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
影像与现实——《归途列车》艺术特点分析
成。 影片实现了时空表现艺术与主人公心理 的有机结合 。 一边
是正值壮年 的夫妻俩背井 离乡 ,一边是年迈的外婆带着两个 机与活力 。特别是 人文历史 、科技探索类记 录作 品泛滥的今 孩子在村里艰难度 日; 一边是夫妻俩起早 贪黑 , 不辞辛苦为两
、
纪 实性 的时空表现
因为时空与空 间的依存 关系 以及传播特点显得尤为重要 。 《 归途列车》 是 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上市作 品中最成功 的一 觉 , 个例子 。影片投放后获得 了包括 阿姆 斯特丹 国际纪 录片 电影 影 片在“ 春运 ” 这一 中 国社会某些 独特社会 现象 中拉开 帷幕 ,
步赢 得了观众 的认 可。它记录 了来 自四川 的一 对农 民工夫妇 外出打工的经历 ,展现 出中国蓬勃发展 的经济背后普通人物
一
组素描式镜 头开门见山地展现 了农 民工所生存 的 “ 外部世
界” , 把他们放置 于复杂 、 恶劣的生存 环境 中。 《 归途列车》 的叙 事舞 台是 由张昌华 夫妇工作所在地 、远在家乡 的女儿和 中国
( 二) 时 空形 态
钟爱 的。” 这部《 归途列 车》 实现 了导 演最 初的设想 , 即以纪录
《归途列车》运作分析
通过《归途列车》看纪录片的国际商业操作
项目梗概:
《归途列车》是中国纪录片国际化操作中最成功的一个例子。这部影片纪录了来自四川的一对农民工夫妇外出打工的经历,展现出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背后普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
16年前,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俩跟随打工潮,离乡背井去往广州打工。对于他们而言,唯一的希望与安慰就是能够用辛苦赚来的微薄收入抚育他们留在家乡的一双子女,使孩子们能有朝一日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然而,由于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家,日渐成年的女儿张琴以激烈的叛逆行为宣告了对父母的抗议,张琴选择了退学离家,成为新一代的外出打工妹。面对叛逆离家的女儿,父母千方百计排队购票,希望在春节团圆之际修补家人之间深深的裂痕,然而最终却无法挽回一家人分崩离析的结局。
这个制作项目最终成功融资近百万美元,几乎获得了世界所有纪录片基金的支持,投放后获得了包括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高奖伊文思奖在内近三十多个国际奖项,最近刚刚获得亚太电影展纪录片奖和洛杉矶影评人奖。对这个项目的细致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纪录片国际商业标准下的目标市场策略,项目制片流程,资金申请途径,销售发行渠道等各方面内容。这对我国纪录片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中国信息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国际市场需求:
在中国,几乎所有电视台都没有规范的预售制度,社会上也没有太多公共基金支持文化艺术创作,特别是独立导演的影像创作。《归途列车》在创作之初也无法避免这种处境,仅仅通过个人关系筹措到了第一笔15万元人民币,开始了拍摄
你懂的...阿姆斯特丹获奖大片《归途列车》
你懂的...阿姆斯特丹获奖⼤⽚《归途列车》
纪录了来⾃四川的⼀对农民⼯夫妇外出打⼯的经历,展现出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背后普通⼩⼈物的⾟酸和眼泪。
幕后花絮
·继第12届蒙特利尔国际纪录⽚上获得“2009最佳魁北克/加拿⼤电影”后,范⽴欣导演的《归途列车》再次在⽇前闭幕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电影节被评为“最佳纪录
长⽚”,摘取了VPRO IDFA⼤奖。这部关于中国农民⼯每年从城市回到乡下农村⽼家过年的“英雄般的旅程”的影⽚,让评委们⼀直认同它是⼀部“激动⼈⼼的影⽚,真实地反应了⼀个与全世界相关的课题”,由此得到12500欧元的奖⾦;这部影⽚同时也受到过阿...
