碍呢?我们也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2.疑问副词
-用于询问原因、数量、方式、时间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怎么”、“多少”等。

例句: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何以利吾国?’”(大王说:“怎样能使我国获利?”)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起来,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3.否定性副词
-有时“何”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强烈的否定意味,相当于“一点也不”。

例句:
-《左传·僖公三十年》:“吾视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晋国必ajan。

若晋公子嗣位,其何辱命焉?”(我看晋公子身边的随从,都足以辅佐国君;如果辅佐这位公子,晋国必定复兴。

如果晋公子继承国君之位,怎么会辱没使命呢?)
4.构成固定结构
-例如“何如”、“何以”、“何必”等,表示询问、选择或因果关系。

例句:
-《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曰:“然则辟人之士也,吾将从之,小子何加之?”(假如你要跟随避开坏人的人,难道不如同那些避开乱世的人吗?)对方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愿意跟随避开坏人的人。

”冉有问道:“那我又有什么可做的呢?”这里的“何加”即“做什么”的意思。

18个文言虚词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蒲松龄《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何”是汉语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用于疑问、感叹、否定等语气的表达。

正确定用虚词“何”,可以增添句子的语气和表达的丰富性。

下面将介绍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

一、用于疑问句
1.何时:表示询问时间。

例句:你们决定何时开始新的项目呢?
2.何地:表示询问地点。

例句:请问今天晚上的晚餐将在何地举办?
3.何物:表示询问物品。

例句:你手中拿着何物,让我如此吃惊?
4.何事:表示询问事情。

例句:你对我隐瞒了何事,为何如此不开心?
二、用于感叹句
1.何等:表示强调程度或程度之高。

例句:这场演出真是何等精彩啊!
2.何其:表示强调程度或程度之深。

例句:我为你的成功感到何其开心!
三、用于否定句
1.何必:表示无必要或不值得做某事。

例句:孩子,你已经很努力了,何必勉强自己?
2.何须:表示不需要或无须做某事。

例句:我们已经处理好了问题,何须再找其他人的帮助呢?
综上所述,虚词“何”在汉语中有着多种用法。

正确运用虚词“何”可以丰富表达,增强语气。

不仅在疑问句中可以用于询问时间、地点、物品、事情等,还可以用于感叹句和否定句中,起到强调程度或程度之深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我们应当学会灵活运用虚词“何”,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效果。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虚词何的用法和例句

虚词何的用法和例句

虚词何的用法和例句虚词“何”的用法和例句一、引言虚词是语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句子中不具备独立的意义,但能够用来构成句子,起到连接、衔接和修饰的作用。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常见的虚词被广泛地使用,并且出现频率较高。

其中之一便是虚词“何”。

本文将探讨虚词“何”的用法及相应的例句。

二、标志疑问1. 引导疑问状语从句虚词“何”可以引导疑问状语从句,表示对某一事物或情况进行提问。

例如:(1) 你们正在做何事?(2) 他去了何处?(3) 这正是他所期待的,她为何哭了?2. 谓语动词后置时引导疑问虚词“何”还经常与谓语动词后置结构连用,引起反问或发问。

例如:(1) 继承人身份者当然知晓细节田喊:“你们不想告我吗?可小姐太精明了,这是出售你对股份儿如此感兴趣者会如何设置一ages情”。

《安迪克里斯传奇》(2) 这家企业无可非议,他们的合作伙伴又何曾怀疑过这家企业的能力?《经络电镜与中医五行生理学》三、询问原因或目的1. 询问原因虚词“何”可以用来询问某一事物或情况的原因。

例如:(1) 你为何如此不高兴?(2) 昨夜风雨如何?2. 询问目的虚词“何”还可以表示对事物或情况的目的进行提问。

例如:(1) 你来此处究竟是为何?(2) 他们举行庆祝活动,究竟是为了何种目的?四、其他用法及例句1. 含义模糊,多义性强虚词“何”的意义较为抽象,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其具体含义。

在许多情况下,“何”还存在着多义性。

例如:(1) 注意毫末纤芥就心存波动、舒松,突出苍凉交榕,并思考哲人忠贞道义给时世所遗忘者仍有无尽价值之来源。

宁有通国可敌;拥缩水紧,生 disconnect.tech 曜光熄灭?(2) 杨骑资岁伶仃菜、炒几句感天动地的智慧czdb如何制造国战的弹药,货币跟随以上实现?《峨眉银图》2. 注意使用语境虚词“何”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场景进行选择,并注意相应的语法结构及用法。

例如:(1) 在中国文化中,礼仪之道是有着丰富内涵的。

虚词何的用法及举例

虚词何的用法及举例

虚词何的用法及举例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一、什么是虚词在语言中,虚词是指那些具有文法功能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

它们通常起到连接句子成分、标明句子关系或者起到修饰、补充等作用。

而其中一个比较常见也比较重要的虚词就是“何”。

二、何的基本含义1. 代词“何”在古代汉语中,“何”经常用作代词,引导一个疑问句。

类似现代汉语里的“什么”,表示不确定对象。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甫《月夜忆舍弟》)2. 疑问副词“何”与疑问代词相似,“何”还可以作为疑问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并表示程度或状态高低。