迅雷下载地址:
thunder://QUFodHRwOi8vZnRwMy52ZXJ5cHNwLmNvbTo4NDMvuenNvsHQs7UvW7Xn07DPwtTYvs3Jz1dXVy5WRVJZUFNQLkNPTV256c2+wdCztS5ybXZiWlo=
这部关于中国农民⼯每年从城市回到乡下农村⽼家过年的“英雄般的旅程”的影⽚,让评委们⼀直认同它是⼀部“激动⼈⼼的影⽚,真实地反应了⼀个与全世界相关的课题”,由此得到12,500欧元的奖⾦;这部影⽚同时也受到过阿姆斯特丹影展的Jan Vrijman基⾦的⽀持。
这样的父母很多——《归途列车》
这样的⽗母很多——《归途列车》
这样的⽗母很多
——《归途列车》
⼀篇“中国穷⼈的孩⼦,正在被⼿机废掉”⽂章,引起我的好奇。⽂章中说到的⼿机现象确实正在坏掉农村的⼉童。⽂章提到了《归途列车》。《归途列车》选择了春节与春运的宏⼤主题,但视⾓却围绕着四川农民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家展开。张昌华与陈素琴⼗六年前赴⼴州打⼯,在制⾐⼚⼯作,下班后两⼈蜗居在破旧阴暗⽽狭窄的临时居所内,唯⼀的希望便是每年春节的阖家团聚,希望⼥⼉张琴和⼉⼦张阳好好读书,改变农民的卑微命运。
影⽚中的⽗母为了改变命运,为了给孩⼦⼀个更好的⽣活环境,选择吧孩⼦留在家中由年迈的⽼⼈照顾。只有⽼⼈和⼩孩的家庭缺少更多的活⼒。孩⼦需要的⽗母陪伴,⽗母的照顾只能⽤“钱”来代替。作为⽗母,他们⼼中认为,为了家庭,为了⽣活更好,他们在外⾯受苦受累毫⽆怨⾔。只是希望家中的孩⼦能够懂事。作为孩⼦,没有家庭的为温暖,只有朝⼣祖孙的凄惨相伴。家中所希望的分数,对于孩⼦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他们可能需要的是⽗母的关⼼。哪怕是唠叨,哪怕是责骂。
剧中有这么⼀个情节,春节的时候,爸爸妈妈经过千⾟万苦终于回到久违的家中。爸爸给⼥⼉的礼物是⼿机。⼉⼦看到⼿机,急忙的拉去,开始玩游戏。⼿机是唯⼀能够把孩⼦和⽗母联系在⼀起的⼯具。⽗母给孩⼦买⼿机,⼀⽅⾯是满⾜和孩⼦交流的需求;另⼀⽅⽅⾯是⽗母可能是对于孩⼦的变相补偿。⽗母认为把最昂贵的⼿机买给孩⼦,说明对于孩⼦的爱。⽗母却没有想到过没有监管的孩⼦,⼿机会起到什么作⽤?⽗母没有想到,在空虚⽆聊,寂静沉默的村庄中,⼿机会扮演什么样的⾓⾊?
《归途列车》的观后感
《归途列车》的观后感关于《归途列车》的观后感精选范文
外媒曾将中国的春运称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徙”。不明白中国究根结底是个化不开乡土情结的国家的人同样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选择在这最繁忙的时节最拥挤的地点踏上这趟最艰难的路程,不过是来匆匆,却要奋不顾身。《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并不昭显解释这个宏大主题的野心,只是小心翼翼地在这铺天盖地的春运人潮中跟踪一个家庭的背影,展示三年间他们在这场大迁徙中的悲欢离合与默然无语——前因后果,不言自明。
片子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得人无言以对。在广州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着废旧布料的街边玩耍,几尺之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己生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中国经济托起“made in China”的标记;机器轰鸣的制衣厂里,婴儿们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与了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父母都在低头忙碌,没时间想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时离。在城市户口的父母们忙着请昂贵的月婶,排着队在亲子班报名的时候,他们不会想起,与他们同城的另一些角落里,有许多和他们一样平等的生命个体,目之所及的只有生存问题。
他们来自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刺激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无法抗拒的召唤。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择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通过积累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这样的想法摆在现代中国社会多少已有点陈旧落伍,但它依然是广大农村人口心中亘古不变的城市移民梦。
归途列车
《纪录片》期末论文
《归途列车》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非常感动。觉得中国的农民始终有着无法摆脱的命运,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女的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发奋图强,用知识改变命运。殊不知,他们是无数中国农民家庭生活的缩影。这让我由衷想到: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状?是什么让影片中的丽琴走上了社会的大染缸?这还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和家长的悉心引导不够。大家想一个女孩子处在这样的环境的大染缸里,加上内心里头物质的欲望,真的守得住最初的纯真吗?不得不让我感到担忧,为中国现在大批的留守儿童感到担忧!