例如:“玛丽为何离开他?”、“你为何如此生气?”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意思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

3. 状语副词“何”除了上述两种用法外,“何”还可用作状语副词,表示方式或者行为方式。

“其声甚哀,至于何有?”(《淮南子·齐俗训》)这里的“何”表示方式或行为方式,可译为“怎样”。

三、“何”的典型用法及举例1. 代词用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常会看到“何”字作为代词出现。

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里的“何”意思即为“什么”。

2. 疑问副词用法在表达疑问的句子中,“何”也经常被使用。

“曹刘何不早相见?”(陈寿《三国志·吕布传》)这句话中,“何”表示为什么。

3. 状语副词用法在描述方式或者状态时,“何”可以起到修饰作用。

“由无名道人对于管理天下、社会礼制和日常生活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宝贵见解,使得他深得众人拥戴。

”(明代杂剧《汉宫秋》)这里的“何”表示深得民心的方式或状态。

总结起来,虚词“何”的用法主要有代词、疑问副词和状语副词三种。

作为代词时,它引导一个疑问句,表示不确定对象;作为疑问副词时,它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并表示程度或状态高低;作为状语副词时,它描述方式或者行为方式。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在古汉语中,虚词“何”可是个多才多艺的小家伙,它的用法和意义真是五花八门。

如果把“何”比作一个演员,那它绝对能在不同的剧本中演绎出各种精彩的角色。

下面,我们就来一探这位多面手的真实面貌。

1. 作为疑问代词的用法“何”最常见的用法就是作为疑问代词,用来表示疑问。

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什么”来问问题一样,“何”也有这个功能。

1.1 表示“什么”最直接的意思,就是用来表示“什么”。

比如说《论语》中有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里的“何”就可以翻译为“什么”,意指“什么叫巧言令色”。

这个用法简直就是古代的“什么”。

1.2 表示“多少”有时候,“何”也表示“多少”的意思。

比如《左传》里有句话:“何必如此。

”这里的“何”带有一种“多少”的意味,相当于在问“这么多的……”或“那么多的……”2. 作为感叹词的用法“何”不仅仅能问问题,有时候它也会用来表示感叹。

用起来有点像我们现在说的“真是的”或“竟然”。

2.1 表示惊叹在《离骚》中,屈原感叹道:“何兹之难乎!”这儿的“何”表示一种惊叹,意思是“这真是太难了”。

用“何”来表达这种感叹,显得格外有古风。

2.2 表示悲叹再比如《史记》里:“何必是之所?”这儿的“何”带有一种悲叹的意味,意思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种用法,给人一种无奈和伤感的感觉。

3. 作为连词的用法“何”不仅可以做疑问代词和感叹词,它有时还会当上连词,起到连接作用。

这个用法就像是我们现在说的“因为”或者“所以”。

3.1 表示原因比如在《庄子》中,有句:“何必言之乎?”这里的“何”用来表示原因,意思是“为什么要说呢?”这儿的“何”就像是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

3.2 表示条件另外,在《韩非子》里有句话:“何至于此!”这句话中的“何”表示条件,意思是“怎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呢?”这个用法显示了“何”作为连词的另一面。

4. 作为代词的用法在一些古文中,“何”还能充当代词,用来指代某种情况或事物。

文言虚词 “何”的用法

文言虚词 “何”的用法

可编辑ppt
1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 么""怎么"。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 传序》)
可编辑ppt
2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 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 太后》)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 子》)
3.【乎】
可编辑ppt
4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
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
"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 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 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词“何”的用法
【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掌握“何”字的五大用法。

难点:掌握“何”作疑问代词、作疑问副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是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前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四)何:通“呵”,喝问。

(五)与“何”有关的复合虚词。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和“凭什么”等。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乃】译为“怎能”。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二、基础自测
1.指出下列句中“何”的用法和意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答案:用法: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⑤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⑥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用法: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⑦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答案:用法: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2.指出下列句中“何”的用法和意义。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用法: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答案:用法: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3.指出下列句中“何”的用法和意义。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答案: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答案:何:通“呵”,喝问。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何”的用法和意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答案:【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2.指出下列句中“何”的用法和意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答案:【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3.指出下列句中“何”的用法和意义。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答案:【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乃】译为“怎能
4.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答案:
1、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2、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3、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
4、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5、副词,可译为多么
6、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7、可译为凭什么
8、可译为怎么样
二、总结整理
请对“何”字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总结:
1、用作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翻译时“何”要后置。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2、用作疑问副词。

【不能移到动词后】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样”。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3、何:通“呵”,喝问
训练案
一、课中训练与检测
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答案:【 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答案:1、【疑问代词,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疑问代词,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 【疑问代词,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疑问代词,用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


5.【疑问代词,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6. 【疑问代词,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7. 【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8. 【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9. 【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0. 【复音虚词。

“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11 【同上】
12【复音虚词。

“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13. 【复音虚词。

“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14. 【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

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15. 【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

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