我的观后感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命运、春节。
一、命运
影片中的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俩跟随打工潮,离乡背井去往广州打工。对于他们而言,唯一的希望与安慰就是能够用辛苦赚来的微薄收入抚育他们留在家乡的一双子女,使孩子们能读书有朝一日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然而,他们的希望与女儿的叛逆形成对立,女儿毅然选择外出打工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她看来,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出社会打工赚钱也可以改变命运。可是对于农民工,城市里的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对于农民工,城市中的人们都带着有色眼镜,即使心里同情这个群体,但是从公交车、地铁上便可看出,没有人愿意站在衣着不够赶紧的农民工身旁,这些让农民工们觉得屈辱,这更加加深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心理。不知道是他们的求变心理让他们迫切投入到城市化的进程中,还是城市带给他们的屈辱感使他们希望改变。我只是希望人们不要忽略他们的存在,更不要冷漠这个群体,多一个微笑,多一点感谢,让农民工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不要再被这个冰冷的城市逼上绝路,让他们重拾一个农民对于土地的热爱,明白改变农民的命运不一定就是唯一的生路与人生的意义。纵使丽琴实现了像城里光鲜亮丽的女孩子一样拥有有支配青春的权力,拥有时髦的卷发和浪漫的梦想,她的内心始终不会觉得踏实,她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赞许,没有得到肯定的幸福不会是真正的幸福,所以才导致女孩在自己盲从的思想轨道里越陷越深,最终走上了不归路,深深地刺痛了父母的心,也同时宣告了父母梦想的破灭。
归途列车
归途列车
火车,是多少人心中与家连线,与亲情交汇,与爱融合的最便捷直接的方式,多少人怀着忐忑激动的心情踏上归程列车,想象着马上回到儿时那熟悉而温馨的家,想象着与家里人见面那一刻的幸福和美好,不自觉的会嘴角上扬,陶醉其中。而我,便是这茫茫归途人中的一个,一个相信在漫漫平行线的尽头就是家乡的人。
儿时随父母南下的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坐在窗边,仰望天空,猜测着同在一片天空下的奶奶在干什么,也许她正在弯着腰做着可口的饭菜,也许她在田地里伴随着一片鸟叫虫鸣辛勤的劳动着,更或者她怀抱着弟弟嘴里哼着我最喜欢听的摇篮曲……..,故乡总是有让人难以割舍的情愫,淡淡的却延绵不断。而我与故乡的距离似乎很近,却又那么遥远。
一年中最开心的事就是父母把从售票窗口拿出来三张红色的方形小纸片交给我,当时的我也许还不能理解“票”的含义,但我明白的是只要有了它我就可以回家看我最想念的奶奶了。
坐火车其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来说就更加困难了,它意味着我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至少呆上13个小时,如果有卧铺还好,在玩累了或无聊的时候可以躺着歇歇,但如果硬座的话,坐着就不错了,哪有可以放脚歇息的地方,因为你的周围会站满了那些和你一样心急回家的陌生人,也许是由于过节或者是每个人心里都充满着马上能见到家人的喜悦,大家都很和善,相互谦让,让人总是觉的心里暖暖的。
火车上的人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拿着自己带给最爱的家里人的礼物,大家坐在一起打扑克或者是自豪的聊着家里的各种风俗趣事,到了吃饭的时候大家拿出自己带的“战备粮”也许那不是多么昂贵或者是多么有名的吃食,但在这种氛围下,每个人都吃的开心随意。
《归途列车》——归途中的人们的迷途
《归途列车》——在归途中的人们的迷途
5000110102 高志琛新闻101
这部荣获国际纪录片最佳纪录长片奖的影片,由一位移民国外的导演在中国拍摄,以一个中国家庭的视角展现整个中国社会的风貌。在搏得世界评委的眼球的同时,也得到了国内不少观众的好评。以小见大、以微见著,是该影片的最高风格,而在看过这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之后,我有自己的体会。
首先,从影片的拍摄角度来说,流畅的拍摄技巧和让人产生强烈视觉差的场景对比是最大的亮点。
在影片的开端,通过大量的远景来展现流动的大规模人群;通过不同的视角,例如俯角、仰角、跟着跑动人群移动的平拉,展现出赶火车的人们的状态。总体说来,整个影片拍摄的很流畅,让人不得不疑惑,是如何做到在拥挤的车厢中平稳拍摄的?其实,这些幕后拍摄的技巧和艰苦是在荧屏前难以展示出来的。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画面的切换,将一些反差的画面毫无转折的展示出来。例如,安静的都市早晨对比喧闹的居民生活、工厂中熟睡的儿童对比辛勤工作的成人、快节奏的工序对比慢节奏的生活等等。其中最让我有强烈对比差的是将城市的喧闹和乡村的静谧进行鲜明对比,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去往那些充满臭气、乌烟瘴气的地方,却极力摆脱这些更加健康的大自然,我想答案可能就是“生活”二字!
虽然整体上来说,影片让人看得很舒畅,但是其中有一些细节我觉得还是有待改进的,就比方说在给出特写镜头时,由远及近往往拉伸的很快,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接下来,我打算好好的从影片的内容进行评价,在我看来拍摄手法很重要,但内容永远大于形式,表达出来的东西能给观众产生共鸣、引发思考是很重要的。
《归途列车》的电影语言解读
第9卷第3期Vol.9,No.3
长安学刊
Changan Xue Kan
2018年5月
May. , 2018《归途列车》的电影语言解读
郭子铭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本文从“城市一农村”两条线索来对纪录片《归途列车》进行解读。影片中的张昌华夫妇在城 市打工,老人和子女生活在农村,父母回农村与女儿去城市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农村与城市,两代人的 关系与命运,从电影语言的角度出发,分析镜头背后想要表达的内容;另一方面从文化角度,对影片叙事的 文化意义进行分析与阐释,认为叙事结构与文化意义的结合形成了影片的张力。
关键词:归途;城市;农村
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8)03 - 077 - 03
《归途列车》是由华裔导演范立欣执导的一部现实 题材纪录片,影片主要讲述了来自四川的张昌华、陈素 琴夫妇在广州的务工生活和他们的家庭矛盾,真实地展 示了现代社会底层打工者的生活境遇。父母外出打工、由老人照顾子女在家的生活与学习的生存模式在现代 农村并不罕见,片中张昌华一家倒更像是当代农民工家 庭的缩影。影片时长仅八十七分钟,拍摄过程却历时三 年之久,镜头下记录的是生活中最有价值的片段—
—平 凡人物的生活场景、曲折经历与情感变化。导演从中捕 捉到了辛勤打工的父母对子女“读书改变命运”所抱有 的巨大期望,以及当这种期望落空时的矛盾心理与奋力 抗争,女儿最终到城市打工看似是叛逆的,其实是表达 了她对改变生活现状所做出的选择。
纪录片的创作是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力求真实的展 示生活的原貌,但这并不是说纪录片就是生活本身,制 作者往往是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通过艺术加工对现 实片段进行有目的的组织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纪录 片所表现的内容是客观真实的,但它所呈献给观众的形 式却是经过了制作者主观的选择、加工提炼甚至重组 的。那么,呈现于观众视野的影像内容就成了导演或者 制作者发声的一个媒介,它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生活,引发人们进行一定的思考。《归途列车》正是以张昌华夫妇在春运高潮下几次回乡的故事为背景,表现了在中国 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现状,并充满着一种对 他们命运的忧虑感。片中“归途”指的是过年回家的旅 途,但中国农民工及他们的下一代的归宿又在哪里呢?
不归的轮回列车——浅析纪录片《归途列车》的空间叙事
不归的轮回列车——浅析纪录片《归途列车》的空间叙事
不归的轮回列车——浅析纪录片《归途列车》的空间叙事沈丽华;田驰
【期刊名称】《大众文艺》
【年(卷),期】2015(000)022
【摘要】范立欣耗时三年拍摄《归途列车》,其叙事核心乃“改变”二字,城乡二元制结构促使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作为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一代希望下一代能够抛却农民工二代的命运.然农民工一代的孩子放弃敞亮的教室成为了农民工二代.本文试图将张昌华夫妇工作地、老家及列车这三个核心的空间位置来阐释其对于“改变”二字的功能意义.
【总页数】1页(189)
【关键词】农民工;空间叙事;归途列车
【作者】沈丽华;田驰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321000;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对当前社会纪实类纪录片的人文反思——以纪录片《归途列车》为例[J], 马梦怡
2.浅谈纪录片的空间叙事与表征--以微纪录片《故宫100》 [J], 谢珍[1,2]
3.纪实·表意·性格:纪录片《归途列车》的空间叙事探析 [J], 牛超杰
4.浅析人文社会纪录片《归途列车》——“途归何处” [J], 张欢
电影观后感1000字 归途列车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1000字归途列车观后感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先是搜了一下简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就感觉电影里的故事背景和我家里及其的相似。从这部电影里面,我看到了自我的影子,看到了我父母的影子。或许其他同学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有的是感动和同情,而我看完之后,却是心疼和无奈。
我的父亲在这二十年里是一向在外打工,我的母亲是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那一年也外出打工了。直到此刻我上大三,依旧还是在外地打工。每年也就是在春节的时候回家,但是在家最多也不会超过二十天。我的爷爷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就去世了,所以这么多年我和我哥哥都是和奶奶生活在一齐。说实话,我对父母也是没有太深的感情的。虽然没有像电影中的那个小女孩那样叛逆,但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也在心底抱怨过,为什么别人的父母都能在自我的身边,而我没有,也就是这样,我慢慢的不喜欢和父母讲我的心事,总是一个人承受着。我想电影中的那个女孩子可能也是这样吧,从小不在父母身边,不明白怎样和父母交流,不明白如何表达自我的心事,所以一交流就会吵起来,甚至还会大打出手。我想我是理解她的,她这样闹腾也只是想让父母更加关心自我。想想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心态,但是并没有选取像她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只要我成绩考得好,就会得到他们的肯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定,这样他们就会关心我了。所以我从初中到高中都一向十分努力得学习,从普通班考到竞赛班,从全校几百名考到全校前十名,支撑我前进的动力就是期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肯定。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我才开始从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开始了解父母的难处,看到电影中她的父母的生活,才想到自我父母的不易。他们肯定也会像电影中的父母一样,每一天重复着无聊的工作,每年都要为买火车票发愁,每年都要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挤火车,每年都是万分不舍地离开自我的家乡外出打工,也会因为打了自我的孩子而难受的几天吃不下饭,也会因为担心孩子的学习整夜睡不着觉。
浅析《归途列车》——潜在社会底层农民工原生态的生活缩影
浅析《归途列车》——潜在社会底层农民工原生态的生活缩影
作者:王静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8期
摘要:影片《归途列车》导演主要是用客观镜头去反映当今社会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情感共鸣。去关注农民工,了解他们工作的生存环境。表现他们生活中存在的贫富差距。以一个合格社会人的身份去反映现实,把镜头当做自己的眼睛,使底层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不加修饰的展现在广大的观众面前。
关键词:纪实;叙事;同期声
《归途列车》是我国著名导演范立欣的作品,该片真实记录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亿万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过节返家的艰辛热潮。此片围绕在中国广州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为主题,以张昌华一家三年来春节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为契机点,呈现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以万万农民工的一家为例,一方面来再现生活在社会边缘,收入微薄的农民工现状;另一方面表达导演的一种人文关怀。透漏着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引发着社会无数人对廉价劳动力的思考和有关政府的关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现实,真实地记录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一、合理的选题
导演对《归途列车》题材的选择不是大篇幅介绍全社会农民工的生存状态。而是选择一个典型的农民工家庭为中心,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去诠释所表达的影片主题思想。他精心地选择在广州打工张昌华一家的生活经历以及打工所给他们家带来的悲苦结局为代表,作为本片的主要线索,以此层层深入。以点带面,一方面借此反映当今社会繁华洪流中生活在社会底层边缘打工一族的艰辛;另一方面也以张昌华一家为例映射社会众多农民工的一个缩影。折射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农民工潮”现象,体现了农民作为打工一族家庭生活艰难的主题思想。
浅析纪录片《归途列车》中的火车意象
|RADIO &TV JOURNAL 2020.09
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
火车加速了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为人类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也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眼界。火车以其独特的外在形象成为影视作品中
经常出现的重要视觉元素,
但是“火车并非只是电影中故事的道具或人物物理活动空间,
它往往还承载着现代人丰富的情感意绪,表现出现代人对现代化追求的憧憬
与焦虑及对现代性力量的体悟”①
。在纪录片《归途列车》中,火车多次出现。以张昌华为代表的农民工群体游走
在城乡之间,迫于生计,他们背井离乡,
只有在春节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才能回家和亲人团圆。作为影片的主要
叙事线索,春运串联起故事情节,
记录了农民工群体奔波于城乡之间的心酸与无奈,
反映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处境。
春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指春节前后大规模的交通运输,是一年一度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影片以
春运为切入点,将农民工坎坷的返乡旅途记录下来,
反映出这个群体在现实社会中所处的底层境地以及他们无力的挣扎。创作者通过开篇横移的长镜头展现出火车站广场前拥挤的人群,大量固定镜头冷静地注视着急
切归家的人群。人们叫嚷着向前移动,
互相之间的推搡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起起伏伏的浪潮波动,
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火车呼啸着驶过,
片名《归途列车》闪现,展现出“火车”作为一个特别的价值符号对全片的重要意义。
一、火车意象完成空间转变
火车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桥梁,
连接着这两个二元对立的空间。火车的出现打开了闭塞的农村,
农民工群体通过火车走向了城市,加入了现代化的建设洪流。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有好有坏,它像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割裂。这种割裂在纪录片《归途列车》中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城市发达的经济吸引了农民工涌入,但在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却是他们心酸的付出。
归途列车丽琴现状 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丽琴现状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观后感(一)
张丽琴是一部叫做《归途列车》的纪录片中的四川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和普通的农村小女孩一样长大了,但她的父母还在她一岁的时候就去南方打工,所以她是她的外公外婆带大的。她和外公的关系很好,在外公去世后,她经常一个人去给外公烧纸,并向外公倾吐自己的心思。张丽琴不喜欢父母,不仅父母从小就没能陪她长大,而且老是逼她认真读书。她可能也因为成绩不是很好,因此对此感到厌烦,于是在她十七岁的那年,她决定像村里的伙伴那样去南方打工。因为她需要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像其他的任何一个女孩一样,她需要钱和漂亮的衣服。
张丽琴到了离他父母不远的一个做服装加工的公司上班,此举令她的父母非常的痛心。她的爸爸和妈妈都认为在南方这么辛苦的打工赚钱,都是为支持孩子们能够专心上学,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从农村到城市这条路,就得好好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唯一的正道。但他们的孩子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辍学来到这这个高速发展但污染极其严重的南方城市打工。张丽琴刚来到这里并不适应,长时间的重复劳作令她感到疲惫,饭菜也是难以下咽。她的爸爸来看她了,并转达了她妈妈的问候。一家三口都在这个毫无幸福感的城市里打工和互相关爱着,他们以及和他们相似的农民工们辛勤的劳作着,此
举支撑了整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造业,甚至为2021年的经济大危机做出了脊梁般的贡献。张丽琴也就是在这一年,她用自己赚的钱买了较流行的衣服,也烫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头。在烫头的时候,发廊里脑袋蓬炸的年轻发型师真诚的对她说,给她做的这个是洋人的发型,这句话应该能给张丽琴某种信心吧。她在走出那家路边拐角的小发廊时还像大多数刚做完发型的女孩般微笑着挥手致谢。
纪录片《归途列车》的故事化策略分析
纪录片《归途列车》的故事化策略分析
杨敦显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2(000)035
【摘要】加拿大华裔导演范立欣拍摄的《归途列车》是一部典型的现实题材纪录片。这部影片记录了来自四川的一对农民夫妇外出打工的经历,拍摄者跟踪拍摄三年,真实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底层打工者的生存遭遇。该片先后获得最佳魁北克/加拿大电影奖。
【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杨敦显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归途列车》到《我的诗篇》——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之路 [J], 吴美芬
2.从《归途列车》到《我的诗篇》——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之路 [J], 吴美芬
3.对当前社会纪实类纪录片的人文反思——以纪录片《归途列车》为例 [J], 马梦怡
4.纪录片《归途列车》国际化运作分析及启示 [J], 张晓
5.浅析国内纪录片的国际化制片策略——以《归途列车》为例 [J], 王晓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人文社会纪录片《归途列车》——“途归何处”
讲述 的不仅仅是 离家外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出打工人 回家 的过程 ,更多 的是讲述 了以父母为代表的农 民工,在经济浪潮下的归途 ;以女儿 为代表 的青 春 叛逆期 的少 女的归途 ;l) 子为代表 的留守儿童的 归途。而在这一趟归途的列车上,何 处才是 归途 ? X ,L
中 图 分 类 号 :G2 09 1.
关键词 : 归途 列车》 ;农 民工 ;叛逆期; 留守儿童 文 献 标 识 :A
文 章 编 号 : 1 7 .12 ( 0 2)0 —0 40 6 28 2 2 1 80 9 —2
人文社会纪录 片 《 归途 列 车 》 讲 述 的 是 农 民工 张 昌华 和 改变。新年 即将到来 ,“ 回家” 被提 上 日程 ,吃饭 时围坐在 一 陈素琴 一家,在春运期 间,围绕着“ 归途” 发生的一系列 的故 起 讨 论 买 火 车 票 时 的 场 景 ;给 女 儿 打 电话 告 知 回 家 的 消 息 , 事 。而所谓“ 人文社会纪录片 ,是特指那些 以普通人和 当下 的 烦躁的扯动 电话线的场景 ;买票受挫 时无奈 摇头的场景;买 社 会 现 实 为 记 录 对 象 , 主 要 从 人 文 的 角 度 去 反 映和 展 现 的纪 到火车票时那激动喜悦 的场景 ;终 于他们要 坐上归途列车返
让 子 女 接 受 良好 的 教 育 ,走 出大 山 ,摆 脱 种 田 的命 运 ,他 们 相 处 的 日子 十 分 得 有 限 ,不 及 来 年 春 暖 花 开之 时 , 又 将 要 踏 不 得 不 外 出打 工 。 广 州那 个 被 认 为“ 地 是 黄 金 ” 城 市 里 , 上 返 厂 的 列 车 , 不 知 何 时 、何 处是 归途 。 在 遍 的 每 天 乏 味 的做 着 重 复 的 、毫 无 技 术 含 量 的工 作 , 目的就 是挣 据 有 关 资 料 显 示 , 在 我 国 的城 市 社 会 中普 遍 存 在 着 两 个 “ 钱, 日复 一 日, 复 一 年 ; 一 个 狭 小 而 阴 暗 的 生 活 空 间里 “ 劳 动 力 市 场 :一 个 是 专 门针 对 具 有 本 市户 籍 的 劳 动 者 的 高 端 年 在 过 日子 ” ,屋 里 躺着 一 张“ 败” 破 的床 ,洗 衣 和 泡 脚 用 的 是 同 一个 劳 动 力 市 场 : 另 一个 是低 端 劳动 力 市 场 ” 。像 张 昌华 夫 妇 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途列车》:归途何处?
怎样用纪录片来表现在中国已经烂熟的话题:“春运”,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看了范立欣导演的纪录片《归途列车》。看罢,感慨颇多。事实上影片并没有试图去宏观解释“春运”这个宏大的主题,只是真诚记录了在这铺天盖地的春运人潮中一个普通却极具代表性的的南下广州打工的四川农民工家庭的背影,展示三年间他们在这场大迁徙中的悲欢离合与默然无语。个中辛酸,不言自明。
《归途列车》以情节化的方式来向人们展开叙述,自然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片子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聚焦到了张昌华和妻子陈素琴工作的广州某家制衣厂里,工人们低头在缝纫机上机械的工作,婴儿们在轰鸣的机器声中在桌上酣睡,小孩在堆满成衣的街边玩耍,镜头所到之处都显示着一份无奈和一种混乱。2007年年关将至,最让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员牵挂的就是能不能顺利买到回家的车票,去见见日思夜想的老家亲人。张昌华夫妇俩经历了买不到票的心急如焚,又经历了买到票的欣喜若狂,即使再累,但因为即将看到熟悉的亲人和家,一切都变得值得了。
影片有强烈的空间对比,广州的繁华杂乱却代表着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前景,四川老家的宁静纯朴却意味着暂时无法摆脱的贫穷落后,复线叙事,给人的冲击感更强。身在老家的女儿张丽琴收到父母送的手机这个新年礼物欣喜不已,她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吸引,这个本背负着父母远大理想的女孩儿放弃了她自认为枯燥又无望的生活,执意也要进城打工,对于一心期待子女能好好读书,出人头地的夫妇俩而言,这无疑是致命的,但言语笨拙的他们劝说必然无果,女儿对未来抱有期待,夫妇俩却忧心忡忡,或许至此矛盾已经开始蓄积,等待爆发。
纪录片常常用纪实的手法来纪录过程,自然不能忽视掉细节的捕捉。初进城市的丽琴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烫了一个“洋妞头”,路上的人投来的目光,让她有一种被关注的快感;与朋友的交谈,她口里对父母的只有埋怨“他们只在乎钱”,打电话陈素琴也担心“丽琴不愿意和我说话,不要强迫她。”,两代人的积怨与矛盾已然加深。2008年的雪灾对中国南方是一场大的考验,可依然难以打消大家过年回家的心情。拥挤的人群,张昌华夫妇俩是一脸担心和忧虑,不谙世事的丽琴却是满脸笑容,仿佛有种嘲讽与不屑。他们三人的世界观,早已在距离的分隔中大相径庭。
影片至此我想应该已经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城镇化的快速进程,缔造了中国“世界工厂”的赞誉,但也彻底改变了乡土中国的生活结构,无数从婴儿起就与父母被迫分离的留守儿童,像丽琴一样,与父母的感情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痕,父母的梦想不再是他们愿意付诸努力的希望,反而因为彼此的生疏充满了埋怨和责备。高潮出现在了2008年春节家人一起聊天时,争执不下,当丽琴大喊出“老子要如何如何“时,隐忍了很久的张昌华动手打了女儿,丽琴不甘示弱的回击似乎是很久以来淤积下的发泄,她对着镜头大喊“你们不是要拍真实的嘛,这就是真实的我。。。。。。”看着让人心疼却自知我们也还无力改变。春节一过,三人再次踏上回广州的火车,夫妇俩心力憔悴,丽琴对着窗外不住的凝视,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
“对我们来说,自由就是快乐”,换到一家酒吧工作的丽琴稚嫩的脸在夜店红灯绿酒下被映照得迷离惶惑。未来毫不确定,家对于她却已没有归去的意义。影片最后即使很心疼丈夫一个人外出打工,但为了不让儿子再重蹈覆辙,陈素琴还是决定回到四川老家去照顾儿子。又一年的春运,依然熙熙攘攘的人群,陈素琴一个人落寞的背影消失在了人群中。
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三年的时间纪录、沉淀下了太多的东西。在影片中一个俯拍镜头出现了好几次:黑压压的人群,排着长长的队在等待着可以踏上火车的那一刻。“归途列车”,可真正的归途又在何处,国家发展的步子依然在加快,可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付出了太多,可是又收获了多少,他们的前途,他们的未来究竟又在哪里?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张晓波